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 疡

合集下载

疮疡

疮疡

疮疡
chuāng yáng
是外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

外科疾患一般可分为疮疡兴杂症两大类,疮疡包括所有的肿疡和溃疡,如痈疽,疔疮,疖肿,流痰,流注,瘰疬等。

创伤出现感染以后,就形成了疮疡。

一般“伤”在皮肤,出现感染后,伤口比较浅,感染也就比较薄,故称为“疡”。

“创”在肌肉深处,感染以后脓血郁积较深,同时伴有红肿热痛,故称为“疮”。

因为疮疡一般都由外来创伤所致,所以在古代“疡医”也被用来泛指从事外科、皮科的中医。

疮疡长体质差、气血不足的人身上,往往缠绵不愈。

出现低烧不退、四肢厥逆、疮疡塌陷晦暗、脓汁清淡稀冷、神智萎靡、昏昏欲睡的症状,这种情况,需要鼓舞阳气,补益气血。

外用药一般都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使用全蝎、蜈蚣、毒蛇、朱砂、雄黄等有毒药物。

著名的红升丹和白降丹就是外科常用的去腐生肌,拔毒排脓的良药。

疮疡也有由内而发的,比如好发于青壮年的青春痘,中医称为痤疮。

寒湿外裹为外因,而内因则是心胃郁火,大多是由于饮食过于醇厚、肥腻、辛辣,加上酒色的催化而成。

小儿饮食不节,食积化热,上攻于心,常常会出现反复的扁桃体感染化脓,并发高热、惊厥,有的会内传于心肾,导致心肌炎、肾炎。

疮疡1.

疮疡1.

治疗
清热解毒 (凉血)
热毒蕴结证(轻 症):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 饮、黄连解毒汤 加减
火毒炽盛证(重 症): 治法:凉血清热解 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 黄连解毒汤、五味 消毒饮加减
外治
初期: #治则:箍脓消肿 #外敷:金黄散、玉露散,千捶膏、紫金锭 脓成: #治则:提脓祛腐 #外敷:疮顶用九一丹、八二丹;药线引流 #手术指征:中软应指,但不宜早期切开。 溃后: #治则:生肌收口 #外敷:生肌散、太一膏、红油膏
治疗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 证候特点:脾虚,气血不足 局部证候:反复发作/泛发全身,难溃难敛, 脓水清稀 全身证候:脾虚(脾气虚,气血虚,夹湿) 治则:健脾和胃,清热化湿 方药:五神汤+参苓白术散
五神汤-参苓白术散
五神汤
银花、地丁 茯苓、车前子 牛膝 -外科真诠
参苓白术散
疔疮走黄
病因:失治误治 病机:火毒炽盛,走散入 营,内攻脏腑 局部证候:疮顶陷黑无脓 ,周围皮肤颜色转暗;肿 势加剧并扩散至头面、耳 项。 全身证候:壮热、烦躁, 神昏谵语,舌质红、苔黄 糙,脉洪数。
治疗
辨证论治 (内治)
热毒蕴结证(轻 症): 特点:热在卫气 局部:红肿热痛, 疮顶高突,根脚 收束。 全身:热象明显。 火毒炽盛证(重 症): 特点:热在气营 局部:疮形平塌, 肿势散漫,皮色紫 黯,焮热疼痛。 全身:热象炽盛。
鉴别诊断
囊肿型痤疮:好发于面 颊部和背部,初为坚实 丘疹,挤之有白色粉样 物质,反复挤压形成大 小不等结节,病程较长 ,30岁以后发病减少。
治疗
清热解毒
暑疖:清暑化湿 疖病:扶正祛邪
常见证型
热毒 蕴结
暑热 浸淫

中医外科学-疮疡

中医外科学-疮疡
•西医治疗 病情较重者,应使用有效抗 生素治疗
•【预防与调护】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修指 甲,勤换衣服。
•2.少食辛辣炙煿助火之物及肥甘厚腻之品, 患疖时忌食鱼腥发物,保持大便通畅。
•3.患消渴病等应及时治疗。体虚者应积极锻 炼身体,增强体质。
•4.防治痱子发生, 如已发生, 可扑痱子粉、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2.外治疗法
•(1)初期 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蛇眼疔也可用 10%黄柏溶液湿敷。
•(2)溃脓期 脓成应及早切开排脓,一般应尽可 能循经直开。
•(3)收口期 生肌散, 白玉膏外敷治疗 •胬肉高突——修剪胬肉, 平胬丹或枯矾粉外敷 • 损骨——2-10%黄柏溶液浸泡患指; • 有死骨——钳出死骨 •伤筋——桑枝、 伸筋草等煎汤, 祛风通络散 熏洗患肢。 加强屈伸功能锻炼。
•(2)热胜肉腐证
•证候:红肿明显,疼痛剧烈,痛如鸡啄, 溃后脓出肿痛消退;若溃后脓泄不畅, 则肿痛不退,胬肉外突,甚者损筋蚀骨; 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透脓托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加减。
•(3)湿热下注证 •证候:足底部红肿热痛;伴恶寒,发热, 头痛,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疮疡ᆞ 疔ᆞ 手 足部疔疮
•概念: 手足部疔疮是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 化脓性疾病。
•特点: 手部发病多于足部, 易损筋伤骨, 影响手的功能。
•西医病名: 甲沟炎、 化脓性指头炎、 急 性化脓性腱鞘炎和化脓性滑囊炎、 掌中间 隙感染、 鱼际间隙感染、 足底皮下脓肿等 手足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分类(因发生的部位及形态): 蛇头疔、 蛇眼疔、 蛇腹疔、 托盘疔、 足底疔。

疮疡病(格式调整)

疮疡病(格式调整)

(二)有头疽的三期四候
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特点:初起有粟米状脓头,红肿热痛,易向深部及周围 扩散。溃破后,状如蜂窝,范围常超过 9cm 以上,甚至大逾 30cm。项背部多见,常见于成年人及老年人
四候:按局部症状分。
一候 二候 三候 四候
成形 成脓 脱腐 生肌
三期:
1、初期 (一候)
2、溃 脓 期 (二、三候) 3-4 周
3、收口期(四 候)1-3 周
①局部红肿结块,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作痒作痛, 逐渐向周围和深部扩散,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
②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苔腻,脉滑数或洪数; ①创面腐烂形似蜂窝,肿势范围大小不一(常超过 10cm,甚至 大逾盈尺); ②高热口渴,便秘溲赤; ③如脓液畅泄,腐肉逐渐脱落,红肿热痛随之减轻,全身症状 也渐减 or 消失。 脓腐渐净,新肉生长,肉色红活,逐渐收口而愈。 (少数腐肉虽脱,但是新肉生长缓慢)
②伴见七恶证:高热头痛、烦躁不安、神识昏聩等。
3、临床表现:发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变化多端;
1)局部表现 2)全身表现
原发病灶处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 肿势迅速扩散,边界不清,失去护场, 皮色转为暗红。 ①寒战,高热头痛(39℃以上)或体温不升;
烦躁胸闷,四肢酸软无力; 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洪数或滑数; ②或伴恶心呕吐、口渴喜饮、便秘腹胀或腹泻; ③或伴身发瘀斑、风疹块、黄疸; ④甚至神识昏聩,咳嗽气喘、胁痛痰黄、发痉发厥; ⑤或伴手足发冷,脉沉细数; ⑥或伴肢体拘急,骨节肌肉疼痛; ⑦或并发附骨疽、流注等。
(三)发颐的辨证论治
指热性病后余毒结聚于颐颌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其特点是颐颌间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病势严重者常可出现内陷变证。

中医学对疮疡的认识-定义说明解析

中医学对疮疡的认识-定义说明解析

中医学对疮疡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简要介绍中医学对疮疡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并指出疮疡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同时,可以提及现代医学对疮疡的治疗与中医学的治疗理念存在差异,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中医学的重视与关注。

最后也可简要介绍本文将对疮疡的中医学认识进行系统的阐述,为读者展现中医学在疮疡领域的独特见解和治疗方法。

分的内容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疮疡问题进行概述,说明文章的目的并介绍文章的结构。

接着在正文部分将介绍中医学对疮疡的理论认识,中医治疗疮疡的方法以及疮疡的预防与保健措施。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中医对疮疡的认识进行总结,分析中医在疮疡治疗中的意义,并展望中医在疮疡研究中的未来。

整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全面探讨中医学对疮疡的认识,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和思考。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医学对于疮疡的认识,包括疮疡的中医学理论、中医治疗疮疡的方法以及疮疡的预防与保健。

通过对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医对疮疡的认识及其治疗方法,从而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并探讨中医在疮疡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同时,也可促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交流与融合,为疮疡的防治提供多元化的不同治疗方案。

2.正文2.1 疮疡的中医学理论疮疡在中医学中被归类为湿热病邪的范畴,其发病与湿邪、热邪的侵袭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疮疡多因外感湿热、体内湿热郁结、气血不畅等原因引起。

在中医理论中,疮疡的发生与人体的正气和邪气的消长有关。

正气充足,邪不可侵,人体不易患疮疡;而正气虚弱,则邪气易侵犯,易患疮疡。

因此,中医强调调理人体的防御能力,增强正气,以预防疮疡的发生。

另外,中医认为疮疡发生的部位与脏腑经络有关,多与肺、脾、肝等脏腑有关。

例如,肺主皮毛,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肉,因此疮疡在不同部位的发生可能与脏腑功能失调相关。

疮疡中医辨证论治汇总

疮疡中医辨证论治汇总

一.疮疡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感染性疾病,是外科范围中最常见的疾病。

临床有一般性感染和特异性感染两种,一般性感染有痈、疖、疔、发、有头疽等;特异性感染有流痰、烂疔、疫疔等。

疮疡的临床特点,在肿疡阶段一般以红、肿、热、痛为主,在溃疡阶段则多以溃腐流脓及机体组织损伤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功能障碍及全身中毒症状。

痈痈是指发生在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但不同于西医所称的“痈”。

痈有内外之分,内痈生于脏腑,外痈生于体表,两者虽同属“痈”,但因其发病部位不同,辨证论治和护理也不同,本节仅叙述外痈。

痈的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结块范围直径多在6~9cm,有红肿热痛,易起、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和内陷。

西医学中的体表浅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疾病,均可参照本病症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本病多因外感六淫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火毒内生,或外伤邪毒导致经络阻隔,营卫不和,气血凝滞所致。

热毒蕴结,故患部赤热。

热毒较盛,腐血烂肉乃成脓。

气血虚弱之体,因毒滞难化,不易透毒外出,常致病情加重。

【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本病有许多名称,如颈痈、腋痈、脐痈胯腹痈、委中痈等,但多数性质、诊治护理原则基本相同。

根据所兼邪毒的差异,辨证有所侧重。

一般地说,发于头面部者,常夹风温和风热;发于下肢者,多夹有湿火和湿热;发于中部者,多夹有气郁或火郁。

(二)辨证分型1.风热毒盛(初期)证候表现:初起时皮肉间突然肿胀,表皮灼红,疼痛,逐渐高肿,可见发热、头痛等热象,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护治法则:祛风清热,行气活血。

(治疗代表方:仙方活命饮加减)2.湿热火毒(成脓期)证候表现:患处肿热高突,痛如鸡啄,纳呆口苦,壮热不退。

若局部中软应指,示脓以形成,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护治法则:清热活血,托毒透脓。

(治疗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透脓散)外治宜切开排脓。

疮疡名词解释

疮疡名词解释

疮疡名词解释
疮疡是指在皮肤或黏膜处形成的局部组织坏死或溃烂的病变。

常见的疮疡有口腔疮、阴道炎、褥疮、足溃疡等。

疮疡通常是由外界的感染、炎症、损伤或病理因素引起的。

疮疡的临床表现包括红肿、疼痛、渗出、破损等。

治疗疮疡的方法包括清洁、消毒、止痛、促进愈合等。

在疮疡治疗中,应避免破坏疮面,尽量保持疮面的湿润,以促进疮面的愈合。

在治疗疮疡时,如果发现疮疡有渗出、疼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疾病恶化。

预防疮疡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受伤、感染等因素的影响。

中医外科学第七章-疮疡

中医外科学第七章-疮疡

第七章疮疡第一节疖疖:发生在肌浅薄表部位、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根据病因、症候不同,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面部〕、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西医名称:疖〔毛囊炎〕、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特点:①好发:暑季,小儿②色红、灼热、根浅突起、多在3厘米。

〔石疖——有一脓头;软疖——无头〕。

③易脓、易溃、易敛,出脓即愈。

病因病机:暑毒或汗出不畅或痱子抓伤染毒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

1.治法:轻者无须治。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②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③体虚毒恋,阴虚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增液汤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化湿,清化湿热——五神汤+参苓白术散2.外治法:初:金黄膏外敷,每日一次中:切开排脓后期:生肌长皮——生肌橡皮膏蝼蛄疖——十字切开,有死骨者取出第二节疔疔:发病急,易于变化而危险性极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

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特点:①好发:手足、颜面。

②疮形如粟,根深而硬,肿痛并见,寒热并现。

③如处理不当,颜面部的疔疮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手足部的疔疮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其功能1.颜面部疔疮西医名称:颜面部疖、痈病因病机:因火毒之热为患治法:治:以清热解毒为主,炽热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②炽热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外治:①初起——箍脓消肿——金黄散、玉露散②脓成——提脓去腐——九一丹、八二丹③溃后——提脓去腐,生肌收口——生肌散、白玉膏2手足部疔疮西医名称: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等病因病机:因脏腑火毒炽盛,外因手足部外伤染毒临床表现:①蛇眼疔:甲边肿痛,2~3天即可成脓,局部可形成甲下成脓②蛇头疔:发于手指末节,肿如蛇头状,7天可成脓,多伴恶寒、发热等③托盘疔:发于手掌部,肿胀高突,疼痛剧烈,约2周成脓,常伴全身病症,易损筋伤骨肚脐疔、足底疔……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如发于下肢者应注重清热利湿。

疮疡疾病的分类

疮疡疾病的分类

疮疡疾病的分类
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疮疡多由毒邪内侵,邪热灼血,以致气血凝滞而成。

其包括了体表上的肿疡及溃疡、痈、疽、疔疮、疖肿、流注、流痰、瘰疬及有关皮肤病的内容,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具有发病迅速,部分病情较重等特点。

疮疡疾病的分类如下:
1. 肿疡:体表上的肿胀,是疮疡的早期阶段。

2. 溃疡:皮肤表面的小洞或破口,通常由感染或外伤引起。

3. 痈:一种深部感染,通常在皮肤下层,会引起红肿和疼痛。

4. 疽:一种深部感染,通常比痈更严重,会引起更大的红肿和疼痛。

5. 疔疮:一种皮肤上的小脓包,通常会引起疼痛和发热。

6. 疖肿:一种皮肤上的小结节,通常会引起红肿和疼痛。

7. 流注:一种皮下脓肿,通常会引起疼痛和发热。

8. 流痰:一种皮肤上的溃疡,通常是由慢性感染引起的。

9. 瘰疬:一种淋巴结炎症,通常会引起淋巴结肿大和疼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获取专业信息。

疮疡中医辨证论治

疮疡中医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通过 刺激穴位,调和 气血,缓解疼痛
拔罐治疗:利用 负压作用,吸出 病气,缓解症状
艾灸治疗:利用 艾叶的温热作用, 促进气血流通
推拿按摩:通过 手法按摩,舒缓 肌肉紧张,缓解 疼痛
05
疮疡的辨证论治
疖病
疖病是一种皮肤 浅表的脓肿,通 常由金黄色葡萄 球菌感染引起。
中医认为疖病的 发生与内热、外 感风热有关,治 疗上以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为主。
辨溃疡颜色:观 察疮疡的颜色, 如红、肿、热、 痛等,判断病情 的寒热性质。
辨溃疡分泌物: 观察疮疡的分泌 物,如脓液的量、 色、质等,判断 病情的虚实性质。
辨溃疡疼痛:观 察疮疡的疼痛性 质,如胀痛、刺 痛、隐痛等,判 断病情的病位和 病性。
辨脓液性质
辨脓液性质:根据 脓液的颜色、质地、 气味等特点,判断 疮疡的病菌类型和 病情轻重。
结等
丹毒
丹毒的病因: 感染A组β型溶
血性链球菌
丹毒的辨证论 治:初期宜清 热解毒,凉血 化瘀;后期宜 养阴清热,活
血化瘀
丹毒的针灸治 疗:取穴大椎、 曲池、合谷等, 针刺用泻法, 留针20分钟,
每日1次
丹毒的预防: 注意皮肤清洁 卫生,避免皮 肤破损和外伤, 增强体质,预
防感染
有头疽
定义:有头疽是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上出现一个或多个疼痛性肿块,表面有脓液和坏死组织。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无头疽
定义:无头疽是一种 深部组织的化脓性感 染,通常在皮肤下形 成脓肿,但表面没有 明显的开口或破口。
病因:通常由金黄色 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等 细菌感染引起。
症状:患处皮肤红肿 、疼痛,并伴有高热 、寒战等全身症状。

疮疡

疮疡

病因:外感(多为热毒和火毒)和内伤病因特点:①②③病机:①气血凝滞,经络阻隔②瘀滞化热,热胜肉腐③脏腑功能失调发展和转归:邪正交争的结果分期:①初期②中期(成脓期)③后期(溃疡期)诊断:①损骨②气肿③透膜④走黄治疗:(1)内治:总则:初中后-消托补(2)外治:①初期:箍毒消肿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金黄膏,玉露膏;金黄散,玉露散;阳毒内消散,红灵丹;清热解毒消肿草药阴证:阳和解凝膏;回阳玉龙膏;回阳玉龙散;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阴半阳证:冲和膏;冲和散②中期:切开排脓③后期:提脓祛腐,生肌收口阳证:八二丹,九一丹阴证:七三丹,五五丹疮口脓水多时:用等渗盐水冲洗或中药溶液湿敷疮口太小或成漏时:白降丹,千金散药线腐蚀疮面胬肉突出:平胬丹腐脱脓尽:生肌散,八宝丹配合使用垫棉法或扩疮法疖: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红热热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脓出即愈。

西医: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珠疖:暑毒重者,可遍体发生,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或者簇生在一起,状如满天星布。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部位:颜面和手足特点: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或痛或痒,易致走黄。

红丝疔: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淋巴管炎。

临床表现:①继发于手足部疮疡之后②在四肢内侧突起红丝一条或多条③迅速向躯干方向走窜④腋窝或腘窝,腹股沟部常有淋巴结肿大作痛内治:①火毒入络-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②火毒入营-凉血清营,解毒散结-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初期-金黄膏,玉露散中期-切开排脓,外敷红油膏后期-生肌散,白玉膏烂疔:发生于皮肉之间,容易腐烂,病势暴急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来势急骤凶险,红肿热痛,疼痛彻骨,肿胀迅速蔓延,极易化腐,患处皮肉很快大片腐烂卸脱,范围甚大,疮形略带凹陷,流出脓液稀薄如水,臭秽,易并发走黄,危及生命。

西医:气性坏疽痈: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疮疡病人的护理

疮疡病人的护理
及时处理能防止病情加重。
何时实施护理?
治疗过程中
在进行换药、清洁等护理操作时,需保持环境卫 生和操作规范。
不当操作可能导致感染。
护理方法有哪些?
护理方法有哪些? 局部护理
保持创面清洁,定期换药,使用适当的消毒 剂。
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敷料类型。
护理方法有哪些? 营养支持
提供高蛋白、高热量及维生素丰富的饮食, 以促进愈合。
疮疡病人的护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疮疡? 2. 谁需要护理? 3. 何时实施护理? 4. 护理方法有哪些? 5. 如何评估护理效果?
什么是疮疡?
什么是疮疡?
定义
疮疡是皮肤或黏膜上出现的病变,通常伴随疼痛 和感染。
常见于糖尿病患者、压疮及慢性创伤患者。
什么是疮疡?
病因
疮疡的形成通常与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感染、营 养不良等因素相关。
营养不良会延缓愈合进程。
护理方法有哪些?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缓解焦虑和恐惧。
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康复有积极影响。
如何评估护理效果?
如何评估护理效果? 观察创面变化
定期记录创面的大小、颜色及分泌物情况。
创面愈合良好时,症状逐渐减轻。
如何评估护理效果? 患者反馈
询问患者的疼痛感受及功能恢复情况。
多方位的护理可以有效促进愈合。
谁需要护理? 患者自身
患者应了解自身病情,配合护理和治疗。
患者的积极参与对病情恢复至关重要。
何时实施护理?
何时实施护理?
定期检查
应定期对疮疡进行检查,以评估愈合情况。
检查频率根据病情而定,通常每周一次。
何时实施护理?
症状出现时
一旦出现红肿、疼痛加剧等症状,应立即进行护 理。

关于疮疡发展阶段的古代经典条文

关于疮疡发展阶段的古代经典条文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医学经典之一,它记载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经验。

其中对疮疡的发展阶段也有详细的描述,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古代经典条文中关于疮疡发展阶段的内容。

1. 故久聚成疮,热淫血脉,蓄精聚气,久出不止。

其脉濡,脓立;脉下涩,内生赤酱;其脉洪涨,随其脉赤酱,腠理堕脱而空,无穹固,唇随之欲赤,脉彊,邪之凶也。

根据《黄帝内经》,当疮痈久成,热淫血脉,蓄精聚气,久出不止时,脉濡,脓立;脉下涩,内生赤酱;其脉洪涨,随其脉赤酱,腠理堕脱而空,无穹固,唇随之欲赤,脉彊,则病情非常严重,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治疗,否则将会有危险。

2. 《素问·刺法品》中还提到了疮痈的治疗方法,包括用针灸治疗疮痈,通过刺灸穴位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消除体内的病邪。

也提到了用药物外敷疗法,包括用中药煎剂外敷疮痈,具有化脓消肿、杀菌止痛的作用。

3. 除了治疗方法外,《黄帝内经》中还对疮痈的预防有所提及。

《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指出,平时应该注意保持身体健康,避免过度劳累和饮食不节,保持情绪稳定,才能够避免疮痈的发生。

通过以上古代经典条文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对疮痈的认识和对疾病的治疗方法。

这些经典条文不仅反映了古代医学的研究成果,也为我们现代人认识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4. 古代经典条文中还提到了疮痈的发展阶段和病理特点。

在《灵枢·九宫八风》中,提到了疮痈的分类和发展过程。

疮痈的分类包括经行、络脉、焦热、痹散、蓄结、虚热等类型。

在疮痈的发展过程中,会经历蓄聚、脓血成疡、疮痈溃破等阶段,这些内容对于我们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和辨别病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5. 除了对疾病本身的认识,古代经典条文还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

在《素问·调经论》中指出,“不可至强,不可至柔,不可至坚,不可至濡”,即应当保持生活起居的节制,不要过于劳累或过度放纵,保持饮食的均衡和情绪的稳定。

这种预防疾病的理念,对于我们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疮疡特效方

疮疡特效方

疮疡疮疡是由细菌侵害肌肤引起的感染。

包括疖、痈、脓肿、蜂窝组织炎等。

<BR>主要表现多数疮疡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有组织坏死,脓液形成,全身症状有发热,恶寒,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

这种疮发病急,好得快,称为“阳疮”;还有少数疮疡起病缓慢,局部暗紫(或黑紫)肿痛,或初起并不甚痛,不红不热,这种疮发病慢,好得慢,称为“阴疮”。

民间疗法(一) 中草药内服疗法:①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克,连翘20克,夏枯草、赤芍各15克,黄连、丹皮、玄参、白芷、当归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此方适用于阳证疮疡。

②当归10克,黄芪30克,熟地15克,白芥子、肉桂、炮姜、麻黄、炙甘草各6克,鹿角胶10克,水煎服。

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此方适用于阴证疮疡。

(二) 外敷疗法:①凤仙花全草(鲜品)100克,明矾10克,共捣烂如泥,外敷局部。

②野地黄稞、蒲公英(均用鲜品)各等份,共捣如泥,外敷局部。

③野菊花和叶(鲜品) 100克,捣烂如泥,外敷局部。

④黄芩、黄连、黄柏、大黄各等份,共研细末,凉开水调和敷患处。

⑤鲜龙葵叶100克,捣烂敷患处。

⑥白芥子适量,研细末,以猪胆汁调敷患处。

⑦露蜂房1个,焙焦研末,用香油调敷患处。

⑧取活蟾蜍(眼红、腹部无八字纹者勿用) 数只,洗净放桶中。

先取1只,以其腹敷于痈肿处,半日后蟾蜍受毒必死,再换另一只敷上,连换数只。

适用于痈疽未成脓者。

(三) 烟熏疗法:①将桑枝(桃枝也可)放盆中,点燃取烟,后罩以漏斗,将漏斗口对准疮疡患处熏治。

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

②肉桂、炮姜、人参芦、川芎、当归各10克,白芥子、艾叶各30克,白蔹、黄芪各15克,共研细末,用厚草纸卷成药捻,点燃熏患处。

每日2次,每次15~30分钟。

以上烟熏法适用于阴证疮疡。

(四) 沐浴疗法:①火麻仁、零陵香、藁本各20克,桑椹30克,丁香12克,加水煎煮,取液浴身。

每日1次或2次。

②益母草、野菊花各500克,加水煎煮,取液浴身。

疮疡的中医治疗

疮疡的中医治疗

疮疡的中医治疗文章目录*一、疮疡的中医治疗1. 疮疡的中医治疗2. 疮疡如何形成的3. 疮疡的发病的特点*二、疮疡如何预防*三、疮疡的外治方法疮疡的中医治疗1、疮疡的中医治疗针对疮疡久病气血亏虚者,殷银霞善用大剂量黄芪用量30~60克,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

对疮疡溃破久不收口者,常配合白及,三七等药治疗。

《珍珠囊》言:“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

”处方:金银花20克,连翘20克,皂角刺6克,炮山甲10克,天花粉15克,牡蛎20克(先煎),浙贝母20克,桔梗10克,枳实10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黄芩10克,白芷15克,当归10克,苍术10 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黄芪30克。

1 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两次。

2、疮疡如何形成的创伤出现感染以后,就形成了疮疡。

一般“伤”在皮肤,出现感染后,伤口比较浅,感染也就比较薄,故称为“疡”。

“创”在肌肉深处,感染以后脓血郁积较深,同时伴有红肿热痛,故称为“疮”。

因为疮疡一般都由外来创伤所致,所以在古代“疡医”也被用来泛指从事外科、皮科的中医。

疮疡长体质差、气血不足的人身上,往往缠绵不愈。

出现低烧不煺、四肢厥逆、疮疡塌陷晦暗、脓汁清淡稀冷、神智萎靡、昏昏欲睡的症状,这种情况,需要鼓舞阳气,补益气血。

3、疮疡的发病的特点疮疡发病过程中,由于病理变化造成的特殊形态,或由于功能障碍产生的特殊体形,对诊断常有一定意义。

如颜面疔疮者步态蹒跚,局部突然伤口凹陷,皮色暗红,常是「走黄」的先兆。

红丝疔必有红丝一条或数条; 蛇头疔溃后二周,仍形如蛇头,不见消煺,多是损骨;胸椎流痰的形如「鸡胸」、「驼背」; 髋关节流痰因大小腿肌肉萎缩而形状如鹤膝;指关节流痰则指肿如蝉腹,骼窝流注每见患肢屈曲难伸。

疮疡如何预防1、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

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并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疮疡概论

疮疡概论
(2)阴证:宜用温热之性、温阳散寒之品 或法。
●外用药: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 (消散类)。
●其他外治法:灸法。
(二)中期(成脓期、化脓期、酿脓期):
1、内治:统用托法,祛邪与扶正并用为宗旨。 (1)毒盛正不虚的实证用透托法,方用透脓
散。
(2)毒盛正已虚的虚实夹杂证用补托法,方 用托里消毒散。
2、外治:治以切开排脓。 (1)手术:脓肿切开术为首选;粗针烙法
第一章 疮疡
一、概说 (一)概念:体表化脓性疾病。 (二)分类:
急性、慢性; 阳证、阴证; 非特异性、特异性。 肿疡、溃疡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感 ①六淫邪毒 ②特殊之毒 ③外来伤害 2、内伤 ①情志内伤 ②饮食不节 ③劳伤虚损
3、基本特点
(1)外邪引发的疮疡尤以热毒、火毒为最 常见。
(2)内伤引起的疮疡,大多因虚致病,且 属慢性者居多。
2、收口: (1)内治:统用补法,以扶正为宗旨。 (2)外治:生肌收口为大法。 ●外用药:掺药(生肌收口类);油膏。 ●其他外用法:垫棉法;灸法(阴证) (3)漏管 ●外用药:腐蚀药(三品一条枪) ●手术:挂线法;切开法。 ●其他外治法:内裹药线;垫棉法。 (4)胬肉:掺药(平胬类)
(仅适用于阴证)。
(2)外用药:膏药;掺药(腐蚀类)
(三)后期(溃疡期、溃后):又可分为溃 脓、收口两个阶段。
1、溃脓: (1)内治:仍用托法,仍以祛邪与扶正并用
为宗旨。
●毒盛正不虚的实证宜用透托法,方用透脓 散。
●毒盛正已虚的虚实夹杂证宜用补托法,方 用托里消毒散。
(2)外治:宜用提脓祛腐。 ●溃疡表浅者直接撒用升丹制剂。 ●脓腔较深者用内裹药线引流脓液。 ●脓肿很深尤其是内脏脓肿宜用导管引流。 ●袋脓者宜用扩创引流,或者垫棉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疮 疡
概说
疮疡: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广义 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狭义 急性 慢性

病因

外感(六淫、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 热毒、火毒最常见 风 寒 暑 化热生火 “痈疽原是火毒生” 湿 燥

内伤(情志、饮食不节、劳伤虚损等) 大多因虚致病,慢性者居多(如瘰疬) 若饮食不节,内伤脾胃


内伤引起的疮疡,大多因虚致病, 且多属于慢性,如肾虚络空,易为风寒 痰浊侵袭而成流痰;肺肾阴亏,虚火上 炎,灼津为痰而成瘰疬这类疮疡的初、 中期多具有阴证疮疡的特点。此外,由 于饮食不节,内伤脾胃,导致火毒内生 而引起疮疡,虽然有时正气尚未虚衰, 但较之单为外邪引起者多为严重,如消 渴病合并疖、有头疽等。

(三)辨特殊体征 在疮疡的发生过程中,由于病理变化可造成 一些特殊形态出现,或由于功能障碍产生某 些特殊形态,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如患颜 面疔疮者步态蹒跚,局部疮口凹陷,皮色暗 红,常是走黄的征兆;红丝疗必有红丝一条 或数条;蛇头疔损骨,其溃后每多形如蛇头; 胸椎流痰,形如鸡胸、驼背;髋关节流痰除 两侧臀肌不对称外,甚至患肢短缩,髋部外 凸;膝关节流痰大小腿肌肉萎缩后状如鹤膝; 髂窝流注使患肢屈曲难伸。此外,辨别疮疡 有无损伤骨骼和穿透内膜(即胸膜或腹膜 人体气血,周流一身,循环不息。当上述各 种致病因素侵人人体后,就会破坏这种生理 功能,引起局部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 阻塞,产生肿痛症状。如人体抗病能力低下, 以及病邪不能及时控制,则进一步形成热胜 肉腐,肉腐为脓,从而导致脓肿的形成。在 内脏的结块、疼痛、化脓,同样是由于脏腑 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的结果。疮疡毒邪炽盛 时,也可破坏人体防御功能,通过经络的传 导,也可影响或侵人内脏,引起一系列的内 在病理反应。轻则出现发热、口渴、便秘、 溲赤等症;重则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 神昏谵语、咳嗽、痰中带血等症,甚或危及 生命。
治疗
轻浅的—可单用外治 严重病证—内外结合,配合西医,给予 支持 总之,根据患者的体质、致病因素、病 情轻重等辨证施治。


内治 消 清热解毒为疮疡最常用的治则 托 补
外治 初期—箍毒消肿 中期—脓熟宜切开排脓(注意切开时机、 切口位置、切口方向等) 后期—提脓祛腐、生肌收口 此外,注意固定和减少局部活动,以 减轻疼痛(颜面下颌、四肢)
若在疮疡的初、中期,人体气血两 虚,抗病能力低下,则不能托毒外达, 可致疮形平塌,肿势不能局限,难溃, 难腐等;如再未能得到及时处理,可使 毒邪走散,扩散全身,形成“走黄”、 “内陷”,频现恶逆之证,而危及生命。 疮疡后期,毒从外解,病邪衰退,理应 逐渐趋向痊愈,若由于气血大伤,脾胃 生化功能不能恢复,加之肾阳亦衰,可 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同样可使毒邪 内陷,危及生命。
(四)辨损骨与透膜 损骨 多在四肢 肿疡时:局部胖肿,皮面可有细小红丝 或青筋暴露,触之骨骼可能增粗,多为 损骨; 溃疡时:疮口胬肉外翻,经久不愈,脓 出带臭,以纸捻探之有锯齿感,多为损 骨。


透膜(胸膜或腹膜) 多在躯干 肿疡时:肿势漫无边际,扪之绵软,或 有捻发感,多为气肿或透膜; 溃疡时:脓出似蟹膜,或夹有气泡,在 胸壁取薄纸片贴在疮口上,可见纸片随 呼吸而微微煽动(贴纸试验),在腹部 有时可看到有粪便流出,多为透膜。

(二)辨疮疡的转化过程 疮疡发生后,正邪交争决定着疮疡的发展和 结局。疮疡初期,若人体抗病能力较强,正 能胜邪,可拒邪于外,热壅于表,使邪热不 能鸱张,渐而肿势局限,疮疡消散,即形成 疮疡初期尚未化脓的消散阶段。反之,如果 人体抗病能力较差,正不胜邪,热毒深壅, 滞而不散,久则热胜肉腐,肉腐而成脓,导 致脓肿形成,即为疮疡中期(成脓期)阶段, 此时若治疗得当,及时切开引流,脓液畅泄, 毒从外解,形成溃疡,腐肉逐渐脱落,新肉 生长,最后疮口结痂愈合;或者抗病能力尚 强,可使脓肿自溃,脓毒外泄,同样使溃疡 腐脱新生,疮口结痂愈合,这一过程即为疮 疡的后期(溃疡期)。

治疗得当或正气尚足 腐脱新生 后 邪毒炽盛,又未能及时处理 走黄 气血虚弱,内犯脏腑 内陷 期
辨证诊断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观 病理变化—特殊形态 帮助 察 功能障碍—特殊体态 诊断 如:走黄征兆、红丝疔、蛇头疔、 胸椎流痰、髋关节流痰、 膝关节流痰、髂窝流注

(一)辨疮疡临床表现的普遍规律 1.局部症状 外邪引起的疮疡,以 “热毒”、“火毒”最为多见,风寒暑 湿等引起的疮疡,有的在初起阶段,并 不都具有热毒、火毒的红热现象,在不 能控制的情况下,病至中期,才能显现。 这类疮疡一般都具有阳证疮疡的特点, 因为疮疡发生之后,病理过程是不断发 展和变化的,而疮疡的最终表现,大多 为热毒、火毒之象。
火毒内生 疮疡(更为严重,如消渴 病人患有头疽) 即所谓从外感受者轻,因脏腑蕴毒内 发者重
病机
局部气 血凝滞、 营卫不 和、经 络阻塞
热胜肉 腐,肉 腐为脓
疮疡毒邪炽盛 影响侵犯脏腑 脏腑功能失调
肿痛
脓肿
轻则 重则 甚至
发展、转归

初 正能胜邪 期 正不胜邪 中 期
肿势局限,疮疡消散 热毒不散,热胜肉腐成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