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后的姿势重庆市石柱县渝中实验小学校黄承英【创新整合点】抓住中心,采用朗读贯穿法,形散神聚的去实现主题的领悟。
【教材分析】《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5.12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学情分析】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教学环境与准备】多媒体教室 PPT课件【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播放地震中的图片,老师解说(2008年5月12日,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大地抽搐的一瞬间,房屋坍塌,公路消失,成千上万的人游离失所!昔日美丽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充斥着汶川。
那一刻,汶川在哭泣,中国在哭泣……)(2)导入:这节课,让我们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3)齐读课题,说说谭老师留给我们最后的姿势是什么?(课件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过渡:谭老师张开双臂是为了护住学生,那他是如何守护学生的呢?2.学习姿势(1)(出示课件二):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①学生朗读,说说你的感受,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②你从“立即”读懂了什么?(在危难时刻,谭老师的心里只有学生)补充:谭老师本来已经和大多数学生向楼下撤离,但当他得知还有四个学生没有离开时,他立即从三楼返回四楼,他正准备带学生撤离时,大楼裂成了两半,逃生的路断了,谭老师连忙拉学生躲在课桌下。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体会谭千秋老师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无私精神,激发学生对谭千秋老师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的品读,感受谭千秋老师的伟大形象。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境界。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地震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地震带来的破坏和危害。
2、提问:在这样的灾难面前,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引出课题《最后的姿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找出描写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小组讨论:谭千秋老师在生死关头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3、引导学生抓住谭千秋老师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他的精神品质。
(四)情感升华1、再次朗读描写“最后的姿势”的语句,感受谭千秋老师的伟大。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谭千秋老师的敬佩之情。
(五)拓展延伸1、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知道哪些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人物。
2、假如你在灾难面前,你会怎么做?(六)总结全文1、回顾课文内容,总结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
2、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习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做一个勇敢、有担当的人。
(七)布置作业1、把谭千秋老师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谭千秋老师的敬意。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谭千秋老师的伟大精神。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4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4篇)《最后的姿势》及反思篇16、最后的姿势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谭、漱、吱、墟、撼、凹、感、诠、释”;会认识二类字“坍、攸”;能联系课文语境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能够理解“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生字,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感受谭老师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新课。
教学二到七自然段。
(一)、阅读课文二到七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环境和谭老师的句子。
(二)、交流环境描写的句子。
1、出示句子(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有摇晃起来!地震!(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理解交流:地震来势汹汹)2、指导朗读。
可以用上抑扬顿挫,重读,轻声,等到方法把自己体会传递给听者。
第一句子可以用低沉的声调读出天空的阴沉沉。
如:第二个句子的“摇晃”,第三个句子的“厉害,刺耳、腾空而起”;第四个句子的“地动山摇,重重,塌陷”等词可以重读或者轻读来强调。
3、比较四个句子的程度,用渐强的语调读出变化。
4、小组轮读。
(三)、此时谭老师分别都在做什么呢?教师引导,当天空阴沉沉时,谭老师正在——学生接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教师指导学习:谭老师上课会是怎么样的,请你快速浏览,结合下文回答。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篇一: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教学反思2015年9月15日,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
内容是苏教版第十一册语文书中的第六课《最后的姿势》。
在这节课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教学设计到课件制作,从背景音乐到插入图片,甚至对课堂问题的提问方式,都进行了有效的预设。
这一节课上下来,总体流程比较顺畅,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教学重难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
我上的是激情四溢,学生听得是聚精会神,听课老师频频点头。
我之前的努力没有白白付出,但课后和老师们一起评课时,才发现有些地方还有不足,有些地方还可以更完美,真的是体会到: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我将大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整理如下:一、关于”楼房···真真尘埃腾空而起”这一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这句话是在写地震来临时,楼房马上就要坍塌请况危急到了极点,但是文字描述总是抽象的,枯燥的,如何唤起学生的体验,如何让学生感到深受,进入情境?体会当时的情况的危急呢?我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想象,交流来感受文本。
但是教学过程中,我让学士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想象到的画面,没有给学生想象的时间,使想象变成了“一纸空文”。
如果能给给学生一两分钟时间,闭上眼睛,听我的范读,尤其是那种配上“吱吱声”的范读,应该可以唤起他们更多的体验,可以更容易进入情境。
二、拓展交流环节中,如何拓展在升华主题时,我给孩子们拓展了张米亚老师的故事,故事内容比较详细、具体。
希望学生领悟在那次大地震中,人们体现出来的“大爱”精神。
但现在转念一想,如果能将张米亚老师的故事用一两句话概括起来,同时补充上各行各业人士的动人事迹的概述,岂不是能体会我中华民族的“大爱”精神,课堂效率不会更高吗?三、开放式、探究式作业课堂上,我让学生把“搜集地震中的动人事迹”作为课后作业.。
这样设计是合乎常规,也无可厚非的。
但在评课时,一位老师提到:语文作业的不知可不可以更加开放有效?她说,如果将作业改为“谭老师如此高大的形象,课后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记住他?”会更加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之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3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一、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是谁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3、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三、第一次(最后的姿势)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
动作的快。
读好句子。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3、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4、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他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出示:第五自然段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最后的姿势》教后反思汇总3篇
《最后的姿势》教后反思汇总3篇《最后的姿势》教后反思第一篇成功之处:整节课,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执教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最后的姿势出现了几次。
通过三次姿势,来深入研读课文,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动作、语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语言,抓住这“最后的姿势”,反复反复地出示,反复反复地读悟,进而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悲壮的直观印象。
学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读应该是被谭老师精神所打动的很好印证。
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
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
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
《最后的姿势》教后反思第二篇不管是在什么位置,作为老师,讲课是对自己最好的一次锻炼,把握教材、教学设想、教学能力等一系列的东西都会在大脑里运转,这个运转的过程就是自身素养提升的过程。
特别是作为一名业务主任为老师们上好第一堂示范课更有必要,一名领导除了要有管理能力,如果再加上过硬的业务素养会使工作更加如鱼得水。
我应该向这方面努力,不管自己的领导之路有多远,干一天我要付出一天的努力,或是更多的去拼一拼,让工作更加出色。
我不舍得放弃自己的至爱,在课堂里我能找到另一种快乐,这种快乐还会延续到很久。
今天起,柴里学区开始了领导干部示范课的活动,作为那里的“主人”,上了第一堂课,感觉很好。
这种感觉是上课的感受,是课堂上与学生思维碰撞、心灵交流的喜悦,是与学生情感升华的甜蜜,是与学生共同进步的幸福。
总之,我喜之课来,恋之课中,怀之课味!为了能更好得上好这第一课,我提前就做了准备,熟读课例,深挖教材,透钻教参,又在网上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才开始设计着自己要讲的这课。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2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最后的姿势》,了解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和社会的破坏力。
2. 培养学生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和感悟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最后的姿势》的内容与主题分析。
2.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介绍。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
4. 启发学生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展示《最后的姿势》的封面和简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忆并谈谈他们对战争的认知和感受。
主体:1. 介绍《最后的姿势》的作者和背景,并简要介绍小说的内容。
2. 请学生阅读小说的第一章,并让他们表达对于主人公和故事主题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于小说的观点和想法。
4.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的语言、结构、意象等元素,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艺术魅力。
5. 提示学生思考并讨论小说中所表达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想和观点。
6. 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短文,表达他们的思考和感悟。
总结:1. 汇总学生的观点和感想,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积极推动和平、反对战争。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了解其他关于战争和和平的文学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参与相关主题的讲座,加深对战争与和平的认知和理解。
评估方式: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评估。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写作表现评估。
3. 学生的读后感或短文评估。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2篇(二)在教学《最大的麦穗》这个故事时,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反思。
以下是我的反思:1. 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农田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2. 引发思考: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了一些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合作讨论。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直入文本中心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个词语说说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感受吗?(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2、学习第十二小节过渡:面对死亡,谭千秋老师来不及做出更多的选择,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
默读第十二小节,思考文中用了哪些词语评价谭老师。
(适时板书:普通、爱与责任)过渡: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人生的价值”,诠释着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本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生命、解读他的师魂。
二、学习第一段,初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1、现在请大家将视线转移到课文第一段,自由朗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爱家人、爱工作)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2、导读:读出对家人的关爱,对工作的负责。
三、学习第二段,深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过渡:谭老师和千千万万的老师一样,爱家人也爱工作,从教26年来,他对工作始终热忱负责,直至2008年5月12日——他人生的最后一堂课。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7小节,画出地震来临瞬间谭老师的语言、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教案:《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主题;2.通过阅读并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3.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内心的情感共鸣;4.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教师简要介绍《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的姿势》;3.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4.学生发表个人感想并进行文学欣赏。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向学生简要解释本文的主题和意图。
2.阅读与讨论(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的姿势》。
阅读过程中,学生注意观察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表达方式。
阅读结束后,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读和观点。
3.个人感想发表(15分钟)每位学生准备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并发表给全班。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个人体验和情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感受。
4.文学欣赏(15分钟)为学生播放《最后的姿势》改编的音乐或短片,引导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5.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鼓励学生思考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并展开延伸讨论。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个人感想和讨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最后的姿势》的理解程度和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发展情况。
同时,教师也可以评估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反思:《最后的姿势》是一部深情而思索的文学作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主题,能够使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的人物和情节,能够表达个人观点和感受,并且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针对今后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和文学欣赏去思考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学。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技术:能正确、流畅、有情感朗诵课文;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的描述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衬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进程方式: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教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学习谭千秋教师光明正大、大爱无声的精神品质。
教学进程一、激情导入XX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漂亮的城镇乡村刹时变成废墟,让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咱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可是有个人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板书课题)二,紧扣题目,直奔主题。
一、这最后的姿势是个如何的姿势呢?(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句中的他指的是谁呢?他又是如何的一个人?(用文中一段话回答)找出文中具体描述他最后姿势的句子。
体味朗诵。
A、护生的姿势出示:谭教师当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躯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你从带点的词中体会到了什么?自己做做那个姿势,什么缘故是“撑”而不是其他?若是没有谭教师的“拉”“撑”“护”,情形会如何?想象:鸡妈妈爱惜小鸡。
情感朗诵六、7段。
你读出了一个如何的谭教师?(出示)引读最后一段: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个……B、捐躯的姿势出示:咱们发觉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读了这一句,你想说些什么?(再次出示)引读三、体验情境,再现地震过渡:谭教师是在什么情形下舍身救生的?一、找出文中描述地震来临及地震的句子,朗诵借鉴体味。
(1)、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地震的来临)(2)、突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三个感叹号的表达到效)(3)、楼房摇晃得愈来愈厉害了,并伴随着扎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情形危急到了极点。
)你能用哪些词形容这种情形?二、朗诵体会:这几处环境描述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衬托人物形象)四、人一辈子价值,言传身教过渡:地震来临前,谭教师在做什么? 出示:下午两点多,谭教师在教室上课。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2份(教学反思参考3份)
6 最后的姿势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1.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1.08年5月12日,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7万人遇难,37万人受伤,1.7万人失踪,损失达4000-5000亿。
但是,灾难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灾难,还有其他的,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板书:最后的姿势。
2.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二、检查预习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课文的主人公是(谭千秋)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谭千秋?(学生讲,补充)2.请同学们准备好默写本,听老师报:洗漱废墟震撼诠释坍塌凹下去生死攸关3.哪些词语的意思是你预习时就了解了?(重点:震撼、诠释)“废墟”这个词能看图片说说吗?4.你在预习中,读书的时候,你认为有哪些字要提醒大家?(指名讲)5.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6.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7.交流初读情况:你们想怎么读?请谁读?(评议)三、理清课文脉络:1.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言两语概括出来。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5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5篇)2022-12-15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精选5篇)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篇1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的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看了地震发生后惨不忍睹的一个个场面。
这一情景的再现,又把我和同学们带回了去年的那次地震,我们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
看着同学们一声不吭,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我知道这样的情感导入对课文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在学习课文时,我重在让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的动作、语言和地震后人们的话语,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
我着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阅读感悟,听着他们激动的、深情的读书声,我知道他们被谭老师的精神感动了。
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又让学生读了几首小诗,是教育时报记者刘肖为地震遇难老师谭千秋而歌的,这几首诗分别以谭千秋老师的学生、妻子、女儿、母亲以及歌者的角度去写的,我让学生在配乐声中去朗读,读着读着,我分明看到了学生感动的泪水,听到了哽咽的声音,我知道他们心中对谭老师的感动得到了升华。
课结束前,我又补充了抗震救灾中其他老师的感人事迹,他们那感人的最后的姿势让学生震惊了,他们感动极了。
我也感动极了,为那些英雄老师而感动,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感动。
给予学生震撼的充分理由一场突如其来的四川大地震!震及整个中国的灵魂!只要是目睹了那一个个镜头,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逝去!每个人都会动容,每个人都会被爱震撼。
灾难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这是一份永远的震撼,灾区撕心裂肺地哭喊声至今还在心中回荡。
《最后的姿势》本身虽具有强烈感染力,但要使学生接近作品、接受作品还需努力。
2008年那场地震,学生正值七、八岁懵懵懂懂年纪。
教学本课的时候,需要教师多读多想,进一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重创作品意境,给予学生震撼的充分理由,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
《最后的姿势》语文教学反思(2篇)
《最后的姿势》语文教学反思《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去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是歌颂爱岗敬业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赞颂了xx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在课的导入上,我觉得学生对去年的5.12特大地震都很了解,并且在去年发生地震后,我要求学生每天看有关救援的报道,谭老师的事迹有些学生也听说过,于是没有用有关地震时的图片或影像。
但在xx月xx日听了郝老师讲的第二课时后,我才觉得,用上图片能更好地让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走进课堂。
在课堂上,我抓住谭千秋老师是如何用宝贵生命诠释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的组织教学,抓住四处环境描写的句子,这样的环境预示着什么?(1)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谭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呢?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写,抓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读和演来反复体会,真正理解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
学生也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
《最后的姿势》语文教学反思(2)《最后的姿势》是一篇非常经典的语文教学文章,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追求美好的姿态。
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情感表达等方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姿势》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谭、漱、吱、墟、撼、凹、感、诠、释”;会认识二类字“坍、攸”;能联系课文语境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能够理解“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生字,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感受谭老师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新课。
教学二到七自然段。
(一)、阅读课文二到七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环境和谭老师的句子。
(二)、交流环境描写的句子。
1、出示句子(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有摇晃起来!地震!(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理解交流:地震来势汹汹)2、指导朗读。
可以用上抑扬顿挫,重读,轻声,等到方法把自己体会传递给听者。
第一句子可以用低沉的声调读出天空的阴沉沉。
如:第二个句子的“摇晃”,第三个句子的“厉害,刺耳、腾空而起”;第四个句子的“地动山摇,重重,塌陷”等词可以重读或者轻读来强调。
3、比较四个句子的程度,用渐强的语调读出变化。
4、小组轮读。
(三)、此时谭老师分别都在做什么呢?教师引导,当天空阴沉沉时,谭老师正在——学生接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教师指导学习:谭老师上课会是怎么样的,请你快速浏览,结合下文回答。
生找出: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充满活力。
教师引导朗读:谭老师讲课是绘声绘色的,请你绘声绘色地读一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讲课是妙语连珠的,指名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上课还是充满活力的,全班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教师: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
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
出示句子: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从哪些地方看出谭老师的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引导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出示句子: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
: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指导朗读。
教师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教学八到十自然段。
(一)、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人们怎么评价他。
快速浏览课文8到10自然段找出大家评价谭老师的话。
(二)、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认真地细细默读,看看你接收到了哪些信息?生交流,师适时总结评价。
指导朗读:我们不是演员,也许做不到热泪盈眶,但我们是细心的读者,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把我们心中的感动传达出来。
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出示2、“地震时,眼看教室就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交流体会学生可能会带着怎么的感情回忆,指导朗读。
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再次引读,这就是谭老师所说的人生的价值,学生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出示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
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交流朗读。
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又引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教学十一、十二自然段。
出示这两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引读: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三、总结全文(一) 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也来赞颂赞颂他吧!(二) 出示资料:1、看看网友怎么赞颂他的。
2、人们还表达了对他的无限怀念,无比崇敬,无比怀念之情,播放音像资料:大爱千秋。
3、出示诗歌:《五月的挽歌》提升全文:在汶川大地震中还有哪些故事感动了你?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交流。
我们这些同胞又可以为他们做什么?出示:网上下载的捐款名单,快速浏览,感受大爱无疆。
总结:因为有爱,有责任,这个世界变得如此温暖,如此美好。
让我们时刻记得把爱传递下去。
三、布置作业:(一)、与老师一起总结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二)、用正面描写或者侧面描写写一个片段,水平高的同学可以用上这两种方法写一篇文章。
教学反思:删繁就简一直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删繁就简,直奔主题,突出重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做了不少尝试,我希望能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学习,去阅读。
在教学《最后的姿势》时,我细心地读了文本,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应该是什么;告诉我们“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一姿势诠释了人性美,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
因此我选了“人生的价值”、“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这两个支点进行教学。
支点一:“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全篇课文的教学我都围着这一支点进行,在让学生读了这一段话之后,我就说到:“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
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
”学生找出: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我引导学生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想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当学生找出句子“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
: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让学生想像之后指导朗读。
朗读好了之后我又适时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支点二:“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一支点串起了八到十二自然段的教学。
在学生找出大家对谭老师的评价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体会朗读,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从而又引导学生朗读,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在谭老师眼里,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生答:“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从而把整篇文章融为一体。
教学中我注重了朗读的指导,适时到位的评价。
如:环境描写的句子我没有进行繁琐的理解,而是直接进行朗读指导,“天空阴沉沉的”我指导“可以用低沉的声音读出天空的阴沉沉。
”“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我在评价中指导“从你的重读中我感觉到了摇晃的程度越来越强了。
”“外面的尘埃腾空而起。
”“腾空而起”这个词学生一字一顿地重读,并拖长了声音,我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满天的尘土。
”……这样的朗读指导干净利索,直接有效。
在教中我还注重收集资料对文本进行提升。
如: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在课上交流,让学生感受爱无时不在。
我还收集了捐款名单,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因为有爱,灾难不再可怕,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美中不足的是,资料过多,而我又认为这些资料都很有价值,舍不得删了,因此花了很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