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漫步——天文理论与实践选修课课程纲要
天文知识实践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天文知识,我就被那浩瀚无垠的宇宙深深吸引。
在参加学校的天文知识实践课程后,我对天文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课程概述天文知识实践课程是一门以实验和观测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我们不仅学习了天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亲自动手进行天文观测,感受宇宙的神奇魅力。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恒星、行星、卫星、星系等天体的基础知识,以及望远镜的使用、天文摄影技巧等实践技能。
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课程开始阶段,我们学习了天文学的基本概念,如天球、赤道坐标系、黄道坐标系等。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我们对宇宙的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恒星演化、行星运动、黑洞等天文学的前沿知识,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游刃有余。
例如,在学习望远镜的使用时,我们需要了解望远镜的光学原理、放大倍数、焦距等参数,才能根据观测需求选择合适的望远镜。
三、实践操作的体验在实践操作环节,我们进行了多次天文观测,包括肉眼观测、望远镜观测和天文摄影。
以下是我在实践操作中的一些体会:1. 肉眼观测:通过肉眼观测星空,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神秘。
在晴朗的夜晚,我们观看了北斗七星、仙女座、大熊座等星座,学习了它们的位置、形状和特点。
这种直观的感受让我对天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望远镜观测:在望远镜观测环节,我们使用不同型号的望远镜观察了月球、木星、土星等天体。
通过望远镜,我们看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木星的四大卫星、土星的光环等细节,这些观测结果让我们对天体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3. 天文摄影:天文摄影是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
我们学习了天文摄影的基本技巧,如曝光时间、ISO值、焦距等参数的调整。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拍摄到了美丽的星空照片,感受到了摄影的魅力。
四、团队合作与交流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观测和摄影,这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天文校本课程大纲

天文校本课程一、课程性质《天文地理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如天文台及相关的软硬件设备),主动地实践中获得天文地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积极地思索发现问题、自主地探究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
二、课程类型天文地理校本课程在高中课程结构中属科学学习领域,涉及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
科目上从属于地理,并涵盖研究性学习及社会实践。
模块上属校本课程,即科学选修二。
本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信息技术要求较高,在全面体现新课程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更突出学生学习科学的选择性以及重视对天文问题的探究,并强调科学问题提出的培养。
三、课程目标新课程改革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体现其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天文观测、天文科学问题的提出、假说提出或课题研究。
2 过程与方法除课堂教学外,组成天文兴趣小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探讨见解和成果。
有条件的话还可组织野外天文观测考察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星空、探索宇宙的兴趣;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情感;增强利用宇宙资源、保护宇宙环境的使命感。
四、课程内容第一部分天文概论第一章天文简史§1.1 古代天文学发展§1.2 星座故事§1.3 近代天文学发展§1.4 现代天文学与展望第二章宇宙环境§2.1 宇宙起讫问题与假说§2.2 宇宙天体类型§2.3 恒星§2.4 恒星演化§2.5其他天体类型第三章宇宙中的地球§3.1 太阳系§3.2 太阳系成员§3.3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4 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第四章天体力学§4.1 万有引力定律§4.2 万有引力定律运用§4.3 其他天体力学现象第二部分天文观测第一章光学望远镜§1.1 凸透镜§1.2 凹透镜§1.3 折射望远镜§1.4 凹面镜§1.5 反射望远镜§1.6光学望远镜特点及运用第二章射电望远镜§2.1 黑体辐射定律§2.2 射电望远镜类型§2.3 射电望远镜特点及运用第三章天文观测§3.1 天球坐标§3.2 星图判读应用§3.3 宇宙探测前沿观测活动:●常规观测辨认银河系;观察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金牛座、猎户座、狮子座等星座;观察北极星、织女星、牛郎星、天狼星等恒星;观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观察太阳大气层、太阳黑子等;观察月球表面地貌、观测月相变化,总结变化规律;●特殊天象实时追踪彗星流星雨日食和月食其他各种天象野外观测在有特殊天象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前往野外(如崇明东滩、天平山等地)观测。
幼儿园漫步星空之旅:天文科学教育课程规划

幼儿园漫步星空之旅:天文科学教育课程规划在幼儿园教育中,天文科学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天文科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想象力的重要工具。
天文科学教育课程规划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深入探讨幼儿园天文科学教育课程规划的多个方面,以帮助读者全面、深刻地了解这一主题。
一、提前准备在规划幼儿园的天文科学教育课程之前,教师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他们需要对天文科学知识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天体的运行规律、星座的起源和故事、太阳系的构成等。
他们还需要掌握一些简单的天文观测技巧,以便于在课堂上进行示范和指导。
通过提前准备,教师们能够为孩子们带来更生动、有趣的天文科学教育课程。
二、课程设置在天文科学教育课程规划中,课程设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课程不仅要符合幼儿园教育的整体目标和要求,还要能够引发孩子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天文科学的好奇心。
课程设置需要既有趣味性又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同时还需要考虑孩子们的芳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在幼儿园的天文科学教育课程中,可以设置观赏星空、制作星座手工、学习日常应用的天文常识等内容,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在天文科学教育课程规划中,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幼儿园教育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孩子们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
在天文科学教育课程中,可以采用讲解、互动问答、实地观测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孩子们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天文科学知识。
还可以通过游戏、手工制作等方式,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四、课外拓展除了课堂教学外,天文科学教育课程规划还需要考虑课外拓展的内容。
可以组织孩子们观赏夜空、参观天文馆、制作天文模型等活动,让孩子们在课外也能够接触和了解更多的天文科学知识。
通过课外拓展,可以增加孩子们对天文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天文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五、教师角色在天文科学教育课程规划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天文选修课

我的天文选修课经过这五周的天文学的学习,觉得李老师不仅是在向我们传授高深的天文学知识,更是在提升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这几节课中,老师先是全面的给我介绍了天文学,然后又分别主要给大家介绍了几个大方面的内容:有天文学体系的发展;恒星之死;宇宙的诞生和宇宙大爆炸;水与生命起源;量子力学以及宇宙等,并在其中又为大家讲了很多简单的常识性天文学知识,拓宽了我们知识面。
并且老师教给我们的不单单是清一色的天文学知识,讲知识的同时,也在教我们一些深刻的道理。
天文学是观察和研究宇宙间天体的学科,他研究天体的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等等方面,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就拿水与生命起源这个课题来说,老师讲过,水分子发构成,是由电子正负吸引形成长链(液态),在104.5°时,会让分子力恰到好处。
课上老师为我们展示了“水知道答案”这个著名的实验,看到“爱”与“感谢”,水结晶呈现完整美丽的六角形;被骂做“浑蛋”,水几乎不能形成结晶;听过古典音乐的水结晶风姿各异,听过重金属音乐的水结晶则歪曲散乱……《水知道答案》用100多张前所未见的水结晶照片,向世人展示了一项独一无二的科学观察:水能听,水能看,水知道生命的答案!如何去观察水的万种风情?如何去观赏水结晶的喜怒哀乐?如何领悟并陶醉在水结晶所蕴含的对生命的感谢和热爱?用两种水的结晶,到真善美与假丑恶,延伸到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课上老师注重天文学知识与天其他各界大家的智慧结晶相结合,告诉我们,大自然应该有一个真善美之心,大自然的本质上可能醋在一种伟大的智慧力量,宇宙则是更大的智慧体。
热泪的智慧只能来自于自然智慧。
也是在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类不应妄自尊大,要天人合一。
作为人类,我们要多做好事,修身养性,可以不为善但一定不做恶。
如此才能得到大自然的眷顾,被赐予更多的智慧和资本,更好的生活下去。
“良知者,心志本体”“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良知,合于天理。
天文学教学大纲

天文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天文学简介
天文学是一门研究天体的科学,包括天体的轨道、性质、组成等内容。
本课程将介绍天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帮助学生建立对天
文学的整体认识。
第二部分:星体观测
本部分将介绍天文学观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包括使用望远镜观测
恒星、行星、星系等天体。
学生将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文学观测的技能。
第三部分:恒星与星系
本部分将介绍恒星的形成、演化过程,以及不同类型的星系。
学生
将了解星际物质、黑洞等星体的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第四部分:天体力学
本部分将介绍行星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引力定律,学生将学习计算行
星间的引力相互作用,理解行星轨道和运动的原理。
第五部分:宇宙探索
本部分将介绍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包括载人航天、卫星探测器、望远镜等设备的发展和运用。
学生将了解到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和探索
方式。
第六部分:天文学应用
本部分将介绍天文学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包括导航系统、气象预测、通信技术等方面。
学生将了解到天文学的实际应用和社会意义。
结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天文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掌握基本的天文观测和计算技能,培养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愿大家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汲取知识的养分,成为未来的天文学家和科学家。
天文课程课时安排方案模板

一、课程背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天文科普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学生的天文素养,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兴趣,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天文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天文基础知识,了解宇宙的奥秘;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3. 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XX课时,具体安排如下:1. 第一阶段(1-4课时):天文基础知识入门(1)课时1:宇宙概述,介绍宇宙的起源、结构和发展;(2)课时2:恒星与星系,讲解恒星、星系的概念和分类;(3)课时3:行星与卫星,介绍太阳系内的行星、卫星及其特点;(4)课时4:天体运动,讲解天体运动的规律和原理。
2. 第二阶段(5-8课时):天文观测与实验(1)课时5: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与维护,介绍天文望远镜的类型、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2)课时6:天文观测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观察恒星、行星等天体;(3)课时7:天文摄影,讲解天文摄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4)课时8:天文科普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天文科普活动,提高他们的天文素养。
3. 第三阶段(9-12课时):天文文化与科学探究(1)课时9:中国古代天文,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2)课时10:现代天文学,讲解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和前沿领域;(3)课时11:天文探索与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4)课时12:天文科普讲座,邀请天文专家为学生进行科普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
4. 第四阶段(13-16课时):天文实践活动与成果展示(1)课时13-14:天文观测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天文观测竞赛,检验他们的天文知识和实践能力;(2)课时15-16:天文科普展览,组织学生进行天文科普展览,展示他们的天文研究成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出勤率、课堂参与度;2. 学生对天文知识的掌握程度;3. 学生在天文观测、实验和科普活动中的表现;4. 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仰望星空——天文知识入门》课程纲要

《仰望星空——天文知识入门》课程纲要一、基本项目1.课程名称:仰望星空——天文知识入门2.开发教师:张尚印、周乐双3.教学材料:(1)理论知识:教材拓展、自编;(2)器材:星图、双筒望远镜、天文望远镜(视条件而定)4.课程类型:拓展性校本课程(选修)5.授课时间:一学期,每周1课时共计8课时6.授课对象:高一(50人左右)二、具体内容[课程背景]许多人认为欣赏星空、掌握一定天文知识是一件很难的事。
事实上,只要有一个正确、良好的开端,欣赏星空就一定会成为一生的爱好。
观察星空,能体会到宇宙的博大,使人心胸开阔。
辨认星座、恒星以及其它天体,了解有关它们的知识等极富乐趣,极具挑战性。
当我们沉浸在星光中时,整个身心都得到充分而积极的放松。
请在繁忙,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将目光投向那奥妙无穷的夜空吧!抬头看着迷人的浩瀚星空,能让我们放松许多。
望着这璀璨星空,我们不禁感叹宇宙的神秘莫测,让我们一起探索宇宙![课程目标]高中地理开篇学习了天体与天体系统方面的知识,开设《初级天文入门》这一校本课程,是对课本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其内容涉及初级入门知识、观测摄影知识、简单的器材知识等。
指导入门爱好者了解必备的天文知识,怎么样开始认识星座,使入门者了解双筒望远镜、天文器材的构造原理等知识以及利用简单的观测仪器进行天文观测。
旨在宣传天文科普,引领大家进入探索宇宙的行列。
[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本课程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一、天文入门理论知识的学习二、利用星图、指星笔、双筒望远镜等仪器进行简单观测活动三、户外观测活动[课程形式]1.学时安排:每周1学时,共8课时,安排在高一年级进行。
2.教学工具:互联网、多媒体课件、录像资料、天文观测仪器。
3.教学形式:采取教师讲授,结合学生实践的形式。
4.评价方式: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观测活动,收集并整理成果,参加成果展。
天文学漫步天文理论与实践选修课课程纲要

浙江省第三批普通高中推荐选修课程宁波市中小学校天文科普教材《天文学漫步——天文理论与实践》课程纲要一、课程简介 《天文学漫步——天文理论与实践》课程兼具兴趣爱好型和知识扩展型两类课程性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天文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天文观测方法,首次突出以理论学习和实践观测相结合的方式,既增加学生的天文常识又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通过课程知识渗透和实践能力培养,促使学生对浩瀚的宇宙、无穷的奥秘产生浓厚兴趣,使学生◆课程名称:天文学漫步——天文理论与实践◆开发单位:鄞州区同济中学◆课程类型:兴趣特长类 ◆教学材料:自编《天文理论与实践》教程 ◆授课课时:36课时◆主讲教师: 毛锦旗通过对天文的兴趣而转化为对探索自然、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本课程以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为目的,主要介绍了内容包括:国内外天文竞赛内容、天文热点、天文现象、天文仪器操作、星盘星图使用、观测绘图、星座与星空、天象观测、太阳系内天体概况、宇宙起源等讲授天文学常识,结合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方面知识,综合提高学生的天文文化内涵和应用能力,不断开拓和挖掘学生的潜能。
课程依托荣获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优秀组织奖、浙江省学校天文活动优秀组织奖、宁波市学校天文活动优秀组织奖、两次蝉联宁波市天文教育实践基地、鄞州区十佳社团、鄞州区中小学优秀社团等多项荣誉的同济中学为载体,以先进的观测拍摄设备、专业的天文实践指导团队、丰富的天文观测活动为平台,为省市各类天文活动和天文科普教育提供支持,也为本课程的开发和开展提供了可能。
本课程作为《普通高中天文特色校本文化构建的实践研究》重要组成部分,该课题获得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立项并顺利结题。
本课程研发团队实力雄厚,教师搭配层次清晰。
课程总负责人:邱展峰,中学地理高级教师,同济中学校长。
课程开发负责人:毛锦旗,中学地理一级教师。
浙江师范大学天文协会的创始人之一,2007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
高中天文学课程大纲

高中天文学课程大纲1. 课程简介天文学是一门研究宇宙中星体、行星、恒星以及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科学。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天文学的基本知识,理解宇宙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理解- 理解天体的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 掌握天文观测技术和天文数据处理方法- 熟悉太阳系、恒星和星系的结构与特征2.2 技能与能力- 能够运用天文学知识解决天文问题- 具备观测天文现象的能力,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实验设计- 培养天文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 教学内容3.1 第一模块:天体测量学- 测量单位与测量方法- 观测仪器与观测技术- 天文数据处理与分析3.2 第二模块:太阳系和行星- 行星和卫星的运行轨迹与特征- 行星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 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3.3 第三模块:恒星与星系- 恒星的分类与演化- 星际物质与星系结构- 宇宙的起源和结构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包括:- 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传授基础知识和理论框架- 实验与观测:进行天文实验和观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解决天文问题- 多媒体与互联网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5. 考核方式5.1 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实验报告和作业完成情况5.2 考试: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和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题目6. 参考教材- 《现代天体物理学导论》- 《天文学概论》- 《天文学导论》7. 参考资源- 天文学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天文学年报》等- 天文学研究机构:国家天文台、中国天文学会等8. 学习要求-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合作进行实验和观测- 熟练掌握天文学相关的基础知识- 学会运用天文学知识解释和探索天文现象- 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9. 教学进度安排(以20周为例)- 第1-2周:天体测量学- 第3-6周:太阳系和行星- 第7-10周:恒星与星系- 第11-12周:复习与总结- 第13-16周:实验与观测- 第17周:考试复习- 第18周:考试- 第19-20周:总结与展望10. 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天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并掌握一定的观测和实验技能。
科普之天文学教学大纲[最终版]
![科普之天文学教学大纲[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50326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0.png)
1860年,苏格兰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一个理论,预言整个辐射家族都与电磁现象(即电磁辐射)有联系,而一般可见光只是这个家族中的一小部分而已。25年以后,即在麦克斯韦因患癌症过早去世7年后,才找到了证实他的预言的第一个确实的证据。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H.R.赫兹从感应线圈的火花中制造振荡电流,结果产生出波长极长的辐射,比一般红外辐射的波长长得多。H.R.赫兹探测到了这些辐射。这些辐射后来称做无线电波或射电波。波长可以用微米(1/1000000米)来量度; 可见光的波长从0.39微米(极紫)到0.78微米(极红)。接下去是近红外辐射(0.78~3微米),再就是中红外辐射(3~30微米),然后是远红外辐射(30~1000微米)。从此开始便是射电波:所谓的微波从1000~160000微米,长波射电波长高达几十亿微米。辐射的特性不仅可以用波长来表示,也可以用频率来表示。频率就是每秒钟产生的辐射的波数。可见光和红外辐射频率的数值太大,因此在这两种情况下通常不使用频率来表示。但是,对射电波来说,频率降低到比较低的数字,因而得到广泛地应用、每秒钟1000个波叫做1千周;每秒钟1000000个波叫做1兆周。微波的范围从300000兆周到1000兆周。一般电台使用的射电波波长都很长,都低到千周的范围。在赫兹发现射电波后的10年期间,光谱的另一端也有了同样的扩展。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意外地发现了一种神秘的辐射,他称之为X射线,结果证明,X射线的波长比紫外辐射的波长短。后来卢瑟福证明,与放射性有关的γ射线的波长比X射线的还要短。于是,牛顿最初的光谱得到极大的扩展。如果我们把波长每增加一倍看作是相当于1个8度音程的话(如同声音那样),那么我们所研究的全部电磁波谱大约等于60个8度音程:可见光在靠近光谱的中心部分,仅占1个8度音程的范围。有了比较宽的光谱,我们对恒星的认识当然会更加全面。例如,我们知道,太阳光中包含着大量紫外辐射和红外辐射,这些辐射大部分被我们的大气吸收了;但是1931年非常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探索宇宙的射电窗口。贝尔电话实验室的一位年轻的无线电工程师央斯基,在研究经常伴随着无线电接收而产生的静电时,偶然发现了一种非常稳定的噪声,这种噪声不可能来自任何通常的噪声源。他最后断定,这种静电是由来自外层空间的射电波引起的。最初,来自空间的射电信号似乎在太阳方向上最强,但一天天过去后,接收到的最强信号慢慢地从太阳方向移开,并且在天空中环行一圈。到1933年,央斯基断定,这些射电波来自银河,特别是来自靠近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方向。到1933年,央斯基断定,这些射电波来自银河,特别是来自靠近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方向。于是射电天文学诞生了。
《天文》校本课程纲要

《天文》校本课程纲要一、课程背景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迅速发展。
2011年9月,中国成功发射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之后又成功发射了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
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
同年9月15日22时04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
可以说,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正以日新月异的发展闪耀在世界舞台之上。
如果从人类观测天体、记录天象算起,天文学的起始可以追溯到至少五千年之前。
毋庸置疑的是,天文学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宇宙学、物理学、化学、历法学、计算机技术等学术研究密切相关,并应用于航空航天业、农业、计算机等各大职业领域,可以说,天文学的学习对青少年的学识拓展、思维训练以及未来的学业、事业都有极大的帮助,并且,天文学有助于让青少年将学校课堂中学到的学科知识综合利用,达到知识面拓展和能力锻炼的双重目的,更重要的是,也有助于增强青少年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了解与支持,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文学的概况、学术常识、基本观测技术和设备,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天文事业的向往和兴趣;2.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航天盛事和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状况,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利用知识等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力等;4.树立学生对科学探索的行动能力,增强对事物的感受力、观察力和综合思考能力;5.在观星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安全出行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课程内容第一部分仰望星空第二部分准备观察第一章保护身体第二章保护双眼第三章观察近日天体的正确方法第四章什么是热衰竭和中暑第五章如何处理晒伤第六章容易忽视的低温症第七章脱水——户外实践安全第三部分星与星座第一章全年性星座第二章季节性星座第三章银河第四章平面天球图第四部分行星和我们的太阳系第一章八大行星第二章行星如何运动第三章行星的观测第四章内行星与外行星第五章跟踪可见行星第五部分月球——我们的近邻第一章月球表面第二章月陆、月海和环形山第三章月相第四章月球公转第五章日月食中的月球第六章观察日食第六部分太阳与恒星第一章太阳的内在结构第二章太阳黑子第三章太阳与地球气候第四章恒星的性质第七部分必备工具第一章双筒望远镜第二章单筒望远镜第三章电磁波和X射线望远镜第四章天文望远镜的护理第五章天文领域使用的其他仪器第六章天文摄影第八部分光污染第九部分你与天文学第一章参观天文馆或天文台第二章连续观察计划第三章举办观星派对第九部分天文学相关的职业前景第一章天文学家在哪里第二章天文学家做什么第三章爱好者的选择四、课程实施1. 知识讲授、现象讨论和实地考察相结合;2. 口头传授与多媒体演示、实验模拟相结合;3. 课堂学习与课外资料搜集阅读相结合;4. 课堂模拟与户外活动相结合;5. 地理知识、天文知识、安全知识、物理知识等相结合。
天文学导论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天文学入门”(天文学导论Ⅰ):40学时;第一章天球坐标系第二章时间计量系统第三章天文望远镜简介第四章第四章太阳系概述实验题目:1、天球仪的使用及认星2、天文望远镜的使用3、行星、月球的目视观测4、参观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5、参观国家天文台怀柔观测站6、参观北京天文馆7、参观航天城 8、参观国家天文台密云观测站“近代天文学前沿”:20学时;宇宙的膨胀与哈勃定律;热大爆炸宇宙模型;20世纪的重大天文发现;天体物理学中的疑难问题;空间天文学的发展;人类开拓太空。
“天文学导论”:60学时;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恒星的基本概念第三章恒星光谱和化学组成第四章恒星的颜色和光谱能量分布第五章天文观测方法第六章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第七章双星第八章变星第九章致密天体第十章赫罗图和恒星的演化第十一章星云和恒星的形成第十二章银河系第十三章河外星系第十四章活动星系第十五章宇宙学“天文学导论实验”:40学时实验一:天文年历、星表、星图的使用实验二:流星和流星雨的观测实验三: 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与光学性能的测定实验四:太阳黑子的投影观测及数据处理实验五:太阳光球光谱的拍摄与证认实验六:恒星光谱分类实验七:目视双星的目视观测实验八:目视双星的CCD观测实验九: 星系星云的CCD成像观测实验十: 星系的哈勃分类实验十一:河外星系红移的测定实验十二:CCD的性能指标的测试实验十三:星系星云的CCD观测彩色图像的合成及资料处理实验十四:用周光关系测定造父变星的距离一、课程目的和任务本课程重点要求掌握天文学基本概念,主要是介绍天文学的基础知识,从学习中领会科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通过天文学研究的新成就与新动态使学生了解天文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注重课堂讲授与观测相结合,重点在于启迪学生的思路,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天文学专业具有基本的了解,树立专业思想,热爱天文学专业。
天文学专业课程设置

天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天文学专业是研究天体、宇宙空间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对于天文学专业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各大高校在天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以培养更多优秀的天文学人才。
天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天文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培养其对天体运动规律和宇宙结构的深刻理解,以及解决天文学问题的能力。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天文学专业常见的课程设置:1. 天体物理基础天体物理基础是天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宇宙中各种天体的物理性质、结构和演化过程,包括恒星的形成、演化,星系的结构和演化,黑洞、脉冲星等特殊天体的性质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深入了解天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为后续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2. 天体观测与数据处理天文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天文观测是天文学研究的基础之一。
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天文观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以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通过实际的天文观测实践,学生可以熟悉天文观测设备的操作和使用,掌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技能,提高天文观测实验能力。
3. 天文学导论天文学导论是天文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天文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包括宇宙的起源、演化,天体的形成和运动规律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天文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发展趋势,培养出对天文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4. 太阳系天体学太阳系天体学是天文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主要介绍太阳系内各类天体的性质、结构和运动规律,包括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深入了解太阳系内各个天体的特点和演化过程,为太阳系观测和研究做好准备。
7. 天文学实习天文学实习是天文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实习可以让学生接触实际的天文观测、科研课题和科学研究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天文学选修课课件

第三章天体的辐射和天文观测主要内容•天体的辐射•天文观测工具•天体光度测量•天体光谱分析•天文测量•天体距离、大小、质量和年龄的测定一、天体的辐射来自宇宙的信息•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宇宙线(cosmic rays)•中微子(neutrinos)•引力波(gravitational wave)1、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由发生区域向远处传播的电磁场。
它以变化的电磁场传递能量、是具有特定波长和强度的波(波动性)波长范围:0.01Å ~30 m 1 Å = 10-10 m (波长λ)×(频率ν) =光速c = 3×1010 cms-1产生电磁波的方式:能级跃迁热辐射电磁振荡等根据波长由长到短,电磁辐射可以分为射电、红外、可见光、紫外、X射线和γ射线等波段。
可见光又可分解为七色光(红橙黄绿青蓝紫)•射电(无线电波):>1毫米•红外线:0.77微米~1毫米•可见光:390纳米~770纳米•紫外线:10纳米~390纳米•X射线:0.1埃~100埃•g射线:<0.1埃大气窗口(atmospheric window)地球大气有选择地吸收电磁辐射只有某些波段的电磁辐射能穿过大气层,达到地面,这些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两个窗口:光学窗口:波长300nm~700nm射电窗口:波长1mm~20m2、宇宙线天体发出的高能粒子流,主要是电子、质子、α粒子(氦原子核)等。
虽然它们运动很快、穿透力强,但由于它们带有电荷,在到达地球表面之前,不仅会和途中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而且会受到宇宙空间磁场的影响,不断改变运动方向。
因此很难判断它们的真实源头,在使用它所携带信息上有一定困难。
3、中微子一种以光速运动的基本粒子,其穿透力极强,停止一个中微子的运动要厚达1光年的铅板。
很少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可以轻易地从天体内部深处跑出来,带出其他媒体无法传递的信息。
天文拓展课程总结

天文拓展课程总结
一、课程简介
天文拓展课程是我校为满足学生对于天文知识的兴趣而开设的一门选修课。
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观测技术以及重要天文事件,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探索精神。
课程内容涵盖了从太阳系到银河系,再到宇宙的广阔领域,让学生对宇宙的奥秘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1. 天文基础知识:包括天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恒星、行星、星系等,以及天文望远镜的使用原理。
2. 太阳系探索:详细介绍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包括行星的特点、卫星、以及重要的天文发现。
3. 银河系与宇宙:讲解银河系的构成,宇宙的起源、演化,以及宇宙中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等前沿话题。
4. 天文观测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测,学习如何使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以及如何解读观测数据。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实地观测和在线学习等。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天文学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四、课程收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丰富的天文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同时,本课程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在观测实践中,学生还可以锻炼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
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探索天文知识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和方法,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体验。
天文观测课程纲要

《天文观测》课程纲要主讲教师:季仁沛教学材料:自编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授课时间:一学期(每周一节)授课对象:高一学生写给同学们的话:广阔而深邃的星空,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千百年来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对于这些奥秘,人们在很长时期内充满着迷信和恐惧。
经过先贤们长期而艰苦的努力,今天我们才对它有所了解。
对星空的探查,是人类理智最神圣的探险之一,那深邃广袤的星空以及它隐藏的无穷奥秘,是我们永远读不完的伟大的“天书”。
本课程将带领同学们探究星空的奥秘,阅读星空这部伟大的“天书”,让我们吸取那由于无知而不得不屈服于大自然的沉痛教训,人人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为我国天文事业的发展而共同奋斗。
课程目标:1、学生学会认识星空的方法并能辨认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星空中的主要星座。
2、学生学会操作望远镜、指星笔、照相机等观测工具,能运用观测工具对太阳、月球、及太阳系大行星等天体进行观测。
3、了解太阳系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能解释日食、月食、凌日等天文现象,学会对重大天象的观测方法。
4、学会整理天文观测活动结果,如记录天文观测活动,撰写天文观测日记,制作天文知识小报等。
5、通过天文观测活动,加强科普教育,使学生能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思想,同时增强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课程实施: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由于本课程独特特点,实施过程中必须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如星空认识先要让学生在课堂里了解星座划分的原理及方法,再去实地辨认星座。
而实地辨认时又要先学会如何寻找标志性的恒星(如春季大三角、夏季大三角等),然后慢慢向四周扩展,从而找出不同季节里的主要星座。
再比如天体观测时,先要在课堂上讲清观测目标的特点及观测的内容,然后再去观测,否则很难收到观测效果。
2、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地理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地理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
因此,在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的情感放在第一位,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普通天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天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普通天文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物理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普通天文学》是物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该课程能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观察探索世界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使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天文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主要包括天象学与观测仪器、太阳系、恒星与变星、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宇宙学六方面的基本内容。
这些天文内容涉及光学、开普勒三大定律、热力学、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等物理理论,同时也给现代物理学提出了一些挑战(如暗物质和暗能量)。
其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为:课程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导学生用物理理论去分析天文现象,让学生感受物理学与天文学的紧密联系。
课程教学目标2:熟悉四季星空、月相等天象。
了解天文望远镜,并会使用天文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
深刻理解太阳系的结构,熟悉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
了解测量距离的方法、视星等与绝对星等的区别、恒星光谱的分类、小质量恒星的演化。
知道致密天念,知道变星和活动星系的类型和特征,了解恒星和星系的形成、结构、演化过程与结局(包括致密天体),了解大尺度宇宙和大爆炸宇宙学说。
三、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或《普通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广义相对论基础》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向学生传授天体物理知识,并用物理理论来解决天文问题。
因为天文观测受天气与灯光环境的限制,难以开展实测活动,很难让学生对天象产生感性认识。
另外,某些天文内容(如:中子星、黑洞、暗能量和暗物质)较难,需要学生具有深厚物理功底。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式教学方法与发现式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包括天文图片和视屏资料),同时,还借助于实物模型(折射式望远镜、反射式望远镜、天球仪、太阳系模型、三球仪和月球仪等)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观测知识(8学时)1.教学内容(1) 认识星座;(2) 周日视运动与周年视运动;(3) 天球坐标系;(4)地面望远镜与空间望远镜;(5)镜坯与终端;(6)国内、外的著名光学望远镜;2.重、难点提示(1) 周日视运动与周年视运动的形成原因;(2) 地平坐标系与赤道坐标系;第二章太阳系(7学时)1.教学内容(1) 太阳系概况;(2) 详述八大行星;(3) 行星的轨道运动的要素及特征;(4)行星的视运动;(5)矮行星;(6)小天体;(7)月亮与月相;2.重、难点提示(1) 太阳系的结构与组成;(2) 大行星与矮行星的区别;第三章恒星(6学时)1.教学内容(1) 恒星的距离与自行;(2) 恒星的大小与质量;(3) 恒星的星等;(4)恒星的光谱与赫罗图;(5)恒星在主序阶段的演化;(6)不同质量的恒星离开主序后的演化;(7)恒星演化的观测证据;2.重、难点提示(1) 测量恒星距离的方法及其适用范围;(2) 恒星的视星等与绝对星等;(3) 不同质量恒星演化的区别;第四章变星、致密天体与太阳系外行星(6学时)1.教学内容(1) 几类变星;(2) 白矮星;(3) 中子星;(4)黑洞;(5)太阳系外行星与地外文明;2.重、难点提示(1) Ia型超新星与II型超新星的爆炸机制;(2) 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3) 引力红移;(4)探测太阳系外行星的方法与优缺点;第五章星系(3学时)1.教学内容(1) 银河系的结构与转动;(2) 银河系的演化;(3) 星系的分类;(4)星系团;(5)星系的辐射、距离与质量;(6)活动星系核的定义与分类;(7)射电星系与类星体;(8)星系的形成、演化和相互作用;2.重、难点提示(1) 银河系悬臂的形成与本质;(2) 暗物质的发现;(3) 活动星系与正常星系的异同点;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1]《基础天文学》刘学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天体物理概论》(彩色版)向守平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3]《天文学教程》(第二版)朱慈墭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4]《天体物理学》李宗伟,肖兴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5]《Astronomy》(Second Edition) John D. Fix,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1年;[6]《趣味天文学》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著,项丽译,中国妇女出版社,2015年。
天文学选修课

天文学选修课一、1 世界上有哪些天文学巨人张衡、阿里斯塔克斯、哥白尼、布鲁诺、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牛顿、康德、拉普拉斯、赫歇尔、哈雷、哈勃、爱因斯坦、霍金等。
2 人类是如何认识星空的(1)、第一阶段,远古时代,人们认识到星辰的东升西落,并编织关于星座的神话故事。
埃及人最早认识了天狼星,并根据天狼星的位置推算出了尼罗河发大水的周期--1年。
(2)、中古代和近代,人类慢慢将这些星星变成星座或是星宿。
人们只做了浑天仪等仪器模仿星宿的运转。
到了伽利略时期,他改进了望远镜,人类的视野得到了飞跃,他首先识别了月球上的环形山,后发现了木星的四颗最大的卫星,人类认识星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现代,人类制作了大型的天文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甚至将望远镜发射到太空,人类的视野又一次飞跃,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未来,人类会冲出太阳系,亲身游弋宇宙,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永无止境。
3 黄道上有哪些星座摩羯座、水瓶座、白羊座、金牛座、巨蟹座、双子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双鱼座二、1 什么是小天体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条件的天体,主要包括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其他行星际物质。
2太阳系有哪些大行星,各有什么特点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在水星上观察到的太阳大小会超过地球上的两倍.水星白天的表面温度可达摄氏427度,晚上会骤降至摄氏零下173度水星自转速度非常慢,它绕太阳公转一周仅需约88个地球日,而自转周期却需约59个地球日.,水星表面有许多很深的陨石坑.水星表面有广阔的平原.水星表面纵横交错地分布着长长的,高低起伏的悬崖.这些构造最高可达3048米.这些峭壁可能是由于水星冷却时直径缩小形成的.金星是距太阳的第二颗行星.金星和地球在大小、质量、密度和重量上非常相似,但事实上金星与地球非常不同.金星上没有海洋,它被厚厚的主要成份为二氧化碳的大气所包围,由于金星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气层造成的“温室效应”,金星地表的温度高达482摄氏度左右.其表面布满许多小型陨石坑,火山及火山活动造成金星除了几百万个大型火山外,还有100.000多座小型火山口点缀在金星表面.火星和水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没有卫星的两个行星。
大班天文类课程设计

大班天文类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大班学生掌握基本的天文知识,提高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太阳系的基本构成,识别主要的天体和星座,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绘制简单的星座图,进行简单的天文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宇宙的敬畏之心,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天文基础知识:介绍宇宙的起源、发展和结构,讲解恒星、行星、卫星等天体的基本特征。
2.太阳系探索:详细讲解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以及矮行星、彗星等天体,介绍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
3.地球与宇宙:阐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分析地球的自然环境,让学生了解地球的重要性。
4.天文观测方法:教授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方法,介绍观星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际观测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天文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宇宙的基本概念。
2.讨论法:学生讨论天文现象,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天文案例,让学生了解天文现象的成因和特点。
4.实验法:安排户外观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天文观测的乐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适合大班学生的天文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天文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天文知识讲解视频、动画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4.实验设备:购置天文望远镜等观测设备,保障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记录学生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一部分。
2.作业:布置天文相关的作业,如观察报告、小论文等,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幼儿园天文科普课程方案及实践分享

幼儿园天文科普课程方案及实践共享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天文科普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受最早教育的地方,天文科普课程的开展尤为重要。
本文将共享一个幼儿园天文科普课程方案,以及实践经验的共享。
通过该方案和实践经验的共享,希望能够给其他教育工作者一些启发和帮助。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幼儿对天文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让幼儿了解天文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4. 启发幼儿对宇宙的热爱和敬畏心情。
三、课程内容1. 学习天文常识,如太阳、月亮、星星等。
2. 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宇宙的壮丽景象。
3. 观察真实的星空,并讲解有关星座的知识。
4. 制作手工天文模型,如太阳系模型等。
5. 利用游戏形式,进行对天文常识的巩固和复习。
四、课程组织1. 室内活动:利用多媒体设备或投影仪,展示宇宙的壮丽景象和星座等。
2. 室外活动:组织观察真实星空的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宇宙的神秘。
3. 游戏活动:通过游戏,巩固和复习天文常识,增强幼儿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五、实践共享在某某幼儿园,我们开展了一堂天文科普课程。
在课程前,我们先进行了教师培训,以保证教师对天文知识的掌握和教学方法的熟练。
在课堂上,我们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了宇宙的景象,并利用星图仪引导幼儿观察真实的星空。
在课程的结束,我们进行了游戏,对课程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
在反馈中,家长和幼儿纷纷表示对这样的课程非常感兴趣,孩子们对天文知识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六、总结回顾通过这次天文科普课程的实践,我们发现幼儿对天文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我们要加大对天文科普教育的力度,让更多的幼儿了解宇宙,热爱宇宙。
在未来的课程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和形式,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感受天文的美妙。
七、个人观点和理解天文科普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幼儿教育中。
通过天文科普课程,可以引导幼儿了解宇宙的神秘,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通过观察星空和学习天文常识,可以让幼儿更好地塑造出对宇宙的热爱和敬畏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文学漫步天文理论与实践选修课课程纲要浙江省第三批普通高中推荐选修课程宁波市中小学校天文科普教材夭女理论牝实嶽《天文学漫步一一天文理论与实践》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天文学漫步一一天文理论与实践♦开发单位:鄞州区同济中学♦课程类型:兴趣特长类♦教学材料:自编《天文理论与实践》教程♦授课课时:36课时C-能证《天文学漫步 --- 天文理论与实践》课程兼具兴趣爱好型和知识扩展型两类课程性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天文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天文观测方法,首次突出以理论学习和实践观测相结合的方式,既增加学生的天文常识又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通过课程知识渗透和实践能力培养,促使学生对浩瀚的宇宙、无穷的奥秘产生浓厚兴趣,使学生通过对天文的兴趣而转化为对探索自然、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本课程以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为目的,主要介绍了内容包括:国内外天文竞赛内容、天文热点、天文现象、天文仪器操作、星盘星图使用、观测绘图、星座与星空、天象观测、太阳系内天体概况、宇宙起源等讲授天文学常识,结合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方面知识,综合提高学生的天文文化内涵和应用能力,不断开拓和挖掘学生的潜能。
课程依托荣获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优秀组织奖、浙江省学校天文活动优秀组织奖、宁波市学校天文活动优秀组织奖、两次蝉联宁波市天文教育实践基地、鄞州区十佳社团、鄞州区中小学优秀社团等多项荣誉的同济中学为载体,以先进的观测拍摄设备、专业的天文实践指导团队、丰富的天文观测活动为平台,为省市各类天文活动和天文科普教育提供支持,也为本课程的开发和开展提供了可能。
本课程作为《普通高中天文特色校本文化构建的实践研究》重要组成部分,该课题获得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立项并顺利结题。
本课程研发团队实力雄厚,教师搭配层次清晰。
课程总负责人:邱展峰,中学地理高级教师,同济中学校长。
课程开发负责人:毛锦旗,中学地理一级教师。
浙江师范大学天文协会的创始人之一,2007 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
现为中学一级教师,任浙江省宁波市天文爱好者协会常务理事、秘书处成员,宁波市科普报告团成员。
曾先后获得浙江省优秀天文指导教师、宁波市优秀天文指导教师、宁波市气候酷派绿色校园行动优秀指导教师、鄞州区十佳社团指导教师。
课程开发参与者:马雪亚,中学二级地理教师。
多次获得市、区优秀指导教师,多次组织宁波市教育局主办的宁波市天文夏令营活动,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指导。
课程开发与指导:庄启宁,小学高级教师,浙江省天文学会理事、宁波市天文爱好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天文奥赛优秀指导教师。
顾勤华,小学高级科学教师,宁波市天文爱好者协会常务理事,宁波市海曙区名师。
二、课程背景(一)天文课程开发背景浩瀚宇宙中,地球这颗蓝色星球不过是沧海一粟。
而如果将宇宙137 亿年的历史浓缩进24 小时,那么人类的存在只不过占据了两秒钟的时间。
我们从何而来?我们为何在此?为了回答这些似乎写在人类血液中的问题,一代又一代的人持续着对宇宙的探索和天文的关注。
联合国将2009 年定为国际天文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下,在世界各国的中小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天文科普活动,并建立了伽利略教师培训计划,汇聚全球的资源来增强老师和学校天文的实力,使学校天文教育和天文文化普及逐渐被各国政府所重视。
2009 年4 月,毛锦旗老师受邀前往杭州为省内天文教师进行培训。
5 月为了观测长江流域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毛锦旗老师在宁波地区开展天文科普讲座,成立了同济中学天文社,开始在校内普及天文知识与天文观测指导。
四年多来,同济中学天文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天文知识讲座、天体天象观测、天文夏令营冬令营、天文地理实验、天球运行模拟等具有省市级影响力的大型活动,积累了一系列天文科普课件、天文观测数据、活动图片视频资料等一手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资料,从2010 年起我校逐渐开始天文选修课程教材的编撰和整理。
(二)天文课程的开发过程我校天文课程的开发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天文小组科普、天文教室建设、天文论坛开设、课程体系确立、选修课程设置。
1.天文小组科普主要是根据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出发,结合校内天文社团小组的天文知识需求,针对性开展天文相关知识的科普、天体对象观测、天文资料的印发和宣传,积累了丰富的天文教育经验。
2.天文教室建设主要是2009年10月以来,我校逐渐建设天文室,先后花费十余万采购星特朗CGEM110、0NEQ6自动跟踪赤道仪、omin 127/omin150d等不同类型、型号的天文望远镜、双筒望远镜、天文摄影系统、天球仪、星球仪、三球模拟器等一系列天文相关仪器。
并配备电脑、打印机、展示柜等办公工具,收集大量的近现代天文知识的书籍、星图册、星盘用于天文社团的学习和辅导。
天文室也成为宁波市首批四个天文实践教育基地之一。
3.天文论坛开设主要是建设同济中学天文科普网和同济天文守候者论坛两大平台,将全校对天文有兴趣的同学集合起来,针对某一天文知识或观测进行讨论,并将相关学习心得和讨论意见总结整理。
同时在讨论中产生的大量问题,以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方式与实践观测结合起来,形成大量的实验、观测数据、专题探究,为学校天文科普氛围的形成奠定基础。
天文科普网不仅成为学校天文爱好者交流的重要场所,更成为对外交流的一大窗口,被评为鄞州区优秀专题教育网站。
4.课程体系的确定主要是将历年来天文观测、天文论坛等问题整理出来,结合当代高中生天文知识需求和天文实践特点。
学校邀请宁波市天文专家和学校地理教师确立了课程方向——制定课程方案——确立研发框架——编写专题内容——开设讲座论证——修改课程体系——开设实验课程——完善课程内容——开设课程。
通过课程体系的变化,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软硬件条件。
5.选修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在学校邱展峰校长带领下,由天文课程编写小组进行天文选修教材的编写,并在高一、高二年级段开设天文选修课程。
经过两年多的课程开设,天文选修课程充分发挥理论结合实践的优势,成为在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一门选修课程。
三、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天文学漫步——天文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宇宙观、科学价值观;尊重宇宙客观存在,正确对待自然天文现象,破除迷信;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了解天文基本知识,探索天文未知领域和未解之谜;积极参与天文科普和天文观测活动,提高天文观测水平和操作能力;初步培养天文活动组织能力,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发展水平。
(二)具体目标(1)知识与技能。
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
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天文观测。
学会提出天文科学问题、假说或合作进行课题研究。
(2)过程与方法。
除课堂教学外,组成天文兴趣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探讨见解和成果。
组织野外天文观测考察活动,提高学生观测能力及野外适应能力。
通过天文科普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更加可观地看待自然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星空、探索宇宙的兴趣。
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情感。
增强利用宇宙资源、保护宇宙环境的使命感。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摒弃迷信及各种谣言(世界末日轮等)。
四、课程内容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同济中学选修课实施建议》,本课程内容分为两大模块: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
(一)理论课程(2 学期,共24 课时)第一章为地球与天球,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自转和公转、天球与天球坐标、天体视运动等四节内容。
第二章为太阳的诞生、结构和影响,主要介绍太阳结构与影响、八大行星的差异、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视运动、太阳系的小天体等四节内容。
第三章为恒星世界与演变,主要介绍恒星的起源与演化、恒星的特征及运动、双星与变星等三节内容。
第四章和第五章均为四季星空,主要介绍全天星座与星座命名、认识秋季星空、认识冬季星空、认识春季星空、认识夏季星空、星图与星表的使用等六节内容。
第六章为时间和历法,主要介绍了天文时间系统、历法类型两部分内容。
第七章为探索地外文明、分别介绍地外文明探究起源与发展现状、外星人与UFO的设想等内容。
第八章为望远镜和观测方法,主要介绍望远镜的类型与原理、望远镜的组装和调试、天文的观测方法等内容,将理论和实践逐步结合。
(二)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由12 组实验(践)组成。
第一学期(10 课时)1.实验:宁波经纬度测定和计算(1 课时)2.实践:太阳黑子观测和记录(1 课时)3.实验:光线强度变化与距离(1 课时)4.实践:月球表面观测和描绘(1 课时)5.实践:秋、冬季星空观测(3 课时)6.实践:流星雨观测和记录(3 课时)第二学期(10 课时)7.实践:春、夏季星空观测(2 课时)8.实验: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测定(1 课时)9.实验:宇宙大小对比实验(1 课时)10.实践:天文望远镜组装和运行(2 课时)11.实践:全球路边天文夜活动(2 课时)12.实践:天文夏令营(野外露营观测)(2 课时)五、课程实施建议本课程开发和编写过程中,采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同步进行的方式开展课程。
理论课程24 讲,实践课程20 讲,其中天文夏令营、秋冬星空观测、流星雨观测等8 个野外实践课程为课程拓展内容(学生自主选择是否参与)不计入课程评价,因此课程最终采用36 课时列入本课程。
本课程适合初、中级天文爱好者学习,在高一、高二年级段开设,高级天文班讲选用同济中学自编的《天文学漫步——走向宇宙》教程(目前正在选编中)。
课程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激发兴趣。
通过课程知识渗透和实践能力培养,促使学生对浩瀚的宇宙、无穷的奥秘产生浓厚兴趣。
(2)提高能力。
通过对天文的兴趣而转化为对探索自然、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3)磨练意志。
开展天文课程教育,通过夜间观测活动能够增加学生的勇气,寒冬酷暑能够磨练人的意志,持续观测能够增强人的耐心和毅力,实践操作能够提高人的能力。
(4)扩展视野。
通过天文知识学习和层出不穷的新发现,激励学生们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积极创新,拓展学生视野。
附表:《天文学漫步----- 天文理论与实践》课程开设及学时安排\理论课实践课总学时总学分课程安程程排学期\第一学第1-4 实践18 18期早1-6第二学第5-8 实践18 18期早7-12六、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注重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课程总评由平时天文理论课程与实践观测、课题、天文奥赛成绩、观测假说研究和期末测试成绩等综合构成。
其中课程上课情况占30%天文实验、研究性学习、观测实践占30%各类竞赛、评比加分占10% ;期末成绩、考核情况占30% 总评不及格将不能获得相应学分,总评优秀率在10% —20% 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