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交响曲》是最能够代表贝 多芬的艺术风格的作品。它结构严谨、 完整、均衡,手法简练,形象生动, 层次清晰,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紧密 的内在联系。整个作品情绪激昂、气 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 过从“第三”到“第五”交响乐的创 作,贝多芬完成了交响乐创作的一次 伟大的革新他使交响乐的庞大结构服 从于一个中心思想,赋予交响乐以浑 然一体的雄伟的气魄。《第五交响曲》 共有四个乐章。这里欣赏的是第一乐 章。
聂夫
与海顿、莫扎特不同,在维也纳贝多 芬过着一种更为自尊的、有保障的艺术家 生活。这是一种改变了方式的赞助制度, 他没有依附于某个亲王、公爵的宫廷,但 是一些爱好音乐的贵族被他的有强烈个性 的演奏风格、新颖的乐思所吸引,以不同 的方式慷慨资助:付大笔款项、提供私人 乐队供实验演出等。贝多芬虽与贵族保护 人往来,但人格是完全独立的,偶尔甚至 是粗暴的。他曾说:“与贵族相处是好事, 但是必须使他们对你有深刻的印象”。此 外出版业和音乐会生活的发展都补益了他 的经济生活。他不再需要像海顿、莫扎特 那样,为了保护人或约定者的特别需要而 仓促地写作。贝多芬是发自内心而创作, 为理想中的广大听众而创作。
贝多芬的《第五 交响曲》又名《命运 交响曲》,于1805年 开始创作,但突然中 断,一气写下了《第 四交响曲》,而后于 1808年与《第六交响 曲》(“田园”)相 继完成。
《第五交响曲》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音乐作品。它和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九交响曲》 (“合唱”)一样,都充满了英雄主义的精神,体现着 “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信念。它与《英雄交响曲》的 不同处,在于英雄是与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的,不是英雄个人形象的刻画,而是表现了人民群众 的理想和愿望,歌颂了人们对战胜黑暗的封建势力的伟大 胜利。
继第一主题的应答之后,单 簧管和大管吹出了第二主题,它的 音调与前主题也很接近,并与法国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革命歌曲有着 音调上的联系,这是个英雄的主题, 英雄找到了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 路。这个主题初次出现时,是优美、 柔和的,加深了第一主题抒情和沉 思的情绪,但当它转入C大调再次 出现时,全乐队强奏;由于小号和 圆号加入主奏,主题的凯旋性加强 了,它以新的面貌出现,象是一支 隆重的赞歌。
交响曲特色
贝多芬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的两个主题具有真正的形象对比,主题 的广阔发展在音乐中具有重要意义。发 展部成为奏鸣曲式动力的中心,尾声里 主题的发展潜能再一次得到发掘。宏大 斗争的第一乐章之后的第二乐章,时而 亲切、时而悲哀的静谧沉思是贝多芬精 神世界的另一个动人的侧面。贝多芬交 响曲在套曲形式上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 谐谑曲取代了传统的小步舞曲第三乐章, 谐谑曲的粗鲁、神秘、惊奇和戏谑正体 现了他的生动性格。扩大了规模的凯旋 的第四乐章则体现了古典主义的艺术理 想。
早 期
贝多芬的创作一般分为三个时 期,早期的代表作是:《C大调第一 交响曲》、《b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 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C 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 三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有: 《C小调奏鸣曲》(悲怆)、《#C小 调奏鸣曲》(月光),《d小调奏鸣 曲》(暴风雨)等。
中期
贝多芬中期创作明显地确立了个人的风格,后人理 解的贝多芬的风格,一般是指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作 品有:《b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bB大调第 四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 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F大 调第八交响曲》、《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bE大 调第五钢琴协奏曲》,歌剧《费德里奥》,序曲:《埃 格蒙特》、《科里奥兰》,钢琴奏鸣曲:《C大调》 (华尔斯坦)、《f小调》(热情),小提琴、钢琴奏 鸣曲:《F大调》(春天)、《A大调》(克莱策),弦 乐四重奏:三首献给拉租莫夫斯基的“俄罗斯”四重奏、 《bE 大调四重奏》(“竖琴”四重奏)、《f小调四重 奏》(庄严四重奏)等。
第一主题的沉 思的形象和第二主 题的英雄形象的交 替出Fra Baidu bibliotek,仿佛表现 出英雄在沉思时刻 内心世界的活动。 贝多芬运用变奏手 法,表达了这种复 杂、细致的情绪。
第一主题的第一变奏,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把主题装 饰为起伏激动 的旋律。 第二变奏采用连续的三十二分音符,旋律性减弱, 曲调中某些音和音型 的反复出现,增强了动力性,表现出英雄战胜黑暗的坚 定信念。 第三变奏由第一小提琴主奏第二变奏的旋律,织体 中把以长音衬托为主,变为以跳跃的音型为主。 第四变奏由低音提琴演奏更富于流动性和起伏的、 连续三十二分音符组成的主旋律,同时全乐队伴以连续 十六分音符的和弦强奏,连定音鼓也隆隆作响。英雄充 满着信心和力量,心情是这样的激动。
在间奏段和具有英雄气概的第二主题第 二变奏之后,第一主题的第五变奏在a小调上 出现了,木管乐器在弦乐器的陪衬下所奏出 的旋律就同时具有第一和第二主题的特征, 在这里,进行曲的形式和抒情的情感结合了 起来。 第六变奏中小提琴演奏的旋律与第一主 题一样,全乐队强奏,木管乐器在头四小节 奏着模仿的曲调,英雄的激情得到了进一步 发展。 在尾声中,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 表现出英雄的乐观情绪,以及从沉思中获得 进一步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后期
贝多芬的后期创作,音乐语 言集中、抽象,精神的崇高与形 式的奇特结合在一起。作品有: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D大调庄严弥撒》、《#c小调四 重奏》、《bB大调四重奏》(大 赋格)等。
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 他继承了海顿、莫扎特所奠定的古典交 响曲体裁和奏鸣曲式的音乐形式,然而 他以崭新的时代精神充实丰满了这些音 乐形式体裁。他在第三、五、九交响曲 中,从不同的角度一再追寻“斗争—— 宁静沉思——喧嚣戏谑——欢乐凯旋” 这样一个哲理性的交响公式,时代的英 雄主题、个人与命运搏斗、人类达到理 想王国的奋斗无不凝聚其中。
主部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 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内 心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 坚强意志。接着,这个音型在大 管和大提琴的长音衬托下,在第 二小提琴、中提琴与第一小提琴 之间,迅速轮回模仿。突然管乐 进来了,问句结束在有力的属和 弦上;答句的开始是全乐队的齐 奏主题,在轮回模仿后,弦乐上 出现音调尖锐的二度模进,增强 了音乐的气势。
法国大革命的强烈冲击,无不反映在 以他的《第三交响曲》为代表的一系列作 品中,然而也就是从这首作品起,他开始 真正捕捉到了自己音乐的风格气质。在反 对法国扩张侵略的战争中,他写了应时作 品《威灵顿的胜利》和康塔塔《光荣的时 刻》。尽管拿破仑称帝后他憎恶这位独裁 者,但他始终为拿破仑的伟大而心荡神怡, 这位社会地位低下的科西嘉岛炮兵少尉的 成功鼓舞着他的民主思想。他是长期抱定 一种思想的人,在革命已时过境迁的封建 复辟时期,《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 最后申明了他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 级人道主义理想。
贝多芬是音乐艺术的解放者, 他以自身的才能和魅力改变了音 乐家必是身穿宫廷仆人号衣的屈 辱的历史。他摆脱了音乐为上流 社会娱乐装饰的因袭传统,使音 乐艺术从一般美的境界进入到崇 高的境界,从而在人类文化思想 史中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贝 多芬既是古典主义的完成者,又 是浪漫主义时代的引路人。他的 音乐对于时代与个人的情感表现, 宏伟的戏剧性和对自然的依恋等 都为浪漫主义开启了通向新时代 的大门。
音乐巨人贝多芬
贝多芬(Ludwigvan van Beethoven,1770-1827)生于波恩。 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 人物之一。贝多芬的父亲是波恩科 隆选侯宫廷的歌手,他为了使孩子 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从4岁 起就迫使小贝多芬学习小提琴和钢 琴。零乱的学习和恶劣的家庭环境 摧残了贝多芬的童年生活,也锻炼 了他的独立精神。贝多芬12岁当上 宫廷剧场首席小提琴师和教堂助理 风琴师。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 明亮的快板、2/4拍子、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的音乐,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一股巨大的 洪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地冲 击。乐曲一开始,在c小调上由弦乐和单簧管强奏出 由四个音组成的、富有动力性的音型,这是向前冲 击的形象概括,是贯穿整个第一乐章的基本音型, 推动着音乐不断发展,并且在第三和第四乐章中多 次出现。这种音型在贝多芬的《降E大调七重奏》、 《第三交响曲》(“英雄”)、《热情奏鸣曲》、 《埃格蒙特序曲》,以及《降E大调第十弦乐四重奏》 等作品中也曾多次使用过。
钢琴圣经
钢琴奏鸣曲在贝多芬 的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往往是创作的试验园地。 贝多芬的交响性思维和音 乐激烈狂暴的气势,大大 扩展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改变了昔日人们对这种纤 巧、细腻的宫廷娱乐乐器 的印象。他的钢琴奏鸣曲 被称为音乐家的“新约全 书”(“旧约全书”常指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 曲》)。
在全乐队强奏的连 接部之后,是具有对比 性的副部:先是在bE大 调上由圆号吹出一个号 角音调作为连接,然后 引出了一个充满温柔、 抒情、优美的旋律,抒 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 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号角声的节奏来自主 部主题,而副部主题是在 号角声的基础上派生出来 的,它具有英雄的性格, 表达了人民对斗争的胜利 信心。在副部主题的重复 出现和发展中,低音弦乐 演奏的类似主题的音型, 经常伴随出现,相隔的时 间越来越短,推动着音乐 前进。然后,这两个主题 汇合在一起,形成充满着 蓬勃豪放气质的结束部。
自由创作
热爱哲学的音乐家
贝多芬有前辈音乐家们未 曾有过的广博的社会阅历。他 身处欧洲最为惊心动魄的政治 变革时期,先后经历了开明君 主专制、法国大革命和封建复 辟的历史时期。生气勃勃的社 会新阶层及其思想,鼓舞、培 育着他成为一位具有社会参与 精神的艺术家。他早年在波恩 大学旁听哲学课,崇拜最激进 的启蒙学者——文学教授 E·施奈德尔。
Bonn
贝多芬出生地
早年经历
贝多芬童年时期第一个真正 的教师是宫廷乐师C·G·聂夫 (Christian Gottlob Neefe), 这位精通作曲技术、富有音乐知 识素养的音乐家为贝多芬的艺术 成就奠定了基础。在老师的帮助 和劝告下,贝多芬于1787年到维 也纳向莫扎特学习作曲,但因母 亲生病,返回故乡。1792年得到 海顿的帮助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并 定居。在此期间他向许多音乐名 家学习,艺术上进步飞快。1795 年在维也纳以钢琴家身份登台。
展 开 部
展开部是主部主题和副部 的号角声的进一步变化、发展, 音乐巧妙地使用了模仿、对比 复调的手法,频繁的转调,增 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 显得更加丰富。
再现部
再现部基本上与呈示部相同。 在这一乐章庞大的结尾中,两个主 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势锐不可挡, 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 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1816年贝多芬完全失聪后过 着隐居的生活,性格变得郁闷、 暴躁、病态的多疑,来访者只能 与他笔谈,可是他的创作力完全 没有减退。他一生未婚,虽然与 一些贵族女子相爱。收养的侄儿 给他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烦恼。
贝多芬的作品数量比海顿和莫扎特少, 他的创作过程是艰难的,构思一部作品, 捕捉到一个理想的乐思往往需要很长的时 间,但是贝多芬的音乐比前两者更富有个 人独创性。他的作品包括:9首交响曲、一 部歌剧、两首弥撒曲、11首序曲、一首小 提琴协奏曲和5首钢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 重奏、30首钢琴奏鸣曲、10首小提琴奏鸣 曲等。
第二乐章
稍快的行板、 3/8拍子、双主题变 奏曲式。这一乐章是 用双主题变奏曲的形 式写成的,就是把两 个不同的主题依次轮 流加以变奏,以加强 乐曲的对比。先是并 列式变奏,后是成组 式变奏。
乐曲开始,在降A大调上低音 提琴轻柔地拨弦伴奏,中提琴和大 提琴拉起了优美、抒情、安详的第 一主题。这个主题与第一乐章中的 抒情的副部主题非常近似,是英雄 经过激烈的斗争之后,转入沉思。 富于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使 这个主题具有内在的热情和力量。
贝多芬个人生活经历的痛苦 与他艺术事业的辉煌形成巨大的 反差。当他在维也纳刚刚站稳脚 根,美好前景的艺术之门向他敞 开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不可治愈 的耳疾在迅速地恶化,最终必然 要完全丧失听觉。1802年他在维 也纳郊外痛苦地写下了“海利根 拖塔特遗嘱”,但是,他终于战 胜了自我,渡过了危机,他决心 在生活的痛苦阴影下,到艺术中 去寻找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