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解读 乔治 凯南的长电和 文章
云南省普洱市镇沅二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
云南省普洱市镇沅二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将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不在指定区域答题的不给分。
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20世纪40年代,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认为:“我们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地妥协办法。
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
文中的“政治力量”指的是()A.英国 B.苏联C.日本 D.德国2.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来有消极作用的有()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C.①③⑤ D.②③④3.20世纪40年代,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认为:“我们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地妥协办法。
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
文中的“政治力量”指的是()A.英国 B.苏联C.日本 D.德国4.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军“甲士”(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田一顷、宅一处。
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最高是二十等爵“彻侯”,有封地并可征收租税。
这一规定使秦国()①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②军功地主大量涌现③宗室贵族势力加强④统治基础得以扩大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5.北魏孝文帝下诏:“(年)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这表明()A.孝文帝禁止年青官员使用鲜卑语B.孝文帝逼迫官员放弃本民族的旧俗C.在上朝议事时说北方话者免官D.孝文帝禁止年青官员上朝议事时说鲜卑语6.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力量进行改革B.倒幕派掌握政权,力行革新,顺应了时代潮流C.废藩置县,建立近代统一国家,形成统一市场D.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7.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A.鲜卑族的落后 B.统治者的腐朽C.战乱不断 D.汉族的反抗8.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9.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明显地反映了哪一阶级(阶层)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A.地主阶级改革派 B.民族资产阶级C.开明地主阶级 D.农民阶级知识分子10.“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行和一连串的侮辱”,列宁认为“解放”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主要是因为()A.改革允许农民获得人身自由B.农民付出的赎金高于当时地价二、三倍C.解放后的农民还要受到村社的管理D.农民只获得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11.1981年10月,率先实现与以色列和解的埃及总统萨达特被伊斯兰圣战组织成员枪杀;1995年11月,对中东和平作出很大贡献的以色列总理拉宾被以色列右翼极端分子暗杀。
乔治凯南关于中国的论述
乔治凯南关于中国的论述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乔治凯南关于中国的那些论述。
你知道吗,乔治凯南就像一个站在远处拿着奇怪望远镜看中国的人。
他那些论述啊,有时候就像一阵乱吹的风,看似有点来势汹汹,可实际呢?就像纸糊的老虎,一戳就破。
他以为他看透了中国,就像一个小孩以为自己看穿了魔术师的把戏,可中国这个“魔术师”的手段可多着呢。
他可能觉得中国就像一艘在大海上摇摇晃晃的旧船,随时可能翻掉。
但实际上,中国就像是一艘超级巨轮,不但不会翻,还在不断地升级改造,加足马力朝着目标前行呢。
那巨轮的船身坚固无比,就像用最坚硬的钢铁铸就,任凭风雨雷电,都能稳稳当当。
他对中国的看法有时候像是盲人摸象,摸到个尾巴就以为大象是根绳子,摸到个腿就以为大象是根柱子。
中国这么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多元的民族特色和无限的发展潜力,哪能被他那么片面地论述就定性了呢。
就好比他把中国看作是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娃娃,以为中国走不稳就会摔倒。
可中国早就像一个身姿矫健的运动员,在世界的赛场上奔跑、跳跃、跨越障碍了。
中国的科技发展像是火箭发射一样迅猛,互联网的普及像是魔法一样瞬间覆盖大地,基础设施建设像是变魔术般在大地上竖起一座座大桥、高楼。
他可能觉得中国的发展就像一颗小火苗,很容易被扑灭。
但这火苗已经变成了熊熊大火,而且还在不断地添柴加薪。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就像涟漪一样不断扩大,一圈一圈地影响着周围的一切。
他那些论述在今天看来,就像是古老的传说,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想象。
中国就像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每一次挑战都让它更加绚烂。
中国人民就像一群勤劳的小蜜蜂,共同努力酿造甜蜜的生活,不管外界有什么不实的论断,我们都按照自己的节奏稳步向前。
中国不是他眼中那可以被轻易定义的对象,而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永远在创造奇迹的伟大国度。
就像一座宝藏山,越挖掘越能发现无尽的惊喜,而乔治凯南那些论述,只能成为我们茶余饭后打趣的谈资罢了。
乔治·凯南“遏制”思想探究
3 )这一思维在政府政策层面的反映 ( 4 )这一思维在非政府层面 对遏 制 思想 进行 研 究 ,并取 得 了 丰硕 的成 果 。其 中提 出 的 一 些 观 (
点颇 有启 发 意义 :“ 凯南 遏 制 的特 质 在 于 均 势遏 制 ” , “ 凯 南 的 遏 的反 映 ( 5 )从美 国政 策 角 度 的 可 行 性 推 断 。 ”在第 五部 分 中 ,凯
美 国的 战略 利益 构成 了严 重 的挑 战 ,因此 ,必 须 采取 强 硬 的 措施 , 才能 阻止 苏联 的对外 扩 张。
政 治性格 主 要体 现在 两个 方 面 , 即传 统 的 意 识 形 态 理论 尚未 被 放 弃 ,克里 姆林 官 是一 贯正确 的 。 ”在 这种情 形下 ,乔 治 ・ 凯南 主张 ,
制思 想 就是 一种 和平 演 变或 者是 和平 变革 的战 略思 想 ”等等 。此外 南 指 出 ,美 国对 苏联 进 行 妥 协 是 根本 不 可 能 的 ,苏 联 对 于美 国 而 还有 一 些相 关研 究论 著 都为 我们 提供 了宝 贵借 鉴 。 言是一 种政 治力 量和 政治 威 胁 。 同时 提 出美 国完 全 具 有 解决 这个
自的国 家利 益 出发 ,基 于共 同 的反 法 西 斯 目标 而结 成 同盟 ,共 同 南 遏制 思想 的基 础 ,对 2 0世纪 后半 叶的世 界政 治产 生 了重大影 响 。
对 抗 法西 斯 。但 在战 后 由于 意识 形态 的对 立 以及 争夺 世 界 霸权 的
1 9 4 7年 7 月 ,乔 治 ・ 凯南以 “ X 先生 ” 的名 义 在美 国 《 外 交
乔治 ・ 凯 南 的 遏 制 思 想 作 为 冷 战兴 起 之 初 的 一 种 重 要 思潮 , 科 向美 国 国务 院发 回了一 篇 长 达 八 千 字 的 电 报 。电 报 总 共包 括 五 受 到世 界各 国研 究 专 家 的关 注 ,改 革 开 放 以来 ,我 国学 者 也 逐 渐 个 部分 ,即 “ ( 1 )苏 联战 后思 维的基 本特 征 ( 2 ) 这一 思维 的背景
高中历史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史学纵横〖凯南的8000字“长电报”〗
凯南的8000字“长电报”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1904--2021)向国内发回了有名的8000字长电报,全面论述苏联的理论、政策、行为动机与行为方式,以及美国应当采取的对策。
凯南认为,苏联的国内制度、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决定了它必然要谋求无限制的对外扩张,美国不能依靠外交谈判和苏联打交道,必须依靠实力来遏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的全面军事冲突,因为苏联的力量弱于西方,所以美国只需“掌握足够的武力,并表示准备使用武力时,实际上几乎用不着动武,如果对方(指美国)正确地处理形势,就不必进行有损威望的摊牌”。
尽管在该文中凯南并没有使用“遏制”一词,实际他已经提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遏制苏联的理论,并基本框定了与苏联对抗(美苏冲突)的外在表现形式:只要保持实力威慑与压力,无需热战那种极端的方式。
这份长电报在华盛顿受到了异常热烈的欢迎,表明它所代表的对苏强硬政策在政府和国会取得了优势,标志着美国冷战思想的基本形成。
但凯南言犹未尽,1947年7月,他又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署名X先生的文章《苏联行为探源》,正式提出了“遏制”(containment)一词,并进一步阐述了他的遏制思想与遏制战略,遏制政策也由此得名。
就在凯南逐渐形成他的遏制思想的同时,当时英国驻苏联的代办弗兰克▪罗伯茨也向国内发出了关于苏联一系列外交政策的长电报,表达了与凯南十分相似的思想,并认为英美结盟是遏制苏联的唯一有效办法。
1。
“遏制政策之父”乔治·凯南与中国
“遏制政策之父”乔治·凯南与中国作者:张小明来源:《世界知识》 2019年第17期张小明在国际战略学界,乔治·凯南(George F.Kennan,1904?2005)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
他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作为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临时代办提出对苏遏制政策主张而闻名于世。
1947年7月,凯南化名"X"在美国《外交》季刊发表了《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即著名的"X报告",至今仍是国际政治学者们必读的经典文献。
这篇文章是我30多年前翻译成中文的。
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就一直关注凯南,和他本人有过信件交流,也到过凯南的母校普林斯顿大学查阅其私人文件。
我的学士、硕士和博士论文都与凯南有关,博士论文《乔治·凯南遏制思想研究》已于1994年出版。
此外,在2008年也发表过一篇题为《乔治·凯南与冷战时期美国的东亚政策》的学术论文。
今年5月,我发现不少同仁又把凯南的《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找出来发到微信朋友圈传阅。
为什么凯南又开始被中国学界所关注?我认为与中美关系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有很强关联性。
众所周知,自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之后,美国政府公开把中国界定为首要的"战略竞争者",进而单方面发动对华贸易战,两国关系急转直下,有关中美进入"新冷战"以及美国试图"遏制"中国的言论日益增多。
今年4月,美国媒体披露的时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室主任斯金纳(已因"领导无方"被解职)有关中美关系属于"真正的文明冲突""今天的中国比冷战时期的苏联对美国威胁更大"等言论,更是语惊四座、引发热议。
我们都知道,凯南正是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室的第一任首脑(1947~1949年),该机构在他领导下参与了冷战初期美国一系列重大对外政策的制定,包括美国对东亚政策的制定,他本人也正是由于时任该机构首脑的特殊身份而以"X"的署名在1947年7月《外交》季刊发表了那篇著名文章、系统阐述了"遏制"苏联的政策主张,因而享有"遏制政策之父"的称号。
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13讲信息文明的拓展__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精练含解析
信息文明的拓展——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46年2月22日21时,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了一份长达数千字的电报。
在这份“长电报”中,凯南凭借自己多年在欧洲、苏联外交的观察和思考得出了美苏之间并无妥协共存的可能。
这封电报 ( )A.导致反法西斯同盟的破裂B.推动了“冷战”政策的出台C.顺应了全球化时代的趋势D.标志美苏“冷战”正式开始解析:按照材料的逻辑是这封电报导致反法西斯同盟的破裂,是不符合史实的,导致反法西斯同盟的破裂是多种因素的产物:如共同使命的结束,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美苏之间并无妥协共存的可能”,从而刺激“冷战”相处方式的产生,故B项正确;“美苏之间并无妥协共存的可能”不利于经济的正常交流,故C项错误;“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D项错误。
答案:B2.1947年7月10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召开紧急会议,经过激烈争论,终于通过决定:“由于一系列国家都拒绝参加(讨论马歇尔计划的)巴黎会议,其中包括斯拉夫各国和东南欧各国,这样,同这些国家保持紧密经济政治联系并依据条约义务的捷克斯洛伐克也不能参加巴黎会议”。
决定表明捷政府拒绝巴黎会议的原因是( )A.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援助控制欧洲B.冷战局面导致欧洲呈现分裂状态C.周边国家已拒绝参与马歇尔计划D.捷克斯洛伐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解析:材料考查的重点是捷克斯洛伐克拒绝参加巴黎会议的原因,不是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援助控制欧洲,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其中包括斯拉夫各国和东南欧各国,这样,同这些国家保持紧密经济政治联系并依据条约义务的捷克斯洛伐克也不能参加巴黎会议”得出是因为美苏冷战局面导致欧洲呈现分裂状态,故B项正确;C、D两项在材料中未涉及。
答案:B3.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
乔治·凯南的“X”文章
乔治·凯南的“X”文章时间:1947年7月地点:美国主题:《外交事务》季刊发表题为《苏联行为探源》的文章作者:“X”(即乔治·凯南)内容:如下一如我们所知,苏联政权的政治特性乃是意识形态和环境的产物。
意识形态是指现任苏联领导人从他们最初参加的政治运动中继承下来的意识形态,环境是指他们迄今在俄国执政近三十年所处的环境。
试图探究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各自在决定苏联采取官方行动时所起的作用,这是一项极为困难的心理分析任务。
不过,要了解那种行为并进行有效的还击,就不得不做这种尝试。
要总括苏联领导人用以掌权的一套意识形态观念是困难的。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俄国共产党的运用中,始终是处于微妙演变的过程之中。
其本身所依据的材料是广泛而复杂的。
但是,也许可以把1916年共产党人思想的突出之点概述如次:(1)人类生活中的主要因素,即决定公共生活和“社会面貌”性质的是顺产和交换物质产品的制度;(2)资本主义是个极坏的制度,它不可避免要导致资本占有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而且不能充分开发社会的经济资源,也不能公平分配人类生产的物质产品;(3)资本主义含有毁灭自己的种子,并且鉴于资本占有阶级不具备使自身适应经济变化的能力,终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政权向工人阶级的革命转移;以及(4)帝国主义,即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将直接导致战争与革命。
其余的要旨可以用列宁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这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既然剥夺了资本家并在本国组织了社会主义生产,就会起来反对其余的资本主义的世界,把其他国家的被压迫阶级吸引到自己方面来。
”必须指出,不存在不经过无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就会灭亡的设想。
必须由革命的无产阶级运动给予最后一击,以推翻这个摇摇欲坠的结构。
不过,这一击是迟早会发出的,因为据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
2019届高考历史1轮(江苏专版)课时检测:(1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版含解析历史
课时检测(十二)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1946年4月,杜鲁门发表演讲: "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因为我们懂得,我们不能在一个经济停滞的世|界中分享繁荣.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因为经济困扰无论先在世|界哪一个地方,都是暴力(政|治)的滋生地.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因为我们觉得,向正在医治因对付我们的共同敌人而遭受损伤的朋友和同盟伸出援助之手是正确的.〞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美|国()A.以和平开展为己任B.以称霸世|界为目的C.以帮助盟友为义务D.以对抗苏联为根本解析:选B根据材料 "我们应该帮助别人……我们不能在一个经济停滞的世|界中分享繁荣〞,说明美|国帮助别人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分享繁荣,结合所学,这种 "帮助〞、 "分享〞是附带(政|治)和经济条件的,以到达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故B项正确.2.有学者认为,从1945~1950年美|国的对欧政策经历了三个开展阶段,分别是 "荣耀孤立〞式的远距离操控、以(政|治)经济援助为重点的有限卷入欧洲事务和以军|事援助为重点的全面卷入欧洲事务.美|国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是()A.遏制苏联的需要B.欧洲经济的复兴C.美|国实力的下降D.美欧联合的实现解析:选A材料中显示的是美|国二战后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分别实施杜鲁门主义、马歇尔方案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开展,故A 项正确.3.有学者指出: "可以说,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每一次重大举措,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这一总的战略方针的指引下进行的.〞照此推断,美苏 "冷战〞对峙的原因是() A.美|国试图建立全球霸权B.美|国与苏联国|家利益的冲突C.美|国与苏联实力相当D.美|国与苏联意识形态的冲突解析:选D关键信息 "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每一次重大举措,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这一总的战略方针的指引下进行的〞.这强调了美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和对立,故D 项正确.4.1948年4月3日,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对外援助法案? ,根据该法案,美|国要向西欧各国提供133.2亿美元的援助,美|国承诺 "当西欧一国向另一国提供货物而后者缺乏支付手段时,美|国那么给予前者相当于后者赊款数额的美元贷款予以结算〞.该法案() A.表达美|国控制西欧的意图B.标志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C.开启西欧各国一体化进程D.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解析:选A根据对 "1948年〞、 "?对外援助法案?〞、 "西欧〞、 "美|国那么给予……赊款数额的美元贷款予以结算〞这些信息的分析,不难得出这是在说马歇尔方案,所以B、C、D三项明显与史实不符,答案选A项.5.右面漫画反映的是某国某一时期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A.标志着冷战格局正式拉开序幕B.其主观动机与效果保持了一致C.目的是推动欧洲的一体化进程D.实际上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解析:选D图中利用美元让西欧重新强壮起来说明是美|国实施的马歇尔方案.标志着冷战格局正式拉开序幕的是杜鲁门主义,故A项错误;美|国实施马歇尔方案的主观动机是帮助西欧恢复经济从而扶植和控制西欧国|家,西欧国|家的经济得到恢复为西欧的联合奠定根底,西欧走向联合挑战美|国霸主地位,其动机和效果并不一致,故B项错误;美|国实施马歇尔方案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西欧国|家,故C项错误;西欧经济得到恢复开始其一体化进程进而挑战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成为美|国潜在的竞争对手,故D项正确.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称: "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锋利的冲突.〞这种 "冲突〞在20世纪60年代的突出表现是() A.西德和东德的建立B.柏林墙的修建C.北约和华约的对峙D.越南战争爆发解析:选B1949年西德和东德先后建立,故A项错误;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在(政|治)领域的深刻反映,故B项正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从成立伊始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针锋相对的对抗,故C项错误;越战主要是美|国和越南两者之间的问题,与苏联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7.(2021·扬州质检) "危机期间,菲德尔·卡斯特罗的立场远比赫鲁晓夫强硬,他曾建议苏联对美实施|报复性核打击,他的强硬立场与苏联力求控制危机的想法不相符合.〞这场"危机〞()A.推动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B.触发了二战后东亚大规模局部战争C.使古巴核大国地位得到成认D.在美苏妥协后用谈判方式得以化解解析:选D据材料 "菲德尔·卡斯特罗〞 "赫鲁晓夫〞 "核打击〞等信息可推断这场"危机〞是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影响,而非形成的条件,故A项错误;中美洲的古巴导弹危机没有对东亚大规模局部战争产生影响,故B项错误;当时的古巴不是核大国,故C项错误;材料 "苏联力求控制危机的想法〞推动古巴导弹危机在美苏妥协后用谈判方式得以化解,故D项正确 .8.如图漫画将冷战时期的三国领导人入画,描绘了一场三人间的争斗.漫画将站立者画成喜欢动武的美|国西部牛仔形象,与之对峙的两人按照骑马的堂吉诃德、骑驴的仆人桑奇的样式绘制.该漫画反映的是()A.朝鲜战争B.德国分裂C.科索沃战争D.古巴导弹危机解析:选D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比照中的不利地位.美|国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故D项正确.9.(2021·启东中学月考)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国提出要 "和平竞赛〞,商定在对方的首||都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到苏联办了个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非常现代化.苏联人一看,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内心向往美|国.这一情形反映出()A.美苏实际上放弃争夺世|界霸权B.美苏两国在科技上的差距巨大C.美|国取得对苏联的绝||对优势D.美苏冷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美苏双方互相展示各自特长给对手以压力,是冷战的表现形式,故答案为D项.二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排除A项;两国在科技上的差距巨大不符合史实,材料不能反映 "差距巨大〞,排除B项;材料显示双方互为震惊、害怕、向往,说明势均力敌,互有攻守,排除C项.10.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 "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A.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C.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D.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解析:选D材料中 "人道主义动机〞即援助,"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即经济手段控制欧洲, "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即对苏联的冷战,所以材料反映的是马歇尔方案.马歇尔方案通过援助西欧,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增强了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客观上也推动欧洲的分裂与对峙,故D项正确.11.(2021·扬州一模)下面两幅漫画折射出二战后美|国与西欧关系的变化.有关二战后西欧与美|国关系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①关系变化开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②西欧对美|国从 "依附关系〞过渡为 "伙伴关系〞③美|国经济 "滞胀〞不得已调整美欧关系④马歇尔方案和欧共体成立增强了西欧竞争力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从漫画中可以看出,漫画一说的是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国|家的援助,漫画二说的是美|国与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这种变化开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故①正确;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在(政|治)上,它们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所以西欧对美|国从 "依附关系〞过渡为 "伙伴关系〞,故②正确;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 "滞胀〞使美|国的经济实力下降,美|国不得已调整美欧关系,故③正确;二战后美|国实施援助西欧的马歇尔方案,马歇尔方案使西欧的经济实力增强,欧共体的成立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开展和实力的增强,故④正确 .D项符合题意.12.1961年,铁托在一次会议上发言: "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条艰苦的道路()A.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B.形成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C.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支持援助D.冲击了由超级||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解析:选D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的目标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但至||今尚未形成,故B 项错误;材料无法表达中|国的援助,故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但并未动摇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故D项正确,A 项错误.13. "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声明: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该材料说明日本() A.国民经济获得持续增长B.要求获得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日本民众与国际社会对立情绪增长解析:选C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即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故C项正确.14.下表(数据来源:杨国昌著?当代世|界经济概论?)所反映现象的合理推论是() 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为顺差,-为逆差A.B.强化了美|国对西欧和日本的同盟关系C.经济多极化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D.加速欧共体变成经济兼(政|治)性质的组织解析:选C材料突出的是美|国与日本、西欧之间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表达了美|国实力的下降,经济多极化会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冲击,故C项正确.15.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认为: "国际新秩序应该建立在多极化的根底之上 .多极主义与多边主义意味着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它有利于国际社会的每个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目标和理想,有利于各国展开对话、交流观点 .〞这说明国际关系民主化可以() A.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增长B.促进各种文化趋向一致C.维护世|界和平长期开展D.实现各国地位真正平等解析:选C根据材料 "多极主义与多边主义意味着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强调国际间(政|治)关系, "每个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目标和理想〞,表达的是国际成员间的互相尊重与合作交流.国际社会的成员间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彼此尊重,有利于国际和平与稳定,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5分)16.(2021·江苏(高|考))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 "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 000字的 "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平安感.为了求得平安,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平安战略的根本逻辑?等材料二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 .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到达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请答复:(1)据材料一,概括凯南 "长电|报〞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 "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6分)(2)据材料二,概括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4分)(3)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 "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 "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平安感〞 "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 "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概括.第二小问,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等角度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 "美|国……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 "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 "美|国……妄图到达其称霸世|界的目的〞概括归纳.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 "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等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 "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 "|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进行分析.答案:(1)内容: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点;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2)内容: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3)共同之处: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夸大对手的威胁 .依据: "长电|报〞: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诺维科夫|报告: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 .。
乔治凯南:长电报(194602)
乔治· 凯南:长电报(194602 )来自:Dr.Faustus(静勤诚明,游刃有余)乔治•凯南时间:1946 年 2 月22 日地点: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人物:大使级代办乔治•凯南和秘书多萝西•海斯曼主题:凯南就美国财政部询问苏联会否加入世界银行及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一事回电内容:如下国务院 2 月 3 日第284 号电令要求回答的问题,既复杂又非常敏感,既与我们常规思考极为不同,又对分析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十分重要,我实在无法将我的回复压缩简单化。
据此,我希望国务院能够容忍我将我的回复用五个在一份简单的电文中,又避免造成我认为是非常危险的过分部分提出。
这五部分的小标题分别是:1、苏联战后(战略)思维的基本特征;2、这一思维的背景;3、这一思维在政府政策层面的反映;4、这一思维在非政府层面的反映;5、从美国政策角度的可行性推断。
请允许我先就对电报通讯所造成的负担表示歉意。
然而,所涉及的问题,特别是考虑到目前发生的事件,是那么的急迫、那么的重要,我认为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如果这些问题确实需要我们予以重视的话采用如此长电的形式)是值得的。
下面是我的解释。
第一部分苏联政府宣传机器所宣扬的战后(战略)思维的基本特征如下:苏联仍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长期看来,取得并保持永久的和平共处是不可能的。
正如斯大林1927 年对一个美国工人代表团所表述的:“在国际革命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将会出现两个世界规模的中心:一个是社会主义中心,吸引着所有倾向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一个是资本主义中心,集结着那些希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国际。
这两个中心之间为了争夺世界经济主导权的斗争将会决定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命运。
、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受到它本身固有的多种矛盾的困扰。
这些冲突无法通过和平的妥协得以解决,其中最大的是美国与英国之间的冲突。
三、资本主义内部的冲突不可避免地要导致战争。
由此产生的战争可能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资本主义内部两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一种是对社会主义世界的侵略战争。
重读乔治·凯南的长电报
Rereading George F. Kennan's"Long Telegram"
作者: 张小明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出版物刊名: 美国研究
页码: 117-128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期
主题词: 美国军事与外交;冷战;美苏关系;乔治·凯南;"长电报"
摘要:乔治·凯南1946年2月22日从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给美国国务院发送的第511号电报,即"长电报",是研究冷战史和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重要文献之一.需要注意的是,这份电报有一些明显的瑕疵,研究者需要加以注意.另外,很长时间以来,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对"长电报"的某些误解或者误读,包括把"长电报"称为"八千字电报",把"logic of force"解读为"武力的逻辑",等等.本文希望能澄清有关凯南"长电报"的这些误解或误读.。
遏制理论之父:乔治
遏制理论之父:乔治·凯南乔治·凯南(George Frost Kennan,1904年2月16日- 2005年3月17日)是美国外交家和历史学家,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
遏制政策(policy of containment)始创人。
1、人物生平遏制政策的鼻祖乔治·凯南1904年出生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的一个偏远山区,父亲科休斯·凯南是一个律师兼工程师,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家庭并不富裕。
1925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就去了外交部工作,预计美苏关系会越来越重要,就选择了俄语和俄国事务方面的专门培训。
1929年至1931年在柏林大学学习俄罗斯文化,并先后在日内瓦、汉堡、柏林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从事外交工作。
这期间,他和一个挪威妇女成婚并生了2个女儿。
此后,他被任命为美国驻苏大使威廉·马歇尔·布利特的助手兼翻译,在苏联首次任职时,他对苏联领导人逐渐形成不信任感,对那些在大萧条时期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建立更为公正的社会秩序的美国人中的理想主义者嗤之以鼻,然而,他并不担心苏联对西方的军事威胁,他赞成苏联和西方达成有限的妥协。
凯南在莫斯科当了几年领事和秘书后,到国务院苏联办公室工作了一年,然后被派往布拉格和柏林,凯南在柏林时正好碰上美国对德宣战,他被关了几个月后被遣送回美国。
战争期间,他在里斯本和伦敦工作,1944-1946年,他任驻莫斯科代办,战争结束时,他在那里观察苏联政权的举动和后来被称为“冷战”的开始。
1946年2月22日,任驻苏联代办的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并最终被美国政府所采纳的对付苏联的长期战略,也就是遏制政策,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1947年,乔治·凯南以“X”的署名在美国《外交事务》上发表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该文明确提出美国要使用“抵抗力量”,对苏联的扩张倾向进行长期、耐心、坚定与警觉的“遏制”。
乔治·凯南与冷战的起源
乔治·凯南与冷战的起源乔治·凯南是美国冷战遏制政策的提出者,他的苏联观受到叔父的影响,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驻苏经历使其成为“苏联通”。
1946年他在一封八千字长电报中提出对苏战略,即美国要运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途径抑制苏联的发展和对外扩张。
次年他在《苏联行为的根源》中完善了自己的遏制思想。
在欧洲,他主张以德国为中心建立欧洲联邦抵御苏联的渗透;在亚洲,他忽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希望通过民主改造重塑日本。
他的这些思想对日后美国的冷战政策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尽管凯南誉满天下,但不善妥协的性格给他的职业生涯造成困境,对中国的误判也证明他的局限性。
标签:乔治·凯南;冷战;遏制思想;外交影响乔治·凯南是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学家,外交家,外交评论学者,历史学家,尤其在苏联问题方面研究成果显著。
凯南在学界被誉为“遏制之父”,他倾其一生为美国的冷战政策尤其是冷战时期的对苏政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凱南生于1904年,在威斯康星州的一个爱尔兰裔移民家庭。
他日后成为“苏联通”很大程度上到受了他叔父老凯南的影响。
老凯南是一位美国记者,职业生涯中曾多次到访俄国,其中1885—1886年间他实地考察了俄国的西伯利亚流放地,这段经历深深影响了老凯南对苏联印象。
他还就调查结果出版了一本书,真实地记录了当时西伯利亚流放地政治犯们忍受的非人的痛苦。
可以说老凯南是美国研究苏联问题的先驱。
凯南也追随他叔父的脚步,选择了研究苏联问题的道路,他在晚年的回忆录中说道“脑中有老凯南创立的家庭传统。
”这也成了凯南一生的转折点。
1925年他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1926年进入外交机构,被派往欧洲。
1929—1931年进入柏林大学东方学院,专门学习俄国的语言,文化,历史地理法律以及经济,这些学习也为他日后研究苏联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1—1933任职于拉脱维亚里加美国大使馆。
在里加的那段时间里凯南在处理公务之余,还会通过当地的报刊体验旧俄文化生活等方法了解苏联,这也成为凯南研究苏联问题的起点。
从
从“8000字电报”看战后美国对苏遏制战略出台的考量了解到乔治·凯南就是从遏制战略这个词开始的,书中对乔治·凯南的评论始终脱不开冷战理论家、遏制政策之父之类的文字。
然而读罢他的长电报,却始终觉得此“遏制”非彼“遏制”。
美国对苏联遏制政策出台的根基确实是这篇著名的电报,但其出发点却不同于乔治·凯南的最初设想。
美国政府从凯南对苏联的分析中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可能是美国政府误读了凯南的本意,也有可能是它故意曲解了凯南的分析。
但无论如何,这些因误解而得出的结论才是后来出台的遏制战略。
与遏制战略以防共、反共,以强硬手段遏制前苏联势力扩张,封锁孤立社会主义国家为目标不同,凯南得出抵御苏联的关键在于坚定国内立场,繁荣自身经济,稳定西方社会。
凯南对苏联的了解更多来自于下层人民,因此,他对苏联人民充满了同情,认为他们只是受到了苏共宣传的蒙蔽。
认为苏共的路线不代表苏联人民的意愿。
“俄国人民对外部世界是友好的,他们渴求获得外国的经验,渴望同世界各地的人们比比他们所拥有的才华,特别是渴望过和平的生活,享受自己劳动的成果。
党的路线只代表官方宣传机器以巧妙的手法和极大的耐心,向群众提出的论点,而群众在内心深处常常对那些论点有着惊人的抗拒情绪。
”凯南本身十分敌视共产主义思想和制度,认为苏联政权将意识形态当作“扩张”的工具,在电报里将马克思思想比作是苏共扩张野心的一块遮羞布。
对苏联人民的同情和对苏共的厌恶这两种感情上的矛盾让凯南对苏的策略有了双重性,有了被解释引申的可能,但感情的实际上并没有让凯南的策略也变的矛盾。
凯南的策略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对苏共的强硬政策,一部分是对苏联人民的开放政策,还有一部分是对西方国家内部的繁荣政策。
而美国政府最初只采取了凯南对苏联的强硬政策,直到冷战后期才开始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又走回了凯南理论的老路上。
美国政府对苏采取强硬态度主要与凯南对苏联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有关。
乔治凯南千文电报名词解释
乔治凯南千文电报名词解释
乔治凯南千文电报是指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的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战后苏联政策动向的电报。
电报中详细分析了战后苏联的有关“理论、意图、政策和做法”,并提出了美国应采取的对策等,同时强调美国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遏制苏联的影响和势力外延,尤其是在欧洲。
这份电报得到了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高度重视和赞赏,并责令政府有关部门及驻外使馆官员必须参阅,同时通过报刊披露其主要精神,引起世人的主意。
不久凯南被召回国,提升为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主席,并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名为《苏联行为根源》的文章,全面地阐述了“遏制”的思想,正式提出了对苏的“遏制”政策。
美冷战战略大师乔治
美冷战战略大师乔治•凯南的一生乔治〃凯南曾被誉为美国“最睿智”的人提“遏制政策”的第一人2005年3月17日,在冷战结束大约15年后,美国前外交官、冷战时期最重要的外交战略家乔治〃凯南在家中辞世,时年101岁。
凯南曾被公认为美国政府中前苏联问题的第一权威;他提出了冷战时代美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并发明了“遏制”这个使用至今的政治词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至上世纪50年代的短短几年时间内,他曾是美国外交界的红人,但因为他无法适应美国的官场,最终被迫离开了外交界。
凯南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研究外交史、撰写回忆录,他撰写了17部著作,其中两部获得普利策奖;但他自己更愿意成为一个文学家,一个诗人或者小说家。
文字:韩杨在塑造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方面,凯南的作用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所有美国外交官。
而真正让他成为历史名人的则是一份电报和一篇文章。
1946年,当时任职于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凯南,在发给国内的一份电报中勾画出了美国对前苏联政策的基本框架,后来这些政策一直指导着美国的对苏政策,直到将近50年后前苏联解体。
在这份被称为“长电报”的著名文件中,凯南写道,前苏联的扩张必须加以对付,而对付的办法则主要是通过外交、政治和经济手段,军事手段可以利用,但不应成为主要手段。
这份电报可以说是凯南的“成名之作”。
后来,他在回忆录中也得意地写道:“我的名声由此确立。
”这份电报也被称为美国外交史上最重要的一份电报。
1947年,在“长电报”的基础之上,凯南又在美国顶级外交刊物《外交季刊》上以“X”先生的身份发表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第一次为他的对苏政策取名“遏制”。
遏制政策由此成型,并贯穿整个冷战时期。
而凯南的名字也因为“遏制”政策被历史牢牢记住。
对凯南来说,1946年至1947年或许是他外交官生涯中最为兴奋的时期。
而在此之后,他接连遭遇挫折,以至在1953年被迫辞官回家,离开外交界。
生于1904年的凯南,1925年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就参加了美国国务院的考试,并顺利进入驻外事务处。
张小明:“遏制”概念与冷战史研究范式
张小明:“遏制”概念与冷战史研究范式(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1)在学术研究中,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极为重要的。
我认为,在冷战史研究中,有两个概念应该是研究者们使用最多的,因而也是最重要的。
一个是“冷战”(Cold War),另外一个是“遏制”(contain, containment)。
但是,对于“冷战”和“遏制”这两个概念的含义,研究者们的界定往往却是很不一致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对东西方冷战的不同诠释。
本文着重讨论冷战史研究中的遏制概念,特别是乔治·凯南所提出和阐述的遏制概念。
我们今天所熟悉和使用的中文词汇“遏制”来自英文单词“contain”(动词)和“containment”(名词)。
在中国台湾和香港的出版物里,“contain”和“containment”通常被翻译为“围堵”。
在我看来,“围堵”一词虽然很形象、很具体,但是也容易导致简单化和片面化的理解,特别是易于被人理解为军事包围。
而在中国大陆的出版物中,“contain”和“containment”一直被翻译为“遏制”。
我认为“遏制”一词虽然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不太具体,但是它有更大的解释空间,不易被简单化地界定,或许更适合于在学术研究中加以使用。
当然,一个外来词汇很难有一个能够完全表达其原意的、与之对应的中文词汇,其翻译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
展开剩余89%众所周知,最早从美国对苏联政策的角度来使用“遏制”一词的人是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1904—2005),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首先提出“遏制”苏联的政策主张,并在冷战初期美国对外政策制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享有“遏制之父”的称号。
但是,凯南最初提出和阐述遏制概念的“X文章”却是一篇容易被人误解的文章,后来他本人一直在纠正此种误解。
与此同时,凯南本人的遏制思想也并非一成不变。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考察凯南一生的言论来理解他所说的“遏制”的含义,以及他有关遏制苏联思想的变与不变。
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生时空观念的培育——以“冷战”为例
任何历史事物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具体的时空而存在。
在现有高中历史教材“模块+专题体系”教学中,时空观念成为许多学生学习历史的一大短板。
笔者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以“冷战”一节教学为例,从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和培育素养三方面分析了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生时空观念的培育策略。
一、准确解读名词,灵活运用历史图表,夯实时空观念基础(一)准确解读时空名词历史名词是历史知识的基本元素,准确掌握历史名词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
很多历史名词都蕴含着丰富的时空信息。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准确解读时空名词,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时空表达方式,理解特定的时空概念和术语,在点滴积累中培育其时空观念。
例如,“冷战”这一概念,从时间上说,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
冷战开始的时间就可以表述为:二战后初期、20世纪40年代、20世纪中期等;冷战结束的时间可以表述为:20世纪九十年代初、20世纪末等。
从空间上说,冷战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对峙与竞争的状态,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照地图,准确了解两大阵营的空间分布。
(二)灵活运用历史图表利用直观简洁的历史图表,可以清晰定位史事顺序,有机整合不同课时、单元和模块内容,突破“模块+专题体系”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而梳理相关事件的内在联系,这是培育时空观念的利器[1]。
“冷战”教学内容史事繁多,需要进行清晰的归纳。
笔者结合教学需要,精心编制了“冷战大事记”年表,指导学生直观认识“冷战”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的表现;进而就表设问,阐释史事的内在关联,发现“冷战”背景下国际政治格局发展的新趋势。
这样既夯实了史事基础,又理清了知识联系,强化了时空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就地取材,依托教材,指导学生绘制时间轴或者思维导图,梳理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时空意识和学科素养。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历史图表的编制中只是起示范引导作用,主动权、创造权要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深化自己的历史认知,从而达到培育时空素养之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 交·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12 年第 3 期
① 但俄罗斯往 ” 的内心冲动和激情是意气相投的。 往是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所以凯南评价当时的 ⑨由于封闭式管理和意识形态的禁锢 , ” 息。 在凯 南看来, 苏联的政策并非根据国内外形势作客观
·外 交·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12 年第 3 期
从文化视角解读 乔治 · 凯南的长电和 X 文章
陈欢云 刘再起
【内容提要】 乔治·凯南是美国著名的 “ , “遏制政策” 苏联通” 也是美国 的提出者。 1946 年他向美国发回长电, 1947 年又发表 X 论文, 分析苏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根源, 在美 国政坛和民众中引起震动。时隔半个多世纪, 我们再分析凯南的这两篇文章, 仍被他惊人 的洞察力和预言所折服。他对苏联的民族性格、 苏联外交的行为方式有着深刻理解, 他的 这一认识正是建立在对俄罗斯( 苏联) 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 【关 键 词】 乔治·凯南 遏制政策 苏联 民族性格 外交行为 【作者简介】 陈欢云, 1975 生, 1967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刘再起, 生,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武汉 430072 )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后的文化因素 特定的政 治体系中政治制度和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都带有 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仅取决于社会的经济 政治结构, 还受到该体 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的经济、 系内社会的风俗、 习惯、 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文
④ ” 化因素的影响。
1946 年 12 月, 海军部长弗莱斯特尔给凯南 要他进 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与苏联政权的文章, 行评论。凯南更愿意自己写一篇有关这一问题的 文章。不久, 凯南便向弗莱斯特尔递交了一篇题 “苏联对外政策心理背景 ” 为 的文章。1947 年 1 月, 凯南在该文的基础上, 在美国对外关系协会的 一次小型讨论会上作了一个题为“苏联的思维方 。《外交 》 式及其对苏联对外政策的影响 ” 的演讲 季刊编辑汉密尔顿 · 阿姆斯特朗向凯南索要文 稿, 凯南征得弗莱斯特尔的同意, 并经国务院非官 方出版物委员会的审查, 将 文 章 交 给《外 交 》 季 要求匿名发表。所以这篇“苏联行为的根源 ” 刊, “X” , “X ” 因其署名为 而被称之为 文章②。 凯南在 “遏制” 这一文章中明确地提出了 这一战略。 此后, 凯南进一步提出了遏制苏联的政策建 议, 包括制定马歇尔计划等。44 年后苏联解体, 人们 回 过 头 来 看 美 国 对 苏 联 的 政 策, 足见凯南 ③ “异常敏感的洞察力和惊人的预见力 ” 。 不管凯 南提出的遏制思想是政治遏制, 还是军事遏制, “遏制之父 ” 之名已经奠定了凯南在外交史上的 地位。
二
从文化视角解读凯南的文章
通常人们都是从国际关系学的角度分析凯南 的遏制思想。国内学界就凯南的遏制思想是“军 , 事遏制” 还是“政治遏制 ” 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有 过激烈 的 争 论。 要 研 究 凯 南 的“洞 察 力 和 预 见 , 选择从文化的角度剖析凯南的这两篇文章 力” 也许更有价值。 尤其是从苏联对立国的学者、 政 治活动家如何从文化心理角度看待俄罗斯会给人 更多的启迪。凯南在进入外交界后在德国柏林大 学主修俄国语言文学和历史, 长期担任美国驻苏 大使馆的工作人员, 对苏联有着理性、 感性和实践 性的认识。笔者认为, 凯南的“洞察力和预见力 ” 正是源自于他对苏联社会和苏联历史文化的深刻 认识。 政治思想家们很早就注意到各种政治现象背 — 84 —
⑦ ” 美好的世界。 第二, 不能正确地理解外部世界。
非黑即白表现为二元对立。资本主义与社会 主义的对立, 国内反对势力肯定是外国反动势力 的代理人。以暴力的方式寻求正义和解决问题, 而非妥协和协调。 凯南认为, 这些对立并非是以 现实为依据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不是对立 , “今天的资本主义世界完全能够保 的。他认为
: 《国际关系史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① 袁明主编 第 232 页。 : 《乔治·凯南的外交思想 》 , 《美国研究 》 1993 载 ② 周桂银 年第 2 期, 第 114 页。 : 《国际关系史》 , 第 232 ~ 233 页。 ③ 袁明主编
二战期间, 美苏联手应对德国法西斯的进攻 , 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奠定了美苏联合共管世界的 格局。随着罗斯福的去世和杜鲁门成为美国总 统, 美国政府对苏联的态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 “罗斯福的想法并不现实, 杜鲁门及其谋士认为 美国无法用一些政治上的让步或经济上的援助将 ①, 苏联 纳 入 它 的 战 略 轨 道 ” 而 应 该 另 谋 对 策。 1945 年 9 月伦敦五国外长会议前夕, 美国政府决 。 定发动对苏强硬外交 外交官凯南当时也表示 “从未认为苏联是我国合适的盟友或伙伴, 无论 ②。 是现实的, 还是潜在的” 1946 年 2 月 9 日, 斯大林在莫斯科选区的选 谈到战争的发生是现代垄断 民大会上发表演说, 资本主义基础上世界各种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斗
一
凯南长电与 X 文章 出笼的历史背景
争的必然结果。 斯大林暗示, 和平的国际秩序是 不可能长期维持的, 苏联必须做好准备, 包括增加 以防万一。 在当时美苏关系的气氛 重工业生产, 下这篇演说在美国引起了异乎寻常的反应 。美国 斯大林的演说是 最高法官威廉· 道格拉斯声称, ③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 。 时任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的凯南接到美国 国务院在 1946 年 2 月 2 日发给他的征询意见的 要求他对苏联不愿意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 电报, 凯南 货币基金组织的行为动机进行分析。 之后, 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了一份长达 5 542 字的英文电 报。他没有仅限于斯大林的一番讲话, 而是从苏 联的思维方式和苏联行为的根源以及华盛顿应如 何对策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凯南“综合了
— 83 —
·外 交·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12 年第 3 期 美国政府前一时期在实施对苏联强硬外交中的一 些实际做法和主要决策人的一些设想, 并从理论
①, 的高度进行证明, 提出了所谓的遏制战略 ” 但 “遏制” 暂时没有使用 一词。
。“这些人 苏联是破坏能力有余而建设能力不够 的注意力多集中于必须推翻敌对政权而不大集中 于社会建设……他们认为推翻敌对政权应优先于 一旦掌权, 他们对行将付诸 进行社会主义。因此, 实施的建设性计划的想法大多是模糊不清 、 流于 空想和不切实际的。除了推行工业国有化和剥夺 ② ” 大宗私人占有的资本外, 并无一致的计划。 3 . 俄罗斯( 苏联) 人的不安全感强。 这种不安全感导致他们猜疑心重, 不会求得 妥协, 缺乏折中, 很难与他人分享权利。 小心上 当。俄罗斯人的不安全感是由地缘因素和政治管 , “他们出 理因素等造成的。 从地缘因素来分析
: 《国际关系史》 , 袁明主编 第 233 页。 《乔治·凯南遏制思想研究》 , 参见张小明 北京语言学院 第 15 ~ 16 页。 出版社 1994 年版, : 《凯南的遏制思想与美国的遏制战略 》 , 《美 载 ③ 任东来 1996 年第 3 期, 国研究》 第 146 页。 : 《政治学导论 》 ( 第三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 ④ 杨光斌主编 版社 2007 年版, 第 61 ~ 62 页。 ⑤ Hans J. . Morgenthau,Revised by Kenneth W. Thompson, 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 sixth Edition) ,Peking University Press,Beijing. 2005 ,p. 138.
瑏 瑣所以苏联要扩军备战 。 凯南认 ” 险带来的后果。 , “只是躁动不安的俄罗 为, 这种行为从本质上看
活在广袤而无法设防的平原上的农作居民与一群 ④。 从政治管理角度 凶暴的游牧民为邻的结果 ” 来分析, 凯南认为, 俄国的管理方式落后、 无序, 惧 怕来自外部的渗透。 俄国的“统治是一种形式上 相对无序的统治, 其心理基础脆弱, 而且虚假, 无 ⑤ ” 缺乏“盎 法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相提并论。 格鲁 -
⑥。 所以 撒克逊式调和折中传统的陶冶 ”
斯民族主义运动的稳步前进, 而在这个流延了数 个世纪的运动中, 进攻与防御的理念一直是不可
瑤 瑏 ” 救药地混为一谈。 4 . 俄罗斯( 苏联) 人的非黑即白思维。
苏联采取的方式是: 置对手于死地, 不会求得妥 协; 俄罗斯有一句俗语是“铁棍横扫, 无招可挡, 。 很难与他人分享权力; 封 若要抵挡, 铁棍加粗 ” 闭式的管理。 封闭式管理也是造成上述特征的一个重要原 , 因 表现为以下四点: 第一, 用意识形态的宣传机器将外部世界描 绘成一个罪恶的世界, 而将自己的世界描绘成一 个美好的世界。 “苏联领导人迫于历史和现状的实际需要 , 就提出了一种教条, 把外部世界描绘成为一个罪 恶的、 敌视的、 威胁着苏联的世界, 并认为这个世 界内部滋生着、 蔓延着疾病的细菌, 注定要被越来 越多的内部骚乱所破坏, 最后难逃蒸蒸日上的社 会主义力量的致命一击, 从而让位给一个新的更
世界与内部世界隔离。 第四, 扩充警察与军事力量。 , “苏联的政权是一个无与伦比的 凯南认为 , 警察政权 由于沙皇时代的半明半暗的专制阴谋 传统, 他们已经习惯了将使用警察力量放在首要 瑏 瑢1924 年, ” 斯大林曾专门为保持镇 考虑的位置。 压机构进行辩护。 其根据就是“只要资本主义的 包围还存在, 就有进行干涉的危险以及由这种危
在阅读凯南的这两篇文章时, 不难发现凯南 就是透过政治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来分析苏联的 他特别注重从苏联的民族性格、 苏联 现实政治的, 外交的行为方式来判断苏联的政局走向 。在凯南 看来, 影响苏联思维最深刻的是苏联的传统思维 , 而非意识形态。
三 凯南眼中的苏联的民族性格特征
1 . 俄罗斯( 苏联) 人爱抄近路, 希望能在最短 。 的时间内达到效果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实施的激进的休克疗法就 是俄罗斯的这种思维的活的表现 。斯大林时期急 强调发展重工业, 忽视轻工业也是俄 速的集体化, 罗斯爱抄近路的表现。 汉斯 · 摩根索认为, 工业 生产力是提升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 他评价道: “尽管苏联始终是一个潜在的强国, 但直到 20 世 纪 30 年代它进入最重要的工业国家行列之后 , 才 ⑤ ” 所以, 真正成为一个强国。 可见, 当时苏联强调 重工业的发展就是为了抄近路而导致国家经济发 展的不平衡。 2 . 俄罗斯( 苏联) 人富有激情和革命热情。 在与俄罗斯人打交道时, 我们往往能感受到 俄罗斯的热情。十月革命的迅速成功也是俄罗斯 富有革命激情的体现。 俄罗斯最富有激情的是 “狄奥尼索斯 ” 精神。 这种酒神精神是一种狂欢 化。凯南认为, 马克思主义学说同俄罗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