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检测及补体参与的试验PPT课件

合集下载

免疫学补体PPT课件

免疫学补体PPT课件

03
补体与疾病
补体与感染性疾病
补体与细菌性感染
补体系统在抵抗细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识别和清除病原 体,参与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补体与病毒性感染
补体系统在抗病毒免疫中也起到一定作用,可以调理吞噬细胞对病 毒的吞噬作用,并产生抗病毒炎症反应。
补体活化与感染控制
补体活化后产生的活性产物具有杀菌、溶菌和调理吞噬等作用,有 助于控制感染。
强补体的抗肿瘤作用,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04
补体与药物研发
补体抑制剂的研发与应用
补体抑制剂的研发
补体抑制剂是一类能够抑制补体激活的 药物,其研发主要通过抑制补体级联反 应中的关键酶或调节蛋白来实现。目前 ,已有多种补体抑制剂进入临床试验阶 段或已上市。
VS
补体抑制剂的应用
补体抑制剂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潜在 的应用价值,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炎 症反应、移植排斥反应等。通过抑制补体 的过度激活,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组织损 伤,提高治疗效果。
02
补体与免疫应答
补体在固有免疫中的作用
01
补体在固有免疫中起到重要的防御作用,能够识别和清除被感 染或损伤的细胞,以及外来病原体。
02
补体能够通过激活炎症反应和招募免疫细胞,促进对感染部位
的清除。
补体还能够增强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进一步清除病
03
原体。
补体在适应性免疫中的作用
补体在适应性免疫中起到调节作用,能够影响T细 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补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 制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异常激 活有关,补体系统的异常参与了自身免疫性 疾病的发病过程。

免疫学补体参和反应T细胞数量和其功能检测培训ppt课件

免疫学补体参和反应T细胞数量和其功能检测培训ppt课件

人淋巴细胞比重: 1.070 淋巴细胞分层液: 1.077 人红细胞比重: 1.092
免疫学补体参和反应T细胞数量和其功能检测
9
稀释的血液
分层液
离心前
离心后
稀释的血浆
单个核细胞 分层液 粒细胞 红细胞
免疫学补体参和反应T细胞数量和其功能检测
10
免疫学补体参和反应T细胞数量和其功能检测
11
*离心时要配平 ⑵ 另取一支滴管, 仔细吸出位于血浆和分离液之
免疫学补体参和反应T 细胞数量和其功能检

Part I 补体参与的反应
补体的溶血反应
Part II T细胞数量及其功能检测 E花环形成试验--数量测定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功能
形态学方法 3H—TDR掺入法 MTT比色法
免疫学补体参和反应T细胞数量和其功能检测
2
复习
MBL
Part I 补体参与的反应
免疫学补体参和反应T细胞数量和其功能检测
13
6.高倍镜下观察,计数100个淋巴细胞,计算花 环形成率。淋巴细胞上结合≥3个SRBC者为E 花环阳性。
正常参考值: EtRFC :64.4±6.7%; EaRFC :23.6±3.5%; EsRFC :3.3±2.6%
免疫学补体参和反应T细胞数量和其功能检测
1.抗原: 2%绵羊红细胞; 2.抗体(溶血素); 3.补体:健康豚鼠新鲜血清 4 .生理盐水、 24孔板等。
免疫学补体参和反应T细胞数量和其功能检测
4
步骤
1、取24孔板,按下表加入各成分; 2、将24孔板放在37℃温箱内15-30min,观察并记录结果。
孔号 SRBC 溶血素 补体 NS
1
3滴

补体结合试验和补体测定.pptx

补体结合试验和补体测定.pptx

第11页/共38页
(二)CH50测定方法
1.红细胞浓度的调整
绵羊红细胞(SRBC)采自绵羊颈静脉,制备脱纤维羊血或 用阿氏(Alsever)血液保存液制成抗凝血,4℃保存备用。使 用前,调制成2%~5% SRBC悬液。为使红细胞浓度标准化, 可吸取少量红细胞悬液,加入20~30倍的稀释液,在542nm波 长处测定吸光值以调整红细胞浓度。
➢现 状
影响的因素多、各种制剂需要烦琐的稀释和滴定等, 现代化、自动化抗原抗体检测方法的不断涌现,补体结合试验逐渐被遗弃 补体结合试验作为一种经典的免疫方法类型,其设计和原理仍对新型免疫 方法的建立有着启迪和指导作用
第29页/共38页
第五节 补体受体的测定
补体受体: 存在于多种细胞
清除免疫复合物、净化机体内环境 检测补体受体,有助于判断机体抗感染能力和计 数相应的细胞数量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NK细胞
CR4
gp150/9 5
CD11C/ CD18
iC3b、C3d、C3dg
C5aR/ C3aR
CD88 C5a/C3a(活化G蛋白)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 内皮细胞、肥大细胞、吞噬细胞
第32页/共38页
第六节 补体测定的应用
补体相关试验: 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华氏反应(已淘汰) HLA分型的补体依赖性细胞毒试验 抗原抗体检测的脂质体免疫试验、免疫粘连血凝试验 抗体形成细胞定量检测的溶血空白斑技术 免疫复合物测定的胶固素结合试验和C1q结合试验
第17页/共38页
➢ 参照血清常称之“R(remove)”试剂,即去除某种补体成分之意。已能筛选 到的血清有人C2缺乏、豚鼠C4缺乏、小鼠C5缺乏和家兔C6缺乏的血清

临床免疫学检验 课件 第18章 补体的检测及应用

临床免疫学检验 课件 第18章 补体的检测及应用

一 CP-CH50测定法的原理
? (一)实验原理 ?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 溶细胞作用 ,这种活性很 容易通过 溶血反应 进行 检测。补体能使溶血素特 异性结合的绵羊红细胞溶解,当溶血素和绵羊红 细胞浓度恒定时,溶血程度与补体含量和活性相 关( sRBC- 溶血素激活补体,导致靶细胞溶解)。 ?在一个适当的、稳定的反应系统中,溶血反应 对补体的剂量依赖呈一个特殊的 S形曲线。
? 补体含量与活性的测定,对机体免疫状态的 评价和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一、 补体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功能
分类
根据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可将其分为: 补 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 (complement receptor, CR) 三大部分 。
补体理化性质
? 由肝细胞、巨噬细胞 以及肠粘膜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 均为多糖蛋白,大多数电泳迁移率属 β球蛋白 ?含量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 ,其中C3含量最高、D因
C1IN 150 α
180
H
C4 180 β2 430β2 C6 128 β2 C7 120 β2
75
I因子 93
β
50
60
H因子 159 β 400~480
55
S因子 88
α
500
C8 163 γ1
200
二、补体的活化途径
经典途径
图意示径途活激条三统系体补
补体 成分
分子量
电泳 区带
血清含量参 考值
(μg/ml )
补体 成分
分子量
电泳 区带
血清含量参 考值
(μg/ml )
C1q 390 γ2
70
C9
79
α
240
C1r 95

医学免疫学课件补体

医学免疫学课件补体

2023医学免疫学课件补体CATALOGUE目录•补体概述•补体成分及其功能•补体激活的调节•补体与疾病•补体在临床的应用•研究展望01补体概述补体是一种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参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定义补体在免疫系统中主要起到调理免疫应答、参与炎症反应、调节凝血和抗感染等作用。

作用定义与作用1补体激活途径23由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引发级联酶促反应,形成攻膜复合物,最终导致靶细胞溶解。

经典激活途径由微生物或外源性抗原激活,参与炎症反应和调理吞噬作用。

旁路激活途径由血浆MBL蛋白激活,引发级联酶促反应,形成攻膜复合物,最终导致靶细胞溶解。

MBL途径固有免疫应答补体在固有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调理吞噬、炎症反应和抗感染等过程。

适应性免疫应答补体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发挥辅助作用,促进B细胞和T细胞的活化和分化,参与效应细胞的杀伤和清除。

补体在免疫应答中的地位02补体成分及其功能补体固有成分包括调理素、B因子、D因子、H因子、I 因子、补体受体等。

这些成分参与补体的激活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调节和免疫细胞的活化等过程。

调理素:调理素是补体固有成分中的重要分子,包括C3、C5转化酶等,具有促进免疫应答的作用。

B因子:B因子是参与补体激活的固有成分之一,与C3转化酶结合,促进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D因子:D因子是调节补体激活的固有成分之一,可促进C3转化酶的生成。

H因子:H因子是调节补体激活的固有成分之一,可抑制C3转化酶的生成。

I因子:I因子是调节补体激活的固有成分之一,可抑制C3转化酶的活性。

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包括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H因子结合蛋白等,这些蛋白可以调节补体的活化过程,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C4结合蛋白:C4结合蛋白可以与C4b结合,从而抑制C4b的活性,进一步抑制补体的活化。

H因子结合蛋白:H因子结合蛋白可以与H因子结合,从而抑制H因子的活性,进一步抑制补体的活化。

《血清补体测定的》课件

《血清补体测定的》课件

03
血清补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感染性疾病会导致补体系统的激活,从而引起血清补体水平的升高。通过测定血 清补体水平,可以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等。
例如,在细菌性肺炎患者的血清中,补体成分C3和C4的含量会明显升高,有助 于医生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
补体是由免疫系统产生的,在免疫应 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反应 系统,能够识别和清除外来病原体和 损伤细胞。
补体是由30多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 蛋白组成的蛋白质反应系统,具有级 联酶促反应的特征,参与机体固有免 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补体的组成
01
02
03
补体固有成分
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 胞膜表面,包括C1、C2 、C3、C4、C5、C6、C7 、C8和C9等。
02
血清补体测定的方法
免疫学检测法
总结词
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利用标记技术对补体成分进行检测。
详细描述
免疫学检测法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将补体成分与相应抗体结合,再利 用标记技术如荧光、酶等进行信号放大和检测,从而对补体成分进行定量或定 性分析。源自生物化学检测法总结词
基于补体成分的化学性质,利用特定的化学反应对其进行检 测。
操作繁琐、耗时长
部分血清补体测定方法操作繁琐、 耗时较长,不能满足临床快速诊断 的需求,也影响了检测的普及和应 用。
临床应用的局限性
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
血清补体测定结果只能提供一些间接的线索,缺乏特异性 诊断指标,使得医生在解读结果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不能替代其他检测方法
虽然血清补体测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它不能替代其 他检测方法,如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应用多 种检测方法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补体系统(免疫学检验课件)

补体系统(免疫学检验课件)

识别阶段
细胞膜
C3转化酶的形成
活 化 阶 段
C4b2b 为C3转化酶
C4b
C5转化酶的形成




C4b2b3b 是C5 转化酶; 它导 致膜攻击复合体(MAC)的形成
C3b
C4b
3. 膜攻击阶段
膜攻击复合体(C5b6789n)形成
C5a C4b2b3b C5 C5b + C6 + C7 C5b67+C8 C5b678 + C9 C5b6789n (膜攻击复合体)细胞裂解
(4)体内还存在多种可溶性的和膜结合的补体调节因子,在它们 的配合和控制下,补体系统的激活或抑制处于精细的平衡状态。
第三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一、溶解靶细胞 C1~C9
1.抗感染作用 革兰阴性细菌 旁路途径 溶菌杀菌 细菌+相应抗体 经典途径 溶菌杀菌
2.导致组织损伤与疾病 红细胞+相应抗体 C1~C9 溶血反应
被屏障
暴露 C1q结 合位点
1.识别阶段
• 抗原-抗体复合物(EA)形成后,便结合C1中的C1q, 进而激活C1r和C1s,使C1变成有酶活性的C1 。
C1q
C1r
C1s
补体系统的激活
具有催化作用的分子
具有识别作用的分子
识别阶段
2.活化阶段
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的形成
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和C2,产生的C4b和C2b结 合为C4b2b,具有酶活性,称为C3转化酶。它可以 裂解C3,并与裂解片段C3b结合形成C4b2b3b,它 可以裂解C5,至此,完成了经典激活途径的活化阶 段。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MBL 途径
经典途径

《补体检测及应 》课件

《补体检测及应 》课件

生物化学检测方法
总结词
利用生物化学技术,检测补体成 分或活性。
详细描述
生物化学检测方法包括光谱分析 、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通过 测定补体成分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间接反映补体的含量或活性。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总结词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补体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相互作用。
详细描述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通过检测补体 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相互作用,能够全面了解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和调控机制。
疾病、肿瘤等。
病情监测
通过对补体成分的动态监测,可 了解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有
助于调整治疗方案。
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大规模的补体检测,可了解 人群中特定疾病的流行情况,为
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依据。
02
补体检测的方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
总结词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检测补体成分或活性。
详细描述
免疫学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沉淀反应、凝集反应、免疫比浊法等,通过抗原抗体 反应检测补体成分或活性,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THANKS
感谢观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4
补体检测的未来发展
新型补体检测方法的研发
01
02
03
生物传感器技术
利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实 现快速、灵敏的补体活性 检测,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微流控芯片技术
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实 现微量样本的快速分析, 提高检测的效率,降低检 测成本。
免疫磁珠技术
利用免疫磁珠技术,实现 特异性捕获目标分子,提 高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
补体检测与其他检测方法的联合应用
与免疫学检测方法联合应用

补体检测及补体参与的试验精选PPT

补体检测及补体参与的试验精选PPT

0.2 0.2 0.1 全溶血 •2 1:2000 0.1 0.2 0.2 0.1 全溶血 •3 1:3000 0.1 0.2 0.2 0.1 37℃ 全溶血 •4 1:4000 0.1 0.2 0.2 0.1 30分钟 全溶血 •5 1:5000 0.1 0.2 0.2 以最高稀释度的溶血素仍能产生完全溶血为最大有效反应管 0.1 大部分溶血 (1:4000)即为1个单位,一般试验使用2个单位(1:2000) 22 •6 1:6000 0.1 0.2 0.2
按以下公式计算50%溶血的总补体值
1
CH50(U/ml)= 释倍数
血清用量
×稀
总补体活性参考范围:50-100 U /ml 反应总体积2.5ml为常用
25
(三)方法评价
•CP-CH50测定经典途径总补体溶血
活性
•反应的是补体9种成分综合水平
•方法简便、快速,但敏感性较低 •影响因素多:缓冲液pH 、离子强度、
巴比妥缓冲液
2u溶血素
•1 •2 •3 •4 •5 •6 •7 •8
0.10 0.15 0.20 0.25 0.30 0.35 0.40 0.45
1.40 1.35 1.30 1.25 0.5 1.15 1.10 1.05
0.5 0.5 0.5 0.5 1.20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24
补体的活性有关,与补体的剂量依
赖呈S型曲线。
18
30%-70%呈直线,50%溶血为终点
19
(二)试验方法
•红细胞浓度的调整:2%~5%绵羊红
细胞(SRBC)悬液
•溶血素的配制:是以SRBC免疫家兔
所得的兔抗血清,即兔抗绵羊红细胞 抗体。试验前要灭活补体及进行溶血 素的稀释和滴定。

第18章 补体检测及补体参与的试验

第18章  补体检测及补体参与的试验
衰变加速因子(DAF)和膜反应性溶破抑制物(MIRL) 缺陷:可导致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补体受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R1)缺陷:可导致循环IC的清除障碍。
I因子、H因子缺陷:可引起肾小球肾炎。 C1q缺陷:可引起严重顽固性皮肤损害。 C1q、C1r、C4、C2缺陷:可致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包 括肾炎)。
2.后天性获得性补体活性与含量降低 补体消耗增多:系统性红斑狼疮(SLE)、Ⅱ与Ⅲ型 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球蛋白血症、类风 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移植排斥反应等疾病时,补体 消耗增加,导致血清补体活性与含量降低。其降低程度与 疾病的活动、进程和疗效等有关。 补体大量丢失:如大面积烧伤、大出血和肾病综合征 等,可使大量体液和蛋白质丢失,导致补体活性与含量降 低。 补体合成不足:肝细胞受损或大量破坏、机体营养不 良等可使补体的合成减少,导致血清补体活性与含量降低 。肝病时血清补体活性与含量降低的顺序依次为慢性肝炎 、肝细胞癌、肝硬化和重症肝炎。
二、补体系统的激活
正常情况下,体内绝大多数补体成分通常以无活性形 式存在,只有活化后才能发挥其生物学作用。补体系统可
经三条途径激活。
经典激活途径(经典途径)
凝集素激活途径(MBL途径)
旁路激活途径(替代途径)
补 体 系 统 三 条 激 活 途 径 示 意 图
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溶解细胞、溶解细菌和病毒的作用。 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
CP-CH50
当SRBC和溶血素量一 定时,溶血程度与补体量 及活性呈正相关,为特殊 的S形曲线。
在轻微溶血和接近完
全溶血时,对补体含量的 变化不敏感;在30%~70% 之间几乎呈直线,补体含 量稍有变动就会造成溶血

补体ppt课件

补体ppt课件
补体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因此有望应用于细 胞治疗,如CAR-T细胞疗法、干细胞移植等。
补体与疫苗研发
补体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因此可以探索将补体作为疫苗 佐剂或靶点,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
未来补体研究的方向与挑战
深入研究补体的分子机制
尽管对补体的认识不断加深,但其精确的分子机制和调控网络仍 需进一步揭示。
增强细胞免疫应答。
03
补体与B细胞的相互作用
补体能够通过与B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促进B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
而增强体液免疫应答。同时,补体还能够调节B细胞分泌的抗体类型和
数量。
04
补体与疾病关系
补体缺陷与疾病
补体缺陷类型
包括遗传性补体缺陷和获得性补 体缺陷,遗传性补体缺陷多为常 染色体隐性遗传,获得性补体缺 陷则由感染、自身免疫病等因素 引起。
探索补体的新功能和应用
随着对补体研究的深入,未来可能发现更多新的补体功能和应用领 域,如神经免疫、代谢免疫等。
解决补体研究中的技术难题
目前补体研究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如如何精确测量补体活性、如 何有效调控补体系统等,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活途径,减轻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补体调节剂
02
通过调节补体激活过程中的正负反馈机制,使补体系统恢复平
衡,达到治疗目的。
靶向补体的药物研发
03
针对补体系统中的特定分子或通路进行药物设计和研发,为补
体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05
补体的实验室检测与应用
补体成分的检测方法
免疫化学法
01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通过沉淀反应、凝集反应等
补体激活产生的C3b等分子可以结合到微生 物表面,作为吞噬细胞的识别信号,促进 吞噬细胞对微生物的吞噬和清除。

补体测定和补体结合实验PPT课件

补体测定和补体结合实验PPT课件

Components underlined acquire enzymatic activity when activated. Components marked with an asterisk have enzymatic activity in their native form.
补体经典激活途径
免疫溶血法 溶血法主要根据抗原与其特异性抗体(IgG、IgM型) 结合后可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导致细胞溶解。 该方法中抗原为SRBC,抗体为兔或马抗SRBC的抗 体,即溶血素。将两者组合作为指示系统参与反 应。试验中有两组补体参与,一组是作为实验反 应系统的补体, 另一组为待测血清中的补体。溶 血程度与待测补体成分活性有关,仍以50%溶血为 终点。
补体结合试验
试验原理 反应系统: 已知抗原(或抗体)与待测抗体(或抗原) 补体系统 指示系统: SRBC与相应溶血素
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如果反应系统于存在待测的相应抗体 (或抗原),则反应的第一阶段抗原抗体 复合物结合补体,此时由于补体已被结 合掉,反应液中已无游离补体,故第二 阶段加人指示系统不出现溶血,补体结 合试验阳性。
补体的概念
Jules Bordet (1870-1961), discoverer of complement By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补体是血清中具有酶活性的一种不耐热球蛋白。 由三组球蛋白分子组成: 九种补体成分组成 B因子、D因子、P因子 补体活化过程中的抑制因子和灭活因子
补体激活途径
补体激活和调节系统
经典途径补体总活性的测定
1. 血清补体总活性测定(CH50试验) 50% complement hemolysis 实验原理 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细胞作用。特异性抗体与 红细胞结合后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导致红细胞 表面形成跨膜小孔,使胞外水分渗入,引起红细 胞肿胀而发生溶血。 当红细胞和溶血素含量一定时,在规定反应时间 内,溶血程度与补体活性程度呈正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
全溶
•3 1:3000 •4 1:4000 •5 1:5000 •6 •7 1:6000 1:8000
血 血 血
0.1 37℃ 全溶血 0.1 30分钟 全溶血 0.1 大部分溶 0.1 0.1 微溶 不溶
•8 1:10000 0.1 0.2 0.2 0.1 不溶 以最高稀释度的溶血素仍能产生完全溶血为最大有效反应管 血 (1:4000)即为1个单位,一般试验使用 2个单位(1:2000) •9 对照 - - 0.2 0.1 不溶
补体系统的激活
1. 经典激活途径(classical pathway,CP)
2. 旁路激活途径 (alternative pathway,AP) 3. 甘露聚糖(MBL)激活途径
1.经典激活途径
抗原抗体复合物启动的,由C1—C9参与的一系列的酶促反
应,其结果是靶细胞因细胞膜受攻击复合物作用而被裂解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1.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
2.调理作用
3.清除免疫复合物 4.引起炎症反应
5.免疫调节作用
第二节 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
•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CH50试验):以红细胞的溶解
为指示,以50%溶血为判断终点。
•CP-CH50 •AP-CH50 •MBL-CH50
(一)实验原理: 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
补体检测及补体参与的试验
补体(complement, C)
是一组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
表面,具有酶样活性、不耐热、功能上连续反应的糖蛋白
可辅助和补充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溶血作用 含量相对稳定,疾病状态时含量及活性可发生变化 补体系统: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
激活物 :抗原—抗体(IgG、IgM)复合物
Immunocomplex,IC 循环免疫复合物 Circular Immunocomplex,
CIC
激活顺序:识别阶段-活化阶段-膜攻击阶段
2. 旁路途径的激活
三种补体激活途径比较
经典激活途径 激活物质 抗原抗体复合 物 替代激活途径 肽聚糖、酵母多糖、脂多 糖 C3 C3、C5-C9、B因子、D因子 Mg2+ MBL途径 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 酶 C2、C4 C2-C9、 MASP Ca2+
管号 溶血素 稀释度
•1 1:1000 0.1
试管内加入的试剂量(ml) 溶血素
0.1
0.1 0.1 0.1 0.1 0.1
补体(1:60) 缓冲液
0.2 血 血 0.2
2%SRBC
0.1
结果
全溶
•2
1:2000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10 0.15 0.20 0.25 0.30 0.35 0.40 0.45 0.50 0.00
1.40 1.35 1.30 1.25 1.20 1.15 1.10 1.05 1.00 1.50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2 1:3000
0.2
1:4000 0.2 1:5000 0.2 1:6000 0.2 1:8000
不同稀释度溶血素的配制
0.2 0.8 0.2 0.2 0.2
所加溶血素
0.4
1:1000 1:2000 1:1000 1:3000 1:4000 1:5000
0.2
1:10000 0.2
溶血素的滴定
致红细胞表面形成跨膜小孔,使胞外水分渗入,
引起红细胞肿胀而发生溶血,溶血程度与补体的 活性有关,与补体的剂量依赖呈S型曲线。
30%-70%呈直线,50%溶血为终 点
(二)试验方法
•红细胞浓度的调整:2%~5%绵羊红细胞(SRBC)
悬液
•溶血素的配制:是以SRBC免疫家兔所得的兔抗血 清,即兔抗绵羊红细胞抗体。试验前要灭活补体及 进行溶血素的稀释和滴定。 •稀释缓冲液:PH7.2~7.4磷酸盐缓冲液,必须含 有Ca2+、Mg2+
第一节 补体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功能
90%的血清补体由肝脏合成 感染部位活化的巨噬细胞能分泌几乎所有种类的补体成分 血清补体总量约为4g/l,C3含量最高 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素影响(热不稳定,56℃、 补体的理化特性
30min即被灭活;射线、机械振荡、酒精、胆汁等
可 破坏补体) 在0~10℃活性保持3~4天
对补体受体以其结合对象命名,如CLrR、C5Ar、对C3片段受体则用
CR1、CR2……CR4表示
补体系统组成
补体固有成份
补体调节蛋白
补体受体
C1~C9, B、D、P因子
C1qR、C3b/C4bR C1INH、C4BP、H、 (CRI)、 I、S蛋白和血清羧 C3dR(CRII)、H因 肽酶等, MCP, DAF, 子受体、C3a和C5a HRP 受体等
补体的表达方式
参与补体激活经典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称C1、 C2、……C9。C1由C1q、C1r、C1s三种亚单位组成 补体系统旁路激活途径及调节因子中另一些组分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 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子等;补体调节成分多以其功能进行命名, 如C1抑制物(C1INH)、C4结合蛋白(C4BP) 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通常a为 小片段,b为大片段:C2a、C2b 具有活性成分的复合物在其字符上划一横线表示,如:C1~C9 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字符前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
起始分子 C1q 参与成分 C1-C9 所需离子 Ca2+、Mg2+
C3转化酶 C4b2b
C5转化酶 C4b2b3b 参与特异性免 疫的效应阶段, 生物作用 感染后期发挥 作用
C3bBb
C3bnBb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 阶段,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C4b2b
C4b2b3b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 应阶段,感染早期发挥 作用
50%溶血标准管配制
试剂 2%SRBC DH2O 1.8%Nacl 用量 0.5ml 2.0ml 2.0ml 100% 溶血程度
2%SRBC
0.5ml
50%
混匀后取2.5ml,随试验一起孵育。
血清总补体50%溶血活性测定(U/ml)
试管号
1:20稀释血清
巴比1 •2 •3 •4 •5 •6 •7 •8 •9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