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驿路梨花》的背景、主题以及修辞手法和词汇的运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讲解创作背景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的历史背景,从而加深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驿路梨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遇到过美丽的风景让你难忘?”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驿路梨花》中的美景与情感。
其次,在新课发现学生对一些修辞手法的理解仍然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更多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为了提高讨论的效率,我应该在讨论前给出更明确的指导,确保学生的讨论能够紧扣主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1.章节内容: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
2.教学内容:
a.阅读课文,理解梨花驿的故事背景和寓意;
b.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c.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掌握词汇用法;
部编七下语文14《驿路梨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七下语文14《驿路梨花》课后习题
参考答案
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分别指自然界中洁白美丽的梨树
林和梨花的花瓣。
第一次出现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第二次出现则营造了优美的意境,增加了文学性;最后一次出现则表达了梨花对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感动之情。
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起到了承上启下、点睛画龙的作用。
驿路梨花”作为标题,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类活动相结合,表达了梨花作为自然元素的美丽与驿路作为人类活动的精神,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举例: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等形式,让学生表达对课文所传达价值观的理解和感悟。
(4)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在于如何平衡个体学习与团队合作。
举例: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针对本次教学,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提高课堂导入的效率,确保新课讲授环节有足够的时间。
2.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明确实践活动和小Βιβλιοθήκη 讨论的主题,确保讨论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4.提高提问和启发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内涵。
5.加强课堂反馈,关注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举例:分析“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寓意,理解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
(3)句子解析:重点解析课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句子,如“梨花的盛开,是生命的礼赞”。
举例:通过对“生命的礼赞”这一句子的解析,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4)课文结构分析:掌握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理解作者抒发感情的方式。
举例:分析课文中前后呼应的句子,如“驿路梨花处处开”与“梨花依旧笑春风”,理解作者对梨花的深厚感情。
1.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认读与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生字词的学习,如“谦虚”、“懦弱”、“增添”等。这些词汇在课文中具有重要作用,对理解课文意义和体会作者情感有直接影响。
举例:课文中“梨花的谦虚,让人感到它的纯洁与崇高”,通过理解“谦虚”一词,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梨花的形象。
(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把握课文的主旨,分析梨花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对梨花的感情。
《驿路梨花》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统编版)
阅读24段
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插叙。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 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 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 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 放军路过这里, 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 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 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 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 问解 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 、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第37段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 开。’”
梨花寓意双关,以花喻人,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 一体,花美人更美。 “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 主题。 深化主题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探究题目
1“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 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2、“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
32段属于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解释小屋真正的来历,使文章情节更完整,更加突出梨花姐 妹两人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突出文阐述的“雷 锋精神处处有”这一中 心主旨。
探究题目
这篇小说的题目是 “驿路梨花”,结合全文, 说一说“梨花”在文中出 现了几次,每次含义和作 用是否相同?
第六段
七年级下册语文14课《驿路梨花》预习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14课《驿路梨花》预习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14课《驿路梨花》预习知识点
预习须知
一、文题解读
“驿(yì)路”,又叫“驿道”,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梨花”既指小茅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又指照料小茅屋的梨花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二、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
其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今夜月色好》、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等。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竹篾miè:劈成薄片的竹条。
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悠闲:闲适自得。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
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
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二、背景资料《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
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三、理解词义1.修葺: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2.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3.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4.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5.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6.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7.延伸:延长伸展。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9):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10—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第四部分(28—37):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引用诗句点题。
五、问题归纳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
“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3.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
《驿路梨花》七年级语文课件
课文分析
悬念及其作用
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
一种积极手段。
阅
读
作用: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
答 题
读者不由自主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
笔
设置悬念的方法:倒叙法、误会法、先抑后扬法。
记
例如本课中,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作者设计了两次误会、
随堂测试
1.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及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C ) A. 晦涩(huì) 竹篾(miè) 妥帖 B. 商酌(zhuó) 聚拢(lǒng) 陡峭 C. 譬如(pì) 拖沓(dà) 恍惚 D. 繁碎(suì) 村寨(zhài) 教诲
随堂测试
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B ) A. 晶莹 迁徒 夕阳 边境 B. 露宿 竹篾 蔑视 瑶族 C. 火枪 幕色 稻草 折损 D. 雷锋 作楫 屋梁 漆黑
介 绍 作者
彭荆风
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驿路梨 花》,长篇小说《鹿衔草》,与人合写电影文 学剧本《边寨烽火》《芦笙恋歌》等。
写 作 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77年。 “文化大革命”后,党中央重新发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 作者曾随军在云南生活多年,有感于这里的淳朴民风和 人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写下了与此相关 的人和事。
➢ 表现瑶族老人的真挚坦诚,知恩图报的美好品德。
课文分析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 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 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统编版七下语文14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内容:
1.课文朗读与生字词学习;
2.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记叙文写作特点;
3.品味梨花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4.思维导图绘制与文章结构分析;
5.拓展讨论:如何观察和描绘生活中的美好景物。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生字词,提高词汇积累;能够分析并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提升写作技巧。
-文章结构的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析文章结构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等方法,识别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情感体验的内化与表达:学生可能难以将文中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法,如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统编版七下语文14驿路梨花教案
一、教学内容
统编版七下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理解并掌握重要词语的含义;分析课பைடு நூலகம்结构,了解记叙文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分组讨论等形式,深入解读文本;学会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记叙文的基本概念、文章结构的重要性和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美、创造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七年级语文下《驿路梨花》全解
《驿路梨花》全解
一、标题解读
《驿路梨花》中的“驿路”是指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没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梨花”既指梨树所开的花,也指哈尼族小姑娘,同时还象征雷锋精神和边疆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
二、文章主旨
本文围绕哀牢山里的一所小茅屋展开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周到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三、字词学习
1.字音字形:18个字音字形需要掌握。
2.词语释义:包括“竹篾”、“恍惚”、“香气四溢”、“修葺”等词语的含义,
需要进行理解和学习。
四、思维导图
《驿路梨花》中有三处悬念,从而引起读者的关注,并急切期待解决的后果,以便吸引和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与观赏兴趣。
五、写作手法
1.悬念设置:文章通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比喻手法: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有助于
读者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3.人物描写: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具体的描写和刻画,使读者能够
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和特点。
4.语言运用:文章的语言优美、生动,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使文章更具艺术感染力。
5.结构安排:文章的结构紧凑、合理,情节发展自然、流畅,符合逻辑顺序,
使得整个故事情节完整、连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9张PPT)
学习目标
1.学习字词及作者简介。 2.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3.学习文章的记叙顺序。
阅读课文,自主探究 基础字词
撵 (niǎn)
驿(yì)
竹篾 (miè)
陋(lòu)
恍惚(huǎng hū) 麂(jǐ)子
陡 (dǒu) 修葺(qì)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采用的是顺叙,其中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 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 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保持的过程来看,文章又是 倒叙。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精读课文
●课文中出现的这许多人物都 和深山中梨树林边的小茅屋有密 切联系,读第9-11自然段,思考 并回答,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 细致描写的?对小茅屋的这些描 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些人都具有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研究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二:速读课文,思考分析文中直接 描写了哪些人物?间接描写了哪些人物?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 这些人物是通过语言、行动、肖像描写等来反映精神 面貌的,所以是直接描写。 解放军,梨花没有出场,而是通过梨花妹妹,瑶族老 人的口头介绍写出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所以 属于间接描写。
研究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四: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次写到 “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同桌讨论写 “梨花”的作用。
文章三次写到“梨花”。
(1)开头部分:“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 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 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 我们身上。”此为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 出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入优美意的境之 中。
•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0 21/8/1 02021/ 8/10Tue sday, August 10, 2021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8张PPT)
布置作业
一、完成课后习题:一、二、三; 二、掌握课本P91“读读写写”的词语。
小屋。 “我们”。
整体感知
3、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复述课文。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课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文 顺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序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整体感知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时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间 顺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序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合作探讨
2、课文开篇写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本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开 始,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 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 ”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 。“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 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 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做好铺垫。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整体感知
4、比较一下,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哪一种更好? 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
澜起伏,引人入胜。
精读品析
1、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揭 示出来的?找出文中设置误会和悬念的地方, 说说其表达效果。
(1)悬念一:初见小屋,主人是谁?
第一次误会: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
精读品析
4、“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 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 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 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七年级语文下《驿路梨花》笔记
《驿路梨花》笔记
一、背景与主题
《驿路梨花》是一篇描写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学习、工作、生活的文章。
作者通过讲述一个小女孩帮助解放军叔叔的故事,展现了当地人民的善良、勤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文章主题深刻,语言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人物形象
1.小女孩:文章的主人公,聪明、机智、善良,乐于助人。
她通过自己的努
力,帮助解放军叔叔解决了困难,展现出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优秀品质。
2.解放军叔叔:他们是来帮助当地人民建设家园的。
虽然遇到了困难,但解
放军叔叔并没有放弃,而是坚定地继续前行。
三、精彩句子
1.远远地看见一座山峰上有一片白色的梨花,像漫天飘洒的雪花,十分美丽。
2.解放军叔叔说:“我们一定要帮助这里的乡亲们建设好家园,让他们过上
幸福的生活。
”
3.小女孩说:“解放军叔叔,您们太辛苦了,我来帮您们挑水吧!”
4.解放军叔叔感动地说:“谢谢你,小姑娘!你真是个好孩子。
”
5.小女孩回答道:“解放军叔叔,这是我应该做的。
”
四、阅读感悟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善良、勤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关爱他人,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和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章选⾃1977年11⽉27⽇《光明⽇报》,⽂体为⼩说。
⽂章共37个⾃然段,称呼为第⼀⼈称。
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现本⽂⼊选⼈教社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教材第14课。
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14课《驿路梨花》课⽂原⽂ ⼭,好⼤的⼭啊!起伏的青⼭⼀座挨⼀座,延伸到远⽅,消失在迷茫的暮⾊中。
这是哀牢⼭南段的处。
这么陡峭的⼭,这么茂密的树林,⾛上⼀天,路上也难得遇见⼏个⼈。
⼣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中露宿了。
同⾏⽼余是在边境地区⽣活过多年的⼈。
正⾛着,他突然指着前⾯叫了起来:“看,梨花!” ⽩⾊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梨树林啊! ⽼余说:“这⾥有梨树,前边就会有⼈家。
” ⼀弯新⽉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着。
⼭间的夜风吹得⼈脸上凉凉的,梨花的⽩⾊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上。
“快看,有⼈家了。
” ⼀座草顶、⽵篾泥墙的⼩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漆⿊,没有灯也没有⼈声。
这是什么⼈的房⼦呢? ⽼余打着电筒⾛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门板上⽤⿊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
⽕塘⾥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住过了。
⼀张简陋的⼤⽵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筒⾥装满了⽔,我尝了⼀⼝,⽔清凉可⼝。
我们⾛累了,决定在这⾥过夜。
⽼余⽤电筒在屋⾥上上下下扫射了⼀圈,⼜发现墙上写着⼏⾏粗⼤的字:“屋后边有⼲柴,梁上⽵筒⾥有⽶,有盐巴,有辣⼦。
” 我们开始烧⽕做饭。
温暖的⽕、喷⾹的⽶饭和滚热的洗脚⽔,把我们⾝上的疲劳、饥饿都撵⾛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草铺上,对⼩茅屋的主⼈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余:“你猜这家主⼈是⼲什么的?”⽼余说:“可能是⼀位守⼭护林的⽼⼈。
”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个须眉花⽩的瑶族⽼⼈站在门前,⼿⾥提着⼀杆明⽕枪,肩上打着⼀袋⽶。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及课件
探讨梨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纯洁、柔美等。结合诗歌、画作等 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梨花意象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类似题材作品推荐
《山家清供·驿寄梅花》
介绍该文中描述的梅花与驿站的关联,以及梅花所承载的文 化内涵,引导学生比较梨花与梅花的意象异同。
《长亭送别》
简要介绍该诗背景和内容,突出长亭作为送别之地的文化意 义,与《驿路梨花》中的驿站形成对比,拓展学生的文化视 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梨花的象征意义,学习边疆纯朴民风的热情周到。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激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 教学手段:课件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倒叙手法,通过回忆的方式展现故事情节,增强了阅读的悬念和吸引力。 以梨花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得文章结构紧凑有序,同时也突出了梨花的美好形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 梨花》教案及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思考与讨论环节 • 课堂活动与互动设计 • 课后作业与辅导建议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CHAPTER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课文背景
《驿路梨花》是一篇描写春天景 象的散文,通过对梨花的细腻描 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和对生命的赞美。
运用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
关键语句和段落分析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 梨树林啊!”:此句描绘了梨花的美丽
景象,为下文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 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此句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夜晚的静谧
七年级语文下《驿路梨花》赏析
《驿路梨花》赏析《驿路梨花》是一篇富有诗意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南边疆的美景,展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以及他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品质。
一、语言优美,情感丰富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优美、生动。
同时,作者的情感也贯穿始终,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情节紧凑,结构完整文章通过回忆往事、描绘景物、讲述故事等方式,情节紧凑、自然。
同时,文章的结构也十分完整,从开始的“我”和老余行走在哀牢山路上,到后来的发现小茅屋、遇到哈尼族小姑娘,再到最后得知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整个故事情节连贯、有序。
三、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哈尼族小姑娘是一个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形象,她的出现给“我”和老余带来了温暖和帮助。
解放军战士则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形象,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感人。
四、主题深刻,意义深远《驿路梨花》的主题深刻,意义深远。
通过讲述一个小女孩帮助解放军叔叔的故事,展现了当地人民的善良、勤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同时,也表现了“我”和老余在困境中得到帮助的主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
这个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驿路梨花》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西南边疆的风土人情和当地人民的品质和精神风貌,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的重要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原文阅读
《驿路梨花》原文阅读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推开门进去。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
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
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14 驿路梨花》 含答案
14驿路梨花01积累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陡qiào(峭)太阳寨.(zhài) 竹miè(篾) 简lòu(陋)撵.(niǎn)走恍惚..(huǎng) (hū) 修葺.(qì)2.请从括号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赶撵驱)走了。
(2)他悠闲(悠闲悠哉安逸)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
”(3)瑶族老人立即走到他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跑跳蹦)开了。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2)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
修葺:修理(建筑物)。
葺,修理、修建。
(3)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修长:细长。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A.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B.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C.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D.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
(解析:B项中应改为“看,梨花!”;C项中应将分号改为逗号;D项中应将“有柴,有米,有水”改为“有柴、有米、有水”。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A.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B.由于建成了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为济宁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C.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降费,加强服务水平。
D.如果将烟草税提高50%,可使烟民减少4900万,避免约1100万人不因吸烟死亡。
(解析:B项主语残缺;C项“加强……水平”动宾搭配不当;D项中否定不当,应删去“不”。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这是哀牢山南段的处。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推开门进去。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
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
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
部编七下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朗读+视频微课+图文讲解+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
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
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二、背景资料《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
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三、理解词义1.修葺: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2.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3.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4.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5.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6.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7.延伸:延长伸展。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9):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10—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第四部分(28—37):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引用诗句点题。
五、问题归纳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
“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3.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底谁是小屋的主人
起
伏
情 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 节
曲 折
按时间的顺序小茅屋的建造 和照料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过去
现在
课文中
的人物
课文出 场顺序 实际发 生顺序
插叙
5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4 插叙
十几年前 解放军路过 建小茅屋
插叙
3
梨花姑娘
出嫁后
妹妹பைடு நூலகம்着
照料小茅屋
“我们”路过 1 住宿,修屋
瑶族老人 借住 2
驿 路 梨 花 彭荆风
梨花
洁白如雪
雷锋
香气四溢 梨花姑娘 照料茅屋
精神
方便路人 解 放 军 建造茅屋 梨 花 妹 照管茅屋 瑶族老人 送米修葺茅屋
助人 为乐
学习 雷锋
“我”和老余 修葺茅屋
雷驿 锋路 精梨 神花 代处 代处 传开
七课文解析 拓展延伸
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请你试着给 “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 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联:雷锋精神代代传
所做好事
做好事时间
十年后的一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天早晨
专门运粮食
同上、前天 晚上
照管小屋
前几天,姐姐出 嫁后
砍树割草盖小屋 十多年前路过时
照料小屋
解她放出军嫁盖前小屋后,
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谁?
瑶族老人吗? 梨花吗?
梨花的妹妹吗?
茅屋的建造者、 照管者都是主人
解放军叔叔吗?
五、快速阅读
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分清 哪是写花哪是写人?解析题目。
照看小茅屋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设置悬念
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篇末作者引用诗句的用意?
1、照应标题。 2、赞扬助人为乐的精神。 3、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到 处开花结果。
六、主题概括
课件PPT
本文通过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 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 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 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
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
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1三、检查预习
喷香(pèn) 驿路(yì) 菌子(jùn) 简陋(lòu) 露宿(lù sù) 撵走( niǎn ) 恍惚(huǎng) 晶莹( yíng )
竹篾(miè) 修葺( qì )
折损(sǔn ) 麂子( jǐ ) 陡峭(dǒu) 悠闲(yōu)
八、趣味讨论:
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 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聆听音乐,感受雷锋精神
梨花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实写,梨花当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给 人以希望和安慰,也把读者引入诗一般美的 境界之中。写梨树林的美景衬托了小屋主人 的心灵美。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二写梨花(在文章中间第二十七段。我梦见了哈尼 小姑娘——梨花在清香四溢的梨花丛中歌唱。) 虚写,着意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 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三写梨花(在文章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 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起了一句诗: “驿路梨花处处开”。)
实写,起到点题点人的作用,引用陆游诗句,结 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深化了主题,人花相映, 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2.题目“驿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指自然界 的梨花外,还指什么?
题目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 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这是以物喻 人,使自然界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在 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之花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 从而深化了主题。
文中共设了几次悬念?你能找 出这几次悬念在什么地方吗?
这几次悬念有何作用?
三次悬念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
波
澜
欣赏音乐 走进课堂
雷锋,六十年代,一个曾经响彻大江南北的名 字,一个曾经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奋勇向前的名 字,一个不知让多少人听到后潸然泪下的名字。 他是助人为乐精神的化身,他是一个共产主义者 的精灵。 尽管他只有二十几年的短暂生命历程,
但他的精神却鼓舞着一代代炎黄子孙。虽然他离 我们远去了,但他的精神却永垂不朽!
火塘(táng)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驿路:又叫驿道,古代为传递政府文 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 或休息、住宿的驿站。在文中指过往 行人所走的道路。 陡峭:(山势)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的。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 不完备。
四.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人物 “我” 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姑娘
解放军 梨花
二、写作背景
课件PPT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
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
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
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
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
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
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
文中共设了几次悬念?有何作 用?
文末引用的是谁的诗?用 在此处,有何作用?
1.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分清哪是写花? 哪些是写人的?
一写梨花(在文章开头。我和老余走着,他 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 色梨花开满了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 啊!借助淡淡的月光,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 飘落在我们的身上。)
1、学习本文精妙的构思。 2、文章的主题。 3、题目“梨花”的含义。 4. 理解作者对雷锋精神的赞美。
一、作者简介:
彭荆风,当代作家。他只读过两年 初中,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文化 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迫害,坐了七年监 狱。打例“四人帮” 后重新提笔写作,《驿路梨花》是重新 提笔后的第一篇。著有长篇小说《鹿衔 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 礼》、《绿月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