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的原则。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中医基础知识理论主要内容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

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

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气与神密切相关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

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

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二)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则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48楼)第一节养生(第49楼)第二节预防(第50楼)第三节治则(第51楼)[附]五运六气(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框架

中医基础理论框架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它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框架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 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方面。

在人体内部,阴阳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2. 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代表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五种不同的功能状态和相互关系。

中医通过五行学说来理解和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3. 人体经络系统: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它是一个网络状的通道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和运输气血等重要物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4. 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内部的脏器系统分为五脏和六腑,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中医诊断和治疗常常通过了解脏腑的功能状态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5.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外界因素(六淫)和内在因素(七情)与人体的防御能力相互作用所致。

中医强调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以找出治疗的关键所在。

6. 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是辨证论治。

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整体症状、脉象、舌象等来判断疾病的归属和病机,然后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调理。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框架,这些理论相互关联、
相互支持,构成了中医学的独特体系。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经验相结合,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一、基本观念
1、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是中医自古以来一直最根本的理论,是中医思想的基础理论,是中医祖先所探索的有关自然规律的重要成果。

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具有印象、相生、相克等属性和互动关系,它们组成了
一个统一的天地人统一体,共同调节人体生理、病理、精神状态等各个方
面的动态平衡。

2、阴阳理论
阴阳论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是指肉体和精神的虚实状态,
是以阴、阳之间的相生相克为基础的,是对外界环境与其内在变化的系统
性描述,它被认为是调节自然界流动变化的根本自然规律。

3、气机理论
气机论是指人体内的气活动机制,是指人体内各部位活动的基础,气
是调节人体机能的动力,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聚稀之物,从而改变
人体的状态。

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是控制体内各种活动的动力,也是行
使抗病能力和调节机能的动力。

4、血脉理论
血脉学是中医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以血液的流动为前提,认为血液
的活动机制是支配人体机能的基本要素,中医认为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
本物质,认为血液的流动是维持身体机能的基本要素,血液的流动不畅会
影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药治疗
总结词
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中药治 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疗养生
总结词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CONTENCT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和实践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 和发展。
发展
中医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 吸收和发展各种医学思想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嗅气味
嗅病人的口气、汗味等,以判断 病情。
问诊
询问症状
询问病人的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以了解病情。
询问病史
询问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以 判断病情。
切诊
触摸脉象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了解病情。
触摸皮肤
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了解病情。
06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不畅,机体免疫力下降。
劳逸失度的调护
03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疲劳,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身体素质。
05
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了解病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中医基础理论是指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中医基础理论名词的解释:1. 阴阳:阴阳是中医学最基本的两个概念之一,是阐明事物表里、内外、上下、前后等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宇宙万事万物的两个相对对立的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被运用到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2. 五行: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用来描述宇宙和人体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土)相互作用的概念。

在中医中,五行理论被运用到解释人体机能、病理变化,以及调理、治疗等方面。

五行理论强调相生相克、相互协调的关系,用以指导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3.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中对人体重要物质的总称。

气指的是生命活动的能量,血指的是体内循环的液体,津液指的是人体的滋润物质。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常会通过观察气血津液的充盈程度和质量,来判断体质和病情。

4. 脏腑:脏腑是中医中对人体内部器官的称呼。

在中医理论中,脏腑不仅是解剖学的器官,还是一种具有功能、生理、病理特征的概念。

中医强调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并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描述人体内系统的一种理论。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要的能量通道,络脉是次要的辅助通道。

经络理论强调通过调节经络来促进气血畅通,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些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部分名词,对于理解中医学的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中医基础理论非常广泛深奥,上面仅仅是对理论名词的简要解释,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3
二.宗气
宗气:积于胸中之气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 处,称作“气海”, 又称作“膻中”。
组成与分布:是以肺 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 和脾胃从饮食中运化 而化生成的水谷精气 为其主要组成部分, 相互结合而成。宗气 聚集于胸中,灌注于 心肺之脉。
一.主要功能
○ 贯心脉以行气血 ○ 走息道以行呼吸
0 营气
在液为涎
01
02
在窍为口 其华在唇
03
04
在志为思
在体合肌肉 主四肢
肝的生理功能:
1. 主疏泄
① 调畅气

肝者,将军之官,
② 促进脾

谋虑出焉
胃的运 化功能
③ 调畅情志2. 主 Nhomakorabea血:贮藏血液和调
节血量
肝的在志、 在液、在体 和在窍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在体和筋 其化在爪
在窍为目

肾为“先天之本” 腰为肾之府
血的功能
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 能,是机体活动的主要物 质基础。
第三节 津 液
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在内的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等。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主要是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布于全身。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用于诊断和治疗
第三章 藏 象
什么是藏象学说?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古 代的解剖知识。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 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 的某些生理功能。 ➢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 整体观。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的基础,是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药临床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诊断学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诊断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诊断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在表现来诊断疾病。

闻诊是通过闻气味或听病人的声音来辨别疾病。

问诊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对话,通过病人的主诉、病史等获得病情资料。

切诊是通过按摩全身的穴位来探查病情,了解疾病的程度和位置。

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中药学主要包括中草药的性味归经、药物成分、药物剂型和药物的质量控制等内容。

中药学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总结,建立了中药的性味与归经理论,即通过中药的味道和性质来判断其对脏腑的作用。

中药学又研究中草药的药效成分,通过分离和鉴定药物中有效的化学成分来解释中药的作用机制。

方剂学是研究中药组方和药物配伍的学科。

方剂学主要包括对古代名方的研究、方剂的分类和药物配伍的原则等内容。

方剂学通过对历代名方的整理和总结,发展出了千余种中药方剂。

方剂是多种中药组合而成,通过合理的药物配伍来调理病人的脏腑功能和平衡阴阳的关系。

中医药临床基本知识是指在临床实践中需要了解的中医理论和方法。

包括常用的中药和方剂的临床应用、中医辨证论治等内容。

中医辨证论治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即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个体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中药和方剂治疗。

总的来说,中医基础理论是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提高药师对中医药学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中医药服务。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汇总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其基础理论为中医学的核心,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些基础知识的汇总。

1.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信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的整体和谐。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各个器官和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的治疗方法也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

2. 中医的气血理论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中医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的运行和供应对于人体的健康起着关键作用。

中医的治疗方法常常通过调整气血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中医的阴阳理论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中医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阴阳之分,而人体也是如此。

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体。

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常常以阴阳平衡为基础,通过调整阴阳关系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4. 中医的经络理论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通过这些经络系统,气血得以运行,人体的各个部分得以相互联系。

中医的治疗方法通常通过调理经络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5. 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包括了诸多理论,如六淫、七情、火热病机等。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外界环境、人体内部因素以及情志因素等有关。

中医的治疗方法常常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进行具体的诊断和治疗。

以上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知识的汇总,这些理论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基础。

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为人体健康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张林国. 中医理论基础[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基础理论[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一、整体观念二、病因学说中医病因学说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为基础,将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是指人体被外界邪气入侵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等六淫;内伤是指由内因导致的疾病,主要包括七情、饮食不当、劳累过度等。

病因的认识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三、病机学说中医病机学说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的总结,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认为疾病发生主要由正气与邪气的相争产生,邪气侵入人体后与正气发生斗争,形成病机。

病机可以分为六淫、七情、饮食、劳伤、化瘀、痰湿等,不同的病机表现为不同的病症。

四、诊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判断疾病情况;闻诊是通过听患者语音、咳嗽声、腹部声音等来判断疾病情况;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生活习惯等来判断疾病情况;切诊是通过按摩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情况。

通过四诊法,中医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治法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食疗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选用中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是通过在人体的穴位上刺激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的康复。

推拿治疗是通过按摩人体的经络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疾病的康复。

食疗是通过合理饮食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六、阴阳学说中医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阴阳二气的属性,包括人体。

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两者处于平衡状态时人体健康,失去平衡时会产生疾病。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阴阳学说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这些知识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医学体系的根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八纲辨证等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详细介绍。

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将自然界万物的发展变化和人体生命活动归纳为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

阴阳是二元对立的哲学概念,代表事物的两个相对面,如寒热、虚实、内外等。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气包括天然之气和后天之气,血是人体内流动的液体,津液是人体体液的总称。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的运行和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三、脏腑学说中医的脏腑学说将人体的生理机能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通过经络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保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经络学说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五、八纲辨证中医的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

八纲指的是寒热、虚实、表里、内外等八个方面。

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表现和症状,中医医师可以判断疾病的病机和归属,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对中医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开展中医临床工作,还可以让普通人了解中医学的特点和优势。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气一元论第二节阴阳学说第三节五行学说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三章脏象第一节五脏第二节六腑第三节奇恒之府第四节形体官窍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一节精第二节气第三节血第四节津液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五章经络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二节十二经脉第三节奇经八脉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六章体质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七章病因第一节外感病因第二节内伤病因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四节其他病因第八章病机第一节发病机理第二节基本病机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四节脏腑病机第五节经络病机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一节养生第二节预防第三节治则[附]五运六气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二节标本中气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并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

它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

2.中医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包括中医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4.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认识的思想。

它是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5.恒动观念:中医学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6.辩证观念:中医学运用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称之为辩证观念。

7.辨证论治:即辨证和论治的合称,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又是其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8.辨证: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9.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的过程。

10.体征:能被观察到的客观表现称为体征。

11.症:即症状。

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

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

12.证:又称证候。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中医基础理论(完结)

中医基础理论(完结)

中医基础理论(完结)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

它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和临床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产物。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脏象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它认为人体内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解释,它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的运行和调节失常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的生理学部分主要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过程。

它包括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

通过学习生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和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的病理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证。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是指疾病发生的机制,病证是指疾病的表现。

通过学习病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的诊断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诊断方法和诊断标准。

它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八纲辨证。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嗅患者的体味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来诊断疾病。

八纲辨证是将疾病分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等八个方面进行辨证,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变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的治疗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

它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全)

中医基础理论(全)

绪论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属滋阴派。

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④《神农本草经》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及证的区别)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精气学说1.精及气的基本概念:精及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动力源泉。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⑴五行的相生相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根据相生规律可确定“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之法,一般认为,疾病按相生规律转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较轻,反之,病情较重;根据相克规律可确定“抑强”及“扶弱”之法。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doc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doc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doc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第一章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从上向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中医的哲学方法,二是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三是中医学中的具体方法。

中医的哲学方法即上述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包括整体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主要有比较、演绎、模拟、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等等。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古代哲学家经过高度概括,将其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升,即由下向上;降,即由上向下;出,即由内向外;入,即由外向内,这些运动,从不停息。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升与降、出与入,是保持相对平衡的。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以,比较完整而简要的基本概念应当称:阴阳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互相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方面加以说明。

总之,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均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相对部位、相对的功能活动特点来概括其阴阳属性,并进而说明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体内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而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辨证中,一般首先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纲领,而在八纲之中又以阴阳为总纲,即以阴阳统率表里、寒热、虚实。

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药物的性能,一般地说,主要靠它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皆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宇宙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宇宙中一切事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相杂”和“相和”而化生的。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中的“五”即是指木火土金水等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五行各自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五行相生生即资生、助长、促进之意。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之间的递相资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关系。

五行相克克有克制、抑制、制约之意。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之间的递相克制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

“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五行相乘乘,凌也,即欺负之意。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

五行相侮侮,亦为欺侮、欺凌之义。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自然界人体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徴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哕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哭咳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栗第二章气是不断运动的、极其细微的物质;血是循行于脉内的红色液体;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自然界的清气,又称天气,它依赖肺的呼吸功能而进入人体,并同体内之气在肺内不断的交换,实行吐故纳新,参与人体气的生成。

水谷精气,又称谷气,水谷精微,是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

总之,人体气生成的基本条件是:①物质来源充足,既先天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②脏腑功能正常,即肺、脾胃、肾等脏腑生理功能正常。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以、降、出、入形式运动的气,只有在相对协调平衡状态下,才能发挥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气机调畅”是对气的运动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的描述。

当气的运动失去了这种平衡时,人的生命活动就要出现异常而成为病理状态,既“气机失调”。

气的运动受阻,运动不利时,称作“气机不畅”;气的运动受阻较甚,在某些局部发生淤滞不通时,称作“气滞”: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气逆”;下降运动不及,称作“不降”;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作“气陷”;气的外出运动太过,称作“气脱”;出入的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气结”、“气郁”,甚则称为“气闭”。

气的运动失调表现在脏腑上可见:肺失宣降,脾气下降,胃气上逆,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等。

人体的气,从整体而言,是由肾中精气、脾胃生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在肺、脾胃,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生成的,并充沛于全身而无处不到。

元气又名原气。

所谓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根源于肾的气,包括元阴、元阴之气。

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集于胸中者谓之宗气。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上气海”,又名膻中。

营气,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

因其富于营养,故称为营气。

由于营气行于脉中,化生为血,营气与血可分而不可离,故常称“营血”。

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营在脉中,在脉外,在外者属于阳,在内者属于阴,故又称“营阴”。

卫,有“卫护”,“保卫”之义。

卫气是行于脉外之气。

卫气与行于脉内的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卫阳”。

卫气亦来自脾胃运化而生的水谷精微,因其性剽疾滑利,活动力强,流动迅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总之,脏腑之气中,来源于后天者,主要作为脏腑活动之能源;来源于肾中精气者,则对脏腑的代谢和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又称“血府”故营气循十四经运行的道路,实乃历代医家所公认的血行途径。

血液正常地循行需要两种力量:即推动力和固摄力,推动力是血液循行的动力,具体地体现在心肺及肝的疏泻功能方面。

另一方面是固摄的力量,它是保障血液不致外溢的因素,具体的体现在脾统血和肝藏血的功能方面。

血的功能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营养(因含有营气),二是滋润(因含有津液)。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唾等。

津与液虽同属水液,但在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区别。

一般的说性质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者,称为津;其性较为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者称之为液。

气为血帅包含着三方面的意义: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对气的关系,即血为气之母。

血能生气、血能载气。

气对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行津、摄津三个方面。

津液对血关系:血汗同源、津血同源。

第三章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脏即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腑即胆、胃、小肠、大肠、三焦和膀胱,合称六腑;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脏,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内脏;腑,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包括水谷精微及糟粕)的内脏。

中医以研究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中心,结合脏腑与形体、诸窍的关系,以及脏腑和自然界关系的学说,称为脏象学说。

脏象二字中的“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所谓“脏象”,即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和纳气。

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有重要作用,同时是人体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在体合骨;开窍于耳和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为表里。

肾在阴阳中,属阴中之阴,五行属水,是人体最重要的脏器之一。

两点见解是一致的:其一,认为命门是人体生命之根本;其二,认为命门与肾联系密切,是难以分割的。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于脾胃,脾和胃相为表里。

脾和胃是机体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人出生之后,机体生命活动的延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因此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在体合,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在五行属土;在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是人体最重要的脏器之一。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

肺的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宣散卫气;朝百脉,主治节。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在液为涕。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互为表里。

肺在五行属金,在阴阳中属阳中之阴,在人体气和津液的代谢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脏。

肝的主要功能是:主藏血和主疏泻。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肝与胆的联系不仅是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于肝胆之间而互为表里,而且肝胆本身也直接相连,肝在五行中属木,在阴阳中为阴中之阳。

心居于胸腔之内,两肺之间,隔膜之上,形如倒垂未开之莲衅蕊,外有心包护卫。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称其为“君主之官”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二:一是主血脉,二是藏神。

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之间互相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心包络,简称心包,亦名膻中,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六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

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传化饮食与水液。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胆汁,排泄胆汁,主决断。

胆者,中正之官。

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为上脘,包括喷门;胃的中部称为中脘,即胃体;胃的下部称为下脘,包括幽门。

胃的生理功能:主受纳、腐熟水谷—“太仓”、“水谷之海”。

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的生理功能:主传化糟粕——-传导之官。

膀胱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州都之官。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三焦的概念有二:一是指六腑之一。

即脏腑之间和脏腑内部的间隙互相沟通所形成的通道。

在这一通道中运行着元气和津液。

所以气的升降出入,津液的输布与排泄,都有赖于三焦的通畅。

二是单纯的部位概念,即膈以上为上焦,膈至脐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的功能: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