《海尔发展之路》案例分析.DOC

合集下载

海尔案例分析报告

海尔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一、案例综述海尔的名牌战略是中国商界乃至世界商界的经典案例。

从1984年两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合并成立青岛电冰箱总厂,到发展为年营业额超800亿,世界最具影响力品牌100名内,海尔用了20年完成了一次次飞跃。

上世纪80年代,许多行业的生产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中。

质量不重要,只要生产出产品就能出厂。

上任伊始的厂长的张瑞敏发现,中国市场上除了洋品牌,基本没有中国自己的名牌。

这激发了张瑞敏的品牌情节。

他果断提出高质量,创名牌的战略。

然而在当时的大环境中改变质量是件艰难的工作。

张瑞敏导演了着名的砸冰箱事件,以此立下自己的质量宣言。

不破不立,张瑞敏的班子从此动了真格。

不久,海尔引进德国技术生产的高质量电冰箱问世,在当时的市场上鹤立鸡群,迅速获得消费者青睐。

甚至在原材料涨价失控的局面下,海尔对产品提价,销售情况却不降反升。

依靠质量在行业洗牌中大获全胜的海尔,下一步走向了规模扩张。

扩张之初一度混乱。

张瑞敏迅速调整策略,成立了海尔集团公司,使各个分厂成为独立的利润中心,以海尔模式统一管理,而在整个集团层面进行统筹。

下属企业各自为战,但是不能各自为政。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海尔大踏步开始了多元化扩张之路。

经过十余年发展,海尔成为了中国家电业的领头羊。

然而这样的日子并不轻松,外有国外品牌的强势侵入,内有组织结构臃肿的压力。

张瑞敏意识到公司进入了一个临界点,必须制定新的发展战略。

为此海尔进行了多方考察。

结论是,市场份额决定企业命运,而服务水平决定市场份额。

据此,海尔提出了“服务重于利润”的战略思想,并以此制定了二次创业的核心目标。

通过一系列架构改革,采取星级服务措施和计算机化等先进手段,使海尔产品在行业中始终处于制高点。

张瑞敏还善于于细微处捕捉需求。

海尔陆续推出了针对小空间的瘦长冰箱,针对农村用电环境的宽幅冰箱,针对夏天洗衣任务的小型洗衣机等特色产品,填补了市场空缺。

时至今日,海尔已经以907.62亿人民币的品牌价值连续十年位居“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

海尔公司案例分析报告

海尔公司案例分析报告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海尔公司案例分析报告学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专业: 人力资源成员:钮燕01 邓妙华06 宋佳鑫03 董燕042020 年 6 月一、问题概述1海尔公司面对的内外部环境是如何的?2海尔公司的营销渠道散布是如何的?3海尔公司在不同的进展时期应采取什么样的营销战略?4海尔公司在执行相应战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二、背景分析内部环境分析(1)实物资源优势海尔在全世界范围内招标精选,比价采购原材料;成立了现代化物流中心,实现了成品零库存,原材料仅维持3天的库存量,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仅为160天。

在高度重视全面质量治理的前提下,产品质量目标为 7个100%:包括开箱100%合格、出工位部品100%合格、上线全检部品100%合格、库存物资无损坏100%、三检执行率100%、顾客中意率100%、进货交验合格率100%等。

一流的品质保证与极低的库存规模,使产品的价钱质量比具有超级强的竞争优势(2)人力资源优势海尔的人力资源中心通过面向员工的以人为本的人一辈子设计、企业内SST 市场链,激发员工求学上进,尽力经营自我;海尔大学对各类员工进行岗前教育、岗中培训,提高员工素养;通过轮岗培育,提高各级治理人员的治理水平;通过增强与国际闻名企业的交流,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

在用人制度上,遵循“人人是人材、赛马不相马”的原那么,重才华而不唯学历,在企业内部各层次成立起增进员工发奋向上,求实、创新的敦促机制。

(3)无形资源优势无形资源包括企业商誉、品牌、营销渠道、顾客的忠诚、企业文化、专利、特有技术和工艺、积存的学识和体会等。

长期形成的无形资源的竞争优势,竞争对手是超级难以追赶和超越的,海尔集团恰恰在这一领域长期下大力培育自身优势。

海尔集团本着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的营销理念,创出并打响了自己的品牌。

在国门之内无名牌的理念下,海尔品牌走出国门,活着界各国注册海尔商标,与世界大牌抗争。

海尔超级重视技术创新,仅1999年就开发出582项专利技术,平均天天就有2.3项专利问世,新产品开发287项,商品化率达90%以上,昔时 80%的销售收入来自新产品。

案例分析(观海尔成功之路)

案例分析(观海尔成功之路)


企业发展战略
• 发展战略创新的四个阶段
• 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1991年) • 特征:只干冰箱一个产品,探索并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
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 的管理模式。
• 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年—1998年) • 特征: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 1984 年只有冰箱

• • • •
管理特色
• • 1、海尔的管理经验:“斜坡小球原理”——海尔发展的动力与源泉。“OEC管 理方法”即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2、海尔的人力资源管理:海尔的用人理?quot;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 以人为本,实现全员自我管理"《三工并存动态转换管理办法》的竞争机制 ,与员工绩效相挂钩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工资制度,全方位的人才培训,完 善的培训软环境,做德才兼备的海尔人。 3、海尔的营销策略:细分市场,差异化营销,品牌营销,质量服务意识, 消费者主权意识,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海尔人独特的营销 思想,令“海尔”成为行业的排头兵。 4、战略管理: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海尔的三大战略思想 ,造就国际化的海尔,三个1/3战略,直面WTO的挑战。 5、资本运营:股权融资,上市改制促发展;海尔兼并神话,激活“休克鱼” ,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兼并重组,文化先行,转变观念,转换机制 ,实现精神变物质,以企业文化盘活有形资产,揭示海尔低成本扩张的秘 密。 6、物流管理:"海尔一流三网同步模式",中国物流管理觉醒第一人,海尔 物流与海尔供应链,海尔物流与海尔立体库,海尔物流与海尔ERP系统, 海尔物流与标准化,海尔物流与3PL,海尔物流与JIT,海尔物流与电子商 务;整合资源,高效率带来高效益
企业文化

海尔案例分析完整

海尔案例分析完整
• 第三阶段,国际化战略,在中国加入WTO契机下, 海尔加速发展,围绕全球化品牌目标,全面提升海 尔的国际竞争力,力争成为国际化企业。
LOGO
海尔集团组织变革
海尔集团
海尔集团
海尔集团
的组织发展 的组织结构 的流程再造
LOGO
海尔的组织管理
创业阶段 引导阶段 授权阶段 协调阶段 合作阶段
海尔集团只是一个拥有几百人手工作坊式的企业,组织结构不正规, 管理混乱,企业的决策是由高层管理者一人独立作出,缺乏完整的 组织结构形态
LOGO
海尔集团
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24个制造工厂,10个 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7万人。
海尔集团2010年实现全球营业额13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 长9%,其中海尔品牌出口和海外销售额55亿美元。2010年海 尔品牌价值已达207.65亿元,连续六年蝉联《中国品牌500 强》,2011“中国最有价值品牌”于9月9日发布,海尔集团 以907.62亿的品牌价值连续十年位居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 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 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 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
真正发展仅仅十年的时间
LOGO
海尔的品牌发展:
• 1991年组建松散型集团,1992年导入CIS实施名 牌战略。
1、企业标识系统(VI)的动态演进,三步到位,同国际接轨; 2、统一品牌定位,海尔总商标下名牌产品群的大名牌战略; 3、产品形象追求个性化、人格化、系统化、注入高附加值; 4、“真诚到永远”的理念传播 5、CIS的管理创新,OEC管理模式建立; 6、无形资产兼并盘活有形资产,迅速扩大集约化经营规模; 7、“三个三分之一”的品牌国际化战略; 8、完整丰富的理念识别与价值观体系; 9、CIS统筹下的广告运动与形象推广。

海尔成功分析

海尔成功分析

成功企业案例分析---海尔的成功之路摘要:海尔集团是世界五百强企业,其从亏损到成功挺进世界五百强的路程值得借鉴。

通过对海尔集团不同时期成功经验的总结,并着重分析海尔的电子商务成功之路和“吃休克鱼”策略,说明好的策略对企业成功的重要性。

关键词:电子商务吃休克鱼策略1 海尔集团简介: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创业27年来,坚持创业和创新精神创世界名牌,已经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拥有7万多名员工、2010年营业额1357亿元的全球化集团公司。

海尔已跃升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并被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网站评为全球十大创新公司.2 海尔集团的发展战略:2.1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1991年)海尔集团创业期以名牌发展为战略,只干冰箱一个产品,探索并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2.2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年—1998年)海尔奠定基础期,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1984 年只有冰箱,1998 年时已有几十种产品),从白色家电进入黑色家电领域,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低的成本把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

“吃休克鱼”简单地说就是挑选硬件好但软件不好,即经营管理不好的企业作为兼并对象。

2.2.1建立健全品牌防御系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环境下,大多数企业都高管都认为现在企业随时都面临着危机,因此我们应实时做好危机防御,并且这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企业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好品牌防御:第一,成立专门的品牌危机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应该由有决策权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组成,在企业遇到危机时能及时做出防御。

第二,建立品牌危机防御系统,它是指企业为了预先感知危机的出现,而建立的一套感应体系,通过危机的相关参数判别危机是否已经发生。

第三,建立品牌自我检测系统,在品牌管理上要定期检查、分析和修正,定期找出品牌管理的缺陷,从根本上避免危机的发生。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海尔集团是中国乃至全球白色家电领域的知名企业,以其卓越的产品质量、创新的技术和良好的售后服务而广受消费者喜爱。

本文将从公司背景、市场定位、产品策略、营销策略、供应链管理、公司文化与价值观、创新与研发、国际化战略、财务表现、竞争优势和未来挑战等方面,全面剖析海尔集团的成功之路。

1. 公司背景海尔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张瑞敏担任CEO。

自创立以来,海尔一直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白色家电制造商。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海尔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完善的制造和销售网络,为用户提供优质、便捷的家电产品和服务。

2. 市场定位海尔集团的市场定位为中高端市场,以年轻人和家庭为主要目标客户。

在竞争激烈的白电市场中,海尔凭借其创新的产品设计、卓越的品质和良好的售后服务,脱颖而出。

其主要竞争对手包括美的、格力、西门子等国内外知名品牌。

3. 产品策略海尔集团的产品策略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

产品种类涵盖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彩电等多个领域,且在每个领域都有所建树。

在产品质量方面,海尔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4. 营销策略海尔集团的营销策略注重品牌建设和渠道拓展。

通过多年的努力,海尔已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其营销活动主要包括广告宣传、线上线下推广、合作伙伴营销等。

同时,海尔还积极开拓线上销售渠道,如海尔商城、京东、天猫等,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需求。

5. 供应链管理海尔集团的供应链管理注重协同和高效。

公司采用全球采购策略,与一流的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同时,海尔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库存的精准管理,降低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

此外,海尔还非常重视供应商的关系维护,通过与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实现双方共赢。

6. 公司文化与价值观海尔集团的公司文化和价值观围绕用户至上、创新创业、合作共赢展开。

公司的使命是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的家电产品和服务,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海尔案例分析

海尔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报告:海尔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现任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主要创始人。

截止到2009年,海尔集团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中心,全球员工超过六万人。

2009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243亿元,品牌价值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

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企业如何发展,是一个崭新而迫切的问题。

为了对应于这种新趋势,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海尔从1999年开始进军电子商务。

因为国际化是海尔一个重要发展战略,而电子商务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所以要想实现国际化就必须要进入电子商务行业,而且要进去就得做好,没有回头路。

另外张瑞敏认为企业如果在网上没有拓展,传统业务与网络挂不上钩,在网络经济时代就没有生存权。

在由网络搭建的全球市场竞争平台上,企业的优劣势被无情的放大,因为新经济时代下,企业就是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车况好的车,能够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发挥优势,而破旧的车,即使在高速公路上,也只有被远远抛在后面的结局。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张瑞敏说出了:“以后企业,要么上网,要么死亡”。

这句话,也为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

问题:信息时代海尔集团的成功飞跃秘籍是什么?首先,在产业方向转移方面,海尔已实现了网络化管理、网络化营销、网络化服务和网络化采购,并且依靠海尔品牌影响力和已有的市场配送、服务网络,为向电子商务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管理转移方面,传统企业的金字塔式的管理体制绝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管理机制上把“金字塔”扳倒建立了以市场为目标的新的流程,企业的主要目标由过去的利润最大化转向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

在企业内部,每个人要由过去的“对上级负责”转变为“对市场负责”。

海尔集团还成立了物流、商流、资金流三个流的推进本部。

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直接从国际大公司采购,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商流通过整合资源降低费用提高了效益;资金流则保证资金流转顺畅。

附表-案例分析-海尔的崛起

附表-案例分析-海尔的崛起

海尔的崛起一、案例介绍2005年,海尔集团在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舍弃大量竞争力不高的订单的情况下,全年预计实现全球营业额1039亿元,同比净增30亿元,其中海尔品牌产品的出口和海外生产产品销售预计达28亿美元,同比增长40%。

实现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转变。

2005年海尔现利税约36亿元,创业21年来,累计为国家上缴税收160多亿元。

同年8月31日,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海尔荣登榜首。

国家质检总局首次评选三个“中国世界品牌”,海尔冰箱,洗衣机双双入选。

海尔自主品牌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海尔已经成为“中国造”的一面旗帜。

人们惊叹之余,不免要思索海尔是如何从一个严重亏损的小型国有企业走向成功和辉煌的呢?让我们沿着海尔成长的轨迹,看看其成长历程吧。

1.艰难的起步(1983-1988)1984年时海尔集团创业史的开端。

海尔集团前身是由两个小厂合并而成的青岛电器总厂,由于技术落后、管理不善、人员素质差,企业举步维艰,1984年亏损达147亿元。

新任厂长张瑞敏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大量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他们选准目标,根据市场和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目标。

同年青岛电冰箱厂被确认为中国最后一个电冰箱定点生产厂,由此拉开了海尔集团创业的序幕。

经过市场分析,该厂发现,尽管市场上冰箱产品繁多,但尚未形成中国的名牌冰箱,若本场能够率创出名牌产品,必将立于市场不败之地。

因此,他们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名牌”的口号,确立了场名牌冰箱的企业发展战略。

名牌战略的核心是高质量。

海尔理解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是:改变质量的价值观。

张瑞敏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等于废品”的新概念。

改变企业面貌和方向的最难点是人的观念问题。

在企业走上正轨,蒸蒸日上时,海尔又提出了“创中国冰箱品牌”、“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

高质量还得考高水准的管理。

该厂为尽快改变管理的混乱状态,出台了管理措施《十三条》。

海尔的企业管理案例

海尔的企业管理案例

海尔的奥秘一、东方神话“没有海尔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是海尔的一段广告词,这使人联想到“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的广告词,一片蔚蓝色的工业园区和一群身着巨著色工装的人们,使人想到在蓝色大海里畅游的鱼儿。

“以永远的忧患意识追求永远的活力”,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海尔已是一个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品牌价值77.36亿元,仅次于红塔山和长虹的巨人。

但是海尔并不满足,其扩张之路仍然在继续。

二、扩张的基础“资本”是船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资本是船。

”没有船,只能涉水过河,有了船,则可以载着“父老乡亲”一起过河。

船小一点,载“街坊四邻”,船大一些,载“千家万户”,大、再大,就可以载“五湖四海”了。

“海尔号”有多大?海尔起初并无“船”——1984年时它只不过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可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海尔今天已有“船”——岂止是“船”,而是一支阵容壮观的“联合舰队”。

它今天已是一个拥有67家企业(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4个),直属员工1.8万人,总资产达56.8亿元的多主体、多成分、多元化的开放式大企业集团,在我国家电行业中门类最齐、水平最高、规模最大。

它在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开设了分厂,在北美、欧共体、中东等重点市场发展了31家海尔专营商,800余个经销点。

资本是逐步积累起来的。

从小到大,从小到多,中间有一个过程,数量在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具备了扩张的条件,亦即发生了质的变化。

质变以量变为基础,量变以质变为界限。

而这界限又是以扩张规模的大小来确定的。

小规模扩张适当,有些资本即可承受,扩张规模大一些,则需要更多的“金刚钻”,才能揽起“瓷器活”。

名牌是帆资本运营的高级阶段是品牌运营。

“名牌是帆”,这是张瑞敏的又一思考。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已超越了资本竞争的阶段,进入了品牌的较量。

波音、麦道,最终是以品牌的力量决出了雌雄,强者被更强者所吸纳。

张瑞敏把“海尔”这两个普通的中国汉字,做成了“四个九”的纯金制品。

《海尔发展之路》案例分析

《海尔发展之路》案例分析

《战略管理》案例分析案例:《海尔发展之路》南京理工大学2000MBA 班王全纲2 0 0 1年1 1月〈〈海尔发展之路〉〉案例分析1.如何看待海尔从“质量高于利润”到“服务高于利润”的战略转移?海尔从“质量高于利润”到“服务高于利润”的战略转移,是张瑞敏面对中国家电企业全面而激烈竞争的环境提出的一个海尔新的发展战略思路,它有助于海尔在二次创业中的持续发展。

“名牌战略”是贯穿海尔整个发展之路的核心战略,而“名牌战略”的核心是产品的质量。

上任不久,张瑞敏发现厂里生产的76台电冰箱不合格,他让全厂职工轮流参观后当场宣布,由生产这批产品的直接责任人亲手砸毁这些冰箱。

从此,全厂职工悟出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生产劣质产品等于砸自己的饭碗。

从此,“质量高于利润”成了海尔为贯彻“名牌战略”而采取的经营理念。

进入90年代中后期,中国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大量高质量、高科技的外国家电产品涌入中国市场,而为迎接挑战,中国的家电企业也纷纷重视质量和技术。

面对家电企业这种全面而又激烈的竞争,一向以质量和技术见长的海尔必须设定一个新的发展战略,经过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市场作了整体研究,结论是:在未来的年代里,占有市场份额的多少将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而企业服务水平的高低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所能占到的市场份额。

在张瑞敏看来,“消费-服务-生产”的这一结构已成为当今世界经营秩序的基本框架,服务在其中起着沟通消费与生产的中介作用。

因此,海尔决策层提出了“服务重于利润”的战略思想,并以此制定了二次创业的核心目标:以开展星级服务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为中心,以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和产品的不断创新为重点,在2000年把海尔建设成为国际化的企业和跨国集团公司。

2.海尔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海尔今天能大步地迈向国际化之路,并日见其功,其主线仍在于抓核心竞争力机制的培育、构造、强化及其作用的发挥。

海尔的多元化发展案例分析

海尔的多元化发展案例分析

海尔的多元化发展海尔的多元化发展案例背景中国海尔创立于1984年。

从开始单一生产冰箱起步,拓展到家电、通讯、IT数码产品、家居、物流、金融、房地产、生物制药等领域,成为全球领先的美好生活解决方案提供商。

2014年,海尔全球营业额2007亿元,利润总额150亿元。

海尔在全球有5大研发中心、21个工业园、66个贸易公司、143330个销售网点,用户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尔集团一直以来是我国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模式的成功典范,总结其多元化经营模式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海尔集团多元化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1991年期间的品牌发展战略,连续七年的时间里,海尔集团一直坚持专业化的经营策略,在电冰箱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知名度,这是海尔集团品牌延伸的基础;第二个阶段是从1991年到1998年的多元化相关产业战略期,海尔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开始从单一产品扩展到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等领域,七年来坚持进行纵向一体化,重要家电产品线已实现垂直整合;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至今的非相关多元化发展阶段,企业开始横向整合,依托家电领域的优势向数码、家居,医药等领域发展。

目前,海尔集团已经形成了共计96大门类,超过151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成功实现从产品领域的多元化,向产业经营格局的多元化迈进。

企业发展历程从1984年创业至今,海尔集团经过了名牌战略发展阶段、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四个发展阶段,2012年12月,海尔集团宣布进入第五个发展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

第一阶段:名牌战略发展阶段。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冰箱技术和设备,包括海尔。

那时,家电供不应求,很多企业努力扩充规模,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质量。

海尔没有盲目扩大产量,而是严抓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当家电市场供大于求时,海尔凭借差异化的质量赢得竞争优势。

海尔的跨国经营成长案例分析

海尔的跨国经营成长案例分析

海尔的跨国之路海尔集团简介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崛起于改革大潮之中的海尔集团,是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业26年来,坚持创业和创新精神创世界名牌,已经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发展壮大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跨国企业。

一、海尔集团1、海尔的产品及品牌海尔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家居集成在内的96 大门类15100 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

产品主要分类为家电通讯IT数码产品家电家居家居集成智能家居软件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数字家庭及生物制药医疗设备。

海尔旗下有三个品牌,分别是-—海尔,海尔集团家电主品牌,品牌定位为“绿色理念”;统帅,是海尔集团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推出的针对倡导个性、时尚、简约生活方式的年轻消费群体;卡萨帝是海尔集团高端家电品牌,卡萨帝品牌定位为“创艺家电、格调生活”。

2、海尔的文化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

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的特色文化体系。

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员工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

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

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求变创新,是海尔始终不变的企业语言.更高目标,是海尔以一贯之的企业追求.3、海尔的人才管理模式海尔集团提出了著名的“斜坡球理论”:斜坡上的球体好比一个员工个体,球周围代表员工发展的舞台,斜坡代表着企业发展规模和商场竞争程度。

在这个理论基础上了,海尔实行“三工并存,动态转换”制度,把全体员工分为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工三种,分别享受不同的三工待遇,干得好可以成为优秀工人,干得不好,可随时转为合格工人或试用人员。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

以人为本
海尔集团注重将员工视为企业最 重要的资源,充分尊重和关注员 工的成长和发展,以激发员工的 创造力和潜能。
战略导向
海尔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紧密结 合企业发展战略,以支撑企业实 现可持续发展。
市场化和全球化
海尔集团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推 动人才全球化,培养具有国际视 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措施
国际化战略
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不仅仅是产品的出口,更是技术和品 牌的输出。通过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海尔集团不断扩大 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
汇报人:XXX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海尔集团概况 • 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 • 海尔集团的创新发展 • 海尔集团的财务管理 • 海尔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 • 海尔集团的未来发展
01
海尔集团概况
公司背景
1 2 3
1984年成立
海尔集团起源于1984年,由张瑞敏担任CEO, 以生产冰箱起家。
01
招聘与选拔
海尔集团拥有一套科学完整的招 聘与选拔体系,以确保招聘到高 素质人才。该体系包括校园招聘 、社会招聘、内部推荐等多种渠 道,并重视人才评估和选拔标准 的制定与实施。
03
02
绩效管理
培训与发展
海尔集团重视员工培训与发展,通 过制定培训计划、建立培训体系和 评估培训效果,以提高员工素质和 技能水平。此外,海尔集团还注重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提供多 元化的晋升通道。
创新战略的风险和挑战
技术风险
海尔集团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可能面 临技术难题和未知风险。
市场风险
在推广新产品时可能面临市场接受 度不高、销售不佳等风险。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1.doc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1.doc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1海尔集团案例分析海尔集团是中国青岛的一家大型的家电制造企业,在世界同行业中处于技术领先水平,海尔品牌是中国最具价值的品牌,海尔集团是中国最具世界竞争力的家电集团,连续多年列中国企业500强前30位。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明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现在海尔在欧美、中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子公司或销售网点,已进入全球化品牌阶段。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一、海尔集团简介:海尔集团的前身是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1984年引进德国利渤海尔电冰箱生产线后,改组成立海尔集团公司。

在不到16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海外的卓著的业绩。

在中国,海尔每年有1000万台各种家用电器进入人们的家庭;在海外,海尔产品已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了400多万台海尔家电。

海尔16年的发展之路可以浓缩在下面这组数字中:----营业额:2000年实现全球营业额406亿元,而1984年只有348万元,2000年是1984年的11600多倍;----利税:1984年资不抵债,2000年实现利税30亿元,自1995年以来,累计为国家上缴税收52亿元;----职工人数:2000年职工人数达到3万人,而1984年只有800人,2000年是1984年的37.5倍;----品牌价值:2000年海尔品牌价值达到300亿元,是1995年第一次评估时的7.8倍,是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名牌;----产品门类: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69大门类108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出口创汇:已在海外建立了38000多个营销网点,产品已销往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实现出口创汇2.8亿美元,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

在山东省,海尔超过专业外贸公司成为进出口额第一的企业。

海尔公司案例分析

海尔公司案例分析

科研开发能力分析
从洗衣机全球首发的“se复式平衡技术”发布到空调产品的变频、节能、 智能、健康化,逐渐使海尔成为家电企业的“巨星”。
目前,海尔集团拥有一个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五个综合研究中心,八 个全球设计中心。
2019年底海尔集团成立了中国唯一一家“数字化家电重点实验室”, 2019年又建立了数字家电领域唯一一家工程实验室。
政治因素
世界:政治格局基本稳定,除了小规模的战争。但对企业的 发展没有什么太大影响,在全球以资本主义为主流的世界 竞争和环境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政府大力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原 则,给于一定的政治经济优惠。比如出口退税等
法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中国 的经济环境渐渐走入两人正规,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 局令第 64 号令»其提到
产品优势:技术创新是西门子家电的核心能力,以高技术含量、高
附加值、高品质保持产品的高档形象和价位优势,尽量满足消费者的 需要。
服务优势:西门子家电强调在零售终端建立“一对一”交流机制。
美的中央空调业务在国内品牌中稳坐头把椅---产品线最全、技术最 全,如今美的的中央空调已经拥有四大类、十二个系列、上千个品种, 覆盖了所有中央空调的品种。并且借力家电下乡,渗透三四级市场
海尔与德国、日本等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及清华大学、西安交大、上 海交大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所达成了多项产学研合作意向,这些合作正 式实施后,必将进一步增强海尔的高科技创新实力,提高我国整个家 电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潜在进入者进入能力
规模经济:
由于受规模经济的影响,该领域存在较低的进入壁垒,潜在竞争者进 入的风险低。而家电市场的需求潜力巨大,所以这也在客观上吸引了更 多的企业进入这个领域。但资金和技术限制使得许多新进入者难以进一 步发展。

海尔案例分析

海尔案例分析

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
战略分析( 分析) 战略分析(SWOT分析) 分析
优势: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 优势 力的全球设计网络、采购网络、制 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为海尔 产品更好的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优 势。海尔集团已经打出了自己的品 牌,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美誉。独 特的生产技术,低成本生产方法。 机会:中国入世为其的发展提供了 机会 更有力的条件,所以要趁此打入国 际市场。 威胁: 威胁:可能会出现进入市场的强大 的竞争对手,现在我国家电产业越 来越多,竞争力也就越来越大。 劣势 :海尔集团某些固有的战略 优势及营销思维,难以适应国际市 场的要求,海尔企业明显倾向于一 般本土企业,而且是传统电器产业, 而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空间不大的产 业。
6、你认为海尔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什么?新经济竞争对海尔的核心竞争力提 、你认为海尔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什么? 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海尔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品牌效应,创新新经济竞争对海尔的核 心竞争力提出的新要求:品牌,要有自己的名牌,坚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 牌,。多元化发展,多元化的产品,海外投资,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人 单合一,速决速胜”的新工作作风。
四、获得的启示
1、企业要有一个符合时代潮流、 、企业要有一个符合时代潮流、 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 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要能在一定超前意 识,指引企业沿着一个正确方向 前进。海尔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 出了名牌战略,把海尔品牌打出 去、打响,创名牌是海尔后来发 展的根本和前提。
2、夯实基础管理是企业前进的基石。 、夯实基础管理是企业前进的基石。 飞机要起飞必须要有一条坚实而宽阔的飞行跑道。对企业来 说,基础管理就是这样一条跑道。近些年海尔大刀阔斧地走 向世界,塑造国际化的海尔,这也反映了海尔已具备了在管 理上的实力。 3、拥有先进的思想。 、拥有先进的思想。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有了出口经营 权,而他们的目标都是“出口创汇”。可是海尔却以“出口 创牌”为方向。海尔认为,只要海尔的品牌能在美国市场、 欧洲市场站住脚,扎下根,就不愁创不了更多外汇。“创汇” 与“创牌”虽只一字之差,但却大有高下之分。“汇”是物 质的有形财富,而“牌”则是非物质的无形资产,正是有了 无形资产,才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有形物质财富。这正如张瑞 敏所说:“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尔发展之路》案例分析.DOC《战略管理》案例分析案例:《海尔发展之路》南京理工大学2000MBA班王全纲2 0 01年11月〈〈海尔发展之路〉〉案例分析1.如何看待海尔从“质量高于利润”到“服务高于利润”的战略转移?海尔从“质量高于利润”到“服务高于利润”的战略转移,是张瑞敏面对中国家电企业全面而激烈竞争的环境提出的一个海尔新的发展战略思路,它有助于海尔在二次创业中的持续发展。

“名牌战略”是贯穿海尔整个发展之路的核心战略,而“名牌战略”的核心是产品的质量。

上任不久,张瑞敏发现厂里生产的76台电冰箱不合格,他让全厂职工轮流参观后当场宣布,由生产这批产品的直接责任人亲手砸毁这些冰箱。

从此,全厂职工悟出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生产劣质产品等于砸自己的饭碗。

从此,“质量高于利润”成了海尔为贯彻“名牌战略”而采取的经营理念。

进入90年代中后期,中国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大量高质量.高科技的外国家电产品涌入中国市场,而为迎接挑战,中国的家电企业也纷纷重视质量和技术。

面对家电企业这种全面而又激烈的竞争,一向以质量和技术见长的海尔必须设定一个新的发展战略,经过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市场作了整体研究,结论是:在未来的年代里,占有市场份额的多少将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而企业服务水平的高低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所能占到的市场份额。

在张瑞敏看来,“消费-服务-生产”的这一结构已成为当今世界经营秩序的基本框架,服务在其中起着沟通消费与生产的中介作用。

因此,海尔决策层提出了“服务重于利润”的战略思想,并以此制定了二次创业的核心目标:以开展星级服务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为中心,以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和产品的不断创新为重点,在2000年把海尔建设成为国际化的企业和跨国集团公司。

2. 海尔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海尔今天能大步地迈向国际化之路,并日见其功,其主线仍在于抓核心竞争力机制的培育.构造.强化及其作用的发挥。

“战略创新”是海尔核心竞争机制之所以能持续发展的主导性文化特质。

所谓战略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核心竞争力机制的创新:在价值定位上,从单向度的企业精神向作为价值体系的企业远景和共同视野转化,这种转化,集中表现在海尔卓越理念.卓越价值体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形成.实力发挥上的主导作用.带动作用和整合作用上。

(1)主导作用。

在海尔长期经营中形成了“要么不干,要干就争第一”的“第(唯)一”理念;“创造市场”即创造一个专属于“我”(不属于“人”)的“创新”市场理念;“卖信誉而不是卖产品”的“信誉第一”理念;“用户总是对的”以客户需求为“真理唯一标准”的理念;高质量的产品是由高质量的人造出来的“先造人后造产品”的理念;“精细化,零缺陷”的只有好(一等)产品,没有二等品.三等品的”最佳产品理念;以及“三工并存,动态转换”的用工制度,“计点到位.计效联酬”的分配原则,“联合舰队”的组织结构,以及三大中心构筑产业平台的企业国际制度创新等等。

这一系列的理念(或规则.制度),均是作为核心竞争力之理念形式海尔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的具体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它在各个不同领域.不同环节上的具体转化形式。

从总体上看,海尔核心价值观.核心理念在其核心竞争力机制战略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机理,在实践上,形成了三个层级:“产业报国,追求卓越”这一核心价值观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等价的,这是第一层级;在核心价值理念主导之下的第二层级便是“第一”即“唯一”理念.“创造(海尔)市场”理念等等总价值理念体系的子项;而由体现着核心价值理念(核心竞争力)的各子项理念分别主导着企业各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的运行与发展,表现出作为核心竞争力发散终端的末梢竞争力,这是第三层级。

(2)带动作用。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说:“理念的领先几乎决定企业的命运,可以这样讲,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

”事实上正是这样,海尔核心竞争力每一步的强化从而整个企业运行发展的每一重大成就的取得,莫不是通过其实施重大的战略创新而实现的,而这一战略创新思路的萌生.创意.设计.推出和实施,都是基于某一个理念(或“理念群”)的领先而实现的。

比如说,只是因为有了“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的领先意识,才有了1.5公斤容量.专门适合5—8月需求的小小神童洗衣机。

在别人产销量下降的同时却直线上升。

(3)整合作用。

海尔在兼并中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大文化模式的整合作用分突出。

如对黄山电视机厂的兼并过程中,吃惯了“大锅饭”的原企业职工,在传统国企充满弊端机制氛围中酿成的“客户价值意识薄弱”“发钱”观念甚强的消极价值理念,同海尔卓越价值追求之间形成强烈的落差。

面对一些人闹事.罢工的严峻局面,海尔人丝毫不让步,坚定不移,组织“无限期”的海尔文化大讨论,终于使他们开始弄懂了什么是海尔的“产业报国,追求卓越”,开始弄懂了这样一个基本道理:即使是国企的“主人翁”也得听“上帝”的,我们的钱(工资)是客户发给的,不讲求质量,不兢兢业业出好产品是没有人发给钱的。

在其理念定位转到海尔价值观上来的过程中,实现了核心竞争机制的整合。

3. 如何看待海尔的多元化扩张?以核心能力为基础进行多元化发展,才会有较高的成功率。

人们普遍认为,多元化发展的优点在于分散风险和获得范围经济。

但是其前提是要以核心能力为基础,多元化经营才能发挥出这两大优势。

特别是核心能力可以成为多个产业之间的关系纽带,使企业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益的多元化发展。

海尔集团的多元化发展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典范。

1992年,海尔由单一生产冰箱,进入冰柜和空调行业。

1995年7月,海尔大规模进入洗衣机行业,并把原来在电冰箱行业建立起来的企业能力扩展到整个制冷家电行业。

在此基础上,海尔进入热水器.洗碗机及小家电等行业,至此其经营领域覆盖几乎全部的白色家电产品。

1997年7月海尔进入黑色家电行业,生产彩电.VCD.传真机.电话等产品。

同时,海尔还向市场推出整体厨房.卫生间产品,进入家居设备行业,而且还进入生物制药行业。

海尔这种快节奏.高效率的多元化扩展和获得的范围经济都是基于其多年累积的核心能力,即在品牌.技术.管理.销售.服务等方面形成独具优势的能力。

4. 张瑞敏有必要对海尔的组织结构再进行一次调整吗,如何看待组织变化与战略之间的关系?海尔集团有必要根据“业务流程再造”进行组织结构调整,“业务流程再造”是指从根本上对原来的业务流程做重新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把直线职能型的垂直业务流程结构转变成水平型的流程网络型结构,使每一个业务流程都有直接服务的顾客。

而新流程的两大特点:扁平化与信息化,即以顾客至上为中心,流程间互为市场,成为扁平而非直线的组织机构;而各流程成为过程连续信息畅通的市场链。

海尔集团根据国际化发展思路及时对机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对原有的职能结构和事业部进行了重新设计,把原来的职能型的结构转变成流程型网络结构,垂直业务结构转变成水平业务流程,形成首尾相接和完整连贯的新的业务流程。

海尔集团正是在流程化的基础上,通过SST为手段,用市场链把各流程有效的咬合起来。

结构的创新必然带来企业系统功能的创新,海尔的实践证明,流程后企业达到三个效果,即顾客零距离.资金零占用,质量零缺陷,使海尔的经营进入更高的层次。

从组织结构和战略关系来说,组织结构要所先服从于组织战略,企业战略决定着组织结构类型的变化,企业不能从现有的组织结构的角度去考虑制定怎样的的战略,而是应当根据外部的环境要求去制定相应的战略,然后,再根据新制定的战略来调整原有的组织结构。

5.对于海尔进军国际市场,有何看法和建议?进军国际市场,并非海尔一朝一夕的念头,而是海尔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是海尔在国际市场上做大做强之后顺势而为的结果,海尔进军国际市场的目的不仅仅是出口创汇,而是成为国际化的海尔,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

15年来,在创世界名牌思想指导下,通过产品经营.资本运营和国际化战略,海尔迅速成长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的企业。

海尔的国际化的目标是“三个三分之一”,即最终实现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海外销售1/3,海外建厂海外销售1/3。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海尔的国际市场开拓应遵循以下两个战略:国际市场开发战略“先难后易”,即坚持打海尔品牌出口,产品先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创出名牌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

国际化品牌战略开发出国际化的知名品牌。

海尔通过“先难后易”出口,凭高质量让用户对海尔品牌达到“认知”的目的;通过“三位一体”实现扎根,最后通过“超前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在当地实现融资融智,创造本土化的名牌。

“创牌”是海尔出口的目的。

美国海尔就是本土化海尔的一个范例,它的设计中心设在洛杉矶,营销中心设在纽约,生产制造中心设在美国南卡州。

海尔国际化的原则是“先有市场后有工厂”。

要在海外设厂,首先要开发当地市场,使品牌出口达到在当地设厂的盈亏平衡点。

即市场的竞争力是海外建厂的前提。

在美国当地建一个冰箱厂的盈亏平衡点是产量30万台左右,海尔去年出口美国的冰箱已达到50多万台,已远远超出平衡点。

在管理方向转移方面,海尔认为传统企业的金字塔式的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海尔在管理机制上把金字塔扳倒,使企业的主要目标由过去的利润最大化转向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

为了贯彻这一观念,海尔推行了内部“市场链”。

市场链的具体做法就是“SST”机制,即索酬,索赔,跳闸。

上下道工序.各个部门之间都是市场关系,每个人的利益直接与市场效果挂钩,调动了员工积极性,大大增强了企业内部的活力与创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