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笔记 01.解表剂——辛温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解表剂 第一节 辛温解表
一、麻黄汤:《伤寒论》
【处方】麻黄6g 桂枝4g 杏仁9g 甘草(炙)3g
【功能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
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
卫阳被遏 → 恶寒重 发热轻 无汗 脉浮
营卫郁滞 → 头身疼动、脉紧
肺气不宣 → 咳喘
君:麻黄 (1)发散风寒(2)宣肺平喘
臣:桂枝 (1)解肌发表(2)温经止痛
佐:杏仁 降利肺气
使:甘草 调和诸药,缓核峻烈
随证加减
喘急痰多,表证较轻: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辛荑
挟湿兼骨节疼痛,加苍朮、苡仁
兼里热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
麻、桂相须,发汗力量较强,容易引起大汗亡阳(麻黄桂枝3:2的比例是麻黄汤特征)
麻、杏宣降(桔梗、白前也是一宣一降,化痰止咳)
张仲景对服用麻黄汤的要求:密切观察、中病即止、不可过量;(这也是用解表剂的通则)
附方1.大青龙汤:《伤寒论》
【处方】麻黄12克(去节)桂枝4克(去皮)甘草5克(炙)杏仁6克(去皮、尖)生姜9克(切)大枣10枚(擘)石膏20克(碎)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3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恶风烦躁,不得眠。
【备注】本方是以麻黄汤加重麻黄、甘草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所组成。麻黄汤功能发汗解表,本方加重麻黄则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增加石膏清内热,除烦躁;倍甘草,加姜、枣,是和中气,调营卫,助汗源。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大青龙汤的大,是相对于麻黄汤,发汗力量大,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内停,外有风寒表实证,擅于祛除寒饮;
大青龙如龙势兴云泼雨,小青龙汤如龙卷波涛之中,水泛能除。这是一种比喻,大、小青龙汤是比喻。
附方2.三拗汤
功用:宣肺解表。用于表证较轻,风寒轻证,而以肺气不宣为主要表现。
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鼻塞声重,语声不出,咳嗽胸闷。
组成:麻黄汤去桂枝
三拗汤是个基础方。肺系重象。鼻塞声重,语声不出,咳嗽、胸闷,这个重像。
它可以有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无汗,但较轻,它没有明显的头身疼痛,因此去掉桂枝了。
附方3.华盖散
组成:麻黄汤去桂枝,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
治: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华盖散是个常用方,它发散风寒,因为去掉桂枝,所以用于风寒表寒证较轻。
集中反映在肺气不宣,兼有痰气互结。降气化痰为其特点。(小孩可用)
像苓桂朮甘汤,偏阳虚的基础方;
参苓白朮散,兼气虚型脾运,脾胃气虚型居多,配丸药吃时间长才能治本。
二、桂枝汤:《伤寒论》
【处方】 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 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等见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上五味,哎咀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注意】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表实无汗,表寒里热,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者,均忌用。
【备注】本方证属腠理不固,风寒外袭,营卫不和。治宜辛温解肌,调和营卫。方中桂枝散寒解肌为君;芍药敛阴和营为臣;生姜助桂枝解肌祛邪,大枣助芍药和里营,并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配合成方,共奏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功。
桂枝汤是一种祛邪调正相结合治法的典型代表。前面麻黄汤是祛邪为主的。
桂枝汤侧重于以风邪为主,寒邪较轻。这种风寒结合。麻黄汤证是侧重于寒邪较重
外证得之,它能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能够化气调阴阳。桂枝汤证,叫做卫强营弱证
证候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中风
卫阳浮强 → 恶风、发热、头痛、脉浮
营阴泄弱 → 汗出、脉缓
肺胃不和 → 鼻鸣、干呕
方义分析
君:桂枝 1.散风邪(风寒以风为主,也能散寒) 2.助卫阳
臣:白芍 1.益营阴 2.敛汗出
佐:生姜 助君药散邪,兼和胃止呕
大枣 益气补中,健脾生津
佐使:甘草 1.助桂枝、生姜以辛甘化阳以实卫;助白芍、大枣以酸甘化阴以和胃
2.调和诸药
桂枝白芍 调和营卫的基本结构。既能助卫阳,又能益营阴,既能散风寒,又能够敛汗出。
(等量) 调和五脏阴阳,外可以解肌和营卫,内可以化气和阴阳,(桂枝汤的基本结构)
姜枣。对内调和脾胃,调和气血,对外可以调和营卫。
桂枝甘草,有温通
心阳的作用
芍药甘草,常用的酸甘配合,缓急止痛的基本结构。
桂枝、生姜、甘草一个系列,“辛甘化阳”(化有转化之意)
芍药、大枣、甘草这个系列,形成“酸甘化阴”(化有转化之意)这是一个标准的阴阳双向调节。
桂枝得芍药,散中有收,汗出有源
芍药得桂枝 滋而能化,补不敛邪
附方1 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汤加葛根
功用: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主治:桂枝加葛根汤是治疗风寒客于太阳经输,项背,同时主证是营卫不和的。
附方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组成: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素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三、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处方】羌活5克 防风5克 苍术5克 细辛l.5克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芩 甘草各3克
【功能主治】发汗祛湿,兼清里热。治感风寒湿邪,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者。
【用法用量】上药九味,嚼咀,水煎服。若急于取汗,宜热服,并以羹粥助之;若需缓汗,宜温服。亦可不用汤粥辅助。
【备注】本方主用羌活上行发散,除肌表之风寒湿邪,并善治肢体疼痛;防风、苍术发汗祛湿,助羌活解表散邪;细辛、白注、川芎散风寒,宣湿痹,行气血,除头身疼痛;更用黄芩、生地,既清在里之热,又制诸药之温燥;甘草调和诸药。九药合用,共奏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功。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之征。
(使用注意:这个方比较温燥,阴虚内热,风热表证不能用。)
辨证要点:
外感风寒表实证 →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
风寒挟湿证 → 肢体酸楚疼痛
里有蕴热 → 口苦微渴,脉浮,苔白或微黄
随症加减
挟湿较轻,肢酸不甚,去苍术、细辛;
痹痛甚剧,加独活、灵仙、姜黄;
湿重胸满,去生地,加枳壳、厚朴;
里热不明显,生地、黄芩减量;
里热甚者,加石膏、知母。
方义分析
君 羌活 发散风寒湿邪,止痛
臣 防风 风中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苍朮 发汗祛湿,善祛太阴寒湿
佐1 细辛 祛风散寒,宣痺止痛
白芷
川芎
佐2 生地 轻泄里热,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
黄芩
使 甘草 调和诸药
引经问题:
太阳经:羌活,
阳明经:白芷,
少阳经:黄芩,
太阴经:苍朮,
少阴经:细辛,
厥阴经:川芎。
防风为“风药之卒徒,走十二经”。(卒徒→最听话的小卒子)
九味羌活汤的一个意义,它是一个羌防剂,用来治疗风寒夹湿型的外
感的一个代表方剂。
又有分经论治这个思想,
羌防剂与麻桂剂的比较:羌防剂针对风寒湿,麻桂剂针对风寒
四、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处方】 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120克 甘草(炙)30克 陈皮60克(不去白)
【功能主治】理气解表。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10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6克,入盐点服。
【注意】服药期间,戒食荤腥、酒、肉。
【备注】方中紫苏叶辛温解表,温中行气;香附、陈皮理气畅中;甘草调和诸药。合用共奏理气解表之功。方中紫苏、香附有安胎作用,故妊娠感冒,用之亦颇适合。
主治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君:苏叶→发散风寒,理气宽中
臣:香附→行气开郁
佐:陈皮→理气化湿
佐使:甘草→补气和中,使行气而不耗气
调和诸药
随症加减
风寒较重:加葱白、生姜、荆芥
气郁较甚:加柴胡、厚朴、大腹皮
湿浊较重:加藿香、厚朴、半夏
咳嗽有痰:加苏子、桔梗、半夏
香苏散总的来说,它是一种理气解表的一个基础方
苏叶这味药比较全面,能走气分,能走血分。不同用量有不同的作用。用量偏大发散为主。
苏叶中等用量,比如6到9克,有理气,疏散,疏理气机。小剂量,一般4到6克。很多治内
伤病方子里配这个,它能够解郁,带一点疏通气血,并不有很大的理气作用。当然我们后
来一般用这个,苏叶单独用呢,作为理气的话,多用苏梗。在它自身用量当中偏大一点。
用小呢可以解郁,小剂量,带点疏通气血的作用。所以表里证都可以配用,也比较平和。
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发散药。
治湿,有的强调芳化。有的强调肺为水之上源,开宣肺气。有的燥湿可以运脾,提法很多。
三焦的特点。上焦开宣。中焦两种方法,苦温燥湿,苦寒燥湿。分别针对寒湿或者湿热。
中焦还有芳化,芳香化湿。下焦淡渗。“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五、小青龙汤:《伤寒论》
【处方】麻黄(去节)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干姜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6克(去皮)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功能主治】解表蠲饮,止咳平喘。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溢饮,身体重痛,肌肤悉肿。现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属外感风寒,内有停饮者。
【用法用量】上药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两次温服。
若口渴,去
半夏,加栝楼根9克;微利,去麻黄,加荛花(熬令赤色)5克;噎者,去麻黄,加附子(炮)1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去皮、尖)9克。
【备注】方中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宜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诸药温散太过而耗散肺气;炙甘草缓和药性,益气和中。合用而成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剂。
(使用注意: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因为本方较温燥 )
方解(方义分析)
病机:外寒里饮证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寒 | 里饮
君 麻黄\ 发散风寒 | 臣 干姜\ 温肺化饮
桂枝/ 宣肺平喘化饮 | 细辛/ 助君药散寒
-------------------------------|-------------------------------
佐 白芍:和营养血,制约麻桂, | 佐 五味子 敛肺,防肺气耗散
以防发汗太过 | 半夏 和胃止呕,止咳化痰
----------------------------------------------
佐使 甘草:理气和中,调和诸药
麻黄汤证纯属表证,它是一个基础的方剂;小青龙汤证内有寒饮,所以苔白滑,反映出寒饮的特征
大青龙汤的大,是相对于麻黄汤,发汗力量大,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内停,外有风寒表实证,擅于祛除寒饮;
大青龙如龙势兴云泼雨,小青龙汤如龙卷波涛之中,水泛能除。这是一种比喻,大、小青龙汤是比喻。
小青龙汤:表里同治,外散风寒,内化寒饮
小青龙汤的配伍特点:散中有收,开中有合。 (芍药酸敛,避免散之太过)
温化寒饮的常用组合:
干姜 细辛 五味子
(温化)(温散) (收敛)
麻黄桂枝3:2的比例是麻黄汤特征
桂枝白芍1:1等量是桂枝汤的特征
姜、辛、味(干姜,细辛,五味子)是治疗里寒证得重要组合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苔白滑,脉浮。
基本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和寒饮(咳喘,痰多而稀)的最基本表现做为根据
随证加减:
表寒轻证:去桂枝、麻黄改为炙麻黄。
寒饮化热:加石膏、黄芩。
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冬花。
鼻塞涕多:加辛荑、苍耳子
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附方: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卷上
【处方】 射干9克 麻黄12克 生姜12克 细辛 紫菀 款冬花各9克 五味子3克 大枣7枚 半夏9克
【功能主治】宣肺散寒,化饮止咳。治外感风寒,痰饮上逆,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
【用法用量】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煎麻
黄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
【备注】方中麻黄宣肺散寒,射干开结消痰,并为君药,生姜散寒行水,半夏降逆化饮,共为臣药,紫菀、款冬花温润除痰,下气止咳,五味子收敛耗散之肺气,均为佐药;大枣益脾养胃,为使药。诸药相配,共奏宣肺散寒,化饮止咳之功。
主治:痰饮郁结,气逆喘咳证。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鸣声音。
功用: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组成:小青龙汤去桂枝、芍药、甘草、干姜,加射干、紫菀、冬花、生姜、大枣。
六、止嗽散(《医学心悟》)
【处方】 桔梗(炒)荆芥 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1千克 甘草(炒)360克 陈皮(水洗,去白)500克
【功能主治】止嗽化痰,宣肺解表。治诸般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9克,食后及临卧用开水调下,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备注】方中紫菀、百部、白前止咳化痰;桔梗、橘红(方中为陈皮)宣肺理气;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七味相配,共奏止嗽化痰,宣肺解表之功。
外感当中各种咳嗽的基础方(多因外感解表不彻底所致)
加荆芥,是微有恶风发热。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是指的肺气不宣。
方义分析
君: 百部、紫菀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止咳化痰,新久咳嗽皆宜
臣: 桔梗、白前 一宣一降,化痰止咳(麻黄杏仁也宣降)
佐: 荆芥 疏风解表
陈皮 理气化痰
佐使: 甘草 合桔梗利咽止咳,又可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
肺为娇脏,历代多指肺易伤难愈。(肺多表证)易伤指1.外邪易伤 2.受各脏内邪的熏蒸
难愈是指它不难寒热,所以用药要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有寒热熏蒸,它就继发病变多
寒症,脾和肾为主; 脾胃寒症累及肺;
肾为水脏,阳气不足,一有寒象往往造成水液不化,而水寒射肺是常见的
辨证要点: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
使用注意:阴虚劳咳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随证加减:
咽痒咳嗽:加防风、苏叶、生姜。
痰黏难咯:加半夏、茯苓、桑白皮。
肺燥干咳:加瓜蒌、贝母、知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