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我们身边的垃圾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册语文园地三我们身边的垃圾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册语文园地三我们身边的垃圾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垃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
本次口语交际有两部分内容,一是让学生就身边的垃圾问题进行交际,二是把想法画一画。
可以把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完成。
《我们身边的垃圾》以“交流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跟同学们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课前的调查结果与同学交流。
这一提示提出了交流的内容以及交流的对象。
以“怎么处理生活垃圾”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怎样处理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有条理的口语表达能力。
以“小组合作,把你们的想法画一画”引导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1231展示教学挂图:鸭门前美丽的小路生:喜欢,因为鸭门前的小路很美丽[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通过鸭门前美丽的小路挂图展示,使学生能联系前面学习《美丽的小路》这一篇课文内容,积极的投入到说话情境中去。
既创设了情境,又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2、师:鸭先生在这里住得可舒服了。
可是,有一次鸭先生出去玩了几天,回来大吃一惊:美丽的小路不见,你们看,小路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展示教学挂图:鸭门前又脏又臭的小路生:小路上到处是垃圾师:是啊,小路到处是垃圾,(板书:垃圾)又脏又臭,你们还喜欢吗?3、师:小路上这些垃圾,你们在哪里也见过?生:路边、学校、家里等师:是啊,其实这些垃圾都在我们身边。
(板书:我们身边的)今天我们一起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垃圾》。
生齐读课题[通过前后的对比引出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垃圾,其实都是我们人为造成的,垃圾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引出课题.。
再次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想说敢说,直奔教学主题,同时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大胆地进行口语交际。
]二、说一说垃圾从哪里来。
1、师:同学们,这些垃圾都从哪里来的?生:我们平时吃完零食后随手扔的……2、实物展示:牛奶盒,老[刻]3师:(1(2(3[] 4香蕉皮)(1(2生:生:生:……5[本环节将生活垃圾再现,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参与的积极性会被激发出来]三、行为判断1、师:同学们知道得真多,现在请大家看老师,判断老师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老师随手把吃完的香蕉皮扔在地上)要是你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提醒他?生:不对,因为吃完的香蕉皮不扔进垃圾桶,人踩上去会容易摔倒生:请把香蕉皮扔进垃圾桶好吗;(或请不要乱扔垃圾).2、演一演:现在老师要请一位小演员演乱扔香蕉皮的老爷爷,谁愿意来提醒他?指两名同学上台表演[通过示范让学生明白随地扔垃圾带来的危害以及是一种不良行为并联系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积极的投入到说话情景中去。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案及课后反思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案及课后反思第一章:垃圾的分类与回收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方法及其重要性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学生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1.2 教学内容垃圾的分类方法: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垃圾分类的实践操作: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分类后的处理流程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垃圾的分类方法及其重要性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进行垃圾分类实践1.4 教学准备准备垃圾分类的宣传资料、垃圾分类桶等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引入垃圾分类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垃圾对环境的影响1.5.2 新课导入:讲解垃圾的分类方法及其重要性1.5.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垃圾分类实践1.6 课后反思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在实践中是否能够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第二章:垃圾的减量和资源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垃圾减量和资源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让学生掌握垃圾减量和资源化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垃圾减量和资源化的习惯2.2 教学内容垃圾减量的概念:减少垃圾的产生、提高垃圾的利用率垃圾资源化的概念:将垃圾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垃圾减量和资源化的方法: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提高废品的利用率、分类回收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垃圾减量和资源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进行垃圾减量和资源化的实践2.4 教学准备准备垃圾减量和资源化的宣传资料、实践工具等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引入垃圾减量和资源化的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减少垃圾的产生和提高垃圾的利用率2.5.2 新课导入:讲解垃圾减量和资源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5.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垃圾减量和资源化的实践2.6 课后反思学生在实践中是否能够正确进行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垃圾减量和资源化意识第三章:垃圾的无害化处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方法及其重要性让学生掌握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养成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习惯3.2 教学内容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方法:卫生填埋、焚烧、生化处理等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性: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人体健康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实践操作:垃圾处理场的运作流程、垃圾分类后的处理过程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方法及其重要性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进行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实践3.4 教学准备准备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宣传资料、处理场的照片等3.5 教学过程3.5.1 导入:引入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垃圾对环境的污染3.5.2 新课导入:讲解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方法及其重要性3.5.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实践3.6 课后反思学生在实践中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垃圾无害化处理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意识第四章:垃圾的环境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垃圾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垃圾对环境的具体影响培养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4.2 教学内容垃圾对土壤的影响:污染土壤、影响土壤质量垃圾对水资源的影响:污染水体、影响水质垃圾对大气的影响:产生异味、影响空气质量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进行相关实验4.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实验药品等4.5 教学过程4.5.1 导入:引入垃圾对环境的影响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垃圾对环境的危害4.5.2 新课导入:讲解垃圾对土壤、水资源、大气的具体影响4.5.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相关实验,观察垃圾对环境的影响4.6 课后反思学生在实践中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保护环境意识第五章:减少垃圾的产生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减少垃圾的产生让学生掌握减少垃圾产生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减少垃圾产生的习惯5.2 教学内容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提倡使用可重复利用的物品提高废品的利用率:将废品转化为新的物品分类回收:将可回收物与其他垃圾分开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如何减少垃圾的产生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进行相关实践5.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宣传资料、实践工具等5.5 教学过程5.5.1 导入:引入减少垃圾产生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减少垃圾的产生5.5.2 新课导入:讲解减少垃圾产生的方法5.5.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相关实践5.6 课后反思学生在实践中是否能够正确减少垃圾产生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减少垃圾产生意识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环节需要重点关注,这些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部分。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案

我们身边的垃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垃圾的来源、分类和处理方法。
3. 提高学生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垃圾的来源和分类:讲解垃圾的来源,介绍常见的垃圾分类方法。
2. 垃圾的处理方法:介绍垃圾的处理方式,如填埋、焚烧等。
3. 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讲解垃圾分类对环境、资源的影响。
4. 环保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减少垃圾产生。
5. 实践活动:进行垃圾分类小游戏,让学生动手实践。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垃圾的来源、分类和处理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进行垃圾分类。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 准备垃圾分类小游戏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垃圾的来源,引导学生思考垃圾处理的问题。
2. 讲解垃圾分类方法:介绍常见的垃圾分类方法,如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等。
3. 讲解垃圾处理方法:介绍垃圾的处理方式,如填埋、焚烧等。
4. 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分析垃圾分类对环境、资源的影响。
5. 实践活动:进行垃圾分类小游戏,让学生动手实践。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当地垃圾处理设施和垃圾分类情况。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垃圾分类和处理的知识。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尝试对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垃圾分类的日记,记录自己的感悟。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践活动评价:评价学生在垃圾分类游戏中的表现。
3.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日记的内容,了解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识。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垃圾分类的知识。
也要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十、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垃圾分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等。
五年级口语交际《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案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和危害,提高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倾听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垃圾的分类、危害以及如何减少垃圾产生。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垃圾分类和减少垃圾产生。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生活中会产生多少垃圾吗?(2)那么,这些垃圾都去哪里了?对我们的环境有什么影响呢?2.新课内容(1)垃圾的分类A.可回收垃圾:如纸类、塑料、玻璃、金属等。
B.有害垃圾:如废电池、废荧光灯管、过期药品等。
C.厨余垃圾:如剩菜剩饭、果皮、蔬菜叶等。
D.其他垃圾:如砖瓦陶瓷、卫生间废纸等。
(2)垃圾的危害A.占用土地资源:垃圾填埋场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影响土地的利用。
B.污染环境:垃圾分解过程中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土壤和水源。
C.影响人体健康: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健康。
(3)如何减少垃圾产生A.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如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等。
B.分类投放垃圾:按照垃圾分类标准,正确投放垃圾。
C.废物利用:将废品进行回收利用,减少垃圾产生。
3.小组讨论A.你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产生的?B.如何在家庭、学校中践行垃圾分类?C.你觉得我们国家在垃圾分类方面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1)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5.课后作业(1)观察家里的垃圾桶,记录一周内产生的垃圾种类和数量。
(2)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减少垃圾产生的具体措施,并尝试在家庭中实施。
四、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关注和指导。
重难点补充:1.垃圾分类的具体实践(1)教师展示垃圾分类的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识别不同类型的垃圾。
教师:“同学们,看看这个瓶子,它是塑料做的,所以它属于可回收垃圾。
一年级语文《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合集5篇

一年级语文《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合集5篇一年级语文《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合集5篇一年级语文《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就身边的垃圾进行交流,能说清楚垃圾是从哪里来的?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2、就如何处理生活垃圾,展开合理的想象,交流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具有自觉美化环境的行动。
课前准备1、生活小调查:我们身边有哪些垃圾?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学校、家附近。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校园的垃圾进行观察。
)2、布置搜集资料:垃圾的处理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义乌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吗?那你觉得义乌城干净吗?(可以播放义乌的风光或校园风光,让学生感受城市的整洁美)城市里的垃圾到哪里去了呢?今天我们的口语交际课要谈的话题是:我们身边的垃圾二、小调查的汇报交流(1)每人在小组里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互相帮助,互相补充。
(2)每组派代表交流。
(3)教师小结:垃圾的果皮纸屑、塑料袋、各种瓶子、吃剩的食品等(校园垃圾)厨房垃圾。
三、开展活动,处理垃圾小朋友在学习生活中,少不了出现垃圾,但是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城市仍然这么美丽干净,你们知道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吗?1、让学生自由说说,交流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
(学生可能会说扔到垃圾桶里、垃圾房里去了,那么老师就追问:“垃圾房装满了怎么办?)2、该怎么处理垃圾呢?今天我们来成立“点子公司”,为处理垃圾出出点子吧。
(1)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公司,动脑子,想办法。
(2)分组汇报。
注意评议:谁听的认真?谁的点子好?好在哪里?你认为还有哪里不够好?可以提出问题要求解答。
四、介绍科学的垃圾处理方法1、义乌的处理办法:塔山垃圾填埋场。
2、焚烧法。
3、积肥法。
五、讨论质疑,求真创新1、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请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从环保、废物利用等方面谈谈看法。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案设计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垃圾的来源、分类和处理方法,提高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垃圾产生,提倡绿色生活。
二、教学重点1. 垃圾的来源和分类。
2. 垃圾的处理方法。
3. 绿色生活理念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垃圾处理技术的理解。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生活。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垃圾图片、垃圾分类动画等。
2. 实物:垃圾样品、分类垃圾桶等。
3. 活动材料:调查表、讨论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垃圾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垃圾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新课导入:介绍垃圾的来源、分类和处理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垃圾分类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垃圾分类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垃圾产生,提倡绿色生活。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垃圾分类和绿色生活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尝试将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并观察垃圾分类对环境的影响。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垃圾处理技术:让学生了解垃圾填埋、焚烧、堆肥等处理方法的优缺点,以及最新的垃圾处理技术。
2. 环保法律法规:介绍我国垃圾分类的相关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法律意义。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垃圾分类和绿色生活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尝试将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并观察垃圾分类对环境的影响。
八、作业反馈1. 收集学生的作业,对他们在家里进行垃圾分类的情况进行评价。
2. 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九、课堂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总结自己在垃圾分类方面的收获。
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提高垃圾分类的能力。
十、课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大班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我们身边的垃圾》

《我们身边的垃圾》一、教学目标1.了解垃圾的分类及处理方法,提高环保意识。
2.培养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激发对环境的关爱之情。
3.学习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垃圾的分类、处理方法及环保意识。
2.教学难点:垃圾分类的具体操作及环保行动的落实。
三、教学准备1.PPT课件2.垃圾分类卡片3.环保宣传手册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垃圾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垃圾的名称。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垃圾对我们的环境有什么影响吗?(二)学习垃圾的分类1.教师简要介绍垃圾的分类,包括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2.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垃圾分类的标准,将垃圾卡片分类。
(三)垃圾分类实践活动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些垃圾卡片。
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将垃圾卡片分类放入相应的垃圾桶。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学生分享垃圾分类的心得体会。
(四)环保行动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减少垃圾产生,保护环境?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环保行动方案。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教学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
2.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加深了对垃圾分类的理解。
4.教师在课堂中及时解答学生疑问,保证了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1.部分学生在垃圾分类环节,对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仍存在困惑,需要加强引导。
2.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对每个学生的环保行动方案进行详细讨论,课后可以继续跟进。
3.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具体,今后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评价。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引导,让学生直观感受垃圾的分类,如:“同学们,看看这个废弃的塑料瓶,它属于哪一类垃圾呢?对,它是可回收垃圾。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案设计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案设计第一章:垃圾的定义与分类1.1 垃圾的定义:介绍垃圾的概念,以及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1.2 垃圾的分类:讲解垃圾的分类方法,以及不同类别垃圾的处理方式。
1.3 垃圾分类的重要性:阐述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第二章:生活垃圾的产生与处理2.1 生活垃圾的产生:介绍生活垃圾的来源、特点及数量。
2.2 生活垃圾的处理:讲解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如填埋、焚烧、资源回收等。
2.3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挑战:分析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第三章:可回收物的识别与利用3.1 可回收物的定义与分类:讲解可回收物的概念及分类。
3.2 可回收物的识别方法:介绍识别可回收物的方法和技巧。
3.3 可回收物的利用:阐述可回收物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过程。
第四章:有害垃圾的危害与处理4.1 有害垃圾的定义与分类:介绍有害垃圾的概念及分类。
4.2 有害垃圾的危害:讲解有害垃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4.3 有害垃圾的处理:阐述有害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方法。
第五章:其他垃圾的认识与处理5.1 其他垃圾的定义与特点:介绍其他垃圾的概念及特点。
5.2 其他垃圾的处理方法:讲解其他垃圾的处理方式。
5.3 减少其他垃圾的产生:提出减少其他垃圾产生的措施和建议。
第六章:垃圾减量与资源化利用6.1 垃圾减量的重要性:阐述垃圾减量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6.2 垃圾减量措施:介绍垃圾减量的方法与策略。
6.3 资源化利用:讲解资源化利用的原则、方法及其重要性。
第七章:垃圾分类的推广与教育7.1 垃圾分类的推广:介绍垃圾分类推广的方法与途径。
7.2 垃圾分类教育:讲解垃圾分类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7.3 垃圾分类的公众参与:阐述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意义与途径。
第八章:垃圾处理的科技创新8.1 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介绍垃圾处理技术的创新与进展。
8.2 垃圾处理设备与设施:讲解现代垃圾处理设备与设施的运行原理。
8.3 垃圾处理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阐述新技术在垃圾处理领域的应用及前景。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我们身边的垃圾》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及处理方法,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2.通过学习《我们身边的垃圾》,使学生懂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及处理方法;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1.垃圾的分类及处理: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湿垃圾和其他垃圾;2.利用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垃圾,并学会正确分类处理;3.通过小组活动,讨论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垃圾产生。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教师出示一些垃圾图片,让学生对垃圾进行分类,并讨论垃圾的分类标准。
第二步:讲解1.教师简述垃圾的分类及处理方法,并强调垃圾对环境的危害;2.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垃圾应该如何分类处理;3.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减少不必要的垃圾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步:小组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并提出如何更好地处理的建议;2.每组汇报讨论结果,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经验。
第四步:激发思考1.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分类垃圾?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有哪些?2.学生回答问题,展开讨论。
第五步: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分类垃圾,减少垃圾产生。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2.收集学生对垃圾分类及环境保护的看法,并进行评价。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如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参加环保讲座等;2.鼓励学生开展环保主题的课外阅读,并做读书报告。
七、反思与改进:1.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教学效果;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关注环保问题,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案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案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案篇1《我们身边的垃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中第三单元中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
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以保护环境为主题,在单元整合这一思维模式的指导下,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的内容安排了“我们身边的垃圾”,以“身边”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通过发现了解垃圾的来源,思考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理解力,使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养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学生发自内心地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1、就身边的垃圾进行交流,能说清楚垃圾是从哪里来的。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2、就如何处理生活垃圾,展开合理的想象,交流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具有自觉美化环境的行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用正确的普通话交流垃圾的来源,并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来处理生活垃圾。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前准备】和其他学科老师先沟通交流(如美术老师、信息技术老师),帮助同学们用废旧垃圾制成工艺品。
【教学流程】一、图片激趣,引入话题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课件出示鸭先生)它是我们早已认识的环保小卫士鸭先生,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你看到什么就大声说。
(课件出示各种垃圾图片)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垃圾,(出示课题“我们身边的垃圾”)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我们身边的垃圾是从哪儿来的?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交流吧。
2、哪个小组能把你的发现和小朋友分享?⑴香蕉吃完后剩下的香蕉皮就成了垃圾。
贴写有“果皮”的图片。
我们身边的垃圾语文教案

我们身边的垃圾语文教案我们身边的垃圾语文教案【教学策略】1.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加强课内课外有效资源的整合”、“充分给学生活动、实践的空间”,通过课前让学生调查垃圾是从哪里来的,搜集垃圾处理的办法,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搜集资料的能力,促使他们在课前占有一定的资料,为课堂上的交流打下良好铺垫。
2.加强课堂上的交际与互动。
围绕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突出口语交际课的交际性、互动性、情感性和开放性。
【教学目标】1.广泛调查了解垃圾是哪里来的,并且把调查结果与同学们交流,养成良好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交流怎样处理垃圾,养成结合生活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想像“未来垃圾处理器”的样子和作用,培养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
4.培养环保意识,明白每个人身上都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与环境卫生的责任,养成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
【教学重点】交流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和如何处理垃圾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想象“未来垃圾处理器”的样子和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1.生活小调查:我们身边有哪些垃圾?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了?(引导学生可从学校、家庭、居住的小区、街道,附近的河流等不同的方面展开调查。
)2.布置搜集资料:垃圾的处理方法。
(可从图书、互联网上搜集,也可咨询父母、同学等人。
)二、观看图片,导入出示一组图片:堆满垃圾的小区、满是漂浮物的河流、到处都是瓜皮纸屑的草地……让学生说出看后的内心感受。
导出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我们身边的垃圾。
三、垃圾的来源课前,老师让同学们调查我们周围的垃圾来自何处,又到哪里去了,现在咱们就来进行一次调查结果汇报会。
1.小组内展开汇报:每人在小组里与小伙伴交流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2.根据下列句式在全体同学面前展开汇报:我发现,垃圾从_________来到____________,使那里变得__________,真____________。
大班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我们身边的垃圾》2篇

大班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我们身边的垃圾》大班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我们身边的垃圾》精选2篇(一)教案:课题:《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材:大班社会教材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定义、分类和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
教学内容:1. 什么是垃圾:引导学生思考垃圾的定义,明确垃圾的概念;2. 分类垃圾:介绍不同种类的垃圾,并让学生分辨不同种类的垃圾;3. 垃圾的处理方法:让学生了解垃圾的正确处理方法,如分类投放、回收利用等;4. 垃圾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引发学生思考;5. 环保意识和责任心:引导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从小事做起,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发学生对垃圾的认识和感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探究:通过示例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什么是垃圾;3. 讲解:向学生介绍不同种类的垃圾,并让学生尝试分类;4. 观察:带学生观察一段垃圾处理的视频,并引导学生总结垃圾的正确处理方法;5. 拓展:分享一些有关垃圾处理的小知识,如如何回收利用旧衣物、废纸等;6. 讨论:带领学生讨论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并引发学生对环保问题的思考和关注;7. 总结:总结本课的重点和要点,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8. 小结:引导学生回答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践环保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行动。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问题引导、讨论、观察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考和探究垃圾的概念、分类和处理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
另外,我还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然而,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案及课后反思

一、教案主题:我们身边的垃圾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法。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垃圾分类的习惯。
(3)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2. 教学重点:(1)垃圾的分类方法。
(2)垃圾的处理方式。
3. 教学难点:(1)垃圾的分类依据。
(2)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4. 教学准备:(1)收集各种垃圾样品。
(2)准备垃圾分类的宣传资料。
二、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展示各种垃圾样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垃圾。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垃圾应该怎么处理吗?”2. 新课导入:(1)介绍垃圾的分类方法,如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等。
(2)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意义。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垃圾分类的理解和经验。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垃圾分类的成功案例,如某个社区的垃圾分类经验。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三、课堂实践:1. 垃圾分类模拟游戏:(1)教师设计垃圾分类的游戏,让学生动手实践。
(2)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提高垃圾分类的能力。
2. 课后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庭成员的垃圾分类行为,提出改进建议。
(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垃圾分类的日记。
四、教学反思:2. 教师反思教学方法,如是否清晰讲解垃圾分类的方法和技巧。
3. 教师考虑如何改进教学,如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垃圾分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六、教案主题:垃圾的资源化利用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垃圾资源化的概念和意义。
(2)培养学生养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习惯。
(3)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2. 教学重点:(1)垃圾资源化的概念和意义。
(2)垃圾资源化的方法和技术。
3. 教学难点:(1)垃圾资源化的技术和方法。
(2)垃圾资源化的实际应用。
4. 教学准备:(1)收集垃圾资源化的相关资料和视频。
我们身边的垃圾的教学反思

《我们身边的垃圾》的教学反思王发梅【教学反思】“口语交际”是语文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正确的把握“口语交际”的目标和内容,灵活运用“口语交际”的教学方法,对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现代公民意义重大。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1、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因此,教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在“小伙伴之间自由交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背调动起来了,学生自我体验的过程体现出来了,这样学生在感受了垃圾无处不在的同时,口语交际能力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口语交际水平也就会自然提高了。
以前的“听说”教学往往脱离实际的与静,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往往是书呆子:在课堂上可能还大声说话,但一旦到了社会上酒会你嗫嗫嚅嚅,不敢开口,不能开口。
新课程把“听说教学”改为“口语交际”,并认为“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其原因就在于此。
2、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的作用:如:只有仔细观察的小朋友才能知道垃圾是从哪里来的。
引导学生到庭院里、街道上、商场里、游乐场里……让我们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闻一闻,用手摸一摸等。
这是实际上对学生提出了观察的任务,同时也交给了学生观察的方法,即“看看”“闻闻”“摸摸”等。
教师的引导自然、不露痕迹。
把你们的发现说给小伙伴听一听,这是在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进入一种真实的交际情境。
3、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交际的环境:教师设计的三个情境,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如:“如果……你会怎么样呢”,“能告诉老师吗”“说一说,好吗”等。
这样,学生对老师的畏惧情感没有了,学生说话的兴趣和自信心也就有了。
其次,体现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如:“小伙伴教交流交流”“小组互说”“小组互评”。
相同的年龄、相似的经验和认识,让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更为大胆、开放、自然。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案设计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法,提高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垃圾分类习惯,减少环境污染。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垃圾产生,倡导绿色生活。
二、教学内容1. 垃圾的分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
2. 垃圾的处理方法:回收、填埋、焚烧。
3. 垃圾分类的意义和好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法,垃圾分类的意义和好处。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实践垃圾分类。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各种垃圾图片、垃圾分类宣传图片。
2. 视频素材:垃圾分类宣传片。
3.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数据展示我国垃圾处理现状,引导学生关注垃圾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法,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垃圾分类的成功案例,让学生看到垃圾分类的实际效果。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垃圾分类的心得和方法。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实践垃圾分类,并记录下来,下次课分享。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垃圾如何分类,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不明确的情况。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垃圾工人、环保专家、居民等,模拟垃圾分类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垃圾分类游戏:设计一个垃圾分类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巩固垃圾分类的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包括垃圾分类实践的记录和心得体会。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和垃圾分类的实际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场或回收站,让他们亲身体验垃圾的处理过程,加深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案设计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垃圾的来源、分类和处理方法,提高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垃圾产生,提倡绿色生活。
二、教学内容:1. 垃圾的来源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垃圾的产生途径,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
2. 垃圾的处理方法:介绍垃圾处理的现状,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垃圾的处理方式。
3. 环保意识培养: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减少垃圾产生,提倡绿色生活。
4. 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5. 垃圾分类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法,环保意识的培养。
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垃圾的来源、分类和处理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垃圾分类的意义和实施方法。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实践活动。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垃圾处理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资料,以便进行教学演示。
2. 准备垃圾分类的实际物品,如垃圾分类桶、垃圾袋等。
3. 准备实践活动场地,确保学生能顺利进行垃圾分类实践。
4. 提前了解学生对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垃圾环境问题,引发学生对垃圾的关注。
2. 新课导入:介绍垃圾的来源、分类和处理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垃圾处理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实践活动。
5. 讨论:让学生分享垃圾分类的心得体会,讨论如何减少垃圾产生。
6. 总结:强调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操作准确性。
3. 学生对环保意识的提升,以及是否能付诸实践。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1、学习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因为学生已学习了《漂亮的小路》、《失物招领》两篇课文,对周围的垃圾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再通过实际生活的体验,在情感上会产生共鸣和沟通,并能积极地投入本课的学习中去,积极摸索,大胆地进行口语交际。
2、口语交际的训练,应积极挖掘教材,制造性地使用教材内容,创设交际的情形。
如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上海台的《有话大伙儿说》等节目,是学生仿照、学习的最好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制造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好品质。
三、课前预备:
学生用废旧垃圾制成的工艺品。
一年级语文《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年级语文《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一等奖《一年级语文《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一年级语文《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语文《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交流,能说清楚垃圾是从哪儿来的,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2、就如何处理生活垃圾,展开合理的想象,交流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有自觉美化环境的行动。
课前准备:1、生活小调查:我们身边有哪些垃圾?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学校、家附近、公园大街等公共场所。
)2、师生共同搜集资料:垃圾的处理方法。
3、小组讨论填写:我给校园做“美容”计划。
4、课件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揭示话题:1、请小朋友低头看我们教室的地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当当小小侦探家,想一想我们教室里这些垃圾都是从哪里来的,看看谁是我们班里的小侦探。
1)组织学生留意观察教室的环境卫生,教室干不干净。
2)请学生找一找教室角落里的垃圾,想一想这些垃圾都是从哪里来的?3)组织学生交流。
3、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身边就出现了这么多的垃圾,今天口语交际的题目就是:我们身边的垃圾二、交流小调查,发现身边的垃圾:1、除了教室里,老师让小朋友课外去进行了小调查,谁能说说我们身边还有些什么垃圾?你知道这些垃圾一般是从哪里来的?(结合搜集的资料)指名说话。
你能学着用这些话来说吗?句式练习1)、我发现(或看到)(什么地方)的(什么垃圾)是(怎么或从哪里)来的。
2)、我发现,(什么地方)的(什么垃圾)是从(哪里)来到这里,使那里变得()。
2、以四人小组分组交流3、教师小结:垃圾的来源:果皮纸屑、塑料袋、各种瓶子、吃剩的食品等(校园垃圾)、厨房垃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我们身边的垃圾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课文我们身边的垃圾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我们身边的垃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
本次口语交际有两部分内容,一是让学生就身边的垃圾问题进行交际,二是把想法画一画。
可以把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完成。
《我们身边的垃圾》以“交流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跟同学们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课前的调查结果与同学交流。
这一提示提出了交流的内容以及交流的对象。
以“怎么处理生活垃圾”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怎样处理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有条理的口语表达能力。
以“小组合作,把你们的想法画一画”引导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画一画。
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是多相互动的言语活动。
学情分析
口语交际是以口语为媒介进行人际交流的活动,教学中既要重视“交际”,又不能忽视“口语”基础。
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有的学生不能运用较为通顺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同学不会倾听与欣赏,还有的同学不太愿意主动与同学交流……所以教师应该十分重视学生的口语基础的.培养。
一是要引导学生会表达,二是让学生学会倾听与欣赏。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
因此“口语交际”得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和教学需要的交际环境。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创设各种情境,可以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情绪也因此会变得高涨起来,学习口
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起来。
例如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垃圾是哪里来的资料,课中让学生说说该如何处理垃圾,让学生设计未来的垃圾处理场等多种方式,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这些情境的创设不但会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还会使他们有表达的愿望和自信心。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好品质。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难点: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