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理》

一、填空题

1、人类居住方式的演变过程

树栖—穴居—逐水草而居—分散聚居(乡村)—集中聚居(城市)。

城市产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2、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自然学科,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科学。

3、《淮南子》中对城郭的论述是: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市

的论述是:“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4、世界六大城市带名称:

(1)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

(2)日本东海岸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3)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

(4)英格兰大都市带;

(5)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

(6)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其中又以第一、第二个大都市带最为典型。

5、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条件。P57

⑴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⑵第二前提,农村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

⑶第三前提,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收能力

6、地理区位的类型。(P43笔记)

①大、中、小位置

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③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汇点、河

曲位置、渡口、河口

7、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划分(P169):

①位序——规模分布;

②首位分布;

③过渡型分布

8、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三种类型(P191):①对流;②传导;③辐射。

表现方式:

(1)货物和人口的移动

(2)财政金融上的往来信息

(3)信息的流动

9、厄尔曼认为相互作用产生的三个条件(P192):

①互补性;②中介机会;③可运输性

10、中心地理论中,不同原则下的K值(P209):

①市场原则:K=3;

②交通原则:K=4;

③行政原则:K=7.

11、城市环境问题表现形式(P324):

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噪声污染④垃圾污染

12、城市交通问题表现形式:

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公共交通问题、停车问题、交通污染问题(P326~328)13、城市社会问题主要包括什么?

就业问题、贫困问题、老年人问题、种族与社会争端、内城问题(P330~334)

二、名词解释(3分×10题=30分)

1、城市地理学:

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

2、城镇(城市):P19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3、城市化P54

第一种表述: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第二种表述: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转型包括四种:1、人口结构;2、经济结构;3、地域空间的转型;4、生活方式的转型)

4、大都市带:P25

(戈特曼)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是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系统。

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规模特别庞大、密集的交互作用、国家的核心区域。

5、大都市区:P23

是国外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大香港都市区,大上海都市区,大北京都市区,沈大都市区,青济都市区,大武汉都市区等。)

6、地理位置(区位)(P42笔记)

*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件在空间上的组合。

*也可以这样回答:区域所在地与周围的自然和社会实体的空间相互关系的总和。

*确定城市地理位置的最基本要素是(方向和距离)。

7、中心地型城市(经济地理 93页):

是某一地区或者大范围地域的中心,在一定区域内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城市。

8、向心型城市化(P69):

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征,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9、离心型城市化(P69):

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10、景观型城市化(P70):

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11、职能型城市化(P70):

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12、基本/非基本比率(B/N):(P133)

一般用收入或就业人口的比率来表示基本活动和非基本活动,这种比率称为基本-非基本比率(B/N率)。用收入来表示,即城市总收入中城市基本活动的收入与非基本活动的收入之比;用就业人口来表示,则为城市总就业人口中基本活动中的就业人口与非基本活动中就业人口之比(BE/NBE)。

13、城市基本活动P132

为城市以外区域服务并从中获利的经济活动,是城市存在的经济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包括离心型和向心型基本活动。

14、城市性质

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15、城市规模分布

区域城镇体系中相对均衡、连续的城市规模分布。不同规模聚落的分布频率经常处于不同的规模等级,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P164)

16、城市首位律(P164)

这是杰斐逊在1939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

首位城市: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一个国家前三位城市人口规模存在的比例关系。这是马克杰斐逊早在1939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他提出这一法则是基于观察到一种普片存在的现象,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的异乎寻常,不仅如此,这个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着异常突出的影响。

17、位序规模法则(P166)

一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是第一位城市人口的一半,第三位城市是最大城市人口的1/3,以此类推,这样的位序规模分布的图解点,表示在双对数坐标图上时,就成为一条斜率为-1的直线。

18、生计城市化

由于卫生条件改善,婴儿死亡率降低,加上农村经济增长赶不上农村人口增长,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失业,甚至饥饿,这一切推动大量饥饿的失业农民进城,希望寻找工作和较佳的生存条件。这种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现象被称为生计城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