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之言似夫子》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合集下载

《有子之言似夫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有子之言似夫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有子之言似夫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有子首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丧欲速贫,死欲速朽”不是君子之言。

曾子则表示自己曾听到孔子说过这句话。

有子再次强调这不是君子之言,曾子便把子游的观点告诉了有子。

子游认为,孔子之所以说“丧欲速贫”,是因为南宫敬叔回国时必载宝而朝,孔子希望他能够尽快摆脱财富的困扰;而说“死欲速朽”,则是因为桓司马为自己制作了三年都未完成的石椁,孔子认为他的行为过于奢侈,希望他能够尽快死去,以免浪费更多的资源。

曾子将子游的话告诉有子,有子表示赞同。

他认为,孔子之所以制定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就是因为他不愿意速朽。

同时,孔子在失去鲁国司寇之位后,打算前往楚国,先让子夏去打听情况,又让冉有去申明自己的想法,这也表明他不希望速贫。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弟子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探讨。

有子能够不片面、不孤立地去判断,而是结合孔子的一贯言行进行分析;子游则能够根据孔子讲话的背景和针对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曾子则是句句照搬,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

这种相互学习和探讨的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观点,不盲目跟从,而是要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本质。

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从中汲取有益的信息,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当面对一些问题时,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找出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不要轻易地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否定或批评。

《有子之言似夫子》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孔子弟子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相互学习的精神,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道德修养,努力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品德的人。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古代汉语第一单元目录: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楚归晋知罃》《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第二单元目录战国策《冯缓客孟尝君》《赵威后顺齐使》《江乙对荆宣王》《庄辛说楚襄王》《鲁仲连义不帝秦》第三单元目录论语学而为政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礼记有子之言似夫子战于郎苛政猛于虎大同教学相长博学诚意第四单元目录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齐桓公晋文之事》《文王之囿》《所谓故国者》《夫子当路于齐》《许行》《攘鸡》《陈仲子》《奕秋》《舜发于畎畞之中》第五单元目录墨子非攻老子庄子北冥有鱼不龟手之药疱丁解牛胠箧百川灌河庄子钓于濮水惠子相梁运斤成风曹商使秦荀子劝学吕氏春秋察传韩非子五蠹第六单元目录诗经〔国风〕关雎卷耳桃夭苤苢北门静女柏舟墙有茨相鼠氓木瓜黍离君子于役风雨伐檀硕鼠鸨羽蒹葭黄鸟无衣月出七月〔小雅〕节南山〔大雅〕公刘〔颂〕噫嘻第七单元目录楚辞离骚山鬼国殇哀郢卜居渔父第八单元史记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霍光传第一单元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2]。

生庄公及共叔段[3]。

庄公寤生[4],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5]。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6]。

及庄公即位[7],为之请制[8]。

公曰:“制,岩邑也[9],虢叔死焉[10],佗邑唯命[11]。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12]。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1]。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2],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3]。

君将不堪[4]。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5]?”对曰:“姜氏何厌之有[6]?不如早为之所[7],无使滋蔓[8],蔓难图也[9];蔓草犹不可除[10],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11],子姑待之[12]。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13]。

053有子之言似夫子 古文观止系列 深度赏析

053有子之言似夫子 古文观止系列 深度赏析


背 景 解 读

➢ 曾子,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 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七十二贤之一。倡导以“孝恕忠信” 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 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 有若,有氏,名若,字子有(一说字子若),世称“有子”,孔子弟子,七 十二贤之一。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思慕孔子,曾因有若似孔子,而群起推举 其为师,并以师礼事之。但是不久,弟子们先后提出两个问题,有若皆不能 回答,遂被赶下位来。倡导孝悌为本,贵和有节,持守中道,藏富于民。
古文观止系列之
卷〇三
053
有子之言似夫子
学海书山设计


世 繁 华
路 拓
, 怎







千 山 越 尽 不
文 解 字


目 录


拨 开 云 雾 见
景 解 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博 观 而 约 取
体 外 延







文 体 外 延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 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 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主要成就
➢ 道德方面,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 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立人极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 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在群体层面主张 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有子之言似夫子

有子之言似夫子
有子之言似夫子
《礼记檀弓上》
2010-4-12
1
礼仪之邦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 会意识观念;“仪”是“礼” 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 “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 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三礼”
• 《周礼》、《仪礼》和《礼记》是三部 汇集我国传统礼乐文化的典籍,涉及我 国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社 会思想、伦理观念等诸多方面。
“三礼”
《周礼》周代政治制度。 《仪礼》社会成员规范。 《礼记》论述“礼”的理论。
《礼记》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 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礼记》简介
• 《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 编纂而成,共49篇。十三经之一。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 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 和变化。49篇分属于制度、通论、名堂阴阳、丧服、世子 法、祭祀、乐记、吉事等,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 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 》《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汉族哲学思想。东汉末年,著 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 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 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毂梁 ,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二经;宋明又增加入 孟子,于是定型为十三经”,为士者必读之书
有子之言似夫子
《礼记檀弓上》
2010-4-12
10
• 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曰 :“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 ”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 :“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 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 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 之也。
2010-4-12

《礼记》檀弓上原文及译文

《礼记》檀弓上原文及译文

《礼记》檀弓上原文及译文《礼记》檀弓上原文公仪仲子之丧,檀弓免焉。

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

」趋而就子服伯子于门右,曰:「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何也?」伯子曰:「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

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微子舍其孙腯而立衍也;夫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

」子游问诸孔子,孔子曰:「否!立孙。

」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致丧三年。

事君有犯而无隐,左右就养有方,服勤至死,方丧三年。

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

季武子成寝,杜氏之葬在西阶之下,请合葬焉,许之。

入宫而不敢哭。

武子曰:「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来,未之有改也。

吾许其大而不许其细,何居?」命之哭。

子上之母死而不丧。

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曰:「然」。

「子之不使白也丧之。

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

汲则安能?为汲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汲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

」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

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

三年之丧,吾从其至者。

」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

」于是封之,崇四尺。

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

」孔子不应。

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

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

既哭,进使者而问故。

使者曰:「醢之矣。

」遂命覆醢。

曾子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子思曰:「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

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

丧三年以为极,亡则弗之忘矣。

故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

故忌日不乐。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

殡于五父之衢。

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

其慎也,盖殡也。

问于郰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

丧冠不緌。

文言文《有子之言似夫子》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文言文《有子之言似夫子》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有子之言似夫子》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有子之言似夫子》记叙的是孔子的弟子对“丧欲速贫,死欲速朽”的含义的相互探讨。

由于思考方法的不同,对同一句话,弟子们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子能够不片面、不孤立地去判断,而且和孔子的一贯言行相联;子游能够根据孔子讲话的背景,针对的问题进行分析;曾子则是句句照搬,孤立、片面地理解。

文章分析问题的方式对今人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原文】有子之言似夫子出处:《礼记·檀弓上》有子(1)问于曾子曰:“问丧(2)于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

”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参(3)也闻诸夫子也。

”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

”有子曰:“然(4)。

然则夫子有为言之(5)也。

”曾子以斯(6)言告于子游。

子游曰:“甚(7)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8)自为石椁(9),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10)也,死不如速朽之愈(11)也。

’‘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

南宫敬叔(12)反(13),必载宝而朝。

夫子曰:‘若是其货(14)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

’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

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

”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15)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

以斯知不欲速朽也。

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16)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17)之以冉有。

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注释】(1)有子:孔子的弟子有若(2)问,当作“闻”(依《经典释文》)丧:当官然后失去官职(3)参:曾子,名参,字子舆(4)然:确实,这样(5)有为言之:有所指而言,即“有所为言”(6)斯:这(7)甚:很(“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是倒装强调)(8)桓司马:宋人,名魋tui(二声)(9)椁:读音为guo(三声),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10)靡:浪费,奢侈(11)愈:较好,胜过(12)南宫敬叔:鲁孟僖子之子仲孙阅,曾失位离开鲁国,返时载宝物朝见鲁君(13)反:同“返”(14)货:贿赂(15)制:立规定,定制度(16)之:到……去(17)申:申明。

古文观止全文

古文观止全文

古文观止全文38 【单子知陈必亡】(周语中《国语》)周文90439 【展禽论祀爰居】(鲁语上《国语》)周文67740 【里革断罟匡君】(鲁语上《国语》)周文25841 【敬姜论劳逸】(鲁语下《国语》)周文56042 【叔向贺贫】(晋语八《国语》)周文35143 【王孙圉论楚宝】(楚语下《国语》)周文40544 【诸稽郢行成于吴】(吴语《国语》)周文54745 【申胥谏许越成】(吴语《国语》)周文33846 【春王正月】(隐公元年《公羊传》)周文23647 【宋人及楚人平】(宣公十五年《公羊传》)周文51848 【吴子使札来聘】(襄公二十九年《公羊传》)周文48549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穀梁传》)周文17050 【虞师晋师灭夏阳】(僖公二年《谷梁传》)周文44051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檀弓上《礼记》)周文18952 【曾子易箦】(檀弓上《礼记》)周文20253 【有子之言似夫子】(檀弓上《礼记》)周文35754 【公子重耳对秦客】(檀弓下《礼记》)周文25555 【杜蕢扬觯】(檀弓下《礼记》)周文30856 【晋献文子成室】(檀弓下《礼记》)周文100第四卷周文57 【苏秦以连横说秦】(《国策》)周文126858 【司马错论伐蜀】(《国策》)周文60459 【范雎说秦王】(《国策》)周文83960 【邹忌讽齐王纳谏】(《国策》)周文43861 【颜斶说齐王】(《国策》)周文39062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周文114163 【赵威后问齐使】(《国策》)周文34764 【庄辛论幸臣】(《国策》)周文55265 【触詟说赵太后】(《国策》)周文74466 【鲁仲连义不帝秦】(《国策》)周文167667 【鲁共公择言】(《国策》)周文30668 【唐雎说信陵君】(《国策》)周文18969 【唐雎不辱使命】(《国策》)周文48570 【乐毅报燕王书】(《国策》)周文123871 【李斯谏逐客书】(秦文)周文91372 【卜居】(《楚辞》)周文38873 【宋玉对楚王问】(《楚辞》)周文311第五卷汉文74 【五帝本纪赞】(《史记》)汉文23175 【项羽本纪赞】(《史记》)汉文23176 【秦楚之际月表】(《史记》)汉文34577 【高祖功臣侯年表】(《史记》)汉文46578 【孔子世家赞】(《史记》)汉文14379 【外戚世家序】(《史记》)汉文26680 【伯夷列传】(《史记》)汉文99681 【管晏列传】(《史记》)汉文125882 【屈原列传】(《史记》)汉文175483 【酷吏列传序】(《史记》)汉文25384 【游侠列传序】(《史记》)汉文80285 【滑稽列传】(《史记》)汉文87186 【货殖列传序】(《史记》)汉文82387 【太史公自序】(《史记》)汉文141288 【报任少卿书】(司马迁)汉文2866第六卷汉文89 【高帝求贤诏】(《西汉文》)汉文21490 【文帝议佐百姓诏】(《西汉文》)汉文22791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西汉文》)汉文22792 【武帝求茂材异等诏】(《西汉文》)汉文7693 【贾谊过秦论上】(《西汉文》)汉文108394 【贾谊治安策】(一)】(《西汉文》)汉文173695 【晁错论贵粟疏】(《西汉文》)汉文121196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西汉文》)汉文165697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西汉文》)汉文34998 【李陵答苏武书】(《西汉文》)汉文156799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西汉文》)汉文1046 100 【杨惲报孙会宗书】(《西汉文》)汉文892 101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东汉文》)汉文157 102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东汉文》)汉文303 103 【诸葛亮前出师表】(《后汉文》)汉文752 104 【诸葛亮后出师表】(《后汉文》)汉文762第七卷六朝、唐文105 【陈情表】(李密)六朝、唐文575 106 【兰亭集序】(王羲之)六朝、唐文391 107 【归去来辞】(陶渊明)六朝、唐文399 108 【桃花源记】(陶渊明)六朝、唐文396 109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六朝、唐文210 110 【北山移文】(孔稚珪)六朝、唐文784 111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六朝、唐文445 112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六朝、唐文526 113 【滕王阁序】(王勃)六朝、唐文916 114 【与韩荆州书】(李白)六朝、唐文598 115 【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六朝、唐文141 116 【吊古战场文】(李华)六朝、唐文768 117 【陋室铭】(刘禹锡)六朝、唐文101118 【阿房宫赋】(杜牧)六朝、唐文630 119 【原道】(韩愈)六朝、唐文1735 120 【原毁】(韩愈)六朝、唐文828 121 【获麟解】(韩愈)六朝、唐文247 122 【杂说一】(韩愈)六朝、唐文144 123 【杂说四】(韩愈)六朝、唐文180第八卷唐文124 【师说】(韩愈)唐文558 125 【进学解】(韩愈)唐文920 126 【圬者王承福传】(韩愈)唐文809 127 【讳辩】(韩愈)唐文629 128 【争臣论】(韩愈)唐文1391 129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唐文577 130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唐文906 131 【与于襄阳书】(韩愈)唐文541 132 【与陈给事书】(韩愈)唐文424 133 【应科目时与人书】(韩愈)唐文322 134 【送孟东野序】(韩愈)唐文775 135 【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唐文619 136 【送董邵南序】(韩愈)唐文176 137 【送杨少尹序】(韩愈)唐文440 138 【送石处士序】(韩愈)唐文604 139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韩愈)唐文498 140 【祭十二郎文】(韩愈)唐文1275 141 【祭鳄鱼文】(韩愈)唐文552 142 【柳子厚墓志铭】(韩愈)唐文1152第九卷唐、宋文143 【驳《复仇议》】(柳宗元)唐、宋文797 144 【桐叶封弟辨】(柳宗元)唐、宋文338 145 【箕子碑】(柳宗元)唐、宋文410 146 【捕蛇者说】(柳宗元)唐、宋文570 147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唐、宋文583 148 【梓人传】(柳宗元)唐、宋文1252 149 【愚溪诗序】(柳宗元)唐、宋文542 150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柳宗元)唐、宋文494 151 【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唐、宋文411 152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唐、宋文269 153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唐、宋文685 154 【待漏院记】(王禹偁)唐、宋文633 155 【黄冈竹楼记】(王禹偁)唐、宋文405 156 【书《洛阳名园记》后】(李格非)唐、宋文277 157 【严先生祠堂记】(范仲淹)唐、宋文271158 【岳阳楼记】(范仲淹)唐、宋文440 159 【谏院题名记】(司马光)唐、宋文205 160 【义田记】(钱公辅)唐、宋文715 161 【袁州州学记】(李覯)唐、宋文490 162 【朋党论】(欧阳修)唐、宋文732 163 【纵囚论】(欧阳修)唐、宋文508 164 【释秘演诗集序】(欧阳修)唐、宋文505第十卷宋文165 【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宋文618 166 【送杨寘序】(欧阳修)宋文396 167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宋文394 168 【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宋文456 169 【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宋文568 170 【丰乐亭记】(欧阳修)宋文505 171 【醉翁亭记】(欧阳修)宋文480 172 【秋声赋】(欧阳修)宋文503 173 【祭石曼卿文】(欧阳修)宋文357 174 【泷冈阡表】(欧阳修)宋文1365 175 【管仲论】(苏洵)宋文829 176 【辨奸论】(苏洵)宋文588 177 【心术】(苏洵)宋文747 178 【张益州画像记】(苏洵)宋文1046 179 【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宋文674 180 【范增论】(苏轼)宋文643 181 【留侯论】(苏轼)宋文735 182 【贾谊论】(苏轼)宋文765 183 【晁错论】(苏轼)宋文656第十一卷宋文184 【上梅直讲书】(苏轼)宋文642 185 【喜雨亭记】(苏轼)宋文462 186 【凌虚台记】(苏轼)宋文507 187 【超然台记】(苏轼)宋文647 188 【放鹤亭记】(苏轼)宋文601 189 【石钟山记】(苏轼)宋文599 190 【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宋文1015 191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苏轼)宋文553 192 【前赤壁赋】(苏轼)宋文650 193 【后赤壁赋】(苏轼)宋文446 194 【三槐堂铭】(苏轼)宋文681 195 【方山子传】(苏轼)宋文453 196 【六国论】(苏辙)宋文632 197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宋文614198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宋文553 199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宋文904 200 【赠黎安二生序】(曾巩)宋文432 201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宋文103 202 【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宋文333 203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宋文619 204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王安石)宋文446第十二卷明文205 【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明文510 206 【阅江楼记】(宋濂)明文678 207 【司马季主论卜】(刘基)明文402 208 【卖柑者言】(刘基)明文347 209 【深虑论】(方孝孺)明文618 210 【豫让论】(方孝孺)明文774 211 【亲政篇】(王鏊)明文1122 212 【尊经阁记】(王守仁)明文1226 213 【象祠记】(王守仁)明文642 214 【瘗旅文】(王守仁)明文904 215 【信陵君救赵论】(唐顺之)明文1110 216 【报刘一丈书】(宗臣)明文678 217 【《吴山图》记】(归有光)明文427 218 【沧浪亭记】(归有光)明文358 219 【《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明文717 220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明文441 221 【徐文长传】(袁宏道)明文860 222 【五人墓碑记】(张溥)明文795卷一周文【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古文观止全文

古文观止全文

古文观止全文38 【单子知陈必亡】(周语中《国语》)周文90439 【展禽论祀爰居】(鲁语上《国语》)周文67740 【里革断罟匡君】(鲁语上《国语》)周文25841 【敬姜论劳逸】(鲁语下《国语》)周文56042 【叔向贺贫】(晋语八《国语》)周文35143 【王孙圉论楚宝】(楚语下《国语》)周文40544 【诸稽郢行成于吴】(吴语《国语》)周文54745 【申胥谏许越成】(吴语《国语》)周文33846 【春王正月】(隐公元年《公羊传》)周文23647 【宋人及楚人平】(宣公十五年《公羊传》)周文51848 【吴子使札来聘】(襄公二十九年《公羊传》)周文48549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穀梁传》)周文17050 【虞师晋师灭夏阳】(僖公二年《谷梁传》)周文44051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檀弓上《礼记》)周文18952 【曾子易箦】(檀弓上《礼记》)周文20253 【有子之言似夫子】(檀弓上《礼记》)周文35754 【公子重耳对秦客】(檀弓下《礼记》)周文25555 【杜蕢扬觯】(檀弓下《礼记》)周文30856 【晋献文子成室】(檀弓下《礼记》)周文100第四卷周文57 【苏秦以连横说秦】(《国策》)周文126858 【司马错论伐蜀】(《国策》)周文60459 【范雎说秦王】(《国策》)周文83960 【邹忌讽齐王纳谏】(《国策》)周文43861 【颜斶说齐王】(《国策》)周文39062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周文114163 【赵威后问齐使】(《国策》)周文34764 【庄辛论幸臣】(《国策》)周文55265 【触詟说赵太后】(《国策》)周文74466 【鲁仲连义不帝秦】(《国策》)周文167667 【鲁共公择言】(《国策》)周文30668 【唐雎说信陵君】(《国策》)周文18969 【唐雎不辱使命】(《国策》)周文48570 【乐毅报燕王书】(《国策》)周文123871 【李斯谏逐客书】(秦文)周文91372 【卜居】(《楚辞》)周文38873 【宋玉对楚王问】(《楚辞》)周文311第五卷汉文74 【五帝本纪赞】(《史记》)汉文23175 【项羽本纪赞】(《史记》)汉文23176 【秦楚之际月表】(《史记》)汉文34577 【高祖功臣侯年表】(《史记》)汉文46578 【孔子世家赞】(《史记》)汉文14379 【外戚世家序】(《史记》)汉文26680 【伯夷列传】(《史记》)汉文99681 【管晏列传】(《史记》)汉文125882 【屈原列传】(《史记》)汉文175483 【酷吏列传序】(《史记》)汉文25384 【游侠列传序】(《史记》)汉文80285 【滑稽列传】(《史记》)汉文87186 【货殖列传序】(《史记》)汉文82387 【太史公自序】(《史记》)汉文141288 【报任少卿书】(司马迁)汉文2866第六卷汉文89 【高帝求贤诏】(《西汉文》)汉文21490 【文帝议佐百姓诏】(《西汉文》)汉文22791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西汉文》)汉文22792 【武帝求茂材异等诏】(《西汉文》)汉文7693 【贾谊过秦论上】(《西汉文》)汉文108394 【贾谊治安策】(一)】(《西汉文》)汉文173695 【晁错论贵粟疏】(《西汉文》)汉文121196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西汉文》)汉文165697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西汉文》)汉文34998 【李陵答苏武书】(《西汉文》)汉文156799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西汉文》)汉文1046 100 【杨惲报孙会宗书】(《西汉文》)汉文892 101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东汉文》)汉文157 102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东汉文》)汉文303 103 【诸葛亮前出师表】(《后汉文》)汉文752 104 【诸葛亮后出师表】(《后汉文》)汉文762第七卷六朝、唐文105 【陈情表】(李密)六朝、唐文575 106 【兰亭集序】(王羲之)六朝、唐文391 107 【归去来辞】(陶渊明)六朝、唐文399 108 【桃花源记】(陶渊明)六朝、唐文396 109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六朝、唐文210 110 【北山移文】(孔稚珪)六朝、唐文784 111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六朝、唐文445 112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六朝、唐文526 113 【滕王阁序】(王勃)六朝、唐文916 114 【与韩荆州书】(李白)六朝、唐文598 115 【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六朝、唐文141 116 【吊古战场文】(李华)六朝、唐文768 117 【陋室铭】(刘禹锡)六朝、唐文101118 【阿房宫赋】(杜牧)六朝、唐文630 119 【原道】(韩愈)六朝、唐文1735 120 【原毁】(韩愈)六朝、唐文828 121 【获麟解】(韩愈)六朝、唐文247 122 【杂说一】(韩愈)六朝、唐文144 123 【杂说四】(韩愈)六朝、唐文180第八卷唐文124 【师说】(韩愈)唐文558 125 【进学解】(韩愈)唐文920 126 【圬者王承福传】(韩愈)唐文809 127 【讳辩】(韩愈)唐文629 128 【争臣论】(韩愈)唐文1391 129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唐文577 130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唐文906 131 【与于襄阳书】(韩愈)唐文541 132 【与陈给事书】(韩愈)唐文424 133 【应科目时与人书】(韩愈)唐文322 134 【送孟东野序】(韩愈)唐文775 135 【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唐文619 136 【送董邵南序】(韩愈)唐文176 137 【送杨少尹序】(韩愈)唐文440 138 【送石处士序】(韩愈)唐文604 139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韩愈)唐文498 140 【祭十二郎文】(韩愈)唐文1275 141 【祭鳄鱼文】(韩愈)唐文552 142 【柳子厚墓志铭】(韩愈)唐文1152第九卷唐、宋文143 【驳《复仇议》】(柳宗元)唐、宋文797 144 【桐叶封弟辨】(柳宗元)唐、宋文338 145 【箕子碑】(柳宗元)唐、宋文410 146 【捕蛇者说】(柳宗元)唐、宋文570 147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唐、宋文583 148 【梓人传】(柳宗元)唐、宋文1252 149 【愚溪诗序】(柳宗元)唐、宋文542 150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柳宗元)唐、宋文494 151 【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唐、宋文411 152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唐、宋文269 153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唐、宋文685 154 【待漏院记】(王禹偁)唐、宋文633 155 【黄冈竹楼记】(王禹偁)唐、宋文405 156 【书《洛阳名园记》后】(李格非)唐、宋文277 157 【严先生祠堂记】(范仲淹)唐、宋文271158 【岳阳楼记】(范仲淹)唐、宋文440 159 【谏院题名记】(司马光)唐、宋文205 160 【义田记】(钱公辅)唐、宋文715 161 【袁州州学记】(李覯)唐、宋文490 162 【朋党论】(欧阳修)唐、宋文732 163 【纵囚论】(欧阳修)唐、宋文508 164 【释秘演诗集序】(欧阳修)唐、宋文505第十卷宋文165 【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宋文618 166 【送杨寘序】(欧阳修)宋文396 167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宋文394 168 【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宋文456 169 【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宋文568 170 【丰乐亭记】(欧阳修)宋文505 171 【醉翁亭记】(欧阳修)宋文480 172 【秋声赋】(欧阳修)宋文503 173 【祭石曼卿文】(欧阳修)宋文357 174 【泷冈阡表】(欧阳修)宋文1365 175 【管仲论】(苏洵)宋文829 176 【辨奸论】(苏洵)宋文588 177 【心术】(苏洵)宋文747 178 【张益州画像记】(苏洵)宋文1046 179 【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宋文674 180 【范增论】(苏轼)宋文643 181 【留侯论】(苏轼)宋文735 182 【贾谊论】(苏轼)宋文765 183 【晁错论】(苏轼)宋文656第十一卷宋文184 【上梅直讲书】(苏轼)宋文642 185 【喜雨亭记】(苏轼)宋文462 186 【凌虚台记】(苏轼)宋文507 187 【超然台记】(苏轼)宋文647 188 【放鹤亭记】(苏轼)宋文601 189 【石钟山记】(苏轼)宋文599 190 【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宋文1015 191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苏轼)宋文553 192 【前赤壁赋】(苏轼)宋文650 193 【后赤壁赋】(苏轼)宋文446 194 【三槐堂铭】(苏轼)宋文681 195 【方山子传】(苏轼)宋文453 196 【六国论】(苏辙)宋文632 197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宋文614198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宋文553 199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宋文904 200 【赠黎安二生序】(曾巩)宋文432 201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宋文103 202 【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宋文333 203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宋文619 204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王安石)宋文446第十二卷明文205 【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明文510 206 【阅江楼记】(宋濂)明文678 207 【司马季主论卜】(刘基)明文402 208 【卖柑者言】(刘基)明文347 209 【深虑论】(方孝孺)明文618 210 【豫让论】(方孝孺)明文774 211 【亲政篇】(王鏊)明文1122 212 【尊经阁记】(王守仁)明文1226 213 【象祠记】(王守仁)明文642 214 【瘗旅文】(王守仁)明文904 215 【信陵君救赵论】(唐顺之)明文1110 216 【报刘一丈书】(宗臣)明文678 217 【《吴山图》记】(归有光)明文427 218 【沧浪亭记】(归有光)明文358 219 【《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明文717 220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明文441 221 【徐文长传】(袁宏道)明文860 222 【五人墓碑记】(张溥)明文795卷一周文【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有子之言似夫子繁体原文

有子之言似夫子繁体原文

有子之言似夫子繁體原文
有子問於曾子曰:“問喪於夫子乎?”曰:“聞之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

”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參也聞諸夫子也。

”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參也與子遊聞之。

”有子曰:“然。

然則夫子有為言之也。


子遊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於宋,見桓司馬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死之欲速朽’,為桓司馬言之也。

南宮敬叔反,必載寶而朝。

夫子曰:‘若是其貨也,喪不如速貧之愈也。

’喪之欲速貧,為敬叔言之也。


有子問曾子道:“在先生(孔子)那裏聽說過失去官職方面的事情嗎?”(曾子)說:“聽他說的是:‘希望丟官後趕快貧窮,希望死後趕快腐爛’。

”有子說:“這不是君子說的話。

”曾子說:“我(的確是)從先生(孔子)那聽來的。

”有子又說:“這不是君子說的話。

”曾子說:“我是和子遊一起聽見這話的。

”有子說:“的確(說過)。

但先生這樣說肯定是有原因的。

”曾子以斯言告於子遊。

曾子將這話告訴子遊。

子遊說:“有子說話很象先生啊!那時先生住在宋國,看見桓司馬給自己做石槨,三年還沒完成。

先生說:‘像這樣奢靡,(人)不如死了趕快腐爛掉越快越好啊。

’希望(人)死了趕快腐爛,是針對桓司馬而說的。

南宮敬叔(他原來失去官職,離開了魯國)回國,必定帶上寶物朝見國王。

先生說:‘像這樣對待錢財(行賄),失去官職後希望自己貧窮,這是針對敬叔說的話。

有子之言似夫子主要内容

有子之言似夫子主要内容

有子之言似夫子主要内容(原创实用版)目录1.引言2.有子之言的含义3.似夫子的特点4.主要内容概述5.结论正文【引言】有子之言似夫子是一句古代汉语成语,来源于《论语·为政》篇。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有些人的言论与孔子的言论非常相似,以至于人们难以区分。

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这个成语中所涉及的两个重要概念:有子之言和似夫子,并概述其主要内容。

【有子之言的含义】有子之言是指与孔子的言论相似的言论。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的言论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有子之言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观点。

【似夫子的特点】似夫子指的是那些言论与孔子的言论非常相似的人。

这些人可能是孔子的弟子、后学或者是受到孔子思想影响的其他人物。

他们的言论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强调道德修养:似夫子的言论强调人们应该注重道德修养,追求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

2.倡导社会和谐:似夫子的言论主张社会和谐,提倡人们相互关爱、尊重、理解,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3.重视教育和家庭:似夫子的言论认为教育和家庭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强调教育和家庭的重要性。

【主要内容概述】有子之言似夫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人性论:似夫子的言论倾向于认为人性本善,人们生来就具有善良、道德的品质。

而恶行往往是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2.道德观:似夫子的言论强调道德修养,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为本,遵循礼义,忠诚守信,做到言行一致。

3.社会观:似夫子的言论主张社会和谐,认为人们应该尊重长辈、关爱弱者、友好相处,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4.教育观:似夫子的言论认为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强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倡导以德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结论】有子之言似夫子主要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后学的言论和思想观点,强调道德修养、社会和谐、教育和家庭等方面的重要性。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题(含答案)之十二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题(含答案)之十二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题(含答案)之十二一田饶事鲁哀公田饶事鲁哀公,而不见察。

田饶谓鲁哀公曰:“臣将去君而鸿鹄举矣。

”哀公曰:“何谓也?”田饶曰:“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

鸡虽有此五德,君犹日烹而食之,何者?以其所从来近也。

夫鸿鹄一举千里,止君园池,食君鱼鳖,啄君菽粟,无此五德,君犹贵之,以其所从来远也。

臣请鸿鹄举矣!”哀公曰:“止!吾书子之言也。

”田饶曰:“有士不用,何书其言为?”遂去之燕,燕立以为相。

三年,燕政太平,国无盗贼。

哀公闻之,慨然太息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何可复得?”《诗》曰:“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此之谓也。

习题:1、选出对下边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a.而不见察b.足傅距者c.遂去之燕d.逝将去汝A、a.被 b.辅佐 c.到……去 d.离去B、a.知道 b.附着 c.他 d.离去C、a.被 b.附着 c.到……去 d.同“誓”D、a.显露 b.涂敷 c.助词,无义d.跑答:()2、选出对下列各句语法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

a.何谓也b.头戴冠者,文也c.君犹日烹而食之d.君犹贵之e.此之谓也A、a宾语前置b名词作状语c意动d使动e宾语前置B、a宾语前置b使动c名词作状语d意动e判断C、a宾语前置b判断c名词作状语d意动e宾语前置D、a宾语前置b判断c使动d意动e判断答:()3、选出下列各句的正确译文。

A、臣将去君而鸿鹄举矣:a.我将要到你那儿去,象鸿鹄那样高飞。

b.我将要离开你,而且鸿鹄也已经飞走了。

c.我将要到你那儿去,可是鸿鹄已经飞走了。

d.我就要离开你,象鸿鹄那样高飞。

答:()B、以其所从来近也:a.因为它从所来的地方接近你。

b.用它所带来的东西接近你。

c.因为它来的地方是很近的。

d.因为它的地方从来就是很近的。

答:()C、有士不用,何书其言为:a.有了贤士却不重用,为什么书上有他的话呢?b.有了贤士却不重用,记下他的话干什么呢?c.有了读书人却认为无用,为什么还要记下他的话呢?d.有的读书人没有用,什么书会记下他的话呢?答:()D、不慎其前,而悔其后,何可复得:a.不再他走之前谨慎对待,却在他走后懊悔,怎么能重新得到他呢?b.不谨慎地对待它的开头,却懊悔它的结果,怎么能再有收获呢?c.事前不谨慎,事后才懊悔,又怎么会有收获呢?d.不谨慎对待事情的开头,却懊悔它的结果,那又怎么能行呢?答:()4、田饶用“鸡”比喻,用“鸿鹄”比喻,鲁哀公对二者的态度是。

礼记有子之言似夫子

礼记有子之言似夫子
2、丧服十一篇:《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上、 下)、《丧大记》、《问丧》、《服问》、《奔丧》、《间传》、 《三年问》、《丧服四制》。古人对丧服之礼非常重视,一个丧服用 了那么多的篇目。
3、吉礼七篇:《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 义》、《聘义》、《投壶》。《冠义》、《昏义》、《乡饮洒义》、《射 义》、《燕义》、《聘义》以及前述之《丧服四制》是专门说明《仪礼》的, 分别解释的是《仪礼》中的《士冠礼》、《昏礼》、《乡饮酒礼》、《乡射 礼》、《大射仪》、《燕礼》、《丧服》各篇,跟《仪札》关系很密切。 《投壶》记叙的是主人与宾客在酒宴上以矢投壶的游乐活动的礼节,是从射 箭演变过来的,要是现在这纯粹就是玩乐了,但在古代,也跟射箭一样是灌 注了道德内容的,要遵循许多礼节和规范。
该书的编定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 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 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 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 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 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 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 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 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 书。
4、制度六篇:《曲礼》(上、下)、《王制》、《礼器》、《少仪》、 《深衣》。这些制度大到封国之制,小到器物之制,都有讲述。其中,《王 制》述虞、夏、商、周四代之制,带有理想政治色彩。
5、祭礼四篇:《郊特牲》、《祭法》、《祭义》、《祭统》。《郊特 牲》,篇名好像很怪,“郊”是祭天,“特牲”是祭祀用一头牛。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 《周易》、 《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 《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古文观止——目录、篇头2018.6.5

古文观止——目录、篇头2018.6.5
东汉文1、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车驾至临溜自劳军,子严敦书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
15
后汉书1诸葛亮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16
2、诸葛亮后出师表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第七卷六朝唐文

篇名
篇头
1
李密陈情表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
8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
9
王勃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10
李白1,与韩荆州书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
11
2,春夜宴桃李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
12
李华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
13
3
3、秦楚之际月表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
4
4、高祖功臣侯年表
正义高祖初定天下,表明有功之臣而侯之,
5
5、孔子世家赞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6
6、外戚世家序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
7
7、伯夷列传
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书》
8
8、管晏列传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
16
16、吴许越成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也。
第三卷周文(《国语》)

篇名
篇头
1
1、祭公谏征犬戎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
2
2、召公谏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有子之言似夫子》原文、译文及赏析

《有子之言似夫子》原文、译文及赏析

《有子之言似夫子》原文、译文及赏析本文记叙的是孔子的弟子对“丧欲速贫,死欲速朽”的含义的相互探讨。

由于思考方法的不同,对同一句话,弟子们有着不同的理解。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子之言似夫子》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有子之言似夫子先秦:佚名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

”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

”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

”有子曰:“然。

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

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

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

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

’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

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

”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

以斯知不欲速朽也。

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

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译文有子问曾子道:“在先生(孔子)那里听说过失去官职方面的事情吗?”(曾子)说:“听他说的是:‘希望丢官后赶快贫穷,希望死后赶快腐烂’。

”有子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

”曾子说:“我(的确是)从先生(孔子)那听来的。

”有子又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

”曾子说:“我是和子游一起听见这话的。

”有子说:“的确(说过)。

但先生这样说肯定是有原因的。

” 曾子将这话告诉子游。

子游说:“有子说话很象先生啊!那时先生住在宋国,看见桓司马给自己做石椁,三年还没完成。

先生说:‘像这样奢靡,(人)不如死了赶快腐烂掉越快越好啊。

’希望(人)死了赶快腐烂,是针对桓司马而说的。

南宫敬叔(他原来失去官职,离开了鲁国)回国,必定带上宝物朝见国王。

先生说:‘像这样对待钱财(行贿),丢掉官职(以后)不如赶紧贫穷越快越好啊。

有子之言似夫子译文及赏析

有子之言似夫子译文及赏析

有子之言似夫子译文及赏析有子之言似夫子译文及赏析古诗原文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

”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

”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

”有子曰:“然。

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

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

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

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

’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

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

”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

以斯知不欲速朽也。

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

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译文翻译有子问曾子道:“在先生(孔子)那里听说过失去官职方面的事情吗?”(曾子)说:“听他说的是:‘希望丢官后赶快贫穷,希望死后赶快腐烂’。

”有子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

”曾子说:“我(的确是)从先生(孔子)那听来的。

”有子又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

”曾子说:“我是和子游一起听见这话的。

”有子说:“的确(说过)。

但先生这样说肯定是有原因的。

” 曾子将这话告诉子游。

子游说:“有子说话很象先生啊!那时先生住在宋国,看见桓司马给自己做石椁,三年还没完成。

先生说:‘像这样奢靡,(人)不如死了赶快腐烂掉越快越好啊。

’希望(人)死了赶快腐烂,是针对桓司马而说的。

南宫敬叔(他原来失去官职,离开了鲁国)回国,必定带上宝物朝见国王。

先生说:‘像这样对待钱财(行贿),丢掉官职(以后)不如赶紧贫穷越快越好啊。

’希望丢掉官职以后迅速贫穷,是针对敬叔说的啊。

” 曾子将子游的话告诉有子。

有子说:“是啊。

我就说了不是先生的话吗。

”曾子说:“您怎么知道的呢?”有子说:“先生给中都制定的礼法中有:棺材(板)四寸,椁(板)五寸。

【翻译】考研古代汉语(王力版)一二册翻译自整理

【翻译】考研古代汉语(王力版)一二册翻译自整理

第一单元1.《郑伯克段于鄢》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有所不利。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

”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

”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

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

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

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

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

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

有子之言似夫子主要内容

有子之言似夫子主要内容

有子之言似夫子主要内容《有子之言似夫子》主要是子路对孔子的一种评价,表示子路的言行举止与孔子非常相似。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行举止以及他所倡导的人际关系、道德规范等方面,一直是后世学习的典范。

子路仿效孔子的言行举止,也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教育对子弟如何修身齐家治国、践行仁义之道的重要指导意义。

首先,子路之言似夫子体现了对孔子思想的深入理解。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所主张的“仁”就是以人际关系为重点的一种伦理道德。

子路能够言行举止如孔子,说明他对孔子思想的领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他深入理解孔子关于修身齐家治国的教育理念,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践行这些理念,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其次,子路之言似夫子弘扬了孔子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孔子倡导的仁义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它要求人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宽厚仁爱、礼貌待人,不损人利己、不伤害他人利益。

子路之言似夫子的表现,既是对孔子思想的传承,也是对这种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践行。

他用自己的言行,给人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道德榜样。

再次,子路之言似夫子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要言行一致。

子路之言似夫子的行为,告诉我们要言行一致,不能只说好听的话而不去践行,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人,传递正能量。

最后,子路之言似夫子的意义在于它是对孔子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和继承。

子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使其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这种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对孔子的尊重,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我们倡导和践行正确道德价值观,培养良好文化习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有子之言似夫子》所描述的子路仿效孔子言行举止的态度和行为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他的言行举止传递了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彰显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是对孔子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有子之言似夫子主要内容

有子之言似夫子主要内容

有子之言似夫子主要内容有子之言似夫子,主要内容是指某人的言行举止与孔子相似。

孔子是中国古代先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教导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我们说某人的言论和行为似夫子时,意味着这个人言谈举止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和价值观。

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首先,敬重传统和尊重文化。

孔子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尊重先贤的智慧和经验,研习经典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一个人若有子之言似夫子,就会对传统文化保持敬畏和尊重,努力传承和弘扬先贤思想。

其次,倡导仁爱和道德行为。

孔子提倡仁爱之道,他主张人们应该发扬仁爱之心,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和谐,以德化人。

一个人若有子之言似夫子,就会发扬仁德,倡导道德行为,以身作则,成为他人的楷模。

再次,崇尚和平和社会稳定。

孔子主张和平与稳定是社会的重要基石。

他鼓励人们通过理性和平等的对话解决问题,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个人若有子之言似夫子,就会倡导和平,追求社会的稳定,以合作和互助的精神,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最后,追求知识和修身养性。

孔子非常重视知识的追求和个人修养,他认为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人们可以提高自我,成为更好的人。

一个人若有子之言似夫子,就会不断追求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学习和修身养性的方式影响他人和社会。

总而言之,有子之言似夫子是指某人的言行举止体现了孔子思想和价值观的特点。

这不仅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也需要具备仁爱之心、追求和平与稳定、以及追求知识和修身养性的品质。

这种言行举止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发展,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有子之言似夫子主要内容

有子之言似夫子主要内容

有子之言似夫子引言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被尊称为夫子。

他的思想和言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

然而,在孔子之后也有一些学者,他们的言行举止被认为与孔子相似,因此被称为“有子之言似夫子”。

本文将探讨这些学者的主要观点和贡献,并分析他们与孔子的异同。

第一部分:有子之言1.荀况:荀况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儒家学者,他通过批评现实社会中道德败坏和政治腐败现象来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个人修养和道德自律,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2.颜师古:颜师古是宋代儒学家颜真卿的弟子,他主张以“格物致知”为核心思想。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观察事物并深入思考来获取知识,而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经典的教导。

他的观点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相似。

3.邵雍:邵雍是中国南宋时期的儒学家和哲学家,他主张通过“致良知”来达到道德境界。

他认为人们内心本身就有一种天性的道德判断力量,只有通过发展和培养这种良知,才能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4.朱熹:朱熹是中国宋代最具影响力的儒学家之一,他强调“理”和“心”的关系。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事物,并用心去感受事物的真正意义。

他对于孔子的经典注释和解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夫子与有子之言的异同尽管这些学者被称为“有子之言似夫子”,但他们与孔子在某些观点上存在一些差异。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相结合,而荀况则更加侧重于个人修身。

颜师古则更注重实践与经验,邵雍则强调内心的道德判断力量。

这些学者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自律,而相对较少关注社会治理。

2.知识获取:孔子主张通过学习经典和师长的教导来获取知识,而颜师古则更注重实践和观察事物。

朱熹则更加强调理性思考和感悟事物的真正意义。

这些学者相对于孔子更加注重实践和个人思考,而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经典。

3.道德境界:孔子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道德境界,而邵雍主张通过发展良知来达到道德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子之言似夫子》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
《有子之言似夫子》记叙的是孔子的弟子对“丧欲速贫,死欲速朽”的含义的相互探讨。

由于思考方法的不同,对同一句话,弟子们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子能够不片面、不孤立地去判断,而且和孔子的一贯言行相联;子游能够根据孔子讲话的背景,针对的问题进行分析;曾子则是句句照搬,孤立、片面地理解。

文章分析问题的方式对今人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原文】
有子之言似夫子
出处:《礼记·檀弓上》
有子(1)问于曾子曰:“问丧(2)于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

”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参(3)也闻诸夫子也。

”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

”有子曰:“然(4)。

然则夫子有为言之(5)也。


曾子以斯(6)言告于子游。

子游曰:“甚(7)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8)自为石椁(9),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10)也,死不如速朽之愈(11)也。

’‘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

南宫敬叔(12)反(13),必载宝而朝。

夫子曰:‘若是其货(14)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

’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

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

”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15)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

以斯知不欲速朽也。

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16)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17)之以冉有。

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弟子有若
(2)问,当作“闻”(依《经典释文》)丧:当官然后失去官职
(3)参:曾子,名参,字子舆
(4)然:确实,这样
(5)有为言之:有所指而言,即“有所为言”
(6)斯:这
(7)甚:很(“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是倒装强调)
(8)桓司马:宋人,名魋tui(二声)
(9)椁:读音为guo(三声),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10)靡:浪费,奢侈
(11)愈:较好,胜过
(12)南宫敬叔:鲁孟僖子之子仲孙阅,曾失位离开鲁国,返时载宝物朝见鲁君
(13)反:同“返”
(14)货:贿赂
(15)制:立规定,定制度
(16)之:到……去
(17)申:申明。

【译文】
有子问曾子道:“向先生(孔子)问过丧(当官然后失去官职)方面的事情吗?”(曾子)说:“听他说的是:‘希望丧后赶快贫穷,希望死后赶快腐烂’。

”有子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

”曾子说:“我(的确是)从先生(孔子)那听来的。

”有子又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

”曾子说:“我是和子游一起听见这话的。

”有子说:“的确(说过)。

但先生是有针对(某事)而说这话的。


曾子将这话告诉子游。

子游说:“太神啦!有子说话很象先生啊!那时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