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学习知识名词解释详细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绪论(27个)

1)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医学模式: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3)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代最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家,即刘完素(寒凉派),李东恒(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滋阴派)。

4)寒凉派:以医家刘完素为代表。倡导“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因此治病多用寒凉方药。

5)攻邪派:以张从正为代表。主张治病当首先以祛邪为要务,善用汗、吐、下三法。6)补土派:以李东恒为代表。他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7)滋阴派:以朱震亨为代表。他创立了“相火论”,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时善用养阴方剂。

8)温病学派;以叶天士、吴瑭等为代表,创立了温病学说,认为外感热病多由湿热之邪所致,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

9)汇通学派:以唐容川、朱佩文、张锡纯、恽(yùn)铁樵等为代表,倡导中西医汇通。

10)形与神俱:形即形体、神即精神。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产生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11)以表知里:又叫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12)取象比类:又称援物比类、类比。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殊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推理方法。

13)推演络绎:又称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理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形式。

14)试探:是对研究对象先做一番考察,尝试性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作适当的调整、完善和修改原设想,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认知方法。

15)反证:是以结果来追溯和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

16)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就是指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中医学的主导思想和基本特点之一。

17)天人相应:天指自然界,天人相应指人对天地自然的依循和适应关系。

18)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

19)病:即疾病。病是指特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20)症:包括病症与体征。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即病人的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变化。

21)证:即证候。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

22)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

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明确相应的治疗方法。

23)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用,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24)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25)辨病: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辨病的重点是认识疾病的全过程的本质。

26)脱营: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叫做脱营。词出《素问·疏五过论》27)失精:尝福后贫,五气留连,病从内生,叫做失精。词出《素问·疏五过论》

第一章哲学基础(43个)

28)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也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9)形质:气有无形和有形两种基本状态,以凝聚状态存在而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成为“形质”。

30)三宝:即精、气、神。精和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故精气神被称之为人身之三宝。

31)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32)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届时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33)阴阳可分:任何一种事物的内部分可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即阴中有阴阳之分,阳中也有阴阳可分,如此分下去,以至无穷。

34)阴阳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对抗,在相互制约中达到动态平衡。

35)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涵阳,阳中涵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36)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

37)阴阳互根:指阴阳之间不仅是相互对立,而且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阴阳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38)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因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39)阴阳交感:交,即接触交合;感,即感应想错。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其运动的表现形式为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

40)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两者互相协调而维持着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41)阳胜则阴病:阳指阳邪,阴指阴液。由于阳能制约阴,故在阳胜时必然会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阴,使津液减少,而出现滋润不足、干燥的表现。故说“阳胜则阴病”。42)阴胜则阳病:阴指阴邪,阳指阳气。由于阴能制约阳,故在阴胜时必然会耗损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故说“阴胜则阳病”。

43)阳盛则热:阳指阳邪。是指阳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阳”而使阳亢盛所致的一类疾病。由于阳的特点是热,故谓“阳胜则热”。

44)阴盛则寒:阴指阴邪。是指阴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阴”而使阴亢盛所致的一类疾病。由于阴的特性是寒,故说“阴胜则寒”。

45)阳虚则寒:阳指阳气。阳虚泛指人体阳气虚衰。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偏亢而出现寒象,此时产生虚寒证。故谓“阳虚则寒”。

46)阴虚则热:阴指阴气、阴液。人体之阴气有制约阳热的功能。阴虚不能制阳,则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