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建模与仿真-哈尔滨工业大学
系统建模与仿真
先验 知识
先验 知识
演绎分析
演绎分析 目 标 协 调 归 纳 程 序
目的 目 标 协 调
框架定义 归 纳 程 序 试验 数据
目的
模型构造
试验 数据
结构特征化
参数估计
可信性分析
可信性分析
最终模型
最终模型
建模过程总框图
建模过程的框架表示
返回主目录
1.5 系统仿真
1.5.1 仿真的依据 1.5.2 仿真的定义 1.5.3 系统仿真的必要性 1.5.4 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 1.5.5 系统仿真的分类 1.5.6 仿真的一般步骤 1.5.7 仿真技术的应用 1.5.8 仿真的特点
2. 系统仿真三要素和3项基本活动
系统仿真体系
√
面向过程仿真 连续系统仿真 采样控制系统仿真
√
定量仿真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 面向对象仿真 数学仿真 面向对象建模与仿真
系 统 仿 真 数学物理仿真
定性仿真
定性仿真
半实物仿真 分布交互仿真
物理仿真
仿真置信水平评估
课程主要内容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系统的数学描述
第3章 连续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第4章 采样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第5章 基于系统辨识的建模方法
返回子目录
1.5.2 仿真的定义
1. 仿真二字,顾名思义,是指模仿真实事物的意 义。 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如下几个:
a. 1961 年 , 摩 根 扎 特 ( Morgenthater ) 首 次 对 “仿真”进行了技术性定义:即“在实际系统 尚不存在的情况下对系统或活动本质的实现”。 b. 1984年,奥伦(Oren)在给出了仿真的基本概 念框架“建模-实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 了“仿真是一种基于模型的活动”的定义,被 认为是现代仿真技术的一个重要概念。
哈工大 机电控制系统 第二章
解:设摆杆重心在xy坐标系中的坐标为 ( x G , yG ) xG x l sin y
x
l
V H O u V
mg l H x M
摆杆重心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小车水平运动方程分别为:
d2 m 2 ( x l sin ) H dt d2 m 2 l cos V m g dt d2 x M 2 uH dt
y
y x l l
x
图2-7
l cos O u M P mg l V x O u V M H mg l H x
a
b
2.2 机械转动系统建模
yG l cos 为导出系统的运动方程,右图 表示系统的隔离体受力图。摆杆绕 其重心的转动运动方程为:
J Vl sin Hl cos 其中J为摆杆绕重心的转动惯 量
f( t dx m 2 f (t ) B Kx dt dt 在零初始条件下对上式进行拉式变换, 整理可得该隔振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G( s) X ( s) 1 2 F ( s) m s Bs K
图2-1
2.1 机械移动系统建模
整理得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m K P xi B xo
X 0 ( s) Bs K X i (s) m s2 Bs K
2.2 机械转动系统建模
转动更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机械装置运动形式,如:机床主 轴、飞轮装置等。下面也仅就一些实例说明其建模与分析方法 问题。 例2-4 图2-4所示为扭摆的简化物理模型,假设 K 力矩M直接施加在摆锤上。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图2-5
J L s 2 0 (s) (Bs K )[i (s) 0 (s)]
2.2 机械转动系统建模
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哈工大倒立摆
H a r b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课程设计说明书(论文)课程名称:控制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设计题目:直线一级倒立摆控制器设计院系:航天学院自动化专业班级:设计者:学号:指导教师:设计时间:09.08.31 ——09.09.18哈尔滨工业大学目录1.任务书-----------------------------------------------------------22.理论模型建立和分析-----------------------------------------43.PID控制器设计与调节--------------------------------------94.状态空间极点配置控制器设计----------------------------155.问题的进一步讨论-------------------------------------------246.设计结论与心得体会----------------------------------------25*注:此任务书由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填写。
第一章理论模型的建立与分析1.1直线一阶倒立摆数学模型的推导系统建模可以分为两种:机理建模和实验建模。
实验建模就是通过在研究对象上加上一系列的研究者事先确定的输入信号,激励研究对象并通过传感器检测其可观测的输出,应用数学手段建立起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
这里面包括输入信号的设计选取,输出信号的精确检测,数学算法的研究等等内容。
机理建模就是在了解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基础上,通过物理、化学的知识和数学手段建立起系统内部的输入-状态关系。
对于倒立摆系统,由于其本身是自不稳定的系统,实验建模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是经过小心的假设忽略掉一些次要的因素后,倒立摆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运动的刚体系统,可以在惯性坐标系内应用经典力学理论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空间机器人系统动力学建模与控制仿真研究
4)根据控制律确定关节力矩r,及作用在基座
上的力/力矩; 5)计算加速度
[耋]一1心+[0卜卧nz,
积分可得到速度,再次积分可得到位置; 6)进入下一周期,返回1),继续运算,至仿真结
束.
3仿真实例
基于上面建立的空间机器人建模与控制仿真系
统,进行系统闭环控制仿真.采用的实例是一个带有 六自由度机械臂的空间机器人,系统出基座航天器、 六自由度机械臂、在轨可更换单元(ORU)组成.在 基座姿态受控的情况下,机械臂末端执行器夹持可 更换单元(ORU)在基座正上方0.7 m处作半径为 0.5 m的圆周运动.可将系统作为一个多刚体系统, 并将ORU和空间机器人第六杆等效看作一个整体, 各刚体的质量特性如表1.系统的D—H坐标系如图2 所示.本文采用虚拟机械臂“3的方法来进行空间机 器人系统的逆运动学计算,并进行路径规划(所规划 的路径为0.5 m的圆周).实际机械臂和相应的虚拟
根据拉格朗日一欧拉方程o],可以得到
I--I(q)q 4-C(q+i)=f.
(7)
其中
c(q,i)=H(q)i一。‘21"q7嘶1. (8)
2.4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空间机器人系统的逆动力学方程可采用牛顿~
欧拉法Ⅲ推导得到,限于篇幅,本文不给出其推导过 程。它和空间机器人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一 起构成空间机器人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系统. 2.5动力学方程的计算过程
全系统虚拟平台的仿真核心的设计
摘要随着SoC设计的日益复杂,传统的虚拟平台的性能已经无法满足开发者的需求。
业界都在寻找提高虚拟平台的性能的有效办法。
随着虚拟化技术的发展,以QEMU为代表的高性能模拟器被开发出来,给提高虚拟平台性能提供了新的途径。
但是模拟器相对传统虚拟平台有一定缺陷:模拟器难以精确描述模块的时序关系。
为了在保证传统虚拟平台的优势情况下并提高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将传统虚拟平台仿真核心和模拟器仿真核心集成的方法,设计了新的仿真核心并以此搭建了全系统虚拟平台HVP(Hybrid Virtual Platform)。
本文以成熟的QEMU模拟器和SoCRocket虚拟平台为基础,进行了二者仿真核心的集成,从而搭建了新的HVP选系统虚拟平台。
在设计过程中,首先确定了QEMU嵌入SystemC仿真核心的总体架构。
根据总体架构将需要完成的工作划分为三个主要模块和四个必要的运行机制。
并且利用P线程技术完成了QEMU和SystemC仿真核心多个线程的划分。
其次为了QEMU和SystemC两个仿真核心可以正常的同步和通信,HVP平台使用了基于量子的时间同步策略,以时间量子为单位进行时间同步。
根据TLM2.0 Sokcet原理,为QEMU和SystemC两个仿真核心设计了用来传输事务的Socket和传输函数。
并设计了一个线程安全的事件,保证了事务传输的线程安全。
在完成仿真核心集成后,通过DMI接口和QEMU内存建模方法重新设计了指令执行机制,并根据SystemC仿真核心的启动阶段设计了新的启动机制,保证了QEMU和SystemC两个仿真核心可以协同启动并运行。
最后对HVP平台进行了相关的测试和验证,包括基准测试程序验证、性能测试、IO访问测试和IO中断测试等。
展示了新的仿真核心性能上的优越性。
并证明了HVP 平台的IO访问和IO中断可以正确有效的执行。
关键词:QEMU;SoCRocket;TLM2.0;全系统虚拟平台AbstractWith the SoC design increasingly complex, the performance of traditional virtual platform is hard to meet the needs of developers. The industry is looking for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virtual platform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 QEMU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high-performance simulator was developed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virtual platform provides a new way. But the simulator has some flaws relative to traditional virtual platforms: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simulator to accurately describe the timing of the modul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virtual platform and improve performance, this paper presents a traditional virtual platform simulation core and simulator simulation core integration method, designed a new simulation core and to build a full system virtual platform HVP(Hybrid Virtual Platform ) The HVP platform i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SystemC and SoCRocket. The HVP platform not onl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rtual platform, but also make simulation core performance greatly improv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ubject. 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related technical research of the related literature, the whole architecture of the HVP platform is determined. And we have studied the principle and technology of QEMU and SoCRocket platform in-depth.Secondly, in order to synchronize and communicate with QEMU and SystemC, we designed the time synchronization mechanism and the transac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LM2.0 specification for HVP.And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QEMU and SystemC simulation core can effectively co-simulate and complete the operation of the program. We redesigned the instruction execution mechanism and start mechanism.Finally, we do the test of the HVP platform including performance test, IO access test and IO interrupt test. Demonstrating the superiority of the new simulation core performance. And proved that the HVP platform IO access and IO interrupt can be implemented correctly and effectively.Keywords: QEMU; SoCRocket; TLM2.0; Full system virtual platform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1)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1.2.1 SystemC与TLM-2.0事务级建模 (4)1.2.2 模拟器技术研究现状 (7)1.2.3 仿真核心集成技术研究现状 (9)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2)1.4 论文结构 (13)第2章HVP平台总体架构的设计 (14)2.1 HVP平台总体架构 (14)2.1.1 HVP平台总体架构的确立 (14)2.1.2 实现仿真核心集成的关键模块 (15)2.2 SoCRocket虚拟平台分析 (17)2.3 QEMU模拟器分析 (18)2.4 本章小结 (21)第3章HVP平台的时间同步机制和事务传输机制 (22)3.1 HVP平台的时间同步机制 (22)3.1.1 时间同步机制的确定 (22)3.1.2 基于量子的时间同步原理 (24)3.1.3 量子同步机制的实现 (25)3.2 HVP平台的事务传输机制 (28)3.2.1 TLM2.0 Socket机制 (28)3.2.2 事务传输机制的实现 (29)3.3 本章小结 (33)第4章HVP平台的指令执行机制和启动机制 (34)4.1 HVP平台的指令执行机制 (34)4.1.1 TLM2.0的DMI接口 (34)4.1.2 QEMU的内存虚拟化 (35)4.1.3 QEMU动态翻译和指令执行过程 (37)4.1.4 HVP平台的指令执行机制的实现 (39)4.2 HVP平台的启动机制 (41)4.2.1 SystemC内核仿真阶段 (41)4.2.2 HVP平台启动机制的实现 (42)4.3 本章小结 (43)第5章HVP平台的验证和测试 (44)5.1 HVP平台的功能验证 (44)5.1.1 Mibench基准测试程序验证 (44)5.1.2 Dhrystone基准测试程序验证 (45)5.2 HVP平台的性能测试 (45)5.2.1 HVP平台不同量子情况下的性能测试 (45)5.2.2 HVP平台标准性能测试 (46)5.3 HVP平台IO访问和IO中断的测试 (47)5.4 本章小结 (49)结论 (50)参考文献 (5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55) (56)致谢 (57)第1章绪论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本课题来源于项目“全系统虚拟平台的设计与验证”,课题的总体目标包括:基于QEMU和SystemC仿真核心,完成二者的集成,进而搭建出一个新的全系统虚拟平台HVP;并为HVP平台设计出完善有效的时间同步机制,事务传输机制,指令运行机制和启动机制。
博士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本)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1.培养目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大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环境事业,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环境工程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良好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解决和探索环境污染控制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环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环境管理工作,具有良好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2.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1)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身心健康。
2)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熟练的实验技能,使用一门外国语进行交流和文章撰写,具有良好国际视野。
3)具备良好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解决和探索环境污染控制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环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环境管理工作。
3.培养方式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本)博连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采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博士生的培养实行博士生导师负责制。
可根据培养工作的需要确定副导师和协助指导教师。
提倡对同一研究方向的博士生成立博士生培养指导小组,对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和博士学位论文中的重要学术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为了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鼓励跨学科导师团队指导和跨学科博士课题研究。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为以下6个:1. 水污染防控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 水化学与环境功能材料3. 城市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与资源化4. 大气污染形成机制与防控5. 区域环境污染防控与生态工程6. 环境系统模拟预测与规划管理4.培养年限硕博连读生培养年限一般为5年。
本博连读生培养年限一般为4~5年,本科为本校的直博生若已在本科期间提前选修研究生课程,并提前进入研究课题的,培养年限可以为4年。
欠驱动旋转双摆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首先将非线性模型重写为
·-——365·-——
万方数据
O‘
)~1,
1。l。1,一10l、一l÷l。
0
B=
一J2Js
1。1v1,一1÷1、一1÷1、
0
一j31‘
】。1。1、一1:1、一1÷|、
一m3l;sin03cos0301 2一In,39如sin03+石=0 (11) 由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可以看出旋转双摆系统有三个构 型变量0。,02,03需要控制,而只有0,是通过控制输入r直接 驱动的,而变量岛,巩是未驱动,即需要通过动力学的耦合得 到控制,因此该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欠驱动系统。 2.3 动力学模型的重要性质 将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写成欠驱动机械系统的一般矩阵 形式为
(12si,奶如2+J3sin03"032一万sin2020。碗一J3sin2030。魂)
+(0.5 L,i,,20,ot 2+m2如sin02) (^以一J32C05203+J2hsin202+J3J5sin2¨
+厶以C0502C0503(0.5 J3sin2030I 2+m3913sin03) A,=一j,J4cosOjf一)3】4cos03
O0
O
1
0
。瓦i./2刁Am而id, A: oo
!互墨二垂:2竺堕
J,LJs—j:】s—j;】~
1。10、一1{j,一1:)t
OO
0O0Fra bibliotek0 0 丝孕丝: o !墨生二车!堡堕 J,LJ,一):)s一);)。 J,AJ,一):)s一3;)~
3 线性化模型 当两个摆杆在顶部不稳定平衡点附近时,可以通过一个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策略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策略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宋成举;张亚平;姜莉【摘要】城市公交系统是由公交出行者、公交运营系统和公交管理者3个主体构成的多变量、非线性的复杂巨系统,不同发展策略对各主体的影响不同.根据城市公交系统在系统中的作用将公交系统划分为公交需求子系统、公交供给子系统和公交吸引能力子系统.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图和流图,分析并确定城市公交系统常用的3种发展策略方案,以哈尔滨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不同发展策略下的城市公交系统发展情况进行仿真,得出客运量、拥挤程度和分担率的变化趋势,评价不同发展策略的实施效果.【期刊名称】《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28)001【总页数】5页(P15-19)【关键词】公共交通系统;系统动力学;客运量;发展策略;建模;仿真【作者】宋成举;张亚平;姜莉【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50;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黑龙江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9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道路负荷日益严重,许多城市都正在或陆续将面临机动化日益严重而引发的各种交通问题。
而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已经成为各国所公认的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首选方法。
发展高效协调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
关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策略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
何显慈结合长沙市公共交通系统论述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自适应控制过程[1];毛志宏研究了城市公交系统的空间合理性,并分析了公交供给的合理匹配问题[2];陈宽民分析了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之间的定价博弈,并给出了二者定价的动态调整过程[3];王炜从网络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协调关系出发,给出了公共交通系统服务水平的模糊聚类分析方法[4];刘惠玲建立了城市公交系统模型,并给出了北京公交系统的政策建议[5];孙广林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分析了不同的公交价格组合策略对公交系统发展的影响[6];唐旭南分析了城市公交系统的能源消耗结构,并给出了结构调整的合理化建议[7]。
哈尔滨工业大学试点辅修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2018版)
机械工程
四、专业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机器人学导论、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械设计制造基础、智能制造与工业物 联网、人工智能概论。
专业核心课程:机器人驱动与运动控制、机器人传感与检测技术、机器人轨迹控制实验、机 器人智能控制技术、机器人视觉。
专业选修课程:仿生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并联机器人基础、医疗机器人概论、特种移动机器 人、微操作机器人技术。
考查 考试
智能制造建模与仿真
考试
生产计划与智能控制
考试
运筹学基础 现代质量工程
考试 考试
设施规划与智能物流 数字化决策分析 人工智能概论
考查 考查 考查
工业大数据 智能制造工程综合课程设计
考查 考查
学分合计:25.0
学时 80 1周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16 2周
学分 5.0 1.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1.0 2.0
6.2 辅修学位培养计划
课程编码
ME32587 ME32588 ME32584 ME32490 ME32491 ME32492 ME32493 ME32494 ME32495 ME32585 ME32496 ME32497 ME32498 ME32499 ME34499
4.计算金融…………………………………………………………8 5.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1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6.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2
智能无人系统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辅修)
一、培养目标
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面向国家需求,着眼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培养具备智 能无人系统领域的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胜任跨学科沟通协作,在网络和智能时代能够解决智 能无人系统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人才。
气动系统主要元件的建模和系统仿真的研究---优秀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可复制黏贴
工学硕士学位论文气动系统主要元件的建模和系统仿真的研究施开志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6月国内图书分类号:TH138.5国际图书分类号:621.85工学硕士学位论文气动系统主要元件的建模和系统仿真的研究硕士研究生: 施开志导 师: 王祖温 教授申请学位级别: 工学硕士学科、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所 在 单 位: 机电工程学院答辩日期: 2006年6月授予学位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Classified Index: TH138.5U.D.C: 621.85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Eng.STUDY ON MODELING AND SIMULATINGFOR PNEUMATIC SYSTEM COMPONENTCandidate:ShiKaiZhiSupervisor:Prof. WangZuWen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of Engineering Speciality:MechachonicsAffiliation:Department of Mechachonics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June, 2006University: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软件AMESim因其具有为用户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综合仿真环境和灵活的解决方案而被广泛的应用于工程研究。
采用基本元素法构建自定义模块或仿真模型;具有变步长、变阶数、变类型、鲁棒性强的智能求解器,具有稳态仿真、动态仿真、批处理仿真、间断连续仿真等多种仿真运行方式。
本文正是基于此软件的优点,并将其所提供的友好的开发工具AMESet 和AMECustom作为开发手段来补充和完善AMESim气动图库中气动元件模型过于简单、数量少等缺点,针对气动控制类元件、气动执行器类元件和气动辅助类元件建立了四十余个子模型。
哈尔滨工业大学《系统建模与仿真》系统建模与仿真-第三章-连续系统仿真方法
本章目次
3.1离散化原理及要求
3.4纯延迟环节仿真模型
3.2连续系统仿真算法
3.5采样控制系统仿真方法 3.6间断特性仿真方法
3.3连续系统实时仿真算法 3.7 病态系统仿真方法
3.1 离散化原理及要求
在计算机上仿真面临的问题:数字计算机的数值及时间均具有 离散性,而被仿真系统的数值及时间均具有连续性。后者如何用 前者来实现?
t
x(t) exp( A t)x(0) exp( A (t ))Bu( )d 0
x(n1)T (T ) x(nT ) u m(T ) (nT )
其中:(T ) exp( A T ),
T
m(T ) exp( A (T ))Bd 0
(2)步长 h 在整个计算中并不要求固定,可以根据精度要求改变,
但是在一步中算若干个系数 Ki (俗称龙格—库塔系数),则必须
用同一个步长 h。
3.2 连续系统仿真算法
3.2.2 非线性连续系统仿真算法—龙格库塔法
龙格库塔法特点
(3)龙格—库塔法的精度取决于步长 h 的大小及方法的阶次。许 多计算实例表明:为达到相同的精度,四阶方法的 h 可以比二 阶方法的h 大10倍,而四阶方法的每步计算量仅比二阶方法大1
令(t) L1 (sI A)1 ,则
其中:
x(s) L (t) x(0) L (t) Bu(s)
t
x(t) (t) x(0) (t )Bu( )d 0
(t) exp( At)为状态转移矩阵,则得线性状态方程的解析解:
数字计算机:从根本意义上讲,所进行的计算仅仅是“数字”计 算,它表示数值的精度受限于字长,这将引入舍入误差;另一方 面,这种计算是按指令一步一步进行的,因而,还必须将时间离 散化,这样就只能得到离散时间点上系统的(离散数值)状态 (性能)。
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_冉陈键
实验 4:求
( s 2 2)( s 4)( s 1) 的商及余式。 s3 s 1
实验结果:
3
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指导书
《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二
报告人: 实验题目: 符号计算 实验目的:
1) 2) 3) 掌握反函数的运算、合并同类项、符号表达式的简化; 掌握替换求值、符号的微分 、积分、泰勒展式、留数; 掌握 Laplace 变换及其逆变换。
s s s 6.5 U1 ( s ) 6.5 U 2 ( s ) s 2 s 6.5
2
的 Simulink 结构图,并进行仿真(输入均为单位阶跃函数) 。
7
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指导书
绘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和单位脉冲响应。 实验习题 3: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 ( s ) 和奈奎斯特图 5( s 2 5s 6) 实验习题 4: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G ( s ) 6 ,试判 s 2s 5 8s 4 12 s 3 20s 2 16s 16 断系统的稳定性。
B A. ^ 2 C A^2
4 2 0 2 4 实验 2:找出数组 A 中所有绝对值大于 3 的元素,并在 A 中将其 3 1 1 3 5 换成 0。 实验 3:建立方阵A 1 2 3 2 2 3 9 7 5 1)计算其行列式和逆矩阵; 2)计算其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六
报告人: 实验题目: 实验目的:
用 Matlab 作图 Bernoulli―Gaussian 白噪声、对一阶自回归模型、状态空间模型分别绘图。
专业: 模型建立
学 号:
混合动力汽车再生制动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M odeli n g and S i m ula tion of Regenera tive Brak in g in Hybr id Electr ic Veh icle
ZHANG J ing - m ing,WANG Shi - wei, CHENG Zhi - gang, SONG Bao - yu
1 引言
随着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 ,传统内燃机汽车造成的空气 质量日益恶化 ,石油资源渐趋匮乏等问题引起了人们高度重 视 ,研究和开发低污染甚至无污染汽车成为现代汽车发展的 一个重要课题 。纯电动汽车可实现无污染 ,但是电池技术 、 价 格和寿命等各方面的问题限制了电动汽车的发展 。在这种环 境下 ,融合内燃机汽车和电动汽车优点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成为新型汽车开发的热点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可以使发动机
(Automotive Engineering Departm en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W eihai,W eihai Shandong 264209, China) ABSTRACT: Regenerative braking system is a special system for electric and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The system can restore the kinetic energy and potential energy, which will be used during start and accelerating, into battery through e2 lectrical machine. A style of structure and a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parataxis brake force distribution are p roposed in this thesis, and the p ri m ary models of regenerative braking system are built mathematically . In order to validate the per2 for mance and reliability of the system, sim ulation models of the regenerative braking system are built in MATLAB / Sim 2 ulink based on the imp roved TJ7100 by combining the test data with mathematic model . Lastly sim ulation results are gained to testify the system. Considering the frequent startup / stop and acceleration / brake of HEV in city, urban 15 drive cycles are chosen for sim ulation. The si m 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effective energy restoration rate of the HEV rea2 ches 17. 2 percent, and fuel economy is imp roved notably, besides exhaust pollution is reduced. The structure and con2 trol strategy of regenerative braking system are p roved to be app rop riate. Theory foundation is established stably for suc2 cedent study on electric vehicle. KEYWO RD S: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Regenerative braking;Modeling and sim ulation
系统建模与仿真习题2及答案
系统建模与仿真习题二及答案1. 考虑如图所示的典型反馈控制系统框图(1)假设各个子传递函数模型为66.031.05.02)(232++-+=s s s s s G ,s s s G c 610)(+=,21)(+=s s H 分别用feedback ()函数以及G*Gc/(1+G*Gc*H)(要最小实现)方法求该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
(2) 假设系统的受控对象模型为s e s s s G 23)1(12)(-+=,控制器模型为 ss s G c 32)(+=,并假设系统是单位负反馈,分别用feedback ()函数以及G*Gc/(1+G*Gc*H)(要最小实现)方法能求出该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如果不能,请近似该模型。
解:(1)clc;clear;G=tf([2 0 0.5],[1 -0.1 3 0.66]);Gc=tf([10 6],[1 0]);H=tf(1,[1 2]);G1=feedback(G*Gc,H)G2=G*Gc/(1+G*Gc*H)Gmin=minreal(G2)结果:Transfer function:20 s^4 + 52 s^3 + 29 s^2 + 13 s + 6s^5 + 1.9 s^4 + 22.8 s^3 + 18.66 s^2 + 6.32 s + 3Transfer function:20 s^8 + 50 s^7 + 83.8 s^6 + 179.3 s^5 + 126 s^4 + 57.54 s^3 + 26.58 s^2 + 3.96 ss^9 + 1.8 s^8 + 25.61 s^7 + 22.74 s^6 + 74.11 s^5 + 73.4 s^4 + 30.98 s^3+ 13.17 s^2 + 1.98 s Transfer function:20 s^4 + 52 s^3 + 29 s^2 + 13 s + 6s^5 + 1.9 s^4 + 22.8 s^3 + 18.66 s^2 + 6.32 s + 3(2)由于s c e s s s s G s G 232)1(3624)(*)(-++= 方法1:将s e 2-转换为近似多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辨识》实验手册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与仿真中心2018年5月目录实验1 白噪声和M序列的产生---------------------------------------------------------- 2 实验2 脉冲响应法的实现---------------------------------------------------------------- 5 实验3 递推最小二乘法的实现---------------------------------------------------------- 9 附录实验报告模板---------------------------------------------------------------------- 13实验1 白噪声、M 序列的产生一、实验目的1、熟悉并掌握产生均匀分布随机序列方法以及进而产生高斯白噪声方法2、熟悉并掌握M 序列生成原理及仿真生成方法二、实验原理1、混合同余法混合同余法是加同余法和乘同余法的混合形式,其迭代式如下:111(*)mod /n n n n x a x b MR x M +++=+⎧⎨=⎩ 式中a 为乘子,0x 为种子,b 为常数,M 为模。
混合同余法是一种递归算法,即先提供一个种子0x ,逐次递归即得到一个不超过模M 的整数数列。
2、正态分布随机数产生方法由独立同分布中心极限定理有:设随机变量12,,....,,...n X X X 相互独立,服从同一分布,且具有数学期望和方差:2(),()0,(1,2,...)k k E X D X k μσ==>=则随机变量之和1nk i X =∑的标准化变量:()nnnkk kXE X Xn Y μ--==∑∑∑近似服从(0,1)N 分布。
如果n X 服从[0, 1]均匀分布,则上式中0.5μ=,2112σ=。
即0.5nkXn Y -=∑近似服从(0,1)N 分布。
3、M 序列生成原理用移位寄存器产生M 序列的简化框图如下图所示。
该图表示一个由4个双稳态触发器顺序连接而成的4级移位寄存器,它带有一个反馈通道。
当移位脉冲来到时,每级触发器的状态移到下一级触发器中,而反馈通道按模2加法规则反馈到第一级的输入端。
三、实验内容1、生成均匀分布随机序列(1)利用混合同余法生成[0, 1]区间上符合均匀分布的随机序列,并计算该序列的均值和方差,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
要求序列长度为1200,推荐参数为a=65539,M=2147483647,0<x 0<M 。
(2)将[0, 1]区间分为不重叠的等长的10个子区间,绘制该随机序列落在每个子区间的频率曲线图,辅助验证该序列的均匀性。
(3)对上述随机序列进行独立性检验。
(该部分为选作内容)2、生成高斯白噪声利用上一步产生的均匀分布随机序列,令n=12,生成服从N(0,1)的白噪声,序列长度为100,并绘制曲线。
3、生成M 序列M 序列的循环周期取为63126=-=P N ,时钟节拍Sec 1=∆t ,幅度1=a ,逻辑“0”为a ,逻辑“1”为-a ,特征多项式65()F s s s =⊕。
生成M 序列的结构图如下所示。
要求编写Matlab程序生成该M序列,绘制该信号曲线,并分析验证M序列的性质。
四、实验步骤1.分别画出三部分实验内容的程序框图(流程图);2.编制MATLAB的M文件;3.运行编制的M文件;4.查看程序运行结果并进行分析;5.填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报告格式参见附录一。
实验2 相关分析法辨识脉冲响应一、实验目的通过仿真实验掌握利用相关分析法辨识脉冲响应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一个单入单出线性定常系统的动态特性可用它的脉冲响应函数g(σ)来描述。
这样,只要记录x(t)、y(t)的值,并计算它们的互相关函数,即可求得脉冲响应函数g(τ)。
而在系统有正常输入的情形下,辨识脉冲响应的原理图如下图所示。
0 ()()()y t g x t d σσσ∞=-⎰则000()11lim ()()(){lim ()()}T TT T x t y t x t dt g x t x t dt d T T ττσστσ∞→∞→∞--=--⎰⎰⎰上式两端同乘,进而取时间均值,有0 ()()()xy x R g R d τστσσ∞=--⎰则这就是著名的维纳霍夫积分方程。
0() ()(), ()() ()()()()()()x x xy x xy x t R k R k R g R d kg R g kτδττσδτστστσστττ∞=-=--=-==⎰如果输入是,这时的自相关函数为则根据维纳霍夫积分方程可得或者 白噪声三、实验内容下图为本实验的原理框图。
系统的传递函数为)(s G ,其中S e c 26T S e c ,3812021..,===T K ;)()(k z k u 和分别为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变量;)(k v 为测量白噪声,服从正态分布,均值为零,方差为2v σ,记作),(~)(20v N k v σ;)(k g 0为系统的脉冲响应理论值,)(ˆk g 为系统脉冲响应估计值,)(~k g 为系统脉冲响应估计误差。
系统的输入采用M 序列(采用实验1中的M 序列即可),输出受到白噪声)(k v 的污染。
根据过程的输入和输出数据{})(),(k z k u ,利用相关分析法计算出系统的脉冲响应值)(ˆk g ,并与系统的脉冲响应理论值)(k g 0比较,得到系统脉冲响应估计误差值)(~k g,当∞→k 时,应该有0→)(~k g 。
1、模拟过程传递函数)(s G ,获得过程的输入和输出数据})(),(k z k u (采样时间取1秒)。
(1) 惯性环节其中,T 为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K 为惯性环节的静态放大倍数。
若采样时间记作0T ,则惯性环节的输出可写成:k g =)(ˆ]2T t k /∆[]011111000T k u k u T e T TK k u e TK k y e k y TT T T T T )()())()()()()(///--+-+--+-=--- (2) 传递函数)(s G 仿真(串联) 21211111T s T s T T K s G //)(++=令211T T KK =,则)(s G 的表达框图为:2、互相关函数的计算∑++=-=PP N r N i PMz i z k i u rN k R )()()()(111其中,r 为周期数,1+=P N i 表示计算互相关函数所用的数据是从第二个周期开始的,目的是等过程仿真数据进入平稳状态。
(可分别令r =1、3,对比仿真结果) 3、c 的补偿补偿量c 应取)(1-P Mz N R -,不能取)(P Mz N R -。
因为)(k R Mz 是周期函数,则有)()(0Mz P Mz R N R =,故不能取)(P Mz N R -。
4、计算脉冲响应估计值● 脉冲响应估计值 []c k R ta N N k g Mz P P+∆+=)()()(ˆ21 ● 脉冲响应估计误差 ()∑∑==⎪⎭⎫ ⎝⎛-PPN k N k g k gk g k g 12120)()(ˆ)(=δ四、实验步骤(1) 掌握相关分析辨识方法的基本原理; (2) 设计实验方案,画出程序框图; (3) 编制实验程序;(4) 调试并运行程序,记录数据;(5) 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五、实验报告格式参见附录一。
实验3 递推最小二乘法一、实验目的熟悉并掌握基本最小二乘法和递推最小二乘法的算法原理。
二、实验原理给定系统12()(1)(2)()n y k a y k a y k a y k n =-------+01()(1)()()n b u k b u k b u k n k ξ+-++-+ (1)其中12,,,n a a a ,012,,,,n b b b b 为待辨识的未知参数,()k ξ是不相关随机序列。
y 为系统的输出,u 为系统的输入。
分别测出n N +个输出、n N +输入值(1),(2),(3),(),(1),(2),(y y y y n N u u u n N ++,则可写出N 个方程,具体写成矩阵形式,有10(1)()(1)(1)(1)(1)(2)(1)(2)(2)(2)(2)()(1)()()()()n n a y n y n y u n u n a y n y n y u n u n b y n N y n N y N u n N u N n N b ξξξ⎡⎤⎢⎥+--++⎡⎤⎡⎤⎡⎤⎢⎥⎢⎥⎢⎥⎢⎥⎢⎥+-+-++⎢⎥⎢⎥⎢⎥=+⎢⎥⎢⎥⎢⎥⎢⎥⎢⎥⎢⎥⎢⎥⎢⎥⎢⎥+-+--++⎣⎦⎣⎦⎣⎦⎢⎥⎢⎥⎣⎦(2) 设10(1)(1)(2)(2),,()()n n a y n n a y n n y b y n N n N b ξξθξξ⎡⎤⎢⎥++⎡⎤⎡⎤⎢⎥⎢⎥⎢⎥⎢⎥++⎢⎥⎢⎥===⎢⎥⎢⎥⎢⎥⎢⎥⎢⎥⎢⎥⎢⎥++⎣⎦⎣⎦⎢⎥⎢⎥⎣⎦,()(1)(1)(1)(1)(2)(2)(2)(1)()()()y n y u n u y n y u n u y n N y N u n N u N --+⎡⎤⎢⎥-+-+⎢⎥Φ=⎢⎥⎢⎥-+--+⎣⎦则式(2)可写为y θξ=Φ+ (3)式中:y 为N 维输出向量;ξ为N 维噪声向量;θ为21n +维参数向量;Φ为(21)N n ⨯+测量矩阵。
为了尽量减小噪声ξ对θ估值的影响,应取21N n >+,即方程数目大于未知数数目。
θ的最小二乘估计为1()T T y θ-=ΦΦΦ (4)为了实现实时控制,必须采用递推算法,这种辨识方法主要用于在线辨识。
设已获得的观测数据长度为N ,将式(3)中的y 、Φ和ξ分别用,,N N N Y ξΦ来代替,即N N N Y θξ=Φ+ (5)用N θ表示θ的最小二乘估计,则()1T TN N N N N Y θ-=ΦΦΦ (6)令()1T N N N P -=ΦΦ,则T N N N N P Y θ=Φ (7)如果再获得一组新的观测值(1)u n N ++和(1)y n N ++,则又增加一个方程111T N N N y ψθξ+++=+ (8)式中11(1),(1)N N y y n N n N ξξ++=++=++[]1()(1)(1)(1)TN y n N y N u n N u N ψ+=-+-++++将式(5)和式(8)合并,并写成分块矩阵形式,可得T 111N N N N N Y y ξθξψ+++⎡⎤Φ⎡⎤⎡⎤⎢⎥⎢⎥⎢⎥=+⎢⎥⎢⎥⎢⎥⎢⎥⎢⎥⎢⎥⎣⎦⎣⎦⎣⎦(9) 于是,类似地可得到新的参数估值1T T1T T T 1111N NN N N N N N N Y y θψψψ-+++++⎧⎫⎡⎤⎡⎤⎡⎤ΦΦΦ⎡⎤⎪⎪⎢⎥⎢⎥⎢⎥⎪⎪⎢⎥=⎨⎬⎢⎥⎢⎥⎢⎥⎢⎥⎪⎪⎢⎥⎢⎥⎢⎥⎢⎥⎣⎦⎣⎦⎣⎦⎣⎦⎪⎪⎩⎭ ()T1T 11111N N N N N T N N N N N Y P y P Y y ψψ++++++⎡⎤Φ⎡⎤⎢⎥⎢⎥=⎢⎥⎢⎥⎢⎥⎢⎥⎣⎦⎣⎦=Φ+ (10)式中()1T 1T T 111T11N NN N N T N N N N P ψψψψ-+++-++⎧⎫⎡⎤⎡⎤ΦΦ⎪⎪⎢⎥⎢⎥⎪⎪=⎨⎬⎢⎥⎢⎥⎪⎪⎢⎥⎢⎥⎣⎦⎣⎦⎪⎪⎩⎭=ΦΦ+ ()11T 11N N N P ψψ--++=+ (11)应用矩阵求逆引理,从求得1N P +与N P 的递推关系式出发,经过一系列的推导,最终可求得递推最小二乘法辨识公式:()T1111N N N N N N K y θθψθ++++=+- (12) ()1T 11111N N N N N N K P P ψψψ-++++=+ (13)()1TT111111N N N N N NN N N P P P P P ψψψψ-+++++=-+ (14)为了进行递推计算,需要给出N P 和N θ的初值0P 和0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