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第三章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第三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3.1 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国际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衰弱,美国崛起,欧洲主宰世界的局面宣告结束;亚、非、拉美国家民族意识崛起,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新的启示。

(2)国内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笼罩着中国,尊孔复古思潮甚嚣尘上。

2.新文化运动(1)开始的标志:1915.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2)性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3)主要阵地:北京大学(1917.1,蔡元培)和《新青年》;(4)主要内容:民主和科学(5)三个层面:提倡新民主,反对旧民主;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6)其他重要知识点A 1918.5 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 文学革命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3.评价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1)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文化和封建主义旧势力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2)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3)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上的准备。

局限性:(1)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根源;(2)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缺乏改造实践性;(3)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3.2 五四运动1.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1)新的时代条件: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短暂又迅速的发展,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3)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标记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知识解读】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1895年春,在香港建立起兴中会总部,规定革命目标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檀香山兴中会的创建和香港兴中会总部的成立,标志着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基本形成,从此他鉴定地走上了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革命道路。

标记中国同盟会【知识解读】1905年8月2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东京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领会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知识解读】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之为三民主义。

其基本内容为:(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是革命推翻清王朝,改变其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现中国的独立。

(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主”,也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就是通过涨价归公和照原价收买的办法,逐步剥夺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实现土地的国有化,国家可以利用全国地产收入来发展经济。

领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知识解读】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自学考试“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重点笔记(1)

自学考试“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重点笔记(1)

第三章⾟亥⾰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1905 年⾄ 1907 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命⼿段还是改良⽅式这个问题,⾰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场⼤论战。

⾰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命的必要性,正义性, 进步性。

⾸先,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因此,爱国必须⾰命。

只有通过⾰命,才能"免⽠分之祸",获得民族独⽴和社会进步。

其次,进⾏⾰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命,⽽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

⾰命虽不免流⾎,但可"救世救⼈",是疗治社会的良药。

再次,⼈们在⾰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乃⾄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命本⾝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命的两个⽅⾯。

2,为什么说孙中⼭领导的⾟亥⾰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化? ⾟亥⾰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的的⾰命,是⼀次⽐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命。

在近代历,⾟亥⾰命是中国⼈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奋起⾰命的⼀个⾥程碑, 它使中国发⽣了历史性巨变。

第⼀,⾟亥⾰命*了封建势⼒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亥⾰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了中国历第⼀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亥⾰命给⼈们带来⼀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亥⾰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发⽣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亥⾰命不仅在⼀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涨。

3,⾟亥⾰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失败原因: ⾸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案是⾏不通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即被统
治者无法照旧生活下去)
辛亥革命是与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密切相关的。
(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 深。其特点是:在政治控制前提下,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
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1904年至 1905年,“日俄战争”,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结果俄 国在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权益“转让”日本。同时,英国侵 入西藏地区。
溥仪
1911年,在立宪派的一再要求下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 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皇族内阁” 的成立揭穿了“预备立宪”的骗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的发展
(1)阶级基础: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 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 阶级。 (2)骨干力量 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日俄战争中被缚的中国人
民不聊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新政”的实施及内 容
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 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1906年宣布“预备防 行宪政”,1908年颁布了 《钦定宪法大纲》,制定 了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 立宪的方案,但又规定了 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及其破产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两年后又颁布《钦定 宪法大纲》,规定“预备立宪”期为九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圣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圣才】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见表3-1)表3-1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见表3-2)表3-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3.三民主义学说要点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其具体内容和局限性见表3-3。

表3-3 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局限性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同盟会的纲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确实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

它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它又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它主张民族主义,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号召;它主张民权主义,但又惧怕广大工农群众;它主张民生主义,但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内容。

同盟会纲领中的这些弱点,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论战(见表3-4)表3-4 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论战(2)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①主张推翻清政府,但对帝国主义的干涉问题,不作正面回应。

②“国民”主要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忽视了广大的劳动群众。

③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否应该改革的问题不做讨论,且反对“夺富人之田为己有”。

考点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1.封建帝制的覆灭(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①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举行的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学号:Y311120-37姓名:李光华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一)民族危机的加深1、帝国主义对华掠夺性贸易恶性膨胀2、掠夺中国的铁路筑路权和矿山开采权3、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投资4、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斗争(1)德、日、英争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2)英、俄争夺对西藏的控制(3)日、俄争夺对中国东北的控制(二)清政府的统治腐朽1、完全成为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2、晚清“新政”和预备立宪的骗局3、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4、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二、辛亥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1、1894年11月,檀香山,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诞生。

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提出纲领同意思想(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1、武昌起义与准备经过(1)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2)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3)1912年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2、中华民国的成立(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聚焦于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该章节首先分析了辛亥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指出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加剧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是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随后,阐述了清末新政的幻灭,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尝试及其失败。此外,章节还详细介绍了资产阶级革命点强调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以及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的“三民主义”。这些内容为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提供了重要视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起义的爆发,为袁世凯提供了东山再起
之机,使革命在胜利的凯歌声中潜伏着
失败的危机。 思考: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
关于武昌起义:
材料一:1902年以前,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经 营的工厂只有8家,1904年至1911年七八年间,先后开 办的工厂共33家。 材料二:“庚子之后,湖北筹款之多,甲于天 下。”物价日益上涨。天灾人祸连年不断。反抗斗争 不断发生。 材料三:[湖北革命党人]认为,革命非运动军队不 可,运动军队非亲身加入队伍不可。“许多革命党人 投身新军,积极活动,使得武装起义有了一支基本力 量。 ——引自《中国近代史纲》 请思考: 有学者认为:1911年武昌首义成功,决不是偶然 的。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结合上述材料加以说明。
影响:通过论战,革命派揭露了立宪派为清政
府统治辩护的丑恶面目,进一步划清了革命与 立宪的界限,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作好了舆论准 备。同时,革命派关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 主张受到了当时进步人士的普遍拥护,使许多 知识分子冲破君主立宪的思想束缚,投身革命 事业,扩大了革命影响,壮大了革命的阵营。 但是,革命派将一切正义的要求都归于反满, 这是欠妥当的,对以后革命的进行也产生了不 利影响。
2、人民群众反侵略斗争日益高涨:
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
农民的抗捐、抗税、反赔款、反洋教的
风潮和反清武装斗争 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拒俄 运动、收回利权和抵制美货运动日益高 涨
3、清政府实施“新政”与预备立 宪-激化矛盾
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实行“新政”。 (1) 新政的主要方面 A、 军制改革:编练新军 B、政治体质改革: 前期:整顿吏制,合并机构 后期:预备宪政:资政院(1907)、谘议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电子版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电子版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本章重点:1、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爆发?2、如何正确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3、如何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说明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高度评价辛亥革命。

1939年5月4日,他在延安举行的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辛亥革命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它的历史意义何在?它的失败又说明了什么?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帝国主义列强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控制,多方扩展其在华势力。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了。

2.社会矛盾激化本来就十分沉重的税赋加上巨额的对外赔款,使广大劳动人民不堪重负,民不聊生。

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

例:抢米风潮:封建地主阶级和清政府的残酷压榨,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农村经济凋破,亿万农民赤贫化,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地主商人乘机囤积居奇,民众生活极为苦难。

从1906年到1911年,几乎每年都有抢米风潮的发生,且遍及南北各地城镇乡村。

这些事实说明:人民群众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3.清末“新政”为了缓和国内人民的反抗情绪,1901年初,慈禧太后刚到西安,就发布“变法”命令,假惺惺地表示要力图振作,推行“新政”,加强“改革”。

主要内容有:(1)编练新军: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广西按察使奉命用西法编练“定武军”﹐共4700人﹐驻天津附近马厂﹐袁世凯此基础上,增募2000余人,聘德国教官,在小站成立新建陆军督练处,设立步队、马队、炮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第三章-辛亥革命-知识归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第三章-辛亥革命-知识归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107)-知识归纳第三章辛亥革命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的破产(主要内容: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改革兵制,训练新军;改革学制,提倡新学;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3)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皇族内阁”的成立。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3、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立革命纲领(驱除勒房、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著书立说作为宣传与组织工作,主要包括: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4、三民主义学说:三民主义学说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民族主义内容:“驱除勒虏,恢复中华”。

(2)民权主义内容:“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5、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辩论:(1)围绕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进行论战。

(2)意义:①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②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3)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①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③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6、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笔记一、开篇印象哇塞,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第三章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神秘盒子。

这一章里可藏着好多重大的事儿呢!你就想啊,这就好比我们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迷宫,每一个转角都有惊喜或者惊吓在等着我们。

比如说,太平天国运动就像一场巨大的风暴,一下子席卷了当时的社会。

那洪秀全就像是一个带着特殊使命的人,站出来振臂高呼,带着一群对生活不满的老百姓,想要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闯出一片新天地。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太平天国运动为啥会兴起呢?这就跟当时的老百姓生活苦得像黄连似的有关啊。

那时候,清政府腐败得不像话,苛捐杂税就像吸血虫一样,把老百姓的血汗都吸干了。

老百姓能咋办呢?就像被逼到墙角的小老鼠,只能奋起反抗啊。

洪秀全就瞅准了这个时机,他说他做了个梦,梦见上帝让他拯救苍生。

这事儿听着有点玄乎,可在当时的老百姓眼里,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

他们觉得,终于有个希望了。

于是,大家纷纷响应,太平天国运动就这么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

我就想啊,要是我当时也是个苦哈哈的老百姓,说不定也跟着洪秀全干了呢。

三、太平天国的理想蓝图太平天国提出了好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想法。

他们弄出了个,这制度可不得了,就像是给老百姓画了一张超级美好的大饼。

在这个蓝图里,人人都能分到土地,就像把一块大蛋糕平均分给每一个人一样。

大家都不用再为了一点土地争得头破血流了。

而且啊,男女平等的观念也冒头了。

这在当时的社会,就像在一潭死水里扔进了一颗大石头,惊起了千层浪。

女人们心里肯定想:“哎呀妈呀,终于有出头之日了。

”这可和以前的社会大不一样,以前女的就像附属品一样,啥都得听男的。

太平天国这么一搞,可把那些保守的人吓得够呛。

四、运动中的问题可是呢,这太平天国运动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就像一艘刚开始航行得还不错的船,慢慢地也出现了漏洞。

他们内部开始争权夺利,那些个领导人就像一群饿狼,都盯着最高的权力。

杨秀清还老是装神弄鬼的,想把洪秀全的权力给架空。

这洪秀全能乐意吗?就像两个小孩子抢玩具一样,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自考近现代史纲要笔记

自考近现代史纲要笔记

自考近现代史纲要笔记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欧美各国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迅速发展。

1688年——英国1776年——美国1789年——法国一、中国近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浦条约》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8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美、俄、法《天津条约》中俄《瑷珲条约》1860年中英、俄、法《北京条约》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81年中俄《改订伊犁条约》1884年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中法《中法新约》1887年葡萄牙《中葡友好通商条约》1895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与11国《辛丑条约》三、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斗争1841年5月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打击英军,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斗争。

1862年5月太平军击毙法军海军司令卜罗德。

6月活捉法尔思德1863年1月打死勒伯勒东。

1884年香港造船工人和码头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

1867年美军入侵台湾被打退。

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遭到高山族抵抗。

1884年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击退来犯基隆、淡水的法军。

1885年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

1900年义和团与部分清兵同八国联军殊死搏斗。

战死的部分爱国官兵:1841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

1842年江南提督陈化成在吴淞西炮台殉国。

副都统海龄战死镇江。

甲午战争中,左宝贵战死平壤,邓世昌、林永升黄海战斗中牺牲,丁汝昌、刘步蟾在威海战斗中捐躯。

四、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19世纪70至80年代: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从缅甸侵入云南。

法国从越南侵犯广西。

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纲要考点:第三章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纲要考点:第三章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纲要考点:第三章一、章节特点史纲第三章是革命史部分,讲述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与建立帝国、辛亥革命的失败。

这一章节在史纲中的地位是重点章节,从命题的角度来分析,一般情况下,这一章节的考点容易考查选择题和分析题。

二、复习重点史纲第三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3.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4.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这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是: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三民主义及其内涵,革命派和改良派双方论战的三个核心问题。

(二)辛亥革命与建立帝国1. 武昌起义与封建帝制的覆灭2. 中华民国的建立3.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是:武装起义和保路风潮,中国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辛亥革命的失败1. 封建军阀统治的形成。

2.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这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是: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辛亥革命的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如何调节考研的心态稳定的心态:在考研的复习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自己总是看着别人的复习进度,这样往往自己的复习计划被打乱。

看着别人复习的进度比自己快了,心里就会很焦急,进而产生烦躁的情绪。

对于这种情况。

凯程老师建议考生按照自己事先制定的计划来,按部就班的复习。

对于别人的复习进度,可以参考和借鉴,但是千万不能照搬照抄,要有自己的原则。

如果考生在复习中出现一段时间看不进去书的状态,拿起书来就感到非常烦躁。

出现这样的情况,凯程老师建议考生在感到烦躁时,可以由这门课换为另一门。

如果还是不管用,干脆,合起书本,找到要好的知心的朋友,一起到校园里走一走,聊一些大家都开心的事,看看校园中匆忙的身影,心情自然就会好起来。

大概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缓解这种状况。

其实只要做到全力以赴,然后中间不徘徊、不彷徨,认定目标,心态基本上都是稳定的,成功的学生,除了刚开始纠结于考不考得上这个问题紧张心绪不稳定之外,后来都挺稳定的,至少从表面上看上去是这样的,或许内心深处还是不太稳定的,而且偶尔还是会出现抓狂的情况,不过很快就好了。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
下沿途传教。冯云山到了桂平,大力传教,在紫荆 山建立起了几千人众的拜上帝会组织。洪后来从广 西回到广东继续以塾师为业。1847年洪再次去广西 寻找冯云山,看到冯云山将拜上帝教成员发展至 2000余人时,不禁欢喜欲狂。 。
不久冯被捕,洪秀全赴广州找美国传教士交
涉让耆英放人。杨秀清与萧朝贵乘机“天父” 下凡,带天父安定人心.
200%; 土地:1661-1850,从5.49亿亩增加到7.37亿亩,增长 35%; 以上的不平衡导致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人地矛盾因 为官府的盘剥更加显现,如果政府税赋不重,人均1.86亩 足可以养活一个人,但土地并不集中,无事可干的流民 越来越多,得不到政府的社会保障,自然容易一呼百应, 走上造反道路。
曾能训练出一支组织性、战斗性极强的军队,
政治腐败
3000两可捐得一知县之职,为了捞回这笔投资,
如何搜刮呢?
武备松驰
旗人已颓废不堪;绿营兵丧失斗志;鸦片战争没
有让清政府重振军威。
自然灾害
1849年广西饥荒。1851年金田大起义。
客家人与基督教
客家人与“本地人”之间的矛盾。语言、习俗不
同以及客家信仰基督教与“本地人”信仰偶像、 神灵之间,使矛盾激化。
鸦片战争的影响
白银大量外流,恶化了经济,铜钱贬值。18世纪
一石米3000文铜钱,而当时一两白银兑换1000 文铜钱,故一石米能换3两白银;鸦片走私泛滥 使中国白银大量流失,银价急剧上升,一两白银 换2000文铜钱,因此鸦片战争前后的一石米只能 兑换1.5 两白银,农民地租负担增加一倍。广州 受鸦片贸易影响很重。自给自足农业遇到瓦解。
洪、冯商议承认杨、萧代天父、天兄传言附
身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1851.1.11在金四村正式宣布革命以庆祝洪秀 全37岁生日(虚岁38岁)。 永安建制:东、南、西、北、翼。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分节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分节知识点

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外患:1904-1905,日俄为争夺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

内忧: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开始: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结果:“预备立宪”并没能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危机。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由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创始人——孙中山时间——1905地点——美国檀香山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创始人——孙中山,黄兴等时间——1894地点——东京机关报——民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新的阶段(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1.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著书立说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的《革命军》,阐述了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抨击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图谋,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号召人民推翻这个“洋人的朝廷”。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一)三民主义学说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16字政治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时间:1905-1907派别:革命派VS改良派阵地:《民报》《新民丛报》内容: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焦点)[皇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大家]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社会]结果:革命派取得胜利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一)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黄花岗起义: 1911年,黄兴带领革命党人发动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七十二烈士葬于黄花岗,故称“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时间:1911年5月起因:清政府皇族内阁为修建铁路筹集借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通电讨袁。 黄兴在南京宣布讨袁。 战争主要在九江、南京一带进行,史称“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 命”。
② 组织中华革命党。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③ 发动护国战争。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了帝制。 ④ 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1917年7月,孙中山发动了第一次护法运动。 ⑤ 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教训: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 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2.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① ② ③ ④
6
第二节
第三章
辛亥革命
1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成立了中国第一 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 中国同盟会。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905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 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 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被讥为“皇族内阁”。 3.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在中国待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1911年底,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正式先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改国号为 “中华民国”,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why?)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第三章第三章辛亥革命本章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本章提示注意比较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的区别,理解革命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的最好途径和手段重要考点讲解一、基本概念和判断1、“回收利权”运动: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

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

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中国近代史纲要_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_第三章

保路运动 纪念碑
2、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 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 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在一个月内,就有 13个省及其他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 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军政府旧址
武昌起义时用的铁血十八星旗,后来用作陆军旗。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 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 自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 展开了一场大论战。内容: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2、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 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 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 会革命。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一 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 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另一版本的井田旗
浙江独立时首先采用五色旗,代表五族共和, 后来被南京临时政府接纳为国旗,北洋政府沿用。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 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 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 力。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 大主义:
1、民族主义 2、民权主义 3、民生主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第三章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1、‎“回收利‎权”运动:‎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

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

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11、保‎路风潮:1‎911年,‎反对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的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第三章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回收利权”运动: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

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

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11、保路风潮:1911年,反对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的运动。

四川省最为激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1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即全国响应,从此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13、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为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发点。

它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5、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政治集团。

1912年到1928年为其统治期。

16、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洪宪皇帝。

在人民的反对声中,于83天后取消。

17、“二次革命”:1913年因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而起,因战场主要在九江和南京而被称作“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

18、护国战争:1915年12月,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孙中山护法运动的目的:要求北洋军阀统治者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国时期的国会。

20、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1922年6月,孙中山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重要考点讲解
二、简答题
1、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

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 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

革命党人和中同盟会会员担任着政府重要部门的主要职务。

(2) 在实行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3) 南京临时政府内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

一是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

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2、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简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1) 发动“二次革命:和组建中华革命党: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黄兴等宣布讨袁,南方部分地方响应。

坚持两个月后失败。

孙中山逃亡日本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2)发动护国战争。

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帝制。

(3)发动护法运动:为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孙中山两次发动护法运动。

·1917年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

针对皖系军阀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20年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针对直系军阀拒绝恢复民国和《临时约法》。

两次护法战争均因军阀出卖而失败。

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重要考点讲解
三、论述题
1、试述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

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在理论上解决了革命目的问题。

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2、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及其失败的经验教训
总: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

分: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具体表表现: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

·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没有认识到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最终把政权交给了同是封建势力代表袁世凯。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甚至压制人民的革命行动。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同盟会的组织松懈,派系纷杂。

辛亥革命后,有的主张解散同盟会,有的另建党派、自立山头。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失败的原因和经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

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