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全国高考复习综合热点模拟(一)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及答案(一)(全国卷1适用)
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一)(全国卷1适用)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2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于不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等思想。
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 )A.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2.秦朝在郡一级地方,除了郡守以外,设有郡尉和郡监两个郡一级长官。
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
与此相似的是,在一县之内,亦分别设置令(长)、尉、监。
由此可见,秦朝( )A.地方所有署吏均由中央任命B.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C.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D.中央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3.关于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617年)一事,文献中有下列不同记载。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唐太宗劝李渊起兵反隋,这个说法最为可信B.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C.《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都不可信D.温大雅与李渊是同时代人,所记内容绝对可信4.中国古代一方面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另一方面商业仍然在蓬勃发展。
对上述悖论的解释合理的是( )A.重农是战国以后历朝的一贯政策,抑商并非贯穿始终B.“盐铁官营”等政策成为了商业发展的最大动因C.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D.古代明清商业发展因其闭锁状态被西欧打破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5.英国经济学家麦迪森在《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一书中说:“1820年中国GDP为199.212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28.7%。
1870年中国为187.175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6.6%。
……估计这两个年头中国人均GDP都是523美元。
”这说明,当时中国( )A.民族经济开始衰落B.传统经济受到冲击C.经济受到战争影响D.海外移民现象严重6.1834年英国《济贫法》改革将“低于舒适原则”确立为公共捐助的基本原则。
2019届全国高考高考模拟历史试题一(解析版)
模拟测试一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北武汉四调)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卖政策在东汉初期一度废止,从南宋到明清,主持盐铁专卖政策的桑弘羊等人在道德上彻底名声扫地,但其政策思想被悄然继承。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重农抑商政策与商业环境宽松的矛盾B.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的冲击C.儒家经济理念与政府经济集权的矛盾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2.(2018广东惠州高三一模)唐初,有大臣认为前朝历史文献多有遗失,担忧“十数年后,恐事迹湮没”,“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元朝马端临强调“生乎千百载之后,而欲尚论千百载之前,非史传之实录具存,何以稽考”。
据此可知历史文献可以( )A.服务统治B.提高修养C.传承文化D.总结历史3.(2018河南高三4月适应性考试)《数字中国》记载:宋代城市化水平高达30%,但是在清初盛世水平却不足9%,民国时期也不过10%。
这种情况说明( )A.近代中国经济基本停滞不前B.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C.城市化水平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D.人口快速增长制约了城市化水平4.关于关羽斩颜良之事,在《三国志》中载:袁绍遣大将颜良围曹操,操令关羽刺颜良于白马;而在《三国演义》中对此事的记载却增加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情节。
这种变化反映出( )A.明代相关史料更加详尽丰富B.两者的书写体例不同C.市民阶层的文化诉求D.突出关羽勇猛无敌5.(2018河北保定高三一模)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
这体现了维新派( )A.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B.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C.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6.(2018陕西安康高三质检) 新文化运动健将钱玄同如此批判儒学:“孔经里所讲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是和共和国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
2019届全国卷Ⅰ高考压轴卷 文综历史(解析版)
绝密★启封前2019全国卷Ⅰ高考压轴卷文科综合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
这说朝汉初( )A.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B.经济政策摇摆不定C.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D.致富成为社会时尚25.汉字“丁”的变化如图所示: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26.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
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入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
翰林院职能的演变( )A.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B.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C.促使了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D.是皇权极端加强的重要原因27.苏格拉底提出:人们不可能认识外部世界也不应该认识外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由神支配受神管理,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
19开年考-全国I卷-参考答案-历史
2019届全国高三开年摸底大联考全国Ⅰ卷历史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题号242526272829303132333435答案D C B D A A B C A D B C 24.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朝建立后,武王、周公、成王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因此周朝的分封制相当发达,故D项正确。
王室子弟是周初分封的主体部分,分封制有效的巩固了周朝的统治,这些都符合史实,但是材料并未体现。
故A项、C项均错误。
分封诸侯并非周初的权宜之计,而是西周的一贯制度。
在西周中期和晚期,王室还陆续分封了为数不少的诸侯,故B项错误。
25.C【解析】唐朝后期出现了“食券”和“飞钱”。
“食券”是在异地购买粮食的凭证,“飞钱”可以再异地兑换相等数额的钱,这表明新的金融业务出现,故C项正确。
“食券”和“飞钱”并非纸币,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商人的社会地位,故B 项、D项均错误。
26.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以后的家训和宋朝以前相比,对其他职业多有提及,基本不鄙弃杂艺。
还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导致这种新变化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
人们谋生的职业观发生变化、世家大族式的家族制度瓦解,也是传统家训变化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C项均错误。
主流社会观念受到一定冲击是传统家训变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
27.D【解析】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这表明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故D项正确。
材料表明农村中存在雇佣关系,但是普遍存在不正确,故A项错误。
当时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依然是小农户个体经营,故B项错误。
材料并未反映出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故C项错误。
28.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源建议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并建议对科举考试进行改革,这些都极大冲击了中国的传统体制,具有离经叛道的色彩,故A项正确。
但是这些建议并未引起清政府的重视,更没有形成思想解放运动。
2019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WORD格式(一)2019 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题是滞不前 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题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择一、选籍、记24.夏商史官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又保管典的复兴D.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录时事;周代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
这一变化C.向西方学习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离 B .说明了史官的地位大幅提升A.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完全脱形成整 D .体现了周代政治趋向理性化30. 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C.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铁业的运营,25.管仲在齐国推行了“官山海”政策,通过垄断制盐业和冶数据沉重打击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使盐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
这种战役名中方统计日方统计日军1000余人亡167 人,伤94 人做法的深远影响是歼灭平型关战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经济国有化政策萌发役C.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D .土地国有制完全瓦解武汉会战毙伤日军20 余万人自身伤亡 3 万余人,因病减员26.西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先并不知晓关,或曰应6.7 万余人白( 关白:禀告)丞相。
光谓:“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
材料说明徐州会战毙伤日军 5 万余人伤亡 3.2 万人A.汉武帝对丞相失去信任 B .丞相完全失去政事决策权军百团大战毙伤日军 2 万余人,伪军5000 亡302 人,伤1719人,皇协C.霍光专横跋扈独揽朝政 D .君主专制大大加强余人,俘日军280 余人、伪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语》,宋代的儒学家27.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1.8 万余人。
》。
这表明则以《大学》《中庸》《孟子》《周易》中有关的观念去注释《论语是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宋代A. 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B. 日军受到沉重打击A.儒家思想重新获得尊崇地位 B .孔孟学说复兴和儒学振兴段C.体现中日双方战略意图D. 抗战进入相持阶C.理学形成并成为官方哲学 D .儒释道三种文化完全融合31.1983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对“超过规定28.以下是张海鹏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目录,其中第三卷的雇请多个帮工”采取“不宣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的卷名最有可能是“三不”政策。
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热点专题01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热点含解析
专题01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热点周年热点:1818年-1883年,马克思出生.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93年,毛泽东诞辰1913年,列宁主义,二次革命。
1928年,井冈山会师1933年,长城抗战1938年,徐州会战1948年,三大战役1919年,五四运动涉及考点:一.《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经济条件: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阶级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时间集中在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标志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理论条件:吸收了19 世纪三大优秀理论成果: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4)实践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2、标志: 1848 年 2 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二、巴黎公社的成立1、成立: 3 月 18 日革命成功,3 月 28 日巴黎公社成立。
2、革命措施:①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②民主选举和监督;③最高年薪的规定。
3、性质:无产阶级政权。
4、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学说;它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公社战士的精神将永垂史册。
5、经验教训: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因为在19 世纪 70 年代,不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
同时,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没有前人可供借鉴的经验,这些是巴黎公社失败的重要原因。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其经验是宝贵的,教训是深刻的。
[精品]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新 人教版
2019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1.明清时,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达到顶峰。
明朝时,将地方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置了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
请问,下列选项中的做法哪一个与上述材料中明朝的做法属同一种性质?A. 汉朝时汉武帝实行了内外朝制度B. 清朝时康熙皇帝设置了南书房,来牵制议政王大臣会议C. 清朝时,实行总督与巡抚制度,总督与巡抚相互牵制、互不统属D. 唐朝时,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将地方权力一分为三”说明明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的内外朝制度加强了专制主义,故A项排除;清朝南书房也是加强皇权,故B项排除;清朝实行总督与巡抚制度,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符合题意;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故D项排除。
【点睛】“将地方权力一分为三”是解题的关键。
2.梁启超在论述中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 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程度随着中央对地方的严格控制而不断强化,故C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发展。
点评:本题为2012年全国高考课标卷试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秦代以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强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3.下列表格是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关于表格的信息,说法正确的是A. 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 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 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 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答案】A【解析】【详解】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后,宝钞在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已经不能再执行支付的职能,这说明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通货类别的变化,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错在“均可作为”;D与材料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反映的现象相悖,排除。
2019年全国卷1(历史)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全国Ⅰ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28.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1卷)
绝密★启用前2019年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3.(4分)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4.(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5.(4分)表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详解】广东省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年5月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文科综合模拟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页。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须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其贴在指定位置,然后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县(市、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草稿纸或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城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期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交战于邲。
晋国大败,在逃跑途中,晋国的许多战车陷入泥坑,狼狈不堪。
楚国士兵不但没有乘机追杀,反而跑上前去教晋军如何抽去车前横木,以便冲出陷坑。
这反映了当时A. 战争破坏性得到控制B. 楚国以儒学作为治国理念C.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D. 礼乐制度仍然具有影响力【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礼乐制度的影响,中国贵族文化的首要标志是“礼”,在春秋时代的社会,“礼”无处不在,在战场上,人们也要遵守“战争礼”。
春秋时代的战争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不离开“礼”的约束,材料内容体现了战场上“礼”的表现,故D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春秋时代的战争礼,无法得出战争破坏性得到控制,故A选项错误;春秋时代儒学没有被作为治国理念,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春秋时代战争所共同遵守“礼”的体现,没有体现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的信息,故C信息错误。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历史解析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24.(2019·全国卷Ⅰ·T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解析】选B。
西周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形成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王位继承上的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故B正确。
禅让制是按才能和威望而非血缘来继承的制度,与材料不符,A 错。
材料现象主要和继承制度的变化有关,而非由君主寿命所致,故C错。
西周时期父子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制)更加受到重视,血缘纽带关系并非弱化,故D错。
25.(2019·全国卷Ⅰ·T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解析】选C。
白鹿皮币定价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必须购买,而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20万钱,因此,诸侯王需要耗费两年的租税才能买一张白鹿皮币。
这一做法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削弱了地方的经济实力,故C正确。
“皮币”为诸侯王献礼所用,并非通用货币,故A错。
材料没有反映思想统一的内容,故B错。
材料只是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并非是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D错。
26.(2019·全国卷Ⅰ·T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解析】选C。
2019年全国Ⅰ卷历史试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2019年全国Ⅰ卷历史试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该题设定了商周时期王位传递的世代与王的数量不同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中国国家形成早期的社会特点的认识,以及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中国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世袭与禅让有着本质的不同,禅让是“传贤”,世袭是“传子”,故A 项错误。
商周时期都处于中国国家形成的早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不大,人均寿命没有本质的差别,故 C 项错误。
而西周的宗法和分封制度以血缘的亲疏来分配国家的政治权利,社会组织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之上,从商至周,社会的血缘纽带关系日益增强,故D 项错误。
商朝延续了夏的世袭制,继承方式以兄终弟及为主,西周严格了宗法制,继承方式以父死子继为主。
兄终弟及从继承上讲为一代,而父死子继从继承上讲则为二代,故商周两个王朝统治时间相当而继承王位的王的世代和数量差别却较大。
此外,在西周实行宗法制之后,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得以确立,减少了王位继承上的纷争,也使西周的王从世代和数量上都较商朝少。
故B 正确。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在全面解读材料的基础上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汉武帝时期,社会问题纷繁复杂,其中王国问题是一个尤其重要且威胁国家统一的问题,考生对于汉武帝利用“推恩令”解决这一问题的知识较为熟悉,但是对于解决王国问题的复杂性的认识不一定深入。
本题就选取了汉武帝时期的真实历史情境,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19届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精品】
2019届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模拟试卷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
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
”这说明商鞅 A .主张立法为民 B .强调有法可依 C .关注法律实施 D .重视赏罚并重【解析】材料中的“法”主要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故A 项与主旨不符,排除;“国皆有法, 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是指国家都是有法律的,但是没有能保证这些法律一定得到遵遁的方法,从信息中可知,商鞅重视刑罚以及法律的作用,有法可依是对文中断章取义的理解,故 B 项错误,而C 项的表达是正确的;根据材料中“刑重者, 民不敢犯,故无刑也”得出商鞅重视轻罪重罚,故 D 项错误。
【答案】C2.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 .秦朝的三公九卿B .汉朝的“中朝”C .隋唐的三省六部D .宋朝的枢密院【解析】依据材料“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改变汉初以来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重用近臣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形成“中朝”制度,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故B 项符合题意;A 、C 、D 三项均为中央政府正式设立的行政制度或官员,并非出身于“私臣”,故排除。
2019年全国卷Ⅰ文综历史选择题详细解析
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 代 12 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解析】本题提供了商与西周王位继承的代际变化,要求考生深度理解王位代际的所反映出的商周政治制度的演变,从而得出的历史结论。
商代产生了17 代 30 位王,继承方式多为兄终弟及;西周产生了11 代 12 位王,继承方式主要是父死子。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导致西周王位世系更为稳固,因此 B 选项正确 C 选项错误;禅让制度的核心精神在于选贤任能,材料中所述的商与西周的继承制度是世袭制,因此 A 选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血缘纽带关系在不断强化,因此 D 选项错误。
本题在考生日常理解的王的概念之外,增加了代的概念,丰富了对于传统政治制度的理解,引导考生扩大知识半径,避免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 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 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解析】汉初的王国问题是主干知识,本题设置新的情境,考查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可知,汉武帝时,朝廷制作的皮币,定价高昂,而且要求当时的诸侯王必须进行购买,产生这一现象的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并通过其它措施,削弱诸侯势力,故 A、B 项错误。
汉代实行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地方一直都存在控制,故 D 项正确。
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 ,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全国高考复习综合热点模拟(一)历史试题(解析版)1、春秋战国时期,无视“礼法”的各诸侯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筑城,有学者认为当时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筑城运动”。
这一时期城邑数量之多,现于《春秋》《左传》《国语》者即达1016个,其中有“国”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B.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2、“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
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其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B.中央分散相权、强化皇权,削弱地方、强化中央集权C.挑选精兵强将,充实禁军D.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3、归纳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宋朝具备的历史特征有( )①机构重叠,权力分散,繁复而低效的政府②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③以文治国,文官制度完善,书院教育发达④科技文明居历代之首,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
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B.加强专制制度,巩固统治基础C.扩大入仕途径,加强统治基础D.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5、明初制度,京官三品以上乘轿。
其它官员骑马;到了明代中期,士大夫“始骑马”,不久“皆乘轿”;而到明代后期,一般的读书人都可以乘轿出行。
这反映了明朝( )A.科举制推动知识分子地位的提升B.士大夫率先奢靡的行为影响深远C.经济繁荣促进了交通工具的改善D.礼法观念松驰带动社会习俗变化6、“他们因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意识地把商议军国大事的权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
”据此判断“他们”是( )A.内朝成员B.三省长官C.内阁大学士D.军机大臣7、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后,规定:“元老会议检查每一个人的谋生之道,惩罚没有行业的人”,“全家迁来雅典从事某种行业的人可以归化为雅典公民”。
这些规定( )A.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B.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C.有利于平民政治地位的提高D.有利于推动雅典经济的发展8、梭伦废除了以城邦公民人身作抵押的所有债务,以财产多寡为标准重新划分城邦公民的等级,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这些措施( )A.调整了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B.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走向顶峰C.体现了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原则D.实现了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的设想9、伯里克利对“梭伦改革以来历经一百多年的规定做了重大的、实质性的修改”。
这一修改主要体现在( )A.“解负令”B.参与公民大会的资格C.选官的范围D.陪审法庭陪审员的资格10、雅典把损害公民利益的人流放国外但不得动其财产。
其中渗透出的基本原则与古罗马法律原则相符的是( )A.不告不理的原则B.民主集中的原则C.人人平等的原则D.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11、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其中的十个法表主要是由贵族编订的并为其利益服务,在引起平民强烈不满后,才增编两表,虽然《十二铜表法》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撰却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
这是因为( )A.是在平民主导下诞生的B.奠定了“万民法”的基础C.体现了罗马公民的意志D.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12、恩格斯说,以罗马法为蓝本的《拿破仑法典》.不愧为”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
他还说,“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
恩格斯的这一论述表明( )A.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的统治支柱B.各国法律的制定都参考罗马法C.近代欧洲立法深受罗马法影响D.罗马法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律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
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
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藉颁赐给边疆民族。
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
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
”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二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提要》中说道:“吾人既欲实行民族主义,当以美为模范,以汉人之文明,另造一五族混合之新民族。
如满蒙等怀疑及于并吞,则并以平等待遇加之。
平等待遇之先,须先之以调和,则须弃汉族之名称,另造一民族名称,曰‘中华民族’。
”孙中山的民族观后来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制定边疆政策的主要依据。
国民党在历次大会的宣言、提案及重要讲话中,对边疆的范围均有涉及。
1929年,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蒙藏与新疆之决议案》提道:“随此数地人民之方言习俗,与他省不同,在国家行政上,稍呈特殊之形式,然在历史上、地理上,及国民经济上则固同为中华民族之一部,而皆处于受帝国主义压迫之地位者也。
”该提案将新疆与蒙藏列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突出了蒙、藏、新地区在国家行政中的特殊地位。
——摘编自王德《中国传统民族边疆观念的演变与近代民族边疆观的形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与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南京国民政府边疆治理理念有哪些发展,并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斯巴达作为希腊最大的城邦,其面积也不过相当于今天北京市的一半,而雅典面积相当于北京市的七分之一,其他小邦则仅相当于现今中国的一个乡镇的大小。
材料二公民大会时间长短不定,处理例行公事仅一个上午,较大议案可能要拖一天,如战争与和平问题,常需开多次会议才能确定。
材料三克利斯提尼时期:制定“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的人数超过6000,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个人就要被流放国外10年。
伯里克利时期:五百人会议通过抽签从10个部落中各选50人组成,共500人。
陪审法庭由十个部落从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选举产生,每部落各选600人,共6000人。
材料四如果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则债权人有权拘禁债务人,甚至可以给债务人戴上脚镣。
在拘禁债务人60天后,双方未达成和解则债权人可以连续3次把债务人牵至广场集市出卖。
如果第三次没有出卖掉债务人的,或者没有人为债务人代为清偿和提供保证的,那么债权人就可以把债务人卖到外国甚至是杀死债务人。
如果债权人是多数的,就由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希腊城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民主政治顶峰时期的公民大会的职能。
3.材料三中抽签选举的方式有什么优势和缺陷?4.读材料四,判断它可能出自哪部法律?答案1.C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无视‘礼法’的各诸侯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筑城”,这一时期有“国”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联系所学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诸侯国国力增强,分封制遭到破坏,主要原因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正确。
2.B3.D4.C5.D6.A7.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梭伦改革在手工业方面的措施,有利于雅典手工业的发展,从而推动雅典经济的发展,因而选择D选项。
材料未涉及债务奴隶,排除A选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方面的改革内容,B、C项与题意不符。
8.A9.C解析:伯里克利时代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故选C。
“解负令”是梭伦颁布的措施,故排除A。
只要是公民,就能参与公民大会,梭伦时期也是如此,故排除B。
公民都可以成为陪审法庭陪审员,梭伦时期也是如此,故排除D。
10.D11.D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罗马法由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因此是平民的胜利,D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在平民和贵族矛盾激化斗争的情况下产生的,并不是平民主导的,A错误;奠定了“万民法”基础是公民法,B错误;《十二铜表法》实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C错误。
12.C13.1.措施:设立不同的机构以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实施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逐渐弱化华夷之别;制定笼络和安抚少数上层的各项政策。
特点: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
2.发展:认同边疆民族与汉族的地位平等;强调边疆民族在国家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将治理边疆与反帝斗争相结合;强调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原因: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观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14.1.小国寡民。
2.是最高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对战争与和平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
3.优势:相对公正、公平;劣势:可能会使素质不高的人参与政权,导致国家权力滥用。
4.《十二铜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