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分级、评价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分级、评价

孔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和 实验室测试等资料,计算水文地 质参数。选择均衡法、解析法、 数值法等一种及以上适当的方法, 结合开采方案,对水源地的允许 开采量及尚难利用的资源量进行 初步的计算。对泉源水源地,则 应根据它的补给、径流、排泄条 件,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找出 降水量与泉水流量之间的关系, 初步确定泉水的允许开采量或尚 难利用的资源量。在水文地质条 件复杂或是需水量明显小于允许 开采量的情况下,考虑了补给资 源、储存资源和允许误差问题, 根据群井或单井抽水试验出水量 与降深关系曲线适当外推的出水
4.6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分级、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前课回顾
上次课我们讲述了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确定方法中的水均衡法,要 求大家重点掌握如何用水均衡法确定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
课程引入
在学习了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的相关知识后,本次课我们继续 学习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分级和地下水资源量的评价。
下面开始讲述:
三、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计算与分级
(二)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分级
为根据不同目的和具体水文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计算评价方法,以得到不同精 度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便于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有必要对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进行 分级。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相当于固体矿产的资源/储量,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统一审 批。
1.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分级方案 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制定了《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并于1994年由国家技术 监督局颁布为国家标准(GB 15218-1994)。在该标准中,根据勘查研究程度的不同, 将地下水能利用资源即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划分为5级,分别用大写的英文“A、B、 C、D、E”5个字符代表;尚难利用的资源可分为3级,分别用英文字符“Cd、Dd、Ed” 代表。地下水资源分分级

专门水文地质学 08 地下水水量评价

专门水文地质学 08 地下水水量评价
综合考虑以上情况,再结合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来选择一种, 最好是几种计算方法并用,以便相互验证。下面将区域和局域 水源地的地下水资源评价,作一些简要的说明。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计算方法
概述
水量均衡法
开采试验法 补偿疏干法 回归分析法
水均衡法
水均衡法也称为水量平衡法,是全面研究某一地区 (均衡区)在一定时间段(均衡期)内的地下水的补给量、 储存量和消耗量之间的数量转化关系,通过平衡计算,评 价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它是根据物质(质量)守恒定律 和物质转化原理分析地下水循环过程,计算地下水量。实 际上,它不仅是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方法主要类型之一, 在某些情况下,它又是其他类型计算与评价方法的指导思 想与验证的依据。
补给量 天然补给量 开采补给量
排泄量 天然排泄量 允许开采量
储存量 容积储存量 弹性储存量
天然补给量
• 天然补给量:在开采扰动以前,在天然条件下存在的补给 量,包括:垂向补给和侧向补给两个方面。
入渗量 流入量
流入量
越流量
蒸发量
流出量 流出量
开采补给量
• 开采补给量:地下水在开采条件下夺取过来的额外补给量。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原则
(2)以丰补欠,调节平衡的原则。含水层具有强大的调蓄功 能,合理调控地下水位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蒸发损失。在旱 季或旱年,可借用储存量来满足开采;到雨季或丰水年, 又可将借用的储存量补偿回来。这样开采,在旱年可能出 现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而到丰水年又可以回升,从而达 到多年平衡。利用这一原则,必须注意区域水资源综合平 衡,合理截取雨洪水,以达到充分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D级:①初步查明含水层(带)的空间分布及水文地质特征; ②初步圈定可能富水地段;③概略评价地下水资源,估算地 下水允许开采量。提交的成果精度要求一般为1:20万或1: 5万的比例尺。

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第二节 地下水水量的计算 第三节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计算 第四节 地下水水量评价 第五节 地下水水质评价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一、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是指对人类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在
当今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开发的地下 水。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二、地下水资源的特点
第二节 地下水水量的计算
二、地下水储存量计算
2.承压水含水层的弹性储存量
W=F·S·h 式中:
W--地下水的弹性储存量(m3); F--含水层的面积(m2); S--弹性释水系数; h--承压水含水层自顶板算起的压力水头高度(m)。
一、地下水补给量计算 二、地下水储存量计算 三、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
第二节 地下水水量的计算
一、地下水补给量计算
1.降水入渗补给量
降水入渗的补给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当采用降水入渗系数计算时
Q=F·α·X/365 式中:Q--日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m3/d);
F--降水入渗的面积(㎡); α--年平均降水入渗系数; X--年降水量(m)。
在任一地点获取的地下水量,都是以周围地段甚至整 个系统的水量为代价的。那种将流经本地区(段)的地下水视 为已有的资源观,显然违背了水资源流动性这一客观事实 。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二、地下水资源的特点
3.可恢复性 地下水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在不断接受外界水量和溶质
补充的同时,也将系统内部水量连同水中所含的物质排泄出去。 在天然条件下,补、排水量在多年间可以大体平衡,各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三、地下水资源的分类
3. 曹万金提出的地下水水资源分类
补给资源: 储存资源:指多年中不能动用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8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和评价2

8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和评价2

局部补偿疏干法的计算步骤
1、计算旱季(疏干)的最大允许开采量 (1)求uF
(2)求Q允开 (3)求V疏干
2、计算雨季(补偿)补给量
(1)根据抽水资料计算雨季水位回升速率 (2)计算雨季补给的总水量V补
(3)求全年的平均补给量Q补
(4)求雨季的补偿体积V补偿
补偿前一个 旱季的消耗量
局部补偿疏干法的计算步骤
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中心 问题。由于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已有的水文地质资 料丰富程度不同,以及对计算成果要求的精度不同, 所以可以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目前已有的计算方法可归纳为:开采试验法、 水均衡法、解析法、数值法、相关分析法、水文分 析法、电模拟法等。条件选择 合理的布井方案,打探采结合孔(最好在旱季), 井尽可能地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水量)进 行较长时间的抽水试验,根据抽水试验的结果确 定允许开采量,这种方法就是开采试验法。
(2)天然消耗量
天然消耗量:开采前或开采后按天然方式冲含 水层排出的水量, 单位m3/d。应当注意的是, 从开采前到开采后,天然消耗量是减少的。
蒸发量:降深增大,埋深增大,包气带厚度增大 越流排泄量:含水层水位下降,与越流层水头差减小 流出量:含水层水位下降,与下游水头差减小
开采量的组成
开采状态下的均衡方程式
试验外推法
该方法适用条件和要求与上面的方法基本 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评价的地区补给条件 良好,含水层的导水性强,单井的出水量大。 在供水水文地质勘探中,因抽水设备能力有限, 抽水量及抽水降深达不到供水期间的要求。这 时可进行不少于3次降深的抽水试验,根据Q-S 曲线,推断开采条件下的涌水量,这就是试验 外推法。由于补给量充足,推断的涌水量可作 为设计开采量。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补给源充足, 而需水量较小的供水评价。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ppt课件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ppt课件
渠道衬砌程度、渠道两岸包气带和含水层岩性、 结构、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含水量、水面蒸发强 度以及渠系水位和过水时间
m值确定方法:
1、可根据渠系有效利用系数η确定 2、根据渠系渗漏补给量计算 3、利用渗流理论计算公式确定
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
渗透系数K值主要影响因素
主要是岩性及其结构特征
确定渗透系数K值的方法:
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库塘渗漏补给量
1、当位于平原区的水库、湖泊、塘坝等蓄 水体的水位高于岸边地下水水位时,库塘 等蓄水体渗漏补给岸边地下水 2、计算方法有以下两种: (1)地下水动力学法 (2)出入库塘水量平衡法
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渠系渗漏补给量
1、渠系水位一般均高于其附近的地下水水 位,故渠系水一般均补给地下水 2、计算方法: (1)地下水动力学法(与上述方法相同) (2)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法
确定α值的方法主要有:
1、地下水水位动态资料计算法 2、地中渗透仪测定法 3、试验区水均衡观测资料分析法
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
潜水蒸发系数C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水面蒸发量E0、包气带岩性、结构、地下水埋深Z 和植被状况
C值确定方法:
1、可利用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资料通过潜水蒸发 经验公式拟合分析计算 2、根据水均衡试验场地中渗透仪对不同岩性、地 下水埋深、植被条件下潜水蒸发量E的测试资料与 相应水面蒸发量E0计算潜水蒸发系数C
开采条件 补给条件 径流条件 排泄条件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 内容及相关基本概念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主要成果
1、计算分区各项补给量、排泄量、地下水 蓄变量、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 2、总补给量、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 采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3、文字报告

如何进行地下水资源的量化与评价

如何进行地下水资源的量化与评价

如何进行地下水资源的量化与评价地下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进行量化与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进行地下水资源的量化与评价。

首先,地下水资源的量化是基于水文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

通过地下水位观测、地下水埋深、水文地质剖面等多种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可以了解地下水的分布、储量和变化情况。

通过对地下水流动和补给特征的研究,可以对地下水资源进行量化评估。

同时,利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如电阻率法、自然电磁法等对地下水进行探测和勘探,也可以提供地下水资源量化评价的依据。

其次,地下水资源的量化评价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首先是地下水资源的可用性评价。

地下水的可开采量取决于地下水水位、地下水丰度、地下水补给能力等因素。

通过对地下水的水位变化、地下水井的抽水量等进行监测与分析,可以评价地下水资源的可用性。

其次是地下水的水质评价。

地下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地下水的可利用性。

水质评价需要调查和监测地下水的化学成分、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污染等指标,以确定地下水的合理利用方式。

最后需要考虑地下水资源的综合评价。

将地下水资源量化和水质评价相结合,综合考虑水质、水量、可利用性等因素,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

此外,地下水资源的量化评价还需要考虑地下水与其他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下水与地表水、大气降水、土壤等水文系统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因此,在进行地下水资源的量化评价时,应考虑地下水与其他水资源之间的相互补偿和利用。

同时,还应考虑地下水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最后,地下水资源的量化评价需要结合政策与管理。

政府的政策与管理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对于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同时,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也是地下水资源量化评价的重要手段。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按其所依据的理论可分为: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的方法——水量平衡法。

基于数理统计原理的方法——相关分析法。

基于实际试验的方法——开采试验法。

基于地下水动力学原理的方法——解析法和数值法。

1.水量平衡法水量平衡法是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建立水量平衡方程来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

评价水量的一切方法都离不开水量平衡原理,尤其是在较大范围之内进行区域性地下水资源评价时,往往因水文地质条件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当用其他方法评价都比较困难时,采用水量平衡法具有概念清楚、方法简单、适应性强等优点。

该方法是目前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1.1水平衡方程的建立对于一个平衡区(或水文地质单元)的含水层组来说,地下水在补给和消耗的动平衡发展过程中,任一时段补给量和消耗量之差,永远等于该时段(Qk-Qc)+(W-Qw)=±μFΔH/Δt式中:(Qk-Qc)——侧向补给量与排泄量之差,m/a(W-Qw)——垂向补给量与消耗量之差,m/aW=Pr+Qcf+Qe-Eg式中:Pr——降水人渗补给量,m/aQcf——渠系及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m/aQe ——越流补给量,m/aEg——潜水蒸发量,m/aQw——地下水开采量,m/aμFΔH/Δt ——单位时间2 33333333ΔH——时段ΔH =[(Qk-Qc)+(W-Qw)] t/μF计算的地下水位变幅ΔH为正,说明评价区的地下水储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称为正均衡;ΔH 为负,则地下水储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称为负均衡。

1.2地下水均衡计算地下水均衡计算是根据水量均衡原理,分析均衡区在一定时段内地下水的补、排量及地下水升降等要素,在此基础上评价地下水资源的盈亏。

1.2.1均衡区的划分由于均衡方程中的各项补给量和排泄量(均衡要素)是随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不同而变化的,特别是当评价区面积较大时,其均衡要素差别更大,为了准确地计算均衡要素,应将评价区进行分区(划分均衡区)。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
元),电模拟法
渗流运动参数和给定边 界条件、起始条件;一 个水文年以上的水位、 水量动态观测或一段时 间抽水流场资料
含水层均质程度较高、边界条 件简单,可概化为已有计算公 式要求模式
含水层非均质、但内部结构清 楚,边界条件复杂、但能查清, 对评价精度要求高、面积较大
以观测资料、 统计理论为基
础的方法
评价方法分类
主要方法名称
所需资料数据
适用条件
以水均衡理论 为基础的方法
水均衡法、地下水文分析法、单项 补给量计算法、综合补给量计算法、 地下径流模数法、开采模数法
需测定均衡区内各项水 量均衡要素
最好为封闭的单一隔水边界, 补给项或消耗项单一,水均衡 要素易于测定
解析法
以渗流理论 为基础的方法 数值法(有限元、有限差、边界
基岩山区裂隙地下水 系统
平步 建立均衡方程
划分了均衡区、确定了均衡期以后,分析各个
区在这段时期内有哪些均衡要素,便可以建立均衡
方程:
(Q降+Q表+ Q凝+Q’径+ Q’越+······)-(Q溢 +Q蒸+ Q开+Q’’径+ Q’’越+······)≈0
式中:Q降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m3/d);Q表 为地表水渗漏补给量(m3/d), 包括河流渗漏补给、
泉水流量衰减法
水力削减法
回归分析法、系统理论法(黑箱 法)、开采抽水试验法、Q-S曲线 外推法
泉动态和抽水资料
需抽水试验或开采过程 中的动态观测资料
泉域水资源评价
岸边取水
不受含水层结构及复杂边界条 件的限制,适于旧水源地或泉
水扩大开采评价
以相似比理论 直接比拟法(水量比拟法)、间接 需类似水源地的勘探或 已有水源地与勘探水源地地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我国较多的人主张将地下水资源量分为补给量、储存量和允许 开采量(或可开采量)三类,既不用储量也不用资源,直接叫作地下 水的各种量。
下面将重点讨论这种分类。
31.12.2020
§1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水文地质勘察
1.补给量: 补给量––––是指天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从各种途径进入该 单元含水层(带)的水量(m3/a)。补给来源有降水渗入、地表水渗入、 地下水侧向流入和垂向越流,以及各种人工补给。实际计算时,应按天然 状态和开采条件下两种情况进行。实际上。许多地区的地下水都已有不同 程度的开采,很少有保持天然状态的情况。因此,首先是计算现实状态下 地下水的补给量,然后再计算扩大开采后可能增加的补给量。这后一种称 为补给增量(或称诱发补给量、激发补给量、开采袭夺量、开采补充量 等)。
(3)调节性(或储存量的可变性):地下水在含水层中始终处在不 断地补给和消耗的新旧交替过程中。当补给丰富、大于消耗时,含水 层就把多余的水蓄集起来,使地下水的储存量增加;当补给较少或暂 时停止时,又可用储存的地下水维持消耗,使储存量减少。储存量的 这种可变性,在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开采过程中均起着调节 作用。这种性质是其它矿产资源所不具备的。有的含水盆地具有相当 大的调蓄能力。如山西娘子关泉域的调蓄能力有14×108m3。利用这 一性质,可以进行人工调蓄,增大开采量。
31.12.2020
§1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水文地质勘察
二、地下水资源量的分类
50一60年代,国内曾广泛采用H·A·普洛特尼科夫的地下水储量分 类(四大储量)。他将地下水储量分为如下四类。
动储量:是指单位时间流经含水层(带)横断面的地下水体积,即地下 水的天然流量;
静储量:是指地下水位年变动带以下含水层(带)中储存的重力水体积; 调节储量:是指地下水位年变动带内重力水的体积;
31.12.2020
§1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水文地质勘察
来自降水入渗的补给增量:由于开采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除漏斗疏 干体积增加部分降水渗入外,还使漏斗范围内原来不能接受降水渗入 补给的地区(例如沼泽、湿地等),腾出可以接受补给的储水空间, 因而增加了降水渗入补给量。此外,由于地下水分水岭向外扩展,增 加了降水渗入补给面积,使原来属于相邻均獾囟危或水文地质单元) 的一部分降水渗入补给量,变为本漏斗区的补给量。
来自地表水的补给增量:当取水工程靠近地表水时,由于开采地下水, 使水位下降漏斗扩展到地表水体,可使原来补给地下水的地表水补给 量增大,或使原来不补给地下水,甚至排泄地下水的地表水体变为补 给地下水。这就是开采时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增量。
31.12.2020
§1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水文地质勘察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查明地下水的水质和水量,进 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量是处在地下水补给与排泄的动平衡中,是 随着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改变而变化的。特别是在大量开采地下水后,会 引起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的改变,给地下水量的准确计算带来不少困 难。这就迫使人们去研究不同的计算方法,同时,也出现了对地下水量 描述的不同术语或不同分类。
用要求的前提下,看其可资利用的数量有多少。因此,地下水资源评价, 应同时进行水质和水量的评价。地下水量的计算和评价比水质评价复杂 得多。一般所说的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都是在水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 着重对水量进行评价。因此,将地下水的各种量也多称为资源。前章已 经讲了水质评价。 本章则讨论水量的计算和地下水资源评价。
31.12.2020
§1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水文地质勘察
开采储量(专水,允许开采量):是指用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工程能 从含水层中取出的水量,并在预定开采期内不至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下水量在天然状态下的客观规律, 对我国当时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它存在一些需要 改进的缺点。
第十章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
1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2 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主要方法 3 地下水资源评价
§1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水文地质勘察
地下水资源––––是指有使用价值的各种地下水量的总称,它属于整个地 球水资源的一部分。
地下水的使用价值包括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 它是否能成为有使用价值的资源,首先是由水质决定的。在水质符合利
31.12.2020
§1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水文地质勘察
一、地下水资源的特点
(1)可恢复性:当人工开采地下水时,在多数情况下,只要开采量不超 过一定限度,虽然井附近的地下水位要降低,使地下水的储存量暂时减少, 但只要停止开采,水位又可逐渐恢复原位,即地下水的储存量又得到了补充。 这就是地下水的可恢复性,是与一般矿产资源的重要区别。固体矿产,开一 点就少一点,没有恢复补偿性质,石油等液体矿产也是如此。地下水虽然可 以不断得到补给和更新,开采后可以补充恢复,但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如果大量超采,也会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消耗甚至枯竭。
31.12.2020
§1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水文地质勘察
许多学者考虑到地下水量的特殊性,认为不宜用“储量”这个术语来 描述地下水量,应改用“地下水资源”。 有人将地下水资源分为天然 资源和开采资源两大类,有人将其分为补给资源、储存资源和开采资 源三大类,等等。
另一些人认为,“资源”的含意应包括量和质两方面,单纯指水量时 用资源来描述不合适,不如直接用地下水的各种量来表达。
31.12.2020
§1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水文地质勘察
(2)系统性(或活动性及与周围环境的密切联系性):由于地下水 与周围环境(气候、水文条件及地质条件等)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大 都具有流动性或活动性,特别是与地表水联系得更加密切,常常可以 互相转化。这种联系反映在含水层的平面和剖面边界条件上,包括地 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液体矿产虽然也有流动性,但往往要在开采 时才表现出来。虽外部环境对其它矿产也有影响,但仅是在地质历史 时代中反映出来。考虑到地下水的流动性,可用地下水的流量表示地 下水的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