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归纳-精选教育文档
地理高一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若最冷月为7月、最冷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第三步,推论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夏雨型(---20xx)2、位置:纬度边线:南北纬10度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3、气候特点(特征):终年高温,一年存有显著的雨(5月---9月)季,旱季(10月----次年4月)4、气候形成原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其中夏季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而形成西南风。
5、该气候条件下以构成的陆地自然拎:热带季雨林拎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该气候条件下以原产的典型动物:象,孔雀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性红壤6、该气候区内原产的城市: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港口城市和棉纺城孟买,城市和麻纺城加尔各答,新兴工业中心班加罗尔,孟加拉国的首都达卡、斯里兰卡的首都科伦坡、泰国首都曼谷,缅甸首都仰光、越南的首都河内、港口和工业中心胡志明市、老挝的首都万象、柬埔寨首都金边,我国海南省的海口、的旅游城三亚,台湾港口高雄。
历史名城台南,菲律宾首都马尼拉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以水稻、茶叶、甘蔗、小麦为主。
雨季播种,旱季收获1、天体: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2、天体系统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构成天体系统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太阳: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
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2、太阳辐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对地球影响:保持地表温度,推动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就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3、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②色球层:耀斑对地球影响:引发电离层扰动,并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并使磁针无法恰当命令方向,影响气候地球:1、地球的普通性: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据结构特征可以分成: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宇宙环境:小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阻碍,处在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平衡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太阳和进动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飞过看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飞过看看逆时针,南极飞过恰好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值1o/日近日点(1月初)慢远日点(7月初)慢各地成正比,每小时15o (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KM小时,两极为0。
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总结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水资源利用
人类通过修建水库、引水工程、提水工程等措施,对水资源 进行时空上的重新分配,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
水资源保护
针对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需要采取节约用水、防治 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水资源危机。
Part
01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02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分布在亚洲东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03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较少,大陆性强,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和南美东
南部。
Part
05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及意义
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 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或系统、综合体)。
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及意义
土壤形成因素及类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
土壤形成因素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 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 自然体。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共同决定了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土壤类型划分
根据土壤的性质和成因,可以将土壤 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地带性土壤、 非地带性土壤等。不同类型的土壤具 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不同气候条件下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型,又形成了相应的土壤类型。
地理环境差异性表现及原因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
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必修一行星地球宇宙中的地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分类
分类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重点总结
精心整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重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重点(一)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 市场影
4.国防的需要:如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重点(二)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
件;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重点(三)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
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
高一地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框架
高一地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框架导言: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通过对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人文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来揭示地球的构造、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在高一地理的学习中,第五章是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知识点总结,本文将以具体的框架来总结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
一、地理环境问题的背景与现状1. 全球环境问题的突出性和严重性- 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 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 生态系统衰退与生物多样性丧失2. 地理环境问题的中国特点- 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 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工业化快速发展- 地理环境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二、地理环境问题的原因与成因分析1.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问题- 工业化与能源消耗- 农业开发与土地利用- 城市化与人口增长2. 自然因素与地理环境问题- 自然灾害与环境破坏- 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三、全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措施1. 国际合作与全球行动- 签署国际环境保护协议- 联合国环境保护机构与项目2. 地方政府与区域发展- 制定环境保护法规与政策- 建设生态城市与绿色产业园区3. 公众参与与环境教育- 加强环境意识与科普教育- 推动环保组织与社会参与四、中国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实践与措施1. 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 国家级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移民与生态恢复2. 河流、湖泊与海洋环境保护- 水资源管理与污染治理- 海洋资源保护与海洋生态建设3. 城市与农田环境治理- 城市绿地建设与城市生态规划- 有机农业与粮食安全五、地理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挑战1.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 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与挑战2. 人类利益与地理环境保护的平衡- 生活品质与环境质量的关系- 环境保护对人类健康与生存的重要性结语: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我们面对的重要问题,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的构成: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2.地理要素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4.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演化的过程(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①气候:地方(局部)气候区域干旱化;②地形:平坦的高原面被沟谷切割成破碎状;③土壤:土壤受流水侵蚀,失去肥沃的表土层,土壤的肥力逐渐下降;④水文:黄河下游沉积,河道淤高,河流改道;⑤生物:部分自然植被与土壤表土层同步消失。
5.森林的作用:平衡大气成分,净化空气,补给土壤有机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2.自然带的命名规则:热量带+植被类型+带(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3.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1)热带沙漠..带;..气候→→热带荒漠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带(热带雨林带和热带草原带)(2)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3)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4.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形成基础:热量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案例: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热量差异很大,气候类型呈现“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海陆位置形成基础:水分自然带南北延伸、东西更替案例: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自然景观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地形形成基础:水热(水分、热量)自然带由山麓到山顶逐渐更替(类似于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注意:①山麓自然带(基带)与该山地所处纬度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
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
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扩展阅读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第五章是高中地理必修一课程中的重要章节,它主要讲述了地球上的生物资源和自然灾害。
本文将对该章节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生物资源1. 生物资源的类型:(1)食品和饮料类资源:包括农作物、畜牧、渔业和采集的食物等。
(2)生态系统支持类资源:包括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它们通过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氧气产生和空气净化等服务。
(3)工业原料和草药类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燃料,以及植物提取物和化学物质等。
(4)医学和美容用品类资源:包括药材、化妆品等。
2. 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建立生态保护区、重视生态旅游、科学利用荒漠、草原和海洋资源等。
3.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源泉,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文化和保健价值。
二、自然灾害1. 自然灾害的类型:(1)气象灾害:如暴雨、洪水、旱灾、冰雪灾害、台风、龙卷风等。
(2)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火山喷发等。
(3)生物灾害:如病毒传染、昆虫寄生、作物病害等。
2. 自然灾害的成因:(1)人类活动的影响:开垦农田、城市扩张、工业污染等。
(2)自然原因:地球内部构造和气象环境的变化等。
3. 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
它们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房屋损毁、农作物减产、经济损失、社会秩序紊乱、环境污染等。
4. 自然灾害的防治:(1)气象灾害的预防:如建立气象监测系统、加强防汛工作等。
(2)地震灾害的预防:如合理规划建设、加强地震预警、提高抗震能力等。
(3)生物灾害的预防:如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4)应急准备工作的开展:如组织抢险救援、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等。
地理必修一第5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5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 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植物又向大气中释放氧气,枯枝落叶等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土壤中的有机质,影响土壤的肥力。
- 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 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无机盐等,将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一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 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环境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例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当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加强,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相对增强,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例如,在山区,由于地壳运动使山体抬升,随着山体的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加剧,河谷加深,地面坡度增大,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由于植被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气候变得干旱,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2.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 成土母质与土壤。
-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例如,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
高一地理第五章所有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五章所有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
在高一地理第五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本章的所有知识点的总结。
1.地球的结构与构造-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球的核心、地幔和地壳。
核心分为外核和内核,地幔是介于核心和地壳之间的层状结构,而地壳是地球表面最薄的一层。
- 地球的构造:地球由板块构成,板块是地壳和地壳下伴随的上部地幔组成的一个连续体。
2.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做旋转运动,造成地球的白天和黑夜交替。
- 地球的公转: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进行运动,使得四季交替。
3.地理坐标系统- 地理经度:用来表示地球上某一点与本初子午线的夹角,单位为度。
- 地理纬度:用来表示地球上某一点与地球赤道面的夹角,单位为度。
4.地球的气候-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空气的垂直和水平运动。
其中,赤道附近形成的热带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以及两极附近的极地高压带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气候类型:地球表面有丰富的气候类型,包括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
5.地球的水循环- 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分不断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蒸发再循环等过程。
- 水资源利用: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
6.地球的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系统,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类生物的多样性程度,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以及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现象。
- 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和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的过程。
以上是高一地理第五章的所有知识点的概述。
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的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实践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认识到地球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性。
地理 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汇总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点1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结果: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知识点2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1)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产出有机物。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知识点3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表现: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地域分异(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2.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知识点2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因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2.形成基础:________。
3.表现(1)低纬、高纬地区:自然带横穿整个大陆。
(2)中纬度地区:自然带在一定范围内________延伸、________更替。
知识点3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分异原因:从沿海向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
2.分异基础:________。
地理 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汇总
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汇总第五章主要包含四个主要部分:地理学的历史发展,学科主要方法,地图制图规律以及其地理意义,地理研究的具体应用。
1. 地理学的历史发展: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可以追溯到古老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从古代祖先古代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影响力来看,可以分析出地理学的发展历史。
其中,中国古代地理学是一门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受到泰勒、弗洛伊德和萨特等外国地理学家的影响,发展出新的理论和实践。
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种研究地球表面特征和人类变迁的深入学科。
2. 学科主要方法:地理学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调查法、制图法、空间统计分析法、要素着力点分析法和模式演绎法等。
其中,调查法是地理学最基本的方法,主要用于寻找某种地理现象的根源;制图法可以帮助学者通过观察和具体表述的方式,更好的理解特定的地理现象;空间统计分析法可以更加精确地描述某一地理现象占有的空间大小;要素着力点分析法可以让学者知道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特定地理现象;模式演绎法可以对特定的地理现象进行解释,并从不同的角度形成合理的模式,以便对其进行预判和研究。
3. 地图制图规律以及其地理意义:地图制图规律及其地理意义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主要包括几何空间、图像表现和主题类型。
几何空间是指地图所表示的物理空间,比如地形高度、行政等级、山脉、湖泊、国界线等;图像表示是指地图上绘制的视觉或文字,描述了某个特定地点或者整个地区的地理特征;主题类型主要指地图覆盖的主题,一般有气候地形、行政区划、经济发展和人口构成等。
4. 地理研究的具体应用:地理研究的具体应用旨在为社会实践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通常有以下四个方面: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
例如: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例如:市场统计机构的分析和研究,综合情报的统计分析;环境和污染研究:例如:臭氧层破坏研究,天气变化对社会的影响研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例如: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展特征,预测和防护措施研究。
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
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
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
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作为高一必修一的一部分,地理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地理中的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球的独特构造和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等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球的独特构造地球是一个由内部构造和外部构造组成的巨大系统。
内部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坚硬岩石壳,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良好的导热性能。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地球最厚的层,由固态岩石和部分熔融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由外核和内核两部分组成,外核是一层熔融金属,内核则为固态金属。
二、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地形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特征和地貌类型。
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分为内力和外力两种。
内力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作用,包括地壳构造运动和火山喷发等。
地壳构造运动是地球内部岩石构造运动的结果,可分为构造隆起和构造坳陷两种。
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内部熔融岩浆冲出地表形成的。
外力是指地球表层的风、水、冰、重力等力量的作用。
风力可以侵蚀和堆积地表材料,形成沙丘和风化壁等地貌。
水力是指水体的侵蚀和运动,包括河流侵蚀和冲积、海岸侵蚀和沉积等。
冰力是指冰雪的侵蚀和运动,形成冰川和冰川地貌。
重力是指地球引力的作用,可以引发滑坡、崩塌和地震等地貌。
三、地理中的其他重要概念除了地球的独特构造和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地理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概念。
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
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层中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间环境。
地理条件是指一定地理环境中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包括气候、植被、土壤、水资源等。
四、地球的层次划分为了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结构和特征,地球可以按不同的要素进行层次划分。
常见的划分方式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是指地球表层的气体层,主要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和同温层等。
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的水分布层,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
岩石圈是指地球表层的岩石层,包括地壳和部分地幔。
人教(2019)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和土壤
期末复习知识导引5 第五章植被和土壤第一节植被一、植被与环境1.概念:在地球表面,除了极端干旱、寒冷等地方,几乎都有植物生长。
数量不等的不同种的植物,共同生长在一定的地方。
我们把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类型: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作天然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作人工植被。
3.植被垂直结构: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4.森林中的成层现象: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
适应一定光照强度的植物,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在森林中形成若干层。
llkp二、森林1.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这里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
各月都有花开。
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这里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
与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
3.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也称夏绿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
这里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降水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这里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发育了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细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三、知识点三:草原与荒漠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归纳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
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
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
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特点、1、变化性: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统一性: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要的表现形式。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
态的改变。
(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