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合集下载

地下水资源评估与利用

地下水资源评估与利用

地下水资源评估与利用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有效评估和科学利用地下水资源,保证其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估和合理利用。

本文将以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下水资源评估的方法地下水资源评估是指对地下水的量、质和可持续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和评估。

在评估中,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采样分析法:通过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化学分析,评估地下水的水质状况。

2.地下水位观测法:通过长期观测地下水位变化,分析地下水的补给与消耗情况,评估地下水的资源量。

3.水文地质方法:通过地质剖面观测和水文地质剖面图绘制,评估地下水的储量和流动状况。

二、地下水资源利用的原则地下水资源利用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合理开发:根据地下水的资源量和质量特点,合理规划和开发地下水,确保不超过地下水可补给的范围。

2.节约用水:减少浪费,提高用水效率,采用节水技术和设备,保证地下水的合理利用。

3.生态保护:保护地下水的周边生态环境,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三、地下水资源评估与利用案例以下是几个地下水资源评估与利用案例,供参考:1.我国某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估:通过采集地下水样品,对其进行化学分析,评估该地区地下水的水质状况。

同时,通过长期观测地下水位变化,分析地下水的补给与消耗情况,评估该地区地下水的资源量和可持续性。

2.地下水资源利用规划案例:某城市在地下水资源利用规划中,采用了节水技术和设备,如设置水表,开展居民节水宣传等,有效减少了浪费,提高了用水效率。

同时,该城市加强了地下水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了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案例:某县政府进行了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通过水文地质方法,绘制了地下水的储量和流动状况图,为该县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地下水资源评估与利用的挑战与对策在地下水资源评估与利用过程中,可能面临以下挑战:1.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受到农业、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污染,需要加强污染源的控制和地下水保护工作。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水量评价:是对地下水源地或某一地区、某个含水层的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所用计算方法的适宜性、水文地质参数的可靠性、资源计算结果精度、开采资源保证程度所做出的全面评价。

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就是要回答一个地区或流域有多少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地区分布、时间变化、质量标准、可靠程度)。

同时还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少水量(各种用水的现状,近期和远景预测),以及供需平衡存在的问题。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用于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4 种评价方法:开采—试验法、补给疏干法、水文分析法、开采强度法。

1、开采—试验法在地下水的非补给期(或枯水期)按接近取水工程设计的开采条件进行较长时间的抽水试验,然后根据抽水量、水位降深动态或开采条件下的水量均衡方程求解出水源地枯季补给量,并以此量作为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

1、1适用条件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如果一时很难查清补给条件而又急需做出评价是,则可打勘探开采孔,并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抽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直接评价开采量,这种评价方法,对潜水或承压水,对新水源地或旧水源地扩建都能适用。

对于含水性不均匀的岩溶地区最为常用。

主要适用于中小型水源地。

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做区域性的水资源评价。

1 、2 计算方法完全按开采条件抽水,最好从旱季开始,延续一至数月,从抽水到恢复水位进行全面贯彻,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形:1)稳定状态:在长期抽水过程中,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趋于稳定状态,抽水量大于或等于需水量;抽停后,水位又能较快恢复到原始水位。

则说明抽水量小于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有补给保证的,这时,实际的抽水量就是要求的开采量。

2)非稳定状态: 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不稳定,继续下降;停抽后,虽然水位有所恢复,但始终达不到原始水位,测说明抽水量已经超过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没有保证的,这时,可按下列方法评价开采量:在水位持续下降过程中,只有大部分漏斗开始等幅下降,降速大小同抽水量成比例,则任意时段的水量均衡应满足下式:卩FJ= (Q抽-Q补)t卩—单位储存量,m3S — t 时段的水位降,m3Q 抽一平均抽水量m?d3Q 补一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 m?d 由此得岀:其中抽水量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二是含水层中消耗的储存量。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groundwater resource eveluation)通过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评定地下水中可供生产和生活开发利用的水量和水质的方法。

水量的评价要按照符合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合理的地下水资源分类法进行。

水质的评价根据水的用途按不同的用水标准确定。

地下水资源分类法地下水资源分类有一分法(开采量)、二分法(天然资源和开采资源)、三分法(储存量、补给量和开采量)和四分法(静储量、动储量、调节储量和开采储量)等。

在中国,普遍使用的是储存量、补给量和开采量的三分法。

储存量储存在含水层中的重力水的总量(以体积计)。

储存量按埋藏条件分为潜水储存量和承压水储存量。

潜水储存量是给水度与含水层体积的乘积;承压水储存量是释水系数、含水层面积与水头降低值的乘积。

滞留于含水层中的重力水不是静止的,随着补给量的周期变化,储存量也相应地呈周期变化,但其变化在有些地区是十分迟缓的。

储存量的大小还与地下水的排泄量和地区的排泄基准面有关,在排泄基准面以下的储存量,在天然状态下即使没有补给也能长期保存。

对这一部分储存量,有人称之为永久储存量。

当含水层的补给大于排泄时,储存量增加,直至溢出地表使土地沼泽化;当含水层的补给小于排泄时,储存量减少,直至滞留或枯竭。

只有当含水层的补给和排泄保持动态平衡时,储存量才能保持常量。

对补给和排泄而言,储存量在含水层中起库容的调节作用。

补给量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含水层的水量(以单位时间体积计)。

补给量按补给性质分为天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量,按补给方向分有垂直补给量和水平补给量。

对含水层的补给,常见的途径有:地下水径流的流入、降水的渗入、地表水的渗入、相邻含水层的补给和人工补给等。

可见补给量与气象、水文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补给途径可以是天然条件下发生的,亦可以是在开采条件下诱发的。

天然补给量与开采补给量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是依靠人类的生产活动夺取的新的补给量。

补给量进入含水层后,一部分转化为储存量,滞留在含水层中;另一部分成为排泄量排出。

水文地质勘查技术:地下水资源评价

水文地质勘查技术:地下水资源评价

(2)计算储存资源量:即地质历史时期累积而成的地下水资源量,应是计算时段内地下 水水位变动带以下含水层系统中存储的水体积。
储存资源量是不可再生性资源,一般不列入可开采资源量,但为了最大降度发挥地下水 系统的调蓄能力和保障能力,可以利用含水层系统的储存资源的能力实现区域水资源的调蓄。 这时,储存资源量可作为可开采资源量的一部分。
四、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可开采量)的分级
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相当于固体矿产的储量,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统 一审批。根据《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将下水允许开 采量分为A、B、C、D级。
各级的精度按下列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1)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程度 (2)动态观测时间的长短 (3)计算所引用原始数据和参数的精度 (4)计算方法和公式的合理性 (5)补给的保证程度
地下水资源 评价类型
局部水源地地 在局部地段(水源地)影响范围内,为保证某具体部 下水资源评价 门的供水而评价地下水资源
区域地下水资 源评价
即大面积范围内(如某一水文地质单元或某一行政区 划内),为规划开发利用地下水或综合利用自然资源 而评价地下水资源。
2、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
(1)可持续利用原则: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在保证生态良性循环的前提下, 地下水系统能永久持续提供一定水资源量,以满足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说: A级精度:主要作为调节开采制度、科学管理及改造扩建水源的依据; B级精度:作为建设水源地,进行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的依据; C级精度:可为供水选择水源地提供初步设计依据; D级精度:主要是为建设项目的总体设计或为经济发展规划提供水源的依据。
总结:地下资源评价
1、地下水资源评价及评价原则 2、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3、计算方法的选择 4、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可开采量)的分级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探讨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探讨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探讨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地下水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越来越重要。

因此,科学评价地下水资源的量和质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如何评价地下水资源?目前,人们使用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主要包括量化评价和质量评价。

一、量化评价量化评价主要依靠观测和统计数据,从而确定地下水资源的储量、可开采量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

具体的评价方法有:1.地下水开采量评价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地下水开采量的变化,运用水文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理论,通过对各级含水层的储层物性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以期确定合理的开采量。

2.地下水平衡评价方法:利用水文地质原理,根据地下水的补给和消耗过程,对地下水的平衡进行分析,从而评价地下水资源的储量和可开采量。

3.数字地质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过地球物理、遥感和数字地质数据的处理、分析和管理,建立数字地质模型,以实现对地下水储量、水文地质条件等安全可靠的评价。

二、质量评价质量评价是指对地下水污染的程度及危害进行评价。

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1.水质指数法:该方法利用多个水质指标并进行加权计算,从而综合评价地下水水质。

2.浊度法:该方法是利用浊度作为水污染程度的指标,从而评价地下水的污染程度。

3.地下水污染指数法:该方法是通过对地下水污染物浓度、环境容许浓度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进行计算,从而确定地下水污染指数,进而评价地下水污染程度。

总的来说,科学、合理、有效地评价地下水资源对于保护我们的生态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诚然,以上举例的方法只是目前使用的评价方法中的一部分,还有其他的方法尚未列举,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地下水资源量、质量的评价方法必然会更加多样化和创新化。

地下水资源的评估和管理研究

地下水资源的评估和管理研究

地下水资源的评估和管理研究地下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它结合地形地貌、气候、岩土体等因素,形成各地特色的地下水资源类型,并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用水。

地下水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利用与管理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

因此,对地下水资源的评估和管理研究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

一、地下水资源的评估地下水资源的评估主要包括资源总量、可用量以及水化学成分等内容。

其中,资源总量评估是地下水资源评估的基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地下水测井和钻孔资料,了解地下水分布的空间分布特点、水层厚度、充水深度和地下水质量等情况,以确定地下水的潜在资源总量。

可用地下水量评估是指在满足一定的水质和水量要求下,地下水的可开采储量。

可用地下水量的评估需要结合地下水资源的地质特征、水环境和人类活动等综合因素进行考虑。

同时,需根据地下水历史开采量、外部水源引入、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情况等因素来确定可用地下水量的可持续开采量。

水化学成分的评估是对地下水水质的综合分析,有助于了解地下水水质、水化学特征以及水体的二次污染状况。

水化学成分的评估可以为地下水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包括地下水开发、水源保护、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环境保护等方面。

对于区域范围内的地下水资源管理,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同时依据管理精神,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地下水开发是利用地下水的核心环节,开采方式、采矿量、水质监测和维护等均需要加以管理。

对于一些特殊区域,如井田、河谷或者灌溉地等地,需严格控制开采量,避免出现超采和水位下降等问题。

同时,开采过程中还需注重水质监测,防止对地下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水源保护是指通过立法、政策等途径,对地下水水源区域进行保护和管理。

水源保护主要目的是防止,减轻水源区域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通过加强管理和监测,及时发现水源区的问题,避免水压下降和水质下降等抵触。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对地下水在地方分布和物流上进行优化运用,减少损失和浪费。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按其所依据的理论可分为: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的方法一一水量平衡法。

基于数理统计原理的方法一一相关分析法。

基于实际试验的方法一一开采试验法。

基于地下水动力学原理的方法一一解析法和数值法。

1.水量平衡法水量平衡法是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建立水量平衡方程来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

评价水量的一切方法都离不开水量平衡原理,尤其是在较大范围之内进行区域性地下水资源评价时,往往因水文地质条件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当用其他方法评价都比较困难时,采用水量平衡法具有概念清楚、方法简单、适应性强等优点。

该方法是目前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1.1水平衡方程的建立对于一个平衡区(或水文地质单元)的含水层组来说,地下水在补给和消耗的动平衡发展过程中,任一时段补给量和消耗量之差,永远等于该时段内单元含水层储存水量的变化量,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

若把地下水的开采量作为消耗量考虑,便可建立开采条件下的水平衡方程:(Q k-Q c)+(W-Q)= 士口 FA H/ A t式中:(Q k-Q c)――侧向补给量与排泄量之差,m/a(W-Q)――垂向补给量与消耗量之差,m/aW=P+Q f+Q-E g式中:P r -------- 降水人渗补给量,m/aQf --- 渠系及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m/aQ ---- 越流补给量,m/aE g――潜水蒸发量,m/aQ ---- 地下水开采量,m/a卩FA H/ A t ――单位时间内单元含水层(平衡区)中储存量的变化量,m/a 卩——含水层的给水度F――平衡区的面积,mA t ――平衡时段,aA H时段内的水位变幅,m利用该水量平衡方程既可以根据已知的均衡要素计算开采量或水位变幅,也可以根据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反求水文地质参数。

若在均衡期确定了允许的地下水位变幅值后,均衡方程(8 一1)便可写成预测开采量的公式(若在开采过程中,△ H为负值)。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
煤矿开采过程中引起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下述三个过程:
过程一,开采活动对土地的直接破坏,如开采会直接摧毁地表土层和植被,从而引起土地和植被的破坏;
过程二,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废弃物(如煤矸石、废弃泥土等)需要大面积的堆置场地,从而导致对土地的过量占用和对堆置场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
过程三,矿山废弃物中的有害成分,通过径流和大气飘尘,会破坏周围的土地、水域和大气,其污染影响面将远远超过废弃物堆置场的地域和空间。
1.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2.煤系地层大多形成与还原环境,煤层开采后处于氧化环境,流铁矿与矿井水和空气接触后,经过一系列的氧化、水解等反应,使水呈酸性,形成酸性矿井水,改变地下水的化学环境.
3.导致地表水也遭受污染
煤层开采后处于氧化环境,酸性矿井水的形成对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同时还会腐蚀管道、水泵、钢轨等井下设备和混凝土井壁,也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土壤,使河水中鱼虾绝代,土壤板结。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四、采煤对水利工程的破坏,导致人畜吃水困难
五、煤矿开采导致地表变形、塌陷
一、依法办矿、规范生产
煤和水共存于地下岩层中,一方面煤炭开采、加工需要用水,另一方面,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和破坏是非常严重的。煤炭开采,势必影响、破坏水资源。但必须将其影响和破坏程度减少到最低。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在全省范围内对正在生产的、准备改扩建的和新开发的大、中、小型煤矿生产过程中对水资源、水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进行实时监控,提出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二、采煤对煤系地层裂隙水的影响
煤矿开采直接影响的地下水是煤系地层裂隙水。煤炭开采改变了地下水自然流场及补、径、排条件。
三、采煤对岩溶水资源的影响
煤系地层直接覆盖在奥陶系碳酸盐岩类地层上。岩溶水的主要含水层位位于煤系底部的奥陶系(O2)灰岩中,它下伏于煤系地层中,在有断裂构造导水或底部隔水层厚度薄,不能抵御水压或矿山压力对其的破坏时,无论煤层是否带压,都会对岩溶水造成破坏。如果煤层带压可造成煤矿突水,不仅威胁安全生产,且造成水资源破坏;如果不带压,煤系地层中由于开采所形成的污水渗入到灰岩中造成岩溶水水质污染

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套教学课件)

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套教学课件)
环境、生态、法律等因素
地 表 水
| 地 下 水 比 较
地下水资源分类(王大纯)
补给资源——指含水系统经常与外界发生交换 的水量,即天然条件下或人为状态下,通过各 种途径进入含水系统或水源地开采层的可供利 用的地下水数量。从多年平均角度看,就是含 水系统每年可以获得补充和恢复的水量。
储存资源——在地质历史时期中不断累积储存 于含水系统之中的水量。
评价方法: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资料占有情况选定
补给量法
Q 补 Q p ri eo c Q n s i w p a a Q t i ta n l e o f r tQ w c w a Q y ter 排泄量法
Q 排 Q s ' w a te r Q o u tflo w Q p u m p Q y ' Q s p r in g
补排量法:计算补给量、排泄量和储变量,用均衡式 验证和校正
n
Q i Fi hi
i1
水量均衡法的用途
主要评价各种条件下的地下水补给资源量 初步确定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或为确定地下水可
开采资源量提供依据。
适用条件
理论上,可适用于任何地下水系统的水资源评价 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其它方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
以丰补歉的原则
充分发挥地下水最为水库的巨大调节作用,枯水季 节和枯水年可动用部分储存量,丰水季节和丰水年 加以补偿。但一般要求可开采资源量不能大于多年 平均补给资源量。
可持续发展和地下水资源永续利用原则
保证地下水资源长期持续和稳定开采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评价
可开采资源(允许开采量、安全开采量…)
2.地下水资源评价简介
概念: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在一定的天然和人工条 件下,对地下水资源的质和量在使用价值和经济 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和论证。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
页眉内容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水量评价:是对地下水源地或某一地区、某个含水层的补给量、储存 量,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所用计算方法的适宜性、水文地质参数的 可靠性、资源计算结果精度、开采资源保证程度所做出的全面评价。水资源调查 评价工作,就是要回答一个地区或流域有多少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地区 分布、时间变化、质量标准、可靠程度)。同时还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少 水量(各种用水的现状,近期和远景预测),以及供需平衡存在的问题。
形成良好的储水条件。其中有两个承压水含水组,是目前工农业供水的主要开采
1 所示,勘察年的旱季时间
,两季补给时间为
,允许降
深规定为

解:按旱季抽水资料求出 值,
把允许降深作为旱季末期的最大降深,令
,则
取安全系数 r=0.7,
得出
由此可得,
,故
,是有补给保证又能取出来的开
采量。
3、水文分析法
在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水文测流资料和测流控制区的含水
层面积,直接求出地下径流模数,,即单位时间点位面积含水层的补给量或地下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 用于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 4 种评价方法:开 采—试验法、补给疏干法、水文分析法、开采强度法。 1、开采—试验法 在地下水的非补给期(或枯水期)按接近取水工程设计的开采条件进行较长 时间的抽水试验,然后根据抽水量、水位降深动态或开采条件下的水量均衡方程 求解出水源地枯季补给量,并以此量作为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 1、1 适用条件 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如果一时很难查清补给条件而又急需做出评价 是,则可打勘探开采孔,并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抽水试验,根 据试验结果可以直接评价开采量,这种评价方法,对潜水或承压水,对新水源地 或旧水源地扩建都能适用。对于含水性不均匀的岩溶地区最为常用。主要适用于 中小型水源地。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做区域性的水资源评价。 1、2 计算方法 完全按开采条件抽水,最好从旱季开始,延续一至数月,从抽水到恢复水位 进行全面贯彻,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形: (1)稳定状态:在长期抽水过程中,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趋于稳定状 态,抽水量大于或等于需水量;抽停后,水位又能较快恢复到原始水位。则说明 抽水量小于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有补给保证的,这时,实际的 抽水量就是要求的开采量。 (2)非稳定状态: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不稳定,继续下降;停抽后,虽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规划管理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规划管理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规划管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和规划管理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在不断的应用中不断得到完善并深化发展。

一、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是指对地下水的物理、化学、地质性质的系统分析和研究。

评价结果将对地下水资源的量、质、分布、使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1. 地下水资源量的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确定可供开采的地下水量,从而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对地下水和地土的物理、化学、地质性质进行系统分析。

同时,需要考虑地下水的获取、开采、输送和利用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和经济因素,确立最佳的地下水开发方案。

这项工作需要多方面的专业技术支持,包括测量、水文地质勘探、水文地球化学和水资源管理等。

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才能准确而有效地评估地下水资源量的可开采性。

2. 地下水质量的评价地下水质量的评价是指对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污染物浓度、微生物、同位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地下水质量的优劣及其适用范围。

地下水质量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包括现场采样、室内分析和实验室分析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水环境因素和污染源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等方面因素。

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才能准确衡量地下水质量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指导。

二、地下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地下水资源的规划管理是指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利用和保护进行全面的制定、实施和监管。

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措施,以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性、优质性和安全性。

1.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是指确定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包括地下水资源的获取、输送、分配、利用等各个环节。

在规划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水文地质和水文地球化学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质量和需求特征,制定出合理的地下水利用方案。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及实践研究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及实践研究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及实践研究地下水是地球的重要水资源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地下水资源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因此,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科学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地下水资源的理解、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和实践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下水资源的理解地下水是指地表以下的地下岩石或土层中积聚的水体,是地球上的一个重要水资源。

地下水的水源很多,主要是由大气降水向地下渗透形成的。

各国地下水的总储量、可采储量及可供开采储量都可能有所差异。

同时,地下水也是非常稀缺的水资源之一,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普遍存在地下水过度开采、污染和流域水平分布不均等问题。

二、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是指通过对流域水循环特征、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水化学水质和水环境的评价,对地下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目前,国内外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1. 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是目前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之一,其核心是将多个评价指标进行统一评价。

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熵权法、模糊综合评价等。

这种方法评价结果受到各评价指标权重的影响,因此需要选取合适的权重分配方法。

2. 特征值评价法特征值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指标特征值进行评价的方法。

它通过分析每个指标的极限值、平均值和分布情况,确定指标的评价标准,并对每个指标进行分级打分,最终得出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

3. 监测分析法监测分析法是对地下水水质和水量进行监测和分析,进而评价地下水资源的方法。

它可以用于分析地下水水质和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揭示地下水开采对水质和水量的影响。

这种方法需要进行长期、广泛的监测和分析。

三、地下水资源评价实践研究随着地下水资源受到关注度的提高,各国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实践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以下是一些实践案例。

1. 兰州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兰州地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典型的地下水资源开采地区,当前地下水资源面临着过度开采和污染的问题。

地下水资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地下水资源评价
结果
该地区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存在水质较差、 水力联系复杂等问题。
结论
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用途,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加强水质监测 和保护。
某地区地下水污染治理案例
目的
对某地区地下水污染进行治理 ,保障居民用水安全。
方法
调查污染源、污染范围和程度,制 定治理方案,采取截断污染源、抽 排污染水、修复水体等多种措施。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变化规律, 评估其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为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 提供依据。
意义
地下水资源评价对于保障人民生活和生产用水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生 态平衡和环境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评价,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 理地下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地下水污染源分析
点源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 排放口直接进入地下水 体。
面源污染
农业活动中的农药、化 肥等残留物随雨水渗入 地下水体。
地下水污染途径
渗漏、渗透、地下水循 环等。
地下水水质监测与保护
监测站点设置
根据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污染风险,合理设置监测站点。
监测内容
包括pH值、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等化学指标,以及微 生物指标等。
包气带水
指埋藏在地表以下毛细管作用影响较大的土 层中,受外界气候影响较大的重力水,其特 点是在地下水面附近的水分蒸发较强。
承压水
指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具有 一定的压力,不易被外界影响所改变。
潜水
指地面以下潜藏在土壤或岩石缝隙中 的重力水,其水位随季节和气候条件 的变化而变化。

第七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七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七章地下水资源评价第一节概述“地下水资源”指有利用价值得、本身又具有不断更替能力得各种地下水量得总称,它属于地球整个水资源得一部分。

地下水有利用价值必定包括水质与水量两个方面,地下水能够构成资源首先就是因为它有利用价值,这就是由质来决定得;而其来源多少则就是由量来体现。

所谓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指在水质评价得前提下对水量得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就是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得根本性任务,它要求在一定得天然及人工条件下,对地下水水量及水质作出定量评价。

其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符合给定水质条件下得允许开采量与补给得保证程度。

地下水资源评价具体内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地下水水质评价:即根据不同用户得要求,就是否会产生严重恶化等方面得预测。

2.地下水量评价: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与拟订得需水量,确定开采方案及开采量;并应探讨其补给保正程度以及就是否需要进行人工补给等。

3.开采技术条件得评价:主要指开采期内水位下降值就是否会超过技术允许得范围;地下水对取水构筑物就是否可能出现腐蚀作用以及水井可能得使用年限等。

4.评价开采地下水时可能产生得影响:如对邻近现有得取水工程、其它水利工程经济效益得干扰与地面沉降等。

5.开采时就是否需要特殊得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包括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第二节地下水资源得组成一、地下水资源分类地下水资源分类得目得不仅仅就是为了进一步弄清地下水资源得一些基本概念,更重要得就是使分类能客观地反映地下水资源形成得基本规律以及它得经济意义,便于我们在实践中对它进行研究与定量评价。

正确地进行地下水资源分类,对供水水文地质勘测、试验与长期观察工作有直接得指导意义,同时也就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得基础理论之一。

为此,长期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地下水资源分类进行了不少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分类方案。

下面就国内外常见得地下水资源分类作一些简要介绍。

(一)国外地下水资源分类1.前苏联普洛特尼柯夫储量分类普氏分类将地下水储量分成静储量、调节储量、动储量与开采储量四大类。

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评价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它是地球表面以下的水体,来源于降雨、河流、湖泊等地表水源的渗透和滞留,在土壤与岩石的间隙和裂缝中聚集而成。

由于地下水的分布地域广泛、质量稳定、储量巨大、开发利用方便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在生活饮用、农业、工业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评价显得尤为关键。

一、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调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地下水资源保护方面,应加强水资源保护意识,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保护地下水源地生态环境。

对于那些岩溶水、河谷平原地区、人口密集区等特殊地质地理环境区域,应及时进行调查研究,加强监测,建立预警系统,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障其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地下水资源调配方面,应加强水资源统筹管理,采用先进的外围取水、导水、汇水技术,加快水资源重点区域向非重点区域的调配和供应,通过北方向南调取水,南水北调,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必须坚持节水优先、效益优先、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采用科学的、技术先进的开采方式和一系列保护措施,避免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

同时,应引导和鼓励新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途径,如海水淡化、水电站等新型水资源工程,为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提供有效保障。

二、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地下水资源评价是指通过对地下水利用价值的分析评估,对相应的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其水源状况、水质状况、开发利用状况等,为制定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计划、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直接观测法、模型仿真法和统计方法等。

其中直接观测法是通过对井水和河流水质进行取样,然后分析水质指标来评价地下水资源;模型仿真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统计方法是在分析地下水水质、水量等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科研技术和数学模型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全面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课件

地下水资源评价课件

地下水资源特点
3、可恢复性 又称为可再生性。地下水始终处于流动状态,
在不断接受外界水量和溶质补充的同时,也将系统 内部水量连同水中所含的物质排泄出去。
在天然条件下,补、排水量在多年间可以大体 平衡,各地段水量和水质保持相对稳定。在地下水 开发利用过程中,如果系统排出的水量不超过某一 特定值,则大部分水量可以通过外界的补给得到补 偿。
地下水资源特点
2、流动性 地下水资源是流体,在补给、径流、排泄
的过程中,不断循环流动,因此地下水资源是 动态资源。地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随外界条 件变化而变化。
在任一地点获取的地下水量,都是以周围 地段甚至整个系统的水量为代价的。那种将流 经本地区(段)的地下水视为已有的资源观,显 然违背了水资源流动性这一客观事实
4、允许开采量的组成 (2)允许开采量的组成
在人工开采地下水时,天然排泄量减少,补给量增加,即 为补给增量。在开采状态下,可以用下面水均衡方程表示: (Q补 + ΔQ补)-(Q排-ΔQ排)-Q开= ± μ·F·Δh/Δt
式中:Q补—开采前的天然补给量(m3/d); ΔQ补—开采时的补给增量(m3/d); Q排—开采前的天然排泄量(m3/d); ΔQ排—开采时天然排泄量减少值(m3/d); Q开—人工开采量(m3/d);
地表水的入渗补给量、越流补给量和人工补给量等。 2、储存量
指地下水在补给与排泄过程中,某一时间段内在含水 层(或含水系统)中储存的重力水体积。
地下水资源分类
2、储存量 在,可用下式计算: W = μ ·F ·h
式中:W—地下水的储存量(m3); μ—含水层的给水度; F—潜水含水层的面积(m2); h—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 。
3、允许开采量 又称可开采量,指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在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资源评价PPT学习教案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资源评价PPT学习教案
采资源量应乘以一个小于1的安全系数β(一般取0.5~1)使之总 是小于补给量,以保证长期开采的需要。
第21页/共59页
补偿疏干法-实例
某新建水源地,据勘探查明:含水层为厚层灰岩,呈条带状分布, 面积约十平方公里。灰岩分布区有间歇性河,故岩溶水的补给来 源主要是季节性河水渗漏和降水渗入。 为了评价开采量,在整个旱季作了长期抽水试验,试验资料归纳 如下图所示。勘查年的旱季时间t开=253天,雨季补给时间为T补 =112天,允许降深规定为Smax=23米。
Q′抽 为雨季抽水试验的抽水量(m3/d)。
第19页/共59页
评价步骤之三-评价可开采资源
如果地下水一年接受补给的时间为T雨,由此可以得到补给总量=Q 补T雨,把补给总量分配到全年即得到年平均补给量:
Q开
(F'
s t
Q抽 )
T雨 365
第20页/共59页
评价步骤之三-评价可开采资源
结论分析
Q补≥Q开,则计算的Q开可作为可开采资源量; Q补<Q开,则应以Q补作为可开采资源量。 考虑开采时水文气象因素变化对开采的影响,为了安全起见,可开
第17页/共59页
评价步骤之一-计算旱季开采量
求出单位储存量后,再根据含水层的厚度和取水设备的
能力给出最大允许降深Smax,再查明整个旱季时间T旱, 则可以计算旱季的开采量(Q开),即:
Q开
F
Smax T旱
S0
式中:S0为开采抽水开始等幅下降时井中的水位降深(m), 可根据地下水动力学的有关公式确定开始等幅下降的时间。
垂直取水构筑物-井(管井、大口井) 水平取水构筑物-集水管(渗水管)、渗渠
抽水井分类
潜水井、承压水井、混采井 完整井、非完整井 稳定流、非稳定流 单井抽水、群井抽水

水文地质中的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

水文地质中的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

水文地质中的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流动和质量特征的学科,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是水文地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对于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管理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资源评价是指对地下水资源的总量、地下水埋藏条件、地下水开采条件及地下水质量进行系统评价,以为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地下水资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地下水资源总量评价地下水资源的总量评价包括地下水的储量评价和可用资源评价。

储量评价是通过对地下水重要参数的测量和分析,确定地下水的总储量。

可用资源评价是对地下水储量进行合理评估,考虑地下水的开采条件和环境可持续性,确定可供开采的地下水资源量。

2. 地下水埋藏条件评价地下水埋藏条件评价主要是对地下水的埋藏地层、水源补给途径、地下水层的结构和厚度等进行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地下水的储存和补给条件。

通过对地层的物理性质、地下水的渗透性等特征的研究,可以评价地下水埋藏条件的好坏,为地下水的管理提供依据。

3. 地下水开采条件评价地下水开采条件评价是对地下水的开采可行性进行评估。

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地下水水位、水质、补给量、水文地质条件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评价地下水的可开采程度和开采状况,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4. 地下水质量评价地下水质量评价是对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和污染物含量进行分析和评估。

通过对地下水中溶解性物质和悬浮物质的测定,可以了解地下水的水质状况。

同时还需要进行地下水污染的监测和评价,以确保地下水的安全利用。

二、地下水资源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措施,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地下水资源管理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地下水资源开发规划地下水资源开发规划是制定地下水开采目标、方向和计划的过程。

通过对地下水资源的调查和评价,确定地下水的可开采量和可分配水量,制定合理的地下水开采方案和开采限额,保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第七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七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七章地下水资源评价第一节概述“地下水资源”指有利用价值的、本身又具有不断更替能力的各种地下水量的总称,它属于地球整个水资源的一部分。

地下水有利用价值必定包括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地下水能够构成资源首先是因为它有利用价值,这是由质来决定的;而其来源多少则是由量来体现。

所谓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指在水质评价的前提下对水量的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根本性任务,它要求在一定的天然及人工条件下,对地下水水量及水质作出定量评价。

其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符合给定水质条件下的允许开采量和补给的保证程度。

地下水资源评价具体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地下水水质评价:即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是否会产生严重恶化等方面的预测。

2.地下水量评价: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拟订的需水量,确定开采方案及开采量;并应探讨其补给保正程度以及是否需要进行人工补给等。

3.开采技术条件的评价:主要指开采期水位下降值是否会超过技术允许的围;地下水对取水构筑物是否可能出现腐蚀作用以及水井可能的使用年限等。

4.评价开采地下水时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对邻近现有的取水工程、其它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干扰和地面沉降等。

5.开采时是否需要特殊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包括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第二节地下水资源的组成一、地下水资源分类地下水资源分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进一步弄清地下水资源的一些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分类能客观地反映地下水资源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及它的经济意义,便于我们在实践中对它进行研究和定量评价。

正确地进行地下水资源分类,对供水水文地质勘测、试验和长期观察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理论之一。

为此,长期以来国外不少学者对地下水资源分类进行了不少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分类方案。

下面就国外常见的地下水资源分类作一些简要介绍。

(一)国外地下水资源分类1.前联普洛特尼柯夫储量分类普氏分类将地下水储量分成静储量、调节储量、动储量和开采储量四大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地下水资源评价————————————————————————————————作者: ————————————————————————————————日期:第七章地下水资源评价第一节概述“地下水资源”指有利用价值的、本身又具有不断更替能力的各种地下水量的总称,它属于地球整个水资源的一部分。

地下水有利用价值必定包括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地下水能够构成资源首先是因为它有利用价值,这是由质来决定的;而其来源多少则是由量来体现。

所谓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指在水质评价的前提下对水量的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根本性任务,它要求在一定的天然及人工条件下,对地下水水量及水质作出定量评价。

其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符合给定水质条件下的允许开采量和补给的保证程度。

地下水资源评价具体内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地下水水质评价:即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是否会产生严重恶化等方面的预测。

2.地下水量评价: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拟订的需水量,确定开采方案及开采量;并应探讨其补给保正程度以及是否需要进行人工补给等。

3.开采技术条件的评价:主要指开采期内水位下降值是否会超过技术允许的范围;地下水对取水构筑物是否可能出现腐蚀作用以及水井可能的使用年限等。

4.评价开采地下水时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对邻近现有的取水工程、其它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干扰和地面沉降等。

5.开采时是否需要特殊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包括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第二节地下水资源的组成一、地下水资源分类地下水资源分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进一步弄清地下水资源的一些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分类能客观地反映地下水资源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及它的经济意义,便于我们在实践中对它进行研究和定量评价。

正确地进行地下水资源分类,对供水水文地质勘测、试验和长期观察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理论之一。

为此,长期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地下水资源分类进行了不少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分类方案。

下面就国内外常见的地下水资源分类作一些简要介绍。

(一)国外地下水资源分类1.前苏联普洛特尼柯夫储量分类普氏分类将地下水储量分成静储量、调节储量、动储量和开采储量四大类。

前三者合称为天然储量,它表示天然状态下含水层中未经取水设备扰动的地下水总量。

(1)静储量:一般指储存于地下水最低水位以下含水层中的重力水的体积。

亦即当含水层全部疏干后所能获得的地下水量,数值上等于含水层的体积与给水度的乘积。

hF=Qμ(7-1))(静式中:μ为含水层的给水度;h为最低地下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平均厚度;F为含水层的分布面积。

(2)调节储量:指存在于地下水位年变动带(即年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内的含水层中重力水的体积,亦即疏干该带时所获得的地下水量。

Q∆=μhF(7-2)(调)∆为地下水位的年变幅;其余符号同前。

式中:h(3)动储量:指通过含水层某一横断面上的地下水天然流量。

ωQ=KJ(7-3)(动)式中:K为含水层的平均渗透系数;J为地下水流的平均水力坡度;ω为过水断面的面积。

(4)开采储量: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使在整个开采期间不发生明显的水量减少或水质恶化等不良现象,用取水工程从含水层中所能开采出来的地下水量。

2.前苏联宾德曼(Н.Н.Биндеман)等人提出的地下水储量和资源分类前苏联宾德曼等人1973年将地下水储量和资源划分为:①天然的;②人工的;③诱导(引入)的;④开采的四大类,现分别简述如下:天然储量(natural reserve):指天然条件下含水层中重力水的体积。

承压含水层中由弹性释放而获得的那一部分水量又称弹性储量。

天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即在天然条件下通过大气降水入渗、河流的渗透、上覆或下伏含水层的越流以及来自邻区的水平迳流等方式进入含水层中的水量。

它可根据含水层水均衡中所有收入项的总和或消耗项的总和来确定。

人工储量(artificialreserve):由灌溉渠道与水库渗漏、灌溉回归水、地下水人工补给等因素储藏在含水层中的水量。

人工资源(artificial resources):利用渠道和水库的渗漏,加强地下水的再补给后能够进入含水层的水量。

诱导资源(drawn resources):当地下水补给区与排泄区(包括人工排泄)一致的情况下,开采后产生或强化河、湖的渗透、相邻(通常是上部或下部)含水层的越流,同一含水层内分水岭的迁移而使地下水补给增加的那部分水量。

宾德曼认为开采储量(exploitation reserve)与开采资源(exploitation resources)是同义词。

3.法国的地下水储量和资源分类法国常称的地下水储量是指储存于含水层空隙中的重力水体积,是一个单纯的物理量。

而地下水资源是指从含水层中能提取出来的水量,它不仅与储量有关,而且又受一定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所以资源又赋予经济的概念。

研究储量为确定资源服务,由此,他们将地下水储量分为地质储量、天然储量、调节储量及开采储量四类。

而把地下水资源划分为理论潜在资源、实际潜在资源与可采资源三种。

4.美国、日本等国家将地下水资源作为水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考虑,他们从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及管理出发,着重研究开采资源。

因开采量常随着地区经济发展需要、采水单位的经济效益、取水设备能力、开采时地下水水质及水量允许变化的范围及法律等各种因素变化而变化,因此它不是一个常量。

根据不同具体条件,各种不同的开采量术语名目繁多。

有安全开采量(safe yield)、疏干性开采量(depletive yield)、持续开采量(sustained yield)、延缓常年开采量(deferred perennial yield)、最大常年开采量(maximum perennial yield)等。

(三)我国地下水资源分类1.1979年《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中的分类方法我国水文地质工作者通过多年实践,1979年提出地下水资源分类方案,即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中提出的地下水资源分类。

该方案将地下水资源划分为储存量、补给量和允许开采量三大类。

前已指出,地下水是在不断补给和消耗中形成和发展的。

天然状态下,地下水补给和消耗处于不断变化的动平衡中。

人工开采以后,地下水从天然动态向开采动态转化,达到开采条件下的新的平衡。

所以开采前后,任何时刻任何地段地下水普遍地由补给量、储存量和排泄量三部分组成。

1)补给量:指天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从下列途径进入含水层(带)的水量:①大气降水渗入;②地表水渗入;③地下水迳流的流入;④越流补给;⑤人工补给。

补给量通常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水体积表示之(如立方米/天,或亿立方米/年)。

一般说,补给量是一个变量,它既随外界补给源的变化而不同,又可随排泄基准面或开采量的变化而变化,当补给源和排泄基准面(或开采量)相对稳定时,补给量基本上是一个常量。

补给量根据天然和开采条件的不同,分为“天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量”两种。

前者是指天然条件下在含水层或含水带中循环流动的地下水量;而后者为开采条件下,地下水补给与循环条件改变后所增加的补给量。

“开采补给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取水建筑、补给边界的导水能力、地下水流域的大小和其补给水源的性质等因素。

由于人工开采后,增大了井域内的水力坡度,产生比天然条件下更为强烈的地下水循环,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开采补给量”比“天然补给量”总要大得多。

2)储存量: 指储存于含水层内水位变动带以下的重力水体积,通常用立方米表示。

季节水位变动带内的地下水量是补给量的一部分,不应计入储存量内。

潜水含水层中,储存量的变化主要反映为水体积的变化,所以称之为“容积储存量”储Q '。

V Q ⋅='μ储(7-4) 式中V 为潜水含水层内水位变动带以下的体积;μ为含水层的给水度。

而承压含水层中,通过开采减压能释放出来的水量又称“弹性储存量”储Q ''。

FSh Q =''储(7-5) 式中F 为含水层的分布面积;h 为承压含水层自顶板算起的测压高度;S 为承压含水层的贮水系数。

3)允许开采量:指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在整个开采期内出水量不明显减少,地下水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的工程地质现象等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水文地质单元或取水地段中能够取得的出水量。

通常用单位时间的水体积表示,如立方米/日。

允许开采量不是任意的一个量,它代表一定范围均衡单元内的含水层中,单位时间内以最优取水方案可以取出的最大水量。

建国初期,我国曾广泛采用前苏联普洛特尼柯夫1946年提出的地下水储量分类。

此分类反映了天然状态下地下水资源组成的一般规律,分类名称简单易记,单项计算也比较方便,因而在当时勘探工作中曾起过一定作用。

但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普遍感到该分类中的储量概念和计算原理不能确切地反映地下水的形成和运动规律,特别是不能反映在开采条件下地下水开采资源的组成及各种组成成分在开采资源中的所起的作用。

我国广大水文地质工作者于1979年提出的“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地下水资源分类方案具有下列特点:(I)分类抓住了来水过程地下水运动的主要矛盾。

补给与排泄或补给与开采是地下水运动中的一对对立面,储存量在运动中起着某种调节或缓冲的作用,因此补给量、储存量、开采量的划分从量上反映了地下水运动组成的三个基本方面。

三个计算量概念明确,关系清楚。

(2)分类突出了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因为补给量是构成地下水开采资源最基本的组分。

同时又注意了开采前后补给与排泄间数量的变化。

(3)由于在开采条件下,分类考虑了地表水和大气降水等对地下水补给的增加量、人工补给量以及排泄的减少量,因此使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比过去更接近于实际值。

(4)紧密结合地下水开采方案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

但是该分类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大家知道,补给量、储存量的划分与研究,最终都是为更确切地获得开采量服务的;但分类对开采量的定义比较概念化,影响允许开采量的众多的因素在实践中常常不能同时考虑。

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情况对开采量再作进一步研究。

其次,分类所提出的各个术语没有规定相应的确定其量的方法,特别是开采量的计算,这就会在实践中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

2.《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15218-94)中的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 B15218-94)中,将地下水资源划分为允许开采资源和尚难利用资源两类。

允许开采资源的含义与《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对允许开采资源的定义相同,这里就不再赘述。

尚难利用的资源是具有潜在经济意义的地下水资源。

指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在一个地区开采地下水,将在技术、经济、环境或法规方面出现难以克服的问题和限制,目前难以利用的地下水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