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城市地理学专题复习知识
城市地理学专题复习知识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1)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2)主要研究内容:①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④城市问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⑤新方法、新技术和新领域。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2、城市的概念及本质特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其本质特征是密集性、中心性、系统性、高效性、多元性。
3、界定城镇的规范(城镇与乡村的基本差别)①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为主,在职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人口聚居规模大于乡村,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高于乡村,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具有较好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另外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4、城市地域类型①行政地域--指市政府管辖的城市范围。
是各国按城镇界定规范确定的城镇地域。
随着城市建制的设立就明确划定。
②实体地域--指城市座落在地表的实际范围。
相当于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建筑物组成的建成区。
是完全不同于乡村景观的城镇聚落实体。
又称景观地域。
③功能地域--体现城市人口居住、就业、购物、医疗、文教、娱乐等城市基本功能所涉及的地域范围。
(大都市区、大都市带)5、城市人口指哪些人?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
应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包括城镇实体地域内的常住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居住满6个月或1年以上的人口。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以地理学原理为依据,对城市或城市地域进行研究的学科,涵盖了城市和城市地域的空间分布,行为活动,职能等方面的内容。
2、经济组织:是指生产单元的有机组合以及投入与产出在这些生产单元之间的相互流动。
3、去工业化:是指在一些发达的城市或者是城市中发达的地域出现了制造业相对下降的现象。
4、阳光地带:位于北纬37度以南发展速度最快的多个城市。
5、大都市区:是一个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经济关联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6、空间相互作用:是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区域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交换,把这些交换称为空间相互作用。
7、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或国家中由不同的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城市集合。
8、TOD:公交站点社区,一种以公交导向型发展著称的规划社区模式9、精明增长: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减少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
10、商业脊柱:是CBD的扩展,除高层写字楼以外,它还沿高档和中高档住房延延伸。
二、1、人口变迁理论答:人口变迁的四个阶段: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经济处于工业化前期;2、早期人口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加速增长;3、后期人口扩张阶段出生迅速率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人口增长仍然很快,但是速度有所减缓;4、地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
人口净增长率下降到在零增长间变动的水平。
(教材69页图2.10)人口变迁理论的重要性:在第二个转变阶段,高出生率的农村或半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有所减少,城市人口的比例相应上升。
结果导致一些农村人口背井离乡来到城市。
在人口转变过程中,城乡人口的移动是整个城市经济和人口现象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的其他城市用地。
阻构效应:城市处于一个发展过程中,结构也处于一种动态发展当中,因此任一时期,城市结构既是合理的,在某些方面又是不合理的。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1920年以前: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的发展,地理学家开始研究聚落地理学(包括城市区位和城市内部形态)城市研究
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命运。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城市问题研究
5、与城市形态学的关系:
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形式,包括街区布局、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等几方面。 城镇景观:Townscape,包含有可见并且可以记录与分类的环境形态,包括城镇设计、建筑设计、土地利用。
建成区:Built-up area,实际已发展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包括集中连片市区、分散到近郊、但与城市有密切联系
心作用。
我们应该不断总结中国的实践经验,在吸收西方有益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学基本理论体系。
4、城市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研究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1920-1950年:①20年代,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帕克、沃思、伯吉斯。通过研究住宅区,工业区,中心商业区,
创立了城市结构的同心圆模式)
②1933年,克里斯塔勒发表《南德的中心地》,揭示了城市的中心地等级体系规律(对物质环境约束条
件的认识;忽视对成因的分析)
1950-1970年:①地理学界经历了“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的理论重新受到重视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城市的概念: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地理学的任务、研究对象、研究重心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地理学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城市地理学的特殊研究内容以及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使其具有独持的一面。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
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
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
★ 大都市带:【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 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开阔林地、零星分散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市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都市区联系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三种城市类型:(1)中心地型城市:形成动因:商品、农业功能: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一、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3、乡村:是相对城市来说,以从事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较分散的地方。
4、城市化:是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为主和服务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空间地域的变化。
简而言之,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5、城市带:也叫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6、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7、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在这一过程中,伴随出现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便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即指城市人口向乡村或郊区回流的现象。
(前者中心城市仍然兴旺发达,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而后者相反)8、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称之为假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
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来源改变,加强了与现有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城市地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核心内容城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
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另外,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城市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一种城市。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研究与评价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包括几个方面:①城市化研究:包括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过程,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效果与问题,城市化水平预测,以及各国和各地区城市化对比研究等。
②区域城市体系研究:一般侧重从区域角度、整体观点分析一国或一地区城市体系的结构(规模、类型)和空间组织,各城市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在区域中的集聚与扩散,大都市带或城市连绵区的形成和发展等。
③城市分类研究:包括规模分类、形态分类和职能分类,通过对一国或一地区城市的考察,拟定分类的依据、指标和方法,划分出各种类型的城市。
城市分类研究主要侧重职能分类,其方法从定性到用统计方法处理,以后发展到把一定地域内务城市的经济与非经济的变量加以综合,用多变量分析方法找出城市之间的异同。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①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演化:主要内容是在城市内部分化为商业、仓储、工业、交通、住宅等功能区域和城市边缘区域的情况下,研究这些区域的特点,它们的兴衰更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亲自整理].doc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脊料题型:一、不定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分析题内容: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的三个方向①从点的角度研宄一区域中的城市②从面的角度研宄一城市巾的区域③从点而结合研宄一城市化二、城镇与乡村的本质区别①景观——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②规模_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③产业——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④物质构成——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⑤职能——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屮心;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差异等。
上述几点虽不十分严密,却无疑是最基本的差别。
三、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确定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即城市的行政地域主要是为了管理。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也称景观地域城市化地区,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就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③城市的功能地域:主要是大都市区与大都市带四、都市区的概念(Metropolitan Area)MA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它不是一级行政单元,而是城市功能上的一种统计单元。
表示MA的定量方法是都市统计区(MSA): 一个MSA由中心县+外围县。
五、大都市带的概念及地域组织特点大都市带(megalopolis)是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地域组织特点(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U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萁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连串的大都市区。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系起来,没有间隔。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与知识点梳理1、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发展与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
2、城市化: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的增长。
3、城市人口:在城市居住一定时间(通常为半年)的人口,包括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
4、城市用地:城市中各种用途的土地的总和。
5、城市形态:城市占据的空间形态,包括扩展型、组团型、带型等。
6、城市功能区:城市中承担不同功能的区域,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7、集聚效应:由于人口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与规模效应。
8、扩散效应:人口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散,通常是由于中心城区土地成本上升或环境压力增大。
9、城乡一体化: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平等享有。
10、城市规划: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与空间布局,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
二、重点知识点解析1、城市化的进程与影响因素:主要考察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差异及其原因,如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等。
2、城市用地结构与形态:分析不同城市用地结构与形态的形成原因,如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等。
3、城市功能区的规划与布局:了解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4、集聚与扩散效应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集聚与扩散效应对城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5、城乡一体化的实现途径:探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如土地制度改革、公共资源共享等。
6、城市规划的原则与方法:了解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如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等。
三、难点知识点解析1、城市化的环境影响:城市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2、城市病的治理:城市病是指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需要研究如何有效治理城市病。
3、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需要研究如何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平等享有。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资料汇总
一、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1)对象和任务研究再不同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和组合,分布的科学。
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性。
2)发展城市地理学的完全独立和大规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3)研究内容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问题等。
2、城市概念: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的居民集居地.性质:密集性,经济性,社会性(密集性、高效性、多元性、动态性、系统性)3、空间分析学派1)背景50.60年代,西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黄金时代,迫切的需要一套理论支持空间资源的管理政策。
2)内容地理学在方法上和哲学上发生的革命性改变:①由求异改为求同,求规律性;②由文字描述改为数据处理,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③明确要求研究结果有预测能力,帮助决策。
为此,借用数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建立空间模式。
3)评价把人类行为过分简单话,忽略其复杂多样的本质;④空间模式不能完全真正反应地理现象的本质。
4、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涵义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居民点和乡村人口相应减少,城市形成和分布,由相对独立的状况改为相互联系的状况;人们生活方式逐步城市化。
3)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
中国城市化率为52.57%5,卫星城1)概念指在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km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人以上的城镇。
2)功能吸收母城的部分人口,接纳母城的扩散企业,分担母城的某些功能。
3)发展本世纪初,西方许多国家为控制大城市膨胀采取了发展卫星城这种分散对策,从本世纪初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兴建了三代卫星城。
6、郊区化1)概念50年代以来在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
2)引发郊区化的因素人口流动和住宅郊区化,商业部门的郊区化,工业的郊区化。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2
15、所谓转运功能,美国拉格教授认为可分成三类: (1)实体转运,指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2)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3)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 :是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 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 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 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 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 模。 16、城市化 :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 事实上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 弗里德曼作过如下划分: Ⅰ: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镇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等 城市化 城市化Ⅰ 实体的变化过程; Ⅱ:城市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向乡村地区的入侵,还有 城市化 城市化Ⅱ 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的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城市化含义: ① 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即城市功能的扩散,如技术、经济特征由中心城市向腹地的 扩散 ② 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这是城市特征扩散的过程,如价值观、生 活方式等由 内向外的扩散或沿等级序列的扩散 ③ 人口集中的过程,可能造成集中点(城镇)规模的扩大和集中点数量的增加 ④ 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即城市人口比重增加的过程 其中,前两项属于弗里德曼的城市化Ⅱ ,后两项属于城市化Ⅰ 城市化的实质含义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 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 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逐渐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 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17、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而这一前提又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前提 —— 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农业生产力创造农产品的能力,除第一产业从业者自 (1) (1)第一前提 第一前提—— ——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己及其家属所需份额之外,剩余的粮食生产能力就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所以,只有 农业发达,城市的兴起和成长在经济上才成为可能。 第二前提 —— 剩余农业劳动力 。农业生产力发展,粮食生产出现剩余,仅凭此一点,还不 (2) (2)第二前提 第二前提—— ——剩余农业劳动力 足以导致城市的兴起和成长。农村还必须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城市现象才能发生。 所以,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18、为什么说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从世界范围看,工业对于城市发展仍然占主导地位,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这是因为,世界上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国家仍占少数,而人口众多、幅员广阔的欠发达地区要 想全部实现工业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即使在已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国家,工业仍然是创造财富的基本手段之一,城市成长的有 力方式仍是工厂企业的发展。所以,现代化工业向城市,特别是小城市集聚的倾向仍在延续。 19、伯格等人从宏观上分析了影响人口迁移的经济原因,提出 “推—拉”假说,认为人口迁 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假说从综合因素考虑农 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有较强的说服力。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⑴ 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外迁的倾向更为强烈 。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土地利用更紧张,竞争更 激烈。 。如煤气厂、自来水厂、化工厂、钢铁厂、重型机械 ⑵ 工厂的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 工厂的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 厂等。这些工厂或因占地面积过大,或因防火防爆,或因有环境保护要求,或因原料产品运 输等原因,常常先于其它工厂在外围市区出现,成为城市化的先锋。 ⑶ 现代工业的专业化生产协作,形成许多规模宏大的联合企业。 ⑷ 工厂外迁,最终都不会脱离城市的影响范围 。因为工厂企业需要在社会服务、科学研究、 技术协作、产品推销、市场信息等方面使用城市中的各项设施和服务。
城市地理学重点
复习要点里的位序规模法则里少了一部分内容,这里补充上去:即一个城市的规模与它在国家所有的城市中按人口规模排列所处的位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位序乘以该城市的规模,其乘积为一个常数,它恒等于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数。
1、城市地理学是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地理学的任务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认识世界);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改造世界)。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6、城市政策研究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
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
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
论述题1.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福州地理位置特征答:(1)位置是指某地与周围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
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及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然。
它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的性质和规模的特殊性。
它又是绝对个性化的特点。
(2)从时间的角度看:(3)从空间的角度看:●从大、中、小的位置看:福州位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中间地带,闽江流域的入海口。
东频东海,与台湾隔海相望。
大位置的特点是福州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东濒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
福州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同时也是重要文化中心。
中位置的特点是西邻三明市和南平市,北接宁德市,南连莆田市,西接德化县。
屏山、于山、乌山、闽江是福州重要三大山和一水,别称“三山一水”,三山一水则是福州形成与发展的小位置因素。
●从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看:福州的北西南三面分别于宁德,南平,三明,泉州,莆田接壤,处于该省的中心位置。
地理环境优越,交通条件发达。
同时位于闽江口,控制着整个闽江流域的商品集散。
福州作为福建的省会,其占据着重心位置。
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位于闽江口得福州就是在能控制福建省整个闽江流域商品集散的地理基础上发展成为省会城市的。
●从交通位置上看: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河口港城市向下游出海口方向推移,福州开始向马尾推移。
按照规划,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在主城区将形成“有环放射式”结构,线网由7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
将更方便人们出行,城市发展。
2、简述诺瑟姆(S)曲线各个阶段发展特征答:美国著名学者诺瑟姆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并把城市化过程分成3个阶段,即城市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的中期加速阶段和进入高度城市化以后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初始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10%就表明城市化进程开始启动,该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低于25%,城市发展缓慢,经历的时间长,区域处于传统农业社会状态;加速阶段:在加速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30%以上,农村人口开始大量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70%,工业在区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稳定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60%以上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下降,城市人口增长处于稳定的发展时期。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城市地域通常认为,广义上的城市地域是指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地域。
狭义上的城市地域是指市街地化的地域.城市地域以外的地域就是乡村地域。
2、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3、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核心区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4、世界六大都市带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2.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3.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4.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5.英格兰大都市带;6.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5、城市首位律一国最大城市人口和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即S=P1/P2P1――最大城市人口数P2――第二位城市人口数6、11城市指数S=2P1/(P2+P3+…+P11), P2、P3、…、P11为城市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S表示11城市指数。
7、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为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8、位序-规模法则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9、基本/非基本比率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比)。
10、地理位置是指地球上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只能用与之有空间关系的其他地理区域来说明.地理位置是自然条件的基础,对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11、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之为积极型城市化。
12、郊区化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第一种答案)郊区化是指城市人口就业岗位等从城市移出,分散到郊区的过程.它是城市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标志着城市由聚集式发展转变为扩散式发展.(第二种答案)13、再城市化通过城市中心区域的改造更新,实现城市产业化,人口发展和复兴的过程。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绪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①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②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③注重城市化研究;④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P15第一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⑴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⑵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⑶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⑷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⑸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P202、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P243、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P25 特点:⑴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都市区;⑵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⑶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⑷规模特别庞大。
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⑸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P254、城市群: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大学《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题及主要知识点.doc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1)概念: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特征: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1)研究对象-- 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城市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
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
(2)任务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3)主要内容城市地理学研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一一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演化,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领域、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6)城市政策研究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城市,而城市是人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集聚地。
虽然城市的发展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影响自然环境,因而有些地理学者从事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
但是城市的主体毕竟是人及其活动,其作用机制虽然也受自然规律的影响,但更主要的还是受社会经济规律所支配。
因此,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地理学有较大的差异,在我国地理学无疑属自然学科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学科中的社会科学。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_(正式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_(正式版)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二、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城镇和城镇的区别: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行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三、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l)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大面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市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四、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准:现行的设镇标准:20 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 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市的定义: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2、城市设定标准:(1)常见:人口规模、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重、行政地位和作用、服务设施、建筑物聚集程度、职业构成。
(2)我国: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数量比重、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及其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人均财政收入、基础设施水平、具有特殊行政、军事、外交、交通和经济意义的地方。
3、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4、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城市看作区域中的一个点,研究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即区域中的城市*把城市看作一个面,研究城市内部的各种地理特征,即城市中的区域5、城市地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评价6、都市区: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都市区与城市化地区之间的不同和联系:有城市化地区才有可能有都市区,都市区一定包括一个或几个城市化地区。
7、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然。
8、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1)大、中、小位置(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9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的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工业活动的过程。
包括,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
★大都市带:【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开阔林地、零星分散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市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都市区联系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三种城市类型:(1)中心地型城市:形成动因:商品、农业功能: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
特点: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类别(例如):集镇、城镇、县城(2)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形成动因:(天赋或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功能:转运功能和区际贸易(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
)特点:职能单一、发展起伏较大类别(例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转运功能的三种类型:①实体转运。
指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②商业性转运。
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③政治性转运。
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
(3)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形成动因:某种天赋的资源和人类特殊需要功能: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聚集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
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的内容单一、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类别: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矿业城、工矿城、科学文化城★第五节: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一、信息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二、信息技术革命与新产业空间的形成三、信息技术革命时代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第四章:城市化原理第一节:城市化定义★城市化:【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假城市化概念: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扩散,也就是说,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为假城市化。
如:南亚、非洲的一些国家。
过度城市化:全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化水平很高,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居民失业率很高,大量人口生活在贫民区。
如:拉丁美洲一些国家。
☆城市化一词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1)人口结构的转型(2)经济结构的转型(3)地域空间的转型(4)生活方式的转型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展过程。
因此,城市化Ⅰ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Ⅱ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工业化对城市化起了什么作用?P75)参考:工业化与城市化:P59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P75(第四节: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城市化的类型:P69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性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性城市化与消极性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第四节: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一、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P75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P76 ★西方学者在城市化的研究中,把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在城市化看做一个演变的过程,其中彼得▪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称得上是城市化发展阶段理论上能取得全球共识的概括之一。
霍尔把一个国家分为都市区和非都市区两部分。
又把都市区分为首位城市体系和其他一般城市体系两部分,都市区由中心城市和郊区组成。
而非都市区则为传统的农村地区。
霍尔将城市演变过程归纳为五个时期六个阶段,依次是:(1)流失中的集中:(2)绝对集中:(3)相对集中:(4)相对分散:(5)绝对分散:(6)流失中的分散:★在霍尔的模型中,前三个阶段,中心市人口高速增长,城市发展以向心集聚为主;第四阶段中心市人口增长速度低于郊区,是离心扩散的初始阶段,出现了郊区化的前兆;第五阶段中心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向郊区迁移,为典型的郊区化阶段;而第六阶段则与逆城市化阶段相联系。
★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图:P77三、再城市化P79【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由于)一是城市中国的国际移民增长较为迅速,二是城市为了挽回发展的颓势,采取了大规模的都市更新,使城市中心部分地区恢复了昔日的活力,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过程的第四个过程。
四、郊区化P79【郊区化】指当代特大城市因人口和各种职能迅速向郊区扩散转移,从而使郊区变为具有市区多种职能的城市化地域的过程。
“精明增长”理念:主张城市发展优先考虑既有城区的再开发,采取以快速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紧凑型发展方式(简称TOD模式)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第一节: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P9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都市区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一方面,发达国家大都市区的不断增加是城市化进入到郊区化阶段的产物。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大都市数量的迅速增加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六大都市带:1.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2.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3.日本东海岸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4.英格兰大都市带5.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6.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城市群★都市带典型:目前世界上的大都市带中,以美国波士华大都市带和日本东海岛大都市带最为典型:✔以纽约为中心的“波士华”大都市带地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从波士顿至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波士华”大都市带是世界上发育最成熟的大都市带,也是美国最大的大都市带。
这条大都市带是美国经济的核心地带,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 %,是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
“波士华”大都市带在某种意义上是美国经济力量的集中体现,它虽然偏处美国东北沿海,却被称作“美国经济地理的枢轴”。
“波士华”大都市带中各城市的个性特征:纽约:纽约是“波士华”大都市带的核心,为美国第一大城市。
纽约的城市职能是综合性的,影响是全球性的。
纽约作为联合国总部所在地发挥着国际政治中心的职能。
纽约的经济功能突出表现在金融、贸易和管理等方面,它历来是美国和国际大公司总部的集中地,全美500家最大公司,约有30 %的总部设在纽约,同时吸引了与之相关的各种专业管理机构和服务部门,如房地产、广告、税收、法律、数据处理等各类事务所,是一个控制国内、影响世界的服务和管理的中心。
费城:是大都市带中的第二大城市,重化工业发达,为美国东海岸主要港口之一。
波士顿:大学城。
大都市区范围内有大学60所,注册学生总数达25万人,它同时也是美国重要的高科技产业中心。
华盛顿:作为美国首都,是一个以行政职能为主的政治中心。
巴尔的摩:是美国东海岸重要的海港和工商业中心。
◇“波士华”大都市带中的每个主要城市都有自己特殊的职能,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而且发展过程中,彼此间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日本东海道大都市带: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东海岛大都市带从东京湾的鹿岛开始,经千叶、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现已直达北九州的长崎,从东北向西南延伸达1000km,这是一个多核的大都市带,一般分为以东京为中心的东京城市圈,以大阪为中心的大阪城市圈和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中京城市圈。
该带是日本经济最发达的地带,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枢。
日本东海道大都市带的特征: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圈:是日本东海道大都市带的核心。
东京是日本的首都,但其城市职能却是综合性的。
它既有纽约的金融功能,又有伦敦的政治功能,还有比它们强大的现代工业中心的功能,因而被认为是“纽约+华盛顿+硅谷+底特律”型的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世界大城市,在日本的经济中发挥着金融中心、管理中心、商业中心、文化中心、交通中心的作用。
以大阪、神户、京都为中心的近畿圈:是日本西部的经济中枢。
其中,阪神工业区是仅次于京滨工业区的日本第二大工业地带,轻、重工业都很发达。
京都作为古都,是日本著名的文化城市和旅游城市。
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中京圈:位于日本东、西的交接地带,是日本的第三大工业地带。
汽车工业是其突出的专业化部门。
20世纪60年代以后,濑户内海沿岸发展成为新型的重化工业带。
北九州城市圈:位于东海道大都市带的西部末端,拥有两个人口大市福冈和北九州。
这里原是以钢铁为基础的老基地,战后发展迟缓,70年代后电子工业一枝独秀,成为日本的“硅谷”。
◇日本东海道大都市带内部的三大都市圈及各主要城市的发展也各有特色,不仅带动了大都市带和全国的经济发展,也大大提高了大都市带和国家在世界的地位。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第一节: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基本经济活动与非基本经济活动的概念和分类【基本经济活动】✔概念: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他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分类:基本部分的服务对象都在城市以外,一种是离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城市生产的工业产品或城市发行的书刊报纸运到城市以外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