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博试题-参考答案
人文地理学专业课考博试题[精选合集]
人文地理学专业课考博试题[精选合集]第一篇:人文地理学专业课考博试题2011年人文地理学专业课试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比较优势理论2.刺激扩散3.补偿贸易4.国家实力结构要素5.规模经济6.时空棱柱体二、简答题1.简述土地要素如何影响地区产业布局2.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的内容及意义3.简述城市结构三种模型的异同三、论述题1.试论述一个你所熟悉地区的“十二五”发展规划2.试论述可持续发展的原理3.试以GIS中的叠层原理分析一地居住区说明:此份试卷内容仅为我们2011届同学回忆的版本,并非学校正式公布的标准考试问卷;各位同学们复习的时候可以此作为参考并自己归纳总结答题思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大家考研顺利!第二篇:2014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考博专业课试题2014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考博专业课试题一、论述(共60分)。
1.蔡元培的教育民主化思想。
2.论述近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并论述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3.朱熹与王守仁在道德教育及儿童教育观方面的异同。
4.西方改造主义教育思潮。
二、材料题(共40分)。
1.经亨颐的一段有关教师的论述,让写一篇不少于四百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2.杜威有关做中学的一段论述,让写一篇不少于四百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第三篇:考博试题中国科学院2007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入学考试试题-----土壤学试题中国科学院2007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入学考试试题-----土壤学试题07年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土壤学试题(回忆版试题)一:填空与选择:(5分1题)1、旱地土壤淹水后土壤PH值是(升高/降低/不变)2、国际制、美国制和中国制中对于“砾”的直径尺寸要求都是大于_________3、草甸土、水稻土、沼泽土哪个是地带性土壤:________4、N、P、K中哪些能被矿物固定:________5、土壤固相包括哪三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土壤胶体吸附的Na+、Fe3+、H+中哪些是必须元素_______、哪些是有益元素_________二:名词解释(5分1题)1、土壤肥力(农学家的定义):2、地下水临界深度:三:计算题(10分1题)1、从“孔度=孔隙体积/土壤体积” 推导出“孔度=1-(容重/密度)”2、(记不清了)四:实践题(10分1题)1、试列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常用的三种措施,并简要解释原理2、试列举提高土壤氮肥利用率的三种措施,并简要解释原理3、为什么开垦土壤后土壤有机质会普遍减少?五:问答题(15分1题)1、比较团粒结构和非团粒结构土壤肥力特性差异2、比较旱田和水田的水分运动方式的不同六论述题(30分1题)你认为肥沃的土壤应该具备哪些特性?TOP 华东师范学考博试题景观生态学(2001年)(五选四)1、什么是缀块-廊道-基底模式?如何区分这三类景观结构单元?2、什么是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什么是景观连接度?它对景观功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4、为什么要研究景观格局?研究景观格局的主要方法有哪些?5、景观生态学与自然保护和土地规划及设计有何关系?举例说明如何利用景观生态原理和方法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
人文地理考试参考答案
一.绪论:1.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答案:(1):研究对象: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
(2):学科特性:区域性,综合性,社会性2.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主导理论,代表人物与理论思想(1)环境决定论 (拉采尔)(2)或然论(白兰士)(3)生态论(巴罗斯)(4)文化景观论(索尔)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四个流派答案: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和主要关注点答案: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1)人地关系(2)区域研究(3) 空间分析人文地理学研究主要关注点:five focus(1) location (2) regions (3)place (4) movement (5)human interatons 5.举例说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调查分析(2)社会学(3)空间模型(4)系统分析6.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1)城市与区域规划(2)经济区域与规划(3)社会问题研究二.人口地理学1.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1)农业革命之前-人口特征:A 低人口密度,高出生率和死亡率B.大分散,小聚居C.人口迁移,扩大范围(2)农业革命-人口特征:A.高人口密度,高出生率和死亡率B.出现定居的出落C.出现劳动分工和阶层的分化(3)工业革命-人口特征:A.人口密度变大,出生率由上升转下降,死亡率下降 B.人口迁移规模大2.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3试论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与成因(1)新中国成立前:高位静止阶段(2)1950-1970年:早期扩张阶段(3)1970年代初起,进入后期扩张阶段(4)预计2020年前后,进入低位静止阶段(5)预计2040年前后,进入绝对衰减阶段4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1)自然因素(2)人口构成(3)人口政策5.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1). 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2). 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3). 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平衡6.名词解释:人口构成,适度人口,人口密度,人口分布(1)人口构成:是指按不同的属性划分的各部分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人文地理学参考答案
第一章人地关系1.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2.课堂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人地关系有何变化?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这些省区的人地关系将有何变化?略3.社会调查:调查本校所在地区的人地关系现状,并做一幅本地区的人地系统示意图。
略4.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
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①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②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③生态足迹的研究;④社会质量的研究;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①空间的网络化;②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①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②矛盾和互补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1. 简述农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和第三产业的基本特点。
1)农业经济活动:①强烈的地域性②明显的阶段性2)工业经济活动:①无明显的季节性②专业化与协作化③技术性强,精密程度高④分布集中3)第三产业①产品的无形性②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③部门结构的与时俱进性④与第一、二产业关系密切2. 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何不同?影响因素:①农业经济时代:地形、土壤、气候、水资源、劳动力、科学技术、市场需求、交通运输;②工业经济时代:工业资源、水资源、动力、科学技术、交通运输、劳动力、消费市场;不同: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共同受水资源、劳动力、科学技术、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对地形、土壤、气候的影响比较大,这些因素决定该地区适不适合发展农业经济,而工业经济活动需要工业资源和生产动力的支持才能运转,这都是农业经济活动所不具有的。
3.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各有什么特点?(1)原始农业:①以初级的游牧业和种植业;②劳动效率低下;③对环境具有消极影响(2)传统农业:①以犁耕锄种、手工劳动为主;②对自然有取有予;③会带来农业生态环境问题;(3)石油农业:①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②破坏了农业主要的自给系统;(4)生态农业:①使生产科学化;②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③使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协调发展、有机结合。
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考研试题(回忆版) (1)
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华东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考研试题考研试题考研试题((回忆版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1、1984北京地理坐标系统
1980西安地理坐标系统
1984WGS
2 、R-树索引
3、TIN
4、线条简化和平滑的意义和方法
5、RGB、HSV、CMLK ?颜色模型
二、简述简述
1、根据有效性原则如何提高空间数据精度和扩大空间数据智能化
2、有道路图(线性)和植被内型分布图(多边形),现某区域向建立道路,道路分为三个等级,各个影响范围分别为50,40,30m,问如何知道受影响的植被区域
3、根据地理道路编码,是确定至少要了解多少标识码才能确定道路的左右两侧
4、在进行数字化过程中,有的时候会出现两个中心线相交却没有将交点标明,有时候是多个中心线相交于一点却没有表示出来,则请分别用两种方法来纠正错误
5、空间数据共享的意义和方法。
华东师大人文地理博士统考专业课真题
博导:杜德斌老师招生方向:(1)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2)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地理考试科目:(1)人文地理学(专业基础)(2)世界经济地理(专业课)(3)英语(外语)《世界经济地理》考试试题2002年:1.试述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
2.试述当代跨国资本流动的基本格局。
3.试论网络经济与世界生产力布局的新趋势。
4. 从周边各国的地缘经济环境分析我国边境地区的开发开放前景。
2003年:1.试述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动因与区域格局。
2.试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区域分工。
3.从经济地理的角度论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可能性。
4.试比较分析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带与五大湖城市带的经济与空间结构特征。
2006年:1.试比较分析世界经济三大板块的基本特征。
2.试分析二战后世界汽车生产和市场的动态变化特点及其原因。
3.试论世界石油的储、产、销的基本格局及其对我国石油安庆的影响。
4. 试论当前世界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2007年1.试论“9.11”以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的新特点。
2.试述EU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展的主要成就及面临的问题。
3.试论当前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区位特征。
4.下图是2004年美国本土各州高技术产业就业人数和企业数的分布情况,结合该图分析美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008年1.试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2.从当前石油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分析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区位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4.试述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空间分布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
2009年1. 试论述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空间表现。
2. 试论述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与地缘政治环境及我国与中亚各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
3. 试论述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与中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
4. 试分析投资动机对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区位的影响。
2010年1. 试论述科技革命与产业布局的关系及当前世界产业布局的特点。
华东师范大学期末试卷09-10(A)参考答案
华东师范大学期末试卷(A )参考答案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1.填空题(20分)1) 从理论上讲,在地理学中,数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有两个目的:(1)运用数学语言对地理问题进行描述,建立地理数学模型,从更高、更深层次上揭示地理问题的机理;(2)运用有关数学方法,通过定量化的计算和分析,对地理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揭示有关地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每空1分,共2分)2) 集中化指数的计算公式I=(A-R)/(M-R),其中集中化指数在区间[0,1]上取值,各参数的意义分别为A —实际数据的累计百分比总和;R —均匀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总和;M —集中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总和。
(每空0.4分,共2分)3) 线性模型''a b y x =+是由双曲线模型1/y=a+b/x 转化而成的,其中'y =1/y ,'x =1/x 。
(每空0.5分,共1.5分)4) 主成分分析的主要计算步骤①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 ②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 ③计算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 ④计算主成分载荷 。
(每空0.5分,共2分) 5) 变异函数的四个重要参数分别是:基台值(Sill )、变程(Range )或称空间依赖范围(Range of Spatial Dependence )、块金值(Nugget )或称区域不连续性值(Localized Discontinuity )和分维数(Fractal Dimension )。
变量函数的理论模型可分为三大类:有基台值模型、无基台值模型、孔穴效应模型。
(每空0.5分,共3.5分) 6) 请写出线形规划问题: Min Z=2X 1+3X 2+X 3 满足 X 1+2X 2+X 3≥33X 1-X 2+2X 3≥4X 1,X 2,X 3≥0 的标准形式(1.5分) 7) 在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资源利用优化模型中,对于不同的目标函数,其约束条件均为(1.5分) 8) AHP 决策分析方法的计算步骤为①明确问题;②建立层次结构模型;③构造判断矩阵;④层次单排序;⑤层次总排序。
地理学考研考博真题(2010-2017)
6)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2015年试题(博)
1.简答
1)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伍P150)
2)主要成土过程(伍P338)
3)生物多样性意义(伍P448)
2.论述
4)中国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黄秉维第十四章中国水资源及其利用)
5)我国地貌特征(赵济第二章地貌P4)
6)综合自然区划的内容(伍光和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第二节自然区划P482)
2014年
一、简答
1、土壤的物质组成
2、水量平衡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二、论述
1、生态系统的功能
2、气候பைடு நூலகம்统的组成及特征
3、我国地理地带的主要特征
2013年试题(博)
1.简答
1)土壤的一般形态(伍光和第六章土壤圈P315)
2)水情要素(伍光和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P205)
3)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伍光和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第三节自然地
3)喀斯特地貌(地貌)
2.论述
4)我国地理地域分异的特性(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5)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海洋和陆地水)
6)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大气与气候)
3)简述影响成土过程的因素(赵济第六章土壤地理P82)
2.论述
4)我国地貌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赵济第二章地貌P4)
5)综合自然区划的研究内容(自然地理综合研究P)
6)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对我国的影响(大气与气候)
2010年试题(博)
1.简答
1)主要成土过程(土壤圈)
2)群落分类(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理环境的地域分异P463)
2.论述
4)中国植被的分布规律(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人文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人文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哪类现象?A. 自然现象B. 社会现象C. 经济现象D. 政治现象答案:B2. 人文地理学中,“文化景观”是指什么?A. 自然景观B. 人造景观C. 历史遗迹D. 人文与自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景观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畴?A. 人口分布B. 城市发展C. 气候变化D. 语言分布答案:C4. 人文地理学中的“中心地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韦伯B. 克里斯塔勒C. 冯·杜能D. 哈格斯特朗答案:B5. 人文地理学中的“文化扩散”是指什么?A. 文化在空间上的传播B. 文化在时间上的传播C. 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D. 文化在经济中的传播答案:A6. 人文地理学中,“城市化”一词指的是什么?A. 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B. 城市面积的扩大C. 城市人口的增加D. 城市经济的发展答案:A7. 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空间相互作用”主要涉及哪些方面?A. 人口流动B. 货物运输C. 信息交流D. 所有以上答案:D8. 以下哪项不是人文地理学中的城市等级划分依据?A. 人口规模B. 经济实力C. 政治地位D. 自然资源答案:D9. 人文地理学中,“区域”的概念是指什么?A. 一个封闭的地理空间B. 一个开放的地理空间C. 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地理空间D. 一个具有特定边界的地理空间答案:C10. 人文地理学中的“文化区”是如何形成的?A. 通过自然演变B. 通过人为划分C. 通过文化扩散D. 通过政治决策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 定性分析B. 定量分析C. 空间分析D. 历史分析答案:ABCD2. 人文地理学中,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哪些?A. 气候条件B. 资源分布C. 经济发展水平D. 政策导向答案:ABCD3. 人文地理学中,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哪些?A. 工业化进程B. 农业发展C. 交通设施的改善D. 教育水平的提升答案:ACD4. 人文地理学中,文化景观的类型包括哪些?A. 农业景观B. 工业景观C. 商业景观D. 宗教景观答案:ABCD5. 人文地理学中,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包括哪些?A. 地理位置B. 历史背景C. 人口数量D. 经济规模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历年华东师范大学881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试卷与资料答案
历年华东师范大学881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试卷与资料答案一、考试解读:part 1 学院专业考试概况:①学院专业分析:含学院基本概况、考研专业课科目:881人文地理学的考试情况;②科目对应专业历年录取统计表:含华东师范大学相关专业的历年录取人数与分数线情况;③历年考研真题特点:含华东师范大学考研专业课881人文地理学各部分的命题规律及出题风格。
part 2 历年题型分析及对应解题技巧:根据华东师范大学881人文地理学考试科目的考试题型(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分析对应各类型题目的具体解题技巧,帮助考生提高针对性,提升答题效率,充分把握关键得分点。
part 3 2018真题分析:最新真题是华东师范大学考研中最为珍贵的参考资料,针对最新一年的华东师大考研真题试卷展开深入剖析,帮助考生有的放矢,把握真题所考察的最新动向与考试侧重点,以便做好更具针对性的复习准备工作。
part 4 2019考试展望:根据上述相关知识点及真题试卷的针对性分析,提高2019考生的备考与应试前瞻性,令考生心中有数,直抵华东师范大学考研的核心要旨。
part 5 华东师范大学考试大纲:①复习教材罗列(官方指定或重点推荐+拓展书目):不放过任何一个课内、课外知识点。
②官方指定或重点教材的大纲解读:官方没有考试大纲,高分学长学姐为你详细梳理。
③拓展书目说明及复习策略:专业课高分,需要的不仅是参透指定教材的基本功,还应加强课外延展与提升。
part 6 专业课高分备考策略:①考研前期的准备;②复习备考期间的准备与注意事项;③考场注意事项。
part 7 章节考点分布表:罗列华东师范大学881人文地理学的专业课试卷中,近年试卷考点分布的具体情况,方便考生知晓华东师大考研专业课试卷的侧重点与知识点分布,有助于考生更具针对性地复习、强化,快准狠地把握高分阵地。
二、华东师范大学历年考研真题与答案:汇编华东师大考研专业课考试科目的1999-2018年考研真题试卷,并配备2011-2018年答案与解析,方便考生检查自身的掌握情况及不足之处,并借此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培养应试技巧与解题能力。
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博试题-参考答案
2010年试题1、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色及其国际化的途径。
2、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对举办地选择的合理性及其对我国城市化的中长期影响。
(1)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下设5个副主题,分别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选择上海作为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是合理的,也是有深刻原因的。
首先,上海是位于我国长三角地区,江浙一带有着历史悠久的丰富的人文文化,与上海市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次,上海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雄厚,服务业发展良好,且室内交通迅速,发达,城市繁荣。
第三,上海市有大量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位居我国首位。
第四,上海是人口多,有着巨大的市场吸引力。
第五,上海市发展迅速,开放程度高,且有举办大型国际活动的丰富经验。
第六,有广泛的民众参与和支持。
国际展览局主席洛塞斯泰提出,举办世博会的成功要素有七点:主题要好;要有国际性参与;主办的城市获得全国的支持,具体举办的场所要让人觉得花钱参观是物有所值的;市民要支持世博会,认识到世博会给城市带来的好处;要有文化交流,世界的文化是多样性的,通过世博会来展现世界文化,让人们懂得尊重彼此的文化;要有国际的交流、沟通,通过沟通了解整个世界;举办时效率要高。
上海具备成功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条件,所以,举办地选择上海是合理的。
(2)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核心思想是:城市是人创造的,它不断地演进、演化和成长为一个有机系统。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实的反映了人类对城市发展前景的希望和渴求。
5个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将会在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上给予方向的指导。
另外,在中国,关注城市化,意味着不仅仅关注城市,还要关注农村。
人,要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这是城市人的美好追求,更是8亿农村人的强烈愿望。
华东师范大学881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2012-2018年)
7.什么是文化景观,怎样理解“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折射者”? 8.试述麦金德陆心说的主要观点,并举例分析其实践价值和主要问题。 9.何谓 mental map?试简述 mental map 的形成机制及研究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 25 分,共 75 分) 10.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的不少老旧厂房都转变为创意产业集聚区,试结合城市地理和经 济地理的相关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机理。 11.怎样认识研发中心建设的区位条件,并以此分析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 中心的独特优势和实现路径。 12.何为“产城融合”发展?这对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有何影响?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全球化 2.行为空间 3.文化区 4.第四产业 5.宗教
二、简答题
1.实证主义方法论对传统人文地理学的影响 2.以方言的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对语言传播的影响 3.举例说明拉文斯坦人口迁移法则 4. 一带一路内涵及其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 三、论述题 1 应用人文地理学理论,说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其关键 2 应用地缘政治学说,说明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国家安全战略
第1页
关注自然地理考研公众号,获取更多考研资讯。
华东师范大学 2018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共 1 页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
(881)人文地理学
招生专业(领域)名称:
人文地理学
特殊要求携带的用具(如计算器、仪器、文具等):
无
考生注意:
无论以下题中是否有答题位置,均应将答案做到考场另发的答题纸上(写明题号)。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绅士化 2.一带一路 3.韦伯工业区位论
二、简答题
1.中国城市群发展特点 2.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区位特点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4.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 三、论述题(任选其一分析) 1.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内涵特征及对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启示 2.区域结构要素及相关理论,分析京津冀协同,长江经济带,港珠澳弯区(任选其一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博试题2001年-2010年
《人文地理学》考博试题2001年试题一,简述题(30)1.文化区和文化景观建设(10)2.经济区行政区比较(10)3.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10)二,我国人口城乡转化特征与户口制度改革的方向?(25)三,阐述空间扩散理论,并举例说明。
(20)四.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与方向。
(25)2002年试题1.旅游资源的评价(10)2.21世纪GIS、计量方法在人文地理科学中发展的现状、特点及今后发展趋势(20)3.现代旅游的传播方式的特点,以及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各有什么响应过程(20)4.东部沿海省市城市竞争力(从波特的钻石理论及其指标体系入手)(20)5.中日的自然条件、生活经济状况对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及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30)2003年试题1.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对我国新一轮开发区调整的指导意义(20)2.“S”型城市化极端理论及其对我国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意义(20)3.计量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最新发展及其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影响(20)4.文化结构的内涵是什么?从文化结构的角度分析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20)5.旅游地的不同类型及不同类型旅游地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20)2005年试题2.试述城市及城市圈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简述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并举例说明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4.谈谈你对城市人口容量的看法。
2006年试题1. 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演变规律(25分)。
2. 在国家、城市、乡村三个视角阐述乡-城人口迁移的发展效应(25分)。
3. 大城市地区城乡经济关系的特征及其对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影响(25分)4. 简述GIS、GPS、RS等地理信息技术对推进城市现代化管理的作用(25分)。
2007年试题1、产业集群理论的概念、内涵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2、以上海世博会为例,说明会展业的区位因子和其与城市发展相互作用机理3、东西部和城乡之间大规模人口流动,请辨证地说明其对平衡区域发展的意义,试比较民工荒与保姆荒成因的异同4、现在国内各大都市都在进行交通、通讯、科教文卫等基础服务设施的升级,试说明其理论依据和实现途径。
华东师范大学考博真题清单
华东师范大学考博真题清单华东师范大学考博真题新增清单(把英语排到第一行去)1003日语2012-20161002俄语2012-20161004德语2012-20161005法语2012-2016教育心理学2014中国近现代史2006-2008、2011-20123245西方哲学史(古希腊到至近代):2008-2015、2017年教育管理学2002-2005、2007年现代西方哲学2007-2010年实验心理学2007-2009、2011、2013-2014、2016-2017年中国哲学史(含近现代):2007-2015、2017年(2007-2009、2011年有参考答案)城市地理学2012、2014年教育心理学2014A运动训练学2018A2128作文2009、20183321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20152115中国古代史2012发展心理学2011(含参考答案)、2013年社会法学2013现当代国际关系史2011 2013有机合成2012区域经济学2016劳动法2013中国近现代政治外交2011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20113306中国古代文化史2012世界政治2011、2013年含参考答案外国教育史2007年高等教育管理学2004教育技术学原理2003经济学原理:2007、2009-2011中国近代经济史2007 20008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2012种群生态学1999-2003年2028体育课程与心理学研究:2014、2017-20183034体育与健康研究:2012、2014、2017-20183311中国近现代教育史:2018-20192114中国古代教育史:2018-2019年2098西方哲学史(古希腊到德国古典哲学):20072058专业基础(经济学院申请考核复试):2017高等教育学:2012、2019思想政治教育:20193287元明清文学:2017-20182120中国文学史A:2005、2013(缺一道题)、2016-2018年3225唐宋文学:2001-2003、2005、2017-2018年3250先秦文学:2015-2018年332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文艺理论 20182119中国文学批评史2015体育运动心理学2012。
人文地理学参考答案
第一章人地关系1.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2.课堂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人地关系有何变化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这些省区的人地关系将有何变化略3.社会调查:调查本校所在地区的人地关系现状,并做一幅本地区的人地系统示意图。
略4.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
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①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②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③生态足迹的研究;④社会质量的研究;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①空间的网络化;②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①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②矛盾和互补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1. 简述农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和第三产业的基本特点。
1)农业经济活动:①强烈的地域性②明显的阶段性2)工业经济活动:①无明显的季节性②专业化与协作化③技术性强,精密程度高④分布集中3)第三产业①产品的无形性②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③部门结构的与时俱进性④与第一、二产业关系密切2. 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何不同影响因素:①农业经济时代:地形、土壤、气候、水资源、劳动力、科学技术、市场需求、交通运输;②工业经济时代:工业资源、水资源、动力、科学技术、交通运输、劳动力、消费市场;不同: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共同受水资源、劳动力、科学技术、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对地形、土壤、气候的影响比较大,这些因素决定该地区适不适合发展农业经济,而工业经济活动需要工业资源和生产动力的支持才能运转,这都是农业经济活动所不具有的。
3.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各有什么特点(1)原始农业:①以初级的游牧业和种植业;②劳动效率低下;③对环境具有消极影响(2)传统农业:①以犁耕锄种、手工劳动为主;②对自然有取有予;③会带来农业生态环境问题;(3)石油农业:①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②破坏了农业主要的自给系统;(4)生态农业:①使生产科学化;②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③使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协调发展、有机结合。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考研历年真题附思考题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考研历年真题附思考题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一阐述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和科学性质。
(20分)二、试阐述及评论人文地理学界中有关人地关系理论的诸种论点,并以实际事例说明自己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看法。
(25)三、试阐述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人文地理背景,并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该政策的实践效果。
(25)四、试以自己熟悉地区的资料为例阐述“资源——人口——产业——环境”体系中各环节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该体系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30)2000年一、名词解释(20分)1、行为地理学2、区域3、文化境观4、中心地规模门槛二、简答题(80分)1、试述人文区划的主要分类、意义和原则(15)2、解释人文地理学中非物质因素研究的主要方面及其内涵。
(15)3、试析流动人口对流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0)4、评述主要人地关系理论的得失。
(30)2001年一、名词解释1、卡尔李特尔2、地理物象3、政治整合4、环境决定论二、简答(每10分)1、简述城市内部结果的典型模式2、简述我国旅游地的主要类型3、简述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发展的影响三、论述1、试论人文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作用(20)2、试分析我国东西部文化景观的主要差异及其对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
(30)2002年一名词解释(20)1客家方言(5) 2通勤行为空间(5)3胡焕庸线(5) 4制度文化(5)二简答题(50)1简述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动力机制(15)2简述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15)3简述中国人口增长模式及其成因(20)三论述区域竞争力的构成及其提升途径(30)2003年一名词解析近代地理学的法国学派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制度文化国家的基本特征伊斯兰教的分支与分布二简答1 旅游对区域的自然环境的影响2 汉语的主要方言和分布3 世界流行文化的传播过程4 交通条件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三分析1根据表格(略)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人口素质的差别和原因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2 分析世界纺织工业电子工业和汽车工业布局的新变化2004年一.名词解释:1.文化景观学派,2.人口构成,3.第五产业,4.隔陀,5.基督教教派及分布,6.首位城市法则,7.旅游资源及形成条件,8.行为空间二.简答:1.文化扩散类型,2.人口迁移类型,3.现代农业特征,4.人文地理研究对象三.论述:1.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及现代工业特点2.这个题记不太清楚了,好象是关于城市地理学方面的。
(完整word版)人文地理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常考题汇总及答案要点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现代地理学2.二元论3.人地关系适应论4.人文地理学5.人地关系6.人地相关论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二、问答题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6、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8、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9、试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10、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三、分析题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2、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3、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文化景观2、文化地理学3、形态文化区4、功能文化区5、文化6、物质文化7、制度文化8、精神文化9、文化整合二、问答题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阐述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
6、任意写出我国4个综合文化圈及其风俗文化特点。
三、分析题1、以我国三个地区的民居建筑为例,说明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2、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3、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4、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第三章一、名词解释题1、人口分布2、人口迁移3、胡焕庸线4、人口算术密度5、比较密度6、国际人口迁移二、问答题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三、分析题1、从中国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出发,谈谈其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 1.5分,共30分)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B、人文地理学C、文化地理学D、政治地理学2.首创“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的是希腊学者。
A、希罗多德B、希波革拉第C、柏拉图D、埃拉托色尼3.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
A、竺可桢B、胡焕庸C、张相文D、李旭旦4.制度文化亦称为文化。
A、社会B、政治C、经济D、法律5.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
A、接触扩散B、等级扩散C、刺激扩散D、迁移扩散6.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除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
A、自然因素B、行为因素C、气候因素D、海拔因素7.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A、出生地B、定居地C、迁入地D、迁出地8.1934年,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转变理论。
A、寇尔B、布莱克C、兰迪D、诺特斯坦9.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A、人地系统B、生态系统C、社会系统D、人口系统10.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说。
A、食物短缺B、食物过剩C、宴享D、需求11.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农业。
A、狩猎B、采集C、定居D、迁移12.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与生产能力过剩。
A、需求不旺B、需求过旺C、需求稳定D、需求波动13.种族是指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A、文化形态B、社会形态C、自然体质D、心理素质14.一般认为,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
A、思维B、劳动C、行为D、心理15.以下属于宗教传播方式之一的是。
A、交流和转教B、经商与贸易C、武力侵略D、文化侵略16.以下属于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是。
A、资源价值B、收入水平C、距离远近D、感知环境17.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界限。
A、移动B、通勤C、地域D、网络18.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
人文地理考试题目及答案
人文地理课考试题目一、简答(6′×10 = 60′)1、低碳经济(不确定)答:“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主要有如下要素: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关键是节能减排;尺度是全球范围;范畴是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途径是技术创新、产业调整、体制革新;目的是寻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From 百度:(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低碳城市的构成内容答:1)新能源利用。
可概述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
狭义地讲,指氢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广义地讲,包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采用低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
2)清洁技术。
包括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清洁生产是从资源开采、产品生产、产品使用和废弃物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
3)绿色规划。
一方面,在产业规划中,要加快改造高碳产业、高碳工艺,提高企业准入条件和排放标准;另一方面,在交通规划中,要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
4)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建设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等;推广建筑节能等。
5)绿色消费。
倡导和实施一种低碳的消费模式,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
从日常生活做起,节省含碳产品的使用,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3、人居环境的构成系统答:1)自然系统a)自然指气候、水土地、动植物、地理、地形、资源、环境评价及土地利用等。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C2. A3. B4. D5. C6. D7. A8. B9. C10. D二、简答题1.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改造以及地理条件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文献研究等。
实地考察是其中最常用且重要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研究对象,并通过实地调查获取一手数据。
3.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a. 城市与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形成、演变、布局规划等,以及城市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b. 农村与农业:研究农村地区的特征、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以及农村与城市的差异与联系。
c. 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资源与环境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影响。
d. 人口与人类活动:研究人口分布、迁移、聚居与城市化等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地理现象。
e. 文化与历史地理:研究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以及历史事件对地理格局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论述题人文地理学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些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对人文地理学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人文地理学课程有助于学生对地球的整体认识。
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学生能够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情况,从而形成对地球整体结构和各个地域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这种整体认识有助于学生跳出狭隘的本地视角,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
其次,人文地理学课程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学习人文地理学的过程中,学生将了解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他们会深入思考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从而培养起对环境的关爱和责任感。
这种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试题
1、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色及其国际化的途径。
2、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对举办地选择的合理性及其对我国城市化的中长期影响。
(1)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下设5个副主题,分别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选择上海作为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是合理的,也是有深刻原因的。
首先,上海是位于我国长三角地区,江浙一带有着历史悠久的丰富的人文文化,与上海市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次,上海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雄厚,服务业发展良好,且室内交通迅速,发达,城市繁荣。
第三,上海市有大量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位居我国首位。
第四,上海是人口多,有着巨大的市场吸引力。
第五,上海市发展迅速,开放程度高,且有举办大型国际活动的丰富经验。
第六,有广泛的民众参与和支持。
国际展览局主席洛塞斯泰提出,举办世博会的成功要素有七点:主题要好;要有国际性参与;主办的城市获得全国的支持,具体举办的场所要让人觉得花钱参观是物有所值的;市民要支持世博会,认识到世博会给城市带来的好处;要有文化交流,世界的文化是多样性的,通过世博会来展现世界文化,让人们懂得尊重彼此的文化;要有国际的交流、沟通,通过沟通了解整个世界;举办时效率要高。
上海具备成功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条件,所以,举办地选择上海是合理的。
(2)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核心思想是:城市是人创造的,它不断地演进、演化和成长为一个有机系统。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实的反映了人类对城市发展前景的希望和渴求。
5个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将会在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上给予方向的指导。
另外,在中国,关注城市化,意味着不仅仅关注城市,还要关注农村。
人,要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这是城市人的美好追求,更是8亿农村人的强烈愿望。
在未来几十年,将有数亿农民涌入城市,如何让这些人在城市获得美好生活,是中国城市化必须解决的命题。
所以,在以后的城市化道路选择中要多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必须寻求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才能解决好我国的城市化问题。
总之,通过此次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我们国家一定会学习到很多其他国家先进的经验,将各国多元的文化吸收和融合。
从而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富强,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适宜人类的生活。
3、解释我国的三农政策及其对我国城乡关系的影响。
城乡关系是社会主义社会诸种经济与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差距趋向缩小,到又急剧扩大,再到走向统筹协调发展的过程,其中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汲取。
为了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必须对“三农”给予更大的反哺与支持力度,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道路。
中共十六大后,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特别强调要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把“三农”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
如加大减免农业税改革力度、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补贴、增加良种补贴投入、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认真落实和省税费减免及物价控制政策。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的革命其实质上是农民的革命。
农民一直就占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状况关系着中国的社会稳定。
在现在生产建设时代,农业也是工业、服务业等的基础和支柱。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点和重点都在“三农”。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
在现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才能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4、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的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暴发直接影响到我国产业结构的布局的调整,对一些产业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冲击。
但是,金融危机也加速了全球产业的重新布局,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带来了良好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产业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一、关于“三农”问题。
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农产品需求减少将进一步抑制我国农产品出口和外向型农业发展。
进而减少农民的就业机会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增长。
第二、金融市场波动的加剧。
在金融危机中,我国一些大型商业银行由于投资不慎,遭受巨大损失,直接加剧我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同时,从心理层面影响投资者对中国金融市场的信心。
第三、减少外商直接投资流入。
金融危机恶化当前的世界外部不均衡状况,引起汇率的波动,导致利率升高,造成产品的价格波动,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所有这些风险都可能会影响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动。
第四、受金融危机拖累,国内原材料行业下行。
第五、由于欧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及其进口需求的萎缩,其负面效应正逐步涉及到欧洲和其他地区,导致全球经济明显下滑,这对于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的中国经济会造成较大冲击,尤其给那些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业造成沉重打击。
金融危机也给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蕴藏着机遇。
首先,给我们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到海外拓展业务带来了契机。
其次,金融危机促进中国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从出口产品的结构性调整特征看,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的滑坡,为我国加快转变出口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外部导向型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改革提供了契机,并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加强海外市场开拓,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国
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我国进口而言,一些国家基于生产自救可能会出台一些有利于产品出口的政策,有利于我国相关商品的进口。
再次,金融危机有利于西方制造业向中国转移。
金融危机后,迫于利润与生存压力,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将向中国加速转移,国内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将随之迅速提升。
金融危机到来之时,在美国和欧洲的实体经济出现困难之际,大量的技术公司闲着没事,这种情况下是中国的企业到国外获得技术、获得人才的大好时机。
(2)金融危机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第一是继续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第二是调整区域结构调整,按照生产力、区域布局、工业化的思路,引导沿海地区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竞争的产业群,支持内地发展特色优势企业,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造。
第三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第四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第五推动工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