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貌设计初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

小城镇建设

Ur ba n La nd d s c ap p e a n d Ar c h it ectural Design

摘要:本文以昆山城市风貌研究为例,初步剖析城市风貌的构成要素、设计主体、昆山城市风貌设计营造的特殊性,并且从物质空间与自然要素组合、物质空间五要素和风貌容量三个角度进行设计方法论述,以期为苏南地区城市风貌设计营造提供方法参考。

一、引言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县级市渐渐意识到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盲目建设、拿来主义、疏于管理而导致的形象危机,加大力度进行城镇风貌塑造与建设,力求形成自身的地域特色。但是,当前风貌的营造设计落实管理职责往往集中于一个部门,因此,对风貌地域特殊性缺乏认识,设计方法单一,导致风貌特色不明显。

二、城市风貌涵义

关于“风貌”一词的概念界定,业内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它是城市抽象的、形而上的风格和具象的、形而下的面貌;也有学者认为,它是指人们在对城市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审美活动中,在审美主客体之间所产生的审美意象。

本文的研究认为城市风貌包括“风”和“貌”两个构成要素,即隐性的社会人文环境和显性的具体环境要素,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要素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是现象学者所描绘的那种富有地域特色的“氛围”;“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是“风”的载体。

三、“风”、“貌”的构成要素及设计主体

(一)“人本”要素

小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理论非常注重“人本设计”,即精神理念方面的设计,包括人的物质、精神、心理、生理、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综合性艺术设计。落实到物质实体上就是:本土居民形象、地方性大众服饰、

城市风貌设计初探

刘 慧 杨新海

居民语言交往及行为规范艺术、地方特色影视艺术景观、民风民俗景观、地方土风文化与现代文明升华的艺术还有饮食文化等方面的营选,尤其要营造承载这些文化的相应承载场所。

(二)社会形态构成中的“无形”环境

“人本”要素是立足人的角度去影响“风”的建设,而“无形”环境主要指社会诸多其他因素。在城市风貌建设上,社会形态构成中归属于“风”的“无形”环境有文化环境、民族环境、宗教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

而所提到的几种“无形”环境中无论是哪种环境占有绝对优势,都能影响到城市的“貌”。但遗憾的是,这种无形环境往往不以人的意识而改变,人无法将它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来或是将人的意志强加于有形物质,唯有去挖掘引导,才能塑造出合理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城镇风貌。

(三)社会形态构成中的“有形”环境

社会形态构成中归属于“貌”的环境有地方环境、城市环境、历史环境等,这些环境类型都是以物质形态去影响整体“貌”的建设的。

地方环境包括山、水、气候等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环境,这里的历史环境主要指一些历史遗迹、文物;而城市环境就落实到了人工创造的城市空间总和。城市环境的营造,多数依托于城市设计。它是以城市为背景,以城市空间形态为对象,以建筑形态组织为主要内容的空间环境设计,其中主要包含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建筑形象是影响风貌的重要因素,其构成要素有建筑的造型、形态、色彩、肌理、质感、量感和空间感等;景观设计是针对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其构成要素包括构筑物、水体、地形、种植设计等。这些要素影响的是风貌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的空间构成,是属于微观层面被人感知的具体要素。

四、昆山城市风貌设计营造的特殊性

城市风貌设计营造具有地域特殊性,就昆山而言,

一方面,其经济实力在全国县级市中位列前茅,外商投资力度较大,城区内现代化气息浓重,多元风貌并存;另一方面,它也是典型的江南水镇、鱼米之乡,地域特色明显。笔者以昆山城市风貌研究为例,初步概述了其在风貌设计营造中的几点特殊性。

(一)自然环境构成

研究昆山城镇风貌发现,很多乡镇被自然环境所包围,建成区的占地面积并不大,航拍市域,乡、镇、村落如点点繁星,留“绿”较多,且与水网、湖泊、山丘、田野组合形式多种多样(见图1)。其自然环境在风貌中占有一定优势,成为昆山风貌设计营造的特殊性之一。

但是,对昆山短短几十年的市域图底分析发现,其城镇有连线成片的发展态势,其自然环境不断受到侵蚀,现实发展有诸多潜在的局限(见图2)。

(二)历史演进过程

昆山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演进片段也存在特殊性,即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时期和外资涌入成立开发区的突变时期。早期由于重经济轻管理,“拿来主义”、“欧陆风”、“大屋顶”、“全球化国际化”铺天盖地地袭来,改变了小桥流水、百里城郭、食鱼饭稻的原生态聚落环境,多元的城镇风貌无可抗拒地生长出来,苏南地区几乎均有类似“病症”(见图3)。

如今,在这样的城镇中留下的“有形”环境较为复杂,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有形”之物与“美”相差甚远,但又是一个时代的标识,如何评定其风貌价值是一项难点。从经济的角度看,与世界接轨的趋势不可改变,而现实建设常与地域特色的追求背道而驰,这给专业人员带来了莫大的挑战。

(三)民众审美取向

与北方相比,古时昆山人民延续着江南地区盛行的内敛含蓄的性格品质,百里城郭内粉墙黛瓦、曲艺盛行,俨然一派清幽闲适的生活场景。但经过百年的世事变迁,而今审美主体多样化,加上昆山精神提出“开放、融合、创新、卓越”的八字口号,原来矜持的精巧、细腻、幽雅的审美观逐渐蜕变。

昆山市域内以旅游度假疗养为发展导向的南部地区,越靠近上海其洋派风格建筑所占比重越大。同时,城市色彩方面,各地现代住区立面也偏爱暖色调,以粉红为甚。笔者认为这些现象是“开放、融合”的昆山精神中审美取向的外在表现。

昆山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上取得的成绩是斐然的,经济地位的上升令其城市建设标准也大大提高,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纷至沓来,但是,个体的特色突出难以维系风貌的有机整体。虽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图1 昆山城镇自然环境构成

64小城镇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