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五、脾(中医与养生课件)PPT幻灯片
![五、脾(中医与养生课件)PPT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acfc6dd9ba1aa8114431d9fa.png)
(二)脾的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含义:是指脾气的运动以上升为主。 生理:
①升清:上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 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②升举内脏: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定,防止内 脏下垂。
病理:
脾不升清 → 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泄泻。 脾气下陷(中气下陷)→ 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
(三)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3、在志为思 4、在液为涎
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长夏即农历六月,为夏季最后一月。
生理:
脾之运化旺于长夏。
病理:
长夏之湿气容易困脾。
治疗:
长夏季节用药,往往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醒脾燥湿之 品。
脾主运化
多余的水液
肺、肾
体外
脾的阴阳气血失调
脾的阴阳 气血失调
脾气虚 脾阳虚 脾阴虚 脾气下陷 脾不统血
脾病常见症:腹胀纳少,食后尤甚,便溏肢倦, 食少懒言,面色萎黄 A. 或浮肿、或消瘦 B. 或腹痛喜暖喜按,肢冷尿少,或肢体困重, 或浮肿,或带下清稀。 C. 或口干舌燥,或干呕呃逆。 D. 或脘腹坠胀,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 久痢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 E. 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齿衄,或妇女 月经过多、崩漏等。 F. 舌白、舌淡胖苔白滑或舌红少苔、无苔 G. 脉缓弱或沉迟无力或细数或细弱
2、喜燥恶湿 生理:
脾体干燥有利于脾气升运。
病理:
湿邪容易困遏脾气。
治疗:
“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
脾性喜燥而恶湿
来源于对天象气候的长期观察。古人发现湿淫 太盛的气候反常,民病多与脾脏有关。如景岳 全书》所云:“土之化湿,反侵水脏,故为腹满, 食不下,肠鸣泄注痿痹足不任身之候。”。脾为 太阴湿土之脏,脾阳易衰,阴气易盛。脾主运化 水液,湿邪侵犯机体,最易伤害脾阳。脾阳虚衰, 不仅可引起湿浊内困,还易引起外湿侵袭。故 《临证指南医案》云:“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 相求故也”,故称脾“喜燥恶湿”。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课件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233729fc77da26924c5b011.png)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一、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的起源
胃生中 学与医 说脾养
—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院
1.1 中医养生的起源
中医养生之道的理论溯源于两千年 西汉时《黄帝内经》,奠基于周秦时 期,历经数朝沧桑千载和历代医家、 道家、佛家、阴阳家、兵家和儒家等 荟萃于当时数家养生大师,将上工治 未病养生之涵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挖掘论证,渐至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中 医“治未病”独特的养生理论,至今 对我国卫生医疗、防疫、养生保健、 抗衰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医 学文化领域及全球卫生领域的一颗璀 璨明珠。
累及脾脏。此时通过补脾脏可调衡各脏阴阳之气,达到“气归于权衡”、“脏
气平和” 以有利于余脏腑病变的好转。正如李东垣所说:“其治肝、心、肺、 肾有余不足,或泻或补,惟脾胃之药为切”,“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 徐春圃亦有:“治病先顾脾胃”之说,皆如此言。 总之,脾胃在五脏中具有重要地位,无论外感病或是内伤杂病,脾胃生理功能 的正常与否决定全身各脏腑的生理、病理情况,其盛衰作为内因是发病与否的 关键因素,善治病者安脾脏可以调五脏、和气血。
前后、中午12点前后及晚上6点前后,这三个时间内人体的消化功能特别活
跃。所以经常有规律地定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于胃肠的消化吸 收功能是大有裨益的。另外,由于老年人脾胃功能薄弱,也可少食多餐,
如《寿亲养老新书· 饮食调治》说:“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
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
4.2 饮食要定量
1.2.3 南、北方人体质不同及地域差 异而致病邪易感性及性质不同
就脾胃外感证而言南、北无 差别,皆因夏季炎热,天暑下迫, 雨水较多,地湿蒸腾,暑热极盛, 湿气较重,暑湿相搏,侵入人体 阻于气分,导致暑湿病、湿温病。 就里虚、里实证而言则体现了南、 北差异之处,也充分体现《内经》 中人与天地四时相应的理论。我 们地区多见脾胃阳虚、寒湿困脾 证。
一、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的起源
胃生中 学与医 说脾养
—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院
1.1 中医养生的起源
中医养生之道的理论溯源于两千年 西汉时《黄帝内经》,奠基于周秦时 期,历经数朝沧桑千载和历代医家、 道家、佛家、阴阳家、兵家和儒家等 荟萃于当时数家养生大师,将上工治 未病养生之涵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挖掘论证,渐至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中 医“治未病”独特的养生理论,至今 对我国卫生医疗、防疫、养生保健、 抗衰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医 学文化领域及全球卫生领域的一颗璀 璨明珠。
累及脾脏。此时通过补脾脏可调衡各脏阴阳之气,达到“气归于权衡”、“脏
气平和” 以有利于余脏腑病变的好转。正如李东垣所说:“其治肝、心、肺、 肾有余不足,或泻或补,惟脾胃之药为切”,“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 徐春圃亦有:“治病先顾脾胃”之说,皆如此言。 总之,脾胃在五脏中具有重要地位,无论外感病或是内伤杂病,脾胃生理功能 的正常与否决定全身各脏腑的生理、病理情况,其盛衰作为内因是发病与否的 关键因素,善治病者安脾脏可以调五脏、和气血。
前后、中午12点前后及晚上6点前后,这三个时间内人体的消化功能特别活
跃。所以经常有规律地定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于胃肠的消化吸 收功能是大有裨益的。另外,由于老年人脾胃功能薄弱,也可少食多餐,
如《寿亲养老新书· 饮食调治》说:“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
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
4.2 饮食要定量
1.2.3 南、北方人体质不同及地域差 异而致病邪易感性及性质不同
就脾胃外感证而言南、北无 差别,皆因夏季炎热,天暑下迫, 雨水较多,地湿蒸腾,暑热极盛, 湿气较重,暑湿相搏,侵入人体 阻于气分,导致暑湿病、湿温病。 就里虚、里实证而言则体现了南、 北差异之处,也充分体现《内经》 中人与天地四时相应的理论。我 们地区多见脾胃阳虚、寒湿困脾 证。
脾胃学说(课堂PPT)
![脾胃学说(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b67cfef0f121dd36a32d82a2.png)
15
方剂:
半夏汤(秫米、半夏)——胃逆不和 不得眠主方 兰草汤(佩兰)——脾瘅(口甘)
16
• 综上所述,无论脾胃的解剖、生理、病理,还是诊 断、治疗与预防,
• 《黄帝内经》的论述都颇具规模, • 为脾胃学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中医学所谓的“脾胃”不仅仅是解剖学概念, • 更主要的是具有生理、病理功能的概念, • 是个多种功能的概念统一体。
热,烦心出黄。” • 《素问·热论》:(伤寒);“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
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 表明脾胃病证常可由其他经络、脏腑传变而来。
11
• 至于脾胃病证的发病机理,涉及到寒热虚实等各个方面
• 《素问·藏气法时》:“脾病者,身重善饥肉 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飨 泄食不化。”
• 腹满、飨泄、饮食不化为脾家虚实常见 之证。
•
12
• 《素问·调经论》:“脾藏肉……形有余则腹胀, 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 《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脐以上皮热;胃中寒,则腹胀”
•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面热者,足阳明病”
13
(三)脾胃病的治疗 • 刺灸治疗 • 《素问·刺热篇》 • 治脾热病以“刺足太阴阳明”
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满。”
23
二、脾胃病证的八法应用
1.汗法——桂枝汤 麻黄汤 2.下法——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麻子仁丸 3.吐法——瓜蒂散 4.和法——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小半夏汤 5.温法——理中汤、四逆汤、大建中汤、苓桂术甘汤、黄 土汤、桃花汤 6.清法——白虎汤、竹叶石膏汤、茵陈蒿汤 7.消法——厚朴七物汤 8.补法——薯预丸、小建中汤、麦门冬汤
方剂:
半夏汤(秫米、半夏)——胃逆不和 不得眠主方 兰草汤(佩兰)——脾瘅(口甘)
16
• 综上所述,无论脾胃的解剖、生理、病理,还是诊 断、治疗与预防,
• 《黄帝内经》的论述都颇具规模, • 为脾胃学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中医学所谓的“脾胃”不仅仅是解剖学概念, • 更主要的是具有生理、病理功能的概念, • 是个多种功能的概念统一体。
热,烦心出黄。” • 《素问·热论》:(伤寒);“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
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 表明脾胃病证常可由其他经络、脏腑传变而来。
11
• 至于脾胃病证的发病机理,涉及到寒热虚实等各个方面
• 《素问·藏气法时》:“脾病者,身重善饥肉 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飨 泄食不化。”
• 腹满、飨泄、饮食不化为脾家虚实常见 之证。
•
12
• 《素问·调经论》:“脾藏肉……形有余则腹胀, 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 《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脐以上皮热;胃中寒,则腹胀”
•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面热者,足阳明病”
13
(三)脾胃病的治疗 • 刺灸治疗 • 《素问·刺热篇》 • 治脾热病以“刺足太阴阳明”
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满。”
23
二、脾胃病证的八法应用
1.汗法——桂枝汤 麻黄汤 2.下法——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麻子仁丸 3.吐法——瓜蒂散 4.和法——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小半夏汤 5.温法——理中汤、四逆汤、大建中汤、苓桂术甘汤、黄 土汤、桃花汤 6.清法——白虎汤、竹叶石膏汤、茵陈蒿汤 7.消法——厚朴七物汤 8.补法——薯预丸、小建中汤、麦门冬汤
四季脾脏养生12PPT课件
![四季脾脏养生12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a6f827f61fb7360a4c6531.png)
4
.
中医学对脾的认识
春养肝 夏养心 秋养肺 冬养肾 一年四季要养脾
脾胃为仓廪之官
5
.
脾
解剖位置: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
五行属性:脾属土; 表里配属:脾与胃相表里; 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脾胃为(2仓)脾廪气之主升官
(3)脾主统血
6
脾的生理功能
.
1.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
29
.
山药薏苡仁粥: 山药50克,薏苡仁20克,粳米100克, 同煮成粥。有益气健脾,涩肠止泻的作 用,适用于中老年人脾胃虚弱所致食欲 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
30
.
薏米羊肉汤: 苡米150克,羊肉250克,加水适量煲 汤,食盐、味精凋味(亦可加生姜数片)。 佐膳。可健脾补肾,益气补虚。治病后 体弱,贫血,食欲不振等
.
四季脾脏养生
广东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中医学教研室 邹颖
1
.
•为什么要四季养脾脏 •养脾有哪些好处 •伤脾的习惯有哪些 •如何来保养脾脏
2
.
为什么要四季养脾脏
3
.
中医学对脾的认识
中医“脾”的概念不同于西医学的“脾脏” 中医学脾是以消化系统为主的多系统的功
能综合单位,它涉及西医学的消化、神经、 免疫、内分泌、血液等系统的部分功能。
31
.
养脾食物—鲫鱼
鲫鱼有健脾利湿,和中开胃,活血通络、 温中下气之功效,对脾胃虚弱、水肿、 溃疡、气管炎、哮喘、糖尿病有很好的 滋补食疗作用;产后妇女炖食鲫鱼汤, 可补虚通乳。
32
.
养脾食物—大枣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枣味甘、 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用于治 疗“脾虚弱、食少便溏、气血亏虚”等 疾病。常食大枣可治疗身体虚弱、神经 衰弱、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劳伤咳嗽、 贫血消瘦,养肝防癌功能尤为突出。 “一日吃仨枣,红颜不显老”。
.
中医学对脾的认识
春养肝 夏养心 秋养肺 冬养肾 一年四季要养脾
脾胃为仓廪之官
5
.
脾
解剖位置: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
五行属性:脾属土; 表里配属:脾与胃相表里; 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脾胃为(2仓)脾廪气之主升官
(3)脾主统血
6
脾的生理功能
.
1.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
29
.
山药薏苡仁粥: 山药50克,薏苡仁20克,粳米100克, 同煮成粥。有益气健脾,涩肠止泻的作 用,适用于中老年人脾胃虚弱所致食欲 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
30
.
薏米羊肉汤: 苡米150克,羊肉250克,加水适量煲 汤,食盐、味精凋味(亦可加生姜数片)。 佐膳。可健脾补肾,益气补虚。治病后 体弱,贫血,食欲不振等
.
四季脾脏养生
广东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中医学教研室 邹颖
1
.
•为什么要四季养脾脏 •养脾有哪些好处 •伤脾的习惯有哪些 •如何来保养脾脏
2
.
为什么要四季养脾脏
3
.
中医学对脾的认识
中医“脾”的概念不同于西医学的“脾脏” 中医学脾是以消化系统为主的多系统的功
能综合单位,它涉及西医学的消化、神经、 免疫、内分泌、血液等系统的部分功能。
31
.
养脾食物—鲫鱼
鲫鱼有健脾利湿,和中开胃,活血通络、 温中下气之功效,对脾胃虚弱、水肿、 溃疡、气管炎、哮喘、糖尿病有很好的 滋补食疗作用;产后妇女炖食鲫鱼汤, 可补虚通乳。
32
.
养脾食物—大枣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枣味甘、 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用于治 疗“脾虚弱、食少便溏、气血亏虚”等 疾病。常食大枣可治疗身体虚弱、神经 衰弱、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劳伤咳嗽、 贫血消瘦,养肝防癌功能尤为突出。 “一日吃仨枣,红颜不显老”。
中医养生-重视脾胃(课堂PPT)
![中医养生-重视脾胃(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5753dc97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71.png)
• 2.生“湿”、生“痰”、生“滞”、生 “瘀”
• 脾虚生湿——口水多,舌苔厚腻 • 湿聚为痰——痰涎多 •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 脾虚气滞——腹胀、嗳气、食欲不振 • 气滞则血瘀——动脉硬化、冠心病、脑梗塞
• 3.影响其它脏腑,百病易生
心脏 火
心火不降则热:心 烦、口干、失眠
胃降
• 1.饮食有节
• “早吃好,中吃饱,晚吃少” • 饮食卫生 • 易消化食物
• 2.保护脾阳
• 少食生冷瓜果,不能贪凉饮冷
•中药的运用,需要严格在中医理论及中医师指 导下进行
• “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
• 药物滥用举例:
• 三七粉 • 药酒 • 自己熬制阿胶膏
-4-
贰 脾胃功能正常的表现
• 1.能吃、能睡、“能跑”。 • 《黄帝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 • 脾主四肢。 • 2.大便正常。 • 3.精力充沛。
脾胃安,身体康。
叁 脾胃受伤的危害
• 1.消化不良,营养吸收障碍,气血不足
• 临床表现: • 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嗳气、返酸、便溏
或便秘、口苦、口干、头昏、乏力等。
• 6.脾胃病的中医药治疗
• 优势: • 脾胃同调 • 标本兼治 • 因人施治
陆 脾胃功能失调与现代疾病
• 1.糖尿病 • 2.痛风 • 3.高脂血症 • 4.肿瘤
• ……
厚德 精业 仁爱 尚新
祝您 健康
脾
升降
胃
之枢
脾升
水 肾脏
肾水不升则寒:双脚 冷,小便清长,腹泻
肆 脾胃受伤的原因
• 1.饮食不节
• 肥甘厚腻、饮酒、宵夜 • 暴饮暴食 • 脾胃过劳 • 胃喜润恶燥——忌辛辣、刺激之品
重视脾胃中医养生PPT课件
![重视脾胃中医养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c42bff7fd5360cba1adbf1.png)
脾
升降
胃
之枢
脾升
水 肾脏
肾水不升则寒:双脚 冷,小便清长,腹泻
肆 脾胃受伤的原因
• 1.饮食不节
• 肥甘厚腻、饮酒、宵夜 • 暴饮暴食 • 脾胃过劳 • 胃喜润恶燥——忌辛辣、刺激之品
• 2.多食生冷
• 生冷瓜果、贪凉饮冷 • 脾阳受伤 • 脾喜燥恶寒湿
• 3.多思抑郁
• 脑力劳动多,运动少
• 《黄帝内经》:思则气结。
• 1.饮食有节
• “早吃好,中吃饱,晚吃少” • 饮食卫生 • 易消化食物
• 2.保护脾阳
• 少生冷瓜果,不能贪凉饮冷
• 3.劳逸结合 • 4.乐观开朗
• 5.谨慎用药
• 中药的运用,需要严格在中医理论及中医师指 导下进行
• “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
• 药物滥用举例:
• 三七粉 • 药酒 • 自己熬制阿胶膏
• 精神抑郁
肝气郁结 肝气犯胃
• 4.滥用药物
• 抗生素、自配中药,误服寒凉滋阴药等
• 抗生素——影响肠道菌群(肠道微生态) • 自配中药——不对症,损伤脾胃
• 5.自然衰老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 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 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肾衰全身脏腑功 能皆衰。
伍 如何保护脾胃功能?
• 2.生“湿”、生“痰”、生“滞”、生 “瘀”
• 脾虚生湿——口水多,舌苔厚腻 • 湿聚为痰——痰涎多 •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 脾虚气滞——腹胀、嗳气、食欲不振 • 气滞则血瘀——动脉硬化、冠心病、脑梗塞
• 3.影响其它脏腑,百病易生
心脏 火
心火不降则热:心 烦、口干、失眠
胃降
《中医养生脾胃为先》课件
![《中医养生脾胃为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298441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25.png)
《中医养生脾胃为先》 PPT课件
中医养生是一种以调整人体内部环境,预防疾病,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的养 生方法。脾胃是中医养生中的核心和重点,它们对身体的健康起到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
脾胃的功能和作用
消化吸收
脾胃是消化和吸收食物养分 的重要器官,提供能量和营 养物质。
气血生化
脾胃还有气血生化的功能, 对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起到 很重要的调节作用。
结论和总结
1
结论
脾胃是中医养生的核心,对身体的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总结
读者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调养好脾胃,保障身体健康。
3
谢谢收听
感谢大家的聆听,如有不足之处请指教。
常见脾胃问题及预防
1
胃溃疡
2
不吃太刺激的食物,少喝酒,不吸烟。
3பைடு நூலகம்
胃炎
适量进食,注意饮食卫生,饮食时间规 律。
慢性胃炎
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定期送检。
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
量力而行
不要过度追求养生理念,要量力而行,做好生活方式,逐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 舒畅。
个人差异
每个人的体质,性格、生活环境都不尽相同,因此养生方法也应因人而异,应该因时、因地、 因人制宜。
学有所成
中医养生需要不断学习创新,懂得科学养生知识和方法,才能够更好地保障人体健康。
脾胃在中医养生中的重要性
中医理论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居于重要的地 位,被誉为“后天之本”
中医实践
养生保健
中医实践中,针灸、中药、按摩、 艾灸等治疗手段也都围绕着脾胃 展开。
脾胃的养生保健理论、方法,也 相当丰富和深入。
免疫调节
脾胃还有免疫调节的任务, 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 疾病。
中医养生是一种以调整人体内部环境,预防疾病,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的养 生方法。脾胃是中医养生中的核心和重点,它们对身体的健康起到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
脾胃的功能和作用
消化吸收
脾胃是消化和吸收食物养分 的重要器官,提供能量和营 养物质。
气血生化
脾胃还有气血生化的功能, 对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起到 很重要的调节作用。
结论和总结
1
结论
脾胃是中医养生的核心,对身体的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总结
读者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调养好脾胃,保障身体健康。
3
谢谢收听
感谢大家的聆听,如有不足之处请指教。
常见脾胃问题及预防
1
胃溃疡
2
不吃太刺激的食物,少喝酒,不吸烟。
3பைடு நூலகம்
胃炎
适量进食,注意饮食卫生,饮食时间规 律。
慢性胃炎
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定期送检。
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
量力而行
不要过度追求养生理念,要量力而行,做好生活方式,逐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 舒畅。
个人差异
每个人的体质,性格、生活环境都不尽相同,因此养生方法也应因人而异,应该因时、因地、 因人制宜。
学有所成
中医养生需要不断学习创新,懂得科学养生知识和方法,才能够更好地保障人体健康。
脾胃在中医养生中的重要性
中医理论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居于重要的地 位,被誉为“后天之本”
中医实践
养生保健
中医实践中,针灸、中药、按摩、 艾灸等治疗手段也都围绕着脾胃 展开。
脾胃的养生保健理论、方法,也 相当丰富和深入。
免疫调节
脾胃还有免疫调节的任务, 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 疾病。
中医脾的课件ppt
![中医脾的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e458615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dd.png)
脾与消化系统
脾对消化系统起到枢纽作用,能将水谷精微 输布全身,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
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01
02
03
脾与胃
脾与胃互为表里,二者协 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 和输布。
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肺
脾土生肺金,二者之间存 在生克关系,脾虚可导致 肺气不足。
脾与肾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 之本,二者相互依存,相 互促进。
中医脾的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医脾的概述 • 中医脾的临床表现 • 中医脾的治疗方法 • 中医脾的预防与保健 • 中医脾的现代研究进展 • 中医脾的经典案例分析
01
中医脾的概述
脾的定义与功能
脾的定义
中医认为脾是人体五脏之一,是重要的淋巴 器官,具有免疫、滤血、储存血液等功能。
脾的功能
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 主肌肉四肢等。
脾与肺
现代研究也探讨了脾与肺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上的联系,如“脾 肺气虚”等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脾与肝
现代研究还发现脾与肝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如“肝脾不和”等理论 得到了深入研究。
06
中医脾的经典案例分析
经典案例一:脾胃湿热证治疗经验分享
总结词
中医脾在湿热证治疗中的应用
详细描述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候,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状。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 湿,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在治疗脾胃湿热证时,应以健脾祛湿、清热解毒为原则,通过中药汤剂 、针灸、推拿等综合疗法,达到治疗目的。
过度饥饿。
合理搭配食物
02
在饮食中应尽量搭配多种食物,以保证营养均衡。同时要避免
脾胃养生PPT医学课件
![脾胃养生PPT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25a08353169a4517723a326.png)
.
4
运化功能
主升清,脾气上行为佳 主统血
水 、 营 养 ( 水 谷 精 微 )
主肌肉和四肢
开窍于目,其华在唇
.
5
脾胃气虚 症状:多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呃逆、 食少、饭后胀满、大便溏泻、面色萎黄 脾阳虚 症状: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 大便稀 胃阴虚 症状: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 不适、口舌生疮
.
6
.
7
.
8
舌头中间有裂 纹的代表脾胃 不好哦!
.
9
.
10
内 伤 脾 胃 百 病 由 生
.
11
饮食不节
胃弱
过度劳累
脾弱
.
12
一怕生 二怕冷
三怕撑
.
13
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 多动脚趾养脾胃 养成嚼碎食物的习惯 春天少吃酸、多吃带甜味的食物:山药、 香蕉、大枣 夏天多吃祛湿的豆类,少淋雨,少贪凉 秋天多喝粥 冬天寒冷,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平时最 好早睡晚起,多晒太阳
. 14
胡萝卜大米粥:大米100g,胡萝卜50g,大米煮成 粥后加上胡萝卜,煮烂后食之,有健脾温胃之效。 糯米小麦粥:糯米50g,小麦仁60g,煮成粥后加 糖适量,调味服用 芡实茯苓粥:芡实50g,茯苓10g,大米适量,前 两味入锅,加水适量,煮成软烂,再加入大米适量, 继续煮烂
.
15
养 脾 胃 就 是 养 元 气
养 元 气 就 是 养 生 命
. 16
慢性胃病
手脚冰凉、食欲差、 易怒、消瘦\胖而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的研究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1
一、从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谈起
胃生中 学与医 说脾养
—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2
1.1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之道的理论溯源于两千年
西汉时《黄帝内经》,奠基于周秦时
期,历经数朝沧桑千载和历代医家、
道家、佛家、阴阳家、兵家和儒家等
荟萃于当时数家养生大师,将上工治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8
李中梓与《医宗必读》
③.气机之枢
《素问·六微旨大论》日:“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指五脏六腑、五体七窍、
四肢百骸、经络的生理活动以及气血精津的生成、输布、排泄皆赖气的推动
作用。同时气机的条达通畅亦赖脏腑、气血生理活动的协调运行。气机的升
降出入为生理活动运行的具体体现,故气机运行的趋势、平衡与全身各脏腑
其一,《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李东垣《脾胃论》“气或乖 错,人何以生?病从脾胃生者四也”。以此为基础,东汉张仲景明确提出“四季 脾旺不受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重点探讨了以脾阳虚为 主的太阴病,制定一系列调治脾的有效方药,如小建中汤、理中汤。至金·李东垣 有“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之说,论 述了正常的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变化不会伤及五脏六腑,只有六 气非时而至,或过而不至,侵袭机体后才会伤人致病,但若形气虚弱,则易招致 外邪,使外邪乘虚入侵而得病,盖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反之,若“正气 存内”,即使猝然遇急风暴雨,因中脾医养胃生元与脾气胃不学虚说 ,抗病力强,外来之邪亦不1能0 独
《难经·四难》有云:“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
脾胃为枢,运转四周脏气以共同维持呼吸的吐故纳新活动,可见人体五脏结
构是以脾胃为中心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五脏的正常气机共同维持着人体生命
活动。这也是脾胃为“仓禀之本”中的医养体生现与脾。胃学说
9
1.2.3 脾胃亏虚,五脏受病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机能 状态,五脏六腑皆秉脾胃之气以生息。因此脾胃发生病变,气血津液生成减少及 其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必然影响到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而引起疾病。体 现如下:
未病养生之涵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挖掘论证,渐至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中
医“治未病”独特的养生理论,至今
对我国卫生医疗、防疫、养生保健、
抗衰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医
学文化领域及全球卫生领域的一颗璀
璨明珠。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3
1.2 .1 脾胃学说的起源、发展及成熟
“脾胃者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 “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脾”,“脾裹血,温五脏。”在《内经》、 《难经》对脾脏论述的基础上,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了“四 季脾旺不受邪”,奠定了脾胃学术思想的基本框架。李东垣是脾 胃理论的集大成者,代表作《脾胃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 础,他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 气,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 而诸病之由生,扶正必先补脾土”,这便是“内伤脾胃,百病由 生”的著名论点,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体现。他认为内在 的元气是人身最重要的健康因素,元气的产生全在脾胃;如果没 有脾胃虚弱的内在因素,则虽有外邪,也不能侵入人体而发病。 他在治法上重视升补脾胃清阳,成中为医养了生“与脾补胃土学派说 ”的创始人。
善的过程,并在临床实践中日臻成熟,此后历代医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5
使脾胃理论渐臻完善。
1.2.2 脾胃是五脏生理活动的中心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脾脏为藏象学说中的重要脏器, 是肝、心、肺、肾四脏生理活动的中心。鉴于脾脏在五脏及整个人体 中的重要作用,后世医家在脾胃藏象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继内经“阴阳 五行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精气学说”、 “仲景伤寒学”、“温病学说”等之后的有关独个脏器的学说— “脾胃学说”。
藏象理论中所指的脾脏与解剖所见之脾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中 医之脾脏包括脾胃在内的相当于西医除肝、胆外整个消化系统器官。 如《素问· 太阴阳明论》日:“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 液”;《灵枢·本输篇》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 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者…通于土气”,故此建立起脾胃中藏医象养生体与系脾胃,学也说为后世脾胃论的兴起、 6
李东垣
4
李东垣
张景岳
叶天士
李东垣只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明代张景岳则具体化了补火生土的内容,
他认为“安五脏即所以治脾胃”,扩大了脾胃病治疗方法的应用范围。清代叶天
士补充了滋养胃阴的用法,认为李东垣的脾胃论只是重视了脾而忽略了胃,重视
了温补而忽视了滋补。脾为脏而属阴,胃为腑而属阳;脾喜燥而忌湿,胃喜润而
《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禀之本,五味 出焉”。脾胃为“仓禀之官”,又是“仓禀之本”, 为供养全身营养的根本,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 要环节。
①.后天之本,气血之源
人体的各种生命机能无不是以气血为基础。《素问·调 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而气血主要由 水谷化生,“得谷则昌,失谷者亡”,气血根源则依 赖于脾胃的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的功能。张景岳有言: “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 清·张璐《张氏医通》亦说:“气之源头在于脾。”指 出脾胃是人体给养仓库,盖气和血依附互化均来源于 水谷,化生于脾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素问·调经论》 《张氏医通》7
②.五脏之本
《灵枢·营气》: “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营 者,水谷之精气也”,“营出于中焦”,“脾胃⋯营之居也”,指五脏六腑 的生理功能皆赖气血濡养,气血化生则赖脾胃运化,故脾胃的旺与衰决定 着五脏气血的多与少。如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所言:“人体一有此身, 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则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 以为生者也”,故脾胃为“五脏之本”。
恶燥。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法、升阳益气法等,只可用于脾脏阳气虚弱、寒湿犯中
等证,而不可用于胃,否则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叶氏的滋养胃阴法,为脾胃学说
增添了新内容。之后宋金时代张子和以攻邪立法,这样对脾胃病症的治疗法则就
渐至完备。通过《内经》、《伤寒论》、《脾胃论》、《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
和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等医家的努力,脾胃学说经历了从奠基、发展、到完
的生理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伤寒论直解》提出“阴阳与水火,位居
上下,而土居其中,上下交合,必由中土。” 五脏与五行相配,脾为己土,
属太阴主升, 胃为戊土,为阳明而主降,皆位居中央,运转四旁,长养四时。
五脏气机升降的活动规律,居上者以降为顺,居下者以升为健,脾胃枢纽以
阴升阳降,运行五脏之气,使五脏气机升降正常,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1
一、从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谈起
胃生中 学与医 说脾养
—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2
1.1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之道的理论溯源于两千年
西汉时《黄帝内经》,奠基于周秦时
期,历经数朝沧桑千载和历代医家、
道家、佛家、阴阳家、兵家和儒家等
荟萃于当时数家养生大师,将上工治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8
李中梓与《医宗必读》
③.气机之枢
《素问·六微旨大论》日:“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指五脏六腑、五体七窍、
四肢百骸、经络的生理活动以及气血精津的生成、输布、排泄皆赖气的推动
作用。同时气机的条达通畅亦赖脏腑、气血生理活动的协调运行。气机的升
降出入为生理活动运行的具体体现,故气机运行的趋势、平衡与全身各脏腑
其一,《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李东垣《脾胃论》“气或乖 错,人何以生?病从脾胃生者四也”。以此为基础,东汉张仲景明确提出“四季 脾旺不受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重点探讨了以脾阳虚为 主的太阴病,制定一系列调治脾的有效方药,如小建中汤、理中汤。至金·李东垣 有“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之说,论 述了正常的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变化不会伤及五脏六腑,只有六 气非时而至,或过而不至,侵袭机体后才会伤人致病,但若形气虚弱,则易招致 外邪,使外邪乘虚入侵而得病,盖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反之,若“正气 存内”,即使猝然遇急风暴雨,因中脾医养胃生元与脾气胃不学虚说 ,抗病力强,外来之邪亦不1能0 独
《难经·四难》有云:“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
脾胃为枢,运转四周脏气以共同维持呼吸的吐故纳新活动,可见人体五脏结
构是以脾胃为中心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五脏的正常气机共同维持着人体生命
活动。这也是脾胃为“仓禀之本”中的医养体生现与脾。胃学说
9
1.2.3 脾胃亏虚,五脏受病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机能 状态,五脏六腑皆秉脾胃之气以生息。因此脾胃发生病变,气血津液生成减少及 其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必然影响到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而引起疾病。体 现如下:
未病养生之涵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挖掘论证,渐至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中
医“治未病”独特的养生理论,至今
对我国卫生医疗、防疫、养生保健、
抗衰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医
学文化领域及全球卫生领域的一颗璀
璨明珠。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3
1.2 .1 脾胃学说的起源、发展及成熟
“脾胃者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 “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脾”,“脾裹血,温五脏。”在《内经》、 《难经》对脾脏论述的基础上,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了“四 季脾旺不受邪”,奠定了脾胃学术思想的基本框架。李东垣是脾 胃理论的集大成者,代表作《脾胃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 础,他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 气,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 而诸病之由生,扶正必先补脾土”,这便是“内伤脾胃,百病由 生”的著名论点,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体现。他认为内在 的元气是人身最重要的健康因素,元气的产生全在脾胃;如果没 有脾胃虚弱的内在因素,则虽有外邪,也不能侵入人体而发病。 他在治法上重视升补脾胃清阳,成中为医养了生“与脾补胃土学派说 ”的创始人。
善的过程,并在临床实践中日臻成熟,此后历代医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5
使脾胃理论渐臻完善。
1.2.2 脾胃是五脏生理活动的中心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脾脏为藏象学说中的重要脏器, 是肝、心、肺、肾四脏生理活动的中心。鉴于脾脏在五脏及整个人体 中的重要作用,后世医家在脾胃藏象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继内经“阴阳 五行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精气学说”、 “仲景伤寒学”、“温病学说”等之后的有关独个脏器的学说— “脾胃学说”。
藏象理论中所指的脾脏与解剖所见之脾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中 医之脾脏包括脾胃在内的相当于西医除肝、胆外整个消化系统器官。 如《素问· 太阴阳明论》日:“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 液”;《灵枢·本输篇》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 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者…通于土气”,故此建立起脾胃中藏医象养生体与系脾胃,学也说为后世脾胃论的兴起、 6
李东垣
4
李东垣
张景岳
叶天士
李东垣只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明代张景岳则具体化了补火生土的内容,
他认为“安五脏即所以治脾胃”,扩大了脾胃病治疗方法的应用范围。清代叶天
士补充了滋养胃阴的用法,认为李东垣的脾胃论只是重视了脾而忽略了胃,重视
了温补而忽视了滋补。脾为脏而属阴,胃为腑而属阳;脾喜燥而忌湿,胃喜润而
《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禀之本,五味 出焉”。脾胃为“仓禀之官”,又是“仓禀之本”, 为供养全身营养的根本,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 要环节。
①.后天之本,气血之源
人体的各种生命机能无不是以气血为基础。《素问·调 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而气血主要由 水谷化生,“得谷则昌,失谷者亡”,气血根源则依 赖于脾胃的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的功能。张景岳有言: “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 清·张璐《张氏医通》亦说:“气之源头在于脾。”指 出脾胃是人体给养仓库,盖气和血依附互化均来源于 水谷,化生于脾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素问·调经论》 《张氏医通》7
②.五脏之本
《灵枢·营气》: “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营 者,水谷之精气也”,“营出于中焦”,“脾胃⋯营之居也”,指五脏六腑 的生理功能皆赖气血濡养,气血化生则赖脾胃运化,故脾胃的旺与衰决定 着五脏气血的多与少。如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所言:“人体一有此身, 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则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 以为生者也”,故脾胃为“五脏之本”。
恶燥。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法、升阳益气法等,只可用于脾脏阳气虚弱、寒湿犯中
等证,而不可用于胃,否则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叶氏的滋养胃阴法,为脾胃学说
增添了新内容。之后宋金时代张子和以攻邪立法,这样对脾胃病症的治疗法则就
渐至完备。通过《内经》、《伤寒论》、《脾胃论》、《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
和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等医家的努力,脾胃学说经历了从奠基、发展、到完
的生理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伤寒论直解》提出“阴阳与水火,位居
上下,而土居其中,上下交合,必由中土。” 五脏与五行相配,脾为己土,
属太阴主升, 胃为戊土,为阳明而主降,皆位居中央,运转四旁,长养四时。
五脏气机升降的活动规律,居上者以降为顺,居下者以升为健,脾胃枢纽以
阴升阳降,运行五脏之气,使五脏气机升降正常,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