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病学

合集下载

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简明中医⽪肤病学赵炳南附录⼀ ⽪肤病临床常⽤⽅剂⼀、内服⽅剂1.疏风解表⽌痒⽅(1)⿇黄⽅组成:⿇黄3g 杏仁4.5g ⼲姜⽪3g 浮萍3g ⽩鲜⽪15g 陈⽪9g 丹⽪9g ⽩僵蚕9g 丹参15g功⽤:祛风散寒,活⾎⽌痒。

适应证:荨⿇疹、⽪肤瘙痒症、神经性⽪炎、丹毒等偏于风寒者。

⽤法:⽔煎服,每⽇1剂,分2次服。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肤科。

(2)桑菊饮组成:桑叶9g 菊花9g 杏仁9g 桔梗9g ⽢草3g 薄荷3g 连翘9g 芦根12g功⽤:疏风清热,宣肺⽌咳。

适应证:荨⿇疹以及⽪肤疮疡之初起,兼有表证,偏于风热者。

⽤法:⽔煎服,每⽇1剂,分2次服。

来源:《温病条辨》。

(3)荆防⽅组成:芥穗6g 防风6g 僵蚕6g 银花12g 蝉⾐3g ⽜蒡⼦9g 丹⽪9g 浮萍6g ⽣地9g 薄荷4.5g 黄芩9g ⽢草6g功⽤:疏风解表,清热⽌痒。

适应证:荨⿇疹、⽪肤瘙痒症、泛发性神经性⽪炎、丹毒等偏于风热者。

也可⽤于⾎管神经性⽔肿。

⽤法:⽔煎服,每⽇1剂,分2次服。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肤科。

(4)全⾍⽅组成:全⾍(打)6g 皂刺12g 猪⽛皂⾓6g 刺蒺藜15g 炒槐花15g 威灵仙12g 苦参9g ⽩鲜⽪15g 黄柏15g功⽤:息风⽌痒,除湿解毒。

适应证:慢性顽固瘙痒性⽪肤病,如慢性湿疹、慢性阴囊湿疹、神经性⽪炎、结节性痒疹、⽪肤瘙痒症等。

⽤法:⽔煎服,每⽇1剂,分2次服。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肤科。

(5)浮萍丸组成:紫背浮萍(洗净)500g制法: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

功⽤:散风祛湿,清热解毒,调和⽓⾎。

适应证:圆型脱发、⽪肤瘙痒症、⽩癜风、荨⿇疹等。

⽤法:每服6g,⽇服2次,温开⽔送下。

来源:《医宗⾦鉴·外科⼼法》。

(6)防风通圣丸组成:防风 荆芥 连翘 ⿇黄 薄荷 川芎 当归 ⽩芍 ⽩术 栀⼦ ⼤黄 芒硝各15g ⽯膏 黄芩 桔梗各30g ⽢草60g 滑⽯90g制法:共为细粉,⽔泛⼩丸,滑⽯为⾐。

中医皮肤病学

中医皮肤病学

中医皮肤病学中医皮肤病学是中医学中一个独特的分支,它研究的是皮肤疾病在中医理论下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皮肤病学注重通过整体观察和辩证思维来辨别皮肤病的本质,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达到治愈或缓解患者症状的目的。

一、中医皮肤病学的病因理论中医皮肤病学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归结为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

内因主要指体内脏腑气血失调、经络阻滞等,外因则包括气候、环境、营养等外界因素。

根据中医理论,皮肤病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综合考虑才能准确把握病因。

二、中医皮肤病学的病机理论中医皮肤病学认为,皮肤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气机不畅,气血瘀滞,导致经络阻塞,湿邪内生,或者是肺脏、脾脏、肝脏等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

此外,中医还强调机体的正气状态是预防皮肤病的关键,只有增强机体抵抗力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皮肤病。

三、中医皮肤病学的诊断方法中医皮肤病学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结合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肉眼观察,以准确判断皮肤病的类型和病机。

其中,望诊主要观察皮肤的色泽、纹络和鳞屑等特征;闻诊则通过患者的气息、体味等判断病情;问诊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疼痛情况等;切诊则通过皮肤的压痛、组织的硬度等判断疾病的性质。

四、中医皮肤病学的治疗方法中医皮肤病学采用针灸、药物、中药外用、中药熏蒸、中药煎洗等综合治疗方法。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和平衡机体的阴阳、气血等,并对皮肤病起到修复作用。

药物治疗则依据中医理论中的药性和归经归脏作用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中药外用、煎洗等方法是将中药制成药膏或药水外用,通过药物的渗透和疗效,局部治疗或促进全身痊愈。

五、中医皮肤病学的疗效与展望中医皮肤病学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医从传统的经验总结中提炼出了一套具有独特特色的皮肤病诊疗方法。

然而,中医皮肤病学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中药安全性的问题、治疗方案的个体差异等。

对于此类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中医皮肤病学的临床规范和技术水平。

2018年中医皮肤病学全套教案

2018年中医皮肤病学全套教案

中医学院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主讲教师:助讲教师:授课对象:医系本科班授课时间:总学时:20学时理论学时: 20学时授课语言:汉语授课形式:普通讲授教材名称:中医外科学出版时间:参考教材:《现代皮肤病学》主讲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年月日辽宁中医学院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外科章节第十一章概论课程授课方式理论授课教师李忻红情况授课题目皮肤及性传播疾病概论教学掌握原发性及继发性皮疹;目的掌握中医皮肤科的辩证规律、治法及外用药使用原则;和熟悉病因病机及外用药各种剂型;要求了解皮肤的简单结构及生理功能。

掌握内容:原发性和继发性皮损的形态特征及辩证规律辩证治疗及常用治剂外用药使用原则教学熟悉内容:病因病机外用药剂型内教容提要了解内容:皮肤的简单结构及生理功能学设教学重点:常见皮疹及内外治法适应症重点难点:外用药剂型及使用原则与计难点详细阐述原发性和继发性皮损的形态特征、辩证规律及外用药使用原则;扼要介绍皮肤的简单结构及生理功能;教学简单讲述病因病机;设计以表格形式列举外用药剂型。

与配合实例照片讲解各种皮疹特点。

组织教学实施情况小结 1填表教研室教师签字主任签字辽宁中医学院讲稿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 2概论一、皮肤的简单结构及主要生理功能1、简单结构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约占体重的16%。

2 皮肤面积成人约1.5―2m皮肤厚度因人而异,不同部位厚度不同。

通常约为0.5-4mm(不包括皮下)。

眼睑,乳部和四肢屈侧等处较薄,掌跖和四肢伸侧等处较厚。

光镜: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构成(其间除附属器,还有淋巴管、血管、神经、肌肉)。

表皮(由下至上分为):基底层:一层柱状基底C组成,排列整齐如栅栏状生棘层:多角形,愈位于表层,形态愈扁平发颗粒层:细胞内有粗大、嗜碱性颗粒。

透明层:仅见于掌跖等角质层肥厚处。

角质层:细胞不含细胞核。

真皮: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主要由致密CT组织组成,包括胶原f、弹力f、网状f,细胞和基质,还有N、N未梢,血管、L管,肌肉及附属器。

中医皮肤病学

中医皮肤病学

03
中医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内治法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采用中药汤剂、 中成药等药物治疗,以调节机体 功能,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饮食调理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 的饮食调理方案,以辅助药物治疗, 促进病情康复。
情志调护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疏 导、放松训练等方法,缓解患者的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提高治疗 效果。
案例三:银屑病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中医治疗银屑病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注重内外兼治,疗效持久。
详细描述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中医认为与血热、血瘀有关。治疗银屑病的中药多具有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的功效,如赤芍、丹参、桃仁等。此外,中医还通过针灸、拔罐等方法来缓解银屑病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皮肤病学
目录
• 中医皮肤病学概述 • 中医皮肤病的症状与诊断 • 中医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 中医皮肤病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 中医皮肤病的案例分析
01
中医皮肤病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皮肤病学是一门研究皮肤疾 病的病因、病理、证候、诊断、 治疗和预防的中医学科。
特点
中医皮肤病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 证论治,强调内外兼治和预防为 主,采用天然药物和针灸等非药 物治疗方法。
03
证候分类理论
中医将皮肤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候类型,如风热证、湿热证、血虚风燥证
等。中医皮肤病学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02
中医皮肤病的症状与诊断
症状分类与表现
症状分类
中医皮肤病的症状主要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实证表现为红肿、疼痛、瘙痒等 症状,虚证则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症状。

中医皮肤病学课件

中医皮肤病学课件
202X-12-21
中医皮肤病学课件
汇报人:
目录
• 中医皮肤病学概述 • 中医皮肤病学基础知识 • 中医皮肤病学治疗方法 • 中医皮肤病学典型病例分析 • 中医皮肤病学预防与保健
01
中医皮肤病学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中医皮肤病学是一门研究皮肤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及治疗的学科。 它结合了中医理论、临床实践和现代医学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 方法。
充足睡眠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皮肤修复和再生。
放松心情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保持心情愉悦,有助 于皮肤健康。
适量运动
进行适量的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有助于皮肤 健康。
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物
避免接触过敏原
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某些药物、化妆品、洗涤剂等。
避免接触刺激物
避免接触刺激性强的物质,如强酸、强碱等。
详细描述
荨麻疹常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或白色风团,伴有瘙痒。中医认为荨麻疹与风寒湿邪有关,治疗宜疏 风散寒、祛湿止痒,可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治疗。同时,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银屑病
总结词
白疕,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详细描述
银屑病常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红色斑块,表面 覆盖银白色鳞屑,伴有瘙痒。中医认为银屑 病与血热、血瘀有关,治疗宜清热凉血、活 血化瘀,可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同时, 避免过度搔抓,保持皮肤清洁。
病机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与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气血失和是皮肤病发生 的基本病机,包括气滞血瘀、气血两虚、气血不和等。脏腑功能失调也是皮肤病 发生的重要原因,如心火亢盛、肝气郁结、脾虚湿困等。
中医皮肤病学的诊断方法

中医皮肤病学总论

中医皮肤病学总论

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
春秋战国时期,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著 作《内经》,论述了皮肤的生理及其疾 病发生的原因,如《灵枢》上记载“卫 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 司开阖也。”在《百病始生篇》中又曰: “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 腠理开……故皮肤痛。”《素问·生气通 天论》载“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 汗当风,寒薄为皶 ,郁乃痤。”
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
公元二世纪,汉·张仲景著《金匮要略》 中较详细地叙述了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如《疮痛肠痛浸淫病脉证治第十八》中 记载“浸淫疮,黄连粉主之”,直到现 在还有临床治疗价值。公元五世纪末, 南北朝·龚庆宣撰《刘涓子鬼遗方》是我 国现存第一部外科学专书,其中有许多 治疗皮肤病的记载,尤其是应用水银软 膏外治皮肤病,要比国外早六个多世纪。
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
公元七世纪,隋·巢元方等撰《诸病源候论》对 皮肤病的论述已较完善,差不多将常见的皮肤 病均已列出,并对所列各种皮肤病的病因及发 病机理阐述亦较详细,如疣目、狐臭、丹毒、 各种癣类、夏日沸烂疮、冻烂疮、癞皲裂、雁 疮、风瘙瘾疹……等,并了解到漆疮是人体禀 性不耐,接触漆类物质所致;疥疮是由疥虫传 染而得,欧洲到18世纪才有关于疥虫的报告。
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
公元十世纪,宋·王怀隐等编才的《太平 圣惠方》对皮肤病的“风”颇有研究, 有治疗大风、风瘙瘾疹、白癜风、疠风 等各病的处方,目前用的搜风顺气丸就 出自该书。
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
公元十世纪,元·齐德之著《外科精义》, 特别重视整体观念,主张“以审病所以 然,而量其阴阳强弱以施疗。”认为 “治其外而不治其内,治其末而不治其 本”的方法是偏面的。公元十六世纪, 明·沈之问的《解围元薮 》、薛己的《疠 疡机要》等是麻风病的专著,对该病的 论述和治疗颇为详细。

中医皮肤病学新流派 特应性皮炎

中医皮肤病学新流派 特应性皮炎

中医皮肤病学新流派特应性皮炎*导读:禤国维小传禤国维,广东佛山人,第二届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1993年,被评为广东省名中医;……禤国维小传禤国维,广东佛山人,第二届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1993年,被评为广东省名中医;2006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7年荣获中国医院协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授予的和谐中国十佳健康卫士称号,是中医界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专家。

2014年,获评第二届国医大师。

特应性皮炎(AD)也叫特应性湿疹和遗传性湿疹,是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

相当于中医的奶癣、胎敛疮、四弯风和血风疮。

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国家有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调研,患病率在百分之三点多,但是现在远远不止这个数,特应性皮炎有一个特点,在越发达的国家患病率越高。

比如美国,在儿童里患病率已经超过了17%多,这个患病率是比较高的,在丹麦,在儿童中患病率已经达到了27%。

而且特应性皮炎具有慢性、反复性、阶段性的发展特点,对于患者身心健康影响非常大。

有学者做过一个研究,特应性皮炎按照它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引起的自杀率非常高,轻的不到1%,但是中度已经上升为个位数,重度已经上升为两位数。

甚至患者父母的自杀率也很高,像中度患者的父母自杀倾向,大概在6%~9%,重度是百分之十几。

关于特应性皮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婴儿期以心火为主,因胎毒遗热,郁而化火,火郁肌肤而致。

儿童期以心火脾虚交织互见为主,因心火扰神,脾虚失运,湿热蕴结肌肤而致。

青少年和成人期,因病久心火耗伤元气,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致。

在治疗方面,我们提出要辨体辨证辨病三位一体。

比如,婴幼儿期患者主要表现为胎毒遗热,治疗以解毒清热为主,在选药的时候,要尽量少用苦寒的药物。

因为苦寒的药物会损伤脾胃,我们经常说小孩脾常不足,无论采取什么方法,要始终把小孩的脾胃保护好。

中医皮肤病学教案

中医皮肤病学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中医皮肤病学教案辽宁中医学院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主讲教师:李忻红助讲教师: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主讲教师:李忻红助讲教师:授课对象:医系本科班授课时间:2004 年第二学期总学时:20 学时理论学时: 20 学时授课语言:汉语授课形式:普通讲授教材名称:中医外科学出版时间:2019 年参考教材:《现代皮肤病学》主讲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年月日授课对象:医系本科班授课时间:2004 年第二学期总学时:1 / 420 学时理论学时: 20 学时授课语言:汉语授课形式:普通讲授教材名称:中医外科学出版时间:2019 年参考教材:《现代皮肤病学》主讲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年月日中医外科学教案课程情况课程名称中医外科章节第十一章概论授课方式理论授课教师李忻红授课题目皮肤及性传播疾病概论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原发性及继发性皮疹;掌握中医皮肤科的辩证规律、治法及外用药使用原则;熟悉病因病机及外用药各种剂型;了解皮肤的简单结构及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提要掌握内容:原发性和继发性皮损的形态特征及辩证规律辩证治疗及常用治剂外用药使用原则熟悉内容:病因病机外用药剂型了解内容:皮肤的简单结构及生理功能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常见皮疹及内外治法适应症难点:外用药剂型及使用原则教学设计与组织详细阐述原发性和继发性皮损的形态特征、辩证规律及外用药使用原则;扼要介绍皮肤的简单结构及生理功能;简单讲述病因病机;以表格形式列举---------------------------------------------------------------最新资料推荐------------------------------------------------------ 外用药剂型。

中医皮肤病学概论

中医皮肤病学概论

皮肤的结构


汗腺 汗腺分小汗腺和大汗腺,由腺体和导管 组成,腺体位于真皮深导或真皮与皮下 组织交界处。分泌部分由一层腺细胞 (即暗红色细胞和透明细胞)组成,排 列呈管状,盘绕如球形,外层为肌上皮 细胞,有基底膜包绕,肌上皮细胞收缩 时,可使汗液排出。
皮肤的结构

导管由二层立方形细胞组成,排列呈管状,由 腺腔向上延伸而成。小汗腺开口于皮肤表面, 称汗也;大汗腺呈大管状腺,分泌部位较小汗 腺大10倍左右,开孔于毛囊。小汗腺几乎分布 于全身,以掌、跖部最多,具有调节体温、柔 化角质和排泄作用。大汗腺只分布于腋窝、乳 晕、脐窝、肛门及外生殖器等处,青春期后分 泌旺盛,女性较男性早,月经和妊娠期分泌亦 较多。
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

公元七世纪,隋· 巢元方等撰《诸病源候论》 对皮肤病的论述已较完善,差不多将常见的皮 肤病均已列出,并对所列各种皮肤病的病因及 发病机理阐述亦较详细,如疣目、狐臭、丹毒、 各种癣类、夏日沸烂疮、冻烂疮、癞皲裂、雁 疮、风瘙瘾疹……等,并了解到漆疮是人体禀 性不耐,接触漆类物质所致;疥疮是由疥虫传 染而得,欧洲到18世纪才有关于疥虫的报告。
中医皮肤病学概论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魏跃钢

中医皮肤病学是中医临床医学的一个组 成部分,在研究和治疗人体皮肤及其附 属器疾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和理论知识,目前已专业化,发展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

早在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墟甲骨文中就有 “疥”、“疕”等有关皮肤病的记载。 公元前十一世纪由专科“疡医”治疗包 括皮肤病在内的疮疡等疾病。1973年长 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简帛医书《五 十二病方》,系公元前四世纪,载有熏、 浴、敷、涂等中药外治法治疗皮肤病。

中医皮肤病学.

中医皮肤病学.

辽宁中医学院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主讲教师:李忻红助讲教师:授课对象:医系本科班授课时间:2004年第二学期总学时:20学时理论学时: 20学时授课语言:汉语授课形式:普通讲授教材名称:中医外科学出版时间:2002年参考教材:《现代皮肤病学》主讲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年月日辽宁中医学院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概 论一、皮肤的简单结构及主要生理功能1、简单结构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约占体重的16%。

皮肤面积成人约1.5―2m 2皮肤厚度因人而异,不同部位厚度不同。

通常约为0.5-4mm (不包括皮下)。

眼睑,乳部和四肢屈侧等处较薄,掌跖和四肢伸侧等处较厚。

光镜: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构成(其间除附属器,还有淋巴管、血管、神经、肌肉)。

表皮(由下至上分为):基底层:一层柱状基底C组成,排列整齐如栅栏状 生 棘层:多角形,愈位于表层,形态愈扁平 发 颗粒层:细胞内有粗大、嗜碱性颗粒。

透明层:仅见于掌跖等角质层肥厚处。

角质层:细胞不含细胞核。

真皮: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主要由致密CT组织组成,包括胶原f 、弹力f 、网状f ,细胞和基质,还有N、N未梢,血管、L 管,肌肉及附属器。

皮下组织:疏松的结缔组织脂肪又称皮下脂肪层,此层还有汗腺,毛囊、血管、淋巴管及N 等。

年 月 日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皮肤附属器:毛发与毛囊:毛发分长毛、短毛、毳毛。

皮脂腺:分布广泛,分布于掌跖和指(趾)屈侧以外全身皮肤,头面、胸背上部皮脂腺较多(皮脂溢出部位)。

小汗腺:分泌汗液,调节体温。

分布广泛。

除唇红、包皮、龟头、小阴唇等处。

顶泌汗腺(旧称大汗腺):腋,乳晕,脐窝,肛门,外阴等处。

甲:密集角质细胞构成。

指甲生长速度每月0.1mm ,趾甲为其1/2-1/3,一般3个月长1cm 。

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神经,保持正常生理功能。

2、主要的生理功能(1)保护作用(屏障作用):防护机械性刺激,物理性损害,化学性损害,微生物防御。

【课程思政案例】《中医皮肤科学》课程

【课程思政案例】《中医皮肤科学》课程

《中医皮肤科学》课程思政一、课程组基本情况中医皮肤科学是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留学生)和针灸推拿学专业五年制(留学生)学生开设的一门临床专业课。

从2010年开始为中医学(五年)留学生开设中医皮肤病学,2015年针对中医学专业五年制(留学生)开设中医皮科学I和中医皮科学II,针灸推拿学专业五年制(留学生)开设中医皮肤科学,2019年中医学专业五年制(留学生)的课程变更为中医皮肤科学和中医皮肤科学辨证思维训练。

二、建设举措1.加强自身建设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大学的整体部署下,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工作。

《中医皮肤科学》被评选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既是对我们日常工作的认可,也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课程组在课程负责人、中医外科教研室主任鲍身涛教授的带领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思想内涵,锐意进取。

首先注重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教师对思政的学习和认识。

课程组定期召开各类研讨会,组织骨干教师,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完善课程设置。

医院开展了各类课程思政的活动,启动了“不忘初心,德耀杏林”项目,教师们积极参加院内培训,对课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教研室多次派教师参加院外各类培训,如积极参加“抗疫与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改革暨课程思政建设”线上研讨会,观摩“中医药社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

2.言传身教“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

教师的言传身教是课程思政最直接、最见成效的方式,教师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价值追求、师德师风,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自觉地把教书育人与自我修养相结合,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学生因材施教,治学严谨,要求严格,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中医中级职称考试科目

中医中级职称考试科目

中医中级职称考试科目
一、临床医学科:1.中医学理论2.中医诊断学3.中医内科学4.中医外科学5.中医妇科学6.中医儿科学7.中医骨伤科学8.中医眼科学9.中医耳咽喉科学10.中医口腔科学11.伤寒诊断与治疗12.中医皮肤病学13.中医急症学14.康复中医学15.中医针灸学16.中医药学
二、辅助科目:1.中药学2.藏药学3.民族药学4.医史学5.中医养生保健学6.运动医学与康复7.中药制药8.中医按摩学9.中医内服调养10.中医大腿外科学11.中医按摩治疗12.中医骨伤治疗13.中医针灸治疗14.民族医药学15.医疗管理与卫生法规。

密陀僧复方_中医皮肤病学简编_减法方剂树

密陀僧复方_中医皮肤病学简编_减法方剂树

密陀僧复方_中医皮肤病学简编_减法方剂树密陀僧复方_中医皮肤病学简编_减法方剂树 (1)1.原方 (3)1.1.组成:雄黄31g,硫黄31g,密陀僧31g,黄丹31g,生南星31g。

(3)1.2.功效:白癜风。

(3)1.3.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3)2.三黄丸 (3)2.1.减:密陀僧、生南星 (3)2.2.组成:雄黄1两,硫黄1两,黄丹2两。

(3)2.3.功效:痔。

(3)2.4.来源:《普济方》卷二九六 (3)3.鱼肚散 (3)3.1.减:雄黄、硫黄、生南星 (3)3.2.组成:密陀僧1两,黄丹1两(水飞)。

(3)3.3.功效:小儿疳疮。

(3)3.4.来源:《普济方》卷三八一引《卫生家宝》 (3)4.雄黄膏 (3)4.1.减:密陀僧、黄丹、生南星 (3)4.2.组成:雄黄1两,硫黄1两(并细研)。

(3)4.3.功效:身上诸恶疮。

(3)4.4.来源:《普济方》卷二七五引《十便良方》 (4)5.三圣膏 (4)5.1.减:雄黄、密陀僧、生南星 (4)5.2.组成:硫黄(生,研)半两,黄丹半两(研)。

(4)5.3.功效:白癜风。

(4)5.4.来源:《准绳.疡医》卷五 (4)6.塞耳硫黄散 (4)6.1.减:密陀僧、黄丹、生南星 (4)6.2.组成:雄黄1分,硫黄1分。

(4)6.3.功效:耳聋。

(4)6.4.来源:方出《圣惠》卷三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五十四 (4)7.解毒雄黄散 (4)7.1.减:密陀僧、黄丹、生南星 (4)7.2.组成:雄黄4两,硫黄8两。

(4)7.3.功效:风湿流注腿脚,致生血风顽疮,紫黑搔痒者。

(4)7.4.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4)8.二黄散 (4)8.1.减:密陀僧、黄丹、生南星 (4)8.2.组成:硫黄1两,雄黄3钱。

(4)8.3.功效:疳疮搔痒。

(5)8.4.来源:《走马疳急方》 (5)1.原方1.1.组成:雄黄31g,硫黄31g,密陀僧31g,黄丹31g,生南星31g。

生甘草煎液 实用中医皮肤病学 (2)

生甘草煎液 实用中医皮肤病学 (2)

生甘草煎液实用中医皮肤病学引言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许多对皮肤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

其中,生甘草煎液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皮肤病学领域。

本文将介绍生甘草煎液的制备方法、药理作用以及在中医皮肤病学中的实际应用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一中药方剂。

一、生甘草煎液的制备方法生甘草煎液的制备方法有多种,下面介绍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材料准备•生甘草:30克•水:500毫升制备过程1.将生甘草洗净,切碎备用。

2.将切碎的生甘草放入煎锅中,加入500毫升水。

3.将煎锅放在火上煎煮,煮沸后改为小火煮30分钟。

4.关火后,待煎液冷却至适宜温度后,用纱布滤去渣滓,得到生甘草煎液。

二、生甘草煎液的药理作用生甘草煎液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包括:1.抗炎作用:生甘草煎液中的甘草酸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红肿和疼痛。

2.抗过敏作用:甘草酸能够抑制过敏反应,减轻过敏症状。

生甘草煎液在治疗皮肤过敏病时,能够缓解局部搔痒、红斑和水肿等症状。

3.抗菌作用:生甘草煎液中的甘草酸还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对治疗一些皮肤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效果。

三、生甘草煎液在中医皮肤病学中的应用案例案例一:湿疹患者,女性,35岁,患有多年的湿疹。

起初局部红肿、潮湿,剧痒难耐。

经过中医诊断,属于湿热内蕴型湿疹。

医生给予局部外用生甘草煎液,每天2-3次,连续三周。

治疗结果显示,病情明显好转,红肿和潮湿减轻,瘙痒明显缓解。

案例二:痤疮患者,男性,18岁,患有多年的痤疮。

病情时好时坏,经过中医诊断,属于瘀热郁闭型痤疮。

医生建议将生甘草煎液口服,每日2次,连续一个月。

治疗结果显示,痤疮症状明显减轻,数量和严重程度均有所减少。

案例三:银屑病患者,男性,45岁,患有多年的银屑病。

病情稳定,长期积极治疗,但效果不佳。

经过中医诊断,属于血热湿燥型银屑病。

医生建议将生甘草煎液外用,每日2次,连续两个月。

(整理)皮肤病中医治疗

(整理)皮肤病中医治疗

常见皮肤病中医诊疗指南 (解读)一、中医皮肤科学的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学科。

早期,中医外科包括疮疡外科杂病、中医皮肤科学以及肛肠病等。

跌打损伤、金刃刀伤、眼耳鼻喉口腔属于外科。

医学发展,分工,全国各地中医院逐渐成立中医皮肤科。

有渊源、发展的过程。

1、渊源从原始社会起,劳动生活中与野兽搏斗、大自然抗争,创伤,用草、树皮外敷,包扎伤口,压迫止血等原始的治疗方法。

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青铜铭“疥”“疥”。

如有“疾自、疾耳、疾舌、疾足、疾止、疥、疕”等记载。

1973年马王堆出土《五十二病方》最早医书,记载创伤、冻疮、虫咬、肿瘤、皮肤病。

记载40多种治疗皮肤病的外用制剂,外用药已经有散剂、膏剂、水剂、醋剂、水银剂等。

《内经》已有皮肤病病名的论述。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论述有治疗狐惑病的症状方药。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五、六介绍多种皮肤病,其中描述“沙虱毒”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恙虫病的记载。

•南北朝·《刘涓子鬼遗方》记载几十种皮肤病,并有相应治疗方药。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头生疮,有虫,白痂甚痒”,指发癣;“湿疥,疣、癣、疥、隐疹的症状和辩证,并且指出漆过敏与个人体质有关。

•唐孙思邈曾治疗6000多例麻风病,详细描述症状。

《备急千金要方》用丹砂、矾石、水银、石膏治疗多种皮肤病和保健美容方。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记载40多种病,专著《黴疮秘录》梅毒、指出性交传染、遗传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砷剂治疗梅毒;《解围元薮》麻风。

•清吴鞠通创立温病学说,采用疏风清热解毒、凉血治疗皮肤病,丰富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和方药。

•综上所述,从马王堆出土《五十二病方》、内经、金匮等,到明清《外科正宗》《医宗金鉴》等有260余种中医外科专著几乎都有皮肤病内容,包括症状、理法方药一并俱全,这是今天中医皮肤病学发展的基础。

•在性病方面,历代众多医籍和性病专著记载“疳、下疳疮、横痃、杨梅疮、阴痒、阴蚀、疥、淋证、带下病等10多种与性行为和性接触传染有关的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医皮肤病学自测试题【A型题】1.鳞屑在急性病后见之多为 A.余热未清 B.血热 C.湿热 D.火毒 E.营血亏损 2.皮损表现为丘疹时外用剂型最好选用 A.洗剂 B.粉剂 C.软膏 D.油剂 E.酊剂 3.蛇串疮西医发病的病原微生物为A.水痘病毒B.水痘-带状疱疹病毒C.单纯疱疹病毒D.人类乳头瘤病毒E.麻疹病毒4.治疗头大蒂小的疣常用方法为A.鸦胆子散敷贴法B.推疣法 C.菱蒂磨擦法 D.荸荠磨擦法 E.洗涤法 5.一药毒患者皮损为针头至米粒大小的丘疹,稀疏或密集分布,有自上而下的发疹顺序,皮损焮红灼热,瘙痒。

应属药毒的哪一型 A.多形红斑型 B.固定红斑型 c.湿疹皮炎样型 D.荨麻疹样型 E.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6.局限性风瘙痒最为多见的部位为A.肩、背部B.双下肢C.双上肢D.阴部、肛门周围 E.头面部 7.荨麻疹若单纯发生在眼睑、口唇、阴部等组织疏松处,表现为浮肿边缘不清而无其他皮损者称为 A.风 B.游风 C.面游风 D.痒风 E.血风疮8.寻常型白疕在下列哪期易出现同形反应A.进行期B.静止期C.消退期D.退行期 E.初发期 9.气血失和,脉络瘀阻是下列何种疾病的病机 A.黧黑斑 B.白驳风 C.紫白癜风 D.白屑风 E.面游风 10.瓜藤缠的病程一般为 A.1周左右 B.3周左右 C.6周左右 D.8周左右 E.10周左右 11.三期梅毒的主要表现为 A.疳疮B.杨梅疮 C.杨梅结毒 D.杨梅疹 E.扁平湿疣 12.原发性生殖器疱疹的潜伏期一般为A.2~7天 B.8~15天 C.15~30天 D.30~40天 E.40~60天 13.艾滋病毒特异性侵犯下列哪种细胞,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缺陷 A.CD B.CD C.CDD.NK E.LC 4 83 【B型题】 A.洗剂 B.软膏 C.油剂 D.粉剂 E.酊剂 1.皮损表现为风团常选用的外用药剂型为2.皮损表现为结节常选用的外用药剂型为3.皮损表现为皲裂常选用的外用药剂型为A.龙胆泻肝汤合萆解渗湿汤加减B.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C.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D.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散加减E.桃红四物汤加减4.湿疮湿热浸淫证常用何方治疗5.湿疮湿热蕴肤证常用何方治疗6.湿疮脾虚湿蕴证常用何方治疗 1A.百部酊外搽B.三黄洗剂外搽C.黄连膏外搽D.药浴或薰洗E.补骨脂酊 7.风瘙痒若表现为全身皮肤瘙痒者一般选用8.风瘙痒若表现为皮肤干燥发痒者一般选用9.风瘙痒若表现为皮损有湿疹样变者一般选用 A.热毒未清B.血热络伤,血溢所结C.湿热所致D.血虚风燥E.风热所致10.导致脓痂的原因为11.导致血痂的原因为12.导致脂痂的原因为【X型题】1.下列哪些原因是导致瘙痒的常见病因 A.风 B.寒 C.湿 D.虫淫 E.血虚2.下列哪些属于继发性皮损 A.溃疡 B.糜烂 C.皲裂D.色素沉着E.苔藓样变 3.下列哪些皮损适用于洗剂外用A.斑 B.风团 C.水疱 D.痂 E.鳞屑 4.下列哪些疾病属于反复发作的皮肤病 A.热疮 B.湿疮 C.蛇串疮D.白疕E.牛皮癣5.亚急性湿疮外治原则为A.消炎B.止痒 C.燥湿 D.收敛 E.剥脱 6.婴儿湿疮根据发病年龄及皮损特点临床分为哪些型A.脂溢型B.干燥型C.渗出型D.脓疱型E.红皮型7.药毒的临床特点为A.有用药病史 B.有一定的潜伏期,常突然发病 C.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红 D.停药后消退迅速 E.可泛发或限于局部8.引起红皮型白疕常见原因有A.由寻常型白疕发展而成 B.治疗不当 C.外用刺激性很强的药物 D.长期大量运用激素后突然停药 E.食鱼腥发物 9.黧黑斑发病与下列哪些脏腑有密切关系A.肝B.脾C.肾D.肺E.心lO.丘疹脓疱型酒齄鼻的临床表现为A.红斑基础上出现痤疮样丘疹或小脓疱 B.毛细血管扩张更为明显 C.皮色变为紫褐色 D.自觉轻度瘙痒 E.出现鼻赘 11.红蝴蝶疮出现心血管系统病变以下列哪些病较为常见A.心肌炎B.心包炎 C.心内膜炎 D.心包积液 E.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2.男性淋病常见的合并下列哪些疾病A.前列腺炎B.附睾炎 c.精囊炎 D.膀胱炎 E.输尿管炎 13.三期皮肤梅毒常见者有下列哪些A.结节性梅毒疹B.树胶样肿C.近关节结节 D.梅毒性白斑E.扁平湿疣 14.艾滋病的传播途经为 A.性交传染 B.血液传染 C.围产期母婴感染D.空气传染 E.消化道传染【填空题】 1.皮肤病的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_______二类。

22.毒邪引起的皮肤病可分为食毒、药物毒、虫毒、漆毒等,其病机不外乎_______或对某物质过敏而成。

3.一般认为麻木为_______或_______,导致经脉失养,或气血凝滞,经络不通所致。

4.丘疹顶部有较小水疱或脓疱时称之为_______或_______ 5.蛇串疮皮肤刺痛轻重不等,儿童疼痛_______,年老体弱者疼痛_______。

6.蛇串疮治疗以_______为主要治法。

7.疣目相当于西医的_______;扁瘊相当于西医的_______ 8.黄水疮多发于_______季节,好发于_______部位。

9.黄水疮局部治疗原则为解毒_______。

10.硫黄软膏外治疥疮,儿童用药浓度为_______,成人用药浓度为_______。

11.湿疮患者若以丘疹为主者又称之为_______或_______。

12.亚急性湿疮常由_______,或处理失当,病程迁延所致,也可为_______。

13.小腿湿疮好发于小腿下l /3内侧,常伴有_______。

常伴发_______ 14.慢性湿疮外治原则以_______、_______促进真皮炎症浸润吸收为主。

15.婴儿湿疮临床常根据发病年龄及皮损特点分为脂溢型_______。

16.接触性皮炎根据接触物质的不同及其的症状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因漆刺激而引起者称为_______,因贴膏药引起者称为_______。

17.药毒发病有一定的潜伏期,第一次发病多在用药后_______天;重复用药常在_______内发病,短者甚至在用药后瞬间或数分钟内发病。

18.风瘙痒治疗以祛风、_______为治则。

19.猫眼疮患者自觉症状为_______或_______。

20.白疕多因素体营血亏损,血热内蕴,_______而成。

21.白驳风皮肤病理检查显示表皮明显缺少_______及_______ 22.黧黑斑肝肾不足证,常用_______加减治疗;脾虚湿蕴证,常用_______加减治疗。

23.粉刺好发于颜面、颈部、_______或_______ 24.面游风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型。

25.酒齄鼻临床上以_______为主要治法。

26.油风开始长新发时,往往纤细柔软,呈_______色毳毛,类似_______。

27.红蝴蝶疮后期肾功能损害可出现_______的表现。

28.淋病的潜伏期一般为_______,平均为_______。

29.潜伏梅毒,若感染期限在2年以内者称为_______;病期在2年以上者称为_______。

【是非判断题】1.脏腑失调是皮肤病重要的病因病机,其中以脾胃湿热为多见。

( ) 2.患者自觉痒如虫行或蚁走,多为血虚风燥所致。

( ) 3.脓痂为热毒未清所致;滋痂为血热所致。

( ) 4.清热解毒法,用于实热证,方选五味消毒饮、化斑解毒汤。

( ) 5.皮损表现为糜烂,渗液较多时,常用洗剂。

( ) 6.热疮病程1~2周,愈后不易复发。

( ) 7.在发于头面部的蛇串疮中,以发于眼部、耳部的病情较轻。

( ) 8.丝状疣多见于青少年,多发于颈项、眼睑部。

( ) 9.风热疮的皮损为先出现母斑,在母斑出现3~4周后再出现子斑。

( ) 10.黄水疮后期皮损干燥结痂,痂皮脱落,留下疤痕。

( ) 11.肥疮相当于西医的白癣。

( ) 12.隐翅虫线状皮炎患者自觉症状主要表现为瘙痒。

( ) 313.男性疥疮患者病久可在四肢出现结节。

( ) 14.阴囊湿疮又称为肾囊风。

( ) 15.接触性皮炎因贴膏药而引起者称为膏药风。

( ) 16.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为药毒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其死亡率高。

( ) 17.风瘙痒自觉症状主要表现阵发性搔痒,尤以夜间为重。

( ) 18.寻麻疹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 ) 19.牛皮癣局限型皮损为少数境界清楚的苔藓样肥厚斑片。

( ) 20.猫眼疮重症眼损害可造成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 ) 21.白疕进行期外治宜用温和之剂。

( ) 22.粉刺初起皮损多为针头大小的脓疱。

( ) 23.面游风主要因素体湿热内蕴,感受风邪所致。

( ) 24.酒齄鼻皮损以红斑为主。

( ) 25.油风患者若头发全部脱光称为全秃。

( ) 26.瓜藤缠皮损消退后不留痕迹,不化脓,也不渍破。

( ) 27.红蝴碟疮患者一般都有规则发热。

( ) 28.急性淋病湿热毒蕴证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 ) 29.二期梅毒主要表现为疳疮。

( ) 30.尖锐湿疣用点涂法外治适用于疣体小而少者。

( ) 【名词解释】 1.斑疹 2.丘疹 3.风团 4.疱疹 5.脓疱6.鳞屑 7.糜烂 8.溃疡 9.痂 10.皲裂 11.热疮12.蛇串疮13.疣14.风热疮15.黄水疮16.湿疮17.风瘙痒18.瘾疹19.白疕20.白驳风21.面游风22.梅毒【病案分析题】1.某患者以皮肤瘙痒性风团2小时就诊。

自述在收麦时受风,突感皮肤瘙痒不适,随即四肢及躯干部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局部灼热,瘙痒难忍,搔抓后风团扩大增多。

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既往史:去年6月份曾有类似发病。

皮肤科检查:四肢、躯干有较多大小不等的风团,颜色鲜红,皮肤划痕征阳性。

要求回答下列问题:中医诊断;辨证;分析病因病机;提出内治法及代表方剂。

2.张某,男,64岁。

患者颈部瘙痒,皮肤增厚,时轻时重已有7年,近1年来发展至躯干四肢,瘙痒不堪,夜难成眠,便干溲少。

查见颈部两侧皮肤肥厚,苔藓样变,色素减退,间有色素沉着斑,四周有散在光亮的扁平坚实丘疹,胸背及四肢伸侧也有类似皮损,满布抓痕、血痂,苔薄根腻,脉弦滑。

要求回答以下问题:中医诊断;辨证;内治法;方药。

3.刘某,男,60岁。

1990年1月30日就诊。

数年来每遇冬令皮肤瘙痒、干燥,近日来加重。

阵发性瘙痒以夜间为重,搔抓出血方休,夜寐难安,心烦口干。

查见四肢、躯干皮肤干燥、抓痕、血痂及色素沉着。

苔薄黄,舌红,脉细。

要求回答以下问题:中医诊断;辨证;内治法;方药。

4三、中医皮肤病学自测试题答案【A型题】1.A 2.A 3.B 4.B 5.E 6.D 7.B 8.A 9.B 10.C 11.C 12.A 13.A 【B型题】 1.A 2.B 3.B 4.B 5.A 6.C 7.A 8.C 9.B 10.A 11.B 12.C 【X型题】1.ACDE 2.ABCDE 3.ABC 4.ABDE 5.ABCD 6.ABC 7.ABCE 8.ABCD 9.ABC 10.ABCD 11.ABD 12.AB CD 13.ABC 14.ABC 【填空题】1.内因;外因2.中毒:禀赋不耐 3.血虚;湿痰瘀血阻络 4.丘疱疹;丘脓疱疹 5.轻微;剧烈 6.清热利湿;行气止痛7.寻常疣;扁平疣 8.夏秋;头面、四肢等暴露 9.收敛;燥湿 10.5%~10%;10%~15% 11.血风疮:粟疮12.急性湿疹未能及时治疗;初发即呈亚急性湿疹13.青筋暴露;小腿溃疡14.止痒;抑制表皮细胞增生5.湿型(渗出型);干型(干燥型) 16.漆疮;膏药风17.5—20天;24小时 18.清热;凉血 19.轻度瘙痒;灼热疼痛感 20.化燥生风;肌肤失养 21.黑素细胞;黑素颗粒 22.六味地黄丸;②参苓白术散 23.肩背部;②臀部24.干性型;湿性型25.清泄肺胃;理气活血26.白色;毫毛 27.尿毒症;肾病综合症 28.2—1 0天;3—5天 29.早期潜伏梅毒;晚期潜伏梅毒【是非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名词解释】 1.斑疹是指局限性皮肤明显的颜色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的皮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