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合集下载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的关系word精品文档15页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的关系word精品文档15页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的关系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十分重要,夏半年更为突出,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本身;另方面还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与其周围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在西太平洋高压控制下的地区,有强烈的下沉逆温,使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造成晴空万里的稳定天气,时间长久了可能出现大范围干旱。

副高是向我国大陆输送水汽的重要系统。

我国降水的水汽来源,虽然主要依靠西南气流从印度洋输送来,而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和活动,不仅对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有关,而且还影响着它南侧的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来的水汽。

同时,西太平洋副高的北侧是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的地带,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的重要降水带。

因而我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相一致,通常降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约5-8个纬度。

每年2-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18-20N间时,我国华南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

6月副高脊线北跳越过20N,稳定在20一25N 间,降水带位于长江下游和日本一带,正是梅雨季节开始的时期。

由于每年副高的势力强弱不同,北进快慢有别,梅雨期的长短和入梅、出梅的早晚都有很大差异。

梅雨可以出现在5-7月间的各个时段。

出现在5月的梅雨称为早梅雨出现在6-7月的梅雨称正常梅雨。

一般在6月中旬前后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平均约20天。

造成梅雨期连续降雨过程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准静止锋、切变线和西南低涡。

这些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续出现或缓移、停滞,都能造成大面积的洪涝。

到7月份,副高脊线再次北跳,降雨带从长江流域推移到黄淮流域。

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结束,开始被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天气变得炎热少雨。

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干旱现象。

从7月底到8月初,高压脊线进一步越过30°N,雨带也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带。

9月上旬,高压脊线开始向南回跳,雨带也自北南移。

上述情况仅仅是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对我国天气影响的一般规律。

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

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

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是气象学中一个重要的气候系统,常常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主要特征是夏季西伸北跳,对全球气候和天气产生广泛影响。

本文将对夏季副高的形成机制和西伸北跳现象进行讨论,并探讨其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夏季副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气候系统的控制,如季风环流和洋流热力作用。

副高的形成需要一系列的气候条件的共同作用。

首先,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是季风环流的核心,与我国东南沿海的季风相互作用密切。

其次,地球表面海温分布在副高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夏季副高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太平洋暖池的发展期,此时海温的升高提供了充足的热能,助力副高的形成。

另外,副高的形成还与太平洋副热带急流、南海副热带急流和西太平洋季风环流等相互作用产生的位涡和涡度场有关。

这些气候条件之间的复杂相互关系共同作用,使得副高形成并表现出其特有的西伸北跳现象。

夏季副高的西伸北跳是副高的重要特征之一,经常引起人们的关注。

通常情况下,夏季副高的中心位置在西太平洋,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和环流的变化,副高会向西伸展,向北跳动。

西伸北跳的现象具有周期性,周期一般为10-20天。

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副高的西伸北跳对气候和天气产生了广泛影响。

首先,在副高西伸期间,赤道低压带向北推移,南海、东南亚和我国南部地区进入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天气晴好,气温升高。

其次,副高西伸北跳会导致台风路径发生变化,造成我国沿海地区的夏季台风增多。

此外,副高西伸北跳还会对我国农业和水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干旱和洪涝等灾害的发生。

面对夏季副高形成和西伸北跳现象的挑战,我国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要加强研究和监测副高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提高对其的预测能力。

通过建立有效的气象观测网络,收集和分析各种气象数据,精确预测副高的西伸北跳现象,为灾害预防和减轻工作提供依据。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作者:陈甜水文3班0808220706摘要:副热带高压是低纬度最重要的大型环流系统,它的活动不仅读一低纬度的环流和天气的变化起着极大作用,而且对中高纬度环流的演变亦有显著影响。

此外副热带高压是影响中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特别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进退与中国夏季旱涝有极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副热带高压,无论在天气学理论上还是预报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西太平洋副高结构特征变动中国天气气候影响1.副热带高压概述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永久性气压系统,但其强度和位置冬夏不同。

平均而言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在暖季要比冷季强大的多,尤其在盛夏时期最为强大,其面积几乎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1/5~1/4;在暖季较冷季的位置更偏西而纬度更偏高。

在南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在暖季反较冷季为弱,在暖季比在冷季其位置虽也有偏于高位的现象,但不是像北半球那样偏西而是偏东。

事实上,即使在同一季节、同一月份中,我们看到的副热带高压,常常是时而强度增大或范围扩大或西伸北进,时而又强度减弱或范围缩小或东退南移,而且一个副热带高压单体有时分裂为几个闭合中心,有时又发生合并现象。

总之,副热带高压平均而言是稳定少动,但逐日变化还是大的。

2.副热带高压的形成于维持副热带高压的形成过程复杂,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生成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球自转及各纬度太阳辐射分布的不均匀性所致。

首先是,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区空气受热上升至高空后,向高纬度方向流动。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北的气流发生向右偏转产生西风,到达维度越高,西风分量越大,向北的风速就越小。

向北风速随纬度增高而减小的结果便造成空气质量的水平辐合,致使地面气压升高,而在副热带高空水平辐合最强,由此在副热带地区形成高压。

由于质量连续的关系和辐射冷却的原因,高掏空向北流的空气在副热带高压区内不断下沉,以补偿地面因辐射而外流的空气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形成过程的一个方面。

436.2.2太平洋高压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436.2.2太平洋高压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特征
北部与西北边缘:多锋面阴雨天气
晴朗少云 G 微风炎热
副高脊线
南侧:无台风时,常为晴好天气; 有台风时,为恶劣天气。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副高的强度与规模 随季节而有变化。 盛夏增至最强;冬 季强度减弱,范围 缩小,位置南移东 退(北半球)。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七月上、中旬,脊线第一次北跳 过25°N,徘徊在30°N。长江中 下游梅雨结,进入伏旱期,黄淮 流域开始进入雨季,华南及东南 沿海处于副热带高压南侧,有时 受台风等热带天气系统影响。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7月底到8月初,脊线再向北 跳越过30°N,华北和东北南 部雨季开始。
2-3月,副高的脊线由13ON缓慢北 移到15ON附近。来自低纬度海洋 上的暖湿气流开始缓慢到达华南 地区,当北方冷空气南下到达华 南地区后,可造成华南低温阴雨 天气或霜冻天气。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4-6 月 , 副 高 逐 渐 加 强 , 脊 线 明显向北移,大范围降水常在 华南地区。
➢6月中旬到下旬,脊线第一次 北跳过20°N,脊北侧的雨带 正好位于长江中下游一带,长 江中下游,梅雨开始;华南地 区,天气晴好。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9月上旬,脊线开始回跳到 25°N左右,雨区又回到淮 河流域。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10 月 上 旬 , 脊 线 继 续 南 退 到 20°N以南地区,雨区也随之南 移。高压脊的影响逐渐变小。
朋友就是把你看透了 还能喜欢你的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变动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变动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变动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摘要:副高是影响中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特别是西太平洋副高的进退与中国夏季旱涝有极密切的关系。

在它的控制下将产生干旱、炎热、无风天气。

它还通过与周围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形成其它类型的天气。

因而,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的变化对我国东部的雨季、旱涝以及台风路径等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字: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强度变动中国天气气候影响1、副高概述西太平洋副高是指出现在西太平洋(180度以西洋面)副热带地区的暖性深厚高压。

副高具有明显的季节位移,冬季位置偏南,夏季偏北,南北变化约为20度,这种位移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很大。

平均而言北半球副高的强度在暖季要比冷季强大的多,尤其是在盛夏最为强大,其面积几乎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1/5~1/4,在暖季较冷季的位置更偏西而维度更偏高。

在南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

因而西太平洋副高是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最大的一个天气系统。

它的位置和强度变动都对我国雨带的进退造成较大影响。

2副高的位置和强度变动副高强度的年变程呈双峰型,第一峰值在6月,第二峰值在9月。

而副高位置的年变程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8月。

副高强度的年变程与我国雨带活动有关,而副高位置的年变程和太阳辐射的年变程十分一致。

所谓副高的季节性变动是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强度随季节而发生的变化。

一般来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从冬到夏位置北移,强度增大;从夏到冬,位置南撤,强度减弱。

一般在8月份到达一年中的最北点,8月以后,副热带高压开始南撤,如图5.11所示。

需要强调的是,副热带高压一年中北进与南撤过程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是表现为稳定少变、缓慢移动与跳跃三种形式。

平均而言,冬季副热带高压脊线在15°N附近,3、4月份开始缓慢北移,5~6月间(一般在6月中旬),出现第一次北跳,脊线北跳到20°N以北,并稳定在20°~25°N之间达一月左右。

到7月中旬,脊线再次北跳,越过25°N,在7月底或8月初,副高到达一年中的最北位置,9月以后,副高向南撤退。

【精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的关系

【精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的关系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的关系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十分重要,夏半年更为突出,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本身;另方面还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与其周围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在西太平洋高压控制下的地区,有强烈的下沉逆温,使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造成晴空万里的稳定天气,时间长久了可能出现大范围干旱。

副高是向我国大陆输送水汽的重要系统。

我国降水的水汽来源,虽然主要依靠西南气流从印度洋输送来,而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和活动,不仅对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有关,而且还影响着它南侧的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来的水汽。

同时,西太平洋副高的北侧是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的地带,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的重要降水带。

因而我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相一致,通常降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约5-8个纬度。

每年2-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18-20N间时,我国华南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

6月副高脊线北跳越过20N,稳定在20一25N 间,降水带位于长江下游和日本一带,正是梅雨季节开始的时期。

由于每年副高的势力强弱不同,北进快慢有别,梅雨期的长短和入梅、出梅的早晚都有很大差异。

梅雨可以出现在5-7月间的各个时段。

出现在5月的梅雨称为早梅雨出现在6-7月的梅雨称正常梅雨。

一般在6月中旬前后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平均约20天。

造成梅雨期连续降雨过程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准静止锋、切变线和西南低涡。

这些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续出现或缓移、停滞,都能造成大面积的洪涝。

到7月份,副高脊线再次北跳,降雨带从长江流域推移到黄淮流域。

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结束,开始被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天气变得炎热少雨。

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干旱现象。

从7月底到8月初,高压脊线进一步越过30°N,雨带也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带。

9月上旬,高压脊线开始向南回跳,雨带也自北南移。

上述情况仅仅是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对我国天气影响的一般规律。

西太平洋副高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过程分析

西太平洋副高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过程分析

西太平洋副高的调查1.副高概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有数个,有时只有一个。

一般冬季多为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分别称为西太平洋副高和东太平洋副高。

对我国的气候有较大影响的是西太平洋副高。

其强度和范围,冬夏都有很大不同,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强大,冬季,强度减弱,范围也缩小很多。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除在盛夏偶有南北狭长的形状外,一般长轴都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

它的范围在500hp图上,用588等压线包围的面积来表示。

将副高的长轴称为副高的脊线,近似为东西分布,切割东北信风和西风带。

其中,脊线上最西边的点称为西伸脊点。

588线到达的最北边为副高的北界。

2.副高的内部结构温度:西太平洋副高为暖性高压场,脊中温度较高,暖中心和高压中心不重合,在底层存在一定的逆温现象。

湿度:由于高压对应的下沉气流,使得脊中比较干燥,在逆温层底部湿度较大,顶部湿度较小。

外围南北两侧对应上升气流,比较湿润。

风速:副高脊线部分气压梯度很小,水平风速也很小,可视为无风带。

在外围南北两侧气压梯度大,风速也较大。

南北两侧有急流,南侧为东风急流,北侧为西风急流。

垂直速度场:存在着大量的下沉气流。

卫星云图上副高控制的地区多晴朗无云,云带多分布在它的周围。

3.副高形成的原因如果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只考虑热力作用的话,地球会形成单圈环流,即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到高空后向两极流去,在极地遇冷下沉,在地表向赤道流去。

但是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空气在流动过程中位置发生偏移。

当来自赤道的高空空气流动到南北纬30度附近时,原本南北向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逐步转为稳定的自西向东流动,这支几乎沿平行纬度延伸方向流动的空气阻碍了高空的空气南北向流动,使得空气堆积,被迫下沉,于是形成副热带高压。

4.季节变化特征从面积上来看,冬天面积最小,夏季面积最大。

从西伸脊点所在经度来看,冬季为西进过程,春季到达最西,夏季到达最东,秋季表现为西进。

副高对我国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副高对我国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副高对我国天气与气候的影响对我国天气与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的暖性高压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

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天气则晴好,当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某一地区时,往往会造成该地区干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侧是中纬度西风带,也是副热带锋区所在,副热带高压西部的偏南气流可以从海面上带来充沛的水汽,并输送到锋区的低层,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到北部边缘地区形成一暖湿气输送带,向副热带高压北侧的锋区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温高湿的气流。

当西风带有低槽或低涡移经锋区上空时,在系统性上升运动和不稳定能量释放所造成的上升运动的共同作用下,使充沛的水汽凝结而产生大范围的降水形成雨带,通常还伴有暴雨。

根据统计,雨带位置一般在副热带高压脊线之北6~10个纬距处,其走向大致和脊线平行。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的活动与我国东部各地雨季的起止时间有着密切关系。

平均来说,当副高脊线位于20°N以南时,雨带位于华南,称为华南雨季或华南前汛期雨季;当副高脊线徘徊于20°~25°N时,雨带位于江淮流域,这时为江淮梅雨季节;当脊线位于25°~30°N时,雨带推进至黄淮流域,黄淮雨季开始;当副高脊线越过30°N,则华北雨季开始。

副热带高压位置与雨带位置关系如此密切,故副热带高压位置的不正常变动往往会造成各地区的旱涝,如1954、1980、1991年副高脊线长时间徘徊于20°~25°N,雨带稳定在江淮流域,造成江淮流域夏季洪涝。

而1978年和1983年副高脊线很快越过20°~25°N到达30°N附近,雨带基本上未能在江淮流域稳定一段时间,江淮地区长时间处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造成该地区干旱。

[2]。

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规律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规律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规律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

副高是由于对流层上层的空气辐合、积聚而成,它是常年存在,稳定少动的高气压系统。

它的存在和活动不仅对低、中纬度天气的发生、发展有巨大作用,而且对全球环流的演变也有很大影响。

副热带高压由于受地表海陆间分布的影响,沿纬圈分裂成几个具有闭合中心的高压单体,这些高压中心主要位于海洋上,位置比较固定。

在北半球高压单体中心,经常有5个~6个分别位于北太平洋西部、北太平洋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北大西洋的中部及墨西哥湾和北非等地;青藏高原也有一高压中心。

南半球有南太平洋高压、南大西洋高压和南印度洋高压等。

这些高压不是同时都很明显,而是有强有弱,有时合并、有时分裂。

副高的强度、范围、位置和形状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多年来变化不定。

据分析,1880年~1890年,副高位置的中心偏向平均位置的东南;1900年~1920年却偏向西北;1920年~1930年又偏向东南,这种副高中心位置的变动,必然会引起东亚、甚至全球性的气候的变化。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冬季时,西太平洋副高的脊线一般位于15°N附近,随着气候的转暖,脊线缓慢北移;到夏季时,脊线迅速北跳,入秋时可达最北的位置,之后从9月起脊线开始自北向南退缩,10月上旬再次回跳到20°N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西太平洋副高的北进、南退,同其它地区副高的南北移动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移动的幅度更大一些。

西太平洋副高还有短期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北进中有短暂的南退,南退中有短暂的北进,这是由于其北进中常常同西体相结合,南退与东退相结合。

这种短期变化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如果以一个进退为一个周期,则比较长的周期可达15天左右,短的仅2天~3天。

小资料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其对中国天气的影响

小资料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其对中国天气的影响

小资料: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其对中国天气的影响发表日期:2003年10月2日出处:中国科普博览已经有448位读者读过此文多年观测事实表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它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

其强度和范围,冬夏都有很大不同,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强大,其范围几乎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l/5一l/4。

冬季,强度减弱,范围也缩小很多。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有数个,有时只有一个。

一般冬季多为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除在盛夏偶有南北狭长的形状外,一般长轴都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

副热带高压脊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在500毫巴以下各层都较一致,但其脊线的纬度位置随高度有很大变化。

冬季,从地面向上,副热带高压脊轴线随高度向南倾斜,到300毫巴以后,转为向北倾斜;夏季,对流层中部以下,多向北倾斜,向上则约呈垂直,到较高层后又转为向南倾斜。

但位于140°E(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脊轴线在低层随高度仍然是向南倾斜的。

这是因为海洋上的热源或最暖区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南方,而大陆上的热源或最暖区却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北方。

因此在500毫巴以下的低层,海洋上副热带高压脊轴线随高度往南偏移,而大陆上则往北偏移。

这显示了热力因子对副热带高压结构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脊的强度总的看来随高度是增强的。

但由于海、陆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温度差异,使500毫巴以上的情况就不大相同。

夏季,大陆上及接近大陆的海面上温度较高,所以位于该地区上空的高压随高度迅速增强,而位于海洋上空的高压则不然,其在500毫巴以上各层表现得比大陆上的弱得多。

至100毫巴上,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已主要位于沿海岸及大陆上空,与地面图比,形势完全改观。

通常所说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主要是指500毫巴及其以下的情况。

在对流层内高压区基本上与高温区的分布是一致的。

每一个高压单体都有暖区配合,但它们的中心并不一定重合。

在对流层顶和平流层的低层,高压区则与冷区相配合。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变动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变动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变动对中国气候的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简称WPSH)是指位于西太平洋地区的一个大气环流系统,形成于副热带地区,常年存在。

WPSH的位置和强度的变动对中国气候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夏季降水分布:WPSH主要控制中国夏季季风的变化,其位置和强度的变动直接影响中国的降水分布。

夏季WPSH强盛时,其辐合作用加强,会抑制东亚季风的北抬,导致南方降水偏多,北方降水偏少;而当WPSH变弱或偏离正常位置时,东亚季风有利于北抬,北方降水增多,而南方降水减少。

2.暴雨、洪涝和干旱事件:WPSH的位置和强度变动对中国的暴雨、洪涝和干旱事件具有重要影响。

当WPSH位置偏北或偏东时,副高脊线北挤和西伸,可导致南方地区出现持续性暴雨和洪涝;相反,当WPSH位置偏南或偏西时,南方地区则可能出现干旱。

3.气温和热浪事件:WPSH的位置和强度变动对中国夏季气温及热浪事件的发生也有影响。

WPSH强盛时,副高脊线坚挺且偏北,可导致南方炎热天气持续,北方气温偏高;反之,WPSH偏弱时,南方气温较为凉爽,北方气温相对较低。

4.台风路径和频次:WPSH的位置和强度变动还影响到西太平洋地区的台风生成和路径。

WPSH强盛时,传统的台风路径主要集中在东亚附近,如台湾和华南沿海;而WPSH相对较弱时,台风路径则更容易偏离中国沿海,向东北方向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WPSH的位置和强度变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海温 anomalies、环流波列活动、地表冷暖 anomalies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WPSH的位置和强度的变动,进而影响中国的气候。

此外,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WPSH的位置和强度的变动也可能会更加不稳定和复杂化,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更具挑战性。

因此,需开展更多的研究以更好地理解WPSH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西太平洋副高的年际变化及其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的年际变化及其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的年际变化及其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曹云飞;杨明【摘要】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给出各项西太平洋副高指数、我国东部地区108个测站逐月降水量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网格资料,分析了500 hPa 西太平洋副高的年际变化特征,并通过SVD方法分析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年际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的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均具有准2年的周期.副高的年际变化对我国东部降水分布空间型有显著影响,第1对空间分布型的方差贡献达56%,可知副高北抬是导致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呈“-+-”的主要原因.%Using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ndex supplied by the National Climate Center,the monthly precipitation of the eastern China 108 stations and the monthly average height field grid data of NCEP/NCAR reanalysis in same period,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500 hPa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as analyzed and the effect of 500 hPa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on the precipitation in eastern China was analyzed by SVD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ea index and intensity index of the 500 hPa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had quasi -2-year cycles.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eastern China.The first contribution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variance was 56%.It could be seen that the north elevation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fluctuation change of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eastern China.【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23【总页数】3页(P179-181)【关键词】西太平洋副高;夏季降水;年际变化;500 hPa高度场;SVD分析【作者】曹云飞;杨明【作者单位】民航安徽空管分局,安徽合肥230051;民航安徽空管分局,安徽合肥23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6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天气关系重大,作为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重要成员,其活动和变异直接影响着东亚,特别是我国东部天气气候变化。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夏天的天气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夏天的天气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夏天的天气、一、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介:1、形成和结构赤道附近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后向南北两侧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变成纬向气流,在南北纬30°附近上空聚集下沉,在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由于海陆热力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带常分裂成几个具有闭合中心的高压单体,主要位于海洋上,常年存在,夏季增强。

北太平洋副高多呈东西扁长形状,夏季有时是一个中心,位置在夏威夷群岛附近,故又称为夏威夷高压,有时分裂为东、西两个大单体,分别称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影响我国天气的是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部的高压脊或着高压单体,统称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除在盛夏时偶呈南北狭长形状外,一般呈东西向的椭圆形。

2、位置和范围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系统是个“庞然大物”,范围很大,在南北方向上往往有1000多千米,约跨10 个纬度,在东西方向上可达3000—4000千米以上,系统从地面到200hPa等压面(相当12千米)高空都表现得很清楚。

7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强度达1027hPa,比冬季位置偏北偏西,势力也强,其活动位置有多年变化:有的年份偏向平均位置的东南,有的年份偏向平均位置的西北,这种中心位置的变动必然会引起东亚甚至全球性气候振动。

3、气候特征在副热带高压的内部,由于空气下沉增温的缘故,地面炎热,日照强,少云,大气稳定,气候干燥。

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面是中纬西风气流,西北侧边沿,是偏南暖湿气流(即夏季风)与北方南下冷空交绥的地带,气旋和锋面系统活动频繁,常常有大范围阴雨和暴雨天气,形成极锋雨带,是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强降雨带。

这条雨带大致呈东西向,距离西北太平洋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南北宽约200—300千米,东西长却可达2000千米左右,梅雨季节横贯在长江中下游,向东一直可以伸展到日本,使得日本的梅雨也很明显。

西北太平洋副高是天气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与热带气旋、江淮梅雨、暴雨以及持续性高温干旱天气关系极为密切。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天气气候特征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天气气候特征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天气气候特征副热带高压是指位于地球副热带地区的一种大气环流系统,表现为高气压的组织性状态。

副热带高压的形成与热带地区的对流活动密切相关。

热带地区的辐射加热使得空气升温,升温后的空气上升形成对流,并通过大规模的水汽输送向地球的高层输送能量。

这些上升的湿空气在高层辐射降温的作用下向外散布并下沉,形成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通常存在于北半球的夏季和南半球的冬季。

副热带高压对我国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副热带高压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南方地区的气候变得干燥。

副热带高压下沉的空气通常较为干燥,导致了南方地区的降水量较少。

这也是为什么南方常年干旱、旱灾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副热带高压对我国的气温有着明显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的存在使得我国南方地区的夏季气温高于北方地区,而北方地区则相对较凉爽。

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发、北方地区相对凉爽的原因之一此外,副热带高压还会对我国的降水分布造成影响。

副热带高压的存在使得我国南方地区的降水分布不均匀,长江以南地区的降雨量明显偏少。

这也是为什么南方地区常年干旱,需要经常进行水资源调度的原因之一最后,副热带高压还会给我国带来一些极端天气事件。

副热带高压的存在会增加梅雨季节的降水量,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同时,副热带高压还与台风的路径和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会影响台风的路径选择和变化,给我国带来台风的威胁。

综上所述,副热带高压是地球大气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它使得我国的南方地区气候干燥、夏季高温多发,降水分布不均匀,并给我国带来一些极端天气事件。

了解和研究副热带高压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对于预测和防灾减灾有着重要意义。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天气气候特征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天气气候特征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天气气候特征首先,副热带高压是我国夏季的主导气压系统。

副热带高压在夏季南移,使得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南风控制,形成高温潮湿的天气。

这是因为副热带高压天气系统所在的副热带地区位于地球30°N-40°N之间,这一区域的气候特点是强烈的阳光直射,气温较高,降水相对较少。

当副热带高压南移到我国地区时,带来的是炎热的天气,同时由于高压稳定,空气乃至云层也随之稳定,导致降水比较少。

因此,副热带高压是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高温少雨的原因之一其次,副热带高压还对我国的降水分布和雨季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形成了中国的明显雨季现象。

当副热带高压南移到我国地区时,空气下沉,不利于降水形成。

但在副高边缘区,副热带高压与其他气旋系统(如太平洋副高等)相互作用,存在辐合和上升运动,从而形成降水云团。

由于副高边缘区的位置、范围和强度存在变化,导致我国的降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另外,副热带高压还对我国的气温分布产生影响。

由于副热带高压南移到我国地区后带来的是炎热的天气,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也相应上升。

特别是在西南和华南地区,副热带高压南移后,带来了热带地区的高温天气,使得这些地区成为我国的炎热区域。

而在副高边缘区,由于存在辐合和上升运动,使得空气逐渐下沉并加热,导致该区域气温较高。

最后,副热带高压还对我国的季风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

季风是我国重要的气候特征,主要分为夏季季风和冬季季风。

副热带高压在夏季主导下的南风控制,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夏季季风区,带来了高温潮湿的气候。

而在冬季,副热带高压北移,阻挡了寒冷的西风,使得温暖的北太平洋气流得以抵达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形成冬季季风。

因此,副热带高压是我国季风气候的重要原因之一综上所述,副热带高压在我国的气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影响着我国的降水、气温和季风气候等多个方面,使得我国呈现出多样化的气候特征。

副高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副高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副高对我国气候的影响西太平洋副高是夏季影响我国气候的最重要的天气系统,其强度和位置变化决定了我国季风区的旱涝冷热,甚至间接影响到非季风区的天气变化。

相比较而言,副高在夏季的强度比较稳定,年际差异不大,但位置变化不定,年际差异显著。

总体而言,副高在夏季可分为三种形态:西北型(分I型和II型)、西南型和东北型。

一、西北I型。

副高脊线位置稳定在28~33度,588线西端到达105度附近,副高主体控制中东部大部地区,切变线消失或不明显,我国华南北部、江南、西南地区东部、江淮、黄淮、西北地区东南部晴热,热中心在江南北部、湖北、西南地区东部等地。

主要雨带在河套、华北北部、东北地区东南部。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但路径主要以偏西为主。

二、西北II型。

西太副高断裂为东西两环,东环稳定在日本以南太平洋上,西环主体几乎全部位于我国大陆,副高中心在华中,热中心也在华中,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及东北西部虽然仍受西风带控制,但暖脊活动占优势,会出现明显偏热夏天。

相比之下,东南沿海高温并不突出,强度不大。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较弱。

三、西南型。

脊线位置在22~27度,588线西端在100~105度,副高控制下的浙江、福建、江西大部、湖南南部、华南大部、南海北部及海南岛等地天气晴热,我国江淮、汉水流域、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南部多雨,东北地区冷涡频繁,低温阴雨。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异常平静,浙闽容易出现长时间高温酷热天气。

2003年为典型西南型。

四、东北型。

较少见。

副高位置异常偏东偏北,脊线位置在33~38度,588线在120以东,我国大部在副高控制区外,日本受副高控制较强,我国高温强度较弱,不易产生持续高温天气,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路径以西北路及东北路为主。

需要指出的是,西太副高位置多变,整个夏季中可能出现多种形态,常常从一种形态过度到另一种形态,我国大范围环流形势也随之发生改变,也有一整夏几乎保持不变的,如2003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热带高压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作者:陈甜水文3班0808220706
摘要:副热带高压是低纬度最重要的大型环流系统,它的活动不仅读一低纬度的环流和天气的变化起着极大作用,而且对中高纬度环流的演变亦有显著影响。

此外副热带高压是影响中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特别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进退与中国夏季旱涝有极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副热带高压,无论在天气学理论上还是预报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西太平洋副高结构特征变动中国天气气候影响
1.副热带高压概述
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永久性气压系统,但其强度和位置冬夏不同。

平均而言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在暖季要比冷季强大的多,尤其在盛夏时期最为强大,其面积几乎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1/5~1/4;在暖季较冷季的位置更偏西而纬度更偏高。

在南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在暖季反较冷季为弱,在暖季比在冷季其位置虽也有偏于高位的现象,但不是像北半球那样偏西而是偏东。

事实上,即使在同一季节、同一月份中,我们看到的副热带高压,常常是时而强度增大或范围扩大或西伸北进,时而又强度减弱或范围缩小或东退南移,而且一个副热带高压单体有时分裂为几个闭合中心,有时又发生合并现象。

总之,副热带高压平均而言是稳定少动,但逐日变化还是大的。

2.副热带高压的形成于维持
副热带高压的形成过程复杂,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生成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球自转及各纬度太阳辐射分布的不均匀性所致。

首先是,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区空气受热上升至高空后,向高纬度方向流动。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北的气流发生向右偏转产生西风,到达维度越高,西风分量越大,向北的风速就越小。

向北风速随纬度增高而减小的结果便造成空气质量的水平辐合,致使地面气压升高,而在副热带高空水平辐合最强,由此在副热带地区形成高压。

由于质量连续的关系和辐射冷却的原因,高掏空向北流的空气在副热带高压区内不断下沉,以补偿地面因辐射而外流的空气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形成过程的一个方面。

另外,中纬度高空西风急流的空气与南面空气发生侧向混合的结果,是南面空气获得动量运动加速,因而使其原来的气压梯度力不能平衡加速后的地转偏向力,这样空气便往低纬度方向运动。

然而有一距离急流越远,侧向混合作用越小,所以空气向南运动的分速亦越小,结果在西风急流的南边产生空气质量的水平辐合,导致地面气压增大,形成高压。

同样由于空气质量连续的元一本,高空向南运动的空气和来自赤道低纬的气流一起在副热带下沉,以补偿地面外流的空气,因而形成副热带高压。

实际上,副热带高压并不是林旭的均匀分布的高压带而是断裂成某些具有闭合中心的高压单体,并且高空与地面也不相同,这显然害死由于海陆分布造成沿纬圈方向不均匀假如的结果。

由此可见海陆分布对副热带高压形成的重要作用。

3.副热带高压内部的结构特征
图1-1 副热带高压的结构参数图
副热带高压的结构参数(图1-1)
面积:588hp等压线包围的面积
脊线:588hp闭合圈的长轴
西伸脊点:588hp到达的最西边的经度
北界:588hp到达的最北点的维度
副热带高压的结构式相当复杂的,而且它在海洋上和大陆上有所不同,尤其是海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的很不相同,从垂直方向变化来看,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强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弱,位置随高度增加而西移。

例如,西太平洋高压在对流层下层比较清楚,往上逐渐向大陆方向倾斜,并且减弱,在200hp平均图上就不易见到它的闭合中心了。

大陆上的副热带高压,强度却随高度增大而增大。

副热带高压垂直变化亦清楚地反映在其脊轴的垂直变化上(图1-2)。

副热带高压脊线通常呈东北东—西南西走向。

一般而言,无论在大陆上或是海洋上每当副热带高压北移时,高压脊轴向上的倾斜度一般变大么人南退时,其脊轴的倾斜度变小。

西太平洋高压脊轴一般在夏季随高度增加而向北倾斜,在冬季则相反。

青藏高压脊轴冬夏都近于垂直。

副热带高压是一个暖性系统,高压带和高温区的配置是一致的(图1-3)。

但在其内部分布不均匀,且最亲爱高度上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在200hp一下高压与暖区想结合,
但高压中心并不一定一暖中心重合;200hpa以上则高压变为与冷区相结合
图1-2 副高脊轴垂直变化图1-3 副高温度场分布在湿度场上,副热带高压内一般是比较干燥的,只是在南北边缘有湿区带。

但在对流层低层,最干区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南部,而在对流层中层,最干区差不多与副热带高压脊线相重合。

然而,不同地区的副热带高压内,湿度结构特征有所差别。

图1-4 副高湿度场分布
在副热带高压南北两侧各存在一个强风区,即北侧的副热带西风急流和南侧的热带东风急流(图1-5)。

图1-5 副高风场分布
高压区内的散度场结构较为复杂,一般而言,高压单体内在低层以辐射占优势,但主要位于高压的南部,而北部主要为辐合区,尤其集中在高压的西北侧。

再往上,在对流层上层,高压中心的西部和北部为辐射,而东部和南部为辐合,而且辐合扩展到中心部分。

4. 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雨带进退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其位置冬季最南,夏季最北,自东至夏向北向西偏移,强度增大,而自夏至冬则向南偏东移动。

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南北移动并不是等速的,而是既有明显的呈相对静止状态的阶段性,在两个阶段之间又有显著变动的跳跃现象。

就500hpa 图而言,冬季太平洋高压脊线一般位于15N 附近,随着季节的曾暖,缓缓地向北移动,呈现相对静止状态;到了六月中旬,太平洋副高出现第一次北跳过程,脊线超过20N ,迅速北移到25N 附近;7月中旬出现第二次北跳,脊线跳过25N ,并很快移到30N 附近;9月以后,西太平洋副高势力大减,迅速南撤,10月中旬以后,脊线有逐渐回到15N 附近。

这种跳跃式变动是全球性现象,其基本原因显然是太阳辐射沿纬度的不均匀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西太平洋副高位置的季节变动对中国天气有很大的影响。

5月,副热带高压脊线在20N 以南,华南地区开始出现持续的雨带,称华南前汛期;6月,荡妇热带高压脊线被跳到25N 时,北边的西风带锋区气旋活动多,此时正是长江流域的“梅雨”季节的开始时期。

到了7月间,脊线北跳到30N 附近,雨带从长江流域移到黄河流域,这时,长江流域的梅雨期结束,进入盛夏的伏旱期,而华南则开始比较多的受到台风的影响。

7月底至8月初,脊线进一步越过30N ,华南雨季开始。

9月间,副热带高压脊线又回到30N 以南并东退到洋面上,这时长江流域及年江南一带出现相对少雨的类似北方的“秋高气爽”天气,华南则开始了有名的秋雨。

10月以后,副热带高压脊线撤离到20N 以南,中国开始出现冬季天气形势。

这是西太平洋副高随季节活动的一般规律,若出现异常,就将造成中国反常的天气。


如,1954年和1991年息太平洋副高北移很晚,较长时期停留在20N~25N之间,造成江淮流域的大水灾;1959年西太平洋副高迟迟没有北跳越过20N,造成华南暴雨,而江淮一带大旱;1978年西太平洋副高迅速北移,未在20N~25N附近停留,造成地区干旱;1994年西太平洋副高第一次北跳偏晚,第二次北跳有明显偏早,而且副热带高压脊线在6月中旬稳定在18N以南,7月则长时间持续在30N因而造成华南6~7月出现持续性大暴雨和特大洪涝。

1997年因副热带高压过强而出现长江流域少雨,而华北大旱。

1998年6月中旬到下旬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南,致使长江流域出现第二次降水,尤其是在江南北部、两湖盆地出现了异常强的降水;7月中旬到八月上旬副热带高压在此较常年异常偏南,曾一度退到15N左右,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从而形成长江流域的异常降水,使长江流域出现仅次于1954年的洪涝。

据研究,夏季西太平洋副高位置持续偏东时,这时大陆副高就会东移控制华北地区引起该地区持续高温。

如2002年夏季我国北部广大地区出现了持续的高温天气。

参考文献
【1】葛朝霞,曹丽青等.气象学与气候学教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2】朱乾根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3】孙淑清,高守亭.现代天气学概论.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