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5、所谓转运功能,美国拉格教授认为可分成三类: (1)实体转运,指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2)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3)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 :是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 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 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 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 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 模。 16、城市化 :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 事实上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 弗里德曼作过如下划分: Ⅰ: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镇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等 城市化 城市化Ⅰ 实体的变化过程; Ⅱ:城市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向乡村地区的入侵,还有 城市化 城市化Ⅱ 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的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城市化含义: ① 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即城市功能的扩散,如技术、经济特征由中心城市向腹地的 扩散 ② 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这是城市特征扩散的过程,如价值观、生 活方式等由 内向外的扩散或沿等级序列的扩散 ③ 人口集中的过程,可能造成集中点(城镇)规模的扩大和集中点数量的增加 ④ 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即城市人口比重增加的过程 其中,前两项属于弗里德曼的城市化Ⅱ ,后两项属于城市化Ⅰ 城市化的实质含义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 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 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逐渐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 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17、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而这一前提又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前提 —— 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农业生产力创造农产品的能力,除第一产业从业者自 (1) (1)第一前提 第一前提—— ——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己及其家属所需份额之外,剩余的粮食生产能力就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所以,只有 农业发达,城市的兴起和成长在经济上才成为可能。 第二前提 —— 剩余农业劳动力 。农业生产力发展,粮食生产出现剩余,仅凭此一点,还不 (2) (2)第二前提 第二前提—— ——剩余农业劳动力 足以导致城市的兴起和成长。农村还必须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城市现象才能发生。 所以,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18、为什么说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从世界范围看,工业对于城市发展仍然占主导地位,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这是因为,世界上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国家仍占少数,而人口众多、幅员广阔的欠发达地区要 想全部实现工业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即使在已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国家,工业仍然是创造财富的基本手段之一,城市成长的有 力方式仍是工厂企业的发展。所以,现代化工业向城市,特别是小城市集聚的倾向仍在延续。 19、伯格等人从宏观上分析了影响人口迁移的经济原因,提出 “推—拉”假说,认为人口迁 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假说从综合因素考虑农 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有较强的说服力。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⑴ 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外迁的倾向更为强烈 。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土地利用更紧张,竞争更 激烈。 。如煤气厂、自来水厂、化工厂、钢铁厂、重型机械 ⑵ 工厂的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 工厂的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 厂等。这些工厂或因占地面积过大,或因防火防爆,或因有环境保护要求,或因原料产品运 输等原因,常常先于其它工厂在外围市区出现,成为城市化的先锋。 ⑶ 现代工业的专业化生产协作,形成许多规模宏大的联合企业。 ⑷ 工厂外迁,最终都不会脱离城市的影响范围 。因为工厂企业需要在社会服务、科学研究、 技术协作、产品推销、市场信息等方面使用城市中的各项设施和服务。
学 城市地理 城市地理学
第 1—4 章
1、城市: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集地,是聚落的一种高级 形态。城市是城镇居民点的总称,可以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规律性的科学,具体的讲是研究在不同地理 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律变化的科学。 城市 不但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是一个历史范畴? 3、为什么说 为什么说城市 城市不但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是一个历史范畴? 答:一方面,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代表,时代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渊薮和焦点;另一方 面,城市也集中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所以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 大系统,这个系统包含的内容很广阔,不仅包括生产、消费、流通等空间现象,也包括造成 空间现象的非空间过程。 4、居民系列:中外各国大体都有小村—村庄—镇—城市—大城市这样一套居民点的系列。 5、城市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 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 规模上,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 � 景观上,城镇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 � 物质构成上,城镇具有较为齐全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 职能上,城镇作为区域的中心地存在; � 其他差别,如居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人口素质等。 6、都市区: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 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大都市区: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活动上存在密切的 交互作用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7、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特点: (1)多核心。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周围郊区县之间, 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都市区。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都市区都是沿着高效率的交通走廊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 速公路,它们把各个都市区连接起来没有间隔。 。不仅是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 (3)密集的交互作用 密集的交互作用。 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戈特曼以 2500 万人口作为大城市带的规模标准。 。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各个作用于一身, 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 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 甚至具有国际交往纽带作用。 8、戈特曼 20 世纪 79 年代世界上六大都市带: (1)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波士华 (2)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沿岸都市带。芝匹兹 (3)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4)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 (5)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 (6)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 9、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 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10、城市群 :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
1
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 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这种集合体就称之为城市群。 11、中国现行的城市标准是 1984 年正式颁布的,这一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作为县以下的 乡村基层行政单位。1986 年设市标准也做了较大调整,主要精神是推行“整县改市” 。 12、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 通过影 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一般说来,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非特殊职能 的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 布,在 50 年代初是 36°20′,70 年代初是 34°50′,具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 移动的趋势。气候条件: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地形条件:平原、低山、丘陵区 多,且临水 13、城市地理位置 概念:城市与它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 点。有利的结合必然能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然。 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中心位置 :城市位于区域的中央与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较近,有利于区域内部的联系 和管理 重心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其中心位置往往就是指其 重心位置。 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区域的中央。 门户位置 :又叫出入口位置,指一个地理区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 中心城市常常不在区域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侧。有利于区域与外部的联系 如果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这种有 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 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 14、城市的形成发展大致可分成三大类型: (1)为满足广大农村的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 县城等。特点: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 (2)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 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 如港口城市、 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特点:职能较单一,发展起伏较大; (3)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 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内容单一,发 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 伯德曾以一三角形表示三类城市(中心地职能、专门化职能、交通运输职能)形成和发 展的相互关系。 (下图)
第5章
一、从埃及、苏美尔、中国等城市发源地来看,王权制度在城市兴起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城市起源地: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中国华北平原、中美州和非洲 二、尽管中世纪城镇初建时的政治需要早于其经济需要,军事上的考虑放在第一位,但随着 商人阶级的兴起和商业繁荣,不久一些城市“市”的色彩日益增强,这是中世纪城市与早期 城市的一个显著差别。 三、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几个特点: 四、当代世界城市化有以下 当代世界城市化有以下几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世界范围内,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渐降; 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3、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伴随大都市的形成和发展,出现了若干个大都市区在空 间上集聚成片的现象; 4、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5、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五、大都市带 :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 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六、中国城市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城市的起源和初期发展;封建社会前期;封建 社会中期;封建社会后期;近现代社会时期。距今 4000 至 5000 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生产力 有进一步的发展,这时出现了城市的萌芽——城堡。继商之后的周王朝为巩固其统治,实行 分封制。 七、 “立国”就是在自己的封域内选择适中的地点,营建可以防守的城池。 八、自春秋开始,我国奴隶制社会逐渐走向解体,至战国时代后期,封建制度最后得以确立; 汉 继承秦的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首都、郡府、县城三级行政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城 市体系;继隋之后的唐代行政区划在郡之上设道,全国分为 15 道,道驻地通常为区域中心 城市,这样,形成了以首都、道治、郡府、县城四级行政中心为主体的城市体系。 九、在北宋时期,产生了一次“城市革命”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市商业空前发展,传统的坊市制被打破,标志着中国商业由定时限地的古代型商业向 全天的、不受地点限制的近代型商业转化,封闭的城市开始向开放型的城市转化。 (2)新型的城市型聚落——镇、市开始显现,使城市等级体系的层次更为丰富。 (3)大中城市继续发展,首次出现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开封和临安,在当时均为世界上最 大的城市,这足以证明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十、从总体看,随着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元、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未能在宋代的基础 上取得全面突破,在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倒退。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中的最显著特征是 在一些商 品经济较发达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大量涌现。 102 十一、近现代社会时期城市的发展特点: 近现代社会时期城市的发展特点:102 二元结构的城市体系 1、发展速度是解放前中国历史上最快的时期; 发展速度加快,区域差异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