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和反思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导语】《地球的运动》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单元,也是学生学习自然与生活的基础知识的关键内容之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等基本运动特征,培养他们对地球运动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的概念和特点;2. 能力目标:观察、描绘和模拟地球的运动过程;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的特征;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物模型和实际观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教学准备】地球仪、简易模型、绳子、圆盘、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个单元学习的内容,复习并回忆一下地球的基本知识,例如地球是什么,地球的形状等。

二、新课呈现(20分钟)1. 通过展示地球仪,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标志,并解释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利用投影仪呈现由美国宇航局提供的地球仪上的实时影像,让学生感受地球的自转运动。

3. 制作简易模型,通过绕着自己旋转来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教师可以示范一下,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体验。

三、讨论与探究(30分钟)1. 提出问题:地球不仅有自转运动,还有其他的运动吗?请同学们思考。

2.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共享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圆盘。

要求他们先观察地球仪和圆盘上的标志,然后通过移动圆盘和地球仪,尝试模拟地球的公转运动和倾斜。

鼓励他们观察并思考,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享。

3.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观察和模拟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公转和倾斜的特点。

四、拓展应用(20分钟)1. 利用投影仪展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时间的影响。

2. 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季节变化,并思考地球公转和倾斜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昼夜交替带来的生活区别、气候变化等。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是物理和地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一部分。

作为地理教师,对于地球的运动教学,我深感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首先,我认为在地球的运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地球的运动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可能会很难理解。

因此,我需要设计一些实际的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方式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例如,可以通过使用一个小球来模拟地球,让学生自己操作并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其次,我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动力。

地球的运动是一个比较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例如通过制作一个小型的天文模型,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从而增加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我还可以通过媒体和互联网资源来展示一些生动有趣的地球运动现象,以便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另外,在地球的运动教学中,我需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地球的运动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知识体系,涉及到地轴倾斜、黄赤交角、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等概念。

在教学中,我应该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进行明确的解释,以便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

同时,我还可以设计一些逐步深入的问题和练习,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我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法。

地球的运动涉及到一些物理和几何概念,例如自转轴、公转轨道和黄赤交角等。

在教学中,我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几何和物理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例如通过简单的图形和模型来进行分析和推导。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和方法论,从而更好地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

综上所述,地球的运动教学对于初中地理教师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在教学中,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动力,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以及引导学生运用几何和物理的思维方法。

初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初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初中《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3.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4. 能够运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3.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的理解和应用。

2.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片。

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指示,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 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3.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四季变化等。

三、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利用地球仪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

四、应用(10分钟)1. 学生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如为什么太阳从东方升起,为什么地球上有极昼极夜现象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解释。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现象。

2. 教师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的展示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通过讲解和实践,学生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在应用环节,学生能够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的掌握不够扎实。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四篇)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四篇)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

(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

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

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

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

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比较少,总希望把课堂交给学生,却又总做不到,很困惑。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二)肯定的地方:1.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有待改进的地方:1.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2.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差生的感受。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三)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一直是重点和难点。

经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在备课阶段,我充分认识到地球运动知识的抽象性和复杂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准备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包括地球仪、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这些准备并不完全足够。

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学生在初次接触时往往感到困惑。

比如,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速度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尽管我通过地球仪的演示和多媒体动画的展示,试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但部分学生仍然难以在脑海中构建清晰的图像。

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思维的训练,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地球模型,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在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时,我原本以为通过动画演示和简单的讲解,学生能够轻松掌握。

但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对于昼夜交替的周期、晨昏线的判断等问题存在错误。

这反映出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知识的讲解还不够深入,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和五带划分是另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我虽然详细地讲解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温度的差异,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还是不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例如,对于不同季节影子长短的变化、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等问题,学生的回答往往不够准确和全面。

这让我明白,地理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更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主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考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但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3、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学生学习能
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死记硬背、合作交流学习氛
力分析 围不强及空间思维想象力不足。
针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较弱,对太阳东升西落、地
教学策略选 球四季变化产生的原因理解不了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
择与设计 用地球在宇宙中的视频及在暗室中进行地球运动现象
的演示实验来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先播放地球在宇宙中运动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
教学过程 解地球运动的真实情况,然后再在暗室中指导学生自己
操作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课例研究综
针对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许多弊端导致长时间

以来教师无法解决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教而学生不会
的现象,使我充分认识到学科核心素养小采用的现代化 教学模式是如此的重要。地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教材中 的许多知识是很抽象的,我们教师在教学教学时必须把 这些抽象的知识先问题化,然后让我们的学生带着问题 去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后,在老师的 指导下再把这些问题系统化,之后再条理化,这样一来 我们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非常轻松自如。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地理
教学课例名
《地球的运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掌握地球的自转、
教材分析 公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重点是地球运动
的方向、周期,难点是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1、认识地球自转、公转的原因。
教学目标
2

2024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2024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2024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材简析】“地球的运动”单元学习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课作为起始课引入了在这一领域常用的学习工具——模型,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教材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梳理已知的地球知识,为模型制作做准备;模块二,制作三种地球模型;模块三,展示、对比、评价三种地球模型。

由于宇宙空间观察的条件限制,我们常常通过模型与模拟实验进行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

而科学家在进行此领域的研究时,也会把已知表达在模型上,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得出新知,再通过实践观察验证新知。

本课也是通过制作模型帮助学生整理已掌握的知识,并希望学生把自己制作的模型应用在后续的各个主题的研究中,从而获得新知。

本课的重点是动手制作各种类型的地球模型,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动力,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孩子对地球的形状、结构、运动等有了自己的认识,但还不够全面。

在这一课中,学生通过整理知识、制作模型、观察和比较模型,可以更加方便地交流地球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用模型表达已有知识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读懂模型的能力。

模型建构的学习方法是贯穿整个单元的,所以我们的模型制作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学会制作、改进、利用模型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制作和观察各种地球模型,识别和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结构、海陆分布、运动),应用模型建构到地球知识的学习当中。

科学思维: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已知的地球相关知识并使其结构化;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将一类或多类知识表达在模型上。

探究实践: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能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已有认知并进行合理分类;在交流讨论中,能完善思维导图并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能利用不同材料把抽象的地球知识准确地表达到实物中。

态度责任:在模型展示、比较、评价之后,感知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模型并应用到后续地球主题的研究中,对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内容探究保持好奇心与探究热情。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更替、四季变化、五带划分等方面的影响,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学会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观察和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现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运动,引发他们对地球运动奥秘的探究兴趣。
3.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教师强调地理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责任感。
安排实践活动,如制作地球仪、观察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5.案例分析,联系实际
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如时差、气候变化等,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6.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地球的运动(上)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上)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上)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科目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了解地球运动规律、认识地球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学生需要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对地球上日照、季节和气候的影响。

通过学习地球的运动,学生可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增强环境意识和地球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规律;(2)掌握地球运动对日照和季节的影响;(3)理解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的探究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常识的兴趣;(2)使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的自转、公转规律。

难点: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地球的自转教学内容: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它的运动方向是从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教学步骤:(1)教师通过课件等方式介绍地球的自转规律,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2)通过实验或动画展示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地球的自转运动;(3)让学生观察太阳的运动,引导学生理解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是因为地球的自转。

3.地球运动对日照和季节的影响教学内容:地球自转和公转使得地球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和季节不同。

教学内容:地球的运动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如赤道地区气候炎热,极地地区气候寒冷等。

教学步骤:(1)教师通过图表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2)通过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对不同地区气候特点的影响;(3)让学生分组讨论某一地区气候特点及其与地球运动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规律。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实地观察等。

教学资源:地理教科书、教学课件、实验器材等。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等形式评价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地球运动对地球生态环境的认识。

初中地理_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地理意义。

2.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现象。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难点: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个热量带的划分。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自制教具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及多媒体教学学生学法:学生参与教师设计的动手动脑的活动,培养抽象思维,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导入]: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歌曲引入:播放《青春舞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思考“太阳下山明早还会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会一样的开……“的原因,导入新课——地球的运动。

转承:这是我们每天都看到的自然现象,:太阳总是东升西落,每天都有昼夜之分。

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我这儿准备有地球仪,我演示,你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2.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转换地球仪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地球仪。

学生完成活动题:(1).地球的自转轴?沿什么方向自转?(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3).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生可用手代替,大拇指代表北极,手弯曲的方向即是地球自转方向。

自己或以小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逆时针转动)。

.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顺时针转动)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在地球运动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和不准确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

–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

–学会运用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

•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地球运动的相关图片、图表、动画等。

2.实物模型:地球仪、太阳模型等。

3.实验材料: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实验道具。

4.学习单:地球运动的自评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现象。

–学生分享对地球运动的已有认知,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基本特征。

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等现象,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多媒体演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现象,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现象。

2、教学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变化。

地方时差的计算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使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初步的了解。

2、演示法利用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教具,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如时差对国际旅行的影响、四季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地球在宇宙中运行的视频,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地球的运动又会产生哪些现象呢?”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地球自转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转动方向,并提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周期和速度。

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 23 小时 56 分 4 秒,称为一个恒星日;在赤道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约为 1670 千米/小时,角速度约为15°/小时。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8篇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8篇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场文书、书信函件、教学范文、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学生作文、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工作报告、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rrespondence, teaching samples, speeches, insights, student essay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work repor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8篇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1一、背景与意义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及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及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及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及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1:用小华和小明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幻想创境导入,让大家思考世界上有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如果怎样他俩的愿望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了?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2:朝辉夕照,日月轮回。

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3:用不同地方、时间差异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地球的运动教案(优质11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优质11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优质11篇)地球的运动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

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

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

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材分析: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

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

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

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

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

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

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

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

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球运动这一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逐步理解地球的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实际地球现象,了解地球的运动。

2.实验法:通过模拟地球运动实验,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案例分析法:分析地球运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地球运动模型等教具。

2.PPT课件。

3.实验材料:如陀螺、直尺等。

4.相关案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运动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地球运动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概念,通过地球仪和PPT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地球运动实验,如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运动。

4.巩固(10分钟)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相关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和速度。

(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2、教学难点(1)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其对四季和五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地理意义,使学生对地球运动有初步的认识。

2、演示法通过地球仪演示、多媒体动画演示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现象。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如时差对国际旅行和通讯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与地球运动相关的自然现象图片,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提问学生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播放一段关于地球运动的科普视频,让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运动。

2、讲授新课(1)地球自转①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转动方向,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②结合动画演示,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 23 小时 56 分 4 秒,称为一个恒星日;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24 小时,是一个太阳日。

初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初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初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初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运动方式,理解地球公转和自转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概念、周期和影响。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原理与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墙图、投影仪、视频资料、模型装置、地球仪。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播放有关地球运动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导入:教师将一张地球仪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教师鼓励学生发现地球仪上的线条和符号,解释这些图案代表了什么。

通过对比地球仪上的线条和实际地球的图像,导入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概念。

探究:1. 地球的自转- 教师解释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

旋转一周约需24小时,形成昼夜交替。

- 教师通过示范和投影仪上的模拟图像,解释地球自转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2. 地球的公转- 教师解释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完成一次公转约需365天。

- 教师通过示范和投影仪上的模拟图像,解释地球公转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一年四季更替的原因。

3. 地球公转与自转对我们的影响- 教师让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哪些变化?- 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提出他们的观点。

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回答。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对农业、气候和人们的生活有何影响?展示:教师通过使用模型装置,再次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实际观察地球的运动轨迹。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各个地方的时差,并解释时区的概念。

练习: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利用教室墙壁上的地图,找出地球不同时区的标志,并简要说明每个时区的时间差异。

学生可以通过手指指向地图的方式进行呈现。

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月亮的变化,分析月亮的运动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并理解了这些运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初中地理课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课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课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根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了解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了解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拟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耀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究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打算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第—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教学过程第—课时导入新课方法1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

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讲授新课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认真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

(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提问从刚刚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用小华和小明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幻想创境导入,让大家思考世界上有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如果怎样他俩的愿望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了?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2:朝辉夕照,日月轮回。

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3:用不同地方、时间差异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开罗、纽约的时间为什么不同呢?
讲授新课(实验探究,归纳提升)
一、地球的自转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
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
3.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演示、点拨提升,帮助学生认识地球自转运动的特点,并强化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绘图工作。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小组长组织大家,继续刚才的实验,用灯泡、手电筒或蜡烛等光源照射地球仪,并按照地球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的产生,探究这些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图、点拨提升,帮助学生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昼夜更替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
昼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线(圈)的关系:
晨线、昏线的判断(自转法):
各地时间差异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
地方时、区时、时间和日界线问题的解决如下。

老师在介绍地方时、区时、时间和日界线的相关知识时,应着重让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时间是东早西晚;地球上同一经度的地方时间相同,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时间是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是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日界线理论上是180°经线,实际上与其不完全重合,是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结束,0点经线是另一条日界线,是自然存在的日界线;至于地方时、区时、时间和日期的具体计算问题,因为学生的知识基础还比较少一些、理论理解的难度也很大,建议初中阶段不必涉及,可以到高中阶段再去系统学习。

承转:用日影变化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公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二、地球的公转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用地球仪以及灯泡、手电筒或蜡烛等光源,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用手电筒作为光源,模拟太的照射,观察光亮点(直射点)与地球仪上三条标志性纬线(赤道、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3.下面两种情况中,太阳分别直射地球的什么地方?
4.观察家乡所在的地区居民楼的主卧室和阳台,通常朝哪个方向?为什么?
5.为使底层住户也能全年见到,两幢居民楼之间的距离应依据哪一天的楼影来计算?为什么?
6.家乡所在的地区哪个季节傍晚放学的时间最早和最晚?为什么?家乡四季的景观有哪些变化?我国主要位于五带中的哪个带,这对我国有哪些好处?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图、点拨提升,并联系生活中的地理,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移动、正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移动示意图:
正午太阳高低的变化:
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划分:
■归纳比较,实战演练
■课后作业
上网查询不同温度带的自然景观差异以及家乡自然景观的季节变化知识,下节课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到讲台展示,小组之间互相点评和补充,获得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讲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现象和运动周期,引入了“天”和“年”两个常用的计时单位。

首先,学生的特点是对本节课有所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一些地理现象,但是认识的不够深入,因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分析蕴含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七年级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偏弱,但是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很高,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我在讲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参与的空间,更多展现学生的风采个性。

秉承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尊重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使地理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通过演示、视频、建立模型等解释原理,在学生掌握地理规律的同时,通过事例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熟练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构建了以下教法和学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以直观的演示和观察、广泛的交流与思考,使学生将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演示、读图观察、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演示、画图,实现图文转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