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管理_管理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管理是指通过合理、有效地组织、计划、指导、协调和控制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有目标性: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而存在的活动。
管理者需要明确组织目标,并制定适当的策略和计划来实现这些目标。
2.综合性:管理涉及到各个组织活动的方面,包括人力资源、物资资源、财务资源等,需要协调各个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整体的效益最大化。
3.全员参与:管理不仅是管理者的职责和责任,也是组织中每个成员的责任。
每个成员都应当承担起管理的责任,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组织整体的效能。
4.不断变革:管理必须具备变革的能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管理者需要及时发现和适应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变化,以保持组织的竞争力。
5.分层次性:管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战略管理、中层管理和操作管理等。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需要处理不同的管理问题和任务,但都需要协调和配合,以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
6.有组织性:管理需要建立适当的组织结构,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利,实现各级管理者之间的协作和合作。
良好的组织结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7.灵活性:管理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化,以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要求的变化。
管理者需要具备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以应对各种管理挑战。
8.信息化:管理需要依靠信息系统和技术手段来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以支持决策和实施管理活动。
信息化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以上是管理的基本特征,管理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善于应用各种管理方法和工具,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和使命。
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人与人的关系,尊重员工权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实现组织和个体的双赢。
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和科学,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管理环境。
管理学概论简答题终极版
第一章组织与管理1、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所谓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获得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过程;其特征是:1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组织预定的目标;2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来进行专门活动的管理者;3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4管理是一个包括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2、何谓适度原则如何才能有效地把握管理适度答:适度原则:组织在业务活动范围的选择上既不过宽,又不过窄;在管理幅度的选择上,既不过大也不过小;在权力的分配上,既不完全集中也不完全分散,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适点,进行适度管理,实现最佳组合;适度原则要求管理者进行适情管理和适时管理;3、如何理解管理的科学性,它对有效的管理活动有什么启示答:管理学的科学性既是管理活动科学化的逻辑基础,也是管理研究追求的方向;首先,管理学的使命感确定其实作为科学而不是艺术而存在;其次,管理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普遍性、可重复性、逻辑自治性、可证伪性等基本属性最后,管理实践活动的艺术性就是根植于管理学的科学性;启示:管理研究应当注重于构建管理知识的普适性、可重复性、逻辑自治性和可证伪性;要努力探索管理理论所隐含的假设前提和使用条件;第二章早期管理思想1、根据泰勒的观点,应如何进行作业方法和作业时间的研究答:改进工作方法,并根据工作的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2、泰勒倡导的差别计件工资制为什么能刺激工人提供更多的劳动答:要刺激工人创造更多的产量,工资标准不仅应当稳定,而且还应该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高,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即在计算工作时,采取不同的工资率,未完成定额的按低工资率支付,完成并超过定额的按工资支付;由于完成并超过定额能以较高的工资标准得到报酬,因此工人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第三章现代管理理论1、为什么梅奥认为新兴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答:他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而工人的士气则取决于他们感受的各种需要得到的程度;在这些需要中,金钱与物质方面的需要只占很少的比重,更多的是获取友谊、得到尊重或保证安全等方面的这会需要;因此,要提高生产效率,就要提高工人的士气;而要提高工人的士气,就要努力提高工人需要的满足程度;所以,梅奥认为新兴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2、权变理论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答:权变理论学派认为,企业管理要根据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普遍使用的、最好的技术和方法;3、有人说,“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你是如何评价这个观点的答:因为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对机器的管理,所以要讲究方式方法,这就是艺术;管理像是一台运转的机器,它遵循它的运作模式,依据它的规律进行,所以管理是科学;但是在机器陈旧的时候就需要改进和维修,从而就产生了艺术;所以“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第四章管理伦理与组织社会资本1、什么是道德组织道德增加管理有效性的途径有哪些答:道德,一般认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原则,它所构成的体系被称为道德规范;途径:1组织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文化有助于制定正确的决策;2良好的组织道德品质和道德文化是获取、留住关键性人才和激发成员工作热情的基础;3组织的道德文化促进了组织内外的协调;4较高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文化还能够推进组织创新与变革;2、从影响组织道德因素角度来看,分析工作中产生不道德行为的原因答:①上司的行为;②行业或职业的伦理行为;③组织中同事的行为;④正式的组织制度;⑤个人经济的需要;从这些观点去分析3、你认为企业应当承担哪些社会责任为什么答:①经济责任;企业首先是经济组织,它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需要;企业要是无法创造财富,那么它就无法实现股东的财富增长;②法律责任;它要求企业合法经营,遵纪守法,按章纳税,履行合同义务;法律责任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底线;③道德责任;企业只承担法律责任是不够的,因为法律的滞后性和不完备性,伦理规范或社会价值观的变革总是在立法之前,社会希望企业能够顺应社会观念的潮流;④慈善责任;包括公共需要自愿服务、自愿联合和自愿捐赠;第六章决策理论1、组织决策为什么要根据满意原则来评价和选择方案答:选择活动方案时并不可能具备最优原则的全部条件,而行动方案在未来的实施结果通常是不确定的,在方案的数量有限、执行结果不确定的条件下,人们难以作出最优选择,只能根据已知的全部条件,加上人们的主观判断,作出相对满意的选择;2、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有何区别不会第七章计划与战略管理1、为什么说计划与决策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答:相互区别,是因为这两项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决策是关于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活动具体内容和要求;相互联系:①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则是决策的逻辑延续;②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交织在一起的;2、计划编制包括哪几个阶段的工作答:收集资料的准备阶段;任务和目标的分解阶段;目标结构的分析阶段;综合平衡阶段;编制并下达行动计划阶段;3、滚动方式计划有何基本特点答:①近期行动计划编制得详细具体,远期计划则相对粗略;②计划执行一定时期,就根据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对以后各期计划内容进行修改、调整;③计划工作始终是一个动态过程;第八章组织设计160:1、2、5、7、8、91.何谓管理幅度,为什么以及如何确定合理的管理幅度答: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主管领导能够直接指挥的下属数量被称为管理幅度;管理幅度的大下坡决定了组织中管理层次的多少,从而决定了组织的扁平结构和锥型结构两种基本形态;有效地管理幅度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主要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工作能力、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组织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来确定适当的管理幅度,也就是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条件和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来确定合理的管理幅度;2、组织基本的结构形态有哪两种类型,这两种结构形态有何特点答:织结构的基本形式包括:扁平结构、锥型结构扁平结构:①特点: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②优点:信息传递快、失真小、纠偏及时、利于下属创造性地发挥③缺点:不能对每位下属充分有效指导、监督锥型结构:①特点:管理幅度较小、管理层次较多、呈高尖金字塔型式②优点:可对下属进行详尽指导③缺点:信息逐层传递的速度慢、易失真;管理者地位相对渺小,影响下层积极性3、职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区域部门化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答:一、职能部门化1优势:①在部门内实现了规模经济;②可以促进员工发展更高层次的专业技能;③部门主管易于规划和控制;④有利于避免重复浪费;2局限性:①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各职能部门往往会片面追求本部门的局部利益;②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合作渠道,且矛盾冲突会增多;③高层主管难于协调;④员工的专业化部门所有会使其缺乏打破常规的精神,并且难以培养综合管理人才;二、产品部门化1优势:①各类产品直接面对市场并专注于特定产品的经营,有利于提高效率水平;②提高了决策的速度和有效性;③各类产品的绩效易于客观评估;④可以培养综合管理人才;2局限性:①需要更多综合管理人才,提高了培训成本;②各产品部门只关心本部门的产品,对整体组织欠缺考虑;③管理成本上升;三、区域部门化1优势:①可以把责任和职权下放到基层,鼓励地区主管参与决策;②对本地区的市场和问题反应迅速灵敏;③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和地区政策;④为培养综合管理人才创造了条件;2局限性:①需要高素质的综合管理人才的数量较大;②使高层经营管理增加了难度;③管理成本很高;4.何为权力,管理权力有哪些类型答:权力:通常被描述为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指处在某个管理岗位上的人对整个组织或所辖单位与人员的一种影响力,或简称管理者影响别人的能力;权力类型:专长权,个人影响权,制度权法定权5.组织中为什么会存在集权的倾向答:①组织的历史;如果组织是在自身较小规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其他组织加入的话,那么集权倾向可能更为明显;②领导的个性;权力是赋予一定职位的管理人员的,它是地位的象征;③政策的统一与行政的效率;从积极方面来看,集权化倾向的普遍存在有时也是为了获得它的利益;6.过分集权可能带来的弊端答:①降低决策质量;大规模组织的管理远离基层,基层发生的事情经过层层请示汇报后再作决策,则不仅影响决策的正确性,而且影响决策的及时性;②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作为组织细胞的组织,其整体和各个部分与社会环境有着多方面的联系;③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权力的高度集中,使得组织中的大部分决策均由高层管理人员制定,基层管理和操作人员只是被动的,机械的执行命令,长此以往,他们的工作热情会消失,劳动效率下降,从而使组织的发展失去基础;上述的任何一点,都会对组织造成致命的危害;第九章人员配备178:4、5、91.外部招聘或内部提升管理干部有何优点和局限性答:外部招聘:外部招聘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从组织外部的众多候选人中选拔符合空缺职位工作要求的管理人员; 优点:1被聘干部具有“外来优势”;2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联系;3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局限性:1外聘干部不熟悉组织的内部情况,同时也缺乏一定的人事基础,因此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进行有效的工作;2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解;3外聘干部最大局限性莫过于对内部员工的打击;内部提升:内部提升是指组织成员的能力增强并得到充分的证实后,被委以需要承担更大责任的更高职务; 优点:1有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的热情,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2有利于吸收外部人才;3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4有利于使备品者迅速展开工作; 局限性:1引起同事的不满;2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现象;2.管理人应具备那些基本素质答:1管理的欲望;2正直的品质;3冒险的精神;4决策的能力;5沟通的技能;3.为什么会出现彼得现象,如何防止彼得现象的出现答:1彼得现象——在实行等级制度的组织里,每个人都崇尚爬到能力所不及的层次,由于组织中经常有些管理人员在提升后不能保持原来的成绩,因此可能给组织带来效率的滑坡;2如何防止彼得现象:积极的方法应从彼得现象产生的原因出发;我们提拔的管理人员往往主要根据过去的工作成绩和能力;检验某个管理人员是否具备担任较高职务的条件的可行方法,是安排他临时担任某个职务的“代理”职务;通过对代理者的考察,组织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独立工作的能力;如果在“代理”过程中,遇事不作主、惊慌失措,将“代理”转化为“正式”显然是不对的;由于代理只是临时的工作,取消代理不会对本人造成太大的打击,也可以帮助组织避免一次错误的提拔;第十章组织力量的整合192:1、31.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有何区别答:1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经过计划的,有意创造具有一定形式的关系,通常用组织结构图来说明的组织;传统理论推崇正式组织;正式组织的活动以成本和效率为主要标准,要求组织成员为了提高活动效率和降低成本而确保形式上的合作,并通过对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予以正式的物质和精神的奖励或惩罚来引导他们的行为;因此,维系正式组织的,组要是理性的原则;2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没有经过计划,是在相互作用的结果下产生不能用图标来说明的组织;人际关系理论强调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则主要以感情和融洽的关系为标准,这要求其成员遵守共同的、不成文的行为规则,;2.如何有效地利用非正式组织答:1利用非正式组织,要认识到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允许乃至鼓励非正组织的存在,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提供条件,并努力使之与正式组织相吻合;2通过建立和宣传正式组织的文化来影响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引导非正式组织提供积极的贡献;第十一章领导与权力214:1、2、61.权利与领导的关系是什么答:严格地说领导和权力是有差别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目的的相容性;权力只需要依赖性,并不要求构成权力关系的双方有着一致的目标;领导则要求被领导者有着相互一致的方向;权力对于领导工作是极为重要的;首先,领导过程中影响他人的基础是权力,任何领导者的权力都是依赖于正式权力或非正式权力来实现的;其次,组织中权利的配置决定了领导工作的方式;再次,正确对待权力是领导工作成功的保证;2.领导权力的五种基本形式是什么,如何认识领导权力的构成答:1领导权力基本形式:强制性权力;奖赏性权力;法定性权力;专家性权力;感召性权力;2强制性权力、奖赏性权力、法定刑权力来自于职位的权力,是由上级或组织所赋予的,并由法律、制度、文件等明文规定的,它随职务变动而变动;专家性权力、感召性权力不是由领导者职位产生的,而是产生于自身的某些特殊条件,它不随职务的消失而消失;3.费德勒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什么,工作情境是如何决定领导者风格的有效性的答:基本假设:以往成功经验基础上的管理者风格是非常难以改变的;第一、睿智而有才干的领导者相比德才平庸的领导者能制定更有效的计划、决策和活动策略;第二、领导者通过指导行为传达了他们的计划、决策和策略;根据情境模型理论,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要经历四个阶段,领导者因此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领导风格;1命令式阶段;在员工进入组织的最初阶段,管理者采用任务导向的领导风格最为合适;2说明式阶段;在下属开始理解他们的工作任务时,任务导向的领导是必要的;3参与式阶段;当员工成熟度得到提高以后,不再需要管理者想开始那样直接指挥了;4授权式阶段;随着下属更为自信,更能够自我指导,更具有经验,也就是当下属在心理上和工作上成熟度得到极大提高;第十二章激励理论233:1、3、61.什么是激励,它的假设前提有哪些答:所谓激励就是鼓舞、指引和维持个体努力行为的驱动力;假设前提:1人性的假设,无论是内容激励理论还是过程激励理论都是要以人性的假设为前提;2激励理论前提假设:第一、激励只是决定个体绩效的诸多因素之一;第二、激励是一种供给不足的短缺资源,需要定期补充;第三、激励作为一种工作,它应当渗透到组织管理各职能之中;2.阐述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它们遇到了哪些批评答: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是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3社交的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用接纳方面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分为内部和外部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双因素理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与那些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公司的政策、管理和监管、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但它只能保持和维持工作的现状;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包括工作上的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人,工作上的成就感、责任感和期望等;3.分析个人努力、工作绩效与个人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影响个体行为绩效的答:个人的努力受到个人目标的影响,是个人目标的延伸;个人努力与个绩效之间,个人纯净与组织奖赏之间、组织奖赏之间与个人目标之间的逻辑联系下是反映了期望理论的基本思想;个人的努力能否取得预期的成绩并实现预期的目标,有赖于个人能力的培养和组织绩效评估系统的公正性、客观性;就绩效与奖赏之间的关系而言,若个人感到自己所得的奖酬来自于自己的工作的努力和绩效,则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奖酬与个人目标之间,如果组织提供的奖酬满足了个人的目标,那么个人的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第十三章沟通理论250:1、4、61.简述沟通的过程和沟通的重要性答:沟通的过程:①发送者发出信息;②编码;③传统信息;④解码;⑤反馈;沟通的重要性:①有效沟通可以降低管理的模糊性,提高管理的效能;②.沟通是组织的凝聚剂、催化剂和润滑剂,它可以改善组织内的工作关系,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③沟通是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2.描述人际沟通过程的共同的障碍,如果出现应当如何克服答:人际沟通障碍:1有效沟通;2人际挑战;3文化挑战;4组织结构挑战;克服措施:1克服认知差异;2抑制情绪化的反应;3保持积极倾听和建设性反馈;4避免言语沟通与非语言沟通的矛盾;5获取沟通的信任; 3.冲突的基本类型有哪些冲突形成的基本原因是什么答:冲突的基本类型:1个人内心的冲突; 2人际关系冲突;3团队之间的冲突;4组织层次的冲突;冲突形成的基本原因:1相互依赖性是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结果,是冲突形成的客观基础;2冲突产生的直接原因可以归为彼此间的差异性;3内在资源的稀缺和机制不完善推动冲突的形成;。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考试复习专用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考试复习专用管理:是指住址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原理。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管理的特点:一般性。
历史性,多科性,实践性。
系统的特性: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较换性,相互依存性.系统的观点:整体观点,开放性与封闭性,封闭则消亡的观点,模糊分界的观点,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信息反馈的观点,分级观点,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等效观点.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管理道德:道德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组织活动本身极其结果往往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促使人们关注组织的管理者如何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以及其背后所依据的准则,即管理道德问题。
一般环境包括哪些因素:一般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全球化环境。
具体环境,往往称为产业环境或者行业环境,是指哪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其他具体环境因素.简述外部环境的类型:依据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可以将组织环境划分为四种状况,简单动态,复杂动态,简单稳定,复杂稳定.简述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管理者所处的道德阶段,管理者的个人特征,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道德问题的强度等。
计划工作:是指指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管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索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限定因素原理:是指在计划工作中越是能够了解和找到对达到所要求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因素,就越能准确的客观的选择可行方案.灵活性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许诺原理:是指任何可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改变航道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的越多,管理者定期地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保证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定计划就越重要。
131.4管理的基本特征
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
制度:是一个组织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 程及行动准则。
制度化:就是在一个正式组织中制定、公布、推 行成文的制度,形成人人在制度约束下工作,事事 有制度规范的工作局面。
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
制度化是组织规范化、有序化 的过程,是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管理的人性化(humanization)
尊重员工,充分运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给员工提供 各种成长与发展机会,注重组织与个人的双赢战略。
管有快乐而不是痛苦; 要求得到尊重而不是贬抑; 希望有长久的目标而不是虚度一生。
课程结束, 休息一下吧!
管理的基本特征
艺术性:随机性和灵活性,创造性和多样性。 指管理者针对不同的管理情景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技能、
技巧和诀窍等 弗雷德.卢桑斯(Fred—luthouns)提出了权变理论,认为没有一 成不变的普遍实用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一切应取决于当时的 既定情况——应变性和灵活性
管理的基本特征
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相互补充,不注重科学 性会表现为随意性,不注重艺术性是僵硬和教条
管理程序化(sequencing)
管理的程序化:是对拟定完成的工作制定周密的程 序,并按照程序进行操作的模式
管理程序化(sequencing)
关键:制定科学、合理、规范且符合实际的工作程序; 明确规定该项工作的具体任务、职责权限、方法;岗位 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去履行自已的职责
管理程序化(sequencing)
管理的基本特征
3、管理的普遍性和目的性 普遍性:无时无处不在 目的性:一切管理活动都为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的基本特征
4、管理或管理人员任务的一致性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1.人类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答:三个基本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这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所以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2.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特征: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3. 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基本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又一轮新的管理循环;创新在这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4.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答: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是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5.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技能答:有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6.分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目标;答: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 方法:归纳法、实验法、演绎法;第二章1.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对现代企业经营有何启示;比如,中国古代法制思想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现代企业做到这几点才能在企业中得人心,每个人都积极做好自己的工作,企业工作效率才会提高; “明法、一法”明法是法律公布于世;一法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请综合分析斯密与巴贝奇劳动分工的研究;答:斯密认为日用必需品供应情况的好坏,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巧和判断力的高低;二是从事游泳劳动的人数和从事无用劳动人数的比例;巴贝奇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认为分工可以减少支付工资这一好处;3.科学管理理论为什么会在19世纪末的美国产生泰罗为什么要研究并提出科学管理理论其理论的实质是什么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谈谈科学管理理论对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的启发;答:因为当时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也逐步走向垄断的资本主义;单凭经验进行生产和管理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剧烈争夺的局面了; 泰罗认为单凭经验进行管理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必须加以改变; 实质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内容: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4.理解法约尔经营和管理的概念及其管理原则;答:概念: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1.技术职能2.经营职能3.财务职能4.安全职能5.会计职能6.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原则:1.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命令5.统一领导6.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7.人员的报酬要公平8.集权9.等级链10.秩序11.平等12.人员保持稳定13.主动性14.集体精神;5.解释厄威克的管理理论综合概念图;答:厄威克认为管理过程是由计划、组织和控制三个主要职能构成的;他强调,科学调查和分析是指导一切管理职能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与主要职能能相适应的三项指导原则——预测、协调和指挥;他还归纳出了管理的间接目标:秩序、稳定、主动性和集体精神;6.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行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人际: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行为:1.需要层次理论2.双因素理论、Y理论理论;7.理解管理科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答:管理科学派: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为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决策理论学派:1.管理就是决策2.决策氛围程序性和非程序性决策;8.新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理解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原则的变革;答: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员工将比资本和土地等自然资源更为重要,知识将成为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资本,人本思想将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变革:1.对等的知识联网2.集成的过程3.对话式的工作4.人类的时间与计时5.建立虚拟组织和动态团队;9.理解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答:一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济责任制和利改税为主要内容;二阶段:以推行各种经营责任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主要内容;三阶段:以理顺产权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第三章1.什么是系统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管理者可从系统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答: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特征: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1.要铭记整个企业是是个整体,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2.研究动态原理,才能预见系统的发展趋势,掌握主动3.从开放性原理出发,努力从开放中扩大本系统从外部吸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4.能动地改变环境5.把许多普通的东西综合为新的构思、新的产品、创造出新的系统;2.如何理解责任原理责任原理的本质是什么管理者可从责任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答: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这些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相应责任; 一: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办法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1.职责界限要清楚2.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3.职责一定要落实到每个人;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1.权限2.利益3.能力这三个质检单关系应遵守等边三角形定理;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3.何谓“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又如何实现“以人为主体的管理”答: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 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三: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使任性的到最完美的发展;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4.何谓效果、效率和效益人类一切活动为何要遵循效益原理答: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由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效益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这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5.管理有效性的实质是什么管理者如何追求自身工作的效益答:管理有效性的实质是:公正、客观;管理者在追求自身工作的效益时要做到:1: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2: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题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3:追求局部效益必须同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4: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5:建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第四章1.在管理道德方面,尊在哪些基本观点各种观点的要义和区别何在答:一、功利主义道德观,这种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二、权力至上道德观,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三、公平公正道德观,管理者不能因种族、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而那些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四、社会企业道德观,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五、推己及人道德观;2.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哪些特征答:1.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2.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3.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4.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5.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6.具有自律的特征;7.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向导;3.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有哪些答:1.到的发展阶段2.个人特征3.组织结构4.组织文化5.问题强度4.管理者可以采取哪些办法来改善组织成员的道德行为答: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2.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3.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4.设定工作目标 5.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6.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8.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5.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1.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2.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3.社区福利投资4.社会慈善事业5.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第五章1.管理的法律方法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有何特点和作用如何正确运用答:内容:不仅包括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而且包括相应的司法工作和仲裁工作;实质:实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并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代表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实行强制性的、统一的管理;特点:严肃性、规范性、强制性;作用:1.保证必要的管理秩序2.调节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3.使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各种法规要综合运用、相互配合;2.管理的行政方法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有何特点和作用如何正确运用答:内容: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实质:通过行政组织中的职务和职位来进行管理;特点:1.权威性 2.强制性 3.垂直性 4.具体性 5.无偿性作用:1;行政方法的运用有利于组织内部统一目标、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能够迅速有力地贯彻上级的方针和政策,对全局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2.行政方法是实施其他各种管理方法的必要手段3.行政方法可以强化管理作用,便于发挥管理职能,使全局、各部门和各单位密切配合,前后衔接,并不断调整它们之间的进度和相互关系;运用:1.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行政方法的本质是服务 2.行政方法的管理效果为领导者水平所制约3.信息在运用行政方法过程中至关重要 4.行政方法的运用由于借助了职位的权利,因此,对行政下属来说有较强的约束力,较少遇到下属抵制,这种特点可能使得上级在使用行政方法时忽视下属的正确意见和合理要求,从而容易助长官僚主义作风,不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3.管理的经济方法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有何特点如何正确运用答:内容:是够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各种不同经济之间的关系,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实质:围绕着物质利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特点:1.利益性2.关联性3.灵活性4.平等性运用:1.要注意将经济方法和教育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2.要注意经济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不断完善3.不要迷信重奖重罚的作用,防止以罚代管的倾向;4.管理的教育方法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如何正确运用答:内容:通过教育,不断提高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专业水平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实质:教研室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从德、智、体诸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 运用:教育方法是管理最好的方法;1.专业式教育2.情景式教育3.启发式教育4.互动式教育;第六章1.什么是决策决策的原则和依据各是什么答: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原则:1.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1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2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3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2.现实中上述这些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 依据:要求管理者在决策之前以及决策过程中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2.组织重大决策大多是追踪决策;何谓追踪决策与初始决策相比,其特点是什么管理正在进行追踪决策时要注意什么答:随着初始决策的实施,组织环境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所进行的决策就是追踪决策;特点是:非零起点决策;应该仔细研究好初始决策,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更改、发展; 3.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之间有何区别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之间有何区别答:战略决策是在组织中最重要,具有长期性和方向性; 战术决策属于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 业务决策时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作出的决策,牵涉范围较窄; 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行问题,非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外问题;4.决策的理论有哪些答:一、古典决策理论二、行为决策理论三、回溯决策理论;5.决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决策过程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答:一、诊断问题,识别机会二、识别目标三、拟定备选方案四、评估备选方案五、作出决定六、选择实施战略七、监督和评估影响:一、环境二、过去决策三、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四、伦理五、组织文化六、时间;6.何为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如何利用它来进行企业经营决策何谓政策指导矩阵它有何特点答:大部分企业都有两个以上的经营单位,每个经营单位都有相互区别的产品—市场片,企业应该为每个经营单位确定其活动方向; 1把企业分成不同的经营单位;2计算各个经营单位的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增长率;3根据其在企业中占有的资产的比例来衡量各个经营单位的相对规模;4绘制企业的经营单位组合图;5根据每个经营单位在图中的位置,确定应选择的活动方向; 从市场前景和相对竞争能力两个角度来分析企业各个经营单位的现状和特征,并把它们表示在矩阵上,据此指导企业活动方向的选择;可以更明确的分析出各个经营单位的优劣式,进行扬长补短,把各个经营单位的职能发挥到最佳;7.确定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各有哪些答:一1线性规划2量本利分析法二决策树法三1小中取大法2大中取大法3最小最大后悔值法;第七章1.简述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答:计划既是决策所确定的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目标和方式在时间和空间的进一步展开,又是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础; 性质:1:计划工作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2: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基础3: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4: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2.理解计划的类型及其作用;类型:1从时间长短分类: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2:从职能空间分类: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3:根据涉及时间长短及其范围广狭的综合性程度分类: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4:根据计划内容的明确性标准分类: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5:根据程序化程度分类:程序性计划、非程序性计划;作用:1为组织成员指明方向,协调组织活动;2预测未来,减少变化的冲击;3减少重叠和浪费性的活动;4设计目标和标准,以利于控制;3.解释孔茨与韦里克的计划层次体系的基本内容;答:1.使命2.目标3.战略4.政策5.程序6.规则7.方案8.预算;4.计划编制包括哪几个阶段的工作答:一、确定目标二、认清现在三、研究过去四、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五、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六、制定主要计划七、制定派生计划八、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00054管理学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认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管理存在的必要条件(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一致认可的目标)。
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目标。
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
层次:上层、中层、基层)。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3.管理的两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它反映的是(必要性和目的性)。
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生产力】、社会属性【生产关系】)4.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学的特点包括(一般性,多科性,历史性,实践性),管理学的学科性质是(边缘科学)。
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其有效性,这一论述表明了管理的(实践性)5.系统的特性: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交换性、相互依存性、控制性。
“系统特性中有效的管理总能带来“1+1>2”的效果”指的是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的观点:整体、“开放性”与“封闭性”、封闭则消亡、模糊分界、保持“体内动态平衡”、信息反馈、分级、不断分化与完善、等效。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管理学形成的标志。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管理运动”发生在(美国 )。
新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发展主要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代表的理论,如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业务流程再造、标杆超越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共同的特点有(创新、突破式改进)2.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 )。
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的是(科学管理理论)。
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
2、激励理论
也称为需要和动机理论,通过 研究人的积极性 的形成及变化规律,找出管理激励的依据和途 径。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由精神到物质。低一级 的需求满足后,高一级的需求立即开始。只有 未满足的需求才能够影响行为。
自我实现 的需求
受尊重的需求
精神(高级)
社会需求
物质(低级)
比较 (O/I)A (O/I)B
他人(B)
输出(O)
工资 福利 表扬 晋升 奖励 地位
输入(I)
努力 技能 绩效 生产数量 生产质量
管理方格图
“管理方格图”是美国管理专家罗伯 特.布莱克和简.穆顿设计的.
“管理方格图”理论在企业管理中 应用,就是要每一位领导都分析衡量 一下自己工作管理行为所处的位置, 帮助自我剖析,给自己提出如何向9— 9型方向努力,做一个有效的管理者。
基层管理人员
概念技能 人际技能
技术技能
中层管理人员 高层管理人员
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
人际技能 技术技能
人际技能 技术技能
二、管理中的系统思想
1、定义 系统可以定义为: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多个要
素集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1)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础。 (2)结构是系统的骨骼和神经。 (3)系统功能是由系统要素、系统结构决定的,每
C D E、德国——韦伯——行政组织理论——“组织理 论之父”
研究传统的组织,如国家、官僚组织。 如何使权力、权威与人之间能分开,使领导魂力
型组织正规化。 观点:权威不是来自个人,而是来自于职位。
“人走茶凉”是符合这种观点。 ⑴组织按分工原则,使之体现科层制; ⑵责任与权力是统一的; ⑶将职位人与自然人分开; ⑷组织规范化; ⑸通过考试。
管理的基本特征
管理的基本特征管理的基本特征管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指的是组织和协调各种资源,以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
在商业、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管理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
而要理解管理,首先要了解其基本特征,本文将分别从目标性、规范性、系统性、协调性和变化性等五个方面,深入探讨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目标性管理的目标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它是管理实践的基础。
管理过程中需要明确目标,而这个目标通常是预期的结果。
由于目标通常是提前设定的,因此管理者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措施,来确保能够实现预期的结果。
在制定目标时,必须确保这些目标与业务的战略方向和组织的价值观相一致。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协同作用,并帮助组织实现长期的成功。
此外,管理的目标性还要求管理者关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变化,及时做出修正,以更好地实现目标。
二、规范性管理的规范性是指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这些标准可以是行业内的事实标准,也可以是组织内的标准。
所以,规范性要求管理者能够树立一种文化,让所有员工遵守这些规范和标准。
这些规范和标准可以是操作性的,也可以是行为性的。
例如,操作规范可以包括员工应该如何执行某个工作流程,而行为规范可能包括员工如何与客户进行沟通。
无论是操作规范还是行为规范,它们都是告诉员工如何正确地完成工作,避免错误和损失。
三、系统性管理的系统性是指管理过程必须形成一个系统。
管理者需要协调并整合组织的各种资源,以使这些资源可以相互协作并实现目标。
例如,管理者需要将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物资资源等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效的系统;对于生产性企业,管理者要考虑制造系统和供应链等方面。
无论是什么行业,都需要将组织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实现最佳业务结果。
这也意味着管理者需要不断评估和调整组织结构,以确保它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并进一步优化运营。
四、协调性管理的协调性是指管理者需要协调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学简答题含答案
二、简答题1、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职务与层次。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什么是管理的两重性?答:管理的两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两重性是马克思注意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
它反映出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所谓必要性,就是说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有效的组织劳动所必需的;所谓目的性,就是说管理直接或间接的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反映生产资料占有者组织劳动的基本目的。
3、结合实例论述管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答:?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20世纪初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出现前这一个阶段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段时间,主要指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发展。
管理理论丛林。
在此阶段形成了各种管理理论学派,全面性、系统性、和精确性等是该阶段管理理论的特点。
包括管理过程学派、社会合作学派、经验后案例学派、人际关系行为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沟通中心学派、数学“管理科学”学派、全变理论学派。
战略管理。
由于外部环境和市场的激烈变化,要求企业进行长远思考以便求得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考虑外部变化并制定战略是战略管理的特点。
全面质量管理。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处,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收到世界瞩目,由此日本企业所推行的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在世界范围被推广和学习,持续改进等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学习型组织理论。
1990年以后,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管理理论——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代表的理论出现了,并形成了许多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如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业务流程再造、杠杆超越法等,这些理论和方法都强调创新和改进。
管理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二题: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的什么答案: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调。
管理的最基本的特征是:1:管理的载体是一个组织2: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3: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中,人才是第一资源。
4:管理的任务:在一般意义上讲,它是通过采取某些具体的手段和措施,设计、营造、维护一种环境,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使所有管理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到协调而有序地进行活动。
第三题: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案: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
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
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了新一轮的管理循环。
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第四题: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
管理具有自然属性,这种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管理具有社会属性,它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
管理学重点(邢以群)
管理学重点[老师归纳]《管理学考试重点》第一章管理及其产生一、什么是管理: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是1。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2。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3。
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中;4。
协调的中心是人。
5。
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
三、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些角色可以归入三大类:1。
人际角色,包括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和联络者角色2。
信息角色,包括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3。
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角色、干扰应对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
五、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具备哪些技能?根据罗伯特。
卡茨的研究,管理者需要具备三大类的技能:技术技能,是执行一项特定任务必需的能力;人际技能,是指与人共事、激励或指导组织中各类员工或群体的能力,或者说是理解、改变、领导、控制其他个人或群体行为的能力;概念技能,是一种洞察既定环境复杂程度和减少这种复杂性的能力,或者说是分析判断一种状况并能识别其因果关系的能力。
[最难培养,最重要】六、管理者必须具有哪些相应的素质?一个人的素质包括品德、知识水平和能力三大方面。
作为一个好的管理者,首先要求在品德方面:有强烈的管理意愿和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素质。
其次在知识方面要求有:政治法律方面的知识、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再次在实际能力方面要求具备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七、管理学的研究内容:1。
对管理中人的研究;2.对管理资源的研究;3。
管理的行为和职能;4.管理的组织和制度;5。
管理中的若干关系;6。
管理的文化和价值;7.对管理的评价第二章管理与环境一、管理环境:存在于一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组织业绩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称为管理环境.二、任务环境因素: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任务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资源供应者、服务对象、竞争对手、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特殊利益代表组织,这些因素对组织具有直接和具体的影响。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课后习题答案1-
《管理学——原理与法》(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为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11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活动应当是有效的(效率和效果)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部的、外部的)4、协调的手段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特征:1、管理的目的是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
2、管理的过程是一系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活动。
3、管理的对象是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
4、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2、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P12-15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1.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2.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3.指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4.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
5.创新: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关系: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
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了新一轮的管理循环。
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1、管理的四个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2、计划工作会直接影响组织的特点和结构;3、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计划的成败,一个适当、合理的组织是计划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4、领导必须适应组织和计划的要求,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5、控制则对计划、组织、领导全面检查,纠正和预防偏差,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管理的概念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管理的概念及基本特征是什么1. 管理的概念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一系列活动,以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达到组织预期目标的过程。
它是组织运作不可或缺的一项核心活动,涉及到组织内部的人、物、财等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协调。
在现代社会,管理不仅仅局限于组织内部,还包括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变革应对。
管理在政府、企业、学校等各个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管理的基本特征2.1 系统性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活动。
它需要整体思考,将各个部分和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系统。
管理者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合理的决策,以达到整体最优。
2.2 目标导向性管理的核心是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者需要明确组织的目标,并通过制定有效的计划、组织合理的资源配置、领导和激励员工、进行不断的监控和调整,以确保组织能够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
2.3 统筹兼顾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统筹兼顾。
管理者需要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权衡各种资源的利用和分配,处理好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和个体之间的关系,确保组织运作的协调和稳定。
2.4 灵活性管理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问题,管理者需要及时作出调整和变革。
灵活的管理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竞争优势。
2.5 可持续性管理需要具备可持续性,即持续地进行管理活动,保持组织的良好运行状态。
管理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管理者需要不断地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以确保组织的持续发展。
3. 总结通过对管理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活动,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的基本特征包括系统性、目标导向性、统筹兼顾、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了解和掌握管理的概念及基本特征,对于提高管理能力和推动组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学原理--复习辅助材料
第一章1。
什么是管理,它表现为那几个特征?答:管理是根据组织的内外环境条件,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基本特征:1。
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2。
管理是一个过程。
3.管理是对组织拥有的各种资源的优化整合。
4。
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人际关系。
2.什么是管理的两重性原则?举例说明其现实意义何在?答:即一方面具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是共同劳动的社会化性质产生的,它要求管理必须根据现代大生产的客观规律,合理组织生产力,使组织资源得到最佳组合和合理利用,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管理的社会属性,是由共同劳动所采取的社会结合方式的性质产生的,它要求管理必须体现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不断维护和完善生产关系。
意义:认识和掌握管理的两重性原理,可以使我们分清资本主义管理和社会主义管理的共性和个性,正确的处理批判与继承、学习与独创、吸收国外管理经验与结合中国实际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的研究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中有益的东西,做到兼收并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这对解决管理中的实践问题,实现组织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6.基层管理者最接近现场作业,具备技术技能格外重要;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需要有理解各种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思维技能.由于管理者的工作对象是人,人际技能对于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7。
P7 表格8.应具备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思维技能第二章2。
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马克斯。
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切斯特。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赫伯特。
西蒙的决策理论学派,彼得.德鲁克的经验主义学派,弗雷德。
卢桑斯和亨利。
明茨伯格的权变理论学派,学者们的管理科学学派,弗里蒙特。
管理学原理重点知识、大全
第一篇绪论(一)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3.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3、管理的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4、管理的基本职能:1.计划2.组织3.人员配备4.领导5.控制5、掌握管理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重要意义:1.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学习引进国外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3.结合实际,随机制宜的学习运用。
6、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7、管理学的特点: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8、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三个层次或侧重点):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分为: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深层建筑。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9、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10、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1.唯物辩证法2.系统方法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11、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12、系统的特性:1.整体性2.目的性3.开放性4.交换性5.相互依赖性6.控制性13、系统的观点:1.整体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4.模糊分界的观点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6.信息反馈观点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9.等效观点(二)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六个阶段:1.古典管理理论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3.管理理论丛林4.战略管理5.全面质量管理6.学习型组织管理2、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
企业
技术
商业
财务
管理
会计
安全
计划
组织
指挥
协调
控制
十四项一般管理原则 1)分工 2)职权与职责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7)合理的报酬 8)适当的分权与集权
9)等级链与跳板原则 10)秩序 11)公平 12)保持人员稳定 13)首创精神 14)团结精神
A
B
C D E F G
L M N O P Q
3、德国——韦伯——行政组织理论——“组织理 论之父”
研究传统的组织,如国家、官僚组织。
如何使权力、权威与人之间能分开,使领导魂力 型组织正规化。
观点:权威不是来自个人,而是来自于职位。“ 人走茶凉”是符合这种观点。
⑴组织按分工原则,使之体现科层制; ⑵责任与权力是统一的; ⑶将职位人与自然人分开; ⑷组织规范化; ⑸通过考试。
组织要素包括:
人、财、物、信息、环境、时间
管理工作就是要加强对组织要素的计划、 组织与控制,使组织要素得到合理配置 与使用,从而快捷、有效地实现组织目 标。
因此,有组织就有管理,管理就是对组织 要素的管理,组织要素也就是管理要素 。
2、管理的任务:创造、保持良好的组织内 部环境
组织内部环境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制约 、
二、行为科学
1、人际关系学
• 从“经济人”到“社会人” •企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提高效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2、行为科学 1、管理中的“人性”理论: 行为科学认为,由于对人的本性的不同看
法就会有不同的管理方式,由此就会造成 的管理效果。
四种人性假设理论: 1)经济人假设:麦格雷戈,相互对立角度,凭
课后答案
1.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实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管理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五点:一、目的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
二、本质性: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就是使个人的努力与集体的预期目标相一致。
三、协调必定产生于社会的组织中:当个人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时,就要寻求别人的合作,形成各种社会组织,原来的个人预期目标也就必须改变为社会组织全体成员的共同目标。
个人和组织,以及各成员之间出现意见和行动的不一致,就需要协调解决。
四、协调的中心是人:任何组织中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任何资源分配也就是以人为中心的。
五、协调的方式的多样性:协调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2.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一、计划:所有层次的管理者,不论高、中、低,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高层管理者制定总目标和总策略,而中、低层的管理者则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上级的目标、方针的实施计划。
同时还要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各部门所负责的资源计划,以便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组织:计划的执行要靠人与人的合作,组织就是源于人类这种合作的需要产生的。
要完成一项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和目标,就必须依靠互相合作个体总合才能解决,这样就需要按照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
这就是管理的组织职能。
三、领导: 由于配备在组织机构各岗位上的人员,在个人目标,需求,偏好、性格、素质、价值观、工作职能和掌握信息量等方面的参次不齐,在相互合作中必然会产生各类矛盾和冲突。
因此就需要有权威的管理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步调,激发每一位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管理的领导职能是一门非常奥妙的艺术,它贯彻在整个管理活动始终。
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
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管理就是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来协调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事宜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2)管理活动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3)管理采用的基本措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项基本活动4)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5)管理需要有效地协调和配置组织资源6)管理是一个过程。
2、管理的四种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3、管理的二重性:一方面管理是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相伴而生的活动,也是社会公共生活的产物,同时也是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相伴而生的。
管理的这种与社会生产和公共生活的相伴而生性称为管理的自然属性。
另一方面管理是在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中进行的,因此管理的社会历史性质无疑是由不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决定的.管理的这种特殊性使得管理具有特定社会历史性质,具有特定的目标和价值取向,这就是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表明管理普遍存在于一切社会协作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管理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可学习和借鉴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表明管理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统治阶级的一直。
4、高层管理者通过制定战略和控制资源确定总体方向(计划28%组织36%领导22%控制14%)中层管理者注意日常的管理事务,在组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计划18%组织33%领导36%控制13%)基层管理者(计划15%组织24%领导51%控制10%)高层管理者花在计划、组织和控制职能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者多,而基层管理者花在领导职能上的时间要比领导多。
5、小企业管理者要花大量时间处理外部事务寻求新的生意机会,以促进变革;大企业管理者主要关心的是企业内部事务。
与大企业的管理者相比,小企业管理者更可能是一个多面手。
他的工作综合了大公司总裁的活动和一线监工的日复一日的活动。
大企业管理者从事的是结构化和正规化的工作。
管理学概论 简答题 终极版
第一章组织与管理1、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就是什么?答:所谓管理,就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与方法对组织获得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过程。
其特征就是:(1)管理的任务就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组织预定的目标。
(2)管理的主体就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与手段来进行专门活动的管理者。
(3)管理的客体就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4)管理就是一个包括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
2、何谓适度原则?如何才能有效地把握管理适度?答:适度原则:组织在业务活动范围的选择上既不过宽,又不过窄;在管理幅度的选择上,既不过大也不过小;在权力的分配上,既不完全集中也不完全分散,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适点,进行适度管理,实现最佳组合。
适度原则要求管理者进行适情管理与适时管理。
3、如何理解管理的科学性,它对有效的管理活动有什么启示?答:管理学的科学性既就是管理活动科学化的逻辑基础,也就是管理研究追求的方向。
首先,管理学的使命感确定其实作为科学而不就是艺术而存在。
其次,管理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普遍性、可重复性、逻辑自治性、可证伪性等基本属性最后,管理实践活动的艺术性就就是根植于管理学的科学性。
启示:管理研究应当注重于构建管理知识的普适性、可重复性、逻辑自治性与可证伪性;要努力探索管理理论所隐含的假设前提与使用条件。
第二章早期管理思想1、根据泰勒的观点,应如何进行作业方法与作业时间的研究?答:改进工作方法,并根据工作的要求挑选与培训工人;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
2、泰勒倡导的差别计件工资制为什么能刺激工人提供更多的劳动?答:要刺激工人创造更多的产量,工资标准不仅应当稳定,而且还应该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高,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即在计算工作时,采取不同的工资率,未完成定额的按低工资率支付,完成并超过定额的按工资支付。
由于完成并超过定额能以较高的工资标准得到报酬,因此工人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
管理学概论 简答题 终极版
第一章组织与管理1、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所谓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获得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过程。
其特征是:(1)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组织预定的目标。
(2)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来进行专门活动的管理者。
(3)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4)管理是一个包括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
2、何谓适度原则?如何才能有效地把握管理适度?答:适度原则:组织在业务活动范围的选择上既不过宽,又不过窄;在管理幅度的选择上,既不过大也不过小;在权力的分配上,既不完全集中也不完全分散,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适点,进行适度管理,实现最佳组合。
适度原则要求管理者进行适情管理和适时管理。
3、如何理解管理的科学性,它对有效的管理活动有什么启示?答:管理学的科学性既是管理活动科学化的逻辑基础,也是管理研究追求的方向。
首先,管理学的使命感确定其实作为科学而不是艺术而存在。
其次,管理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普遍性、可重复性、逻辑自治性、可证伪性等基本属性最后,管理实践活动的艺术性就是根植于管理学的科学性。
启示:管理研究应当注重于构建管理知识的普适性、可重复性、逻辑自治性和可证伪性;要努力探索管理理论所隐含的假设前提和使用条件。
第二章早期管理思想1、根据泰勒的观点,应如何进行作业方法和作业时间的研究?答:改进工作方法,并根据工作的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
2、泰勒倡导的差别计件工资制为什么能刺激工人提供更多的劳动?答:要刺激工人创造更多的产量,工资标准不仅应当稳定,而且还应该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高,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即在计算工作时,采取不同的工资率,未完成定额的按低工资率支付,完成并超过定额的按工资支付。
由于完成并超过定额能以较高的工资标准得到报酬,因此工人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
管理就是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来协调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事宜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2)管理活动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3)管理采用的基本措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项基本活动4)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5)管理需要有效地协调和配置组织资源6)管理是一个过程。
2、管理的四种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3、管理的二重性:一方面管理是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相伴而生的活动,也是社会公共生活的产物,同时也是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相伴而生的。
管理的这种与社会生产和公共生活的相伴而生性称为管理的自然属性。
另一方面管理是在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中进行的,因此管理的社会历史性质无疑是由不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决定的。
管理的这种特殊性使得管理具有特定社会历史性质,具有特定的目标和价值取向,这就是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表明管理普遍存在于一切社会协作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管理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可学习和借鉴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表明管理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统治阶级的一直。
4、高层管理者通过制定战略和控制资源确定总体方向(计划28%组织36%领导22%控制14%)中层管理者注意日常的管理事务,在组织
中起承上启下作用(计划18%组织33%领导36%控制13%)基层管理者(计划15%组织24%领导51%控制10%)高层管理者花在计划、组织和控制职能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者多,而基层管理者花在领导职能上的时间要比领导多。
5、小企业管理者要花大量时间处理外部事务寻求新的生意机会,以促进变革;大企业管理者主要关心的是企业内部事务。
与大企业的管
理者相比,小企业管理者更可能是一个多面手。
他的工作综合了大公司总裁的活动和一线监工的日复一日的活动。
大企业管理者从事的是结构化和正规化的工作。
而小企业管理者从事的是非正规性的计划不大可能是一种仔细协调的过程,组织结构的设计也不那么复杂,控制更多地依靠直接巡视。
6、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1)技术技能2)概念和决策技能3)人际和沟通技能。
7、管理方法1)行政方法2)经济方法3)法律方法4)伦理方法5)数学方法。
8、霍桑试验:第一阶段工厂照明试验;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第三阶段访谈调查;第四阶段接线工作室试验。
霍桑试验使梅奥认
识到物质条件和生理因数会影响人们的生产效率,但人的心理、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对生产效率影响更大。
他的主要学术思想1)工人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重在提高人们满足感的领导方式。
管理过程学派是以管理活动基本程序、职能为研究对象的管理学派,创始人是法约尔。
社会系统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类组织,他们认为组织是一种社会系统:人是社会关系的载体;社会系统是人们在意见、力量、愿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协作体系创始人巴纳德。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西蒙认为管理的本质是决策,决策的过程四个主要阶段1)收集情报资料2)分析、设计和制定可能的行动方案3)根据决策标准、当前情况对未来作出预测,从已制定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4)对已选择的方案及其实施进行评价系统管理学派把所有事物视为系统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强调生产第一线和基层管理工作
经验主义学派该学派通过研究管理经验,总结成功的经验、方法,从而对管理人员进行指导和帮助。
该管理学派认为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寻找仿效的模样
管理科学学派认为管理科学在思想上和运筹学一致。
在多数情况下研究的不是管理本身,而是解决管理问题的数学方法和技术手段。
经理角色学派对经理人员实际工作的考察,是对经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总结。
权变理论学派主要研究领域是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
9、计划职能其一是指计划管理工作。
其二是指以规划、预算等体现的计划形式。
10、计划的编制方法1)综合平衡法2)滚动计划法3)线性规划法4)网络技术发5)计量经济法
11、目标管理即以被管理的活动目标为中心,通过把组织的任务转化为具体目标以及目标的制定、实施和控制来实现组织最终目的的现代
化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