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化湿止痢方
夏天腹泻 中医的治疗偏方
夏天腹泻中医的治疗偏方夏天是腹泻的高发季节,不仅仅抵抗力弱的孩子容易腹泻,有些成年人也容易在夏天出现腹泻的现象,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疗呢?中医认为治疗夏天腹泻应该要对症下药,下面就来一起看看中医是如何治疗夏季腹泻的吧。
夏天腹泻的原因夏季容易滋生细菌。
夏天气温高,湿度大,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孳生的良好环境条件。
夏天剩饭、剩菜、水果比起冬天更容易变质,就是某些细菌、霉菌孳生所致。
夏季苍蝇、蟑螂携传播肠道疾病。
夏天苍蝇、蟑螂等肠道传染病的媒介大量孳生、繁殖。
这些疾病传播媒介常在垃圾、粪便、厕所与食品、果蔬、餐厅、小食摊间来回活动,将病塬体携带、传播开来。
夏季胃液被稀释抵抗力下降。
天气炎热,大量出汗,大量饮水,冲淡了胃酸,降低了胃肠道抵抗力,由口进入体内的病塬体不能被胃酸杀死。
正常人的胃液呈酸性,能将吃进去的大部分病塬体杀死,人体不至于发病。
大量喝冷饮对胃酸影响更大,因为冷饮会使得胃粘膜血管收缩,胃酸分泌减少。
贪凉饮冷、消化不良。
一到夏天,日常饮食也变得复杂起来。
凉菜、冷饮、冰淇淋、冷热交替,最容易导致消化不良,从而引发腹泻。
再比如长期处在空调环境下的人,如果不注意腹部的保暖,会导致胃肠痉挛,进而发生腹泻。
中医治疗夏季腹泻的方法是怎样的呢?中医治疗夏天腹泻的偏方慢性腹泻:参苓白术丸。
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
参苓白术丸组方中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人参、白术、扁豆等健脾益气,恢复脾胃功能;另一方面白术、茯苓等又能健脾化湿,减少腹泻次数。
中医认为脾虚则易生湿,湿重则泄泻,因此健脾益气化湿就是本方治疗的精髓所在。
此外,对于伴有脾胃虚寒,表现为胃部怕冷,大便稀溏,不能进冷食者,可以加用香砂养胃丸合并治疗。
而久泻伤肾,出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每日晨起腹泻,俗称五更泻者,合用四神丸以温肾健脾。
急性腹泻:葛根岑连汤。
葛根、黄岑、黄连炙、甘草。
从葛根芩连汤的组成来讲,葛根、黄芩、黄连以清热利湿为主,并能升清止泻。
夏季止痢4款食疗粥
夏季止痢4款食疗粥
大蒜粥用紫皮大蒜2个,糯米100克,白糖适量;将大蒜去皮,洗净,同糯米一同煮粥,加白糖调味;用法是食粥,每日1次,连服3天;功效是化湿解毒,温里涩肠止痢。
适用于寒湿痢。
酸梅粥用酸梅粉40克,西米50克,白糖适量;将西米洗净,酸梅粉用水调匀,一起入锅熬成粥;用法是食粥,每日1次,连服3天;功效是收敛止痢。
适用于肠滑下痢。
马齿苋薏苡仁粥。
用马齿苋、薏苡仁各30克;将上料共煮成粥;用法是顿食,每日1次,连用3日;功效是清热利湿止痢。
适用于大肠湿热引起的泄泻,痢疾。
长命粥用马齿苋50克,粳米100克,猪肉末50克,精盐、麻油各适量;将粳米洗净,加水煮至开花时,加入马齿苋、猪肉末,再熬片刻,入精盐、麻油调味即可;用法是食粥,每日1次,连食3天;功效是清热解毒,利湿止痢。
适用于湿热痢。
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
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主要应用于治疗湿热内蕴所致的疾病。
湿热内蕴是指机体内湿邪与火邪相交相搏,阻滞了正气的运行,导致脾胃湿热,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各种疾病。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
1.苦参瞿麦汤:组成:苦参12克,瞿麦12克,赤芍12克,以及黄芩12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适应症: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湿疹、痈疽、疮疡等。
2.五味消湿汤:组成:防风9克,苦参9克,瞿麦9克,黄芩9克,连翘9克,大黄6克。
功效:清热利湿,泻火解毒。
适应症:适用于痈疮疡肿、浮肿、湿热感冒等症状。
3.竹叶石膏汤:组成:竹叶15克,大葱4根,石膏30克。
功效:清热利湿。
适应症:适用于痢疾、呕吐、热毒病症等湿热内蕴引起的症状。
4.金银花连翘汤: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板蓝根15克,薄荷15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感冒、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5.海藻泻火汤:组成:海藻100克,连翘20克,瞿麦20克,黄连10克,神曲30克,珍珠母30克。
功效:清热泻火、利湿化痰。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痰火郁滞、便秘、小便短赤等症状。
6.黄连解毒汤:组成:黄连10克,栀子9克,瞿麦10克,芦荟30克,大黄10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泻火。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口腔疮疡、湿疹、痈疡等症状。
7.大青皮承气汤:组成:大青皮30克,立时茶30克,车前子30克,厚朴15克,白芍15克,白术30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通便。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大便干结、尿黄等症状。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使用时应根据具体症状进行选择。
在服用中药期间,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剂量的使用,并注意是否有过敏现象。
若有不良反应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消炎、止血、止泻,调理肠道
消炎、止血、止泻,调理肠道
《白头翁散》白头翁60克,黄柏30克,黄连45克,秦皮60克。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鸡湿热泄泻,下痢脓血。
以上4味,粉碎,混匀,按2-3%比例拌料,连用4-5天。
《四味穿心莲》穿心莲450克,辣寥150克,大青叶200克,葫芦茶200克。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鸡泄泻,痢疾,过料。
以上4味,粉碎,混匀,按0.5-1.5%比例拌料,连用4-5天。
《止痢疾》雄黄40克,藿香110克,滑石150克。
清热解毒,化湿止痢。
主治雏鸡白痢。
以上3味,研磨成末,拌料或开水冲服用。
每只雏鸡0.5克,连用4-5天。
《菌炎肠宁》地锦草,车前草,决明子,青蒿,槟榔,甘草等。
能消炎、止泻和止血,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霉菌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制肠道球虫,特别适合有红粪,血便的病鸡。
按照0.4%比例拌料,连用5-6天。
中医经验方药(肠炎、痢疾方)
中医经验方药(肠炎、痢疾方)
组成:地锦草30g,鸡眼草30g,海蚌含珠(铁苋)30g,水蓼15g山楂30g,木香12g,南沙参100g,甘草10g。
主治
痢疾肠炎之急性期方义痢疾为湿热毒邪侵于肠道,伤其气血而成。
故治疗当以清热解毒为主,行气活血为辅。
本方以水蓼、鸡眼草清热化湿,兼能解毒;地锦草、海蚌含珠、山楂凉血活血,兼能解毒,甘草缓急解毒,合以治病之本。
湿热毒邪郁于肠道,气滞而痛,故以木香调气,气行则痛缓;下利必伤气阴,又兼痢当禁食,所伤补充无由,故重用南沙参养阴益气,支其病体,合以治病之标。
加减:
舌上津枯,口渴心烦者,去水蓼、木香,加麦冬、知母、乌梅,倍甘草;内热炽盛,通身烦热者,加石膏、知母、金银花。
禁忌
除甘淡流质外,均不宜食;初期应禁食,以输液或以补液盐维持。
清热方之止痢汤
止痢汤
【方源】:《验方选编》
【组成】:马齿苋60克,地绵草、凤尾草各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利湿,止痢解毒。
【主治】:痢疾。
症见发热,腹痛,腹泻,便脓血,里急后重等。
【方解】:马齿苋性寒凉,有清热解毒之效。
地绵草、凤尾草合用清热解毒止泻。
本方可用于治疗肠炎,细菌性痢疾,伤寒。
研究资料表明,本方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控制症状及粪便转阴率都有显著效果。
此外,又可用于治疗痈、疖、湿、疹、水田皮炎。
对毒虫咬伤,除内服外,亦可用其煎局部湿敷,有止痒、消炎、消肿作用。
如用鲜品捣烂外敷,则消肿、止痒效果更显著。
注意本方均用鲜品,若用干品则用量减半。
但鲜品优于干品。
白头翁汤医案
白头翁汤医案【方药】白头翁二两(15克)黄柏三两(12克)黄连三两(6克)秦皮三两(12克)【煎服】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不愈,更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70)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372)【解说】本方主治热性下利,临床以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腹痛,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为特征。
其证乃因湿热之邪壅滞,损伤肠道络脉,影响肝气疏泄,壅滞气机所致。
病位虽在肠,而实与肝经有关。
白头翁汤为治热性下利的有效方剂’方用白头翁凉血解毒,秦皮清肝凉血,黄连清热厚肠,黄柏燥湿坚阴。
四药配伍,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病,见有热毒内盛,下利脓血证候者。
【运用】一、痢疾(急性菌痢)黄伟康医案:李某某,男,46岁,因发热、腹泻而入院。
自述于入院前二天起发热(38℃),当El大便五六次,至晚腹泻加剧,几至不能离开厕所,大便量少,有红白冻,伴腹痛及里急后重,入院前一天大便次数达五六十次,发病后食欲减退,无呕吐。
体检:体温.41℃,脉搏138次/分,神志清,-L-、肺正常,血压120/70毫米汞柱'右侧扁桃腺肿大,腹软,肝脾未触及,下腹部有压痛。
化验:血、尿常规无特殊,大便红血球卅,白血球卅¨,当日大便培养:检出副痢疾费氏志贺氏菌。
入院后即给白头翁汤:白头翁30克,黄连6克,黄柏9克,秦皮9克。
体温至次日即降至正常,大便红白冻于服药后第二天消失'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腹部压痛,均于服药第三天后消失,共服白头翁汤6剂,以后大便连续培养2次,均为阴性,七天后痊愈。
按语:本案为厥阴热利,除下利脓血,里急后重外,还当有腹痛、发热、口渴、舌红、苔黄等。
其病机为湿热之邪郁遏不解,损伤肠道络脉,影响肝气疏泄,使气机壅塞。
其病位在肠,而病机在肝,故用白头翁汤治疗。
制痢疾中草药
制痢疾中草药痢疾是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腹泻和腹痛。
传统中药学认为,痢疾是由湿热毒邪所致,因此治疗时应该清热解毒、祛湿止泻。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制痢疾中草药。
1. 黄连:黄连为常用清热解毒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的作用。
可以用来治疗湿热型痢疾。
将黄连研成细末,每次服用3-6克,每日3次,可用开水冲服。
2. 黄芩:黄芩也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的作用。
可以用来治疗湿热型和暑湿型痢疾。
将黄芩研成细末,每次服用3-6克,每日3次,可用开水冲服。
3. 茵陈蒿:茵陈蒿为一种天然的消化药,能够促进肠胃蠕动,增加肠道蠕动频率,从而缓解腹泻和腹痛等症状。
可以用来治疗肠胃不适引起的痢疾。
将茵陈蒿洗净晒干,每次服用10-15克,每日3次,可用开水冲服。
4. 菊花:菊花为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止渴的作用。
可以用来治疗湿热型和暑湿型痢疾。
将菊花泡水喝,每次可用3-5克,每日3次。
5. 金银花:金银花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解毒的作用。
可以用来治疗湿热型和暑湿型痢疾。
将金银花泡水喝,每次可用10-15克,每日3次。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制痢疾中草药,但是在使用中草药治疗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中草药应该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要自行购买和使用。
2. 使用中草药时应该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不要超量或者不当使用。
3. 在使用中草药时应该注意个人体质和过敏史,如果出现不适应该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师。
4. 在使用中草药时应该注意卫生和质量问题,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中草药,并注意保存方法。
总之,在治疗痢疾时可以考虑使用中草药辅助治疗,但是应该注意中草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
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
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方:
1. 八正散:由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栀子、大黄、炙甘草等组成,具有清热利湿、通淋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2. 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柴胡、泽泻、木通、生地黄、炙甘草等组成,具有清肝利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肝胆湿热引起的胁痛、口苦、目赤等症状。
3. 六一散:由滑石粉、甘草组成,具有清暑利湿、健脾和中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暑湿引起的身热、心烦、口渴等症状。
4. 五苓散:由茯苓、泽泻、猪苓、肉桂组成,具有利湿消肿、温阳化气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水湿内停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5. 四妙丸:由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组成,具有清热利湿、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痹痛引起的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以上药方仅供参考,具体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在使用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时,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中医关于“痢疾”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痢疾”的证治分类一、湿热痢1.临床表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肛门灼热,小便短,或发热恶寒,头痛身楚,口渴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2.证机概要:湿热壅滞,肠络受损,气血瘀滞,传导失司。
3.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4.代表方:芍药汤。
5.常用药:芍药、当归、甘草和营理血,缓急止痛;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木香、槟榔、大黄行气导滞,以除后重;肉桂辛温大热,辛能散结,热可防其苦寒太过。
若痢疾初起,兼有表证者,用人参败毒散,解表举陷,即喻嘉言所谓“逆流挽舟”之法;表证已减,痢尤未止,加香连丸以调气清热;身热汗出,脉象急促,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者,用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属热重下痢,加白头翁汤清热解毒;瘀热较重,痢下鲜红者,加地榆、桃仁、丹皮凉血化瘀;夹食滞,见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苔黄腻,脉滑者,加焦山楂、枳壳、炒莱菔子等,或加实导滞丸。
二、疫毒痢1.临床表现:起病急骤,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大便频频,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明显,甚者神昏惊厥,或痉厥抽搐,或面色苍白,汗冷肢厥,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2.证机概要:疫邪热毒,塞滞肠中,燔灼气血,蒙蔽清窍。
3.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4.代表方: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前方清热凉血解毒为主,后方清热止痢,并有调气行血导滞作用。
5.常用药:白头翁入血分,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黄连、黄柏、秦皮清热解毒,燥湿止痢;金银花、生地黄、赤芍、丹皮清热凉血解毒;木香、槟榔行气导滞。
若热极动风,痉厥抽搐者,加羚羊角、钩藤、石决明,送服紫雪丹,以清热解毒,凉血息风;见热毒秽浊塞肠道,腹中满痛拒按,大便滞涩,臭秽难闻,或表现为高热神昏,四肢厥冷,大便不通者,加大承气汤通腑泄浊;神昏语,高热,甚则痉厥,舌质红,苔黄糙,脉细数,属热毒深入营血,用犀角地黄汤、紫雪丹;暴痢致脱者,急服参附汤或独参汤,以回阳救逆。
中药治愈秘方消除湿气缓解痢疾症状
中药治愈秘方消除湿气缓解痢疾症状痢疾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等症状。
湿气是引发痢疾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中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消除湿气和缓解痢疾症状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中药在治疗痢疾中的作用及其秘方。
一、中药治疗痢疾的原理痢疾发生时,肠道受到感染,导致肠道的微生态失衡和阴阳失调。
中药治疗可以通过调理体内阴阳平衡,消除湿气,清热解毒,增强人体抵抗力,从而达到缓解痢疾症状的效果。
二、中药治疗痢疾的常用药材1. 金银花: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缓解痢疾时的发热症状。
常用的使用方法是泡水饮用或煮成药汤服用。
2. 黄连:黄连具有降火去毒的作用,有助于消除湿气和清热解毒。
可以制作成黄连煎剂来缓解痢疾症状。
3. 茯苓:茯苓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能够帮助清除体内湿气。
可以用来制作茯苓汤或茯苓丸,以缓解腹泻等症状。
4. 炒薏米:炒薏米有健脾利湿的作用,可以帮助消除湿气和缓解腹泻。
常用的做法是煮粥或泡水饮用。
三、中药治疗痢疾的秘方1. 桃仁煮:取桃仁15克,将其研磨成粉末,加水煮沸一会儿后略放凉,可搭配少量蜂蜜或红糖调味。
每天早晚各服一碗,连续服用3-5天,可以缓解腹泻症状。
2. 半枝莲盅:取半枝莲40克,加入适量的清水煮沸,然后过滤得到的汁液。
每天饭后服用一小碗,连续服用1周,可以消除湿气和改善痢疾症状。
3. 板蓝根水:取板蓝根适量,和水一起煮沸后略放凉,可适量加入蜂蜜或红糖调味。
每天饭前服用一杯,连续服用7-10天,有助于清热解毒和缓解腹泻。
四、中药治疗痢疾的注意事项1. 在使用中药治疗痢疾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的药材和剂量,避免过量使用或误用。
2. 不同的痢疾病因可能不同,对应的中药治疗可能也会有所差异,建议在使用中药治疗前咨询医生或中药师的意见。
3. 中药治疗痢疾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坚持使用一段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
4. 在使用中药治疗痢疾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油腻食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有利于康复。
古方|葛根芩连汤:清热止泻,治腹泻的经典方
古方|葛根芩连汤:清热止泻,治腹泻的经典方葛根芩连汤【名方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使用历史】约1900年。
【主要成分】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
【整体药性】寒凉。
【功能主治】解肌透表,清热解毒,利湿止泻。
【典型征象】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泄泻腹痛、便黄而黏、肛门灼热,及风热感冒所致的发热恶风、头痛身痛。
【禁忌人群】有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便脓血等慢性病史者,患泄泻后应去医院就诊。
脾胃虚寒腹泻者不适用。
葛根芩连汤全名葛根黄芩黄连汤,出自名医张仲景《伤寒论》,被誉为中药抗生素,具有抗病毒、抗菌、清热、止泻、提高免疫的作用,对流感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发热、头痛、喉咙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葛根芩连汤多效合一,具有抗病毒、抗菌、免疫增强的作用,而且可以同时治疗风热感冒和各种痢疾腹泻。
最重要的是葛根芩连汤安全性高,是纯中药方剂,不会像抗生素那样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等。
拉肚子别怕,葛根芩连汤来解忧葛根芩连汤由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组成,具有外解表邪、内清热燥的功效。
葛根是葛根芩连汤中的主药,甘辛凉,入脾经、胃经。
现代药理学对葛根研究发现,葛根总黄酮、葛根素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脑循环作用。
其中的黄连、黄芩是辅药,苦寒清热燥湿,厚肠止痢。
炙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几种药配合在一起,充分起到湿解肌清热、止泻止痢的作用,特别用于泄泻痢疾,身热烦渴,下利臭秽,同时治疗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
症见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舌红苔黄脉数。
《伤寒论》里曾描述,当邪热内陷于三阳经之里,阳明之腑,必须以芩连直接从里之腑而清泄,又恐怕残邪不能全部被清除出来,所以大量使用葛根透发邪热,让它发于表,由表而解。
葛根辛而不热、不燥,既能升津液输于太阳,又可清解内陷之邪热。
故本方证表邪未解,误下致邪陷阳明引起的热利,当以葛根为主,输津解热;配用苦寒之黄芩、黄连,清胃肠之热,燥胃肠之湿,如此表解里和,身热下痢诸证可愈。
中兽医常用的清热解毒的配方
中兽医常用的清热解毒的配方中兽医常用的清热解毒的配方核心提示:黄连解毒散,银翘散,白头翁散和清热散等中草药对畜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等疾病都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黄连解毒散(千目)处方】千目黄连6g,千目黄芩12g,千目黄柏12g,千目栀子12g。
【制法】混匀。
【用法用量】在饲料中添加,每次,马、牛30~50g,羊、猪6~10g,兔、禽0.2~0.4g。
【功效】泻火解毒。
【用途】防治三焦实热,疮黄肿毒。
【按语】方中黄连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黄芩泻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邪三焦之火,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该方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相当广泛,对多种细菌、流感病毒、钩端螺旋体等均有抑制作用,还能增强白细胞及肝脏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力,并有抗炎、解热、利胆和抗肝损伤作用,经常添加可获得良好的防病效果。
据介绍,夏秋季在畜禽的饲料中添加0.1%,常喂。
可预防火热证。
银翘散(千目)【处方】千目金银花,千目连翘,千目荆芥,千目薄荷,千目桔梗等。
【制法】混匀。
【用法用量】在饲料中添加0.1%,常喂。
【功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用途】防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疮痈初起。
【按语】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荆芥、薄荷、桔梗辛凉解表。
研究证明。
本方对某些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现代广泛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治疗,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清热散(千目)【处方】千目地胆草,千目大青木,千目玉叶金花,千目穿心莲,千目救必应等。
【制法】混匀。
【用法用量】在饲料中添加0.2%(预防)~0.4%(治疗),连用3天。
【功效】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用途】防治胃热食少,暑热尿赤,目赤耳肿,热结便秘。
【按语】本方的解热作用较为显著,并有一定的抗毒、抗炎等作用,特别是对病毒性疾病具有防治的双重作用。
白头翁散(千目)【处方】千目白头翁12g,千目黄连6g,千目黄柏9g,千目秦皮12g。
治疗湿热下利便脓血的方剂
治疗湿热下利便脓血的方剂
湿热下利便脓血是中医的一种证候,指湿热之邪下注大肠,导致大便脓血的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湿热下利便脓血的方剂:
1. 白头翁汤:由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适用于热毒痢疾、脓血便等症状。
2. 芍药汤:由芍药、当归、黄连、黄芩、木香、槟榔等中药组成,具有调和气血、清热燥湿、止泻痢的功效,适用于湿热痢疾、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
3. 葛根芩连汤: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解表清热、止泻止痢的功效,适用于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利等症状。
长期腹泻如何治疗?试试偏方治疗【医学养生常识】
长期腹泻如何治疗?试试偏方治疗
文章导读
生活中大家都会偶尔出现腹泻的现象,和平时的饮食有关,如果经常腹泻就要重视了,要尽早检查治疗,平时可以尝试一些偏方治疗腹泻,例如人参扁豆糕,藿香莲肉饮。
一、人参扁豆糕
做法:人参、白术、陈皮、桔梗、甘草各3克,砂仁 2克,茯苓、莲米、薏苡各8克,炒扁豆、山药各3克,红枣 3颗,面粉
100克,白糖30克。
将以上药物烘干,研成细粉;把药物粉同面粉合匀,加水
适量,加入发面、白糖,揉好发透制成5厘米见方的糕。
把糕放入蒸笼用武火蒸15分钟即成。
功效:健脾温中,用于小儿脾虚腹泻。
二、藿香莲肉饮
做法:藿香、赤石脂、龙肝、寒水石各10克,丁香2克,莲米10克,白糖30克。
把止述药物装入纱布袋内,加水500毫升。
放人锅内煎煮;
共煮二次,每次25分钟,然后合爿:煎液,过滤去渣,在药液内加入白糖即成。
『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之化湿利水方剂类6.断痢汤《外台秘要》
『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之化湿利水方剂类6.断痢汤《外台秘要》
6.断痢汤《外台秘要》
组方:半夏15克 茯苓15克 大枣10子10克
适应症:适用于慢性腹泻、痢疾当其他药物无效,可用本方。
方解:茯苓、半夏去湿利尿,人参补气益中,黄连清热解毒,附子温中止痛,大枣、干姜、甘草温补脾胃。
药物功效:半夏为利痰药,茯苓利湿药,黄连清热解毒药。
附记:用于治疗久泻不止,对慢性胃肠炎、慢性痢疾、慢性肠结炎疗效更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成:天枢、上巨虚、合谷、隐白、中膂俞、三阴交、次髎。
刺灸法:诸穴针用泻法。
强刺激,留针30分钟,间断行针。
功效: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主治证候与疾病:主治证候本方适用湿热郁蒸,气血阻滞,而致泻下赤白,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肛门灼热,可伴有恶寒发热,甚则壮热,口渴心烦,呕吐等,苔黄腻,脉滑数。
主治疾病本方常用于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若遇有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属于湿热者可以用本方加减。
加减:恶寒发热加合谷、曲池;身热甚加大椎、曲池;呕吐加内关、公孙。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合谷为手阳明原穴,上巨虚为大肠的下合穴,三穴合用以通调大肠腑气,使气能调,湿可化,滞得行。
泻足太阴隐白、三阴交以清脾胃之湿热;大肠属金,“实则泻其子”故取属水之膀胱经中膂俞、次髎以调气而除里急后重。
数穴同用,共起清热化湿作用,热清湿化下痢止。
组成:天枢、上巨虚、合谷、隐白、中膂俞、三阴交、次髎。
刺灸法:诸穴针用泻法。
强刺激,留针30分钟,间断行针。
功效: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主治证候与疾病:
主治证候本方适用湿热郁蒸,气血阻滞,而致泻下赤白,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肛门灼热,可伴有恶寒发热,甚则壮热,口渴心烦,呕吐等,苔黄腻,脉滑数。
主治疾病本方常用于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若遇有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属于湿热者可以用本方加减。
加减:恶寒发热加合谷、曲池;身热甚加大椎、曲池;呕吐加内关、公孙。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合谷为手阳明原穴,上巨虚为大肠的下合穴,三穴合用以通调大肠腑气,使气能调,湿可化,滞得行。
泻足太阴隐白、三阴交以清脾胃之湿热;大肠属金,“实则泻其子”故取属水之膀胱经中膂俞、次髎以调气而除里急后重。
数穴同用,共起清热化湿作用,热清湿化下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