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与《十面埋伏》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与《十面埋伏》赏析

摘要本文简略介绍了琵琶的历史及其五大流派,有浦东派、平湖派、崇明

派、汪派以及刘德海的新派,讲述了《十面埋伏》所依据的历史故事,《十面埋伏》共有13个小段,分三个部分,分别指出了各个段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效果。

关键词琵琶《十面埋伏》技巧

一、琵琶及其流派

琵琶在古代时称“枇把”,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枇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由此可知,由于向前弹曰批,向后弹曰把,按其弹奏特点故曰枇把,开始是在马上弹奏的,后来到了魏晋时期改称为琵琶,一直沿用至今。琵琶是我国古老的乐器之一,几千年演奏了丰富的经典乐曲,从演奏风格和手法上可分为文曲和武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琵琶音乐不断演变发展,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和地域隔离,明末清初,我国琵琶音乐渐渐分为南北两大派别,后来北派衰落,而南派则日益繁荣,同时又形成了江南五大琵琶流派,分别是浦东派、平湖派、崇明派、汪派以及刘德海的新派,刘德海的新派是集众家之所长,在现代审美意识的大背景下创立的,对乐曲进行重新整理,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二、《十面埋伏》的历史故事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乐器琵琶的武曲代表作品,其音气势磅礴,慷慨激昂,艺术形象鲜明,是中国琵琶武曲的巅峰之作,它完整地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的表现了古今闻名的楚汉战争。由于宋朝之前都认为刘邦仁义而项羽残暴,因此主要表现的对象是雄壮威武的汉军,以暴虐的项羽失败衬托了正义之士的汉军,表达了仁者必胜,暴虐必败的历史感慨。

这首乐曲描绘了楚汉战争的最后阶段的历史画面,其表现手法有详有略。公元前202年,刘项鸿沟订约划分天下,项羽东归,陈平和张良力谏刘邦进攻项羽的疲惫之师,刘邦同意,率领20万大军追击项羽,不过,被项羽击退,损兵2万余。刘邦以封王为代价请韩信、彭越、英布率军前来共击项羽。韩信从齐国一路从北向南攻城略地,楚国大半甚至项羽的都城彭城都被韩信拿下。4路大军会盟与垓下,与项羽展开决战。刘邦任韩信为总指挥,白日升帐分派任务,夜里派兵数万埋伏于项营两侧,韩信本部30万主力大军作为中军正对项羽,刘邦20万大军在韩信身后,周勃断后。开始韩信主动进攻项羽,假意败退,项羽率军追击,想一举击溃汉军。由于汉军大将众多,韩信将大军分配给各个将军带领,分段截击项羽,以削弱其兵力。由于项羽骑兵攻击猛烈,与后军步兵拉开距离,汉军两翼伏兵乘机包围了项羽的步兵,此时韩信反击,缠住了项羽骑兵。项羽见大军被分割为两段,反身杀回解救步兵,合兵一处退回大营。此次会战项羽主力伤亡8万,已经无力再战。当天夜里张良出四面楚歌之奇计,率楚人以及会楚歌者高唱楚歌,借以引起楚军的思乡之情,不过最重要在于声音的气势造成楚军的恐慌,以瓦解楚军士气。当夜虞姬自刎,项羽率800骑兵突围。第二天,刘邦发现

项羽逃走,派5000骑兵追击。项羽向一老者问路,被老者引入沼泽中,最后汉军再乌江追上项羽。项羽不肯上乌江亭长的船逃回江东,将马送给乌江亭长(个人此段不实,若乌江亭长得到了项羽的乌骓马,必然会被刘邦通缉,历史也会有记载,如同关羽死后,他的赤兔马也有记载一样)。然后与汉军做决战,看见追击自己的是昔日部下吕马童,于是项羽拔剑于乌江自刎。因刘邦出千金,邑万户悬赏项羽头颅,众将皆争项羽尸身,最后项羽被一分为五,五个将领平分了奖赏,得胜回营。楚汉战争结束,刘邦登上帝位,建立了汉朝。

三、《十面埋伏》乐曲赏析

《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形式,全曲共有十三段,每段都有一个高度概括性的小标题。十三段又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绘的是是战争的准备阶段,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个小的段落情节。第二部分表现的是战斗的整个过程,包括: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这三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第三部分是战争的结束,包括: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

(一)第一部分战争准备

这部分主要写汉军战前安营扎寨、擂鼓聚将、点将、排兵布阵、走队操练等演习过程。此段这种表现了汉军军队的强大的威武雄壮、军纪严整、斗志高昂的阵势,音乐昂扬有力,通过模拟鼓声、号角声,鼓声由慢变快,表现出大战前的势如张弩的紧急状态,给心理一种极大催动。这部分乐曲的五个小段是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

“列营”是全曲的一个引子,在首音上用了“轰”的指法,表现出的隆隆的战鼓之声和高亢的号角声,揭开了决战的序幕。乐曲用了多种节奏和“双弹”、“双挑”、“滚”等弹挑类的指法,在原谱中作了三次反复,表示三通鼓,给人以临战前的阵阵紧迫感,不过新派刘德海只用了一遍。演奏出铿锵有力扣人心弦的战鼓声给人以紧张感。

“吹打”这一段旋律性极强、抒情气息比较厚重,该段用了“轮指”的演奏指法,奏出琵琶的长音,模拟了行军中汉军浩浩荡荡、阔步前进、笙管齐鸣的壮阔场面,军队纪律严明,由远而近。在音乐上与“点将”连成一体。这段运用长轮来代表吹管乐声,用挑二、三、四弦来模拟打击乐声,宽广雄壮。

“点将”、“排阵”、“走队”这三段在演奏中,不同演奏者都有所变化。共同特点在于节奏整齐紧凑,音调跳跃富于弹性,表现汉军的高昂士气和演练中队形变换以及士兵矫健的步伐。“点将”的旋律与“吹打”的后半段相同,突出了琵琶武曲中的“武”字,出音清晰、节奏稳、速度较快,前当地表现了点将法令的紧张严肃气氛。“排阵”是以两小节为一个单位,采用核心音调展开的手法,作了节奏音型的模进,在音乐上两者是一个连贯的整体,主要采用了“摭分”、“摭扫”这两种不同的手法。“走队”在每拍后半拍的贯穿到底的有力而有规律的一个强音演奏,八分音符节奏型和三条空弦音上演奏,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汉军将士得令出征,列队排阵,充满信心奔赴战场的精神风采。音区由高音区进入中音区,最后落在低音区,有着明显的音色对比,调式、调性在不断地游移变化着,这既在色彩上富有对比效果,也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这部分的乐曲开始就充分发挥出“拂轮”的威力,在高音区奏出强烈而雄壮的鼓声,然后又模拟军号、炮声、马蹄声等古代战争中的典型音响,乐曲一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