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试卷号:2005(闭卷)《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适用试卷号:2005(闭卷)《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适用试卷号:2005(闭卷)《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

特别提示:

1、考试时需带备三证:身份证、学生证、准考证,缺证者将不得参加考试;

2、此科目的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不得携带与考试无关的东西进入考室考试;

3、考试时出题方式会有所改变,例如:①资料上的简答题“试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应遵循的原则”,在考试时的问法会变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②选择题会将A、B、C、D顺序打乱。望各学员认真复习,迎接考试。

试题样例

一、配伍题

( B )1.生产社会化

( A )2.经济增长

A.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量和服务量的增加。

B.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

1.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 C )。

A.商品的效用 B.商品的使用价值 C.商品的价值 D.市场上的供求关系

2.对宏观层次的收入分配的调节,主要是对( B )。

A.企业之间收入的调节 B.投资和消费之间比例关系的调节

C.个人之间收入的调节 D.地区之间收入的调节

三、多项选择题

1.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 BC )。

A.劳动力的补偿 B.价值补偿 C.物质补偿 D.消费资料的购买 E.生产资料的购买

2.就经营而言,国家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有( ABDE )。

A.国有国营 B.国家委托经营. c.合作经营 D.承包经营 E.租赁经营

四、判断正误题

1.资本家改进技术的目的,是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 )

2.我国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应当坚持的原则是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

五、简答题

商品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有何关系

答:(1)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它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2)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变41:而变化的。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产的使用价值就多,但价值总量是不变的,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量就会减少,因而价值量就会变小。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六、论述题

企业家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有什么重要作用?你认为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者尽快成为企业家的条件和关键是什么?

答:(1)企业家就是善经营、会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

(2)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企业法人权利和责任的人格化代表,掌握着支配企业供产销、人财物的权利。德才兼备的企业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坏、企业经济行为是否合理、企业在竞争中的成败、企业的存亡兴衰。有没有高

水平的企业家进行经营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和职工的利益、地位和命运。

(3)企业家队伍成长的条件主要有:

第一,要改革企业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家市场,加强法制建设。

第二,要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地位。

第三,要建立培训企业家的教育制度。

第四,要保障企业家的权、责、利和安全。

第五,要使企业家的收入与其职权、责任对称,与企业的业绩挂钩。

(4)要改革企业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家市场,加强法制建设。(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可给分)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一、主要名词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能力。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3、产品分配形式。

4.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取社会财富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5.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6.商品: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7.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8.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0.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

11.货币:是指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2.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13.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14.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1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16.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

17.社会分工:是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18.个别分工:是指企业内部的分工,就是企业内部在劳动过程中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

19.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0.不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21.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22.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23.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25.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

26.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27.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

28.资本集中:是指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合并,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迅速增大。

29.资本循环:是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态,使自身价值增殖,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

30.固定资本:是指由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构成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31.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辅助材料和购买劳动力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32.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之比。

33.平均利润率:就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34.生产价格:是指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35.超额利润: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获得的超过部门平均利润的利润。

36.垄断利润:是垄断组织通过垄断价格出售产品而获得高额利润,或者垄断资本企业凭借其对资本的占有和在生产、流通领域的垄断地位获得的高额利润。

37.垄断价格: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标规定的价格。

38.利息:是产业资本家为取得货币资本使用权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39.资本主义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就是农业资本家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纳给大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着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一起,共同瓜分产业部门雇佣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2)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40.经济体制:是指按照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联系起来的经济组织、经济机构、经济管理和调节方式等构成的体系。41.资源配置:指的是社会总资源在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分配。

42.产权:是以法律形式确定并加以保护的一定社会主体对经济资源即生产要素的所有、使用、经营并相应取得收益的权利。

43.市场:市场是指集市、商店、交易所等一切商品交换场所和一切发生商品买卖的场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具有重要作用。44.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上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运行。

45.股份制企业:又称股份公司,它是通过发行股票的形式把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经营的企业。

46.股票:是一种拥有一定数额股份资本并据以获取股息收入的凭证。

47.垄断:是指为数不多的资本主义大企业为操纵和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销售以及原料来源而形成的协定、同盟或联合。

48.金融资本:是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日益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

49.金融寡头:是极少数既控制着银行又控制着工业的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

50.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

51.国际市场价值:就是商品的国际价值,它是各国生产同种商品的劳动,放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比较而形成的国际范围的社会价值。

52.贸易差额: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输出和输入商品总值之比的差额。

53.贸易顺差:贸易顺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所谓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 出超”.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

54.贸易逆差:贸易逆差( Un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所谓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进口贸易总值大于出口总值,俗称“ 入超”,反映该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55.倾销:是指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向外国出口商品。

56.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又称世界贸易,它是由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构成的国际间的商品流通。

57.外汇:就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各种对外支付手段。

58.汇率:是指两国货币折算的比率或比价。

59.浮动汇率制:是指各国政府听任外汇汇率随市场供求情况波动的制度。

60.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61.资本原始积累:是资产阶级利用暴力手段迫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并积累货币资本的历史过程。

62.集体所有制:就是生产资料归一定范围内的劳动群众共同所有。

63.合作社:是劳动者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共同经营的经济组织。

64.个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税后收入由劳动者自己所有的一种经济成分。

65.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经济成分。

66.股份合作制:是采用股份制的一些做法的合作经济。

67.市场配置:就是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价格信号,为适应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在竞争中将资源配置到供给不足、需求旺盛的部门。

68.企业法人:是指出资者为了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获取利润,出资构造的一种经营组织,并使其人格化,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能够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

69.股份有限公司:是资本分为等额股份,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持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

70.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

71.企业经济行为: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对策和行动。

72.企业家:就是善经营、会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

73.市场体系:指由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各种类型的市场所构成的整体。

74.金融市场:指的是货币资金的自由流通,包括货币资金借贷和各种有价证券买卖。

75.价格体系:是指在商品交换中,各种价格形成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

76.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宏观经济增长,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量和服务量的增加。

77.经济效益:是指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成果之间的比较,或者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

78.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

79.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80.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81.工业化: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人口中工业份额上升、农业份额下降的过程。

82.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83.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的生产、流通、使用为基础的经济。

84.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国民一年内所生产和提供的用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包括物品和服务)的总和。或者:它是一个国家国民一年内所生产物品和服务的增加值的总和。

85.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本国领土内所有生产活动的增加值。

86.国民收入:是一国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创造的新价值。

87.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对各类消费品和服务的消费在全部消费中所占的比例。

88.个人收入:是指个人和家庭在一定时期所获得的以货币表示的收入。

89.按劳分配:是指社会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

90.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为保障人民生活而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的制度。91.出口导向:是指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际市场来推动。

92.进口替代:是指发展本国的工业,用本国生产的制成品代替从国外进口的制成品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内市场来推动。

93.宏观经济管理:是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从总体上进行控制和调节,为微观经济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94.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95.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96.社会总供给:是指社会能够提供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97.社会总需求:是指社会的有效需求,也就是货币供应量与其周转次数的乘积所体现的购买力。

98.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

99.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

100.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101.分工:是指劳动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

102.协作:是指劳动协作,即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协同劳动。103.必要产品:是指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那部分社会产品。

104.剩余产品:是指劳动者生产的超过必要产品的那部分社会产品。

105.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106.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工作日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107.资本周转:是资本循环周而复始不间断地进行。

108.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109.社会总产品:是社会资本每年发挥职能作用所提供的社会总商品资本。

110.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劳动力的价格。

111.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所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112.平均利润:就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按各自资本量大小和平均利润率分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113.借贷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生息资本,它是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114.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量和贷出资本量之间的比例。

115.商业信用:是职能资本家之间用赊销商品的形式互相提供的信用。

116.银行信用:是通过银行中介形成的资本借贷关系。

117.级差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由于租佃质量上有差别的土地而交纳的有等级差别的地租。

118.绝对地租:是指租种一切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119.股票控制额:是指达到能控制公司的股票数额。

120.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集中于少数大企业,这些企业的规模和它们在同类产品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

121.垄断同盟:是参与企业为垄断生产和市场而结成的同盟。

122.混合联合公司:是通过混合合并实行多样化经营的垄断组织形式。

123.跨国公司: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置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从事大规模的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垄断组织形式。

124.期货交易:是进行标准化的期货合约的交易。

125.准备金率:是银行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

126.贴现率:是商业银行扣除的从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时的贴现利息与票面金额的比率。

127.证券交易市场:是买卖有价证券的市场。

128.地产市场:是包括土地租佃和土地作为财产进行买卖而形成的市场。

129.技术市场:是以技术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130.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对自己的创造性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和其他科技成果权的总称。131.国有经济成分:是国家所有制经济成分的简称,它是指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的资本。

132.资本输出:指一国的资本走出国门输往国外。

133.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超出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

134.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135.计划配置:就是由政府按照预定的计划,通过行政手段将社会资源分配到各个部门。

136.电子商务: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完成商品交易、结算等一系列商务活动的方式。

137.直接融资:是指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的融资活动。

138.间接融资:是指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融资活动。

139.商品比价:指在同一时间内、在同一地点,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之间的价格比例。

140.商品差价:指同一种商品由于质量不同,流通环节不同,购销的地区、季节、数量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141.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关于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总的构想。

142.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

143.税利分流:就是企业将盈利的一部分以税收的形式上交国家,税后利润留给企业。

144.分税制:就是将不同的税种划分为中央收入、地方收入、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

145.个人消费方式:是指满足个人和家庭生活需要的消费活动。

146.社会消费方式:是指满足社会成员共同需要而集体进行的消费活动。

147.风险报酬:就是由于要承担风险责任而获得的报酬。

二、单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社会生产 B.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C.社会化大生产 D.生产力

2.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B )。

A.产品归谁所有 B.生产资料所有制 C.生产力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D )。

A.人们不能认识它 B.人们不能利用它 c.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商品的二因素是指( C )。

A.价值与生产价格 B.使用价值与价格 c.使用价值和价值 D.交换价值和价值

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6.商品生产者要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必须使自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 B )。

A.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小于最高的个别劳动时间7.社会分工是指( A )。

A.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B.同一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C.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D.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

8.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 B )。

A.商品按价值量进行交换 B.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

c.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带来剩余价值 C.能够购买到生产资料 D.生产资料的价值能够转移到新产品中去1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 A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统一 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

11.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 A )。

A.劳动力自身价值和剩余价值 B.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c.剩余价值 D.商品的价值

1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是( A )。

A.技术进步 B.社会资本增大 C.剩余价值率提高 D.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13.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C )。

A.I(c+v+m)=I(v+△v+H/x)+Ⅱ(v+△v十m) B.Ⅱ(c+v+m)=I(c+△e)十Ⅱ(c+△e)

C.I[v+△v+(m/x)]=II(c+△c) D.Ⅱ[v+△v+m/x]=I(c+△c)

1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 )。

A.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B.劳动的价值的货币表现 C.对劳动者的全部劳动所付的报酬 D.劳动的价格15.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C )。

A.剩余价值率=利润率 B.剩余价值率≤利润率 c.剩余价值率>利润率 D.剩余价值率<利润率

16.平均利润形成之后,商品市场价格的基础是( B )。

A.垄断价格 B.生产价格 C.价值D.成本价格

17.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企业可以获得( B )。

A.平均利润 B.超额利润 C.垄断利润 D.绝对剩余价值

18.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B )。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社会化大生产规律 D.竞争规律

19.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要的、基础性的作用,这种资源配置体制就是( B )。

A.计划经济体制 B.市场经济体制 c.混合经济体制 D.产品经济体制

20.垄断产生以后( C )。

A.完全消灭了竞争 B.只存在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c.改变了竞争的条件、形式、内容和后果,形成了垄断竞争 D.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仍起决定作用

21.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 D )。

A.垄断消灭了竞争 B.垄断缓和了竞争 C.竞争凌驾于垄断之上 D.垄断和竞争并存

22.劳动力价格的最终确定取决于( D )。

A.市场供求关系 B.劳动力价值 c.工会斗争的结果 D.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斗争

23.资本主义银行垄断的形成,使银行具有了新作用,这个新作用是( D )。

A.银行成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中介人 B.银行的存款增加从而使银行可能发放更多的贷款

c.银行垄断资本可以去吞并和排挤小银行 D.银行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

24.一张票面额100元的股票,预期年股息率为10%,银行存款利率为5%,该股票理论上的价格应为( C )。

A.50元 B.100元 C.200元 D.400元

25.股票价格与( C )。

A.股票的票面价值相等 B.股息的收入相等

c.股息成正比,银行利息率成反比 D.利息率成正比,股息收入成反比

26.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中心点是( C )。

A.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B.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c.调节货币的供应量 D.确定货币的投资方向

2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表和维护的是( D )。

A.劳动者的利益 B.小生产者的总体利益 c.中小资本家的利益 D.垄断资产阶级的总体利益

28.资本在国际问流动的根本原因是( A )。

A.追求更大的利润和利息 B.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c.与其他国家争夺市场 D.寻求新的投资领域2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C )。

A.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D.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的矛盾

30.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属于( B )。

A.私有经济 B.公有经济 c.合营经济D.合作经济

3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因是( C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B.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存在 C.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且不平衡 D.商品经济的存在3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A )。

A.控制力上 B.规模上 C.效益上 D.它是公有经济

3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D )。

A.计划经济体制 B.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由市场调节的价格体制

c.混合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 B )。

A.使市场成为调节经济的唯一手段 B.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使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不受任何限制 D.排斥国家计划对经济的任何调节作用

35.市场体系是指由( A )。

A.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各种类型的市场所构成的整体 B.农副产品市场和工业品市场所构成的市场整体

c.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所构成的整体 D.不同种商品的差价和同种商品的比价所构成的整体

36.整个市场体系的枢纽是( D )。

A.服务市场 B.商品市场 c.技术市场 D.金融市场

37.我国价格机制改革的方向是( B )。

A.形成由国家不断调整价格的价格机制 B.建立在国家调控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C.形成由国家指导的价格机制 D.建立完全由市场自由决定的价格机制

38.经济效益是指( A )。

A.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 B.经济效果 c.劳动生产率 D.盈利率

39.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应该:( C )。

A.把经济增长速度放在首位,速度越快越好 B.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增长速度问题无关紧要

c.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较快的增长速度 D.在保证高速度的前提下,力争较高的经济效益

40.国民生产总值就是( D )。

A.一国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生产的用货币表现的物质产品的总和

B.一国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创造的新价值

c.一国国民一年内所创造的新价值.

D.一国国民一年所生产和提供的用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的总和

41.全面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总量指标是( C )。

A.工业总产值 B.农业总产值 c.国民生产总值 D.经济增长率

4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 A )。

A.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 B.非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 c.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 D.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的43.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用于( C )。

A.生产和投资 B.生产和流通 c.消费和投资 D.扩大再生产

44.调节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目标是实行( A )。

A.税利分流 B.税利合一 C.利改税D.统收统支

45.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关系的方式是实行( A )。

A.分税制 B.利改税 C.税利分流D.企业基金制

46.提高投资资金使用效率的关键是( A )。

A.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投资体制 B.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向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加快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

47.使用投资资金的中心问题是( A )。

A.提高投资效益 B.优化产业结构 C.生产规模的扩大D.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48.正确处理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原则是( B )。

A.先生产、后生活 B.投资与消费要兼顾 C.优先考虑投资 D.优先考虑消费

49.我国对高收入的调节,主要是通过( A )。

A.国家税收来进行的 B.国家制订消费税 C.没收一部分收入 D.国家对银行的利息调整来进行

50.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必须坚持的根本方针是( C )。

A.平等互利 B.将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结合起来 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D.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结合51.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与坚持独5"7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是( B )。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根本立足点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根本立足点,

c.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不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D.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然削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52.合理的#1-债规模取决于三个条件,其中关键的问题是( B )。

A.本国经济发展对外债的需求 B.对外债的偿还能力 c.国际资本的资金供求状况 D.利率和汇率的情况53.宏观经济是指( C )。

A.个量经济活动 B.世界经济 c.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 D.某个地IX的经济活动

54.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最主要目标是( A )。

A.促进经济增长 B.物价稳定 C.增加就业D.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三、多项选择题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AD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E.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决定

2.商品的二因素是指( AC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E.价值形式

3.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是( AC )。

A.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D.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E.价值与交换价值互为内容和形式

4.商品的价值量与( AC )。

A.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 B.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反比

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E.劳动生产率无关

5.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 ADE )。

A.社会待售商品量成正比 B.商品的价格水平成反比

c.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D.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 E.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6.相对剩余价值是( ADE )。

A.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B.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c.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E.在工作日不变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7.生产资本呵从不同角度区分为( AB )。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c.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 D.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 E.货币资本和流通资本

8.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 ACDE )。

A.商品价值下降 B.劳动力价值上升 c.劳动力价值下降 D.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E.相对剩余价值增加9.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 BC )。

A.劳动力的补偿 B.价值补偿 c.物质补偿 D.消费资料的购买 E.生产资料的购买

10.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 DE )。

A.成本价格 B.社会价值 c.利润率 D.平均利润率 E.生产价格

11.垄断利润包括以下部分:( ABCD )。

A.平均利润 B.以垄断低价购买生产资料而获得的额外利润

c.由对生产技术条件的垄断而获得的一般超额利润 D.以垄断高价销售产品获得的垄断高额利润 E.垄断地租12.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市场利息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BCE )。

A.资本有机构成状况 B.平均利润水平 c.借贷资本的供求 D.银行信用 E.与劳动生产率无直接关系13.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主体主要有( ABCDE )。

A.资本主义企业 B.资本家阶级 c.雇佣劳动者阶级 D.中间阶级 E.资产阶级政府

14.国家为促使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r与有更大的份额,同时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必然采取以下措施:( ABCDE )。 A.关税壁垒 B.非关税壁垒 c.鼓励出口政策 D.倾销 E.贸易谈判

15.按照经济地位和规模的不同,资本主义企业可分为( AB )。

A.垄断企业 B.中小企业 c.独资企业 D.合伙资本企业 E.股份企业

16.以下属于“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是( AB )。

A.中央银行在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B.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c.提高再贴现率 D.中央银行在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E.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17.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周期包括的阶段有( ABCD )。

A.危机 B.萧条 c.复苏 c D.高涨 E.滞胀

18.就经营方式而言,国家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有( ABDE )。

A.国有国营 B.国家委托经营 C.合作经营 D.承包经营 E.租赁经营

19.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 CDE )。

A.生产经营责任制 B.厂长负责制 C.企业法人制度 D.有限责任制度E.科学的组织制度

20.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有( ABCDE )。

A.成本 B.商品的供求关系 C.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 D.垄断 E.政府的政策

21.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两种途径是( AD )。

A.对生产力三要素的渗透和影响,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 B.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经济增长

C.增加资金的投入推动经济增长

D.在高科技技术上形成的独立的产业,其产值直接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E.通过劳动量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

22.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主要优点在于( AC )。

A.它只计算了最终产品的价值,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

B.它只计算了最终产品的价值,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

C.它不仅计入了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也计入所有服务部门的±曾加值

D.只计入了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没有计入所有服务部门的增加值

E.全面反映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创造的财富

23.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工具是( CD )。

A.分税制 B.税利分流 c.各种经济杠杆 D.国家财政 E.工资、奖金和津贴

24.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经济条件是( ABCE )。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劳动者的劳动仍然是个人谋生的手段 D.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E.劳动者的劳动还存在着差别

25.我国现阶段调节个人收入的原则是( BE )。

A.取消个人收入的差别 B.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c.使全国人民同步富裕 D.拉大差距、鼓励高收入

E.鼓励一部分人先富,同时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

26.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的( ABCDE )。

A.利用外资的机会 B.扩大国际市场的机会

c.引进先进技术的机会 D.学习科学管理的机会 E.机遇和挑战

27.引进技术的原则是( DE )。

A.引进当代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 B.引进价格最低的技术

C.既引进硬件又引进软件 D.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E.要将引进与独创结合起来

28.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能主要有( ABCDE )。

A.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B.调控经济运行,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承担公共部门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D.创建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E.管好用好国有财产29.宏观经济调节的手段有( ABCD )。

A.计划手段 B.经济手段 c.法律手段 D.行政手段 E.道德手段

四、判断所给命题是否正确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 ( × )

2.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 √ )

3.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也能完善、改造经济规律。(×)

4.自然经济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 √ )

5.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 ( × )

6.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 × )

7.只有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具有二重性。 ( √ )

8.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 √ )

9.不管劳动生产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相同的时间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其总价值量相等。 ( √ ) 10.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 × )

1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 √ )

12.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 ( × )

13.资本运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 ( √ )

1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现实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 × )

15.资本主义流通的实质,是实现已经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 ( √ )

16.资本家改进技术的目的,是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 × )

17.剥削率,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之比。 ( × )

18.资本有机构成表现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比。 ( × )

19.资本具有二重属性,即生产力的属性和生产关系的属性。 ( √ )

20.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替换和价值补偿条件,实际上就是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 ( √ )

21.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 ( √ )

22.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优劣不同,有等级差别。( × )

23.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 √ )

24.经济体制,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形式。 ( × )

25.股票一经购进就不能抽回本金,持有人要想收回本金,只能将股票转卖他人。 ( √ )

26.股票价格和股息量成反比,和利息率成正比。 ( × )

27.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资产阶级政府的干预是可有可无的。 ( × )

28.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内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 ( √ )

29.国家运用货币政策的中心点是调节利率。 ( × )

30.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一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 √ )

31.中央银行在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是一种“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 ( √ )

32.商品的国际市场Jot值,是由该国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 × )

33.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根本原因是资本对更大利润和利息的追求。 ( √ )

3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产品太多了。 ( × )

3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 × )

36.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再发展到国家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身调节。 ( √ )

37.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 ( √ )

3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任何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都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阶段。 ( × )

3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 √ )

4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劳动者收入有差别。( × )

41.私营经济与公有经济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两者必然是对抗的。 ( × )

42.市场经济宏观上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微观上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 √ ) 43.市场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 ( √ )

44.有限责任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 × )

45.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包括公有制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 √ )

46.买方市场的主要特点是供大于求。 ( √ )

47.技术市场是连接科技研究和生产建设的桥梁和纽带,它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 )

48.竞争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的必然现象。 ( √ )

49.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是通过经济增长率来衡量的。 ( √ )

50.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不会发生矛盾。 ( × )

51.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可持续发展。 ( × )

52.国民生产总值,就是劳动者一年内创造的新价值。 ( × )

53.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缺点是统计的范围过宽和有重复计算的部分。 ( × )

54.从社会总产值中减去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就是国民收入。 ( √ )

55.我国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应当坚持的原则是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 ( √ )

56.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是生存资料和物质产品的消费的比重将不断上升。 ( × )

57.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 √ )

58.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就是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体现公平。 ( √ )

59.对个人收入的调节,个人自我调节起着主要的作用。( × )

60.社会保险是一项盈利性的福利事业。 ( × )

61.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对立的。 ( √ )

62.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 √ )

五、简答题

1.简要说明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主要因素。

答: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主要因素有两点:

(1)社会的需求结构。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社会需求的结构提出对各类产品及其数量的要求,也就是提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要求,从一个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如何分配于各个部门。

(2)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如何,决定生产各种一定数量的产品需要多少劳动量,可以从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长度、劳动强度三个方面来看。

2.商品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它与劳动生产率有何关系?

答:(1)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它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2)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产的使用价值就多,但价值总量是不变的,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量就会减少,因而价值量就会变小。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1)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待售商品的总量;第二,商品的价格水平;第三,货币的流通速度。商品的数量与单位商品价格的乘积是商品的价格总额。

(3)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可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待售的商品价格总额所需要的货币量同一货币单位流通的平均速度(次数)

4.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和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是什么?

答:(1)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增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2)资本周转,是周而复始不断重复进行的资本循环。加速资本周转具有重要意义:资本周转得快,可以在获得同样多的利润时,节省预付资本量,或者以同量预付资本获得更多的利润。

5.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

答:(1)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各部门的利润率也不相同。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高。

(2)为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不断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的自由转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一个大体平均的利润率。

(3)按照平均利润率或者按照各自资本量的大小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6.一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易,在什么情况下能获得比较利益?

答:一国获得国际比较利益,可以发生在以下三种场合:

第一,用国别价值小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等于或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

第二,用国别价值等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

第三,用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相比其比值更大的商品。

可见,只要以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相比,以比值较小的商品换取比值较大的商品,就可以获得国际比较利益。

7.金融寡头是怎样实现统治的?

答:(1)极少数既控制着银行又控制着工业的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就是金融寡头。

(2)金融寡头是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统治的: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即金融寡头首先掌握主要公司的股票控制额,把它作为母公司,然后再以同样的办法控制下一层公司。金融寡头就是通过这种层层控制方法来实现其在经济领域里的统治的.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是通过“个人联合”来实行的。即他们通过收买各级官吏和国会议员,指派自己的亲信担任政府要职或者亲自出马占据国家领导要职等来操纵和控制国家机器。

8.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为什么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答:(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再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推动的。

(3)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地得到调整和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为这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

9.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答:(1)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指在公有制为主的前提下,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共同发展。

(2)我国现阶段的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非公有经济有私有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经济、

外资经济等。

(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为了迅速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需要有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二,不同的所有制经济都能在不同层次的生产力中和规模不同的生产经营中找到各自的位置,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10.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权职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2)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法人制度,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二是有限责任制度,它有两层意思:一是企业只以全部法人财产为限,对债务承担有限的责任;二是当企业破产清偿债务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为眼,对企业承担有限的责任。三是科学的组织制度,通过建立科学的组织制度可以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11.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家队伍成长的条件是什么?

答:(1)企业家就是善经营、会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企业家是在市场竞争中造就的。因此,要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企业家队伍的成长。

(2)企业家队伍成长的条件主要有:

第一,要改革企业管理体制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家市场,加强法制建设。

第二,要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地位。

第三,要建立培训、教育企业家的制度。

第四,要保障企业家的权、责、利和安全。

第五,要给予企业家应得的收入。

12.科技进步是怎样推动经济增长的?

答:技术进步是通过两种途径推动经济增长的:

一是技术进步通过对生产力三要素渗透和影响,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

二是在高科技基础上形成的独立的产业,其产值直接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13.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1)符合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本身就标志着良好的经济效益,而良好的经济效益又必然表现为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以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是统一的。

(2)经济效益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成果之间的比较,经济增长速度是同一指标(产量或产值)在动态上的比较,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如果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而资金占用多、消耗大,速度越快,效益越低。如果产品不符合社会需要,速度越快,生产的产品越多,产品积压,效益就越低。

(3)应当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争取尽可能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14.合理的产业结构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答:(1)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以及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2)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各个产业部门互相协调、能够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提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能够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能够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15.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如何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答:(1)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之间的分配关系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核心问题。能否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直接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能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能否提高。虽然国家、集体、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具体利益有不同。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国家分得少,财政就会人不敷出;企业分得少了,就会缺乏自我发展能力;个人分得少了,生活就不能改善。因此国民收入分配上三者之间又是有矛盾的。

(2)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原则是:兼顾三者利益,而不是片面地只顾某一方面或两方面,是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应当坚持的原则。

16.为什么要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

答:(1)宏观经济管理,就是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从总体上进行控制和调节,为微观经济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是生产社会化的要求。

第二,对宏观经济管理,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六、论述题

1.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那么,单个企业为什么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呢?

答:(1)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是就整个行业来说的,而这里所说的价值,是指商品的社会价值,而不是指商品的个别价值。商品的社会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个别价值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2)在同一个行业内,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他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此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是,他在出售商品时,仍然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去出售,从而就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收入。

(3)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额外的收入,是一切商品生产者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并说明其内容和作用。

答:(1)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3)一般来说,N-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的竞争,促使生产者发生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

第三,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运用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原理,说明如何防止通货膨胀。

答:(1)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发行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发生通货膨胀是违背货币流通规律的结果。

(2)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3)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商品数量与单位商品价格的乘积)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通货膨胀的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的实际需要,其中包括纸币发行过多和信用膨胀。其深刻原因是出现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的经济因素。

(5)要防止通货膨胀,在投放货币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严格按照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投入,并严格控制信贷规模。

4.说明资本输出的形式和后果。

答:(1)资本输出,是一国的资本走出国门输往国外。

(2)资本输出有生产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输出两种形式。

(3)资本输出造成的社会经济后果,要从输出国和输入国两方面来看:

第一,从资本输出国看,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和利息。

第二,主要从是输入国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以往帝国主义国家的商品和资本的输入,一方面推动了它们内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成分的发展;另一方面,本国资源被掠夺、广大劳动人民遭受剥削。现在,各个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中,尽管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如果有正确的引进外资的政策,可以使本国得到所需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方式。5.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现状如何?为什么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答:(1)我国现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表现为: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所在制经济共同发展。占主体地位的公有经济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两种基本形式;非公有经济有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外资经济等。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指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经济和各种非公有经济共同发展。

(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是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总的来说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不发达,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大多数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城乡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劳动生产率低,人均收入低。因此,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适合我国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第一,为了迅速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需要有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二,不同的所有制经济适合不同层次的生产力。

6.我国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说明如何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第一,我国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呢?

(1)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既不姓资,也不姓社,资本主义可以搞,社会主义也可以搞。

(2)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同商品经济的性质相适应,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优化资源配置,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能激励创新。

(3)西方国家利用市场经济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资本主义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4)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市场化改革每前进一步,都释放出推动经济发展的能量,给国民带来生机和活力。

第二,根据上述分析,市场经济总体上优于计划经济体制,因此,我们应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么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呢?

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完善市场体系,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把原来由政府决定价格过渡为由市场决定价格等,与国际市场接轨。

7.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答:(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2)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它的必要性:

第一,经济增长需要各种资源的供给,但一定时期资源是有限的,那些非再生产性资源随着消耗而将减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则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i节约使用资源,司以缓解资源有限与经济增长对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为经济持续增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二,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大不相同的。集约型经济增长能够较快地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三,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我国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才能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总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根本途径,是我国人民跨世纪的迫切任务。

8.如何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

答:(1)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

(2)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只有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了,宏观经济才能正常进行,经济增长才能顺利实现。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超过社会总供给,出现商品普遍供不应求、物价全面上涨,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就是抑制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并适当减少出口,同时鼓励增长供给,适当增长进口;如果社会总供给明显超过总需求,出现商品积压、生产下降、物价下降、失业增加,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刺激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增加,并鼓励增加出口,同时适当控制供给增加,减少进口。

各章主要问题提示

1.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答:(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

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

00107现代管理学2018年10月真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现代管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107) 本试卷共6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 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 涂黑。 3. 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更真题资料请咨询Q或微信28225803。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一般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 A.戴维斯 B.古德诺 C.马斯洛 D.法约尔 2.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泰勒建议在标准定额的基础上实行新的工资制度,即 A.岗位工资制 B.绩效工资制 C.工资加利润分享制 D.差别计件工资制 3.行为科学分为早期和后期两大阶段,其中早期行为科学又称 A.人际关系论 B.科层组织理论 C.需求层次论 D.一般管理理论 4.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 A.成本领先战略 B.差异化战略 C.关心人的哲学 D.标准化原则 5.古典管理理论是管理科学的奠基性理论,它主要由 A.科学管理理论、双因素理论和人群关系理论构成 B.强化理论、科层组织理论和双因素理论构成 C.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和科层组织理论构成 D.强化理论、科层组织理论和人群关系理论构成 6.被称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老子 B.墨子 C.孟子 D.韩非子 7.理性决策理论提出的决策准则是 A.随机决策准则 B.集团互动准则 C.最优决策准则 D.满意决策准则 8.方案前提分析法的特点是

统计学试卷及答案

统计学试卷及答案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统计学原理试卷1(专科) 05工商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下面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A、工人年龄 B、工人性别 C、工人月工资 D、工人体重 2.某工厂有100名职工,把他们的工资加总除以100,这是对100个()求平均数 A、变量 B、标志 C、变量值 D、指标 3.统计设计的核心问题是() A、搜集统计资料方法的设计 B、统计分类和分组的设计 C、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 D、统计工作各个环节的具体设计 4.统计调查按组织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A、全面调查与专门调查 B、定期调查与连续性调查 C、连续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 D、统计报表与专门调查 5.为了了解城市职工家庭的基本情况,以作为研究城市职工收入水平及生活负担的依据,需要进行一次专门调查,最为适合的调查组织形式是() A、重点调查 B、典型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6.非全面调查中最完善、最有科学根据的方式方法是() A、重点调查 B、典型调查 C、抽样调查 D、非全面报表 7.某工业企业产品年生产量为10万件,期末库存量为万件,它们()。 A、是时期指标 B、是时点指标 C、前者是时期指标,后者是时点指标 D、前者是时点指标,后者是时期指标 8.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 A、受各组次数的影响最大 B、受各组标志值的影响最大 C、受各组标志值和次数的共同影响 D、不受各组次数的影响 9.时间数列中所排列的指标数值()。 A、只能是绝对数 B、只能是相对数 C、只能是平均数 D、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或平均数 10.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的关系是()。 A、环比增长速度等于定基发展速度-1 B、环比增长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1 C、定基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D、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环比发展速度 11.抽样调查的目的在于()。 A、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 B、用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 C、对样本进行全面调查 D、了解样本的基本情况 12.当一个现象的数量由小变大,而另一个现象的数量相反地由大变小时,这种相关关系称为 ()。 A、线性相关 B、非线性相关 C、正相关 D、负相关

统计学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2)

统计学去年试题 1、一个统计总体() A、只能有一个标志 B、只能有一个指标 C、可以有多个标志 D、可以有多个指标 2、调查某大学2000名学生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A 、2000名学生B、20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C、每一名学生 D、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3、某地进行国有商业企业经营情况调查,则调查对象是( )。 A、该地所有商业企业 B、该地所有国有商业企业 C、该地每一国有商业企业 D、该地每一商业企业 4、以下哪种调查的报告单位与调查单位是一致的( )。 A、工业普查 B、工业设备调查 C、职工调查 D、未安装设备调查 5、某市进行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普查,要求在7月1日至7月10日全部调查完毕,则这一时间规定是( )。 A、调查时间 B、调查期限 C、标准时间 D、登记期限 6、某连续变量分为5组:第一组为40——50,第二组为50——60,第三组为60——70,第四组为70——80,第五组为80以上,则() A、50在第一组,70在第四组 B、60在第三组,80在第五组 C、70在第四组,80在第五组 D、80在第四组,50在第二组 7、已知某局所属12个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要求计算该局职工的平均工资,应该采用( ) A、简单算术平均法 B、加权算术平均法 C、加权调和平均法 D、几何平均法 8、用水平法检查长期计划完成程度,应规定( ) A、计划期初应达到的水平 B、计划期末应达到的水平 C、计划期中应达到的水平 D、整个计划期应达到的水平 9、某地区有10万人,共有80个医院。平均每个医院要服务1250人,这个指标是()。 A、平均指标 B、强度相对指标 C、总量指标 D、发展水平指标 10、时间序列中,每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 A、相对数时间序列 B、时期数列 C、间断时点数列 D、平均数时间序列 11、根据时间序列用最小平方法配合二次曲线,所依据的样本资料的特点是()。 A、时间序列中各期的逐期增长量大体相等 B、各期的二级增长量大体相等 C、各期的环比发展速度大体相等 D、各期同比增长量的大体相 12、红星机械厂计划规定,今年甲产品的单位产品成本比去年降低4%,实际执行的结果降低了5%,则该产品单位成本降低计划完成程度的算式为()。

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期末考试试题

考试方式与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生。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学习过程中的考核,统一布置的平时作业占学期总成绩的30% 。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70% 。课程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分,60 分为合格。 (三)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四)考试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此,本课程的考试着重基本知识考查和应用能力考查两个方面,在各章的考核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应用分析能力的内容按“了解、理解和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五)命题原则 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 2.命题注重对课程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试题力求覆盖面广一些,并应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 3.试卷要兼顾各个能力层次。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致为:了解20%、理解和掌握45%、综合应用35%。

4.试卷要合理安排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的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的分数比例大致为:易20%,较易30%,较难30%,难20%。 试题的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命题时要两者兼顾,在一份试卷中保持合理结构。 (六)试题类型及结构计算:考核对基本统计方法的掌握程度及综合应 用的能力。做计算题要求写出计算公式及主要计算过程。 (七)考核形式本课学习过程考核的形式为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的形式为闭卷笔试。 (八)答题时限本课程期末考试的答题时限为120 分钟。 (九)其他说明本课程期末考试可以携带计算工具。

最新自考00107现代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现代管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107)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题干】提出了著名的管理七职能论,即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的美国学者是()。 【选项】 A.法约尔 B.古立克 C.厄威克 D.德鲁克 【答案】B 【解析】古利克将法约尔有关管理过程的论点加以展开,提出了有名的管理七职能论。取其每种职能英文词的首字而称作POSDCoRB,即Planning(计划)、Organising(组织)、Staffing(人事)、Directing(指挥)、Coordinating(协调)、Reporting(报告)、Budgeting(预算)。 【考点】管理与管理学 2.【题干】与私人产品相比较,纯粹的公共产品的特点是()。 【选项】 A.排他性、可分割性 B.非排他性、不可分割性 C.排他性、不可分割性 D.非排他性、可分割性 【答案】B 【解析】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它们具有不可分割性、非市场性、非排他性; 公共管理所提供的服务常常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私人产品具有可分割性、排他性特点,可以用价值计算、价格衡量。 【考点】管理与管理学-管理概述 3.【题干】罗伯特·欧文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

统计学试卷及答案最新版

统计学原理试卷 1 (专科) 05工商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下面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A、工人年龄 B、工人性别 C、工人月工资 D、工人体重 2.某工厂有100名职工,把他们的工资加总除以100,这是对100个()求平均数 A、变量 B、标志 C、变量值 D、指标 3.统计设计的核心问题是() A、搜集统计资料方法的设计 B、统计分类和分组的设计 C、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 D、统计工作各个环节的具体设计 4.统计调查按组织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A、全面调查与专门调查 B、定期调查与连续性调查 C、连续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 D、统计报表与专门调查 5.为了了解城市职工家庭的基本情况,以作为研究城市职工收入水平及生活负担的依据,需要进行一次专门调查,最为适合的调查组织形式是() A、重点调查 B、典型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6.非全面调查中最完善、最有科学根据的方式方法是() A、重点调查 B、典型调查 C、抽样调查 D、非全面报表 7.某工业企业产品年生产量为10万件,期末库存量为3.8万件,它们()。 A、是时期指标 B、是时点指标 C、前者是时期指标,后者是时点指标 D、前者是时点指标,后者是时期指标 8.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 A、受各组次数的影响最大 B、受各组标志值的影响最大 C、受各组标志值和次数的共同影响 D、不受各组次数的影响 9.时间数列中所排列的指标数值()。 A、只能是绝对数 B、只能是相对数 C、只能是平均数 D、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或平均数 10.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的关系是()。 A、环比增长速度等于定基发展速度-1 B、环比增长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1 C、定基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D、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环比发展速度 11.抽样调查的目的在于()。 A、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 B、用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 C、对样本进行全面调查 D、了解样本的基本情况 12.当一个现象的数量由小变大,而另一个现象的数量相反地由大变小时,这种相关 关系称为()。 A、线性相关 B、非线性相关 C、正相关 D、负相关 13.如果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在系数为–1,这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是()。 A、低度相关 B、显著相关 C、完全相关 D、高度相关 14.在指数数列中,每个指数都以前一时期为基期的是()。

厦门大学统计学原理期末试题与答案完整版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统计学原理》复习题 、单选题 1、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中,作为“主体”的是( A ) A .经常性抽样调查 B.必要的统计报表 2、考虑全国的工业企业的情况时,以下标志中属于不变标志的有( A .产业分类 B.职工人数 C.劳动生产率 3、某地区抽取3个大型钢铁企业对钢铁行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是 4、下列这组数列15,17,17,18,22,24,50,62的中位数是(C )。 现象之间的相关程度越低,贝刑关系数越( 接近+1 B 接近-1 接近0 8、假定其他变量不改变,研究一个变量和另一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的是( 9、已知两个同类型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标准差分别为 8元,12元,则两个企业职 工平均工资的代表性是(A ) 10、( C 。是标志的承担者。 C.重点调查及估计推算 D.周期性普查 D.所有制 A .普查 B .典型调查 C.重点调查 D .抽样调查 A.17 B.18 C.20 5、标志变异指标中最容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是( A.极差 B.平均差 &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的区别在于( 总体的复杂程度不同 选择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 A. C. D.22 C. B. D. 标准差 D.标准差系数 ) 组数多少不同 选择的分组标志的数量不同 7、 A.偏相关 B.正相关 C.完全相关 D.复相关 A.甲大于乙 B.乙大于甲 C. 一样的 D.无法判断

11、 下列各项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是(A ) A.年龄 B.学历 C.民族 D.性别 12、 某商品价格上涨了 5%,销售额增加了 10%,则销售量增加了( C ) A. 15% B. 5.2 % C. 4.8 % D. 2 % 13、某变量数列末组为开口组,下限是 5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是 480,则该组 的组 中值应为(D )0 B.时间和指标数值 C.时间和次数 20、现象总体中最普遍出现的标志值是( A ) A.变量 B.总体 C.总体单位 D.指标 A. 490 B. 500 C. 510 D. 520 14、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所配合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是使( B )0 无 (Y -Y?)2 为最小 送(Y -Y?) = 0 A S (Y -Y ) = 0 C 送(Y -Y )为最小 15、 以下不是统计量特点的是( A.不确定 B.已知 16、 不属于专门调查的有(A A.统计年报 B.抽样调查 C.未知 C 普查 17、 今有N 辆汽车在同一距离的公路上行驶的速度资料, Z xf B. ----- Z f C 旦 C 7 x D.不唯一 D.典型调查 m 表示路程,x 表示速度, ) D. 18、 抽样推断的特点有(B )0 A.事先人为确定好样本 C.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19、 时间数列的构成要素是( B.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 D.事先无法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A.变量和次数 D.主词和宾词 A.众数 B.中位数 C.平均数 D.频数 21、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各环比发展速度(C A.之和 B.之差 C.之积 D.之商 22、平均指标不包括(A ) 0 A.标准差 B.调和平均数

小上海交大网络教育-现代管理学试卷及答案

一、名字解释 1、结构性维度:描述组织的内部特征状态的参数。 2、关联性维度:反映整个组织特征状态的参数。 3、管理幅度:是指一个管理者直接领导的下级人数,即一个管理部门所控制的规模。 4、决策方式:决策者在决策制定过程中组合运用各种资源的方式。 5、决策树:将决策过程各个阶段之间的逻辑结构回程一张树形图,称之决策树。 6、管理方格图:是一张纵轴和横轴各9等分的方格图,纵轴表示企业领导者对人的关心程度,横轴表示企业领导者对业绩的关心程度。 7、网络计划方法:网络计划方法是把一个工程项目分解成若干作业(或称活动),然后根据作业的先后顺序、逻辑关系进行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分别轻重缓急,从而对项目整体进行控制和调节,更好地监控项目的进度,发现可能的瓶颈环节,以及必要时调度资源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 8、前馈控制:是指通过观察情况、收集整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发生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中,为避免在未来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事先采取的措施。 9、反馈控制:反馈控制就是通过信息测定实际与标准的误差,对实际进展采取措施加以调整的活动。 10、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1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把人的一切行为都看成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获得报酬。 12、影响力: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艺术或过程,从而使人们情愿地、真心地为实现组织或群体的目标而努力。 13、权力:(权利:在组织中,通过一定的程序赋予某个人的资源支配能力) 14、矩阵结构组织:在一个机构的机能式组织型态下,因某种特别任务需求,另外成立专案小组负责,此专案小组与原组织配合,在形态上有行列交叉之式,即为矩阵式组织。 15、网络结构组织:是一种“外部化”的组织结构,它只有很小的中心组织,并依靠其他组织以合同为基础进行制造、销售等等业务

《统计学》期中试卷含答案

浙江财经学院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统计学》课程期中试卷 考核方式:闭卷 考试日期: 年 月 日 适用专业.班级: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20分) 1.要了解50个职工的工资收入情况,则总体单位为 ( C ) A.50个职工 B.50个职工的工资收入 C.每一个职工 D.每一个职工的工资收入 2.统计认识的过程是 ( C ) A.从质到量 B. 从量到质 C.从质开始到量,再到质与量的结合 D.从量开始到质,再到量与质的结合 3.以一等品、二等品和三等品来衡量某产品的质量好坏,则该产品等级是( A )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质量指标 D.数量指标 4. 企 业 按 利 税 额 分 组 ( B ) A.只能使用单项式分组 B.只能使用组距式分组 C.可以单项式分组,也可以组距式分组 D.无法分组 5.某市2007年第一、二、三次产业的产值之比为1:3.12:3.41,这是一个 ( C ) A.结构相对指标 B.动态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强度相对指标 6. 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组限为500以上 ,又知其邻组组中值为480,则末组的组中值

(A ) A.520 B.510 C.500 D.490 7.某经济学家对非法地下钱庄运作模式很感兴趣,他通过某种渠道深入某地下钱庄进行调查,这种调查属于( D ) A.普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8.某市工业企业2008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9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 ( B ) 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 9.某企业A产品本年计划降低成本5%,实际超额 2.11%完成计划,则实际成本比上年 ( C ) A.降低2.75% B.降低3% C.降低7% D.提高2.83% 10.简单表和分组表的区别在于( A ) A.主词是否分组 B.宾词是否分组 C.分组标志的多少 D.分组标志是否重叠 11.某组数据呈正态分布,它的算术平均数为100,众数为74,则这组数据的分布呈( B ) A.左偏分布 B.右偏分布 C.对成分布 D.无法判断 12.分配数列各组标志值和每组次数均增加20%,则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数值 ( B ) A.减少20% B.增加20% C.不变化 D.增加40% 13.已知某企业产值连续四年的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8%、7.5%、8.3%、9%,则该企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 D )

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统计学试题及答案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在对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进行普查时,调查对象是 A 所有工业企业 B 每一个工业企业 C 工业企业的所有生产设备 D 工业企业的每台生产设备 2.一组数据的均值为20, 离散系数为, 则该组数据的标准差为 A 50 B 8 C D 4 3.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500以上”。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48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 A 520 B 510 C 530 D 540 4.已知一个数列的各环比增长速度依次为5%、7%、9%,则最后一期的定基增长速度为 A.5%×7%×9% B. 105%×107%×109% C.(105%×107%×109%)-1 D. 5.某地区今年同去年相比,用同样多的人民币可多购买5%的商品,则物价增(减)变化的百分比为 A. –5% B. –% C. –% D. % 6.对不同年份的产品成本配合的直线方程为 , 回归系数b= -表示 A. 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增加个单位 B. 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个单位 C. 产品成本每变动一个单位,平均需要年时间

7.某乡播种早稻5000亩,其中20%使用改良品种,亩产为600 公斤,其余亩产为500 公斤,则该乡全部早稻亩产为 A. 520公斤 B. 530公斤 C. 540公斤 D. 550公斤 8.甲乙两个车间工人日加工零件数的均值和标准差如下: 甲车间: =70件, =件乙车间: =90件, =件 哪个车间日加工零件的离散程度较大: A甲车间 B. 乙车间 C.两个车间相同 D. 无法作比较 9. 根据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计算年平均增长速度的方法是 A 用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连乘然后开方 B 用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连加然后除以年数 C 先计算年平均发展速度然后减“1” D 以上三种方法都是错误的 10. 如果相关系数r=0,则表明两个变量之间 A. 相关程度很低 B.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 C. 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D.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 二. 多选题 (每题2分,共14分) 1. 下列数据中属于时点数的有 A. 流动资金平均余额20万元 B. 储蓄存款余额500万元 C. 商品销售额80万元 D. 固定资产300万元 E. 企业职工人数2000人 2. 在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测量值中,不受极端数值影响的测度值是

南京审计学院统计学期末试卷

统计学期末考试大致的题型 一、填空题(本题有5个空,每空2分,满分10分) 1、由一组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和两个四分位数5个特征值绘制而成的,反映原始数据分布的图形被称为_____________ 。 2、当原假设为真而被拒绝的错误称作弃真错误,原假设为假而被接受的错误称作_____________ 。 3、测定分布的偏斜方向可以用_____________ 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4、评价估计量优良的标准是无偏性、有效性和_____________ 。 5、如果时间序列的环比增长速度大体相同,在测定其长期趋势时可以拟合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本题有5个小题,每题2分,满分10分;正确打√,错误打×即可) 1、当一组数据中存在极端数值时,通常用中位数或众数来反映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组中值可以准确地代表各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由于抽样调查中既有登记误差又有代表性误差,而普查只有登记误差,故普查的准确性一定高。() 4、若两个变量之间具有完全线性相关关系,则线性相关系数。 () 5、拉氏指数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水平上。()

三、单项选择题(本题有5个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1、已知甲乙两组工人的平均工资和工资的标准差如下: 甲组:平均工资=1000元;标准差=100元; 乙组:平均工资=800元;标准差=96元。 则甲组工人的工资水平差异()乙组工人的工资水平差异。 A、大于 B、小于 C、等 于D、不能确定 2、下面关于标准误差(standard error)的陈述中正确的是 ()。 A、标准误差和标准差是同一个概念的两种表述 B、标准误差反映的是一组原始数据的离散程度 C、标准误差反映的是样本统计量的离散程度 D、标准误差的大小与总体标准差无关 3、通过调查某国一定时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患有精神病的人数,计算发现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与精神病人数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93,表明国内生产总值与精神病人数之间存在()。 A、函数关系 B、相关关系 C、因果关系 D、没有关系

管理学原理试卷及答案73075

《管理学原理》试卷 学号:姓名:专业层次: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现代管理学派不包括( A )。 A.科学管理学派 B.决策理论学派 C.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D.管理程序学派 2.( C )是按计划对象划分的计划类型? A.战略计划 B.管理计划 C.项目计划 D.作业计划 3.事业部制结构的最高管理当局可以不保持( D )方面的决策权? A.事业发展的决策部 B.有关资金分配的决策权 C.人事安排权 D.日常行政事务 4.如果最低层有16人,当管理跨度为4时,需要( B )个管理层次? A.1 B.2 C.3 D.4 5.( D )不是按照控制源进行的控制类型的划分? A.正式组织控制 B.群体控制 C.自我控制 D.预算控制 6.当人们认为自己的报酬与劳动之比,与他人的报酬与劳动之比是相等的,这时就会有较大的激励作用,这种理论称为( C )。 A.双因素理论 B.效用理论 C.公平理论 D.强化理论 7.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当下属的成熟度处于不成熟阶段应采取的领导方式是( A )。 A.低关系高工作 B.命令式 C.参与式 D.低工作低关系 8.如果你是公司的总经理,发现公司存在许多小团体时,你的态度是( D )。 A.立即宣布这些小团体为非法,予以取缔 B.深入调查,找出小团体的领导人,向他们提出警告,不要再搞小团体 C.只要小团体的存在不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行,可以对其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D.正视小团体的客观存在性,允许乃至鼓励其存在,对其行为加以积极引导 9.下列关于“有效的管理冲突”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对工作中的协调问题不断的进行修正,努力避免因日常琐事产生冲突 B.采取回避和平息的策略,尽量避免冲突的产生 C.为了得到好的策略和解决方法,管理者应维持团体间的建设性冲突,以迫使管理者面对过去一直忽略的问题,并导致革新 D.管理者应密切注意激励措施引起的“输赢”冲突。在很多情形下,组织的激励制度诱使组织成员之间发生冲突 10.( C )不是亚洲四小龙的企业管理特色?

统计学试卷及答案

统计学试卷及答案 一、判断题 1.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 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2.统计研究的过程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和解释数据四个阶段。 () 3.统计数据误差分为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 4.按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 5.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称为参数。() 6.如果数据呈左偏分布,则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关系为:均值<中位数< 众数。() 7.通过散点图可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有无相关关系。() 8.所有可能样本均值的数学期望等于总体均值。() 9.影响时间序列的因素可分为: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波动和不规则变 动四种。() 10.狭义的统计指数是用来说明那些不能直接加总的复杂现象综合变动的一 种特殊相对数。() 二、单项选择题 1.为了估计全国高中生的平均身高,从20个城市选取了100所中学进行调查。在该项研究中样本是()。 A 100所中学 B 20个城市 C 全国的高中生 D 100所中学的高中生 2.一名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为了完成其统计作业,在《统计年鉴》中找到的2005年城镇家庭的人均收入数据。这一数据属于()。 A 分类数据 B 顺序数据 C 截面数据 D 时间序列数据

3.某连续变量数列,其首组为50以下。又知其邻近组的组中值为75,则首组的组中值为() A 24 B 25 C 26 D 27 4.两组数据相比较()。 A 标准差大的离散程度也就大 B 标准差大的离散程度就小 C 离散系数大的离散程度也就大 D 离散系数大的离散程度就小 5.在下列指数中,属于质量指数的是()。 A 产量指数 B 单位产品成本指数 C 生产工时指数 D 销售量指数 6.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的关系为()。 A 定基增长速度等于相应的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的算术和 B 定基增长速度等于相应的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C 定基增长速度等于相应的各个环比增长速度加1后的连乘积再减1 D 定基增长速度等于相应的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加1(或100%) 7.某企业报告期产量比基期增长了10%,生产费用增长了8%,则其产品单位成本降低了()。 A 1.8% B 2.5% C 20% D 18% 8.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单位,如果要使抽样标准差降低5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则样本容量需要扩大到原来的()。 A 2倍 B 3倍 C 4倍 D 5倍 9.如果变量x和变量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这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是()。 A 低度相关关系 B 完全相关关系 C 高度相关关系 D 完全不相关 10.合理施肥量与农作物亩产量之间的关系是()。 A 函数关系 B 相关关系 C 没有关系 D 正比例关系 11.在回归分析中,描述因变量y如何依赖自变量x和误差项 的方程称为()。 A 回归方程 B 回归模型 C 估计的回归方程 D 理论回归方程 12.平均指标是用来反映一组数据分布的()的指标。

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2)

统计学考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写在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 分) 1.统计学名称来源于 A.政治算术学派B.国势学派 2 3 4 C.特5 生D.以上都不正确 6.某公司员工的工资分为:(1)800元以下;(2)800~1500元;(3)1500~2000元;(4)2000元以上,则第四组的组中值近似为 A.2000元B.1750元C.2250元D.2500元 7.分配数列是

A .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数列 B .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数列 C .按指标分组的数列 D .按数量标志或品质标志分组的数列 8. 统计表的形式构成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 A .数据资料B .主词C .宾此D .以上都不正确 9. 反映同类现象在不同时期发展变化一般水平的指标是 1011 12D .某1314A .113.3%B .13%C .106.8%D .10% 15. 我国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 A .∑ ∑=0 00 q p q p K K p p B .∑∑= 11111 q p K q p K p p C .∑ ∑=0 01q p q p K p D .∑ ∑=1 011q p q p K p 16. 已知某企业产值近年的环比增长速度为1%,2%,3%,4%,则定

基增长速度为 A .1%×2%×3%×4% B .1%×2%×3%×4%-1 C .101%×102%×103%×104% D .101%×102%×103%×104%-1 17. 季节比率 A .说明时间序列所描述的现象的发展趋势 B .说明各年度水平相对于全时 18 A C 19 y ? 20A 个正确1. 下列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A .职工人数 B .商品库存数 C .固定资产折旧额 D .企业利润 E .银行存款余额 2. 设21,X X 取自正态总体)1,(μN 的一个容量为2的样本。下列估计量中哪些是μ的无偏估计。

广东自考行政专科现代管理学模拟试卷A

2013年广东自考行政(专科)现代管理学模拟试卷A 自考的人很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一次通过,顺利通关到底的,想要发出“把牢底坐穿”的狂语是要有功夫的。不管我们是不是能如己所愿顺利通过,还是得每天去啃啃自考这块还被盖着棘草的金土地,这个“啃”就是自考的全部过程。坚持就是胜利!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 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 无分。 1. 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 德鲁克 B. 卡斯特 C. 奥唐奈 D. 菲德勒 答案:A 解析:(P54) 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德鲁克,考生须牢记各个管理学派的代表。 2. 科学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应把一般日常事务处理权授给下级管理人员。这 就是() A. 分权原则 B. 例外原则 C. 集权原则 D. 民主原则 答案:B 解析:(P40) 提出例外原则是泰勒的又一重大贡献,其目的是解决总经理的职责权限问题。他认为,在设置了 计划层和实行职能制后,总经理应避免处理工作中的细小问题,只有“例外”情况和问题才由自 己处理。 3. 为了达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程序、途径、手段和措施的决策是() A. 战略决策 B. 战术决策 C. 程序化决策 D. 非程序化决策 答案:B 解析:(P74) 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决策类型的了解与把握。要求考生掌握决策类型的划分标准,把握不同决策 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特征。根据决策目标所涉及的规模和影响程度不同,决策可分为战略决策和战 术决策。战略决策是指决策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带有全局性、方向性以及影响深远的决策。战术 决策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程序、途径、手段和措施的决策。 4. 提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学者是() A. 科曼 B. 埃文斯 C. 吉赛利 D. 波斯纳

应用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试卷5

《应用统计学》课程考试试卷五 班级:姓名:学号: 一、填空题(0.5*20=10分) 1.“统计”一词有三层含义,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按调查组织方式的不同,统计调查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普查属于后者,一般用于调查属于一定________上的社会现象的总量。 3. 多因素指数分析的各因素排列的一般顺序是______因素在前,_____因素在后,且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意义。 4.某企业产值连年增长,分别为10%、12%和5%,则这三年共增长_______%。 5. 总指数按其计算方法不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指数。 6.如果时间序列的环比增长速度大体相同,在测定其长期趋势时可以拟合_________方程。7.当样本容量n增大时,如果样本估计量越来越接近总体参数的真值时,就称这个统计量为__________估计量。而样本统计量的期望值等于要估计的总体参数的真值,称为__________估计量。 8.在运用小概率原理进行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可能会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错误。 9.同度量因素在总指数编制中起到__________作用和________作用。 10.人均粮食产量是_____________指标。 二、单选题(1*10=10分) 1. 有10个企业全部职工每个人的工资资料,如要调查这10个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情况,则统计总体是() A.10个企业 B. 10个企业职工的全部工资 C.10个企业全部职工 D. 10个企业每个职工的工资 2.计算回归方程参数时,利用最小平方法即要求() A. ()0 X X -= ∑ B. 2 ()0 X X -= ∑

2015-2016-2《统计学》试卷A卷(附答案)

院、系领导 A卷 审批并签名 大学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考试卷课程统计学考试形式(闭卷,考试) 学院系专业班级学号姓名_ 题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评卷人分数30 10 10 10 40 100 评分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30分, 答案写在表格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某市统计局为调查了解本地区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情况,这项研究的总体是()。 A.本地区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情况 B.本地区所有居民家庭 C.某一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情况 D.本地某一居民家庭 2.某质量检测员对其厂生产的电子产品的寿命进行调查时,最合适的调查方式为()。 A. 普查 B. 重点调查 C. 抽样调查 D. 典型调查 3.下列图示可用于描述分类数据的是()。 A.茎叶图 B.散点图 C.饼图 D.直方图 4.某企业将某产品的质量等级分为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这样表示的数据是()。 A.分类数据 B.顺序数据 C.数值型数据 D.时间序列数据 5.若某总体频数分布呈左偏分布,则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 A.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B.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C.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D.以上都不对 6.当置信度(1-α)一定时,置信区间的宽度()。 A.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大而减小 B.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大而增大 C.与样本容量的大小无关 D.与样本容量的平方根成正比 7.当正态总体的方差已知时,且为小样本条件下,估计总体均值使用的分布是()。

A.正态分布 B.t 分布 C.2 χ分布 D.F 分布 8. 在假设检验中,所谓α错误指的是( )。 A.原假设为假,接受原假设 B.原假设为假,接受备择假设 C.原假设为真,拒绝备择假设 D.原假设为真,拒绝原假设 9. 方差分析是检验( )。 A.多个总体方差是否相等的统计方法 B.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等的统计方法 C.多个样本方差是否相等的统计方法 D.多个样本均值是否相等的统计方法 10. 假设检验按原假设和备择假设的形式可分为( )。 A.左侧检验和右侧检验 B.正向检验和反向检验 C.双侧检验和单侧检验 D.正态检验和非正态检验 11. 若x 与y 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则下列回归方程中肯定错误的是( )。 A.?200.63y x =- B.?64 1.39y x =-+ C.?890.65y x =- D.?15015y x =- 12. 某企业生产了一批电子产品,为了解这批产品的质量,从中随机抽取200件进行质量检验, 发现其中有30件不合格。根据抽样结果进行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样本量为30 B.总体合格率的点估计值是85% C.总体合格率是一个未知参数 D.样本合格率是一个统计量 13. 编制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素( )。 A.是计量单位相同的变量 B.仅起同度量作用的变量 C.是指数所要测定其变动的变量 D.起着同度量作用和权数作用的变量 14. 下列情况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 A.汽车台数 B.工人人数 C.工厂数 D.工业总产值 15. 根据指数所包括的范围不同,可把它分为( )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C.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 D.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二、判断(错的打“×”, 对的打“√”, 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茎叶图主要用于顺序型数据的显示。( )

统计学期末试卷与答案

2014统计学试卷与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10分) 1、统计指标包括 、计算方法、空间限制、时间限制、具体数值和计量单位6个要素。 2、无论采用何种调查方法进行调查,首先都要制定 。 3、质量指标是反映 的指标。 4、8名队员的身高(单位:CM )由低到高排序为: 181,182,182,183,184,185,186,186,身高的中位数是 CM 。 5、假定中国和美国的国民年龄方差相同,现在各自重复随机抽样获取1%的公民来分别估计两个国家国民的平均年龄,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哪个国家国民平均年龄的估计误差会较小一些 。 6、变量之间完全相关,则其相关系数为 。 7、若逐期增长量每年相等且为正数,则各年的环比发展速度是年年 。(上升,不变,下降)。 8、回归分析中OLS (普通最小二乘法)的原理是 。 9、编制综合指数的特点是 。 10、拉氏指数是把同度量因素的时间固定在 的一种综合指数形式。 二、判断题(每题1分,计10分,请填入“√”或“?”) (× )1、数量指标根据数量标志计算而来,质量指标根据品质标志计算而来; ( ×)2、普查是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所以普查比抽样调查准确; ( × )3、凡是离散型变量都适合编制单项式数列; ( × )4、任何变量数列都存在众数; ( √)5、如果o e m m x <<,则变量分布为左偏; ( ×)6、判定系数越大,估计标准误就越大; ( ×)7、正相关是指两个变量的数量变动方向都是上升的; ( √ )8、统计的本质就是关于为何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的思想; ( × )9、两个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相对比得到的时间数列一定是相对数时间数列; ( √ )10、同度量因素在起到同度量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权数作用。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计10分)

现代管理学试题及答案(考试原题)

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0107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通过管理提高效益,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表明管理学是一门( ) A.软科学 B.硬科学 C.应用性学科 D.定量化学科 2.在生产力系统中,作为独立的实体要素的是( ) A.科学 B.技术 C.管理 D.生产者 3.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最低层需要是(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尊重需要 D.社交需要 4.布莱克和穆顿认为,领导者应客观地分析企业内外条件,有意识地采取措施,把自己的领导方式改造成为( ) A.任务型管理方式 B.中间型管理方式 C.战斗集体型管理方式 D.乡村俱乐部型管理方式 5.管理关系主要是指人们在管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不断变化着的( )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财的关系 C.人与信息的关系 D.人与物的关系 6.人们的行为所要达到的道德结果的主观意图是( ) A.道德手段 B.道德责任 C.道德目的 D.道德品质 7.建立在权威与服从关系基础上,表现为一种权力支配关系的是( ) A.法律手段 B.经济手段 C.行政手段 D.思想教育手段 8.具有“压制个人目标,使组织目标凌驾于个人目标之上”特征的是( ) A.传统管理 B.现代管理 C.目标管理 D.组织管理 9.目标管理的基本精神是( ) A.以自我管理为中心 B.以监督控制为中心 C.以岗位设置为中心 D.以人员编制为中心 10.职能型组织结构形式的优点是实现了( ) A.管理现代化 B.管理专业化 C.统一指挥 D.统一领导 11.组织理论上把管理层次多而管理幅度小的结构称之为( ) A.直式结构 B.扁平结构 C.直线结构 D.矩形结构 12.合理安排、使用和调配人员的基本依据是( ) A.人事选拔 B.人事监督 C.人员培训 D.人员考评 13.现代人事管理的基本职能是( ) A.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B.健全人事分类制度 C.加强人事培训工作 D.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