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网络文化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
为了提高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水平和质量,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
1、扩大研究范围,深入探讨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内在结构和多元表现形式。除 了对网络语言和表情包等表面现象进行研究,还应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等其他 方面的文化现象,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全貌。
2、引入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除了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还可以借鉴文 化研究、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全面、更科学地分析 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 及反思
目录
01 一、网络青年亚文化 概述
03 三、反思与建议
02
二、国内网络青年亚 文化研究现状
04 参考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了人们的。作为一种新 兴的文化形态,网络青年亚文化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文化的概念和背景,分析国内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一些反思和建议。
5、不断拓展和深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青年亚文化将会不断拓展和深化。年 轻人对于文化的追求和探索也将不断深入,从而推动着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不断 发展和进步。
6、更加注重个人成长和社会责 任
随着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他们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也将不断 提高。网络青年亚文化将会更加注重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从而为社会发展做 出积极贡献。
3、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
网络青年亚文化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在网络时代,年轻人更加注重社交和人 际关系,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 子。
三、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发展趋势
4、逐渐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逐渐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 网络青年亚文化也将逐渐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网络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
网络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文化正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并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两个方面,探讨网络文化的影响。
首先,网络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为传统的经济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传统零售商面临新的竞争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商机。
大量的网店和平台如淘宝、京东等悄然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些电商平台通过方便的在线购物体验和快捷的物流配送,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网络文化对社会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互联网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
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等的兴起,使得人们与朋友、亲人和全球各地的人保持了更紧密的联系。
网络购物的流行使得人们不再需要亲自去商场购物,宅经济逐渐兴起,减少了人员流动和油耗,节省了人们的宝贵时间。
同时,网络文化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如在线视频平台的流行、网络游戏的盛行等,使人们的生活更多元化。
然而,网络文化的影响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
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速度加快,使得人们更容易受到误导和欺骗。
网络成瘾问题日益严重,一些人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导致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疏远,工作学习成绩下降。
此外,网络暴力、网络欺凌等问题也逐渐突显,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伤害。
为了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同时化解其负面影响,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首先,应加强网络教育,倡导正确使用互联网。
学校应该加强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的教育,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其次,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完善网络法规和制度,对传播谣言、网络暴力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同时,互联网企业也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自律和管理。
总结起来,网络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带来发展机遇和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互联网时代大众文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众文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一、互联网时代大众文化的概念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快速。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大众文化不再受制于传统媒体,通过互联网传播已成为一种趋势。
大众文化,指的是一种普及范围广泛、歌颂消费主义、对消费者的精神和身体需求进行满足、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和对跨文化交流的带动的文化形态。
二、互联网时代大众文化的传播途径在互联网时代,大众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通过社交网络和视频分享平台等新媒体,大众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和迅速。
其中,社交网络平台更是成为了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
1.社交网络平台随着社交网络平台的兴起,它已经成为了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社交网络平台拥有无处不在的特点,可以让用户轻松地分享自己的想法、信息和观点。
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大众文化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强。
2.视频分享平台在互联网时代,视频分享平台也成为了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视频分享平台可以让任何人在全球范围内享受短视频作品,也可以让内容创作者将自己的作品传递到世界各地的观众中。
通过视频分享平台,大众文化的传播已经成为了轻松、简便的事情。
三、互联网时代大众文化的传播影响大众文化的传播对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进了跨文化交流互联网时代,大众文化的传播超越了国界和民族的限制,它促进了各种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带动了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交流。
随着视频分享平台和社交网络平台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文章、听取音乐等形式深入了解不同文化,挖掘出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
2.影响了文化价值观大众文化的传播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和冲击,使得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得到了曝光并且相互之间起着竞争作用。
在这种竞争中,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和浅鲜艳的创意成为了大众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元素。
但是,这些元素的兴起也让文化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同时也给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和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创新与传承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创新与传承研究第一章:引言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信息传递和社交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创新与传承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互联网时代下文化创新与传承的研究,并分析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第二章: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创新互联网的出现促进了文化创新的迅速发展。
通过互联网平台,个人可以轻松地创造和推广自己的作品。
互联网公司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渠道,给予创意人才更多展示的空间。
例如,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而无需经过传统的传媒渠道。
同时,互联网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便利。
通过搜索引擎,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并进行创新的整合。
此外,互联网平台还提供了在线学习的机会,使得文化创新的门槛得到降低。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在线教程和学习资源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从而进行更加创新和个性化的文化创作。
第三章: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互联网的出现也改变了文化传承的方式。
传统的文化形式和知识传承已经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互联网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到文化遗产和传统知识,打破了传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承也变得更加互动和共享。
通过在线社群和论坛,人们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经验。
这样的互动和共享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承,还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素材。
然而,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也面临着挑战。
传统的文化形式和知识可能会因为新兴的互联网文化而渐渐边缘化。
此外,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和内容,其中很多都是低质量或者错误的。
因此,人们需要更加谨慎和理性地对待网络上的文化传承,以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
第四章: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创新和传承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创新和传承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个人而言,互联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使得个人的创意得以展现。
此外,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创新和传承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使得个人能够更好地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能。
网络文化与传播研究
网络文化与传播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文化也随之兴起。
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为媒介,以信息、娱乐和社交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
网络文化既包括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网络音乐等娱乐内容,也包括网络新闻、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
网络文化的兴起对传统文化方式和传媒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网络文化与传播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1.互动性: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网络文化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互动和分享,从而进行个性化交流和社会化交往。
2.多样性:网络文化具有多样性,内容涵盖了各种形式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因此,网络文化不仅提供娱乐、消遣、学习等服务,也为信息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快速性:网络文化传播的速度非常快。
只需几秒钟,信息就可以从一个地方迅速传遍全球,因此,网络文化成为传播速度最快的文化形态之一。
4.低限制性:网络文化受到的制约很小,人们可以自由地发布、查看甚至修改内容,因此,网络文化具有极低的限制性。
二、网络文化对传媒行业的影响1.转型:传统的传媒行业在网络文化的兴起下不得不进行转型,从传统的印刷媒体及广播电视媒体向网络媒体方向进行转型。
这种转型可以提高传媒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传媒行业的利润。
2.竞争:随着网络文化市场的逐渐扩大,传统的传媒行业也面临着来自新兴的网络文化产业的竞争,网络文化的兴起逐渐打破了传统传媒行业的垄断。
三、互联网与权力互联网的兴起带来了新的力量平衡,在此过程中权力的多元化表现尤为明显。
人们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传播照片、视频、文章等,从而令社会舆论更加公开和透明,有利于抵制腐败。
同时,通过互联网民主,人们具有了更广泛的参与权、监督权、监察权等,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民主意识,改善社会治理。
四、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1.人工智能: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模式将发生重大变革。
在人工智能帮助下,网络文化将具有更高的个性化、智能化和定制化。
近年来网络来源研究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
近年来网络来源研究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一、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语言作为现代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网络来源研究成为了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热点之一。
尤其是通过对网络用语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社会语境下网络文化的演变及其社会影响力。
本文将针对近年来的网络来源研究进行概述,并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探讨网络语言的起源、发展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这些网络用语作为网络语境下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当代社会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趋势,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网络语言的重要视角。
分析这些网络用语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流行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网络来源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 介绍网络用语的背景和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一背景下,网络用语应运而生,并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传播开来。
网络用语不仅是语言发展的产物,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和公众心态。
研究网络用语对于了解网络文化、社会心理以及语言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用语的兴起,代表了语言的一种创新。
在快速变化的网络环境中,人们追求简洁、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网络用语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它们不仅丰富了语言的内涵和表达方式,也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文化的交流融合。
网络用语的出现也反映了社会心理的变化,通过对网络用语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公众的情绪、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网络用语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其背景是信息化社会和新媒体时代的崛起,重要性则体现在对于网络文化、社会心理以及语言演变的研究价值上。
我们将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深入探讨网络来源的研究。
2. 阐述网络来源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语言也随之兴起并广泛传播。
对网络来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以网络流行语为例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且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网络青年“丧文化”的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四、引导对策
1、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丧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高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 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讲座等方式,帮助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 心理问题,提高自我调节能力,避免受到“丧文化”的负面影响。
2、引导正确价值观
高校应该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社会 实践等方式,让青年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 力,避免受到“丧文化”消极价值观的影响。
2、行为影响
“丧文化”不仅会对青年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还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 响。一些青年大学生可能会因为受到“丧文化”的影响而变得消极怠惰、缺乏进 取心,甚至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例如,一些学生会因为受到“丧文化”的 影响而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学业受到影响;一些学生会因为受到“丧文化”的 影响而产生消极的就业观念,导致就业困难。
总之,“丧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已经引起了广泛。未来研究需 要进一步探讨“丧文化”的本质特征、传播规律和对年轻人心理、价值观的影响, 同时从不同学科领域综合研究“丧文化”现象,提出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对策,帮 助年轻人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在当代社会,我们不难发现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青年“丧文化”。这种文 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年轻人对于生活失去信心,感到疲惫和无助,追求一种消极、 懒散的生活态度。本次演示将探讨青年“丧文化”的背后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它 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
二、传播途径
1、网络社交平台
网络社交平台是“丧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抖音等平台上,经 常可以看到一些带有“丧文化”元素的文章、图片、视频等。这些内容通过分享、 转发等方式迅速传播,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关于“网络互动”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
关于“网络互动”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网络互动提高了人们交流的密度和频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
热门舆论活动涉及公平和正义等关键社会因素。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网络互动的传播方式、驱动力和社会价值,梳理网络互动的传播规律,服务于社会治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针对网络互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针对网络互动的研究较早,其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
Li和Wei (2017)认为网络互动在报纸上产生舆论、巩固社会共识、动员社会治理和倡导公共利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网络圈层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的技术形态,是现代社会文化现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交网络、大数据和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它的影响力正在增加。
Zhou和Fang(2013)认为网络社会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形态,其变迁的核心是信息处理技术带来人们彼此之间的交往方式的变化。
基于用户关系节点的网络互动互动底层传播模式是网络互动的焦点,也是个人参与社交资源游戏的中介。
互动底层传播模式拓展了构建公共议题、产生舆论的时间和空间。
一些学者敏锐地观察了网络互动的传播生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相关结果为该主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视角。
Ke(2007)认为网络互动作为个人控制的实时直播媒体,可以随时干预信息生产和传播系统,这不仅解决了相关人的传统理论,也改变了舆论监督的框架。
它不仅提高了信息流通的频率,也改变了社会交往的方式。
当然,网络互动用户已经形成了一个基于关系的移动三维社交网络,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大众媒体的传播模式。
Shire和其他人(2018)认为沟通共享机制提高了沟通节点之间的关系粘性,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讨论、问题和其他词语激活了沟通节点之间的紧张关系。
价值同步是价值差异的产物,共同构成了社会交往的动力。
网络互动嵌入了社会传播系统,形成了一种新的信息方式,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方向产生了严重影响。
Shin和其他人(2014)认为网络亚文化带层作为一个“新部落”,在流场、纯社会互动和共同情感三个方面表现出显著特征。
国内网络课程研究现状综述
[4] 程昂,杨晨.网络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应用现状研究[J].天津职业院 校联合学报,2017(10):63-66.
[5] 李翠凤.网络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模型构建[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20(6):34-37.
赵利梅(2017)指出,网络课程的兴起有五大推动力:其 一,MIT校长维斯塔倡导教师将教案传至网上分享,引发OCW (开放在线课程)兴起;其二,TED视频的出现,创造了微视 频的高层次文化科学模式的普及;其三,可汗学院学习模式, 通过微视频的形式来突破知识重难点;其四,翻转课堂教学模 式,课外通过视频学习知识,课堂上面答疑解惑内化知识等; 其五,P2P university(“草根大学”),通过互联网方式实现 视频教学、课程讨论和测试等环节[2]。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现在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
设技术规范(试行)[EB/OL] .https:///info/1033/1209. htm,2014-3-21.
[2] 赵利梅.高效网络课程教学现状及其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2017.
引言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着全世界各级各类学校 教学的传统模式,针对此次疫情,国家教育部号召学校“停课 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各级各类学校迅速从线下传统课程, 转为网络课程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网络课程教学,感觉高质 量网络课程资源的不足以及各类专业网络课程实施模式不够多 元化等现状,造成线上教学效果并不良好。故本文将对网络课 程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从中分析国内网络课程的研究现状, 结合当前新兴的教学理念,总结研究中存在的难点及不足,以 期为网络课程在各个领域的开展提供参考及建议。
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中 图分 类 号 :G14 1
文 献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49 2 1 )409 -3 6250 (00 0 - 80 0
网络文 化产业 ,作 为一个新兴 的文化产业 ,在 我国发展迅 猛 。 自从 19 9 4年互联 网正式 登 录我国以来 , 经过 十多年 的快速发展 ,网络用户数 量 已经跃 居世界第 一 。在 我 国,关 于网络文化产 业 的研究 日益受到人 们 的关 注 .越来 越多 的学 者加人到促 进 网络文 化产业发 展研究 的队伍 中,从 中 国期 刊网上关于 网络文化产 业 的 20 00多条检索 结果可 以看 出 .关 于网络文化产 业方 面 的研 究成 果也 日益 丰硕 。本 文就 近年来 有关 网 络文化产业 的研究 综述如下 。
一
、
网络 文化 产 业概 ຫໍສະໝຸດ 1 网络文 化产业 的含义 . 网络与文 化的结合诞生 出一个具 有 巨大发 展潜力 的朝 阳产业 .即网络文 化产业 。网络文 化产业是先进
科技与 文化高 度融合 的产业 .它带来 了崭新 的经济 形 态 和文 化形 态。对 于其 定 义 。国 内学 者有 不 同的说 法 .但 目前 比较 流行的观点是 :“ 网络 文化产业 (It t u ueId s y , ne l r n ut ) 一般是指从 事互联 网文化产品 me C t r 生 产和提供互 联 网文化服务 的经营性产业 .即通 过互联 网从事物质 文化产 品的生产 、流通 和 以文化为 内涵 的各 种服务 活动或部 门的集合 ” 简而言之 .网络 文化就是 网络 、文化 、网络技术 三者相 结合而形成 的一种特殊 文化产业 2 .网络文 化产业 的特点 网络文化 产业是 以高速 宽带和移 动 网络 等信息技 术为依 托而发展形成 的新型产 业 .所 以有其 自身 的一 些特点 。 ( ) 巨大的包容性 。网络文 化产业 以开放 的胸 怀 消化 吸收着 各种 形态 的 文化 。不论 是 不 同 民族 .还 1 是不 同地域 的文化 ,只要经过 网络加工 ,都变成 了网络文化 产业 中的一部分 。它不断扩 大 自己的阵地 。并 推动其 他文 化产业发展 .最终利用 最先进 的传播手 段超越其 他文化产业 ( ) 内容 的多样性 。网络 文化 产 业是 一 种传 统 文 化 信 息化 、数 字化 的 文化 产 业 ,其 具 体 内容 分为 : 2 信息技术 产业 ,包括所有 的数字化终 端设备 ;信息技 术服务 产业 ,包括远 程 医疗 、教育 以及电子商务 ;另 外还有通信业、信息内容业 ( )虚 拟性 与现实性 。网络的虚 拟性 主要 是指 文化 传 播形 式 、工具 的虚拟 性 .以及 人 与人 之间无 需 3 面对面 的交 流 :而它又是 以传统 文化 、现实文化 为依据 的 .因而又具 有现实性 ( )数字 化与技术 化。网络文 化 首先是 网络技 术 的产 物 .因此 也具 有 鲜 明的技 术 特征 。网络 文化 产 4 业 中信息储存 和传递 的数 字化 .是 信息 时代 的重要 标志 3 .网络文 化产业 的价 值分析 网络文化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价值是许多学者都很肯定的。 并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网
国内近十年网络热词研究述要
国内近十年网络热词研究述要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上的话语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型网络热词不断涌现,在网络上引发讨论,形成流行文化和产业。
网络热词不仅反映出时代特征,而且为社会创造了新的文化和价值。
本文着重研究了近十年的国内网络热词,以期了解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从互联网发展的角度来看,近十年国内网络热词的产生受到了互联网趋势的广泛影响,比如大数据、社交网络、云计算、智能机器人等。
此外,互联网领域的发展也使得新型的网络热词变得更加普及,比如“在线旅行”“互联网金融”等。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更多新型网络热词将出现。
其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近十年国内网络热词大多受到了社会发展及新技术发展的直接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口语中,比如“抢红包”“分享经济”“网约车”等。
此外,一些新形势下的现象,也是一些新热词的兴起,比如“去中心化”“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等。
未来,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更多新型网络热词将涌现。
此外,还有一些网络流行文化热词,它们往往是关于网络游戏、动画、网络明星等主题的热门网络话题,比如“动漫”“游戏设计”“明星八卦”“萌宠”等。
这些热词的出现,有助于推动网络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更能满足年轻一代的娱乐需求,为新兴文化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未来,网络流行文化的发展也将更加蓬勃,新的网络热词会不断出现。
总之,近十年来国内网络热词表现出了多样性和多元性,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
它体现了时代特征,反映了社会发展,也推动了新兴文化的发展。
未来,新热词和热门话题将继续创新和发展,开创更多的社会文化价值。
关于网络文学的综述
关于网络文学的综述摘要:网络文学是在网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它产生的时间较晚,因此关于网络文学的学位论文也多是在2005年之后,主要集中在2007和2008年,呈递增之势。
网络小说(网络文学)的产生至盛行并不是单一的社会现象,文学本身的变革,还有媒介技术的发展,读者需求的变化等等都是影响它的因素,研究网络文学,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文学;新闻传播;网路技术本篇综述检索对象为中国期刊网上关于网络文学,主要是网络小说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
通过“网络文学”或含“网络小说”词频超过“9”检索,共检索出190篇学位论文。
其中,从文艺学和现当代文学的角度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为主要部分,在篇目数统计中,文艺学有70篇,现当代文学有59篇。
从传播学、新闻学角度对网络文学进行研究的也不在少数,传播学有13篇,新闻学有5篇。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研究网络文学的角度广泛(有21个专业的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多样灵活,本文主要针对新闻学、传播学18篇学位论文进行综述。
一、范式网络文学是在网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它产生的时间较晚,因此在关于网络文学的学位论文也多是在2005年之后,主要集中在2007和2008年,呈递增之势。
在18篇论文中,2005年度的学位论文有2篇,2006年度的学位论文有2篇,2007年度的学位论文有7篇,2008年度的学位论文有7篇。
在这些论文中,使用范式的痕迹不甚明显,没有使用革命化范式和国家民族范式的文章。
二、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灵活多变是这些对于网络文学研究的学位论文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山东大学马明明的《坚守传媒的文化高地》(2008年度学位论文)以文汇报的文艺副刊《笔会》为个案研究,复旦大学张怡的《民营出版企业的市场创新》(2008年度学位论文)对榕树下文化公司市场化运作进行个案分析。
安徽大学朱可嘉的《公立高校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2007年度学位论文)则是对合肥四所高校进行社会调查。
网络流行文化的现实意义与影响研究
网络流行文化的现实意义与影响研究第一章研究背景网络流行文化是指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和传播的一种文化现象,其中包括网络音乐、网络小说、网络电影、网络游戏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流行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文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还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章现实意义2.1 促进文化交流网络流行文化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能够轻松地互相传播。
例如,韩国的热门流行文化产品例如韩流、韩国综艺、韩国电视剧,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到中国以及世界各个角落。
这种跨国的文化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全球文化的多元化。
2.2 培育文化产业网络流行文化中音乐、电影、游戏等内容,已经成为了文化产业的一个新兴领域。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文化产业也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作为中国最大的在线音乐平台,在短短几年内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音乐公司之一。
2.3 塑造文化消费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变革,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消费领域。
网络流行文化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也推动了文化消费模式的变革。
例如,随着在线音乐、在线阅读、在线游戏等新型的文化消费形式的出现,传统的文化消费方式逐渐失去市场份额。
第三章影响分析3.1 影响社会观念和价值网络流行文化中折射出来的价值观念及其表现方式,无论是漫画电影,游戏还是一个虚拟社区,这些都具有极强的社会性、文化性和思想性。
网络文化作为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影响着人们消费观念、个人意识,进而影响着社会的理念和价值。
3.2 塑造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流行文化中的影视剧、小说等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娱乐文化形态和现实生活的距离,将人们引入到一个虚拟的世界中去。
这种以虚拟现实为基础的文化形态,恰好满足了人们对于新鲜、刺激的文化需求,认识到网络文化这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我国新形势下网络文化发展趋势与作用研究
2018年第7期【摘要】人们从二十世纪以来,取得最大科技成果就是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网络文化成为一种新型文化形式,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产生巨大影响,并且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指明灯。
本文将对网络文化概念与特点进行简单阐述,指出我国当前网络文化现状以及主要发展趋势,并且根据网络文化发展对我国产生的作用进行简单概述。
【关键词】新形势;网络文化;发展趋势;实际作用网络文化用其全新的方法对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发展进行改变,并且逐渐成为影响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网络文化的兴起构成了现代社会经济中一支新经济力量,并且具有高成长性,能够带来创造性高的新兴产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一、网络文化概念与特点所谓网络文化,就是将文化作为主体,互联网与移动媒体作为载体,通过市场运作与生产经营,使其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的总称。
网络文化作为新兴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一)广泛社会参与性由于受到客观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影响,文化话语权主要掌握在社会精英手里,虽然他们人数较少,但是具有一定权利。
这就导致少部分人对文化世界进行主宰,随着网络文化不断兴起,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
从理论角度来看,网络文化能够实现无限制文化沟通与交流,可以实现全民参与,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
(二)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在网络世界中,基本没有门槛,没有财团、政党、社会团体、社会集团的干扰,没有把关的阻碍,也没有身份专业的限定,只要进入网络世界中,就可以随心所欲、随时随地发布信息。
(三)网络文化集大成性在传统文化形式中,各种文化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与发展空间,谁都无法取代谁,但是在网络文化影响下,传统文化形态都会受到影响,甚至感受到威胁。
二、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现状(一)文化形式多元化网络具有交互性与包容性,这就为网络文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并且提供良好生长环境,同时也为网络形式多元化提供一个平台。
经过科技不断发展,网络功能也逐步加强与完善,并且网络文化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姿态。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逐渐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崭露头角。
这种文化形态既体现了青年群体的创新精神,也反映了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追求。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引导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综述国内学者在网络青年亚文化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定义、特征、形成机制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网络青年亚文化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脉络。
本文将分析当前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的不足之处,如研究方法的单一性、理论框架的局限性等。
这些不足之处的存在,不仅限制了我们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深入理解,也阻碍了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将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我们认为,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运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来全面揭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
我们也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理论框架,以指导实践工作更好地应对网络青年亚文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期待能够推动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走向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新阶段。
二、网络青年亚文化概述网络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在网络环境下,由青年群体创造、传播并共享的,具有鲜明个性、反叛性和创新性的文化形态。
它既是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的自我表达,也是他们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理解和反思。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
互联网的自由、开放和匿名性为青年群体提供了表达自我、追求个性的平台。
他们通过创建独特的网络语言、符号、表情包等方式,构建了一个个独特的文化圈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网络青年亚文化。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性,网络青年亚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不断挑战和突破传统的文化规范和价值观;二是反叛性,网络青年亚文化往往带有一定的反叛色彩,对主流文化和传统观念进行挑战和质疑;三是个性化,网络青年亚文化强调个性和自我表达,追求与众不同,反对被束缚和同质化;四是互动性,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传播和分享主要依赖于网络社交平台,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共享性。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1 网 络 文 化产 业 概 述
1 . 1 网 络 文 化 产 业 的 定 义
要 想对 网络 文化 产业 进行深 入研 究 , 首 先得 理清
文化类 型 , 如 网络 新 闻 、 网络 语 言 、 网上 游 戏 等 , 广 义 上学 者们认 为 除 了新 形态 的文化外 , 还包 括传 统 的文 化 。笔者 认为 网络 文 化产 业 是 以 网络技 术 为平 台进 行 网络文 化产 品 的传播 而形成 的新 形态 产业 , 对概 念 中的网络 范 围的界 定和文 化 范 围的界定 不 同 , 可 以得 到不 同 范围 的网络 文化产 业界 定 。 1 . 2 网络文化 产 业的特 征
作者简 介 : 汪 长玉( 1 9 8 7 一) , 女, 安徽 太 湖 人 , 福 州 大 学 阳光 学 院 , 助教 , 硕士 , 研 究方向 : 信 息化 , 网络文化1 3卷
第 1 o 期
产业 , 表 现 除了 自己独 有 的 特征 , 不 少 学 者 对 此 也 发 表 了 自己 的看 法 。陈蓉 认 为 网络文 化 产 业 具 有 技 术
实 现互 动 的智 能化 网络 的互 联 ; 对于文化 , 狭 义 上 学 者们 认 为是 由于 网络 技 术 的 发 展 而产 生 的新 形 态 的
网络 文化产 业 作 为 区别 于传 统 文化 产 业 的新 型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7 —1 6
基 金项 目 : 福 建省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理 论 体 系研 究 中心 项 目( 2 0 1 3 D1 2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社科视野 2 1 年第 3 02 期
近年来 国 内网络 文化研 究综述
王 洪 涛
( 中共浙 江省委 党校硕 士研 究生 杭 州 3 12 ) 1 1 1
内容提 要 : 为 网络 时代 人 类文化 演进 的新 形 态 , 作 网络 文化 是科技 与文 化 交互作 用 的产 物 。 网络 文
化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本文梳理 了网络文化的主要研 究视 角, 分析 了学界近年来对 网络文化影响的辩 证思考, 以及建设中国特 色网络文化的重要意义与现 实路径。 关键词: 网络文化 研 究视角 影响 中国特色
从 2 世纪 9 0 0年代开始 ,国际互 联 网在世 界 范围内呈现迅速发展之 势 ,并 对世界各 国的 政治 、 经济 、 文化 等领域都产生 了广泛而深远 的
生 了激化 。
点削弱 了人的主体性 ;网络文化所 带来 的虚拟
与现实之间 的差异 ,制约 了人 的主体性 的发挥
I 9 ]
。
() 2 人性的弱点与 网络文化无政府状 态的恶 下 影响 :1 ( )促 进 了人 的主体性 与创造性 的发 性循环 。网络是 自由、 等 、 平 共享 的在线实践空 展 。 扬扬认为 , 詹 网络文化是 对人 的主体性 的改 间 , 是人们理 想的“ 自由王 国” 而人却是天使与 。
研 究综述
当代社科视野 2 1 年第 3 02 期
工具 已不仅仅是与人类分离 的客体 ,而是成为
一
等、 享、 共 民主 的参与观 念逐渐 深入人 心 , 传统
发展。
种更加积极 的力 量。文化将越来越是科 技与 社 会组织体 制将 日益朝着网络化 、扁平化方 向 网络文化 的消极 影响主要体现在 :1技术 () 异化对人的主体 性的消解 。 詹扬扬认 为 , 人通过
一
、
网络文化的研究视角
发展就是从精英文化 向大众文化 的范式转 型过
程 翻 。
“ 文化” 被认 为是学术史上 最复杂 的术语之
一
() 3 与之相 比 , 更多学者是从 技术与文化 的 互动关 系出发 ,主要探讨 了网络技术与文化 实
,
对文化 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 。 网络文化属于
文化的范畴 , 对网络文化 的界定也是莫衷 一是。
己命 运的力量 , 扩展 了 自主性 பைடு நூலகம் 网络技术 的异 但
化及其代表 的工具 理性的过度扩 张也导致 了对
人的主体性 的消解 。 具体表现在 : 网络文化带来
与人文精神融合的产物 。 但科技与人文 、 工具理 的信息 “ 炸 ” 爆 和泛滥 , 化 了主体进行 理性选 弱 性 与价值理性的 内在张力与冲突不仅没有随着 择的能力 ; 网络文化所具有 的虚拟化 、 符号化特 网络文化的发展而消解 ,在某种程度上甚 至产
剖析网络技术发展的历史 ,对 网络 文化本身 的
发展过程作 了探讨 ,认为 网络文化是 一个分布 很广的 、 松散 的、 准合法 的、 选择性 的、 对立 的亚
可分 边缘 科学 、 先锋 影 响 。网络文化作 为网络 时代 一种新型 的文化 文化 复合体 , 成视觉 技术 、 艺术 、 大众文化等 主要领 域。 网络本身的产生与 形态, 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
发 , 网络 时代文化 范式 的变迁 , 研究 主要 强调 的
与精神 自由, 形成 了新世纪 的后新文化运动嘲 。
网络文化是 网络 时代人 类文化演进 的新形
是 网络文化 的文化学意义 。 黄华新 、 顾坚勇立足 态 。以网络技术为代表 的现代高新技术 的典型 于文化研究特别是大众文化研究 的视角 ,通过 特点是人性化 、 智能化 , 机交互性更强 。技术 人
践 的辩证关系及其互动规律 。人类 文化 与使用 网络文化的定 义由于研究 视角的差异而各有不 工具有关 ,并且在工具与文化之 间呈现出特定 同。 当前 , 学界对 网络文化 的研究 主要 有以下视 的交互演进规律 。 明升指 出, 何 由生产力性质所
决定 的工具与文化形态之 间呈 现出特定的对应 ( ) 网络本身 的技术特性 出发 , 1从 主要强调
角:
关 系。人类历史上每一项划 时代的重大技术进 的是 网络文化的传播学意义 ,更多地是对 网络 步 , 会带来 工具的质 的飞跃 , 都 并将其转化为文 文化 的狭义理解 。 匡文波认为 , 如 网络文化是指 化形态 的演进 ; 而一定文化形态 的确 立 , 加 又会
以计算 机技术 和通信技 术融合 为物 质基础 , 以 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 的一种崭新文化[ 张相 1 ] 。
就积极意义来说 ,网络文化 的发展具有 以
善和发展 。 网络文化提高 了人 的思维创造性 , 以 全新 的信息 传播手段 提 高了人 的主体能力 , 并
魔鬼 的复杂结合体 ,受文 明压抑 的人性在 网络
的虚拟世界 中得 以充分 释放 。人 性天使的一面 带来 了交往方式 和劳动方式 的革命 性变革 , 从 带来 了网络文化 的空前 繁荣 , 网络世界 的“ 但 无 而促进了主体性 的发展问 2 对文 化变革的影 政府状 态”也给人性魔鬼 的一面提供 了可乘之 。( ) 响。 黄华新 、 顾坚勇认为 网络 的发展为人类创造
强 和固化相应工具 的主导地 位 闱 。徐世甫也指
出, 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景观 , 网络文化是技术 与 轮认为从技术角度上说 ,网络文化就是在 电脑 文化 的最新联姻 。 它通过 网话文 的拆解与变形 , 互联 网络上进行的文化活动四 。 大众文化身份 的置换 和颠覆 ,演绎着文化多元
()从 网络 文化作 为一 种文化现象本 身 出 2
网络技术 手段增 强 了控制世界的 能力和驾驭 自
人文共同塑造 的结果 。 因此 , 从技术与文化交互 作用的视角出发 ,对 于我们理解 网络文化的本
质及其影响等问题 , 具有重要意义 。
二、 关于 网络文化影 响的辩证分析
对人类来说 ,科学 技术 不仅是 “ 第一生产 力 ”也是一把“ , 双刃剑 ” 。网络文化是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