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入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韵学入门
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演变规律的科学。•每种语言都包括语音、语法、词汇三部分,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又各成系统,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
•用普通话读唐诗,会发现有些诗的韵脚和平仄不顺口了,读《诗》时遇到不押韵处更多,这是因为古代的读音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它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这些语音变化的现象,解释变化的原因,寻找变化的规律,这样就逐渐建立起“音韵学”这门学科。
•传统的音韵学包括“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三个部门。
•大致说来,“今音学”所研究的是中古时期(主要是隋唐时代)的音韵系统;
•“古音学”研究的是上古时期(主要指先秦两汉时代)的音韵系统。“等韵学”是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发音方法的一门学问,近似现代语音学。
语音史的分期
与音韵学的分支
•语音史分期音韵学分支
•上古音———古音学
•中古音———今音学等韵学
•近古音———北音学(古代语音学)
•现代音
为啥要学音韵学?
•以往音韵学是“小学”的一个部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通经”(读懂古书)。
•今天学习音韵学,除了能够帮助我们欣赏古代的韵文、接受文化遗产之外,还有更重大的意义,那就是为了建立汉语的历史,寻找汉语语音内部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当前的推广普通话、汉语规范化和方言调查的工作。
•要了解某种语言的现状,只有从它的历史上去进行研究才能清楚和深入。
•现代汉语里一些字,普通话读音完全相同,到一些方言里却全然不同:“吸汲砌”、“接节洁”等字,现代各方言区(特别是江浙、福建、广东)读音很不同。
•“资雌思”、“之蚩诗”两类字,在普通话里读音完全不同,可是在很多方言里却完全一样(广州、夏门、上海、武汉、成都)
•汉语规范化工作也有许多问题要从历史上找根据,否则很多问题难以解决。
•普通话为什么要“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1324年)是一部描写近代北方话语音系统的著作。
•它的描写,反映出北京语音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疾病:ji jÍ
•比较:jião jiào
•波浪:po bo
•调查方言,必须用古音系统同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比较研究。
•“文”的读音:
•北京话wen; 上海ven;
•广州men; 厦门ben
•现代汉语所及音韵学的概念:
•字音和音标:音素、音节、音标(记录语音的符号系统)
•辅音(发音气流在口腔鼻腔受阻b/p)、元音(气流自由发出a/o)
•声母(音节的前一部分:是字音的枢纽、也叫声、声纽。He后一部分:韵)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研究字音的声和韵。
•韵头、韵腹、韵尾。
•押韵: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烟”和“天”韵母完全相同,“川”和它们只是韵腹、韵尾相同,这三个字在李白那个时代读音差不多,还是很押韵的。
音韵学的内容
•古代声音系统(古音史)
•古今语音演变规律(古音史)
•确定古音、判定古音关系的标准和方法(古音学)
•古音研究的基本知识(古音学史)
•【以下古音表:声/韵】
•声母表
上古汉语韵部系统
附注:
阴、阳、入三声分类:
上古音的声韵调
•上古声母研究的几个论断
•上古的声母及其系统
•上古韵部研究的学者及其成就、主张
•上古的韵部及其系统
•上古声、韵的几个重要概念
上古声母的几个论断
•钱大昕:古无轻唇
•古无舌上
•章炳麟:娘日归泥
•黄侃:照二归精
•照三归端
•曾运乾:喻三归匣
•喻四归定
•古无轻唇:谐声材料如,“古读冯为慿,本从冰得声”,“古读發如撥”,“古读汾如盆”,“敷读如铺”,“方读如旁”,“古音逢如蓬(薄红切)”。
•假借如,《左传·襄公廿四年》:“部娄无松柏。”《说文》:“附,附娄,小土山也。《春秋传》曰:…附娄无松柏。‟”据《说文》,“部娄”是“附娄”的假借字,“附”是正字。
•经传异文如,《诗经·邶风·谷风》“匍匐救之”,《礼记·檀弓》引作“扶服”,《家语》引作“扶伏”。•汉人声训如,《说文》:“方,併船也。”《风俗通》:“伏者,别也,变也。伏羲始别八卦,以变天下。”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说文》沖读若动。《书》“惟予沖人”,《释文》直忠切,古读直如特,沖子犹童子也。字母家不识古音,读沖为蟲,不知古读蟲亦如同也,《诗》“蕴隆蟲蟲”,《释文》直忠反,徐徒冬反,《尔雅》作爞爞,郭都冬反,《韩诗》作烔,音徒冬反,是蟲与同音不异。(《春秋·成五年》“同盟於蟲牢”,杜注:“陈留封丘县北有桐牢”,是蟲、桐同音之证。)
•“彫雕琱鵰皆从周声,调亦从周声,是古读周亦如雕也。”“古音竹如笃……笃、竺并从竹得声……(竺)经典多用笃,以其形声同耳。”
•娘日归泥
•谐声如,而声有耐;如字从女,女声又有奴;乃声有仍,日声有涅,等等。而、仍、如、日今读日母,女今读娘母,耐、奴、涅读泥母。
•声训如,郑玄注《易》“宜建侯而不宁”,高诱注《淮南子》“行柔而刚,用弱而强”,皆读“而”为能,能字读泥母。
•同源如,古文以入为内。《释名》:“入,内也。”内字读泥母。
•假借如,《庄子·逍遥游》:“淖约如处子。”李颐曰:“淖约,柔弱貌。”明古音弱与淖同。弱,日纽;淖,泥纽。
上古韵部研究的发展
•顾炎武:以入声归阴声
•江永:“数韵共一入”
•段玉裁:“凡同声必同部”
•戴震:入声独立;阴阳入三声相配
•孔广森:阴阳对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