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复习要点2013.11.
城市地理学专题复习知识
城市地理学专题复习知识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1)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2)主要研究内容:①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④城市问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⑤新方法、新技术和新领域。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2、城市的概念及本质特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其本质特征是密集性、中心性、系统性、高效性、多元性。
3、界定城镇的规范(城镇与乡村的基本差别)①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为主,在职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人口聚居规模大于乡村,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高于乡村,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具有较好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另外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4、城市地域类型①行政地域--指市政府管辖的城市范围。
是各国按城镇界定规范确定的城镇地域。
随着城市建制的设立就明确划定。
②实体地域--指城市座落在地表的实际范围。
相当于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建筑物组成的建成区。
是完全不同于乡村景观的城镇聚落实体。
又称景观地域。
③功能地域--体现城市人口居住、就业、购物、医疗、文教、娱乐等城市基本功能所涉及的地域范围。
(大都市区、大都市带)5、城市人口指哪些人?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
应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包括城镇实体地域内的常住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居住满6个月或1年以上的人口。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以地理学原理为依据,对城市或城市地域进行研究的学科,涵盖了城市和城市地域的空间分布,行为活动,职能等方面的内容。
2、经济组织:是指生产单元的有机组合以及投入与产出在这些生产单元之间的相互流动。
3、去工业化:是指在一些发达的城市或者是城市中发达的地域出现了制造业相对下降的现象。
4、阳光地带:位于北纬37度以南发展速度最快的多个城市。
5、大都市区:是一个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经济关联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6、空间相互作用:是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区域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交换,把这些交换称为空间相互作用。
7、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或国家中由不同的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城市集合。
8、TOD:公交站点社区,一种以公交导向型发展著称的规划社区模式9、精明增长: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减少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
10、商业脊柱:是CBD的扩展,除高层写字楼以外,它还沿高档和中高档住房延延伸。
二、1、人口变迁理论答:人口变迁的四个阶段: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经济处于工业化前期;2、早期人口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加速增长;3、后期人口扩张阶段出生迅速率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人口增长仍然很快,但是速度有所减缓;4、地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
人口净增长率下降到在零增长间变动的水平。
(教材69页图2.10)人口变迁理论的重要性:在第二个转变阶段,高出生率的农村或半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有所减少,城市人口的比例相应上升。
结果导致一些农村人口背井离乡来到城市。
在人口转变过程中,城乡人口的移动是整个城市经济和人口现象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的其他城市用地。
阻构效应:城市处于一个发展过程中,结构也处于一种动态发展当中,因此任一时期,城市结构既是合理的,在某些方面又是不合理的。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1920年以前: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的发展,地理学家开始研究聚落地理学(包括城市区位和城市内部形态)城市研究
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命运。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城市问题研究
5、与城市形态学的关系:
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形式,包括街区布局、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等几方面。 城镇景观:Townscape,包含有可见并且可以记录与分类的环境形态,包括城镇设计、建筑设计、土地利用。
建成区:Built-up area,实际已发展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包括集中连片市区、分散到近郊、但与城市有密切联系
心作用。
我们应该不断总结中国的实践经验,在吸收西方有益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学基本理论体系。
4、城市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研究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1920-1950年:①20年代,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帕克、沃思、伯吉斯。通过研究住宅区,工业区,中心商业区,
创立了城市结构的同心圆模式)
②1933年,克里斯塔勒发表《南德的中心地》,揭示了城市的中心地等级体系规律(对物质环境约束条
件的认识;忽视对成因的分析)
1950-1970年:①地理学界经历了“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的理论重新受到重视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研究与评价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响。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①城市化研究。
②区域城市体系研究。
③城市分类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①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演化;②城市土地利用;③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城市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安全等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5、新领域、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6、城市政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以实体空间结构研究为主体。
包括城市土地利用与评价、城市边缘区以及市场空间和商业空间等。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研究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和发展趋势等。
3、注重城市化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对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市化水平和郊区化展开了不同层面的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新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城市信息化、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
研究方法的应用主要涉及GIS/RS等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城市建模等。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由于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起步较西方晚,在很多研究领域多是翻译和借鉴西方的经验,尚未形成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到目前,实践工作已经在多方面展开,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进行理论的概括、科学的推论和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使得进一步研究成为可能。
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经济的全球化正推动着新的世界体系的形成,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生产、贸易、投资跨国流动的和人民利益出发的本地化,以应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
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c.城市内部空间组多I: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二、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城镇和城镇的区别:只冇那些经国家批准设冇帀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行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三、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毎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困郊区县之间,以通妙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Z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人而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帀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币核心及大都币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來,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Z间冇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Z间也冇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 )}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共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四、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准:现行的设镇标准:20 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城市地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核心内容城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
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另外,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城市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一种城市。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研究与评价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包括几个方面:①城市化研究:包括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过程,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效果与问题,城市化水平预测,以及各国和各地区城市化对比研究等。
②区域城市体系研究:一般侧重从区域角度、整体观点分析一国或一地区城市体系的结构(规模、类型)和空间组织,各城市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在区域中的集聚与扩散,大都市带或城市连绵区的形成和发展等。
③城市分类研究:包括规模分类、形态分类和职能分类,通过对一国或一地区城市的考察,拟定分类的依据、指标和方法,划分出各种类型的城市。
城市分类研究主要侧重职能分类,其方法从定性到用统计方法处理,以后发展到把一定地域内务城市的经济与非经济的变量加以综合,用多变量分析方法找出城市之间的异同。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①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演化:主要内容是在城市内部分化为商业、仓储、工业、交通、住宅等功能区域和城市边缘区域的情况下,研究这些区域的特点,它们的兴衰更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亲自整理].doc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脊料题型:一、不定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分析题内容: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的三个方向①从点的角度研宄一区域中的城市②从面的角度研宄一城市巾的区域③从点而结合研宄一城市化二、城镇与乡村的本质区别①景观——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②规模_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③产业——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④物质构成——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⑤职能——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屮心;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差异等。
上述几点虽不十分严密,却无疑是最基本的差别。
三、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确定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即城市的行政地域主要是为了管理。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也称景观地域城市化地区,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就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③城市的功能地域:主要是大都市区与大都市带四、都市区的概念(Metropolitan Area)MA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它不是一级行政单元,而是城市功能上的一种统计单元。
表示MA的定量方法是都市统计区(MSA): 一个MSA由中心县+外围县。
五、大都市带的概念及地域组织特点大都市带(megalopolis)是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地域组织特点(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U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萁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连串的大都市区。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系起来,没有间隔。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与知识点梳理1、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发展与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
2、城市化: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的增长。
3、城市人口:在城市居住一定时间(通常为半年)的人口,包括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
4、城市用地:城市中各种用途的土地的总和。
5、城市形态:城市占据的空间形态,包括扩展型、组团型、带型等。
6、城市功能区:城市中承担不同功能的区域,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7、集聚效应:由于人口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与规模效应。
8、扩散效应:人口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散,通常是由于中心城区土地成本上升或环境压力增大。
9、城乡一体化: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平等享有。
10、城市规划: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与空间布局,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
二、重点知识点解析1、城市化的进程与影响因素:主要考察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差异及其原因,如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等。
2、城市用地结构与形态:分析不同城市用地结构与形态的形成原因,如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等。
3、城市功能区的规划与布局:了解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4、集聚与扩散效应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集聚与扩散效应对城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5、城乡一体化的实现途径:探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如土地制度改革、公共资源共享等。
6、城市规划的原则与方法:了解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如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等。
三、难点知识点解析1、城市化的环境影响:城市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2、城市病的治理:城市病是指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需要研究如何有效治理城市病。
3、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需要研究如何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平等享有。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2
15、所谓转运功能,美国拉格教授认为可分成三类: (1)实体转运,指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2)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3)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 :是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 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 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 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 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 模。 16、城市化 :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 事实上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 弗里德曼作过如下划分: Ⅰ: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镇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等 城市化 城市化Ⅰ 实体的变化过程; Ⅱ:城市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向乡村地区的入侵,还有 城市化 城市化Ⅱ 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的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城市化含义: ① 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即城市功能的扩散,如技术、经济特征由中心城市向腹地的 扩散 ② 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这是城市特征扩散的过程,如价值观、生 活方式等由 内向外的扩散或沿等级序列的扩散 ③ 人口集中的过程,可能造成集中点(城镇)规模的扩大和集中点数量的增加 ④ 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即城市人口比重增加的过程 其中,前两项属于弗里德曼的城市化Ⅱ ,后两项属于城市化Ⅰ 城市化的实质含义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 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 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逐渐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 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17、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而这一前提又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前提 —— 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农业生产力创造农产品的能力,除第一产业从业者自 (1) (1)第一前提 第一前提—— ——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己及其家属所需份额之外,剩余的粮食生产能力就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所以,只有 农业发达,城市的兴起和成长在经济上才成为可能。 第二前提 —— 剩余农业劳动力 。农业生产力发展,粮食生产出现剩余,仅凭此一点,还不 (2) (2)第二前提 第二前提—— ——剩余农业劳动力 足以导致城市的兴起和成长。农村还必须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城市现象才能发生。 所以,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18、为什么说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从世界范围看,工业对于城市发展仍然占主导地位,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这是因为,世界上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国家仍占少数,而人口众多、幅员广阔的欠发达地区要 想全部实现工业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即使在已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国家,工业仍然是创造财富的基本手段之一,城市成长的有 力方式仍是工厂企业的发展。所以,现代化工业向城市,特别是小城市集聚的倾向仍在延续。 19、伯格等人从宏观上分析了影响人口迁移的经济原因,提出 “推—拉”假说,认为人口迁 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假说从综合因素考虑农 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有较强的说服力。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⑴ 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外迁的倾向更为强烈 。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土地利用更紧张,竞争更 激烈。 。如煤气厂、自来水厂、化工厂、钢铁厂、重型机械 ⑵ 工厂的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 工厂的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 厂等。这些工厂或因占地面积过大,或因防火防爆,或因有环境保护要求,或因原料产品运 输等原因,常常先于其它工厂在外围市区出现,成为城市化的先锋。 ⑶ 现代工业的专业化生产协作,形成许多规模宏大的联合企业。 ⑷ 工厂外迁,最终都不会脱离城市的影响范围 。因为工厂企业需要在社会服务、科学研究、 技术协作、产品推销、市场信息等方面使用城市中的各项设施和服务。
(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地域空间组织的学科。
主要研究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空间结构与布局、城市化过程、城市体系、城市间相互作用、城市形态、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和城市问题等。
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异,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首位度: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郊区城市化:发生在特大城市郊区的、人口流向主要由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的城市化过程.逆城市化:大都市区出现的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远离城市更远的乡村和小城镇的城市化过程。
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着眼点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是现状。
城市性质: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是目标。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中心商务区:城市中商业活动与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地价最高的区域,是城市及其腹地繁荣与发展的标志。
目前CDB的活动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
大都市区: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一般以县为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中存在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镇体系: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生长极: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城市: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
城市地理学复习整理
城市地理学复习整理第一章 绪论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城市;城市是自然分工的结果!城市是新的社会结构1、最简单的城市起源史树栖——穴居——逐水草而居——分散聚落(乡村)——集中聚居(城市)树栖:躲避野兽;树多的地方资源丰富,食物充足!逐水草而居:采摘和渔业乡村:之所以分散是为了留有大片农田养活人口2、城市基本特征城市最基本的定义: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 l●占据地球表面小,但是高度聚集大量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
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扩散的中心,文明的象征城市是最集约利用土地的一种组织形式!l●城市是人类对自然活动干预最为严重的地方,以人文要素为主的地理环境 接近和回归自然是城市人的基本需求!l●城市是一种不完全、脆弱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受自然环境反馈作用最为敏感的地方。
人口/与外界保持联系/自然灾害城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协调发展!l●城市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巨系统城市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预测!3、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研究核心内容有两种尺度:城市体系(国家或者区域中的城镇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结构(城镇区域内部的空间组织)城市地理研究应当从区域出发,注意研究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揭示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研究内容:u◆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历史条件影响?u◆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镇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u◆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功能区域和城乡边缘区域:商业、仓储、工业、住宅等相互关系、土地使用、市场、社会空间……u◆城市问题研究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住宅问题、内城问题城市地理是偏重于人文性质的特殊区域地理。
4、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l●描述性的地名词典阶段(20世纪以前)描述为主! 特斯拉菩《地理学》 (同时期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15世纪地理大发现后,记述内容更广l●自然位置论阶段(20世纪前20年)20世纪早期人文地理繁荣,城市地理开始形成基本思想:用城市所在位置的自然条件作用揭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一、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3、乡村:是相对城市来说,以从事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较分散的地方。
4、城市化:是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为主和服务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空间地域的变化。
简而言之,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5、城市带:也叫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6、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7、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在这一过程中,伴随出现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便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即指城市人口向乡村或郊区回流的现象。
(前者中心城市仍然兴旺发达,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而后者相反)8、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称之为假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
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来源改变,加强了与现有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_(正式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_(正式版)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二、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城镇和城镇的区别: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行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三、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l)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大面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市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四、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准:现行的设镇标准:20 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 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市的定义: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2、城市设定标准:(1)常见:人口规模、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重、行政地位和作用、服务设施、建筑物聚集程度、职业构成。
(2)我国: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数量比重、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及其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人均财政收入、基础设施水平、具有特殊行政、军事、外交、交通和经济意义的地方。
3、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4、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城市看作区域中的一个点,研究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即区域中的城市*把城市看作一个面,研究城市内部的各种地理特征,即城市中的区域5、城市地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评价6、都市区: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都市区与城市化地区之间的不同和联系:有城市化地区才有可能有都市区,都市区一定包括一个或几个城市化地区。
7、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然。
8、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1)大、中、小位置(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9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的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工业活动的过程。
包括,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 推荐 (2013.11.2)
《城市地理学》课程(第1~13章)思考题第1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城市不但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是一个历史范畴。
一方面,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
所以,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般来说,城市地理学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变化规律。
对于我国,因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学科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2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如何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城镇2.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组合,具有基本单元。
它主要反映的是非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间劳动力联系规模的密切程度。
第3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2.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3.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4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3.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4.举例分析城市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及其演化模型。
第5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试对比分析中西方城市郊区化的特点、过程、动力等。
第6章城市职能分类1.试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2.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城市地理学的》复习概括
一、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研究二、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1)区别:A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
是研究城市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学科,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B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的内部的空间组织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型较强。
(2)联系:联系十分密切,城市地理学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吸收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低于规律,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
三、中国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四、中国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体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uj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五、城市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雨乡村(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接到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只能上区别于乡村。
六、我过城市按其所在区域地形分类分为10种类型:(1)滨海城市(2)三角洲平原城市(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6)平原中腹的城市(7)高平原上的城市(8)高平原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9)中山谷地城市(10)高山谷地城市七、城市的功能地域:都市带、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1)都市区:它是以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2)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复合体叫大都市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理学》考查说明及复习要点考查方式:闭卷,成绩:作业20%,课程论文20%,期末60%题型: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解释术语;四、简答题;五、论述题。
各章要点:第一章城市的概念: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
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可见,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总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的任务: 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研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城市地理学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
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
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第二章居民点的概念:是人们为了共同的生活与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它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城镇具有上下水、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城市地域概念/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城市化地区/都市区(MA)/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第三章如何认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2.私有制和社会阶级矛盾是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3.适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城市产生的自然条件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分类:有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 有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有的是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内容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如何影响城市产生与发展1、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
2、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
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1.大、中、小位置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将城市分成哪三种类型,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1)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等。
——中心地型城镇(2)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交通型城镇(3)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专门化城镇规模经济:是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发展特点:①是职能较单一;②对外联系范围广,但联系内容较单一;③发展历史一般较短,发展速度较快,并可能有较大的起伏性;④这类城市发展的前景一方面取决于资源类型、数量、质量、开采条件等,另方面取决于国家或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需要;⑤城市发展受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规律所制约。
第四章新型城市化概念: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内涵: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城市化概念: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城市化 I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Ⅱ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城市化的地域空间过程:正统的城市化类型,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何为我国乡村城镇化?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城镇化”在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
这些人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来源改变,加强了与现有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因而,他们的生活方式已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广阔乡村中的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原有小城镇发展,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这种现象可称之为乡村城镇化(Rural Urbanization)。
要真正实现乡村城镇化,除必须改变劳动方式、经济来源外,还必须使居民达到一定的教育水准,享受城市型公共设施(交通、供水、供电、排水等)和社会文化娱乐设施等。
为了发挥这些设施和所有非农业活动的集聚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达到乡村城镇化的要求,这些非农业活动及其从业人员,应该在地域空间上实现相对集聚,形成和发展小城镇,提高城镇设施水平,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乡村城镇化,促进农村发展。
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第一前提:剩余农产品的出现,第二前提: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的类型: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的主要指标法:人口比例指标,土地利用状况城市化的近域推进:企业向城市集聚到一定程度,也会产生集聚不经济。
集聚不经济主要来自于市中心更高的土地使用费、交通拥堵和环境品质下降,由此产生城市发展中的离心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的扩散。
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郊区化:在城市化的近域推进过程中伴随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则称为郊区化。
郊区城市化的主要成因: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4.其他部门扩散与城市化第五章世界城市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城市产生及早期发展阶段、中世纪阶段(即前工业化社会时期)、工业化时期、当代城市化(1950年以来)或称后工业化社会时期城市化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三大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大都化趋势明显3、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化三大特点A、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B、亚非广大国家也开始近代城市化的进程,一元的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转化;C、随着资本的扩张,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开始建立起来,世界城市体系也逐步形成,成为近代世界城市化的第三个特点。
我国近代二元职能结构的总特征a.二元结构的城市体系:近代工商业城市和传统的中心地城市;b.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区域差异明显:东北成为我国近现代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
“过低城市化”及原因“过低城市化”的出现,究其原因:本质上还是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
a.长期实行严格的控制“农转非”政策和控制农村人口进城的政策;b.我们始终坚持“控制大城市规模”这一城市建设方针;c.农村劳动力的转化以就地为主。
即“离土不离乡”,他们不包括在城镇非农业人口的统计中。
造成统计上的城市化水平上升比较缓慢。
第六章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三种表示:①产品销售量(外/内)②产品销售收入(外/内)③从业职工(外/内)B/N≥3 属于基本活动,即主要对外服务。
1≤B/N<3 以基本活动为主,即以对外服务为主。
0.33≤B/N<1 以非基本活动为主,即以对内服务为主。
B/N<0.33 属于非基本活动,即主要对内服务。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及其对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举例说明)城市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城市在自身地域界限以外地区销售货物和提供服务的能力。
若这种能力旺盛,城市就会成长;若这种能力衰弱,城市就会萎缩。
这是因为,一个城市为外界提供的服务越多,反过来的利益也越多,刺激自身的经济越多样化,也就越有实力组织扩大再生产,由此导致城市迅速成长。
——城市乘数效应。
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地要发展。
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如矿业城市因矿产资源耗竭,港口城市因港湾淤塞或腹地丧失,加工工业城市的输出产品失去竞争力等),同时却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趋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