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区域开发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整理)研究必备,欢迎下载。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1) 定义:地球表面空间单位,根据地理差异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 特征:可变性——有些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整体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区域是有等级的;差异性——区域划分的基础。
2.区域比较的方法1) 区域定位——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
2)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特征差异(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生物、资源等)。
3) 分析在区域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人类活动差异(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城市、人口)。
3.区域差异案例: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1) 地理位置差异(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嫩平原——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2) 气候条件差异(热量/降水量/光照)长江三角洲——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3) 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
松嫩平原——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世界三大黑土区:密西西比河(美国中央大平原)、乌克兰、东北三江平原和松辽流域。
4) 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5) 植被差异长江三角洲——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松嫩平原——温带落叶阔叶林。
人类活动差异:1) 地理环境差异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长江三角洲——①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②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等;③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④其他:水产业发达。
松嫩平原——①耕作方式:旱地耕作业;②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春小麦、大豆等;③作物熟制:一年一熟;④其他: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考点大全笔记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考点大全笔记综合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湿度大,日照少,降雨多,有“雨城”之称。
雅安廊桥是雅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横跨青衣江两岸,廊桥宽22米,全长240米,底层有步行交通功能、商业营业等功能,二、三层可提供餐厅、茶座、陈列、展示及露天观景等多功能营业用房,是目前国内最长最大的廊桥。
雅西高速公路是连接雅安市和西昌市的高速公路,被称作“天梯高速、云端上的高速公路”。
全长240千米,是北京至昆明高速公路(C5)和甘肃兰州至云南磨憨高速公路在四川境内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80千米/小时。
穿越深山峡谷,全线桥隧比高达55%,全线有桥梁270座,隧道25座,其中特长隧道2座,长隧道16座。
下图为四川省地形及城市分布图。
(1)描述四川省城市分布特点并简述原因。
(2)分析雅安廊挢的主要功能与当地环境的相关性。
(3)说明雅西高速公路通行限速仅为80千米/小时的主要原因。
(4)图中平行四边形框内是四川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区,试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1)特点:东部平原、丘陵地区城市多,西部高原山地地区城市少;有明显的沿河设城特点。
原因:地势平坦、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利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平坦的地区便于建筑物、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外联系较方便。
(2)雅安市有青衣江穿过,修建廊桥可作为交通设施方便联系;雅安降水多,有“雨城”之称,廊桥可避风雨,减少了多雨气候对人们出行的影响;雅安是历史文化名城,廊桥作为人文建筑景观,美学、文化价值高,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与风格。
(3)雅西高速公路由四川盆地边缘向横断山区高地爬升,坡度大;海拔高,急弯多,危险系数大;经过深山峡谷,多雨雾天气;多隧道,且多长隧道。
(4)处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近年多次发生地震,有大量疏松的岩石、土体;是由盆地向高原山地过渡区,坡度大,高差大;处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较大;人类生产和工程活动加剧了滑坡发生。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精品课件 第一章 第一节 多种多样的区域
D.盛行风向
[解析] 根据图中河流流向可以判断出,在图中植被分界线南北两侧的河流分别流向不
同方向,说明该地区有山脉,因此与图中植被分界线基本一致的是山脉走向。
2. 甲、乙两地主要植被类型分别为( A )
A.热带草原、热带雨林
B.热带雨林、热带草原
C.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D.热带季雨林、热带荒漠
[解析] 根据图中经纬度信息,可以判断出该地区为拉丁美洲的北部,根据图中信息,
14. 我国南方地区也有黑土分布,其主要形成于( A )
A.横断山区的高山草甸
B.南岭山区的阔叶林带
C.云贵地区的喀斯特盆地
D.闽江流域的河漫滩平原
[解析] 黑土分布区因为区域内热量条件差,土壤中有机质不易分解而形成大量腐殖质。
南方地区有黑土分布的地区,应考虑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差的地区。
[2023·高淳高中期中]城市开发边界是指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划定可进行城市开发建
A.有一定的地域范围
B.划分指标多样
C.区域之间边界明确
D.区域内部特征不明显
[解析] 图中的汉语方言区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划分指标是语言,为单一指标;图中
区域之间边界较模糊;区域内部特征较明显。
4. 与我国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汉语方言区种类多,地域范围小,主要的影响因素
有( C )
①气候 ②水源 ③地形 ④历史
[2023·武进高中期中]下图为陕西省的三大自然区划分示意图。据此回答17~19题。
17. 陕西省的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 )
A.气候和地貌
B.土壤和气候
C.植被和土壤
D.地貌和资源
[解析] 读图可知,陕南地区和关中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二者的划分依据是地貌;陕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阶段及特征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阶段及特征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不同的区域有着各自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了解区域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对于我们理解区域的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高中地理必修三的这个重要知识点。
区域发展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传统农业社会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农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较为简单和传统。
农业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和简单的工具,生产力水平低下。
农民们遵循着长期以来形成的经验和习惯进行耕种,技术创新和改进较为缓慢。
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粮食产量有限,人们常常面临温饱问题。
在这一阶段,区域内的商业和工业发展非常有限。
交通条件也比较落后,对外交流和贸易较少。
城镇规模较小,数量有限,且功能单一,主要为周边农村地区提供简单的商品和服务。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区域开始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工业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例如纺织、食品加工等。
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吸引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从而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由于工业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
区域开始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
但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资源的粗放式利用和浪费现象。
交通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为区域内外的物资交流和人员流动提供了便利。
然而,与工业化后期相比,交通网络仍不够完善,运输效率有待提高。
教育和科技水平逐步提升,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人们开始意识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行动上还相对滞后。
三、工业化中期阶段当区域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结构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
工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汽车制造、化工、机械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1单元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认识区域 (2)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必备知识]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__地__理_空__间___,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 按照一定的___指__标_____划分出来的。 2.特点 (1)具有一定的___界__线_____、地域范围、___形__状_____和面积; (2)有明确的___区__域_____特征; (3)各区域内部的特征_相__对__一__致___,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目的:进一步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__因__地__制__宜__对区域开发利用。
[方法突破]
区域的三大特征及其实践意义
特征 整体性
差异性
开放性
含义 表现为A区域内部、B 表现为A区域内部,B区 表现为A、B两区域 区域内部各自的地理要 域内部及A、B两区域之 之间的联系性 素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间自然和人文现象具有 差异性
特征 整体性
差异性
开放性
举例
青藏高原区的整体性、西北 干旱半干旱区的整体性
[情境探究] 材料 北方人永远体会不到,广东人在自己家乡看到下雪时心情是多么的 激动;同样,南方人也很难体会北方人堆大雪人的霸气。
结合材料探究: (1)哈尔滨纬度高,气温低,降雪量大,可以堆出大雪人,这体现了区域的什么 特征? 整体性。
(2)图中两地冬季的降雪量明显不同,体现了区域的什么特征? 差异性。
4.区域空间尺度
不等同于面积的大小
(1)空间尺度:区域空间尺度_可__大__可__小___,包括大尺度区域、中等尺度区域
和小尺度区域。
(2)特点: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表达的区域特征越___宏__观_____;反
之,尺度越小则表达的区域特点越详细、越具体。
要点笔记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2
第二单元 中国的国土整治 2.1 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知识网络】【重要图释】1、图2.2 “中国防护林体系规划示意图”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了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区、盐碱区和台风区。
图中深绿色区域为“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区、浅绿色区域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区、紫色区域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区。
其中“三北” 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世界最大的生态工程。
【知识建构】学习策略: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基础上,了解国土整治的概念、意义、我国进行国土整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我国国土整治的重点工程等内容,为以后各单元讨论典型地区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同时应用系统地理知识,结合当地国土整治实例,深刻体会国土整治在区域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一、国土整治导学程序:什么是国土整治?我国进行国土整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是什么?我国进行国土整治的原则又是什么? 原理透视:1.国土和国土整治的概念国土(国土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国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全部资源的总和,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狭义的国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生物、矿产、海洋和气候资源等)。
国土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国土资源是立国之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国土整治是为全国或国内某个区域的国土资源拟订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
2.我国开展国土整治的大背景困难大促进国 情国土整治因地制宜分有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经济基础差,科技水平低国土辽阔,资源地域差异大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概念内涵目的世纪80年代____________战略 世纪90年代初_________战略 世纪90年代末__________战略______调水________治理______工程 ________开发跨区域区域内治理限制因素_开发优势资源_表2-1:3.我国国土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开发现状(1)分布特点:地区分布不平衡。
高中地理选修2《区域发展》(人教版)4.1流域内协调发展
知识点二 黄河的调沙减淤
1.“地上悬河”的成因 黄土高原_水__土__流__失_严重,导致黄河挟带泥沙数量之多,居世界 大河首位。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坡度___变__小___,流速__缓__慢____, 泥沙___沉__积___使下游河床不断抬高。为了防治水害,两岸__不__断____ 加高大堤,使得黄河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世界上著名的
利枢纽工程对遏止下游河道淤积具有重要作用。
[联系生活] 列举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具体措施。 生物措施主要有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耕作措施包括沿 等高线耕作、留茬少耕、免耕等;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梯田和水平沟、 打坝淤地、挖鱼鳞坑等。
知识点三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1.问题:径流量少是黄河又一突出的水文特征。黄河流域人 口、城乡较为密集,耕地数量多,__人__水____矛盾突出。
(2)流域内水资源开发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①不同的__利__益____主体对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不同,导致 地区之间、上下游之间、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在水资源利用、水 质保护中出现利益冲突。 ②考虑到流域的整体性强、关联度高的特点,需要以流域为单 元进行__统__筹____管理。 ③流域需要综合运用工程技术措施和行政、法律、市场等手段, 对流域进行统筹管理,分担义务、分享权利、协调行为,为流域内 各区域提供公平的___共__同___发展的机会。
“地上悬河”。
2.黄河沙患的解决 (1)基本方针:侵蚀区需要减少__入__河____泥沙量,堆积区需要减 少___河__道___淤积。 (2)具体措施: ①中游的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侵蚀区,_水__土__保__持_是减少 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 ②在黄土高原,由政府投资、补偿,以_小__流__域___为单元,因地 制宜进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工程措施相结 合的___综__合___治理。 ③利用水库对黄河调水调沙是一种有效的工程措施,小浪底水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二章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
种类
不同。
工业社会尤为重要
(2)在一定 生产力水平 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 础。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 矿产资源 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 根本性改变。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 种类和储量 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 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名师点睛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匹兹堡附近煤炭资源丰富,19世纪70年代无烟煤 炼铁技术出现后,匹兹堡迅速发展成为“钢都”,所以主要得益于科技的进步 及丰富的煤炭资源。第(2)题,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匹兹堡主要 是发展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基础的重化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产业 发展迅速,单一的产业结构是其经济遭受重创的根本原因。 答案 (1)A (2)A
2.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区域发展水平一定很高。( × ) 解析 有些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区域发展水平却不高。
3.日本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 × ) 解析 日本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其成为发达国家,主要依靠其社会资源。 4.在丘陵缓坡上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主要是改造了土壤条件。( × ) 解析 在丘陵缓坡上修筑梯田发展பைடு நூலகம்植业,主要改造的是地形条件。
方法突破
一、地理位置与区域发展
二、自然要素与区域发展
应用体验
【例1】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鱼嘴将岷 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河道挖深,称为“深挖滩”,飞沙堰建设时将堰作低, 称为“低作堰”。宝瓶口是将玉垒山用火烧水浇 的方式开凿。最终控制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发挥着防洪 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 千里的“天府之国”。下图为都江堰水利工程 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新教材人教2019版选修2)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填空版+背诵版)
Chapter 3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知识点1: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1.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通常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周围地区提供【】产品和各种【】;区域则通过提供农产品、劳动力、【】、【】等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托。
2.城市功能: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有【】、【】、管理、集散、创新等功能。
3.城市的辐射功能(1)概念: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
(2)影响因素:城市的【】高低、城市的功能。
(3)衡量指标:城市【】范围。
4.城市的发展与腹地特征的关系(1)城市的发展往往受腹地经济特征的影响。
(2)城市的辐射功能因【】条件而异。
5.城市体系(1)概念:从空间组织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构成具有一定【】和【】的城市体系。
(2)作用①城市之间通过人流、物流、【】流和【】流等,将区域内各种活动和联系围绕城市组织起来,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关联网络。
②城市规模越大,交通运输网络越【】,联通效率越【】,联系强度越【】,辐射范围越【】,其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地位越高。
知识点2:纽约的辐射功能影响地区具体表现1.长三角城市体系分析2.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3.上海市对外辐射的影响4.大都市的辐射功能5.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6.大都市辐射案例分析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知识点1:地区产业结构1.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以工业或者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2.影响因素:【】禀赋、【】条件以及分工深化等。
3.意义:体现了【】。
知识点2:产业结构的升级1.表现(1)经济发展过程: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第【】产业转移,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产业,进而转向第【】产业。
(2)工业内部:由以轻纺工业为主上升到以【】为主;由以原材料为主上升到以【】为主;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型产业为主。
高中地理人教版同步讲义: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解析版)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课程标准素养目标学习重难点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①区域认知:结合具体区域的自然条件,分析区域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
②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案例,运用综合思维对比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③地理实践力:通过对区域自然环境的了解,能初步认识如何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如何合理有效的开展生产活动。
④人地协调观:理解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
教学难点:区域自然条件的分析以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02知识网图01学习目标03温馨提示:请先预习通读课本知识点01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1.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
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的共同优势:(1)共同特点:①四大文明古国都分布在北温带。
②大河中下游平原。
(2)有利自然条件(共同优势):①气候温暖湿润;②地势平坦;③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农耕;④热量、水源充足。
2.自然条件重要不唯一(1)孟加拉国自然条件优越,区域发展水平不高:位于恒河一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水热充足,人口稠密;但却是世界上极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2)日本自然条件较差,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较好:地处西北太平洋;多火山、地震,少平原、耕地,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世界上发达的国家之一。
3.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
(1)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成都平原的地方,鱼嘴分水堤将江水一分为二,西边为宽而浅的外江,东边为窄而深的内江,流入宝瓶口;内外江的水量四六分水,水位较低时, 60%的江水流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水位较高时,大部分江水从外江排走自动分配。
“飞沙堰”位于鱼嘴分水堤与离堆之间,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挟带的泥石便流入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发展章末总结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定期休渔制度
续表
◆方法技巧 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流程 (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 ①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②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土壤盐渍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2)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有关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等)问题分析中,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自然与人为角度找出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20世纪初休斯敦开通连接墨西哥湾的深水运河,并在休斯敦东南郊区建成人工港。随着休斯敦人工港建成,大量石油加工及相关配套企业在港口附近集聚。下面图1示意休斯敦市位置,图2为休斯敦当前产业结构示意图。
图1
图2
(1) 与加尔维斯顿相比,简述休斯敦人工港建设的有利自然条件。
[答案] 地处内陆,受风浪影响小,受海啸、风暴潮等灾害影响小;地形平坦开阔,仓储建设用地广。
1.产业结构合理化 (1)概念: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的过程。 (2)产业间的比例协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核心。下图示意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过程。
2.产业结构高级化 (1)概念:是指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的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 (2)从产业结构的比例看,高级化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顺次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的方向发展。②在资源结构上,由劳动密集型占优势顺次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占优势的方向发展。③在加工工业中,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逐步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的方向发展。
【高中地理期末复习课件】区域与区域发展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区域发展的比较——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2)区域差异比较: ③工业生产差异分析:
长江三角洲平原
松嫩平原
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 江的入海口,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邻近地 ,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 区的煤炭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 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重工业,成为综合型工业基地
考点 4 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2、区域关联性 (1)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考点梳理
考点 4 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2、区域关联性 (2)区域关联:
考点梳理
考点 5 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1、因地制宜 区域的发展,既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又要 充分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 式,从而做到因地制宜。
水稻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耕地多为水田,但较为分散,人 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低
黑土,较为肥沃,耕地多为旱地 ,集中连片,人口密度相对较小 ,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
考点梳理
考点 5 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2、区域发展的比较——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2)区域差异比较: ②农业生产差异分析
大行政区域(如下图),三大区域在自然、 B.按照人文特征划分
√ 社会经济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读图
完成下面小题。
C.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 D.按照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划分
解析:依据图文材料可知,江苏省三大行政区域 划分是以行政区为基础的区域划分,划分的主要 指标和方法是按照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划分,虽 然三大区域在自然、社会经济方面都存在着明显 的差异,但是作为行政区域划分的指标不能是自 然特征或者人文特征,必须是按照特定的行政管 理目标划分,行政区划之内的区域都是行政区政 府的管理目标。D正确;按照自然特征划分的区域 是自然区域;按照人文特征划分的是社会、文化 区域;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的区域往往 是自然区域,ABC错误。故选D。
如何学好区域地理,附区域特征84个地理知识大盘点
如何学好区域地理,附区域特征84个地理知识大盘点如何学好区域地理,附区域特征84个地理知识大盘点!_分析_影响_河流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
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如下:一、把握区域特征:主要是掌握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一个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
复习时一般可这样分析区域:1、自然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⑴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北纬30——北纬49度之间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墨西哥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⑵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例如美国地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⑶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气候影响显著、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⑷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如太平洋水系等)、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度)、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间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自然地理篇第一章行星地球(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概念、级别、八大行星(类地巨型远日、天体概念、类型、判断、特征][图形记忆](2地球特殊性和普通性的表现(存在生命的条件(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能的来源、太阳大气层各层对应的太阳活动类型及其表现、对地球相应的影响、各层属性比较[图形记忆](4地球的运动规律自传(方向、恒星日、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公转(方向、恒星年、回归年、黄赤交角、直射点、二分二至、远近日点、极限日极限性表现、平分日平分性表现、光照图方面的判断计算相关公式[图形记忆](5地球运动的意义自转(昼夜更替、时差、日界限、哪些地方在哪个时区、地转偏向力、地方时与区时计算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五带划分相关公式[图形记忆](6地球的结构(外内莫古、横S固慢、纵P固液气快、结构图、记忆口节一般认为外核为液态,内核、地幔和地壳为固态。
[图形记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2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大气运动的能量重要来源是太阳辐射。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递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4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横高低、竖低高—压强;温压相反原则;高凸低凹—等压线;高凹低凸—等温线;白海晚陆、夏海冬陆—沿地表方向;冬陆高压洋底、夏陆底压洋高。
(5大气运动的原因:冷热不均(根本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运动直接原因,水平气压递度力(水平运动原始动力(6阴天温差小、晴天温差大;白谷晚山—沿斜坡方向;城市温度高易形成上升气流[图形记忆](7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近地面存在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定角度,高空无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水平气压递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两点间实际距离小,气压差大,则风力大。
高中地理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四章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2.区域发展差异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3.交通运输方式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知识点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1.交通运输使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产品、设备、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2.便捷的交通运输缩短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使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可以辐射其他区域,甚至世界各地,从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3.发展交通运输,可以直接拉动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4.“一带一路”倡议:公路、铁路、航空、水路、油气管道,以及电网、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
知识点2:影响聚落发展1.交通枢纽吸引相关产业集聚,往往会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
2.重要交通运输线路或运输方式的变化,会引起区域内客、货运输方向和集散地的变化,从而促使商业网点甚至商业中心城市的变化。
一、交通线建设的意义(1)对交通:①缓解交通运输压力;②缩短运输距离,减少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③合理布局交通线,完善交通网。
(2)对经济:①促进沿线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②加快商品流通,促进沿线商业、旅游业发展;③加强区域经济文化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④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对社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
二、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分布和空间形态的影响五、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2.交通运输对商业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影响3.商业网点区位的判读方法。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要的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要的知识点复习地理生,如果自己再怎么努力,分数还是不理想的话。
记得问问老师和其他学地理好的同学,多学学别的同学的,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中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识点,期望对你们有帮助!高中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识点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点:具有一定的区位特点,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整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邻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暖和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散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散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靠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区域发展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二章区域发展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 1 - 第二节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 - 3 - 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 5 - 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 9 -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一、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1.大都市的概念: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备强大辐射带动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区域,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2.世界大都市的发展历程(1)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是集聚作用,其次是辐射带动作用。
(2)现代大都市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空间集聚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在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集聚第二阶段:辐射功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之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1.上海的位置: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缘,我国海岸带与长江的交会处。
2.上海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3.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1)上海拥有世界级中心城市的必备条件:优越的地理区位、庞大的城市规模、雄厚的综合实力、发达的教育科技、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运输、广阔的经济腹地等。
(2)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产业带动功能、都市核心功能、交通运输枢纽功能、金融服务功能、科技研发创新功能等。
三、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1.“一核五圈四带”城市网络化空间格局的形成(1)联系: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北海油田
1、开发背景
(1)1965年始北海发现油气田
(2)油气消费比重增加和世界性“石油危机”,供需矛盾突出
(3)英国病的困扰
2、开发条件
①有利:油质好;距离发达国家近,运输方便。
开采技术的
进步
②不利:风大浪高,水深流急,生产成本高。
3、区域产业发展
石油工业发展成英国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带动了生产海上平台、钻采设备、钻探船、运油船等的机械制
造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和建筑工业的发展。
4、资源开发的意义
增加财政收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带动工业部门发展(如上所述)
推动英国区域经济发展
二、柴达木盆地
1、开发背景
(1)丰富的资源
能源资源:石油和天然气
有色金属:锡,铅锌、锑、银、铜矿等
非金属矿:石棉
盐矿:钾盐,食盐
(2)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
2、区域产业发展
(1)发展盐化学工业:察尔汗盐湖,钾肥生产
(2)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冷湖—十大油田
(3)矿物开采:锡铁山的铅锌矿;茫崖的石棉—全国最大
3、资源开发的意义
(1)改变了长期以来钾肥依赖进口的困局
(2)满足了青藏两省区油气需求
(3)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资源优势转
为经济优势
三、 产业结构调整
1、基本概念
(1) 产业结构:指国民经济中三大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2) 产业结构调整
2、德国鲁尔区
①区位条件
(1)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2)水资源充足
(3)廉价便利的水运
(4)接近国内外消费市场
(5)科技力量雄厚
(6)城镇密集,劳动力丰富
②产业结构调整原因
原有四大支柱工业: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
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1)煤炭、钢铁成本过高,利润下降,竞争力弱;
(2)新兴工业部门兴起,传统工业地位下降;
(3)煤炭资源趋于枯竭,开采成本上升;
(4)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矛盾日益突出。
③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旅游等第三产业;
(2)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改造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
(3)发展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拓展和完善交通网;
(4)严控工业“三废”的排放,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3、上海产业结构调整
①背景
解放前远东金融、贸易和经济中心
解放后生产型城市,全国制造中心,形成初级产品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
(1)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随着资源、能源的价格上涨,经济效益滑坡;
(2)第三产业的总值和就业人口比重偏低,制约上海经济发展;
(3)土地、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污染加剧;
(4)厂房设备老化,产品档次低,竞争弱。
③调整措施
(1)有利条件:
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基础雄厚,经济实力强;科研水平高。
(2)调整方向:
单一生产功能转变为综合服务功能;
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 因地制宜形成区域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使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协调。
第二、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升高的现象。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调整第二产业,稳定第一产业;
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
4、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结构优化
①发展条件
自然条件:
(1)草场面积大;
(2)煤、铁、稀土等矿产资源丰富;
(3)自然条件各异,利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人文条件:
西部开发,政策扶持
②主要原因
经济结构单一;
草原超载畜牧、退化、荒漠化问题;
矿物等初级产品利润低、环境破坏大;
科研与创新问题;
③措施
重点加强第二产业发展
能源特色产业(煤炭、太阳能、风能)——冶金、化工
农畜产品加工业(奶、肉、皮、羊绒)
四、生态环境治理
1、生态问题的表现:
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污染。
2、生态问题的成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过度索取资源和能源,不合理利用资源——根源)
3、生态问题的治理途径
控制人口数量;发展科技,调整产业结构;科学规划,综合防治。
4、案例分析
①亚马孙雨林
(1)自然环境特征
世界生物基因库;
释放大量氧气;
固定二氧化碳;
涵养水源(地球储水库)
调节水热平衡。
(2)环境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危害
·环境问题的表现:
砍伐森林导致雨林面积减少
·环境问题的原因:
(1)人口增长和政府鼓励,农民毁林开垦;
(2)政府开发国土,修建亚马孙大公路;
(3)利益驱使,砍伐森林买卖木材;
(4)跨国企业投资开发,建设牧场。
·环境问题的危害:
(1)土壤肥力下降,植被恢复困难;
(2)制氧和固碳能力减弱;
(3)生物栖息地缩小,多样性减少;
(4)影响水热平衡,导致全球变暖。
(3)保护措施
(1)加强立法
(2)加强宣传和研究
(3)加强资金投入
(4)建设自然保护区
(4)治理成效
毁林面积降幅增大
人们环保意识增强
②黄土高原
1.自然环境特征
(1)沟壑纵横的塬梁峁地形
(2)过渡性,生态稳定性差
2.环境问题:水土流失
3.问题原因
自然:降水集中;土质疏松;坡陡谷深;
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滥垦、滥伐、滥牧;轮荒;工程。
4.危害
(1)耕地面积减少;
(2)土壤肥力下降,持水力下降。
(3)泥沙淤积,水库库容减少;
(4)下游形成“地上河”,易发涝灾;
5.治理措施
(1)生物措施:造林种草
(2)工程措施:打坝淤地、鱼鳞坑
(3)农耕措施:修筑梯田、草田轮作
(4)调整产业结构:牧工农相结合
6.成效:减少对土壤侵蚀,改善农林牧生产条件
③三江平原
1.环境特征:雨热同期,地势地平,连片沼泽
2.三江平原湿地的重要价值
(1)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2)降解环境污染
(3)调节气候与径流,减少洪涝
(4)涵养水源,巨大生态蓄水库
3.环境问题表现:湿地面积减少
4.环境问题原因:大规模农垦
5.环境问题危害
(1)河流萎缩干涸,地下水位下降
(2)旱涝灾害频发,蓄洪能力减弱
(3)大量使用化肥,导致水体污染
(4)土壤风蚀退化,次生盐渍化
(5)动物迁徙,种群下降
6.三江平原湿地可持续发展对策
(1)调整作物结构,改造中低产田,发展水田,增加人工湿地;
(2)合理使用化肥,多用有机肥、生物复合肥;
(3)植树造林,减少土壤风蚀,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4)建立湿地保护区,加强宣传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