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报告我们第二十一中学‚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课题组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门的探索和研究,虽然经历了‚千丝万缕‛的辛苦,但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现对两年来实践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总结报告如下:一、课题的提出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培养新世纪人才在许多学者、专家对过去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教育的反思中发现,由于二十世纪以来几次大的动荡、浩劫,加上一些错误的文化决策,致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几乎到了完全断层、青黄不接的局面。
延续中国文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在中国入世、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对青少年实施入耳、入脑、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浇灌当代青少年的心灵,更是当务之急。
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时代发展的必然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
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陈至立同志也指出: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少年儿童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自国家的历史,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从小扎下中华民族的根。
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当今教育重要的补充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它是最有价值的书,百读不厌的书。
例如,《易经》、《老子》、《论语》等,更是一个开放式的哲理,富有民族的特色,他们超越了时代的限制,直接指向宇宙、社会、人生,博大精深;许多论点与内容,至今仍极富有活力,放射着夺目的思想光辉。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十分重要。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铭贤《从‛重文轻理‛谈起》一文说,我国历来是‛重理轻文‛,‛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报告(简单)
“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开题报告(大家好!我代表课题组做开题报告,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经典是指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尤其是那些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位居群经之首。
中华古诗文经典,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说:“民族精神是一个同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们认为,将诵读中华古诗文活动作为学校一项特色进行创建,符合现实背景。
当今社会,在物质文明的大潮冲击下,部分小学生过早地沾染上了诸多不良习气。
精神空虚,沉迷网络,厌学情绪严重;自私自利自我意识严重;尊老爱幼、文明节俭等社会公德意识滑坡。
这些问题使许多老师和家长处于迷茫无奈徘徊中。
原因何在?因为现行教育中缺失了中国几千年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思想,口头上提出德育为本的方针,但实际上还是实行中考统考、高考统考等以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的策略,成绩大于素质。
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把孔孟学说的教育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
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断层的局面。
“教育为本,德育先行”成了一句空话。
中华民族本是礼仪之邦,可如今孝敬父母、礼貌谦让这些传统美德却逐步被人们遗忘。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学生从小没有受到圣贤的良好教育,本来善良的心灵也就受到各种污染,于是做出各种错事来。
二、课题的界定:本课题的关键概念是:以主题为中轴开发和整合国学经典教学资源,在校本课程教学时间内实施的一种整体性教学诵读方式,。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意义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
道德是有继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但是,经过批林批孔等歪曲历史的运动,中国传统在50岁上下的人群中被涂抹的不见真面貌了;处在西化的狂潮中,中国传统在40岁以下人群心中被淡化到没有形影了。
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
很多民间国学传播机构悄悄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传媒的国学讲坛开始火爆,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可以看出,善良和正直的人对金钱追逐和名利竞争的世态中所造成的精神贫乏,已经从厌倦到痛恨,人们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
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
这在人们渴求了解自己传统的今天,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但是,通过社会传媒宣传中国典籍,毕竟是一种补充渠道,有时也难免因为炒作并发一点副作用。
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从以中国古典音乐创造清新高雅氛围校园背景音乐环境建设,到坚持每日至少诵读经典一刻钟,聆听音乐半小时等等,将所有教学内容巧妙融入儿童日常生活,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甚至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培植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
在童年时代,在儿童启蒙的时代长足的训练他们的记忆力,让他们记住那些文化品位很高的传统文化的精品,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丰厚的文化基础。
三、研究工作小结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1.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确定。
2.开展前期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为全校每位老师配备必要的书籍——《儿童中国文化导读(一)(二)(三)》、《论语通译》等,同时利用假期进行自学。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国学经典开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渐渐成为热点话题。
国学经典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在推动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研究旨在从小学语文教学角度出发,探究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为小学语文教师及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文献综述等方法,探究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研究目的如下:1. 探究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价值和作用。
2. 研究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探讨哪些国学经典更适合用于小学语文教学。
3. 提出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法、策略和注意事项,为小学语文教师及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内容1. 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了解国学经典的含义,分析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2.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探究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如何运用国学经典,哪些国学经典更适合小学生,如何设计教学内容等。
3. 认识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等方法,探究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了解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征,为设计国学经典课程提供理论依据。
4. 建构国学经典课程设计模型采用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理论等方法,建构国学经典课程设计模型,提出具体运用方法、策略和注意事项。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掌握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等理论知识,为设计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 实地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小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教学情况,了解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3. 实验法选择一所小学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国学经典诵读》开题报告
《国学经典诵读》开题报告《国学经典诵读》开题报告·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主要研究方法及基本研究思路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当前国学经典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虽然对于儿童读经的内容和方式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对于中华文化精髓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却一致认同。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当中华文化开始摆脱弱势文化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时候,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自尊与自信;当国人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的时候,对本民族文化又有了新的选择和期待;当国人再度用新的眼光打量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赫然发现它竟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这就是——国学经典!童子诵读国学经典已不是新鲜事,自从由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发起,由全球经典诵读推广第一人王财贵博士倡导(于九八年起在香港),业已整整十年之久,十年的经历,成果数不胜数,经验已经很丰富了。
今天将此话题重新提起,意在从目前轰轰烈烈的背诵之中,从各地你学我仿的表演之中冷静下来,更深层次地反思国学经典的正确位置。
从国内外领域的研究趋势看,古诗文诵读在国内外华人圈已逐渐达成共识,国学渐渐被世人重视,国家教育部也开始关注“国学启蒙”。
目前,国学启蒙的响应者已有很多。
各地实验区的研究都已初见成效,有的经验已经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诵读经典传承文明开题报告研究报告
(一)经典诵读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已经使学校显现的书香氛围更浓厚了。
教学楼里各室外的长廊,展示着独具个性的学生作品:诗配画、诗文小报,诗文书法等。
动感极强的古诗词韵律操,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词。既锻炼了身体,又诵读了经典,被到校参观的各界领导、学生家长称赞不已。
李娜,教研主任,33岁,小学语文一级教师,公开发表文章12篇。
邢瑞平,小学科学高级教师,34岁,15篇论文在县级以上获奖。
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科研经验,有较为深厚的学术背景,能够承担并完成相应课题研究任务。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人员条件及资源保证:本课题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都是中、青年教师,热爱教育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平时都能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且能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善于总结经验,经常撰写教学论文。
3、2015年2月----2015年7月:结合课题研究分工,开展活动,积极思考,对诵读与课堂教学整合进行积累探索,撰写教学随笔及教学案例。撰写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4、2015年8月----2015年11月:继续深入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研究工作,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不断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教学改革。开展多种活动展示研究成果,如知识竞赛、仿写古诗、办板报、专栏、展示个人小诗集等。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研究能力和组成结构
课题负责人杨超,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是县语文学术技术带头人,公开发表文章20余篇。
刘向华,校长,小学语文高级教师,36岁,市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公开发表文章20余篇。
杨白杨,32岁,小学语文一级教师,发表文章16篇。
王静,副校长,小学语文一级教师,33岁,公开发表文章13篇。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课题重新论证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培养新世纪人才在许多学者、专家对过去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教育的反思中发现,由于二十世纪以来几次大的动荡、浩劫,加上一些错误的文化决策,致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几乎到了完全断层、青黄不接的局面。
延续中国文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在中国入世、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对青少年实施入耳、入脑、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浇灌当代青少年的心灵,更是当务之急。
2、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时代发展的必然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
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陈至立同志也指出: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少年儿童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自国家的历史,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从小扎下中华民族的根。
3、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当今教育重要的补充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它是最有价值的书,百读不厌的书。
例如,《易经》、《老子》、《论语》等,更是一个开放式的哲理,富有民族的特色,他们超越了时代的限制,直接指向宇宙、社会、人生,博大精深;许多论点与内容,至今仍极富有活力,放射着夺目的思想光辉。
4、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十分重要。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铭贤《从”重文轻理”谈起》一文说,我国历来是”重理轻文”,”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而西方,比如法国,出现理工科招生不足,人文社会科学生数量超过理工科学生的现象;美国、德国的文科学生增幅也较快。
东回舍小学国学诵读开题报告修改
“国学经典诵读对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石家庄市平山县东回舍小学个案研究开题报告课题类别E自筹经费青年专项课题学科分类D基础教育课题名称国学经典诵读对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负责人张玉鸿负责人所在单位平山县东回舍镇中心学校立项时间2011年9 月16 日结题时间2012年7 月31 日课题组成员高细花于素芹李丽彦温爱军周明仙王永利赵革艳焦洪肖赵彦肖一、课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1、经典诵读:寻回民族智慧,重植文化根本。
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河北省“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到:“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广大学生从小接受中华经典美文熏陶,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培养多读书的良好习惯,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纵观现代教育,偏重技能灌输、功利和考试,以至于在世界文化讯息的冲击下,新生代渐渐远离了独立思考能力、评价能力和深度思想,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呢?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诵读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2、经典诵读: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国文化经典源远流长。
针对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性质与地位”时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
”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首,在“阶段目标”中要求,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以XX小学为个案的开题报告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以XX小学为个案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经典诵读是中小学生国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由于现代学生的学习压力大、阅读量少、情感交流不足等原因,导致经典诵读的质量和数量逐渐下降,这对于国学传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因此,通过课程开发来提高学生的经典诵读能力,对于推进国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XX小学是一所传统教育为主的小学,学校注重学生的品学兼优,开设了经典诵读课程,但是由于开设时间较短,课程设计不够完善,缺少有效的教学方式和评估方法等问题,造成教学效果不够显著。
因此,本研究拟以XX小学为个案,针对现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构建有效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以期提高学生的经典诵读能力和国学素养。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1. 研究目的:(1)探究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原则;(2)分析XX小学当前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3)构建适合XX小学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4)实施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并进行教学效果评估。
2. 研究内容:(1)了解经典诵读的相关理论,明确经典诵读的定义和意义。
(2)分析当前XX小学经典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制定相应的调查问卷和访谈计划。
(3)基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评估方法等方面的改进,构建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案。
(4)实施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并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方法进行。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经典诵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确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问卷调查:通过制定适合XX小学的问题,对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经典诵读方面的认知和需求,并查明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专家访谈:对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教育管理者进行访谈,获取他们对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意见和建议。
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德育教育开题报告
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德育教育开题报告《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开题报告各位专家,老师们:我校《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是襄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经区教科研室批准,今天开题,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国学经典对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通过朗诵国学经典,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内涵,使他们受到其中内容的影响,从而提高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促进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学校有着诸多有利条件。
学校有浓郁的科研氛围,教育科研走上了经常化、群体化的轨道。
教师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为教育科研提供了师资队伍基本素质上的保证。
课题负责人有着20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高级职称,已撰写多篇论文,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与研究能力这样强有力的队伍,一定能确保课题的顺利开展并且圆满结题。
另外学校图书馆的大量藏书,便捷的网络资源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持。
三、课题实施(一)课题研究内容1、各年级学生在学好规定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一二年级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的部分内容(共1000字内容),以及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等;三四年级学生能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的大部分内容(各720字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五六年级学生能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的大部分内容(各900字内容),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课题组将在实践中研究出用于安排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可操作的作息时间安排,进一步修订完善适合于不同学段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2、充分利用学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大量诵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作好知识储备,并以此锻炼与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记忆内容的质量。
经典诵读开题报告
经典诵读开题报告经典诵读开题报告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
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经典诵读开题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经典诵读开题报告1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理论依据1、课题的提出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经典美文是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无数灿若星汉的古诗散文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载体。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东方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高度重视古诗文教学及诵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中追求教育本土化和民族化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个体生命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诵读教学既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归位,又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从语文学科切入,努力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配合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可从根本上优化校园文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并对于每个学段都作出了具体的要求。
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和现当代的优秀诗文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瑰丽的奇葩,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在小学生中开展中华经典的诵读,让他们自小就扎根于祖国的文化传统之中,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
中小学诵读经典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精选五篇)
中小学诵读经典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小学诵读经典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中小学诵读经典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提倡让中小学生从小阅读本民族的基本文化经典,例如俄国人对普希金的推崇,丹麦人对安徒生的敬仰,英国人对莎士比亚的热爱……。
因为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千古传承,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千年老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所承载的是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
所以要让中小学生从小接受经典诵读,用民族文化的优秀经典教育下一代。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中国历史上许多大诗人呕心沥血,丰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像骈俪典雅的汉赋,工整优美的律绝,荡气回肠的古风,豪放婉约的词曲,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我们诵读经典,渗透着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个人文化的塑造有着深远的意义。
学术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由来已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一个国家没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不行,但光有科技也不行。
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注重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熏陶。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经典的诵读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在中小学课本里的经典作品比例还是太少,所以我们将精心选一些优秀经典作品作为课本的必要的延伸和补充以供学生阅读。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诵读经典,记忆力明显增强经典诵读具有激发潜能与智慧的作用。
我们认真观察一下,凡能将经典读到倒背如流。
他们背诵课本知识的时候也用背经典的方法熟读成诵,背得很快,这正是诵读经典带来的极强记忆的神力。
美国医学博士杨定一医师,在台湾进行儿童读经典所经历的身心变化的科学试验再次证明,读经典的儿童其记忆力更强。
2、诵读经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阶段,要将经典熟读成诵,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国学经典 开题报告(定稿)
国学经典开题报告(定稿)【正文】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学经典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思想体系。
其内容丰富多样,包含诸多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中庸》等,这些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财富。
因此,研究国学经典对于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1.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国学经典的价值与意义,挖掘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启示,以期对今天的社会生活和个人修养有所裨益。
2.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国学经典的概念及其分类:综述国学经典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情况,探讨国学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和地位。
(2)国学经典的思想内涵:分析国学经典著作中包含的思想观念,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3)国学经典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探讨国学经典对当代社会、教育、家庭等方面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4)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国学经典的传承方式、方法和途径,探索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国学经典。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等综合研究方法,结合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全面分析国学经典的相关问题。
2.技术路线(1)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图书馆、数字资源库等渠道,获取国学经典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
(2)梳理研究内容与思路:在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梳理研究内容和思路,形成研究的架构。
(3)开展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方式,对国学经典的实际应用和影响进行研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深入探讨。
(4)论文撰写和修订:根据研究成果,编写论文,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订和完善。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1.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出发,得出国学经典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并对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建议和思考。
2.创新点(1)综合研究。
本研究将从经典著作的内涵、实际应用和传承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力求得出全面的研究结论。
小学校本课程 经典诵读开题报告
“经典诵读”开题报告民族小学杨君华【内容提要】古诗文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
据此“古诗文经典诵读实验研究”课题组广泛开展了系列“经典诵读”特色活动,让学生们从小直面经典,把优秀中华古诗文诵读当做校本课程开发,分年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领略中华经典诗文的博大精深,着眼“熏陶”二字,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努力营造书香校园,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课题研究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经典古诗文的积累,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深化了经典古诗文的综合运用,师生语文能力和品德素养都得到提升。
一、课题的提出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中华古诗文经典是“天地间永垂不朽的作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
它们不仅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而且语言凝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诵读经典,就是把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
新课程改革又对我们的古诗文教学地位及作用进行了重新确立,将“古诗文经典诵读”提高到“丰富文化积淀、提高写作水平”,“了解中华古文化的丰厚、博大、精深,感悟其中折射出来的民族心路里程”,“培育审美能力、政治素养、人文精神”的层面。
古诗文经典作为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的载体,它凝聚着前人对于人生、社会、自然万物的文化观念,闪烁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基因。
融汇在经典里的中华传统美德,是做人、做现代人、做新世纪中国现代人所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和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
小学阶段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
古诗文经典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我校一直进行着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孝篇》《百家姓》《音律启蒙》,唐诗宋词等名篇美文诵读活动,必将成为提高小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金凤小学儿童经典诵读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九龙坡区教育科学2009年专项课题《儿童经典诵读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重庆市九龙坡区金凤镇小学课题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老师:我代表学校宣读《儿童经典诵读教育的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
我校于2008年开始进行了儿童经典诵读教育的研究准备,经过专家评议,2009年10月21日批准立项为九龙坡区教育科研课题。
今天,我们召开开题会,我向各位领导、专家报告如下: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一)问题的提出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重要的都在经史子集里。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谈到典籍,大家至少会想到“四书五经”,“经”,本义是“织布的直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申为常理常道。
“经书”,便涵蕴着常理常道,能教人做事,做人,做学问。
国学大师南怀谨把道家思想喻为药店,儒家的孔孟思想喻为粮食店。
有位研究弗洛伊德的中国学者说:“读了《四书》的人,是永远不要看心理医生的。
”可见,“经书”是让人安身立命的典册,是人类智慧的直接表露,是传承文化、推动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核心。
南怀谨在《论语别裁》中讲到:中国文学自“五四”以来,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教育普及了,知识普遍了,对世界知识的吸收力增加了,这些对于国家的进步有贡献。
但是中国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来的文化都藉着古文保留着。
至于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懂古文,当然就打不开这个仓库,因此从中国文化的立场看,就此一刀拦腰斩断了。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东方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我们中国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
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开题报告
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开题报告第一篇: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开题报告《诵国学经典,创书香校园》课题开题报告一、《诵国学经典,创书香校园》课题研究的背景: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
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新一代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
”国学经典就是这种足以支撑我们华夏民族的永恒力量,全球经典教育专家王财贵博士认为“经典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国学经典就是中华民族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
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顾及民族承前启后的百年大计,要善于挖掘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作为学校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有针对性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
现在学校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是跨世纪的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重学分、重知识、重技能,唯独忽视做人教育。
不听家长话、任性骄横乃至于叛逆,是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难题。
将国学经典引入校园,让学生能通晓事理,敢于承担社会责任,修心修志,热于奉献,孝亲尊师,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综观国内国际形势,传承国学经典,深化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我校经过多年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发现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孩子优秀的人格,是实现孩子“童蒙养正”的最佳素质教育,也是奠定孩子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自小就让他接触“最有价值和智慧的书”,能够使儿童在人格、心灵的塑造、记忆力、理解力等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之成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道德品质的一流人才。
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教学方法研讨开题报告
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古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不断遭受西方文化侵袭、不断被弱化的严峻现实。
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当代中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孩子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孩子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都能生活在真正优质的教育环境里。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方面的教育。
因为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
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就诵读这些经典,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记忆力。
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
儿童时期是开发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开发期,将永远无法弥补。
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
当大量的语言文字的精华,通过反反复复的诵读而深深的印进儿童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
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
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
我们认为,利用青少年学生时期的记忆力,可以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当学生把这些记到脑子里,就自然激发了他们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而且是永不枯竭的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课题重新论证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培养新世纪人才在许多学者、专家对过去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教育的反思中发现,由于二十世纪以来几次大的动荡、浩劫,加上一些错误的文化决策,致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几乎到了完全断层、青黄不接的局面。
延续中国文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在中国入世、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对青少年实施入耳、入脑、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浇灌当代青少年的心灵,更是当务之急。
2、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时代发展的必然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
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陈至立同志也指出: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少年儿童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自国家的历史,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从小扎下中华民族的根。
3、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当今教育重要的补充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它是最有价值的书,百读不厌的书。
例如,《易经》、《老子》、《论语》等,更是一个开放式的哲理,富有民族的特色,他们超越了时代的限制,直接指向宇宙、社会、人生,博大精深;许多论点与内容,至今仍极富有活力,放射着夺目的思想光辉。
4、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十分重要。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铭贤《从”重文轻理”谈起》一文说,我国历来是”重理轻文”,”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而西方,比如法国,出现理工科招生不足,人文社会科学生数量超过理工科学生的现象;美国、德国的文科学生增幅也较快。
他指出中国现在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左脑教育,重抽象轻形象,重灌输轻创造,重科技轻人文。
应该使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相辅相成。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娃娃做起。
有资料表明: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期做诵读训练,可以使儿童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脑力得到舒解,加强记忆力,集中了注意力,平衡身心发展,提升自制力和自觉性,对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
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武,熟能生巧。
巧必由烂熟而出。
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加上泛观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境,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文学艺术境界,又可层楼更上。
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工程先后开展,有地方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国学”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体系,它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
时至今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民族经所创造的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考验而依然生机勃发,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会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们也应该都能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科学的态度来传承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让博大精深的“国学”所产生的文化张力永远能够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心灵!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了八十年代又有了“寻根”热,九十年代至今再次掀起“国学”热,可是对于什么是“国学”,近百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对“国学”的认识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也没有定论,既然没有确切的定义,那就意味着“国学”还没有具体的范围,还没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也就不可能有系统性,这就使得“国学”爱好者、“国学”研究者们大都只能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亦或是雾里看花,不知从何处着手。
当然,我是不敢也不能给“国学”乱下定义的,不过我比较赞同季羡林先生所提出的那种应该包罗万象的“大国学”观点,季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中国所有的民族都有一份。
中国文化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这五十六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
我们现在的“国学”研究还很粗糙,很多应该包括的内容还没有挖掘出来。
”也可以像章太炎在《国学讲演录》中所提出的将“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等五部分,或是如梁启超先生所列出的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国学”最低限度书目,亦或是如钱穆先生在香港开设学术文化讲座时所指出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等七部“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等等,当然目前的“国学”似乎主要就是指我们五千。
年来所传承下来的文史知识。
“国学”,原本只是象牙塔中少数学者研究的纯学术,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曾经几盛几衰。
近年来,学界与民间又都突然掀起了一股“国学热”。
究其原由,虽有很多,而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各种媒体的大力宣传则是目前“国学热”高烧不退,热度不减的主要原因!从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内第一个国学院开始,目前国内已有很多高校纷纷成立了国学院、国学班,比如北京大学成立了国学研究院,武汉大学成立了国学班,再加上由《百家讲坛》所推出的诸如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说《论语》等一系列雅俗共赏的“国学讲座”之后,一下子就重新唤起了社会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
近年来,国学成为了中国老百姓共同关注的话题,形成了一波又一波“国学热”。
不过,国学要“热”到国外去还是有难度的,虽说外国有汉学研究这门学问,其门槛却十分之高,研究者须通晓古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这令绝大多数普通外国人“知难而退”。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蒋效愚对新雅乐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由北京市文物局等单位主办的首届北京国子监孔庙国学文化节在北京的8月7日拉开了帷幕。
倘若说上百位对国学怀有浓厚兴趣的中国人来参加此次开幕式不足为奇的话,一群外国嘉宾的到来就有些让人大跌眼镜了。
这些外国面孔让人不禁想起200多年前,一位位被称为“外番入学者”的来自朝鲜、日本和俄罗斯的留学生正是在国子监修习起了中国文化。
这场演出令到场嘉宾们对新雅乐有了初步印象,尤其是那些外国嘉宾,一个个赞不绝口,感叹“原来国学是可以听的”,这让他们“有了参加更多国学活动的信心”。
—3—(三)已查阅的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研究文献(直接按规范的文献格式列出,不少于20篇)[1]李振村. 《与经典同行—陈琴和她的经典诵读课》——《小学韵文教师》2007年第3期[2] 钱梦龙. 《民族的科学的现代的——评洪镇涛先生语文教学本体改革》——2001年7月26日在全国语文教学本体改革第四届研讨会上的报告[3] 王宁. 《让国学经典教育进入中学课堂》——《人民教育》2007年5期[4] 李振村. 《让经典的诗文润泽学生的生命》——《小学语文教师》2005年第12期[5] 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儿童经典诵读教育手册》[6] 金春峰. 《国学现代化与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2007年第7期[7] 胡适. 1920年开列的《中学国故丛书》目录[8] 王泽生. 学术论著:《国学创新宣言》[公开旧著,回应思潮][9] 蔡元培. 蔡元培教育论著选》[10]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
[11]李白坚. 走向素质教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2] 鲁迅. 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
[13] 袁行霈. 《国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今[14] 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编. 《新国学》巴蜀书社[15] 四川大学中文系《新国学》编辑委员会编. 《新国学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今[16] 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873-1929 著北京团结出版社[17] 张平仁. 提升小学教师国学素养的几点要求《继续教育研究》2010 第7期[18] 谢桃坊. 为中国学术解放胡适开启国学研究的新方向。
《天府新论》2008 第6期[19] 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0] 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21] 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2] 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23] 陈海虹. 为国学呐喊——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国学的继承和弘扬[24]《儿童国学经典导读》中国传统文化出版社出版[25] 杨宏国.《梅中教育科研网》语文教师应当研究点“国学”[26] 吴洋.《国学经典》北京出版社ISBN:7200053503 版次:2004年4月第1次[27] 孔子刘琦.《论语》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ISBN:7807020679 版次:2004-07-01[28] 陶月梅.《国学启蒙》出版社:宁波出版社(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研究目标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系统实验研究,达到以下几项目标:1、验证国学经典诵读的可行性;2、验证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素质的相关性;3、通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开设,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生动活泼、和谐健康地发展。
4、通过国学经典的开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学习的潜能;5、通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开设,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
内容设计一基本条件研究1、以课时调整为突破口,使国学经典诵读的设置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保证;2、以立足现有教师培训,逐步解决师资问题;3、合理调整教学经费使用的分配原则和争取科研开发费用相结合,解决实验经费。
二运作过程研究1、国学经典诵读的设置和内容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2、国学经典诵读的组织管理研究;3、建立国学经典诵读质量评价与管理体系的研究。
三发展方向研究1、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个性的相关关系研究;2、国学经典诵读与教师专业技能提高的相关关系研究。
研究假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可以为学生的个性的健全和健康发展、特长的培养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预期在语文作业教学中实现以下几点突破:(一)选择了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材汉语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因袭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体系就相当成熟,读过诸子百家典籍的人,无不被那精辟冼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所震撼。
可以说,汉语言的源头活力就在我们的经史子集中。
而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母语素养就靠15岁前的熏陶,以后想补就很难了。
经典诵读是个慢活儿,无法一磋而就,因此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长久规划。
基于这样的思考,课题组选择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教材.(二)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