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音乐鉴赏论文---浅谈贝多芬
浅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

浅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于音乐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其中他的钢琴奏鸣曲更是他创作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征而广受赞誉。
谈论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时,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他的音乐风格具有时代性的转变。
贝多芬从古典时期发展到浪漫时期,他的钢琴奏鸣曲也从一开始的古典风格逐渐转向浪漫风格。
尽管如此,他的作品仍然保留了一些古典主义的特征,同时又融入了个人的创新与独特之处。
在音乐结构上,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采用了经典的三部曲形式,即慢-快-快的三个乐章,但他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元素。
他对乐章的数量进行了调整,有的作品有四个乐章,而有的则只有两个。
他还对乐章的长度进行了修饰,使其更加丰富多变。
贝多芬的音乐结构鲜明而紧凑,节奏感强烈,节奏变化丰富多样,给人一种紧张而富有冲击力的感觉。
在音乐表达上,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充满了情感和个人独特的风格。
他的作品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激情与冲突。
贝多芬独特的旋律构思和和声编配使其音乐富有内涵和深度。
他深入人心的旋律线条以及对和声的新颖运用,使得他的钢琴奏鸣曲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展示了他对钢琴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钢琴技巧。
他的作品中有丰富的琶音和八度奏法,以及技巧复杂的手指跨度和瞬间的音层转换。
这些技巧要求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和灵活的手指技巧。
他尝试着使用整个键盘的音区和音域,使得钢琴的音色得到了更加全面和丰富的展示。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的特点还体现在其独特的创新和艺术精神上。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充满了创新的音乐想法和艺术表现力。
他通过丰富的和声和对旋律发展的探索,使得他的音乐更加丰富多变。
他还创造性地利用了音乐的对比和对立,如冲突、对话和反复等手法,使得音乐充满了张力和戏剧性。
他对音乐形式的对抗和突破也使得他的作品显得独具一格。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艺术特征发

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专业音乐学姓名戴玉学号 201011022110年级 2011级导师胡刚职称讲师2015年4月1目录摘要 (3)ABSTRACT (3)一、贝多芬和他的钢琴奏鸣曲 (4)(一)关于贝多芬 (4)(二)关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4)二、钢琴奏鸣曲《悲怆》的创作背景 (4)三、钢琴奏鸣曲《悲怆》的艺术特征 (5)(一)创新的曲式结构 (5)(二)新颖的创作技法 (7)(三)深刻的音乐内涵 (7)(四)戏剧性统一的审美原则 (8)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2摘要“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许多伟大的作品。
其中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更是被称为音乐史上的“新约圣经”。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主题突出,内容变化较丰富。
这与他的创作思想有密切的联系,贝多芬的创作中心永远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他的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先进思想,透彻理解斗争的必然性,擅长表现内心的思索,因此作品中的表达方式比较强烈。
贝多芬一生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一部完整的巨大史诗,其中第八首《C小调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的一个风暴。
本文从曲式结构、创作技法、音乐内涵、审美原则四个方面探讨了《悲怆》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艺术特征Abstract"Open the romantic first" German music master Beethoven, in his short life, created many great works. Of his 32 piano sonatas, is called "new testament" of the history of music.Beethoven's piano sonata is outstanding, the theme of the changes in the content is rich. Thi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his creative thoughts, Beethoven's creation center is always the human society, life and nature, his work reflects the advanced thinking of The Times,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struggle, the inevitability of inner thinking, good at performance so a strong expression of works.Beethoven's 32 piano sonata life creation is a great epic, complete the first 8 "sonata in C minor (pathos) is Beethoven's piano sonata in a storm.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of the form, creation techniques, music connotation and aesthetic principles of four aspects discusse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pathetique".Key words: Beethoven; "Pathetique"; Artistic features一、贝多芬和他的钢琴奏鸣曲(一)关于贝多芬贝多芬作为德国伟大的作曲家,1770年在伯恩出生,1827年在维也纳去世。
论文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摘要;贝多芬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作曲家,创作了大量作品,《悲怆》奏鸣曲作品13号,题献给李希诺夫斯基,是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非常著名的一首,表达了贝多芬对社会现状的愤慨和激情。
该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本文论述了《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对三个乐章的触键方法及所需要的音色、力度处理、节奏与速度和情感把握方面都分别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和论述。
第一乐章是由极慢的慢板序奏转为辉煌的快板,因此引子部分的触键是非常沉的,让和弦听起来有深度,高声部强弱的对比比较明显,弹奏速度比较慢,带有很悲痛的情感;第二乐章是如歌的慢板,因此整个乐章的触键都是非常柔和、舒缓的,力度比较弱,速度较慢,节奏始终保持一致,整个乐章都充满着抒情的气氛;第三乐章是快板的回旋曲,因此这一乐章的触键和第一乐章类似,力度也由第二乐章的弱变强,节奏也是很快,这一乐章的情绪是比较乐观、欢快、积极向上的。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演奏技巧AbstractBeethoven is a rich creative composer, has created the massive works, "Is filled with grief" sonata work 13, the topic gives to Li to hope Knoff the Si base, is in the Beethoven dish 2 pianos sonatas extremely famous, expressed Beethoven to the social present situation indign ation and the fervor. This sonata is the revolt brutal destiny and the evil forces, the purs ue happy ideal and the happy life grand poem. The entire tune was filling the struggle stren gth and warm pursue fervor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Has been filled with grief" the sonata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 to three music movements the timbre, dynamics processing, the r hythm and the speed and the emotion which touched the key method and needs grasps the aspect all separately to make the quite careful analysis and the elaboration. The first music move ment is plays by the extremely slow slow board foreword transfers the magnificent allegro, t herefore the actor's opening words partial touch the key are extremely sink, lets the chord sound the depth, high musical part strong and the weak contrast quite obvious, the speed qu ite to be slow, has the very sorrowful emotion; The second music movement is like the song s low board, therefore the entire music movement touches the key all is extremely gentle, affa ble, dynamics quite weak, the speed is slower, the rhythm throughout maintains consistently, the entire music movement all is filling the atmosphere which expresses feelings; The third music movement is the allegro rondo, therefore this music movement touches the key and the first music movement similar, dynamics also by second music movement weak f, the rhythm also is very quick, this music movement mood is quite optimistic, cheerful, positive is upward Keywords:Beethoven, Sonata,Pianism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2)1.引言 (4)2.正文 (5)2.1.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5)2.1.1.作者介绍 (5)2.2.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 (5)2.2.1.触键及音色 (5)2.2.2.力度处理 (7)2.2.3.节奏与速度 (9)2.2.4.情感把握与处理 (9)3.结论 (11)4.致谢 (11)5.参考文献 (13)1.引言贝多芬作为18—19世纪之交的作家,代表先进的世界观,伦理观和新兴阶级的审美理想,适应当时社会与政治经济上的巨大变革,将人类友爱的最高憧憬以他特有的音乐语言表述出来被大众所接受。
对贝多芬及其作品的认识[精选五篇]
![对贝多芬及其作品的认识[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a119c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fb.png)
对贝多芬及其作品的认识[精选五篇]第一篇:对贝多芬及其作品的认识对贝多芬及其作品的认识贝多芬的生平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这里我就不过多介绍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
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
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
《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的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从这里看出他是一个坚强的,乐观的,与命运抗争的人。
从这以后他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第五交响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命运交响曲。
“邦邦邦邦”自然是这段乐曲最让人熟知的一段。
好多人说这“邦邦邦邦”是命运来敲门了,我非常不同意这种说法。
因为贝多芬不是那种会被命运敲门的人,这样显得很被动,与他英雄的精神很不相符。
我认为“邦邦邦邦”应该是他对自己的一种警醒、一种激励他不是坐在屋子里等命运来敲门的人,而是打开门去迎接命运,对抗命运的那种人,他是一个英雄。
就像他的众多作品一样,有一种英雄主义情怀。
在第五交响曲里,贝多芬大多是对人生光明的歌颂,表现出他自已的高贵人格。
恩格斯在书信里甚至说:“如果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也没听过。
”恩格斯之所以用如此夸张的言辞形容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是因为在贝多芬的音乐里潜在着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把人类心灵深处隐藏很深的某种东西启发出来了,使这个蒙昧已久的东西被唤醒,成为人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格力量。
这种唤醒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邦邦邦邦”,所以我一直坚信这不是命运来敲门了。
我还听过贝多芬的其他一些作品,认为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那就是革命、斗争、英雄。
他的作品既有壮丽宏伟而又有朴实鲜明,它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浅谈贝多芬的音乐精神

浅谈贝多芬的音乐精神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世界古典音乐史上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充满了精神上的力量和情感活力,在古典与浪漫时期之间搭起了一座巨大的桥梁。
他的音乐越过了18世纪的古典音乐形式的界限,表现出更加深刻、更加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人性。
贝多芬的音乐精神是一个庞大的概念,不仅仅指他的音乐风格,而是指他的音乐和他的生命、思想、信仰、艺术追求以及生活哲学等方面的精神内涵。
首先,贝多芬的音乐精神中富含了强烈的个性与自由主义思想。
他憧憬自由平等的社会,反对压迫与贫困,追求人类精神上的自由和尊重。
这种自由主义思想也反映在他的音乐中,他大胆创新,打破传统的音乐形式,表达出个性化的音乐思想与风格。
如“第五交响曲”中的著名主题,简洁而有力,彰显出贝多芬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主题思想。
在他的音乐作品中,经常出现大规模的音形冲撞和音名的急剧变化,以及不断变化的音乐风格和节奏,这些元素都反映出他坚定的个性和反传统的精神。
其次,贝多芬的音乐精神中包含着强烈的人道主义与人格尊严的观念。
他相信人类的理性、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他反对腐朽、假冒和骗局。
他的音乐追求恢弘、高尚、优美的风格,强调人类的精神质量和生命力,反映出他对人生的理解与奉献,同时期望引发人类的情感共振和思考。
作品如“第九交响曲”中结合了《欢乐颂》和舒伯特诗人南丁格尔的《欢乐颂》,展现出激辩人权与人道主义精神的特点。
同时,贝多芬的音乐精神还表现出对音乐创新和经典精华——连续性和变化的关系的兴趣。
他尝试通过对古典音乐形式、和弦结构的变化,构建出更加复杂多样的音乐风格。
如他在交响音乐的作品中,运用主题变形等手法创造出动态的变奏形式,“第七交响曲”中著名的飞扬的舞曲,即充满了创新性又保留了它的古典级别。
浅谈贝多芬

201020451182 经管工商1 唐诗瑶浅谈贝多芬提到贝多芬,很多人都不免会想到音乐天才这个词,确实,贝多芬一生虽然作品并不多,但不可否认每首都是他留给世人的瑰宝。
在经过几节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后,我认识到贝多芬不仅是音乐天才,更是英雄和毅力的化身。
贝多芬命运多舛,失恋、失聪、养子不教,从他的音乐中,我们听到他痛苦的呻吟、愤怒的咆哮、激烈的奋争。
中国有古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贝多芬的一生可谓历尽坎坷。
少年丧母,只留兄弟与之相依;在爱情上屡受挫折,孤独一生;最为沉重的打击是双耳失聪,这对贝多芬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面对种种困境,贝多芬以他惊人的毅力和豁达乐观的英雄主义精神冲破了阻碍,在音乐的世界英雄般的建立起自己的帝国。
或许贝多芬也曾想过放弃,也曾有过消沉,也曾为命运的不公而失望呐喊,但最终他战胜了命运,战胜了自己,塑造了音乐史上的一座座不朽丰碑。
撇去音乐天才与英雄的化身这两个称谓,在这里我主要还想写写贝多芬对爱情的执着,还记得网上流行一时的那首《贝多芬的忧伤》,“、、、、倾听爱丽丝的旋律若别离撕毁我写的信当序曲落幕后拆穿的回忆抚慰你心灵悠扬的协奏曲、、、、、”曲很悲,词也很悲,以前听只以为是歌手为了迎合潮流才那么唱的,但看了上课老师放的《永恒的爱人》后,我听这首歌又有了另一种感受,不得不说,在爱情路上,贝多芬一直是悲伤的,一封未拆封的信,开始了一段注定忧伤的旅程,直至序曲落幕,原来一切都只是误会,然而对贝多芬来说,真相出现的太晚,世人对他爱情旅程的评价将永远只能是——孤独一生。
再回想整个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数万人围着贝多芬的灵柩为他送行,可知贝多芬为世人创造的音乐殿堂是多么宏伟,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
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他的墓碑上永远铭刻着"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中外钢琴名曲鉴赏论文(贝多芬)

中外钢琴名曲鉴赏论文(贝多芬)中外钢琴名曲鉴赏课论文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论文摘要: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
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对比,从而找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价值和魅力。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点对于很多外行人来说,谈到钢琴音乐,首先想到的音乐家一定是贝多芬。
这不仅是因为他精湛的艺术手法与骄人的艺术成就,更因为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男,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重要艺术成就之一就是他的35首钢琴奏鸣曲。
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他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中了前辈大师的创作成果,站在他所处的时代前列,以新的素质体现了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群众性和巴赫的深邃性、哲理性、宏伟性气魄,发展了海顿的人民性、风俗性艺术风格,借鉴了莫扎特深刻入微的心理刻画和热烈的抒情性,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其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既有古典主义的音乐美感,又有浪漫主义的真切情感,因此他是由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跨进的一座桥梁,是屹立在18、19世纪之交的一座音乐丰碑,对200世纪欧洲音乐的创作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广泛的影响。
贝多芬音乐艺术特色分析论文范文

贝多芬音乐艺术特色分析论文范文贝多芬是音乐界中浪漫派的先驱,他创作了大量具有艺术特色的音乐作品。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贝多芬艺术特色分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贝多芬艺术特色分析论文篇1:《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艺术特色分析》【摘要】贝多芬的大部分作品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借助某一形象创作,不仅反应了其心理情绪,而且有深刻的哲学意蕴。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它内容充实、情感细腻、有创造性的音乐布局和动人效果。
本文通过对分析这一作品的艺术特色,以此展示贝多芬音乐的感染力和对人的鼓舞作用。
【关键词】贝多芬;月光奏鸣曲;艺术特色1 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1.1 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乐圣”。
他一生命运坎坷,但较早地显示出了音乐天赋,从师海顿,最终学有所成。
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交响乐,其次就是钢琴作品。
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中,他运用了交响乐创作中的一些思想,更加自由地运用钢琴曲表达了情感,也打动了很多的听众,钢琴曲也成为其主要成就之一。
在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月光奏鸣曲》其有很强的代表性,不仅优美而且富有诗意。
关于《月光奏鸣曲》,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在银白色的月光下,贝多芬听到了有人弹他的钢琴曲,循声而至,贝多芬来到一间简陋的房屋前,推门进去发现是一个盲人少女,他很是感动,由此创作了一首被标注为“幻想曲风格”的曲子。
贝多芬去世后,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为这个曲子更名为《月光奏鸣曲》。
在创作《月光奏鸣曲》时,贝多芬正值耳聋日益严重的时期,这让他十分的绝望,伯爵爱女朱丽叶・圭恰尔迪的出现给贝多芬巨大的勇气,贝多芬很快陷入了爱河。
然而,朱丽叶很快就移情别恋,这又一次的打击了贝多芬,但他没有放弃音乐梦想,在失恋的痛苦中完成了《月光奏鸣曲》。
1.2 作品特色这首“幻想曲式奏鸣曲”有自由、即兴的特点,对音乐素材的运用非常的灵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贝多芬文传张申慧 22号浅析贝多芬文传张申慧 22号最开始去了解贝多芬是高中学播音的时候,那时候又一遍文章叫《月光曲》,讲述的是传说贝多芬月光曲的由来。
看文章把月光曲形容的很美的样子,于是便搜来听听,由此,变喜欢上了贝多芬的音乐。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三部曲式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
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
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
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100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
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
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
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
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
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
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其实贝多芬写作这部作品时正值1801年,当时他的耳聋疾患日渐严重,失恋的创痛尚未平复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写出了这首钢琴奏鸣曲。
因此在第一乐章中那支叹息的主题融人了他的忧郁的思绪。
有人曾借助想象力解释了这个乐章说“第一乐章犹如月之初升,充满希望,但被浮云所掩,万影俱逝,令人悲从中来”。
第二乐章——小快板三部曲式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间的一朵花”。
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冥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得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
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
这个乐章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二乐章是个小快板。
作为过渡性乐章,音乐情绪趋于柔和温馨,像是回忆昔日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
乐章中的两个音乐主题仿佛是抚慰着创伤的心灵。
舒缓的过渡乐章会使人产生平静的月夜之感受。
不过,这皓月般的恬静不过是贝多芬汹涌的心海中的短暂的憩息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4/4拍子奏鸣曲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着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
第一主题是热情而又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
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
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
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
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
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27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
他指《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
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
一般来说如要遵循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通常在第一乐章。
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月光》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第三乐章如潮涌来,猛狮般的贝多芬又跃现在急驰奔突的黑白琴键之上。
如果说第二乐章正如李斯特评沦的那样“它是两座悬崖中的一朵小花”那么终曲乐章就是从万丈悬崖上狂泻直下的洪水。
激动的快板速度使音符势如暴风骤雨融进了愤懑、申诉与抗争。
坎坷的际遇给以贝多芬的不是叹息和屈从,而是搏击与争斗。
这个乐章有两个对比性主题,前者由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构成向上冲击的乐句显示了坚强的力,后者旋律优美、音调清丽,充满了对信念的憧憬与希冀。
两个主题或交织、或对比、或发展、或重现使作曲家的心境如大海波涛汹涌难以止息。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其时正是古钢琴向现代钢琴发展转变时期由于此曲第一乐章使用延音踏板非古钢琴所能企及,所以此曲是第一部只适用于钢琴演奏的作品。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阐述音乐家精神发展过程的独特文献。
它们实际上囊括了贝多芬在键盘上全部的创作生涯。
他先是像年轻的雄狮一样创造英勇业绩;中年时他表现出富有挑战精神的英雄主义,在生命的后期则感受到伟大的神秘境界。
与键盘音乐的旧约,即巴哈的平均律由48首前奏曲和赋格组成不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对于钢琴乐曲的风格有着革命性的影响。
贝多芬不是创作速度很快的作曲家,音乐创作对他而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他的每首作品都是深思熟虑的产物很多初稿都被废弃,最后只有最满意的结果才留了下来。
贝多芬的音乐听起来不论令人感到多么自然。
实质上,都是经过他严密且具有知性的技巧创造出来的。
在贝多芬全部32首奏鸣曲中几乎没有哪个章节是薄弱的。
他先是像年轻的雄狮一样创造英勇业绩中年时他表现出富有挑战精神的英雄主义。
晚年时则感受到伟大的神秘境界。
和键盘音乐的旧约,即巴哈的平均律,由48首前奏曲和赋格组成,不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对于钢琴乐曲的风格有着革命性的影响。
它们使钢琴乐曲脱离莫扎特时代那种室内的典雅风格而为19世纪李斯特、塔尔贝格Thalberg这样的大师谱写出热情灿烂的作品开创风气之先。
说完月光曲,再来说一说第五交响曲。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
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
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展现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激烈斗争和获得灵魂自由的胜利欢悦。
虽然贝多芬创作这部交响曲时,个人遭遇到许多苦难,但是他的音乐追求的却是人类的欢乐。
他不以一己之悲欢,局限自己的创作,因此,贝多芬的音乐具有崇高精神。
精一地崇高青窝在“通过苦难的欢乐”之中,它揭示出人类精神历程的艰难和战胜苦难的崇高之美。
第五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四个乐章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它们不仅是顺理成章的,而且还被那个著名的“命运主题”贾成一体。
贝多芬所说的“命运”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天命”或“天数”,这个命运是指人生的苦难和种种不幸。
而人应该战胜苦难,主宰自己的生活,达到人类光明的理想。
所以,他在给阿芒达牧师的信中说过那句名句:“我决心扫除一切障碍……我将扼住命运的喉咙。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奏鸣曲形式。
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
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
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
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形成了乐章的高潮,最后,敲门动机的沉重音响结束了第一乐章。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贝多芬用了极活泼的快板。
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
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
但是仔细品味,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它有如一首抒情诗,表现了人的感情体验的复杂世界。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
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
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
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在这个乐章里,命运动机的阴影仍然存在,但只是一个影子而已。
最后,当胜利和欢乐的终曲响起时,它已经完全销声匿迹,最后的狂欢是对人的力量的赞美和歌颂。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
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
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
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
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这个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总结,即前三个乐章是“通过斗争和思索,寻求自由和欢乐”,而这个乐章是作出“斗争取得了胜利,欢乐战胜了苦难”的结论,这个结论也是作者一生的总结。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是乐章的中心思想。
乐章开始是一段狂风暴雨般猛烈的号角声,这是引子,它嘹亮雄伟,像怒潮般的冲击,接着,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一一重现,又被一段段宣叙调一一打段。
在第一乐章的引子主题出现后,低音乐器回答道:“哦,不,不要这个,我要更愉快一些的”;接着管乐吹出第二乐章谐谑曲主题,立即又遭到拒绝:“也不要这个,这只是戏谑,要更好的,更高尚的”;于是管乐又吹起第三乐章的慢板主题,回答仍是不满意:“这还是老样子,太纤柔了。
一定要找出一些强有力的东西。
我想,还是让我唱给你听吧。
但是,要请你应和着我。
这是《欢乐颂》主题的全貌展现,这个欢乐主题一次次重复着,音响逐渐增强,声势越来越大,直到发展成为乐队全奏的高潮。
突然,“恐怖的号角声”又闯了进来,这时回答它的是人声了。
首先独唱男中音揭开声乐的序幕,唱出了贝多芬亲自写的宣叙调的歌词:“啊,朋友,你别旧调重弹,还是让我们来唱一些更动听的、更欢乐的吧!”紧接着,男中音独唱《欢乐颂》。
在后面的发展中,以独唱、重唱、合唱的形式唱出了席勒《欢乐颂》的诗句,音乐的主题每次出现都有不同的形象变化,有威武雄壮的进行曲风格,有豪迈战歌般的男高音独唱,有庄严、肃穆的圣咏旋律……然后,转入快速的进行曲,这是由欢乐的主题演变成的一支活泼而热烈的进行曲。
越来越热烈的进行曲,将乐曲推向又一高潮。
假如我们自己在人生之路上遇到某种苦难或是遭到命运的捉弄,那么就请去追寻一下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里展现的精神境界吧!这样一切都会变得微不足道的,人生的意义比我们身边的一切都伟大得多。
这就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告诉我们的。
现在再把贝多芬创作第五交响曲时个人的遭际与音乐中凝聚的强大力量做一个对比,更可以显现出贝多芬开阔的心胸和高尚的人格。
贝多芬自己的生活经历固然是产生他的音乐的基础,但是,贝多芬在创作中完全进人了忘我的境界。
他善于观察人类灵魂的深处,善于体会人类的感情,而并不育于一己之私,因为他已经完全把自己交给了艺术。
他说:“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仅仅为我的艺术和未完成的职责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