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貌设计初探

合集下载

珠海城市建筑风貌特征初探

珠海城市建筑风貌特征初探

摘要: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对珠海城市中的建筑形态进行分析,探究这一地区的建筑风貌特征以及在城市发展中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在历史沿脉中,珠海存在着明清、民国以及新中国之后几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这些新旧建筑呈现出与当地自然环境、文化结合的地域特征、与历史时代相关联的中西交汇特征、也有与现今城市快速发展下的现代化特征。

从建筑与城市山体、水系相处和营造角度看,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相对和谐,在城市宏观环境上显现了山海城的风貌。

这些不同时期、类型、区域的建筑形态与城市的环境、空间、格局紧密相连,反映出珠海这座新兴城市内在的变迁脉络、特征和城市发展的风貌。

关键词:建筑形态地域特征中西交汇特征现代化特征山海城风貌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8)07-0024-05Abstract: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the architectural form of Zhuhai by exploring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 type,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rpholog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city in the urban development. Zhuhai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new China in several different periods of architectural form showe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and Western conflu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rn characteristic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e, mountains, and water systems, the buildings and natural landscapes are relatively harmonious, which shows the appearance of Shanhai City in the urban macro environment.These different ages, types and area of the architectural form and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space, landscape is closely linked can reflect the inner change of Zhuhai's character and style of urban development.Keywords:Architectural morphology Regional feature Features of east-west convergenc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modernization Landscape of shanhaicheng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杨碧香引言近些年来,随着珠海的经济发展、城市的飞速建设以及人口的逐渐集聚,珠海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景观面貌无声息地产生了变化。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探析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探析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探析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作为一个全新的规划类型,还处在一个探索和起步阶段。

本文通过对贵州省施秉县景观风貌规划编制的解析和总结,初步探讨了该类型规划的编制体系和方法。

标签: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编制1 前言“千城一面”,一个频繁出现在城市和城市规划领域的词汇。

城市管理者、建设者、使用者迫切面对的现实。

源于城镇化快速推动,物质建设的突飞猛进下,城市特质和精神的缺失。

因此全国各地城市将塑造自身特色风貌工作提上议题,针对这一举措,“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孕育而生。

“城市景观”容易被混淆为单一的城市绿地、水系、广场等环境事物;“城市风貌”一般被理解为城市建筑集群的风格形式。

有时“城市景观风貌规划”还会和“总体城市设计”划上等号。

不可否认,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控制因素的交叉。

笔者认为:“城市景观”应该是城市中各项视觉事物及事件与周围空间的组织关系;“城市风貌”是指城市整体形象容貌中具有特色或需要进行规划塑造和管理的部分;“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应该是一个城市物质视觉感受,形象意识特质,人文风俗底蕴的有机复合。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作为一个全新的规划类型,如何梳理规划逻辑关系?规划应解决哪些方面问题?规划层次如何划分?规划深度和成果如何控制?……目前业界还处在一个探索和起步阶段。

本文通过对贵州省施秉县景观风貌规划编制的解析,望能为该类型规划编制体系的研究探讨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2 规划综述2.1 现状简述施秉县位于贵州省东部、是贵州东线旅游腹地和重要目的地,是舞阳河风景区的旅游服务中心,县城由舞阳河分隔,主要发展形成老城和城北两大片区,由鸡公岩、东山、西山、美人峰等山脉簇拥,舞阳河、杉木河、小河三条河流围绕,呈“山环水绕”之势,得天独厚的自然格局形成了现状景观风貌骨架。

2.2 规划编制体系框架通过对项目情况的解读,本次规划将编制体系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详见下表:3 宏观层面规划3.1 景观风貌策划定位3.1.1 总体发展目标规划确定施秉城市形象总体发展目标为:“世界自然遗产所在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小城镇风貌规划实践探讨

小城镇风貌规划实践探讨

小城镇风貌规划实践探讨1.小城镇风貌规划概述城镇风貌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环境共同反映的特征,体现在城镇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城市建设等方面。

通过现代城镇规划理论,将城镇的各种风貌要素进行恰当合理的安排,创造出环境宜人的现代人居环境。

2.舒家镇风貌规划案例分析2.1现状概况2.1.1用地现状舒家镇规划区现状用地大部份为城市建设用地。

该区地形较完整、平坦,中部有一自然冲沟,城镇现状用地高差变化在3—5米左右。

该规划区紧临御临河,随着三峡工程三期水位的完工,御临河水位线上涨,形成该镇滨水的良好自然景观。

2.1.2建筑现状现状区内建筑以商住房为主,大部分是近几年新建的两至三层砖房,有少部分为木构建筑或土墙房。

在规划区中部有已建成的舒家镇中学,舒家镇卫生院,舒家镇供销社,舒家镇粮店,舒家镇敬老院。

2.1.3市政设施现状规划区内已建有两条道路,路宽7~9米。

城市道路系统尚未完全形成,内部道路宽度3~5米,多为水泥路面。

城镇饮用水源为河水。

沿道路有市话线路、照明线路,城镇用电来源于龙兴镇。

城镇排水体制现状为雨污合流,雨水直接排入溪河、水渠,生活污水主要通过化粪池处理后排放。

2.2风貌设计原则随着舒家镇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配合三峡工程移民迁置,人口增多,城镇用地范围正逐步扩大,同时也对城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舒家镇总体发展规划与设想,在规划中贯彻以下原则。

2.2.1特色原则舒家镇及周边地区自然山水优美,有山林、溪河、水渠、溶洞为主体的自然风光,配合排花洞旅游基地的开发建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城镇。

2.2.2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立足现实,统筹全局,使规划既有科学性,又有超前性,以适应舒家镇今后的发展。

由于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次完成,在保证城镇持续发展和稳步繁荣的前提下,促进舒家镇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发展。

2.2.3生态原则人与环境之间应该是协调共存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利。

我国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探析

我国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探析

我国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探析摘要城市景观风貌是城市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现代风情、精神文化及经济发展等的综合表现。

阐述了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价值,总结了其特点,分析了我国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其规划要点,以期促进城市景观规划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景观风貌;价值;特点;规划要点城市景观风貌即城市景观所展示出来的风采和面貌,是关于城市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现代风情、精神文化、经济发展等的综合表现,既反映了城市的空间景观、神韵气质,又蕴含着地方的市民精神和科教文明[1]。

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加速使中国城市的地方特征与城市景观风貌特色正逐步丧失,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2]。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在现代工业技术和全球经济化的影响下,城市原有的格局和城市景观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直观地表现为城市空间不断扩展和原有景观形态流失。

当原有的、传统的城市空间格局无法满足现代经济活动对城市空间的需求,城市为谋求发展,新一轮的建设、扩张就不可避免。

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诸如人口、环境破坏等影响,也由于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对自身空间扩大、多余人口的转移等实际需要,以“迁徙者”的身份出现在城市中,某种程度“迁徙者”对原有城市景观风貌上形成了现有或者潜在的威胁。

1城市景观风貌的价值城市景观风貌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遗产存在形式,其生态保护、景观观赏、科学研究、历史文化资源等多方面的价值是不可忽视,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突出城市特色我国许多城市的建设受功能主义和快速城市化的影响,往往套用现成的理念或者建设模式,对城市在历史、自然、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上考虑较少,导致城市个性丧失,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难以赢得和唤起城市人群的认同和归属感。

相关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则可以将城市独有的自然条件、历史文脉、人文信息等因素内化到具体景观要素的设计中,增强城市的差异性。

1.2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我国自开展城市规划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城市规划体系,但是在其中缺乏对城市景观风貌的关注。

南宁市城市风貌规划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南宁市城市风貌规划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要强调地方 文化 ,凸显绿 城特质 ,维护城市 独特 的 山水格局 ,保护优 美的 自然生 态环境 ,使 城市人工 环境与 自然 环境能够和谐共生 ,突出
( )以多彩 山水为灵气 2
南宁特有的亚热带 绿色 景 观 。但是城 市内各类绿化 用地缺乏 有机 绿得 精致、绿得深 远、绿得 新奇 、绿 出丰富 的生 态文化 内涵。需要 的联 系 ,城市公园和绿地被城 市大 :的建筑 群所包 围分 割 ,其开 敞、 『 ; = 属性强而人文 内涵欠缺 ,缺乏高 品位艺术性 的城市绿 地。 ()山水 资源优 势突出 ,但利用率不 高 2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南宁的风貌理当建立在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上加大现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同时深入挖掘南宁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科学合理的演绎在城市中表达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创造具有南宁历史文化特征的南宁新风貌
I城市建设
l I 精 Cg 舰 I ON
南宁市城市风貌规划 面临的问题及 对策 初探
的现状调查 ,希望找 出相应对策 。
()新 建筑越来越多 , 建筑特色不足 5 但
南 宁市经过 5 0多年 的发展 ,城市 建筑 由早期简 易、单一 的房 屋
发展 到了现在新潮 的、多元化 的、高质鲢的建筑 ,尤其是上之间越来越多 始 ,随着城市发展 速度进一 步加快 ,南宁市的新建筑如雨后春 笋拔 地
而起。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南宁市的建筑环境
日趋趋 同 ,建筑风格 干篇一律 ,建筑文化 的多样性遭到扼杀 ,除了南 宁 国际会 展I心、广西 人 民大会 堂能体现广 西文化、南宁特色 的个别 { J 建筑外 。其他 能够 反映地域建 筑文化特征 的建筑 少之又少 。
二 、南宁市城市现状风貌所存在的问题

中小型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初探——以北海市为例

中小型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初探——以北海市为例
企小型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初探
以北 海 市 为例
孙 晓 佳 苍 荣耩
( 1 . 美 国龙安建筑规 划设 计顾 问有 限公 司,北 京,1 0 0 0 2 0 )
( 2 . 北京 百格城 市规 划设 计有 限责任公 司,北 京,1 0 0 0 2 5 )
【 摘 要】 城市特 色风貌作 为城 市既成 3 、北 海 城 市 特 色 提 炼 环境特征 ,随着时代 的发展 ,正 面临趋 同化 3 . 1 发 展 现 状 与 问题 解 析 的危机 ,众 多 中小型城市特 色缺 失,千城 一 尽 管 北 海 市 在 自然 环 境 、 历 史 人 文 、传 面现象严 重。本 文以西南沿海城 市—— 北海 统风俗等方面均有浓 厚底蕴,但也存在城 市 为 例 ,对 如 何 挖 掘 、 重 塑 、 发 扬 中 小 型城 市 特 色丧失的通病 ,具体表现 为以下几 点: 特 色风貌进行初步探讨 。 ( 1 ) 整体实 力薄 弱。 缺乏坚实 的城市支 【 关键词 】中小型城市 ;特 色风貌 ;挖 柱产业 ,未形成完 善的产业链条 ,城市建 设 掘 重 塑 ;北 海 及特 色营造步伐缓慢 。 ( 2) 千城一律 的城市风貌,缺乏认知性 1 、 引言 与场 地感, , 城 市特 有魅 力及原生历史文脉丧 纵观人类社会 的发展历史,城市作 为一 失,城市精神正在逐渐消 失。 个 复杂、有机 的巨系 统,其发展演变是一个 ( 3 )缺乏西 南滨海 城市应 有 的风貌特 随机、缓慢 ,相对稳 定的过程 。过去 ,信 息 色,滨海空 间利用 率低 下,旅游设施落后 , 传 播较为 困难 ,区域 间相对 闭塞 ,从而在 社 历 史街区缺乏妥善 的修 缮管理,与周边地段 会人文 、风俗 习惯 、城市空间形态 、建筑 风 风貌脱节 。 貌 等方面均形成各 自独 有的特点 ,这种城 市 ( 4) 建 筑 布 局 生 拉 硬 套 大 城 市 的布 局 模 地 域存在感强 ,场所 认知性强 ,易于形成独 式,缺乏人与城 市之间的对话 ,建筑与环境 特 的城市记忆 ,具有 极强的城市活力及城 市 之 间缺乏联系。 魅 力。 ( 5 )建筑色彩及风格混 乱,缺乏统筹。 然而 ,随着 时代 的发展,全球一体化 的 建 筑高度缺乏控制 ,过 高的城市建筑 阻碍 中 步伐 目益加快 ,文化 碰撞与文化侵略现象 日 小型城市风貌 的形 成,妨碍城市 自然基底 的 益严重 ,城市 的发展 正面临统一化 、趋 同化 渗透 ,同时阻断 了城市视觉廊道 。 的危机 ,承载城 市传 统、历史及精神 的场 所 ( 6 ) 仅有的几座城市公园及广场承载 了 和 空间, 正逐渐被冰冷的钢铁水泥森林代替 。 大 多数北海市 民的日常休闲活动 ,城市开 敞 北上广等 巨型城 市已成为冷冰的经济磁铁 , 空间不成系统 ,供 不应 求。缺乏文化及节庆 许 多中 小城 市建 设 也照搬 大 城市 的 高楼 大 活动的组织与载体 ,城 市精神 、传统文化 、 厦 ,一味 的追求现 代化、模式化建设 ,最 终 民俗民风不能得到 良好 的展示 。 导致其失去原本 的城 镇特色和风貌 ,千城 一 ( 7 ) 缺乏细 节方 面的城市特色展示 , 城 面现象严重 。 市小 品、雕塑等 资源 匮乏 ,座椅 、垃圾箱 、 针对这种 失误,近期兴起 了全 国范围 内 指示牌等城市家 具陈旧杂乱 ,造型简单 ,缺 的反思与理性 回归,如何复原 、传承并 发扬 乏特 色 。 北海城市风貌 现状可用 “ 实力薄 弱、特 城市特色作 为城 市发展中不可忽视 的问题 , 已被提上议程 ,一场城市特色风貌 的建 设运 色含糊、千城一律 、缺乏统筹 ”概括 ,城 市 动正轰轰烈烈 的展开 。对于如何挖掘城 市 自 特色 的打造亟需城 市整体 实力的提升。 身特色 ,在城 市风貌建设过程 中如何展 示、 3 . 2特色要素提取 传承城市特色 ,本文将 以广西滨海城 市— — 根 据 北 海 发 展 现 状 ,分 别 从 “自然 、 历 北 海 市 为 案 例 ,进 行 较 为 深 入 的 探 讨 。 史、人文 、空间、景观 、建筑 、产 业”七大 2 、北海城市发展背景 方面进行城 市特 色要素 的提取 ,得 出全面深 北海 市地 处广西壮族 自治区南端 ,北部 入 的城 市 认 知 , 同 时 从 这 七 个 方 面 进 行 要 素 湾东北岸 。市区南北西三面环海 ,有涠洲 、 的升 华 , 得出“ 逐海之市 ” 、“ 历史之港 ” 、 “ 融 斜阳两个海 岛,与海南省隔海相望 ,邻 近东 汇之地 ” 、“ 休 闲之都 ” 、“ 绿色之苑 ” 、“ 神奇 南 亚 诸 国 , 背 靠 大 西 南 云 贵 川诸 省 , 处 于 西 之郭 ” 、“ 活力之城 ”七个城市特征 。 南 、海 南、东南亚的 中枢位置 ,地 理位 置优 4 、北海城市特色定位研究 越。 通过对 北海市背景及现状 的了解 ,我们 2 0 1 0年 l 1月 ,北海市被 国务院批复为 认为北海应 展示小而精 的中小型城 市风貌特 “国家历 史文化 名城 ” , 对历 史文 化保护区与 色 ,同时全面提升区域 内战略地位 ,从城市 现代城市 功能区的协调发展 ,提 出了更高 的 特色风貌 角度实现富 民强市 ,为此 ,我们将 建设标准 。2 0 1 1 年5 月 ,自治区政府确定北 北海市城 市特色 定位为: “ 海城相连 ,港城 海市石油化 工、新材料 、电子信 息三大产业 相依 ,绿廊 相贯 ”的 2 1 世纪世 界滨 海先锋城 的发展定位 , 并提 出 2 0 1 5年形成 千亿元产值 市 的中国范本 。 的发展 目标 ,北海市 由服务业主 导向产 业主 先锋城 市的发展类型有 国际大 都市型 以 导 的城 市功能转型 ,将对城 市特 色风貌建设 及 国际特 色型两种 ,其 中国际特 色型发展模 产生重大影 响。 式 以中型或 中小城市为主 ,主 要特 征为地方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初探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初探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初探——以河北省霸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为例摘要:风貌特色突出是世界上优秀城市所共有的品质,有特色的城市风貌往往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和称赞的对象。

霸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通过对城市自然环境、地方文化、历史文脉等要素的挖掘,力求打造一座屹立于京、津、保“金三角”中心的现代化都市,塑造独具特色的“风雅”之城。

关键词:景观风貌定位景观风貌控制标志建筑重点地段风貌设计引言城市景观风貌是人们认识一座城市的开始,是城市物质形态外部显现所给人的总体印象。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使中国城市景观的地方特征与城市风貌特色正逐步消失,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景观风貌规划以现有各项规划为基础,全面分析城市现有各类资源,以塑造城市风貌特色为宗旨,具体而详尽地探讨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合理指导城市建设。

本文以霸州市城市景观风貌为例,探讨一座快速发展的中小城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塑造自身的景观风貌特色,形成富有个性魅力的空间形态。

1 “霸州”市由来霸州市历史悠久,新石器中、晚期这里就有人居住。

勤劳朴实的霸州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升息繁衍了几千年。

秦属广阳郡,汉属琢郡益昌县,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建置霸州,建置前此地多为水乡,当时,因此地近霸水河,又有对辽称霸之意,故称霸州。

2 区位交通霸州市位于河北省中东部,东邻天津市,西接保定市,南邻文安县,北与廊坊市接壤。

地处北京、天津和保定三大城市“金三角”中心。

霸州宋辽时期可谓边关重地,自古交通发达。

因为是南北交通之咽喉、水运交通之要道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宋人称“此固三关之锁钥,实则冀中之机枢”,史有“帝阙下临通万国,行人至此下燕山”的记载。

后随水量减少、洼淀淤积,内河航运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逐渐发达的公路和铁路运输业。

如今的霸州交通条件优越,铁路线有京九铁路和津保铁路,其中京九铁路南北纵贯,霸州站为京南第一大站,是北京的南大门;津保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112国道、106国道和省道廊霸公路,构筑了霸州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

小城镇风貌规划设计方法探析

小城镇风貌规划设计方法探析

小城镇风貌规划设计方法探析这些小城镇的共同特征是有着较为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具有良好的发展基底,但即使是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的小城镇仍然由于建设资金、设计水平、规划管理水平等不可避免的时代因素,面临着千城一面,特色缺失、城镇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必须承认的是,风貌规划设计并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它只为甲方和大众提供了当前功能发展诉求下关于未来的直观而美好的图景,将经过设计的具有地方特色统一风貌特征的城镇物质空间呈现出来。

唯一可能起到作用的是将设计导则融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成为未来城镇规划管理的指导性文件。

整个项目我们以“方向—方法—方案”的思路,先确定古韵斋堂、风雅斋堂、风尚斋堂三个风貌分区及镇区在功能上的发展方向,同时开展城镇风貌规划要素分析、建筑语汇分析、基地设计分析及国际国内案例研究四个层面的分析方法研究。

在方案阶段,运用了将城市设计原则导入土地利用细化方案、整体及局部空间形态分析、街景轮廓线及街道尺度分析等设计方法。

从分析方法到设计方法的运用贯穿工作始终。

分析方法分析方法作为规划设计的前战,为方案设计打下理性的基础。

方法一:城镇风貌规划要素分析一座城镇形象是否有特色,能不能让居民和来访者识别和记忆,在于它的可意象性风貌要素的强弱。

提升城市特色的关键之一就是分析、寻找、树立、建构和强化结构性风貌要素。

之二在于有效地结合社会管理和政策鼓励,将独特性风貌要素与非物质性风貌要素相结合考虑。

城市风貌的提升是维护和强化城市特色的有效手段,其组成内容分为结构性风貌要素、独特性风貌要素和非物质性风貌要素。

独特性风貌要素和非物质性风貌要素分别对应于城市环境特色和人文特色。

在设计中即是要将独特性和非物质性风貌要素在城市景观和社会意义体系中鲜明地勾勒出来,并能在城市结构性要素中作为图形凸显出来。

项目构建了城镇风貌规划研究体系,并通过要素分析提出对应于斋堂城镇风貌特色的规划策略:◆因借与强化自然环境特征;◆保护与发扬历史环境特征;◆突出城市格局的独特性;◆提高形态的标志性;◆强调建筑风格和色彩的整体性;◆构建独特的公共空间和设施。

城市风貌:扮出个性特色

城市风貌:扮出个性特色

城市风貌:扮出个性特色——浅谈城市风貌特色设计随着经济的腾飞,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面对着一片片新建的城市,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我们在惊叹之余,不禁产生一种迷惑和忧虑。

中国城市建设在追赶西方建筑理论的潮流下,忽视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条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本质上的巨大差异,“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

照抄照搬,“洋为中用”的现象在城市中比比皆是,导致建筑风格的千篇一律,城市面貌平庸无奇。

强化城市个性特征,进行城市风貌特色设计已引起了多方有识之士的重视。

城市风貌特色设计即城市景观特色设计,指城市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态、民俗等等内涵综合显现出的外在形象的个性特征。

我们进行风貌设计的任务是要挖掘城市所特有的内涵及内涵的信息载体,运用城市设计理论合理组织各项风貌特色构成要素。

那么如何挖掘和利用城市风貌特色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尊重地域性地域性是指一种环境特征,体现在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这两个方面。

前者主要指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气候)和材料技术条件,后者主要指文化背景——在一定政治、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价值取向、社会心态、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必然产生不同的建筑文化,但是风格习惯与时代精神也起着同样的作用,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共同决定了城市的风貌特色。

比如,苏州与威尼斯同样都因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水城景观,两者相比有相似之处,但风格的差异仍然是很大的。

中国诗人是这样描摹苏州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而拜伦眼中的威尼斯却是这样一幅景象:“许多建筑物忽从河里升起,仿佛魔术师挥动魔棍后出现的奇迹。

”同时,单单只是保存城市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是不够的,社会在发展,城市也需要不断的更新。

水城威尼斯为保护旧城,在70年代开始在距旧城5公里左右的地方建设了新的城区,但随着人口的迁出,旧城活力急剧下降,成了“旅游者的城市”,近年来市政府又开始动员居民回迁老城,以增加其活力。

小城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规划初探——以广东省阳江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规划为例

小城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规划初探——以广东省阳江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规划为例

城市 自建房 占城区建设 量比重大 ,各类建筑质量与风格参差 , 整
体 形 象 不 佳 。城 市 色 彩 缺 乏 层 次感 , 主次 不 明 。
2 规 划 技 术 路 线
基 于 以上 现 状 分 析 . 们 着 眼 于城 市 特 色 、 市 个 性 的 塑造 , 求 我 城 力 充 分 展 示 阳 江 市 优 美 的 自然 风 光 、 厚 的 历 史 、 化 底 蕴 , 们 从 宏 深 文 我 观 、 观 、 观 三 个 层 面 进 行 规 划研 究 、 城 市 风 貌 建 设 作 出 指 引 : 中 微 对 宏 观抓 住 阳江 的 脉 络 、 色 , 划 分 片 区加 以 引导 。 特 并 中 观从 色 彩 规 划 、 路 交 通 、 住 建筑 、 共 建 筑 、 业 建 筑 、 市 道 居 公 工 城 生 态 及 园 林 景 观 建 设 、 史 文 物 保 护 等 方 面 确 保 风 貌 的 统 一 性 , 整 历 完
【 关键词 】 风貌 ; 色片区; 特 色彩规划; 绿色规 划
1 城 市概 况
11 区 位 概 况 .
阳 江 , 于 广 东省 西 南 沿 海 , 广 湛 水 陆 交 通 的 必 经 之 地 , 往 粤 位 是 通 西 和 祖 国大 西 南 的交 通 枢 纽 。 阳江 市 中心 城 区面 积 约 2 5平 方 公 里 , 8
3 1 指 导 思 想 . 规划以人为本 , 力争 实 现全 面 、 调 发 展 , 持 续 发 展 。 协 可
32 基 本 原 则 - 规划遵循特色化 原则 ; 重历史 原则 ; 制性原则 ; 借原则 ; 尊 限 因 整 体 和谐 原 则 ; 新 性 原 则 以 及 可操 作 性 原 则 。 创
区 。两 片 的 划 分 充 分 利用 了 阳江 丰 富 怡 人 的 水 域 资 源 , 显 其 滨 水 城 凸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与探索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与探索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与探索在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促使现代化城市形象越加鲜明化,但是突出变现出的问题是城市的地方性在逐渐弱化。

城市本应是文化与物质的双重载体,但是在城市物质形态塑造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城市文化内涵却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而逐渐消退。

城市风貌规划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塑造城市形象特色,构建具有地域属性的规划框架,并且使规划内容落到实处,是城市风貌规划的关键。

标签:城市风貌;规划;实践;探索我国城市风貌现实问题及风貌规划大量实践虽然表明了城市风貌规划的必要性,但是我国《城乡规划法》并没有明确城市风貌规划的法定地位。

因此,城市风貌规划是一项必要的非法定规划。

1、研究背景全球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原意是指经济活动的一个国际化过程。

现如今“全球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时尚的代名词,形成一股强劲的力量席卷着整个世界,其强调的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国际一体化。

受全球化的影响,在我国城市的改造和发展过程中,高楼大厦蚕食了千古传承的古建筑群,宽阔的道路侵蚀了宜人的街巷。

当人们生活在所谓“现代化”的城市空间的时候,开始对那些消逝了的古老街区产生浓厚的留恋之情,以怀旧的心理对老街、古城进行不懈的追求。

我国逐渐开展有关城市风貌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但规划成果的表达方面多为一些引导性的内容,往往多用一些描述性的、抽象性的词语,如“统一”“协调”“改善”“提高”等,导致后期建设实施工作难,城市风貌的恢复工作成效不显著。

2、城市風貌理论发展及流变(1)国外相关理论发展及流变。

国外有关城市风貌的最初认识起源于工业时代末期。

城市成为一个到处充斥着烟囱的大工厂。

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激发人们对城市风貌的重视、研究并开始讨论其对城市、历史建筑以及建筑群的破坏乃至摧毁,使人们意识到城市是具有生命和延续性的。

从国外城市风貌研究发展来看,认为其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风貌的认识阶段(19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城市风貌的认识阶段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保护和塑造城市的风貌。

探讨建设特色城市风貌

探讨建设特色城市风貌

探讨建设特色城市风貌探讨建设特色城市风貌1 概述城市风貌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气质、底蕴、格局特点的外在展现和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反映。

面对新世纪,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和发展进程中,更应注重其风貌和形象的研究与塑造,从而焕发出新的更加耀眼的光彩。

2 城市风貌特色建设的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建设速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但由于前几年的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相对滞后, 对城市设计、城市风貌特色的研究更是刚刚起步, 使得不少地方城市建设工作走入误区, 片面地认为高楼大厦就是现代化, 造成不少城市“千城一面”,失去了自己应有的特色。

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精神需求的提高、对城市环境、城市风貌特色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成为我国规划界、建筑界讨论的试点课题。

但一座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它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这就要求首先要在规划上就注重对城市风貌的研究,把城市风貌特色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考虑。

本文结合**市中心城区的具体情况,来谈一下城市风貌特色建设。

3 中心城区城市风貌特色建设的内容和影响因素3.1 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应注重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的开发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物质形态构成是历史文化的限定、沉淀与结晶。

一定地域、一定时期、一定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背景、自然条件、经济水平、轶闻趣事等形成了各有区别的城市形态与地方风貌特色。

我国是拥有五十多个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

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习俗的不同,形成了江南水乡,北国风光等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既不能割断传统文脉,也不能不加取舍地全盘继承。

取舍什么?如何保持、建设自己的特色?这是摆在我们城市规划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市张店区位于**省中部,东临齐国故都,南接聊斋故里,属**半岛对外开放区、环渤海经济发展带、半岛城市群,是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市的中心城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技和流通中心。

城市景观风貌设计方法探析——以韶关市为例

城市景观风貌设计方法探析——以韶关市为例

城市景观风貌设计方法探析——以韶关市为例摘要:近年,城市景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景观风貌规划成为指导城市景观建设的有效手段。

但景观风貌规划毕竟刚刚兴起,无论是在规划方法上,还是规划体系上都存在各种不足。

本文分析了我国景观风貌发展的历程,分析了景观风貌规划的不足,提出了解决办法,并以韶关为例,阐述了方法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景观风貌;开放性;指引性;韶关市1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对城市单纯的物质性、功能性的要求,进而提高了对城市美观、空间环境、场所气氛等精神方面的要求。

特别是21世纪,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强调城市特色及品质的提升,但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毕竟刚刚兴起,目前还没有编制的统一规范,规划管理也十分薄弱。

如何理顺城市景观风貌的诸多因素,建立与现行规规划体系相协调、充分展示地域特色,又能有效指导城市景观建设、管理的城市景观风貌的规划方法,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2我国城市景观风貌发展历程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对于“中央集权”继承良好,主要表现为皇城居中,左右对称,分区明确,街道宽大、平直,绿化和排水系统完善等。

亦可理解为“点”状的城市空间(如皇城、太庙、社稷坛、集市、广场等)+“线”状的城市空间(如主要道路、河流等)构成了城市面貌的整体骨架。

而这些空间往往也是公共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如明清北京城就是典型代表,明清北京城除继承以上特点外,还有皇家享用的三海,供城内居民游览的观赏的外三海,体现了发达的园林思想。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开始于从20 世纪 60 年代,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城市建设经历了重要的转变时期,主要表现为多学科综合,多规划综合,强化自然生态保护观念。

主要发展时段及特点如下:20世纪80年代,为建设中国特色城市,着重研究城市风貌与城市建筑、自然环境等内容之间的关系,其特点是单独城市的风貌定位与特色提炼。

20世纪90年代,从最能展现城市风貌的建筑、传统文化保护历史人文环境出发,构建规划体系的理论架构,像青岛、威海、成都、天津、洛阳等。

城市风貌规划的认知与探索

城市风貌规划的认知与探索

城市风貌规划的认知与探索摘要:本文以嘉峪关城市风貌规划的研究为背景,分析城市风貌规划的研究现状,探讨风貌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城市风貌规划模式,用以指导嘉峪关市风貌规划的实践。

关键词:嘉峪关市,城市风貌规划1.引言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生存的这个巨大的星球已经被一股叫做“全球化”的趋势变成一个小小“地球村”。

随之而来地,许多人发现,作为人类文明的精华之所在,那些原本千姿百态、各自精彩的城市,也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

这种现象在我们这个正在高速发展的国家显得尤为突出。

于是,“城市风貌”作为一个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梳理有关城市风貌规划的理论,搭建合理完整的城市风貌规划框架都成为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嘉峪关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研究,针对城市风貌的认知维度与规划方法进行专门探讨。

2.城市风貌认知2.1城市风貌的概念城市风貌即城市的风采和面貌,主要是由城市所在地域的自然过程,历史文化过程和当地的社会经济活动所决定的;“风”指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软件系统的系统概括,是节日风俗、城市风采、戏曲、社会习俗等软质方面的表现。

“貌”则是对城市总体环境硬件特征的概括,是街道、建筑、山体、河流等城市的有形形体和无形空间硬质方面的表现,是“风”的载体。

基于上述对城市风貌的基本认识,本文给出的城市风貌定义为:城市在不同时期历史人文积累、自然生态特征和城市功能发展的长期综合影响下,由建筑物、构筑物、标识物等不同类型的空间识别要素形成的具有空间结构、形态特征、文化属性的城市视觉形象,并与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职能环境相互适应的有机系统。

2.2城市风貌的认知维度维度,又称维数,是数学中独立参数的数目。

在物理学和哲学的领域内,指独立的时空坐标的数目。

维度是指一种视角,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是一个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条件和概念。

城市风貌的维度可以理解为,对于城市风貌的要素认知有多方位、多角度的认知视角,不同的认知视角下各种因素在城市风貌中影响的范围和内容都各有区别,由此就构成了城市风貌不同的维度,是判断城市风貌好坏的“基本因素”。

江山市城市风貌建设初探

江山市城市风貌建设初探

江山市城市风貌建设初探一、构成江山风貌特征的要素分析1、自然因素。

江山地处浙江西南部,钱塘江的上游,为浙、闽、赣三省交界区,是浙江西部门户。

江山市区地形大致是中间低、东西两侧高,两山对峙,一港居中,整体轮廓是呈不对称的“凹”状地形。

西南为西山、鸡公山,东面隔江为乌木山。

市区依山傍水,外轮廓呈南北狭长形。

具有地形起伏,地貌多变,生态环境复杂的自然条件。

其次,江山又是自然景色优美的丘陵城市,靠山临江,南面老虎山与鸡公山对峙,北面凝秀、百祜双塔相望。

老虎山上有景星塔、烟萝洞、鹤泉等古迹,西山上有鸡公石、接云洞,山下有目连洞、雪泉、须女泉。

2、社会、文化因素。

江山一是历史悠久,文化蕴含深邃,孕育了许多名人、文豪。

据记载,唐代名闻两浙的名儒——祝东山就世居在市区西山梅泉边上。

宋朝江山曾产生过180位进士。

许多文人墨客像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杨万里、陆游、辛弃疾、朱熹等均来过江山,留下大量诗文和墨迹。

二是位于边界地区,素有“东南锁钥”、“入闽咽喉”之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人杰地灵,打造了江山人正直、豪气、义气、强悍英勇的民风民情;三是民居排列紧密,强调天人合一,反映了江山具有江南民风纯朴,邻里关系融洽,为人和善、凝聚力强,团结友爱的特点。

3、人工因素。

江山市经过历年城市建设特别近年来规划的实施,已初步形成东部绿化,南部工贸,西部仓储,北部居住,中部商业的功能分区。

贯穿市区的四纵十四横的城市主道路已形成了城市基本框架,人均公共绿化面积已达7.7平方米。

江山城市风貌建设,应在遵循城市发展普遍规划的基础上,依据江山城市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风民情等特点,明确城市风貌发展方向和特色定位,使江山城市建设既体现出历史底蕴,又展现出当代文明,成为展示江山城市社会发展的窗口。

二、江山城市风貌建设的构想(一)整体风貌江山青山碧水的城市山水格局是整个城市生态的基础,也是城市风貌塑造的基调。

因此,江山整体风貌要以西山、虎山为城市景观背景,通过景观走廊和其他景观元素的有机衔接,形成“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景观网。

寒地城市的特色风貌营造初探——结合加格达奇区城市特色风貌规划与城市设计案例

寒地城市的特色风貌营造初探——结合加格达奇区城市特色风貌规划与城市设计案例

寒地城市特色风貌营造初探——结合加格达奇区城市特色风貌规划与城市设计案例岳晓婧摘要:我国北方地区拥有许多具有典型寒地气候特征的城市,随着城市快速建设和发展,伴随着寒地城市自身风貌特色的缺失,因此受到规划设计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基于寒地城市特征分析、国内外相关城市建设方法经验借鉴以及寒地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实践,就如何营造寒地城市特色风貌进行了初步归纳,从总体城市空间格局、公共开敞空间、建筑空间以及城市色彩四个层面提出了寒地城市特色风貌的营造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寒地城市;城市特色;风貌1.寒地城市的概念1.1概念界定寒地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所定义的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指因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1。

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纬45º以北,如加拿大、美国、冰岛、瑞士、日本、俄罗斯联盟、中国以及中亚的伊朗、阿富汗等国家,每年至少两个月的时间平均气温在0º或0º以下2,并伴有降雪、昼短夜长现象,我国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地区都属于较寒冷的地区3。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北部最冷地区,本文结合的案例加格达奇就是我国北方寒地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之一。

1.2寒地城市风貌气候影响要素寒地城市特色风貌的营造,主要受以下几方面气候要素的影响:气温:影响人体热舒适度的重要因素,严寒地区城市设计应以解决保温问题为首,这也是寒地城市空间设计的重要依据。

风:城市空间格局受到风向和风速两个变量影响,街道走向合理布局、建筑空间有机组织以及科学的空间规划手段可引导风向和降低风速,良好舒适的风环境营造是实现寒地城市景观空间架构和舒适性的重要手段。

太阳辐射:冬季充足的日照极大的影响着严寒地区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城市布局、建筑群体组合和单体布局应满足合理的日照间距、场地向阳空间最大化以获取充足阳光,这是寒地城市特色空间布局的出发点。

降雪:频繁的降雪往往给寒地城市带来雪清理和利用方面的问题,有效的城市特色空间组织可大幅度提高积雪的清理度和雪利用率。

城市特色风貌设计初探--以《清远市城市风貌规划》为例

城市特色风貌设计初探--以《清远市城市风貌规划》为例
就塑造“全景城市”的形态方面而言,主要是:宏观层面,注重城市整体风貌特色的塑造,塑造系统化的城市开放空间结构序列;中观层面,重视对能够代表城市特色的景观界面、轴线、视廊、天际轮廓、地标建筑的打造;微观层面,都市旅游特色应外化于城市空间建设细节之中,以艺术化、景观化的手法设计功能性要素。
就丰富“全景城市”的业态方面而言,主要是:促进都市观光、购物、休闲等业态的发展,加快不同类型精品公共空间的建设。;引入和推广互动体验式的产业,使这些业态融入本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丰富外地游客互动体验的同时,增强本地居民的参与感和幸福感。
4.强化城市特色风貌设计创新
4.1感知优先
通过社会学的调研方法和大数据的结合,在对清远现状风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环境意象分析法,建立起科学的现状风貌评价体系,分别对山水格局、开敞空间、建筑风貌、历史文化等10类现状风貌要素进行量化分析,构建风貌影响要素分级评价模型和感知地图评价模型,得出对清远现状风貌的客观评价,进而指导风貌规划体系的构建。
就清远市而言,在城市特色风貌设计中,应始终以“全景城市”为理论指导,构建以人的空间感知优先的全方位、长时段、多角度的城市风貌展示体系。
就优化“全景城市”的生态方面而言,主要是:保护城市的“绿色基质”,维护自然山水格局;切实做到城市规划结合自然生态资源,创造优良的城市气候;努力打造融入自然山水格局的“绿色花园城市”;建立完善的绿化景观系统,使绿化系统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细节。
4.3多维构建
从保护山水格局、完善湖城水系、优化空间形象、塑造建筑风貌、展示特色文化等八个方面出发,以山?水?湖?城大山大水的特色山水格局和城市精品空间塑造为核心,将山水四城、特色九湖、活力十廊、清远十八景等特色空间资源转变为空间资本,形成发展与品质的良性互动关系。通过研究清远地域特色建筑,重点塑造清远地域特色的建筑风貌形象,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辨别核心价值、保存城市文化精神、打造城市空间特色,引导城市转型。

城市风貌规划的微观途径探究——以漯河市城市风貌规划为例

城市风貌规划的微观途径探究——以漯河市城市风貌规划为例

城市风貌规划的微观途径探究——以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城区特色风貌规划为例摘要本文以河南省漯河市城市风貌规划实践为例,尝试将示范节点、示范建筑、辐射范围构成的框架结构,通过场所氛围、街墙表情、色彩结构相互综合的控制引导方法,进行风貌规划的微观途径探索,增强风貌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城市风貌规划,微观,漯河ABSTRACTLuohe Cityscape Planning aims to enhance the conduction of cityscape planning. The microvision is composed by the framework of model roundabouts, model buildings and radius ranges and the method to comprehensively engaging Site Atmosphere, Streetwall Expressions and Hue Structure.KEY WORDSCityscape Planning, micro, Luohe1引言城市风貌作为一项公共福利,其特色的营造、价值的传承显得愈发重要。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为《说文解字》作者许慎故里。

沙河、澧河东西横穿城区。

市域行政面积2617平方公里。

到2030年规划中心城区人口120万,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20平方公里1。

漯河市城市风貌规划(以下简称风貌规划)范围与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范围重合,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确立漯河市城市定位:中原水都、华文之乡。

2微观层面规划框架2.1标志性示范节点凯文·林奇认为“人们正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其它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2。

根据《河南省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综合交通规划,梳理城市通道景观系统,以城市主要干道、对外交通、公共交通结构和市民熟知认可的主要街道为依据,确定交通性、展示性通道和生活性通道两类城市重点通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小城镇建设Ur ba n La nd d s c ap p e a n d Ar c h it ectural Design摘要:本文以昆山城市风貌研究为例,初步剖析城市风貌的构成要素、设计主体、昆山城市风貌设计营造的特殊性,并且从物质空间与自然要素组合、物质空间五要素和风貌容量三个角度进行设计方法论述,以期为苏南地区城市风貌设计营造提供方法参考。

一、引言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县级市渐渐意识到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盲目建设、拿来主义、疏于管理而导致的形象危机,加大力度进行城镇风貌塑造与建设,力求形成自身的地域特色。

但是,当前风貌的营造设计落实管理职责往往集中于一个部门,因此,对风貌地域特殊性缺乏认识,设计方法单一,导致风貌特色不明显。

二、城市风貌涵义关于“风貌”一词的概念界定,业内众说纷纭。

有学者认为,它是城市抽象的、形而上的风格和具象的、形而下的面貌;也有学者认为,它是指人们在对城市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审美活动中,在审美主客体之间所产生的审美意象。

本文的研究认为城市风貌包括“风”和“貌”两个构成要素,即隐性的社会人文环境和显性的具体环境要素,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要素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是现象学者所描绘的那种富有地域特色的“氛围”;“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是“风”的载体。

三、“风”、“貌”的构成要素及设计主体(一)“人本”要素小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理论非常注重“人本设计”,即精神理念方面的设计,包括人的物质、精神、心理、生理、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综合性艺术设计。

落实到物质实体上就是:本土居民形象、地方性大众服饰、城市风貌设计初探刘 慧 杨新海居民语言交往及行为规范艺术、地方特色影视艺术景观、民风民俗景观、地方土风文化与现代文明升华的艺术还有饮食文化等方面的营选,尤其要营造承载这些文化的相应承载场所。

(二)社会形态构成中的“无形”环境“人本”要素是立足人的角度去影响“风”的建设,而“无形”环境主要指社会诸多其他因素。

在城市风貌建设上,社会形态构成中归属于“风”的“无形”环境有文化环境、民族环境、宗教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

而所提到的几种“无形”环境中无论是哪种环境占有绝对优势,都能影响到城市的“貌”。

但遗憾的是,这种无形环境往往不以人的意识而改变,人无法将它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来或是将人的意志强加于有形物质,唯有去挖掘引导,才能塑造出合理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城镇风貌。

(三)社会形态构成中的“有形”环境社会形态构成中归属于“貌”的环境有地方环境、城市环境、历史环境等,这些环境类型都是以物质形态去影响整体“貌”的建设的。

地方环境包括山、水、气候等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环境,这里的历史环境主要指一些历史遗迹、文物;而城市环境就落实到了人工创造的城市空间总和。

城市环境的营造,多数依托于城市设计。

它是以城市为背景,以城市空间形态为对象,以建筑形态组织为主要内容的空间环境设计,其中主要包含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

建筑形象是影响风貌的重要因素,其构成要素有建筑的造型、形态、色彩、肌理、质感、量感和空间感等;景观设计是针对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其构成要素包括构筑物、水体、地形、种植设计等。

这些要素影响的是风貌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的空间构成,是属于微观层面被人感知的具体要素。

四、昆山城市风貌设计营造的特殊性城市风貌设计营造具有地域特殊性,就昆山而言,一方面,其经济实力在全国县级市中位列前茅,外商投资力度较大,城区内现代化气息浓重,多元风貌并存;另一方面,它也是典型的江南水镇、鱼米之乡,地域特色明显。

笔者以昆山城市风貌研究为例,初步概述了其在风貌设计营造中的几点特殊性。

(一)自然环境构成研究昆山城镇风貌发现,很多乡镇被自然环境所包围,建成区的占地面积并不大,航拍市域,乡、镇、村落如点点繁星,留“绿”较多,且与水网、湖泊、山丘、田野组合形式多种多样(见图1)。

其自然环境在风貌中占有一定优势,成为昆山风貌设计营造的特殊性之一。

但是,对昆山短短几十年的市域图底分析发现,其城镇有连线成片的发展态势,其自然环境不断受到侵蚀,现实发展有诸多潜在的局限(见图2)。

(二)历史演进过程昆山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演进片段也存在特殊性,即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时期和外资涌入成立开发区的突变时期。

早期由于重经济轻管理,“拿来主义”、“欧陆风”、“大屋顶”、“全球化国际化”铺天盖地地袭来,改变了小桥流水、百里城郭、食鱼饭稻的原生态聚落环境,多元的城镇风貌无可抗拒地生长出来,苏南地区几乎均有类似“病症”(见图3)。

如今,在这样的城镇中留下的“有形”环境较为复杂,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有形”之物与“美”相差甚远,但又是一个时代的标识,如何评定其风貌价值是一项难点。

从经济的角度看,与世界接轨的趋势不可改变,而现实建设常与地域特色的追求背道而驰,这给专业人员带来了莫大的挑战。

(三)民众审美取向与北方相比,古时昆山人民延续着江南地区盛行的内敛含蓄的性格品质,百里城郭内粉墙黛瓦、曲艺盛行,俨然一派清幽闲适的生活场景。

但经过百年的世事变迁,而今审美主体多样化,加上昆山精神提出“开放、融合、创新、卓越”的八字口号,原来矜持的精巧、细腻、幽雅的审美观逐渐蜕变。

昆山市域内以旅游度假疗养为发展导向的南部地区,越靠近上海其洋派风格建筑所占比重越大。

同时,城市色彩方面,各地现代住区立面也偏爱暖色调,以粉红为甚。

笔者认为这些现象是“开放、融合”的昆山精神中审美取向的外在表现。

昆山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上取得的成绩是斐然的,经济地位的上升令其城市建设标准也大大提高,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纷至沓来,但是,个体的特色突出难以维系风貌的有机整体。

虽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图1 昆山城镇自然环境构成64小城镇建设65小城镇建设Ur ba n La nd d s c ap p e a n d Ar c h it ectural Design各地民众的审美取向都有同化的趋势,但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个体审美取向要保持一定的地域性,还风貌本来的地域特色。

五、昆山城市风貌特色设计营造方式多数人认为城市之貌是可以通过设计手段去营造,而无形之风很难把握和设计。

其实不然,当前的城市之貌虽然可以设计,但多数以人的意志为导向,个体开发建设方式独立,忽视地域的特色,导致“千城一面”、缺少整体性;而虚无缥缈的城市之风也是可以认知和引导的,尤其是对于现代城市风貌而言,它不同于传统城市风貌,“风”尚未稳定,仍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一部分融于城市空间,另一部分融于信息携带传播者,诸如人、标示等。

(一)强化物质空间与自然要素间的组合特色——以水为纲,大地肌理为底“有形”环境中以地方环境为设计重点之一。

昆山地处江南,境内水资源丰富,村、镇、城选址都与水紧密结合,同时,以水网密集处田地为主的大地肌理保存最为完好。

村、镇中,住户前田后院或前塘后场的住宅建设模式地域特色突出。

风貌设计亦是如此,应当先分析“有形”环境中的自然要素,寻求城市从宏观到微观的地形地貌特征。

首先,要找出宏观角度下的地形特征,建立其与城市形态演变过程的联系(见图4)。

之于昆山,中心古城区西北角的玉山与城的关系至今还处在遥遥相望的孤立状态,一方面是自然水系的割裂,政府对生态资源“圈地”保护的珍惜,另一方面是过去的盲目建设忽视视线廊道,错失自然要素的风貌特色塑造时机。

于是,置身于昆山城的游人几乎都不敢相信城中有山的事实。

其次,要注意罗列微观角度下的物质空间与自然要素的组合形式,这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有形要素,同时它也具有归纳成一个风貌单元体的潜力,在具体设计中能运用自如,正如昆山“前田后院”、“前塘后场”的风貌单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二)塑造物质空间五要素的地域特色——以评价为导向,各分区为依据“有形”环境中城市环境也是设计的主要任务。

这一部分主要工作常由建筑师和景观规划师合作完成,因为它涉及到具体的形体内容。

昆山市域按照行政建制划分一共可以分为九个区八类风貌主题,在每个区域中其建设目标和营造的风貌氛围是一致的,分别是北部现代农业风貌区、阳澄湖滨风貌区、北部产业园风貌区、中心城区风貌区、东部产业园区风貌区、花桥现代商务风貌区、吴淞江工业园区、南部生态农业风貌区、南部传统水乡风貌区。

风貌设计是城市物质空间设计最主要部分,国外现阶段对于传统风貌空间再利用以原貌保存、元素装饰和部分改变为设计手段,而对于现代风貌空间的设计则很少有总结性的方法。

本文对此从城市意象原理中的五要素出发进行初步探索。

根据区域整体特征,针对其余四要素分别做风貌评价,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

第一,区域风貌,以研究整体性为落脚点,归属区域风貌类型,分析区域风貌的特色识别度,评定风貌特色有效空间的位置、特色强度、营造趋势等。

同时也要关注非特色风貌空间,加强其烘托性建设。

第二,标志风貌,具有识别度高、统治性强等特点,它是区域风貌特色有效空间中的点状空间,应是该区域风貌特色高度浓缩的精华,是该区域的特色风貌代表,而非简单地以量少为标准的风貌异类体。

第三,边界风貌,风貌建设和统筹的重要部分,它是区域风貌特色有效空间中的线形空间界面,其风貌特色由四次轮廓线共同描绘——建筑立面轮廓线、广告标识系统轮廓线、周边种植设计轮廓线和室内装饰夜间轮廓线,每次轮廓线提出相应的评价准则层,落实指标层,为后续的设计提供参考。

第四,路径风貌,其风貌特色设计分为两个角度:单独地以路径本身为风貌载体进行讨论,则要注重景观小品的文化性建设和地域性树种选择;而另一个角度把路径作为风貌体验手段进行研究,研究对象瞬间扩大,不仅只是道路还有水路、天际等依托方式,对这些要素进行风貌展示方式的多样性评价,找出其特色的部分,进行深入设计。

第五,风貌单元,这里指的是风貌单元中的人工要素。

“可变美学”理论提出:“城市需要一些固定的东西,这是一些周期变化不明显的,能起统一作用的点。

依靠这些点人们才能对短暂的东西(如住宅、商店、门面等)进行评判并使之统一风格,反映出对象恰如其分的循环变化。

”它们是在一段相对较长时间中稳定的元素,容易产生有效的、易被感知的城市风貌特色。

这些元素依靠时间积累,适合建数据库保存,辅助风貌设计工作的深化。

(三)引导信息传播载体的特色风貌容量建设——以人为本,真善美为标准“风”是“无形”环境,是文化信息,需要物质实体承载显现,而人就是信息传播载体中具有生命的活动的载体。

昆曲的发祥地是昆山,除了戏院场所空间的直接体现,它还需要人的承载。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隶属于“风”的范畴,是精神层面的一部分,而审美观往往也可以通过几种精神流的总和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