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主要官衔简介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官职大全(收藏)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官职大全(收藏)
官职,指在国家机构中所担任的某种职位。
像我们知道的太守、主簿、御史、尚书、侍郎等,都属于中国古代官职。
不同朝代,官职名称不同,内容也不一样,所行使的权力范围也不一样。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官至自远古尧时期就出现司空、后稷、工师等,秦时出现了郎中令、御史大夫等;到了汉朝及三国时期,官职逐渐多起来,出现了执掌文史、星历的太史令,统领皇帝侍从的中郎将等官职。
还有宋代的兵曹、武经郎等;明朝的尚书、侍郎等。
那么,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有哪些官职呢?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了古代官职大全,一起来看看吧!
当然,以上并非全部官职,某些官职目前尚有争议,对于一些官职,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官职?。
中国古代官职大全

中国古代官职大全中国历史悠久,立官设守,肇始于夏同朝周,至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时已初具体制,而后历朝沿袭并发展,官职有所增减,同一官衔的品级有所差异,有的官职名称也有所不同。
本文仅侧重于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七品以上)官衔举要简介。
为方便查检,所选介官衔均首字笔画的顺序排列。
三画【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
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
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
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
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部】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四画【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
中书省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
元代废除三省,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司。
明、清两代废除中书令的官名。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
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
三国以及隋炀帝、玄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郡太守。
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

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古代社会,官员职位等级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官员的职位等级不仅代表了个人的权力和地位,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
以下是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的详细介绍。
一、皇帝皇帝是古代中国最高的官员,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皇帝的职位等级不同于其他官员,常称为陛下、圣上等尊称。
二、丞相丞相是皇帝的首席辅助官员,负责政务的处理和决策,是朝廷中最高的文官职位。
丞相在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中位居首位,代表着最高的权威和地位。
三、大司徒、大司空、大司农、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大司农、大司马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卿职,分别负责吏治、工程、农业和军事。
他们在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中位列次席,具有重要的职责和地位。
四、卿卿是古代中国的高级官员,分为内外卿。
内卿负责朝廷政务,外卿负责地方政务。
卿的职位等级较高,代表着高级官员的身份和权力。
五、郡守、县令郡守和县令是古代中国地方官员的代表,负责地方治理和司法审判。
他们在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中位列较低,但也是地方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中大夫、中郎将、中都官中大夫、中郎将、中都官是古代中国的中级官员,负责辅助高级官员处理政务。
他们在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中属于中级职位,具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七、尉、令、史尉、令、史是古代中国的基层官员,负责地方治安和行政办公。
他们在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中属于低级职位,但在地方政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八、卫、都尉、县尉卫、都尉、县尉是古代中国的守卫和治安官员,负责维护社会治安和执行法律。
他们在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中属于最低级职位,但是对于基层治安的维护至关重要。
以上是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的详细介绍。
官员的职位等级代表了权力的高低和地位的尊卑,同时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
了解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和行政机构,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制度和文化。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官职大全(收藏)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官职大全(收藏)
古代官职,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地方官职: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三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古代官职表大全简单

古代官职表大全简单1. 太守:战国时称郡守,汉改称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 太尉:汉武帝元狩四年,分天下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
军事归中央都尉管。
东汉时都尉专兵权,唯拜罢三公才得专,这样三公有兵权的局面结束了。
后来又设大将军、骠骑将军、将军、卫将军,秩禄都是二千石,下面骠骑都尉光禄大夫二千石,捕骑都尉六百石,都尉比二千石,亭长六百石。
东汉只有这四种官职。
3. 司徒:西周始置。
地官之长。
西汉哀帝时罢丞相改三公,是为司徒。
东汉时又改称司徒。
4. 司马:殷商时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
春秋、战国沿置。
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
隋唐以后为兵部的尚书。
唐高宗李治时曾改为太尉,旋又恢复为司马。
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亦以称兵部侍郎。
5. 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
6. 县令:战国时三晋和秦已称县的行政长官为令。
商鞅变法后,并小乡为县,均令治一县。
新置县令以军功叙封。
县令本直隶于郡,县令别置郡守,是开平王吴三桂的杰作。
7. 刺史: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
刺史相当于太守,或作为太守的加官,掌管州的军政大权。
后来,刺史又称部刺史、州刺史、挂印刺史、都刺史。
清废州置府,亦置通判。
民国废府置道,亦置通判。
事实上行同虚设。
8. 巡抚: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设巡抚,为一省的行政长官,掌一省的军政和民政,与总督同级,品级为正部级。
实际略低于总督。
清沿明制,加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者为总督,为兼管地方上的军事和行政的官员。
单设者为巡抚,与总督同级,品级为正部级,略低于总督。
清末又把一省内的道改为府,同时置三品级的道员为中丞(专使)。
巡抚以下设都御使衔的有:总督(管数省)、都御史(管一省)、巡抚(管一省)、中丞(管一省)。
古代官职名字

古代官职名字
在古代中国,官职的设立及其名称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官职名称及其简要描述:
1.三公:这是古代最尊贵的官职,包括太师、太傅、太保,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2.丞相:是百官之首,负责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
秦汉时期设有丞相一职,魏晋南北朝时期改称为大丞相。
3.御史大夫:是秦代设立的官职,负责监察百官,掌管律令、图籍。
4.太尉:是秦代设立的官职,是全国最高军事统帅。
5.九卿:包括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分别负责不同的事务,如礼仪、皇宫安全、马匹管理、法律审判等。
6.刺史:原为巡行郡县的监察官,后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
7.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一郡的政务。
8.县令/县长:是县级行政长官,负责一县的政务。
9.中书令:是帮助皇帝起草诏令的官员,后来权力逐渐增大,成为实际的宰相。
10.尚书令:原为少府的属官,后来负责处理朝政事务,权力很大。
以上只是古代官职的一部分,实际上古代官职种类繁多,且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变迁,官职的名称和职责都有所变化。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如下:
1.秦时的官职:丞相、御史大夫、卫尉、中尉、廷尉、博士、奉常、郎中令、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郡守、郡丞、郡尉、监御使、县令(万户以上)、县长(万户以下)、县丞、县尉。
2.汉朝官职: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
3.三国时期:魏: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
蜀:丞相、尚书令等。
吴:太尉、大司马等。
4.隋唐官职:太师、太傅、太保文散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武散官。
5.宋元明清官职:枢密使、节度使文散官,同平章事武散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建议查阅历史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古代朝廷官员职位表

古代朝廷官员职位表古代朝廷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官员体系,各种不同职位的官员在朝廷中负责不同的政务和事务。
下面是古代朝廷中常见的官员职位表:1. 太师:古代帝王的顾问,负责向皇帝提供意见和建议。
2. 太傅:负责教导皇帝和皇子读书学习,是皇帝的师傅。
3. 太保: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担任皇帝的侍卫官。
4. 太尉:掌管军事,负责统帅军队,是最高军事将领。
5. 太仆:掌管皇宫内的车马,负责皇帝的交通工具。
6. 太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官方礼仪。
7. 太医:负责皇帝和皇室成员的医疗保健。
8. 尚书:是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负责处理文书和政务。
9. 尚书令:尚书的负责人,通常是权力最高的官员之一。
10. 大理寺:负责审理重要的刑事和民事案件。
11. 中书省:是皇帝的机要机构,负责起草和审阅政令。
12. 司礼监:负责管理皇宫礼仪和监督宗室贵族的行为。
13. 鸿胪寺:负责处理外交事务和对外交往。
14. 光禄寺:负责皇帝的膳食和宴会。
15. 宗正寺:负责皇帝的族谱和宗庙祭祀。
16. 大宗正寺:宗正寺的负责人,通常由贵族出任。
17. 内史:负责管理皇帝的文书档案。
18. 大司马:掌管皇帝的卫队和护卫。
19. 门下省:负责处理政府吏部的任命和官员的晋升。
20. 少府:负责管理皇帝的财政和财产。
古代朝廷的官员体系非常庞大,除了上述列举的常见官员职位外,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官职。
以下是一些进一步扩展的古代朝廷官员职位:21. 侍中:负责侍奉皇帝左右,是皇帝的亲信侍从。
22. 中书令:掌管中书省,是中书省的负责人,负责起草诏令和政令。
23. 大司徒:负责监督土地和农业事务,管理水利工程。
24. 大司空:掌管城市建设和工程事务。
25. 大司农:负责农业和农民事务,管理农田、农业税收等。
26. 尚宝:负责管理皇家的宝物和财富。
27. 尚方宝剑监:负责管理皇家的武器和兵器。
28. 大鸿胪:是鸿胪寺的负责人,负责处理外交礼仪和来自外国的使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主要官衔简介中国历史悠久,立官设守,肇始于夏商周,至秦朝建立中内集权的统一国家时已初具体制。
尔后历朝沿袭并发展,官职有所增减,同一官衔的品级也有所差异,有的官职名称也有不同。
本文仅侧重于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七品以上)官衔举要简介。
为方便读者查检,所选官衔均按首字笔画的顺次排列,有官衔条目笔画序检表。
(注:明代官阶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总共是“九品十八级”。
以下以官衔中的第一个字行画为序,谨供参阅)。
目录三画:千总、大理寺卿、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工部尚书、工部侍郎、广威将军。
四画:中奉大夫、中散大夫、中宪大夫、中议大夫、中顺大夫、中书令、中书省左右丞相、太守、太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太宰、太常寺卿、太常填充少卿、太常博士、太中大夫、太仆寺卿、太仆寺少卿、公(候、伯、子、男)户部尚书、户部侍郎、文林郎、仆射。
五画:左右参政(左右参议)、龙虎将军、主簿、礼部尚书、礼部侍郎、市度使、布政使、正奉大夫、正议大夫。
六画:刑部尚书、刑部侍郎、光禄大夫、同知、同平章事、吏部尚书、吏部侍郎、守备、安抚使、州牧、巡按、巡检、巡抚、观察使。
七画:把总、兵部尚书、兵部侍郎、怀远将军、员外郎。
八画:刺吏、奉直大夫、奉政大夫、奉训大夫、定国将军、定远将军、明威将军、武功将军、武略将军、武略骑尉、武义将军、武义都尉、武节将军、武德将军、武德骑尉、武翼都尉、武显将军、知州、知府、知县、金紫光禄大夫、国公、国子监祭酒、国子监丞、国子监博士、驸马、尚书令、经略安抚使、枢密使、县令、参将、参领、参知政事。
九画:钦差大臣、总兵、总督、显武将军、荣禄大夫、转运使、信武将军、宣奉郎、宣德郎、宣抚使、宣议郎、宣慰使、宣武将军、宣武都尉、宣威将军、建威将军、按察使、给事中、昭信校尉、昭武将军、昭武都尉、昭勇将军、昭毅将军、洗马。
十画:振威将军、秘书郎、郎中、郡王、监察御史、宰相(丞相)、通判、通奉大夫、通议大夫、资政大夫、资善大夫、资德大夫。
十一画: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副将、鸿胪寺卿、鸿胪寺少卿、银青光禄大夫、御史大夫、都指挥使、都指挥佥事、辅国大将军。
十二画:游击、道台、提督、朝列大夫、朝奉大夫、朝散大夫、朝请大夫、朝议大夫、集贤殿侍读学士。
十三画:殿中侍御史、詹事。
十四画:嘉议大夫、骠骑大将军十六画:儒林郎、儒学教授、翰林学士、翰林院编修。
十八画:镇国将军、镇国大将军。
附:古代科举制度常见名称简表。
【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
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管文学著作的官。
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
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
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
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
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
元代废除三省制,中书令是唯一的最高国务长官。
明清两代废除中书令的官名。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
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
三国以及隋炀帝、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郡太守。
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太尉】秦汉时期,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后来历代也多延用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
到了宋徽宗时期,把太尉定为武官的最高一级官阶,其本身并不代表任何职务,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称,而不问其职务的大小。
元代以后废除这个名称。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师”、“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
“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
隋唐以后,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三师”、“三少”仅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
宋代“三师”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三师”是正一品,“三少”是从一品。
明清两代,“三师”为从一品,“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为百官之长。
宋徽宗时期,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
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填充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唐宋两代为从四品,元明清三代为从三品。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正四品。
【公、候、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
“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
唐宋两代有国公、郡公、开国县公等级别,所食之邑从4000户至3000户不等。
明代仅封侯、伯。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明代为正二品官,清代为从一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明代为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领班的意思。
唐宋两代“仆射”实际上就是宰相。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属官员。
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民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
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事务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
清代把主簿看做是杂职,并将它裁减。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市度使】唐宋两代总管军民两政的地方长官,官阶二至五品不等。
元代之后废除这个名称。
【布政使】明清两代一省最高民政机构为布政避。
布政使为布政司的主官。
从二品,仅次于巡抚一级。
为防止专权,明代与清初设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间以后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官。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刑部侍郎】刑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
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
唐宋以后成为官阶的称号,从二品官。
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官阶。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
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
“平章”是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
位高时,“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官衔;位低时,官衔也在五品以上。
宋中叶以后废除同平章事的名称,元代时用时不用,官位较低。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
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通常称为天官、家宰、太宰。
【吏部侍郎】吏部的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守备】明清两代正五品武官。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官员。
元代各路安抚使是各路的行政长官。
明清两代仅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
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
清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知州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
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
清代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臣,巡抚品级稍次于总督,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巡抚的职责随事随人而施。
清代巡抚为从二品。
【观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访察州县官史功过及民间疾苦的官员,官阶由原官职而定,从御史中丞至六部尚书不等,大多为二、三品官。
到了宋代,观察使与节度使均为荣誉称号。
【把总】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的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兵部侍郎】兵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怀远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员外郎】“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唐代为六品,明清为从五品。
【刺吏】刺史与都督在名分上分别掌管州府的民政和军政。
元代废除刺史的名称。
清代刺史往往作为知州的文字称呼。
【奉直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将军】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略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略骑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义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义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节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骑尉】清代正五品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显将军】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
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知县】宋代县的最高长官。
元代称县尹。
明清两代知县为正七品。
【金紫光禄大夫】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国公】唐宋元明时期,“王”以下的公爵一级,以古国名称国公,如“鲁国公”等。
【国子监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祭酒”即国子大学的主官,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均为国子监内部事务官。
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
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
明代沿用这个名称,清代没有这个称呼。
【尚书令】“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
唐宋两代尚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
【经略安抚使】唐代边疆地区设“经略使者”。
“观察使者”还兼经略使。
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
此后大多以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