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通识课论文
国学经典的论文
国学经典的论文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国学经典的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国学经典的论文篇一激发诵读兴趣培养诵读习惯国学经典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根基。
诵读国学经典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国学经典简洁而不简单,寥寥数语却尽现悠长韵味、深远意境,正如孔子所说“不学诗,无以言”。
自从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来,我始终以“诵读中华民族之经典,弘扬中华民族之正气”为导向,结合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一、以身作则,要求学生能做到的我先做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必先做到。
所以,我也主动参与到诵读经典文章的活动中来。
在每一节国学经典课的授课前,我必要细细品味《论语》里的每一句话,读准每一个音,领悟其中的育人思想,与学生齐读共诵,我要求学生会读的,我跟着学生一起读,我要求学生背诵的,我也和学生一起背诵,这样相互比赛,既和谐了师生关系,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又触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更提升了我自身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
二、诵读千古美文,增加学习兴趣多诵读好听又好说的韵文,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
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系的典故,能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
如读《赠汪伦》时插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读《塞下曲》插入李广将军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七步诗》插入曹丕、曹植二人之间的故事;背《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孟母三迁的典故。
背“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讲晋人孙敬悬梁苦读,战国苏秦用锥刺腿的勤学故事……这些典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诱导了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振效应。
“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啊!”。
大学 国学论文1500字作文
大学国学论文1500字作文1.古语有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廉洁修身,乃齐家之始,治国之源,平天下之基。
徜徉亘古,卷卷浩史中,总有股股贪婪之浊流让我们历历在目;渺渺青史里,也总有阵阵廉洁之清风让我们刻骨铭心。
中国,一个礼仪之邦,一个道德之国,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无论是屈原还是范仲淹,廉洁之风,修身之气,贯穿始终。
当今世界,物欲横流,廉洁修身,有时已被金钱,名声,利欲抛之于脑后。
然而,国无廉洁修身之风气,衰败倾颓之势,必将指日可待!因此,反腐倡廉,静心修身,势在必行!学生在大学之时,文化基础学习基本完备,思想尚未受到歪风邪气的侵袭,犹如初生之犊,若能于此最佳良机修身养性,步入社会后才能婉如出淤泥而不染之莲,身正心明!廉如深山幽兰,不言自芳;欲似长堤蝼蚁,无孔不入。
要做到达则兼顾天下,穹则独善其身,实属不易。
因此,廉洁修身,任重道远!多植荷花塘自清,勤读修身道自明,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功名利禄,只不过是身外之物,品格道德,才是立身之本!面对一叠叠强取豪夺的钞票,面对一张张后悔莫已的贪官的脸,面对一滴滴发人深省的眼泪,面对一副副维护廉洁的镣铐,我们觉悟,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虽不能效彷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可做到,勤以为民,廉以养德,淡以明志,静以修身!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每一个背离廉洁之道的人,其心本正,而后踏上歧途,究其根本,是心无正纲之向导所致,因此,从今始学廉洁修身之道,从今始立廉洁修身之纲,其重要之势,已毕现无遗!以史为鉴才能知兴衰,以德为纲方能知得失。
当代大学生,倡导的是德才兼备,我们才学智慧已具有,道德修养需完备,廉洁修身,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廉洁,多一次拾金不昧,少一次偷拐抢骗,多一次路不拾遗,少一次贪赃枉法;修身,多一份处事的坦然,少一份无谓的执着,多一份真诚的微笑,少一份待人的无礼。
大学国学经典论文示例2500字
大学国学经典论文示例2500字大学国学经典教育平台的搭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大学国学经典论文,欢迎阅读!大学国学经典论文篇一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如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中国的国学经典文化底蕴丰厚,蕴藏着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
诵读经典,使我们变得聪慧、礼仪、仁爱、守信、博学......国学经典学习提升国民道德品质,让我们一生受益无穷。
国学经典包括一.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二.易经、诗经、老子、庄子。
三.唐诗、宋词、元曲、韵文。
四.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
诵读经典美文吸收、储藏、理解、运用。
一位名牌大学的高才生曾深有感触地讲道:语文学习是任何学习的基础。
我之所以各门功课学的得心应手,是因为大大得益于小时候的国学经典学习,记忆酝酿,厚积薄发。
读经重要,胜于读其他书。
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
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国学经典的大学生毕业论文
国学经典的⼤学⽣毕业论⽂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说并历代史学等⼀套特有⽽完整的⽂化、学术体系,接下来,⼩编带你欣赏⼏篇有关国学经典的论⽂吧。
国学经典论⽂1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的竞争,科技实⼒是焦点,教育竞争是后劲。
百年⼤计,教育为本。
办⼈民满意的教育,培养⾼素质、德智体美全⾯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这是教育的根本和⽬标,要办好教育关键是培养⾼素质的教师。
我校是⼀所以培养幼⼉英语教师为主要⽬标的师范学校,长期担任着向京津冀等地输送幼⼉英语教师的任务。
在培养合格师资⽅⾯具有⼗分重要的作⽤。
研读国学经典,培养提⾼幼⼉教师的⼈⽂素养即是其中⼀项重要的内容。
⼀、明确⽬的,⾼度重视 教育要以⼈为本,以爱育爱,以⼼灵启迪⼼灵。
教师要“德⾼为师、⾝正为范”。
孔⼦⽈:“正⼰⽽不求于⼈,则⽆怨”。
《弟⼦规》上也讲到“将加⼈,先问⼰”,要先正⼰再去化⼈。
要去要求别⼈,⾸先⾃⼰要先做到。
作为师者,我们要拿出知识分⼦的睿智和良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要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胸怀,研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化,让古⼈智慧在我校开花结果、发扬光⼤。
我们现在⾯对的学⽣是九⼗年代出⽣的学⽣。
九零后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敢于创新。
⽽丰富的⽂化底蕴才是培植个性培养创新不竭的源泉。
国学经典中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做⼈、做事的道理,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理想、志向、⽓概、胸襟、正⽓、情操、奉献、修⾝等哲理,研读国学经典可以启迪智慧、开启⼼灵、培养良好品德,塑造健康⼈格。
帮助学⽣树⽴正确的世界观、⼈⽣观、价值观。
通过学习国学⽂化经典,让学⽣切实打下扎实的⽂化功底,具有较好的⼈⽂素养,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化的伟⼤复兴。
(⼀)孝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研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化,使⼈品德⾼尚。
“见贤思齐”,时刻记住⾃⼰要做⼀个“品德⾼尚的⼈”。
关于国学的论文范文六篇
关于国学的论文范文六篇【篇一】中华文化最好的给养是国学经典,它不但可以提高文化素养,而且可以励志明德、启迪童蒙,指引其终生发展的方向。
而国学经典中蕴含着的大量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只有通过亲身诵读才能深刻体会,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亲近和获得圣人的不言之教。
把国学经典引入校园,并在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路径和价值诉求的研究中独辟蹊径,才能使国学经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绕于耳――听读听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校园内,国学声声不绝于耳,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对国学经典的感知逐渐由模糊到清晰,通过反复巩固,达到诵读的目的。
①学校设立国学经典诵读广播站,内容包括国学经典朗读、赏析及轶闻趣事等;②校园音乐融入国学经典歌曲和中国古典名曲,让学生在古典乐曲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③将配乐诗朗诵设置为上下课铃声,陶冶学生心灵,点燃学习热情。
二、溢于眼――默读泰戈尔说过,鹅卵石的完美不是靠锤的打击,而是因为水的载歌载舞。
教育需要一种载体,需要一种氛围,需要环境的熏陶,尤其需要美化、诗化、艺术化。
校园环境教育理念正是寓教育于无声无息之中,潜移默化,论道而不说教,让学生于举手投足间与古代先贤进行着一次又一次对话。
①门口:利用学校电子屏幕开设“一分钟课程”,精选国学经典,每天滚动播出,让学生在进出校门的短短一两分钟里,受到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②院墙:在校园周围院墙上装饰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大理石浮雕;③墙壁:镌刻“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14字校训;④楼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别设置“中华经典浸润人生”的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精粹长廊、“诗味书香弥漫校园”的书法艺术文化长廊;⑤教室:班级文化板块、在黑板报中开辟国学文化知识专栏;⑥校报:在学校创办的《春华秋实》月刊彩印校报上,开辟国学教育专栏,全面系统地向学生及家长宣传国学经典知识。
校园书香盎然,国蕴飘香。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显现一个鲜明的特征――国学经典。
中国国学经典相关论文(2)
中国国学经典相关论文(2)中国国学经典相关论文篇二论国学经典教育摘要: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学经典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正在以其独有的魅力影响每个人,复兴国学无疑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一个重要任务。
但就中小学及高校的国学经典教育来看现状并不乐观,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将国学经典引入课堂是当下教育机构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国学经典教育基础教育国学教育制度化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考验而屹立不倒,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中国人的思想、行为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国学要义。
在一百多年前,国学经典还是整个中华民族争相诵读钻研的典籍,短短的一百年后,人们已经放弃了对它的“忠诚”,而这源于中国近代数次思想上的大变革。
变革的领袖想要唤醒愚昧保守的民众,极力破除传统落后文化,却有些矫枉过正,几乎将立身之本连根拔起,那段时期里国人谈“经典”色变,国学经典的辉煌不复往日。
当21世纪翻开新的历史篇章时,国际上掀起了“软实力”的竞争,各国文化争奇斗艳。
各种“申遗”运动使我们看到占领文化的高地是现代国际竞争的一种新的气象,人们更关注一国的民族魅力、文化气息、历史积淀,而不仅仅是GDP。
如何使中华民族在竞争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自我和独特的魅力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
盲目的“拿来主义”已经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只有重拾中华之魂——国学经典才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方式。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梁启超在其《少年中国说》中热情洋溢地赞颂了少年是一国崛起的力量。
作为民族的希望,少年一般被认为是可塑造的未来之才,而塑造的方式既取决于一国的发展理念,又决定了一国的发展前景。
因此,国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国学经典教育观念。
一般认为,通过基础教育,即中小学的语文教育课程来实现,是长远而有效果的传统文化教育。
①其次要在大学开展国学经典的通识课程,但是经典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学教育中的“经典”含量更是不足。
关于国学的论文六篇
关于国学的论文六篇【篇一】没有人号召,也没有人发动,“国学热”浪潮近年来持续升温,使得国学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尤其是媒体的推动,使得传统文化从研究室飞向了电视,飞进了课堂,飞遍了大街小巷。
《百家讲坛》――一档普及国学知识的电视节目悄然走红,各个地方台相继推出类似节目:《汉字英雄》、《我爱古诗词》等,民间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读经活动、成人礼仪式、各地办国学学院,“国学热”的浪潮风起云涌,但是在利益多元、观点多元的时代,我们如何采用恰当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国学教育,推动国学在更广范围的普及是一项重要议题,需要我们理性思考。
一、国学及其传播形式时下,国学的热潮持续升温,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都在讲国学,那到底什么是“国学”呢?(一)什么是国学在古代,国学指代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中记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国学在中国古代是指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高等学府,其教育课程主要是《五经》、《四书》。
中国近代国学不是古代国学的断裂,而是在学术意蕴上的承传和发扬。
它是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鉴于中国严峻的内忧外患,为保国保种,救亡图存,而倡导国学,以与西学相颉颃,是中西方文明激烈冲突的产物。
多数人认为,国学定义始见于章太炎的《国学概论》,章太炎认为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坚持“国粹主义”原则的“国学保存会”主要的发起者邓实,曾与1906年撰文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
”胡适下定义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
中国的一切的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我所理解的国学就是对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主要是以“儒学”为核心,以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与艺术进行研究的学问。
(二)国学传播形式在大众传媒时代,呼唤国学,掀起国学热并非偶然,因为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的信息提供者,“一些重要的‘稀有’公共传播资源,例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等,也是国家以某种制度方式委托给传媒组织专用的”。
学习国学经典论文(2)
学习国学经典论文(2)学习国学经典论文篇二吟诵国学经典培养优良品质【导言】“我的小孩一向对父母很不耐烦,在家里什么活也不干,但这学期开始学会照顾父母了,开始知道感恩了,对人也有礼貌了。
”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家长在校门口接送孩子时,常对老师说类似这样的话。
孩子转变何来?答案是“国学经典”澄清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这个回答一定出乎你的预料吧?那么区区“国学经典”真的有这么大的魅力吗?它是怎样渗透到学生内心的呢?一个国学经典诵读实验班的实践案例或许能让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案例】五年级一班(此班为国学经典实验班)的一节晨会课上,当我把国学教辅书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每天7点半至8点之间诵读这些书目时,学生有的皱眉,有的抗议,他们认为这不是语文书上的内容,看不明白,也读不懂,是浪费时间。
我一大早就吃了个闭门羹。
怎样让学生喜欢读书呢?兴趣源于生活,我从网上找到了《我被13所学校开除》让学生观看。
片中打骂父母,欺负老师,好吃懒做,沉迷游戏的少年,学习《弟子规》后,居然痛改前非,做不拿工资的义工。
我发现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又带领学生观看《90后的坏女孩》,片中的少女,娇生惯养,痛恨父母,打架斗殴,恨世吸毒,学了《弟子规》后,居然洗心革面,也开始做起义工来。
通过看片,学生不再拒绝读经典了,相反同学们对《弟子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网上搜索和翻阅相关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弟子规》。
在五(1)班的带动下,我校向全体师生发出了学习国学经典的倡议。
国旗下讲话“淋浴书香,从弟子规开始”,实验班教师以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授《弟子规》课程并指导观看百家讲坛《弟子规》。
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我们进行了班级服务员(班干部)民主竞选。
出手抄报、黑板报,召开了“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美德”主题班会,听取礼仪和环保知识讲座并学习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动作。
成立“弯弯腰小队”——开展你丢我捡(校园垃圾)活动。
高中国学经典议论文
高中国学经典议论文高中国学经典议论文篇一接触国学应该是两三岁的时候,父母会叫我背诵《三字经》,那个时候还不懂得国学的意义,但现在学的越多就越能看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
《论语》教我们做人要政治磊落,要视仁德;《弟子规》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规范;《孔记》告诉我们修身做人的准则;而《大学》教导我们要格物致和……说实在的,我觉得古人挺幸福的:小时候就有这么一套叫你怎没做人的书,使自己不断改善。
“德”是《弟子规》主要讲的。
内容,他教会你如何尊重长辈,爱护小辈,孝敬父母老师,关心兄弟姐妹,时时刻刻都要以“德”为先,分分秒秒都要以“孝”为重,真正的做到尊师重道、尊老爱幼。
学习《弟子规》之后,我感触特别深刻,因为自己平日里的一些举动,使自己对《弟子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自己,脑子里浮现出了一幅画面:现在学习的太少太少了!时间抓得不紧;在处事做人上还有很大差距。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忽然听到奶奶叫我:“吃饭了!”而我对着电视机跟奶奶说:“知道了,一会就来。
”接着又埋头看电视,奶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来吃饭,这是多么不应该啊!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家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境界,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这经典的国学,去品味其中的真情实感,学会出事,学会做人。
高中国学经典议论文篇二9月26日,国学小达人的比赛开始了,我怀着一颗砰砰直跳的心进入赛场。
比赛开始抽签了,我抽中了4号台,我坐到了座位上,那时人已经满了。
我和一位大哥哥一个组,哪位大哥哥非常厉害,这使我放松了很多。
第一轮是必答题,前几桌的`题目都非常简单。
轮到我了,李老师问“云对雨,雨对风,晚照对什么?请回答。
”“晴空。
”我回答道这一轮,我们一组明显领先,有了180分。
第二轮是抢答题,问了好几个问题,我们一台的那个大哥哥全部答对,我们台又加了30分。
以国学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
以国学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而国学又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学习国学,让我们领悟其中的精髓,并学以致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国学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
国学经典读后感“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
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
”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我觉得《千字文》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据史书记载,这篇构思精巧、富有韵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叫周兴嗣的人于一夜间编成的。
公元六世纪初,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
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让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用四言韵文的形式将其编撰成文,字句间要求有密切联系,且要富于文采和韵味,以供儿童学习识字,并从中掌握必要的知识。
周兴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将《千字文》编成,不过,第二天,他竟已是两鬓斑白。
《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
流传到今天,作为一部启蒙读物,它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更是难能可贵。
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该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说的是每个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
“孤陋寡闻,愚蒙等诮。
”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
幼儿园国学经典论文
幼儿园国学经典论文如何在幼儿园推进“国学课程”建设是当前摆在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为了更好地体现幼儿园的国学课程特色,必须立足幼儿视野,才能使“国学课程”的内容更具适宜性和发展性。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幼儿园国学经典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幼儿园国学经典论文篇一幼儿园国学课程建设应立足幼儿视野【摘要】“振兴国学,必须从娃娃抓起” 。
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传承中华文化当成一种使命。
如何在幼儿园推进“国学课程”建设是当前摆在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为了更好地体现幼儿园的国学课程特色,必须立足幼儿视野,才能使“国学课程”的内容更具适宜性和发展性。
本文拟从幼儿兴趣、思维、需求和发展等角度出发,阐述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和丰富“国学课程”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国学教育幼儿视野课程管理幼儿园里学习国学,应根据幼童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
掌握幼儿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培养与训练,主要在于通过听、读及直接感知来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
听、读是基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释,自晓其义也。
尽管幼儿理解能力有限,然而通过听教师范读,幼儿跟读乃至自读,把经典著作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个过程还是有利于幼儿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
直接感知是关键,也就是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国学学习环境,丰富幼儿对生活的感性认知。
结合生活情境讲解国学,经典来自于生活,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使幼儿更加喜爱学习国学,更深切体会国学的深意。
故此,在幼儿园开展国学课程建设必须立足幼儿视野,才可能取得成效,不然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使幼儿从小产生枯燥乏味的国学认知体验。
一、以幼儿的兴趣建构“国学课程”理想的“国学课程”应是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使课程内容的教学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国学的学习,启迪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互动,鼓励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国学所赋予的情感。
关于国学的论文
关于国学的论文国学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历经千年岁月,沿袭至今。
国学包含了诸多方面,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源泉之一。
本文将从国学的概念、历史渊源、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国学的概念国学又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学包括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
国学以儒学为主体,尊崇经典,重视礼仪、道德、修身等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
二、国学的历史渊源国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的儒家学派已经开始形成。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当时的国子监便是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的地方。
隋唐时期,国子监逐渐成为全国教育的中心,儒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和推广。
宋元明清时期,国子监的教育体系和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
国学的传承和发扬可以说是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三、国学的发展现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国学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学受到了严重的批判与打压,许多国学经典被批判成“封建迷信”。
改革开放以来,国学在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影响。
许多传统的文化形式得以得到传承和弘扬,例如中国书法、中国画、古琴等艺术。
同时,国学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支持,中国国学研究会等学术机构得以成立,这些机构承载着国学研究和教育的使命。
国学的传承和发扬需要靠不断的努力和传承,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机构来了解国学,弘扬国学的文化内涵。
总之,国学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是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并弘扬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和研究国学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同时,我们也应该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助力中国文化向世界更好的传播和推广。
走进国学结课论文
品国学,悟人生身为一位理工科学生,我却一直很喜欢国学,并且经常关注百家讲坛等节目,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勤劳的中华人民创立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
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从小我们会被要求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几千年来从未改变,在我们初识这个世界时我们就开始了国学教育,我们知道了“人之处,性本善”,我们被教育以一种善良宽容之心去对待每一个人,我们知道了“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我们被教育从小就好好学习,长大方能有所成就,我们诵读“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了解了宇宙的奥秘,我们同样也知道了“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道理,就这样,我们在国学的熏陶中慢慢长大。
长大后,我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座右铭,并为之努力。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
知识能够让我们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
这样一步步的修身,管理好家庭,就算无法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人也会看到我们不一样的素质。
在繁忙嘈杂的现代都市社会,我们的生活总是少了那么一些空灵与纯净。
儒学告诉我们,人要“慎独”。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儒风(儒家风范)的最高境界。
即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慎独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其深刻含义不一而论,有道是“君子以慧心观世,芸芸众生,一人不言不语,不哭不笑,不悲不哀,为之初见此人,席其身旁而坐,亦无过人之处,此人却散发着一种磁场,一股正气,压的人好生喘不过气来,唯有率先打破气氛得以解。
关于国学的议论文_作文2900字_议论文范文_
关于国学的议论文什么是,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共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国学的议论文,仅供参考。
关于国学的议论文篇一]孔子是从终极关怀的角度阐发他的死亡意识的,人的道德及其提高是他的终极关怀的基本内涵。
所以孔子的死亡意识始终以“仁德”为中心,带有鲜明的道德特征。
孔子的死亡意识的实质是为了“生”,是为了人生更具有道德价值。
因此,人生道德价值的实现是解决死亡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对死亡超越的最基本途径。
终极关怀的概念是近代西方思想家提出来的,但终极关怀之意却存在于一切文化系统中。
张岱年先生把古今中外关于终极关怀的思想划分三种类型:1.归依上帝的终极关怀;2.返归本原的终极关怀;3.发扬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
[1]无论何种类型的终极关怀都与关注人的具体和直接利益的初级关怀不同,它指向人的生存之根本和最高意义,是人的精神归宿。
故此,终极关怀使人安心地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它,甚至情愿为之献身。
在这层意义上讲,终极关怀与人的死亡有着天然的勾连。
孔子思想说到底是教人成君子、做圣人,成就个人道德。
这是孔子从人之为人处对人基本特质的规定,也是他认定和倡导的人生之道,是他所主张的终极关怀,其核心内容是实现“仁德”。
这实际上是从人生哲学的意义上确定了“仁德”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终极本体”,即是人的存在和意义的终极源头。
而求仁立德也就成为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表达出以人自己的行为构造人自己的生命的原则,彰显了人对仁德的终极性关系。
正唯如此,孔子谈及生命活动之终结的死亡总是与仁德相联,是以道德为中心,阐发了对社会各种死亡现象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带有鲜明的道德色彩。
关于国学的议论文篇二什么是国学,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共识。
有的古今都包括,有的认为只限于传统的东西,有的更窄些,主要是儒学、六艺等。
有资源实力的人在谈到国学时说“国学就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学懂古人,才能谈得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谈谈国学教学论文范文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今天小编想要和大家一起谈谈国学经典教学这一话题。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的精神世界、道德观念、文化氛围等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它的教学也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国学经典教学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之道,希望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国学经典教学研究现状随着国民教育普及化和国学复兴的不断推动,国学经典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针对如何将国学经典融入到现代教育模式中去展开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
当前,国学经典教学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经典解读:把国学经典视为独特的文化符号,对经典文本进行分析、解译及梳理等努力,从而让国学经典更加深入人心。
2.文化体验式教学:通过诵读、歌唱、戏曲、书画等形式,让学习者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和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国学经典。
3.智慧传统融合教学:在传统国学经典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注重生动、活泼、富有启示性的教学方式,全方位、多元化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国学经典。
4.多媒体教学: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图片、动画、音频等技术手段,使国学经典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更易于吸收学生的注意力。
国学经典教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二、国学经典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之道1. 历史文化立体化教育不足当下的教育体制仍然存在以知识为主要针对考试准备的倾向,快节奏、功利性等因素容易使国学经典教育彰显纯学术研究特性。
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体会和认知度,情感共鸣,成为时代下国学经典教育研究的新面貌所需突破。
2. 古典文化软实力的转化与输出难点全球化时代里,中华文化已打上了全球国际化的烙印,要真正实现国学经典的全民性传承,涵盖大家、丰富多彩、具有互动性和实用性的教育完善体系、思路和渠道尚需建设。
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创新等多个方面坚持创新创造,以推动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传承与利用。
对于国学论文六篇
对于国学论文六篇关于国学的论文六篇【篇一】没有亰台叩,也没有亰収劢,“国学热”浪潮近年来持续升渢,使得国学教育仍理论走向实践,尤其是媒体癿掏劢,使得传统文化仍研究客飞向了申规,飞迚了课埻,飞遍了大街小巷。
《百家讲坛》――一档普及国学知识癿申规节目悄然走红,各丧地方召相继掏出类似节目:《汉字英雄》、《我爱古诗词》等,民间也掀起了声势浩大癿读绉活劢、成亰礼仦式、各地办国学学院,“国学热”癿浪潮风起亍涊,但是在利益多元、观点多元癿旪代,我仧如何采用恰当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迚行国学教育,掏劢国学在更广范围癿普及是一项重要讧题,需要我仧理性思考。
一、国学及其传播形式旪下,国学癿热潮持续升渢,丌分甴女老少,大家都在讲国学,那到底什举是“国学”呢?(一)什举是国学在古代,国学指代国家设立癿学校,《周礼?昡宎宍伯第三》丨记载“乐师掊国学乀政,以教国子小舞”。
国学在丨国古代是指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呾高等学店,其教育课秳主要是《亏绉》、《四书》。
丨国近代国学丌是古代国学癿断裂,而是在学术意蕴上癿承传呾収扬。
它是在清末民刜西学东渐癿历叭背景下提出来癿,鉴二丨国严峻癿内忧外恳,为俅国俅种,救亜图存,而倡导国学,以不西学相颉颃,是丨西方文明激烈冲空癿亠物。
多数亰讣为,国学定丿始见二章太炎癿《国学概论》,章太炎讣为国学是“一国固有乀学”,坚持“国粹主丿”原则癿“国学俅存会”主要癿収起者邓实,曾不1906年撰文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乀学。
”胡适下定丿说:“‘国学’在我仧心眼里,叧是‘国敀学’癿缩写。
丨国癿一切癿过去癿文化历叭,都是我仧癿‘国敀’;研究这一切过去癿历叭文化癿学问,就是‘国敀学’,省称为‘国学’。
”我所理览癿国学就是对丨国固有癿学术文化,主要是以“儒学”为核心,以绉、叭、子、集为主要内容癿传统文化不艺术迚行研究癿学问。
(事)国学传播形式在大众传媒旪代,呼唤国学,掀起国学热幵非偶然,因为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癿主要癿俆息提供者,“一些重要癿‘秲有’公兯传播资源,例如广播、申规使用癿申波频率等,也是国家以某种制度方式委托给传媒组细与用癿”。
国学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通识教育之我见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17年第8期国学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通识教育之我见游智琛(青岛第三中学山东青岛266000)【摘要】随着我国颁布了“三级教育”政策,广大教育人士开始重视对国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在高中生中进行国学校本课程通识教育,可以有效提升我们爱国情感,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中国文化传承载体,从而对弘扬我国民族文化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国学在校本课程中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并有效提升我们的中国文化启发性、自觉性。
综上所述,本文将以高中生的视角展开建设国学校本课程的策略分析,旨在促进高中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通识教育【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10-01开发国学校本课程不仅可以对周期课程进行良好的开发,使国学课程可以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还可以建立一种以教师、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有效使国学课程具备丰富层次来满足社会发展以及我们对于学习的需求。
国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以尊重我国传统文化为前提来利用现代化教育模式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突破,从而体现教育的育人核心。
一、高中生眼中的国学校本课程通识教育重要性在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当中,很少会接触中华传统文化,取而代之的是目前极为流行的韩剧、美剧、日漫等影视作品。
而对于国学类的电视节目比如《百家讲坛》等根本不会提升我们想观看的欲望[1]。
由于受到国外影视作品的影响,我们会逐渐失去对国学内涵的理解,从而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因此对国学校本课程进行科学化的建设可以有效树立我们的完善人格,使得我们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在对国学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提升我们的爱国情感,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国学校本课程通识教育校园生活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高中生而言,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承受较大的学习压力,因此构建充满国学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是建设国学校本课程的重要途径。
关于国学的论文六篇
关于国学的论文六篇【篇一】没有人号召,也没有人发动,“国学热”浪潮近年来持续升温,使得国学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尤其是媒体的推动,使得传统文化从研究室飞向了电视,飞进了课堂,飞遍了大街小巷。
《百家讲坛》――一档普及国学知识的电视节目悄然走红,各个地方台相继推出类似节目:《汉字英雄》、《我爱古诗词》等,民间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读经活动、成人礼仪式、各地办国学学院,“国学热”的浪潮风起云涌,但是在利益多元、观点多元的时代,我们如何采用恰当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国学教育,推动国学在更广范围的普及是一项重要议题,需要我们理性思考。
一、国学及其传播形式时下,国学的热潮持续升温,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都在讲国学,那到底什么是“国学”呢?(一)什么是国学在古代,国学指代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中记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国学在中国古代是指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高等学府,其教育课程主要是《五经》、《四书》。
中国近代国学不是古代国学的断裂,而是在学术意蕴上的承传和发扬。
它是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鉴于中国严峻的内忧外患,为保国保种,救亡图存,而倡导国学,以与西学相颉颃,是中西方文明激烈冲突的产物。
多数人认为,国学定义始见于章太炎的《国学概论》,章太炎认为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坚持“国粹主义”原则的“国学保存会”主要的发起者邓实,曾与1906年撰文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
”胡适下定义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
中国的一切的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我所理解的国学就是对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主要是以“儒学”为核心,以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与艺术进行研究的学问。
(二)国学传播形式在大众传媒时代,呼唤国学,掀起国学热并非偶然,因为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的信息提供者,“一些重要的‘稀有’公共传播资源,例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等,也是国家以某种制度方式委托给传媒组织专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浅谈苏轼豁达平和的人生态度
【摘要】苏轼一生坎坷多难,但他始终没有沉沦,而是一直保持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其豁达平和的人生态度堪为世人典范。
文章先从苏轼的《永遇乐·明月如霜》一诗入手,浅析苏轼借“梦”所表达的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再由苏轼过度到当前的大学生,浅谈苏轼精神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苏轼豁达人生态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大多是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而踏入社会生活的。
然而,当我们具体去审视一个个古代文人的时候,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日后的遭遇经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就连“怀瑾握瑜﹑独善其身”的退身之路也在强大的社会异己力量的冲击下而荆棘丛生。
从屈原到阮籍,从陶渊明到范仲淹,无不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甚至生命与信仰之间。
身处乱世,胸怀大志却饱受报国无门的痛苦,狂放却又拘谨,进取而又淡泊,由此在他们身上显示出矛盾而又统一的人格特征。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便是封建文人“穷者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典型代表。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一、梦中的东坡&如梦的人生
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这是一首清丽脱俗的词,这首词写于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
苏轼至徐州前已转职杭州、密州等地,政治上对王安石变法的孤愤,仕途上因频繁迁调而带来的孤寂之感,都时时向他袭来。
那天夜晚,一个旖
旎缠绵的梦境,让他顿悟人生的真谛。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行香子》)他的灵魂从梦境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因作此词,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与感慨。
词中状燕子楼小园清幽夜景,抒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惆怅之情,言词人由人去楼空而悟得的“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之理。
上阕写清幽梦境及梦醒后的怅然若失之感,下阕乃醒后述怀,语意沉郁而超然独悟。
这首词可以说是东坡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尤其“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一句,它源于《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
”人生如梦,惟醒者知其为梦。
可惜自以为醒者,其实仍是在做梦,自视为智者的人仍不免为愚者。
因而古今之间,并不是梦者与醒者的不同,而只是所梦内容在旧欢新怨上的差异,古今同此一梦而已。
这让我想到了哲学的终极思考:梦可以是另一个现实?根据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梦是欲望的满足。
梦也许来源于我们的潜意识,而梦境可以看成是我们自己塑造的另一个世界。
如果一个人12小时做梦,12小时醒着,那他如何区分梦境与现实,或许就连我们也无法分清究竟哪个12小时他是在做梦。
东坡的仕途充满坎坷,经历“乌台诗案”,又几次遭贬,理想的人生在现实的无奈下显得极为渺小,现实不眷顾他,但梦境不会折磨他,在梦中他找到真实的自我,灵魂得到了升华,或许在梦中他塑造了另一个满足自己理想与抱负的世界。
梦醒后,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但这“人生如梦”的“梦”,一方面固然是苏轼在感叹人生有限、生命短暂、命途虚幻易变,但另一方面却是在借“梦”表现自己对世俗人生的深层次的哲理思考,是借“梦”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旷达通脱态度。
世人被名利所扰,营营终日,犹如睡中梦里,人生之梦未醒,实是因为对人世欢怨之情未断,而自己却能逃脱世事纷扰,以旷达情怀看世事、看世人,这样就使得对情、事的感叹超越了自我,挣脱了由“乌台诗案”等政治波折带来的感情镣铐,放弃了喜怒哀乐乃至荣辱毁誉。
词人通过深入思考人生哲理,而使精神获得了解放,有了超类脱俗的旷达情怀。
古往今来,多少悲欢离合的无常世事,就像一场梦幻;可是又有谁曾经从这梦幻中觉醒过呢?只有那旧欢伴着新怨,不停地在流转罢了。
感叹明知人生如梦,却没有觉醒的时候。
人生有太多的无奈与矛盾,但人类却往往跳脱不出这层束缚,怎不令人扼腕叹息呢?
梦,给人太多遐想,梦中的东坡可以豪放不羁而不会惶然不安,可以毅然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会遭排挤,人生如梦,何惧今日仕途不顺,且行且吟,且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东坡精神的现实意义
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苏东坡,他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看待问题要客观全面,切不可主观盲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流露出作者洞察人生的情怀,宇宙、人生,遵从自身的发展规律,矛盾之中存在统一,人类无法改变,只能尊重这种客观规律,找寻生活的平衡。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即便别人不在意你是否走过,更不会在乎你是否留下什么,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心安处,即是故乡。
在科学技术高度进步、信息集中爆炸的时代,大学生每天接受的外界信息量十分大,难免有消极反动的思想给部分大学生洗脑,“知识无用论”、“90后缺德论”等影响许多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在,回想东坡的精神,对我们来说具有积极的作用。
浅析东坡精神: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是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
正因为苏轼在逆境中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才使他无论处在何时何地,照样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登高览胜,临渊赋诗,寄意山水,在逆境中仍是笔势飞腾、辞采壮丽,毫无衰疲颓唐之病。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面对挫折和磨难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积极的处世态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消极厌世,而应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相信困难是暂时的,从而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肩上担负的是建设祖国的重任,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健全人格的保证,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才能担此重任。
而且,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当代大学生将在历史中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