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

地貌学
地貌学

一.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农业生产方面地形高低、地面坡度和坡向、地面的物质结构等是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重要因素。为此结合农业生产编制的地貌图是农业区划的基础图。

2、工程建设方面在进行道路工程,水库坝址选择、河道港口整治、城市规划及厂址选择时,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是必要的前期工作。

3、砂矿和油田的普查与勘探砂金、砂锡、钨砂、独居石及金刚石等,是经各种外动力和坡积、冲积、洪积或冰川堆积等作用才富集成矿的。镍和铝土矿大多分布在古夷平面上的风化壳中;可依据砂矿分布特点来追溯原生矿床。在油田勘探和开发方面,利用河流、三角洲和湖泊沉积的特征和规律,研究油田沉积的环境,用岩相与古地理方法对比含油层,已作出有效的成绩。

4、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地下水的补给、循环和排泄密切受到地貌条件、沉积物的性质和地质构造的控制。浅层地下水的赋存于河床相的砂砾层中,除了与地貌条件有关外,主要取决第四纪堆积物的性质及其成因类型。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分和岩相资料,能够提供找寻和评价地下水、工程建筑原料和工程地基的依据。

5、理论意义研究地质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原理是“将今论古”,即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现象的方法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过程。为研究前第四纪的地质历史,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乃是必须的。

二.地貌学成因的戴维斯三要素学说

地壳运动、外力作用和时间三要素。

地质结构(岩石与地质构造)

营力

发育阶段(时间和阶段)

“地形是构造、作用和时间的函数”。

岩性不同、地质构造不同、作用营力不同、经受作用的时间长度或发育所处的阶段不同,都会导致地貌形态不同。

反过来说,地貌形态的差别,可从岩性、构造、营力、历史或阶段等方面得到解释,或找出原因。

三要素说的提出,明确了地貌形成的内因是岩石与构造,外因是营力,以及其形成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必然经过不同的阶段。

三.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

人类的出现及其物质文明的出现与发展;

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的冰川作用;

十分活跃的地壳运动;

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

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

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三.内外地质营力对地貌形成和演化的意义

1、内力作用造成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并引起岩层的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地震等。除火山喷发、地震等现象外,内力作用一般不易为人们所觉察,但实际上它对于地壳及其基底长期而全面地起着作用,并产生深刻的影响。地球上巨型、大型的地貌,主要是由内力作用所造成的。

2、外力是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起的作用。它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块体运动,流水、冰川、风力、海洋的波浪、潮汐等的侵蚀、

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生物甚至人类活动的作用等。外力作用非常活跃,而且易被人们直接观察到。

第二章

一.静态构造地貌的类型和特征

1、水平岩层构造地貌

水平构造在地貌上表现为平原或高原。高原受河流切割形成构造台地或低山丘陵,山顶如有硬岩层覆盖则形成方山或桌状山。当岩层软硬相间时,则可形成阶梯状台地。

①、构造高原

②、构造台地和方山

③、崖壁和峡谷地貌

④、丹霞地貌

2、褶皱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时水平岩层受到挤压而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称为褶皱,其中每个弯曲称为褶曲,在褶皱影响下所成的地貌,称为褶皱构造地貌。

①原生褶曲构造地貌

它指未经外力破坏或受破坏轻微的背斜和向斜所成的地貌,如背斜(构造)为山(地貌),向斜为谷地的地貌。这种地质构造形态与地形起伏相吻合的地貌又称为顺地貌。事实上,顺地貌一般很少见到,大多数是已破坏了的蚀后构造地貌。

②次生褶曲地貌

背斜和向斜经过长期侵蚀,都会受到严重破坏,原来受它支配的地貌也会发生重大变化,结果是背斜快速下蚀成为谷地,向斜下蚀较慢反而高起成为山地,这种地质构造形态与地形起伏相反的地貌,又称为逆地貌或地貌倒置。

③多褶曲的山地地貌

世界上常见的褶皱山脉大多数是由多列的褶曲山地和谷地组成。更复杂的褶皱山脉是由一系列强烈褶皱曲,如倒转褶曲、平卧褶曲或逆掩断层推覆构造体等山地组成。事实上,该类山地的构造形态大部分已经被破坏,影响山地形态的主要是岩性,古老而又坚硬的岩石形成山岭,软弱的岩石及断层带形成谷地。

3、单斜构造地貌

向一个方向倾斜的岩层称为单斜构造,它可能出现在已被破坏的背斜两翼,已被破坏的穹窿构造的四周,盆地的外围,掀斜的水平岩层或断层的掀斜层等处。单斜地貌主要有单面(斜)山和猪背山。

4.穹窿构造地貌

5、断层构造地貌

①断层崖②断层线崖③断层谷

二.为什么山地地貌往往具有多层性特征

由于大规模的地壳整体抬升形成广大的高原地区,构造运动停止后,由于风化作用首先沿着解理密集带、构造裂隙发育地带开始形成“V”字形峡谷。接着,“V”型谷不断扩大,地貌切割零乱破碎,终极形成山地。如果一直处于地壳稳定阶段,山地会继续剥蚀,最终削峰填谷趋于平原化,后形成平地即准平原。这是次完整的构造旋回。如果间歇性的地壳上升,所以其发育到山地后,地壳又上升为高原接受剥蚀。由于原始的剥蚀起点不同,所以形成高低不同的山峰,而山脊大致在同一平面上称为夷平面。如果多次间歇性地壳上升就可形成山地的多级地貌。

三. 简述准平原和夷平面的概念和区别

准平原:由于风化堆积使平原不平整的地带削峰填谷,形成类似平原的平地。

夷平面:由于地壳抬升,原来的平原地貌或准平原风化剥蚀形成山地,而山脊大致在同一平面上,该平面是一假象的平面称为夷平面。

第三章

一.试区别土壤、残积物和风化壳

1.概念不同

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份的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称残积物。

由残积物所组成的覆盖于地壳表面的整个复杂剖面的总体,称为风化壳

土壤是以各种风化产物或松散堆积物为母质层,经过生物化学作用为主的成土作用改造而成。

2.残积物与风化壳残积物是风化壳的一部分,而风化壳则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3.残积物与土壤

土壤是残积物的表层,经成土作用发育而成,即经有机酸对残积物发生生物化学作用,使土质富含腐殖质而具有肥力。残积物与土壤最根本的区别是它不具有肥力。

其次土壤形成速度比风化壳和残积物的形成快得多。

二、风化作用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类型有: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物理风化是指有胀缩的变化引起的机械崩解作用。化学风化指岩石表面在水、氧气、二氧化碳作用下产生溶解、结晶和水化、水解,碳酸化和氧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生物风化指生物在其生长和分解过程中,使岩石矿物受物理和化学作用。三种风化作用在自然界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同时交替进行。

影响因素:1、气候因素,气候对风化的影响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量来实现。2、地形因素,坡度、高度和切割程度的不同,是风化的深度、厚度和强度有所差别。3、地质因素,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都直接影响风化作用。岩石的抗风化能力取决于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而各种矿物对化学风化的抵抗能力,即他们的相对稳定性差别很大。

三、如何根据滑坡的类型、因素及其发育阶段对滑坡进行防治。

滑坡的类型:1、按物质组成,土质滑坡,粘土滑坡,黄土滑坡,碎屑堆积层滑坡。2、按滑动面与掩体结构面之间的关系1、同类土滑坡,顺层滑坡,切层滑坡3、按滑坡体厚度,浅层滑坡,中层滑坡,深层滑坡4、按运动形式,牵引式滑坡,推动式滑坡

影响因素:1、岩性条件,滑坡主要发生在含有亲水性岩土矿物岩体中。2、地质构造条件,构造软弱面易于发生滑坡3、地貌条件,一切具有临空面的天然和人工斜坡,坡度在20~40°间,坡脚有河流掏蚀地段,使岩体失去支持,易发生滑坡,4、气候和水分条件,雨季大量地表和地下水渗入滑体和滑动面,寒冷气候区的冻融作用,河流水位上涨浸润岸坡滑动面,易于发生滑坡。5、地震,地震引起滑动面松动,土层液化。6、人工活动。

整治措施:1、消除或减轻水对滑坡的的作用,即排除滑坡地表水、地下水和防止水对坡脚掏蚀。2、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即改变滑坡外形,降低滑坡重心和修建支挡建筑物而增加滑坡抗滑力。

四、冲积物、洪积物、冰碛物判别标志

洪积物特征,由洪流形成的沉积物叫洪积物。洪积物在河口所形成的扇状堆积体叫洪积扇。

1、物质成分单一,不同冲沟洪积物岩性差别大。

2、分选性差,

3、磨圆度低,一般为次圆

状及次棱角状。4、层理不发育5、不具二元结构而呈多元结构。冲积物特征:冲积物都是在流动的水体中以机械方式沉积的碎屑物,1、分选型较好2、磨圆度较好3、成层性较清楚4、具有韵律性5、具有流水成因的沉积构造。冰碛物特征1、缺乏分选2、结构趋向于块体状,没有平整的纹理或均匀的层理3、组成的成分为各种矿物和岩石的混合物,其中有些曾经长途搬运而成多面体岩块4、冰碛物中有擦痕石和具有微弱擦痕的颗粒5、长条形碎屑物可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6、由于沉积期间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可能比周围其他沉积物更坚实,

7、岩屑形状以次棱角占优势8、冰碛层可能位于具有擦痕的基岩或沉积底床上

五、试述侵蚀沟的类型及其发育

是发育在坡地上得小型流水侵蚀沟谷。按沟谷的大小和发育形态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细沟,切沟,冲沟,坳谷。细沟阶段、切沟阶段、冲沟阶段、坳谷阶段。

六、泥石流产生和诱发的因素有哪些?

在斜坡或沟谷中的碎屑物质被水浸润后,形成饱含泥沙的固相、液相的快速流体。形成条件,1、源区有足够数量岩屑2、通道区沟谷横断面窄而深,纵向坡陡而多岩坎,有利于泥石流加速3、一旦松散碎屑物被水饱和,摩擦阻力减小,在重力和其他触发因素作用下即可爆发泥石流。4、在暴雨中心地带或冰雪融化季节,尤其是持续小雨之后继之暴雨,最易触发泥石流。

七、环流及其对河床地貌的发育的影响

单向环流作用下,凹岸表流集中而且下沉,能量增大,一方面使河岸受到侵蚀后退,另一方面河底也冲成深槽,而凸岸是底流上升处,加上水流分散,能量减少,因而发生堆积形成边滩,上下游两个深槽之间,同样是底流上升处,也同样发生堆积形成浅滩,浅滩多半是洪淤、枯冲,而深槽则洪冲、枯淤。

八、河谷地貌的组成因素

河谷由谷坡和谷底两大部分组成,谷底由河床及河漫滩组成,河床是河谷中最低部分,它有经常性的水流,在它两侧为高起的河漫滩,它只是在洪水泛滥时才被淹没。

第四章

一.试述河漫滩的形成过程

河漫滩(Floodplain)是河流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它是河流侧向侵蚀和河床横向迁移过程中形成的。

最原始的河漫滩出现在年青时期的V形谷内,由于河流的侧向侵蚀,使谷坡逐渐后退,谷底开始展宽,在河弯的凸岸处形成狭窄的和由粗大砾石所组成的雏形滨河床浅滩。

雏形河漫滩形成以后,谷底进一步扩宽,滩面再度淤高,洪水时由于滩面水深变浅而流速减小,洪水中的大量悬移质就可以在那里沉积下来,构成由粉沙及粘土组成的沉积层,形成真正的河漫滩。

二.何谓河流冲积物的二元相结构

河漫滩在沉积上具有二元结构的特点:

上部为细粒的河漫滩相堆积,如粘土及粉沙等,是洪水泛滥期的堆积,故河漫滩又有泛滥平原之称.

下部为粗粒的河床相堆积物,如砾石、卵石和粗沙,代表河床侧向移动过程中的产物。三。祥述河流阶地的定义、分类以及阶地的研究意义

定义:分布于谷坡上的,高出河漫滩,且最大河水也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貌。

分类:河流阶地根据形态和结构特征,可划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1.侵蚀阶地

由基岩构成,有时阶地面上残留极薄层河流冲积物。它多发育在河谷上游及山区河谷中,在不太长的河段中,高度比较稳定。这类阶地的阶地面是河流侵蚀削平不同的岩层而成,故称为侵蚀阶地。

2.堆积阶地

阶地全由河流冲积物所组成,一般在河流的中下游最为常见。堆积阶根据多级阶地之间的接触关系,还可分为上叠阶地、内叠阶地等。

上叠阶地是新阶地的冲积层完全叠置在老阶地的冲积层之上,后期河流下切的深度未达到先期河流的谷底。内叠阶地是新阶地的冲积层套在老阶地冲积层之内,各次河流下切的深度均达到原来的谷底。大部分的气候阶地具有这两种阶地形态。

3.基座阶地

阶地由两种物质组成,上部是河流冲积物,下部是基岩。它是由于河流下切的深度超过了原冲积层的厚度,切到基岩内部而形成的。它分布于新构造运动上升显著的山区。

4.埋藏阶地

早期形成的阶地被后期冲积物覆盖埋人地下,就成为埋藏阶地,这种阶地不显露于地面。意义:绘制河流阶地位相图,来研究新构造运动;推测古气候。

三.河流阶地类型与新构造意义

四.侵蚀基准面、溯源侵蚀、均衡剖面的概念

(1)、侵蚀基准面:河流的下切侵蚀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到某一基面(Base—level)的控制,河流下切到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这一基面是个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2)、溯源侵蚀(向源侵蚀) 侵蚀方向是不断向源头(即上游方向)进行。侵蚀结果是使沟谷或河谷长度增加。在溯源侵蚀过程中,常常以裂点(瀑布)后退的方式表现出来。

(3)、河床平衡剖面:在河流长期作用下,河床纵剖面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趋向于平衡,这时的纵剖面称为平衡剖面。所谓平衡主要是指“动力平衡”,平衡时的河流侵蚀力与河床阻力相等,即河流既不侵蚀,也不堆积,水流动力正好消耗在搬运泥沙和克服水流内外摩擦阻力上,此时由河流上游带来的泥沙等于河流带走的泥沙,即冲淤平衡。

五.分水岭迁移和河流袭夺的原因及袭夺地貌

在一个水系范围的集水区域称为流域,每个流域之间的分水高地称为分水岭。分水岭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流域内地形的变化而变化。

1、分水岭迁移的原因

分水岭两侧坡地上岩性强弱不同,坡角大小不一,降水量和植被覆盖度不等,以及距基准面距离远近不同,导致两侧坡地剥蚀速度和河流侵蚀速度的明显差异,侵蚀力较强的河流促使分水岭位置向另一侧发生缓慢的移动。有时,随着侧向侵蚀作用的不断进行,凹岸继续后退,凸岸处雏形浅滩不断扩大加高,以致在河流平水期也大片露出,发展成为雏形河漫滩。侵蚀力较强的河流上游可伸进分水岭另一侧流域内,并且迫近相邻的河流,这种现象称为“河流的欺凌”。

2、河流袭夺地貌

分水岭的迁移,河流的欺凌结果,侵蚀力强的河流,可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把分水岭另一侧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上游掠夺过来,使原来流入其他流域的大量水流改流人切穿分水岭的河流,称为河流袭夺(River capture),也叫“掠水”。掠水的河流叫作袭夺河,被掠去水流的河流称被夺河。

①、袭夺点上河流发生急转弯,形成袭夺湾。

②、袭夺湾附近,由于袭夺河和被夺河的河床出现高差和裂点,往往形成急流或瀑布。

③、袭夺河因水量大增,加强了下切侵蚀,可形成掠水阶地或出现谷中谷现象。

④、被夺河在袭夺湾以下的河段称断头河,断头河由于失去上游河段,水量减少,河床变小,与原河谷很不相称,形成宽谷小河,称之为不配称河。断头河有时缺水成了干谷。

⑤、在袭夺湾与断头河之间所残留的老河谷形态成了垭口,或称风口,它成为新的分水高地。风口中有残留的老冲积层或阶地。

第五章

一.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溶蚀作用能否进行及其溶蚀速度主要受水的溶蚀力、岩石的可溶性及岩石的透水性等因素影响。

1.水的溶蚀能力

水的溶蚀力取决于水的化学成分、温度、气压、水的流动性及流量等方面。

2.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可溶性是岩溶地貌发育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化学成分与岩石结构。

3.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的透水性对岩石的溶蚀速度和地下岩溶的发育有着重大影响。透水性不良的岩石,溶蚀作用只限于岩石表面,很难深入岩石内部。透水性好的岩石,地表和地下溶蚀都很强,地貌发育也好。透水性强弱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和裂隙大小和多少。

二·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及其关系

一、地表地貌形态

地表地貌按形态特征,可分为六种:小型溶蚀地貌、岩溶洼地、大型盆地、岩溶谷地、岩溶石山和岩溶平原等。

二、地下岩溶地貌

地下岩溶地貌是岩溶作用的特有地貌,它包括落水洞、溶洞和地下河、湖等。

三·分析我国南方和北方岩溶发育的差异和特点

第六章

一.试述我国的黄土地层及其工程地质特性

黄土,是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的特殊的土状堆积物。

黄土地层由下而上划分为:早更新世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离石黄土;晚更新世马兰黄土

黄土特性

①、质地均一,以粉沙为主,细沙极少,粘粒含量一般在10%-25%之间。早期的黄土比晚期的黄土粘土颗粒含量高,细沙粒级含量较低。所以,午城黄土的黄土质地较粘重,而马兰黄土质地疏松。②、富含碳酸钙,其含量一般在10%-16%之间。黄土中含有钙质,遇水溶解而使土粒分离,黄土成分散状;③、黄土结构较松散,颗粒之间孔隙较多,且有较大的孔洞,用肉眼可见;孔隙度一般在40%~55%。多孔性是黄土区别于其他土状堆积物的主要特征之一。④、黄土无沉积层理,垂直节理很发育,直立性很强,深厚的黄土层常形成陡峻的崖壁,土崖可以维持百年而不崩坠。垂直节理发育是黄上最普遍而特殊的性质⑤、黄土透水性较强。黄土遇水浸湿后,发生可溶性盐类(主要是碳酸钙)溶解和粘土颗粒的流失,强度显著降低,受到上部土层或构造的重压,常发生强烈的沉陷和变形。黄土的湿陷性是一个极关重要的问题,因为黄土的沉陷可以毁坏建筑工程。

二.试述黄土的沟间地貌及其演变过程

黄土沟间地地貌

沟间地是指沟谷之间的地面。沟间地的地貌形态有塬、梁、峁,从分布面积来看,它们是黄土高原的地貌主体。这些地貌类型,主要是由黄土堆积作用造成的。

演变过程

1.黄土塬:塬是面积广阔而且顶面平坦的黄土高地。

2.黄土梁:梁是长条形的黄土高地。

3.黄土峁:峁是一种孤立的黄土丘,呈圆穹形。

初期地区遭受堆积形成巨厚的黄土地层,由于构造运动,地壳抬升,黄土地层遭受剥蚀。当水流沿垂直解理发育时,初期形成黄土塬。而后随着沟谷由细沟发展为切沟、冲沟主干沟谷,黄土塬逐步缩小,两相邻沟谷形成长条状的高地即黄土梁,当沟谷进一步发育,黄土梁进一步被切割,形成黄土峁。

黄土状土:自然界与黄土性质相近的堆积物,具有黄土的部分特性,但是这种土具有沉积层理,粒度变化较大,孔隙度较低,含钙量的变化显著,并无明显的湿陷性,借此可与黄土相区别。

三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

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成的地貌,称为风成地貌。

风蚀地貌

(一)、风棱石

(二)、石窝

(三)、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四)、风蚀谷和风蚀残丘

(五)、风蚀雅丹

(六)、风蚀洼地

风积地貌

①、横向沙丘——沙丘形态的走向和起沙风合成风向相垂直或成60°-90°的交角;

②、纵向沙丘——沙丘形态的走向和起沙风合成风相平行或成30°以下的交角;

③、多方向风作用下的沙丘——沙丘形态本身不与起沙风合成风向或任何一种风向相垂直或平行。

四·荒漠的类型

干旱荒漠按照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第七章

一·冰川的形成

(一)、雪线与成冰作用

雪线指的是某一个海拔高度,在这个高度上,每年降落的雪刚好在当年融化完。

粒雪盆是冰川的摇篮。聚积在粒雪盆里的雪,经过一系列的“变质”作用而形成冰川冰,这个过程称为成冰作用。

二·冰川作用类型

(一)冰蚀作用

冰川对地表具有很大的侵蚀破坏能力。冰蚀作用包括挖蚀作用和磨蚀作用。它与冰川作用其他自然因素的结合,塑造了多种多样的冰蚀地貌类型。

冰川的挖蚀作用

主要因冰川自身的重量和冰体的运动,致使底床基岩破碎,冰雪融水渗入节理裂隙,时冻时融,从而使裂隙扩大,岩体不断破碎,冰川就像铁犁铲土一样,把松动的石块挖起带

走。在基岩凸起的背流面和裂隙发育的地方,挖蚀作用表现明显。它形成的冰碛物比较粗大,大陆冰川作用区的大量漂砾,一般是冰川挖蚀作用的产物。

冰川的磨蚀作用

是由冰川对冰床产生的巨大压力所引起的。通过冰川的运动,就可促使底部石块压碎;压碎了的岩屑冻结于冰川的底部,成为冰川对冰床进行刮削、锉磨的工具,从而造成一些粒级较细的冰碛物,以粉砂、粘土为主。当冰川运动受到阻碍或遇到冰阶时,磨蚀作用表现更为突出,产生了基岩或砾石表面的磨光面。在磨光面上,常带有冰川擦痕。冰川擦痕宽、深一般只有数毫米,长短不等,多呈钉头形,有时亦可弯曲或呈弧状。冰川擦痕与冰川运动方向平行,基岩或砾石磨光面上的几组交切擦痕,表明了冰川流动方向的改变,或因被冰川挟带砾石方位的转动所致。

三·冰蚀地貌、冰积地貌类型

冰蚀地貌最典型的有冰斗、冰川谷(U形谷)、羊背石等。

四·冻土地貌的类型

1.石海与石河

2.多边形土和石环

3.冻胀丘与冰丘

4.泥流阶地

5.热溶地貌

五·冰碛物的特征:

(1)、缺乏分选(不等于没有分选),在各种较细的基质中,常含有人小不等的岩屑(包括卵石);

(2)、结构趋向于块体状,没有平整的纹理或均匀的层理;

(3)、组成的成分为各种矿物和岩石的混合物,其中有些曾经长途搬运而成多面体岩块,亦有未经长途搬运而成磨圆卵石(冰下冰碛物中);

(4)、冰碛物中有擦痕石和具有微弱擦痕的颗粒;

(5)、长条形碎屑物可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

(6)、由于沉积期间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可能比周围其他沉积物更为坚实;

(7)、由于搬运期间的频频破裂和局部磨蚀,岩屑形

状以次棱角占优势;

(8)、冰碛层可能位于具有擦痕的基岩或沉积底床上。

第八章

一·新构造运动及新构造的概念

新构造运动:晚新生代以来的地壳构造运动

新构造: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质和地貌的构造变形和变位

二·新构造运动的形式和类型

新构造运动的形式

1、大面积升降类型

2、断块构造类型

3、挤压褶皱构造类型

4、断褶构造类型

5、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

新构造运动可分三种类型:

(1)、叠加或叠置的新构造运动——和老构造运动在波及范围、类型、方向等基本上都一致。

(2)、继承的新构造运动——既有老构造运动的特点又具有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3)、新生的新构造运动——不受老构造运动的控制和影响。

三·新构造研究的意义

1.工程建设方面:新构造运动会形成新的构造应力区。边坡工程中的地下洞室的开挖、

边坡基岩的开挖等有重大的影响,所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可以指导工程竣工。

2.灾害防治:新构造运动中的地震、火山会给人类的生存、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所以新构造运动的研究可以预测灾害。

3.理论研究意义:对新构造研究可以得到地壳运动的规律,从而可以推测古地壳的运

动构造。

四·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新构造运动研究方法有定量的仪器法和定性的地质一地貌法。

(一)、仪器法(定量法)

主要是对现代构造运动进行研究的方法,能够得出准确数字显示结果。

天文法

大地测量法

地球物理法

水文法

(二)、地质—地貌法(定性法)

1.地貌法2.地质法。

(三)、历史考古法

第九章

一·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和我国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划分

阿尔卑斯山区:划分为4个冰期与3个间冰期。

自老到新是:(多脑)、群智、民德、里斯与玉木冰期。

我国:(龙川)、鄱阳、大姑、庐山和大理

二·第四纪气候特点

第四纪气候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出现多次全球性的气温变化,形成了五次冰期和间冰期,与之对应的气候干旱与湿润期的变化,冰期干旱多形成黄土、冰碛物,而间冰期气候湿润,红土发育为特征。

三·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主要标志

1.动、植物化石标志

2.气候寒冷的标志——冰碛

3.气候温暖、湿润的标志——红色风化壳

4.热带一亚热带沿海地区的特有产物——海滩岩(Benchrock)

5.其他方面的标志铝土矿在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盐类矿物在干燥,半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形成。并可从各种矿物的沉积先后层序,推断古气候变迁规律。应用考古学的分析方法、地方志资料,气候学以及树木年轮分析等方法,均可研究第四纪时期气候变化规律。

第十章

一·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主要方法

地层划分对比方法和原则,一般应用古气候冰期与间冰期、古人类与考古学方法以及综合应用各种测试手段等。

1.生物地层学法

这是划分对比第四纪地层的基本方法。利用生物发展的不可逆性,判别第四纪地层的新老关系,同时应用生物组合方法,划分与对比第四纪地层,建立起生物地层层序。生物的演化发展落后于环境变化,出现生物孑遗与先驱问题,如同一种动物化石可以出现于不同的地层中,要利用生物化石的组合特征,作为地层划分的依据。

2.古气候学法

第四纪的特征之一是气候冷暖交替变化。全球性冰期与间冰期出现,促使生物界与古地理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也促进人类的出现与发展。因此,冰期与间冰期是划分第四纪地层的主要依据。

海侵地层是第四系划分与对比的标志之一。古土壤、化学元素分析方法,作出古气候波动曲线图,成为第四系划分与对比的原则和方法。

3.古人类与考古学法

第四纪是人类出现与发展的时代。古人类化石与文化遗迹的研究程度较高,石器的演化较明显,所以用这种方法确定第四纪下限,并进行地层划分对比,是非常重要的。

4.地貌学方法

第四纪地层与地貌密切相关,不同地貌部位,第四纪沉积物不同。

5.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

用同位素年龄划分第四纪地层是应用较广泛的方法,并逐渐建立起第四纪地层年代表。

(1)放射性碳( 14C)法

(2)钾—氩(40K-40Ar)法

(3)铀系法

4.热发光法

根据矿物、岩石加热后发光强度与其以往所接受的总辐射剂量间成正比关系,辐射量积累与时间显函数关系,可估计其年龄。测定材料是长石、石英、碳酸盐矿物、古陶瓷、火山玻璃、陨石、黄土等。主要用于测定考古、火山活动、地层对比和古气候等。测定的年龄范围是2Ma或大些。

6、古地磁方法

岩石受地球磁场影响发生磁化,分析岩石中的天然剩磁,可以了解岩石形成时的地磁极性。地磁极性、磁偏角、磁倾角等都随时间发生变化。地球上同一年龄的岩石,不论其类型、地区如何,具有相同的地磁性,或同是正极性(古地磁极性与现代地磁极性一致),或者是反极性(古地磁极性与现代地磁极性相反)。

7、重砂矿物方法

第四纪沉积中的矿物,可分为重砂矿物(又称碎屑矿物)与自生矿物。前者反映物源区特征,自生矿物是沉积环境的标志。因为重砂矿物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作为第四纪地层对比、恢复古地理环境的依据。

二·为什么划分第四纪地层应用综合的方法,采用单一的方法会产生那些问题

三·450万年以来地球古磁场极性变化特征

正极性(古地磁极性与现代地磁极性一致

反极性(古地磁极性与现代地磁极性相反)。

地质历史时期,地磁极性呈现一系列不等频正、反交替变化,依次出现吉尔博特的极性时、高斯正极性时、松山反极性时、布容正极性时。

四·我国各地区第四纪代表性地层名称(南京)

雨花台组

分布在南京附近的雨花台西善桥及江苏江宁、六合、宿迁等地区。下部以砾石层为主,中部为砂、粉砂质层,上部为微红色粘土层。一般厚约50m,个别地点达100余米。不整合于新第三系浦镇组之上,为上更新世黄土状粘土与底砾层所覆盖。它的形成是属于网状河系的砂坝堆积物。砾石多发育在阶地上,砾石来源于长江及其支流,时代属于早更新世。

下蜀组

主要为黄色粘土、砂纸粘土,含锰铁矿和钙质结核,垂直节理发育,具有黄土性质,发育有1—2层古土壤,以南京附近下蜀镇为代表。在河谷地区,下蜀土具有冲积层二元结构,下部为沙砾层,厚度达20多米;在丘陵坡地和平原、湖区则为黄土状沉积,有坡积和湖积,后者如四川“成都粘土”

五、试述砾石层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主要研究砾石的1、砾性2、砾径3、砾向4、砾态,包括砾石圆度,球度,扁平度5、表面特征6、风化程度。对大于2mm的砾石应尽量在野外统计研究其砾性、砾径、砾向、砾态、表面特征和风化程度,并根据统计数据制成相应图件,统计工作一般选在重要层位或重要地点进行,在大约1㎡面积的新鲜露头上挂一10cm乘以10cm线网,按网格逐个以下列顺序测量每个砾石的砾向、砾径、表面特征,最后打碎砾石研究其岩性和风化程度。

红色风化壳:因为化学风化强烈,矿物易遭分解作用,其中氧化铁侵染了岩土表层,因此叫做红色风化壳。

网状红土:指具有蠕虫状、指状、管状或黄白网纹结构的红色土。

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纪以来的地壳构造运动。

新构造: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貌和地质的构造变形和变化。

黄土:第四纪形成的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特殊的松散土状堆积物,由粉砂组成,富含钙质,不显宏观的层理,疏松多孔,垂直解理发育具有很强的湿陷性。

黄土状土:除风力以外的各种外动力作用所形成的类似黄土的堆积物,具有沉积层理、粒度变化大、孔隙度较小、含钙量变化显著,湿陷性不及风成黄土。

丹霞:由陆相红色砂砾层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巨厚,垂直解理发育。

雅丹:河流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的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地貌组合。

断层崖:当岩层遭受构造作用力大于其塑性强度时就会发生断层,在断层两侧的上下位移时所露出的陡崖,即断层崖。

断层线崖:受断层控制作用形成的主要由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剥蚀构造地形。

侵蚀基准面:河流的下切侵蚀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到某一基面的控制,河流下切到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这一基面是个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溯源侵蚀(向源侵蚀)侵蚀方向是不断向源头(即上游方向)进行。侵蚀结果是使沟谷或河谷长度增加。在溯源侵蚀过程中,常常以裂点(瀑布)后退的方式表现出来。

河床平衡剖面:在河流长期作用下,河床纵剖面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趋向于平衡,这时的纵剖面称为平衡剖面。所谓平衡主要是指“动力平衡”,平衡时的河流侵蚀力与河床阻力相等,

即河流既不侵蚀,也不堆积,水流动力正好消耗在搬运泥沙和克服水流内外摩擦阻力上,此时由河流上游带来的泥沙等于河流带走的泥沙,即冲淤平衡。

准平原:由于风化堆积使平原不平整的地带削峰填谷,形成类似平原的平地。

夷平面:由于地壳抬升,原来的平原地貌或准平原风化剥蚀形成山地,而山脊大致在同一平面上,该平面是一假象的平面称为夷平面。

坡积物:片流沿斜坡下部和坡簏地带堆积的松散堆积沉积物

洪积物:沟谷出口处堆积了由暴流侵蚀的物质,平面如扇形。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冰期:气候变冷,冰川发育的时期,是第四纪全球性降温期。间冰期:两次冰期之间的全球性增温期。

三角洲:在河流与海洋的汇合处沉积形成的平面上呈三角形的堆积体。

溶蚀漏斗:呈碟状或倒锥状的封闭洼地。

冰斗:冰川在雪线附近塑造的椭圆形基岩洼地,是雪蚀与冰川剥蚀的结果。

冰冻结构土:在含充足水分的河滩等地的含砾堆积物上部,由于冻融分选作用,使冻土层中碎石具有几何图案排列的次生构造

黄土塬:是黄土高原受现代沟谷切割后,保存下来的大型平坦地面。黄土梁:是平行沟谷的长条状高地。黄土峁:是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的黄土小丘。

风蚀垄槽:在干旱地区,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而裂隙发育,风沿着裂隙不断吹蚀,形成垄槽地形。又称雅丹。

角峰:由两个以上的冰斗发展所构成的尖锐山峰。

负地貌形态:凡高于周围的形态称为正形态,反之称为负形态。

地貌学原理考试题库

地貌学原理考试题库 一( 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谷底和谷坡两大部分。其中,谷底包括河漫滩和河床 ;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阶地发育。 2.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冲积物。 3.在岩溶地貌中,溶蚀洼地是溶蚀漏斗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4.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要高,说明降水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5.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叫活动层,下层叫永冻层。 6.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高度成反比,与输沙量成正比。 7.荒漠地貌按地貌特征与地表组成物质的不同,可将荒漠分为四种类型: 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 8.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 1/2 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两个波高处发生破碎。(P138,3.波浪破碎中的第2行) 9.淤泥质海岸类型可以划分为堡岛型,平原型和港湾型三种。 10.我国四大盆地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和四川盆地。 11.我国三大平原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平原。 二.判断题(在题后括弧内打?或?,每题0.5分,共10分) 1.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常见的河流堆积(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 ) 2. 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 ) 也可从源头开始或河口开始溯源侵蚀抑或以瀑布形式实现后退

3. 河流袭夺是冲积平原上自由河曲截弯取直(分水岭迁移或新构造运动)的结果。( × ) 4. 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分布在谷底、洪水期可被淹没的阶梯状地形就是河流阶地。( × ) 见第四大题第六小题 5. 我国著名旅游胜地云南路南石林是白垩纪砂砾岩风化剥蚀(地表水溶蚀)形 成的地貌景 观。(× ) 6. 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 ) 7. 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属于大陆冰盖地区(山地冰川的重要地貌)常见的冰蚀地貌类 型。( × ) 8. 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 9. 热喀斯特洼地是由岩溶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地貌形态。( ? ) 10. 石环是由较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环状冻土地貌。( ? ) 11. 砾漠是在湿润气候区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 砾漠是由沉积物(洪积物、冰积物)以及基岩风化后的碎屑残积物在强烈风化作 用下,细沙和粉砂被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着地面。 12.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流动型)沙漠。(× ) 13.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谷)间地地貌。(? ) 14(大陆裂 谷是由于地幔对流上升、地壳拉张、岩石圈变薄陷落的结果。( ? ) 15. 海沟-岛弧地貌是两个海洋板块(海洋板块与陆地板块)之间的辐合汇聚地带。(× ) 16. 活动褶曲构造山地是在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地表褶曲隆起形成的山地。( ? ) 17. 断块山地是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地。( ? ) 18. 断层

地貌学课件(全部)word打印版

一、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对几个地理学概念的理解 ?―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 ?―地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 ?地势:地球表面形状的高低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表面的形态 ?我国把‖地形‖改为‖地貌‖的原因? ?地貌不仅是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而且还包括构成这些起伏的地壳和岩石圈物质以及作用于其上的大气和生物过程。----例如:千差万别的地貌有着不同的成因?因此:仅分析地球表面的起伏,高低是不够的,还应注意固体地球较深部位的构成和运动规律,固体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圈的运动和气候带展布规律。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学科。 ?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 ?2、地貌的形成(成因与发育) ?3、地貌的分布 ?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 ?(1) 地貌的基本形态与组合形态 ?①基本形态: 由一个或几个地貌几何形态要素组成的形态比较规则的几何体。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②组合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的多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地貌形态称为地貌的组合形态。 例如 ?基本形态:一个洪积扇(由扇顶,扇缘和扇面组成,其形成于沟口出山口的堆积)?组合形态:一个河谷形态(由河床,河漫滩,谷坡及阶地四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排列在河流两侧构成。这四个地貌基本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现代河床和河漫滩由现代河流作用形成,而阶地是由古代河流作用形成,而谷坡是因河流下切造成的坡地过程形成。) ?根据其规模的大小可将地貌组合形态分为如下几类: ?星体地貌例如,陆地和海洋(占据面积在几十万和几百万km2以上) ?巨地貌例如,山系(占据面积在几万和几十万km2以上) ?大地貌例如,山脉(占据面积在几百和几千km2以上) ?中地貌例如,河谷盆地(占据面积在几十km2) ?小地貌例如,单个洪积扇 ?微地貌例如,沙波纹 (2)地貌的物质组成 ?分析地貌的物质组成特征是研究地貌形成演化的基础。 ?地貌的组成物质要素主要分为两种:基岩物质,沉积物质。

地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地貌:又称地形,指地表外貌各种形态的总称。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内营力:指地球内能积累与释放引起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它不仅形成地表基本起伏,还影响外营力的作用性质与强度。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垂直、水平、褶皱和断裂)、岩浆活动和地震。外营力:指在太阳能和重力能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受大气、水的运动及生物作用产生的营力,它对于塑造各种中、小地貌形态有重要影响。外营力作用通常包括侵蚀、搬运和堆积。 气候地貌学:主要研究受气候控制的地表形态特征及其发生、发育的规律。(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构造地貌学:是研究地貌与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如背斜山、向斜山、单斜山、背斜谷和向斜谷等,称为静态构造地貌,或称次生构造地貌。研究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为动态构造地貌,或称活动构造地貌。岩石地貌学:是研究不同类型的岩石在外力剥蚀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沉积地貌学:根据沉积物的成因和结构来研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成为沉积地貌学。应用地貌学:是应用地貌学理论分析和解决与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和环境管理和规划有关问题的学科(与国民经济建设、生产建设紧密结合)。地貌学的应用可以分为两部分: 1)人作为地貌营力,其无意和有意(规划)对地貌过程和地貌的影响;2)资源评价,工程建设与规划。、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崩解和破碎,变为松散的碎屑物,这种在原地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称为风化作用 地表岩石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变化叫风化。 残积物是指地球表面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以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它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运动,但是其化学成分与母岩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又称残积相堆积物,是第四纪陆相沉积的一种成因类型。、在垂直剖面上形成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这些残积物所组成的整个复杂剖面的总体,称为风化壳。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发生物理的崩解的过程,并没有改变其化学成分和性质。 岩石和矿物在水、大气中的O2、CO2和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使岩石和矿物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这种风化作用叫作化学风化作用。一些不含水的矿物与水接触后发生化学反应,一部分水要进入矿物内部,改变原来矿物分子结构,形成另外的新的矿物,称水化作用。矿物与水反应而起的分解作用,矿物同水中的H+、OH-离子结合而形成新的矿物,称水解作用。含有CO2的水溶液对矿物的分解过程,称碳酸化作用。 氧化作用是矿物与游离氧化合的反应过程。空气、水或地下一定深处都有大量的游离氧它与岩石氧化作用后,可使其中低价元素矿物转变为高价元素矿物。生物风化作用指生物在其生长和分解过程中,使岩石矿物受到物理和化学的风化作用。生物的物理风化作用:1)植物根系对岩石的挤胀崩解(根劈作用)2)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加速岩石破碎。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出各种化合物,如碳酸、硝酸和各种有机酸,对岩石有较强的腐蚀作用,称为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微生物的作用明显 红色风化壳是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进行到晚期阶段的产物。它的组成物质除

地貌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绪论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地貌学这个名称,在各种语言中虽有不同的拼写方式,如:geomorphology(英语),géomorphologie(法语),地形学(日语),геоморфология(俄语),Geomorphologie(德语),等。但从构词上可看出,它们大都由三个源自希腊语的词根geo(地球),morphe(外表形状、面貌),Logos(论述)所组成,表明这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的学科。地球表面(简称“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简称为“地形”或“地貌”。因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Landforms),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解放前,这门科学在我国被称为“地形学”。1956年后,我国的一些学者倡议,把“地形学”改称为“地貌学”,自此,地貌学这个名称才逐渐得到普遍使用。 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成因各异。主要是内营力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以河流地貌为例,假定某一准平原地区,地壳抬升后趋于稳定状态,气候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貌将按下列模式发展。首先,河流在被抬升的地面上下切侵蚀,这时河网还很稀疏,河谷之间有宽广平坦的河间地,河流纵比降较大,河谷横剖面多呈“V”字形,谷坡陡峭,崩塌、滑坡等作用较强烈,谷坡与河间地之间有明显的坡折,处于这种情况,称

为河流发育的初期阶段,或称幼年期。随后河道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横剖面加宽,河流纵剖面渐渐趋于平缓,谷坡也变缓加长,河间地形呈浑圆状的山岭,,处于这种情况,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中期阶段,或称壮年期。再进一步发展,河流下切侵蚀逐渐减弱而趋于停止,分水岭缓慢降低,河流的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而蜿蜒,这时就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或称老年期。 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性,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如美国的地貌学是被归入地质学的范畴;而在西欧,地貌学则被视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实际上,地质学视地貌为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地貌去认识地质,故较突出地貌成因的分析与发育历史的重建;而自然地理学,视地貌为一项自然环境要素,注重人类活动受地貌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利用与改造,故侧重人地关系的研究。在我国,地貌学在地理学界和地质学界都受到一定的重视,也可以说,我国的地貌学是随着地理科学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成长起来的。 二、地貌学发展简史 人类一开始由于生存上的需要,即频繁地接触地形,识别地形,利用地形,改造地形,不断积累地貌知识。但是,地貌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则是近代的事。回溯这段历史,将会加深我们对地貌学基本性质的理解,认识各主流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盛衰的因由。 从史前人类的一些聚居点的地貌位置(如我国北京的周口店和西安的半坡)可以看出当时人类对一些有利地形的识别与利用(如洞穴和沿河阶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1常见地貌类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22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一、喀斯特地貌 1.形成: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在适当条件下,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3.地表喀斯特地貌 (1)溶沟:呈长条状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2)洼地: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洼地(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3)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4.地下喀斯特地貌 以溶洞为主,常常成层分布,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二、河流地貌 1.河流上游的地貌——V形河谷 (1)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 (2)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2.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1)河流中下游多发育冲积平原。 (2)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3.地势平缓地区——河曲 在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称为河曲。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4.河流河口段——三角洲 河流入海或入湖处多形成三角洲 三角洲的形状???? ?鸟嘴状——长江三角洲扇形——黄河三角洲鸟趾状——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三、风沙地貌 1.定义: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风沙地貌。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风沙地貌类型 (1)风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2)风积地貌 新月形沙丘? ????固定沙丘 流动沙丘 3.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 四、海岸地貌 1.定义: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 (1)海岸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海岸堆积地貌:海滩、沙坝等。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一、判断题 1.地表喀斯特地貌演化顺序一般是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 2.溶洞的顶部常发育石钟乳、石幔、石帘和石笋。( ) 3.从河流的上游到下游,河谷形状都是由深而陡的V 形河谷变为宽而浅的槽形谷。( ) 4.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和沙丘等地貌。( ) 5.海岸堆积地貌主要有海滩、沙坝等。(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描述的地貌是( ) A .喀斯特地貌 B .河流流水地貌 C .风沙地貌 D .海岸地貌 答案:A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试验指导书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实验指导书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2009.1

实验一坡地地貌(2学时) 1.说明 滑坡是山坡后退的重要过程之一,灾害性地貌的一种。所给的滑坡实例是洒勒山,位于兰州市西南约65公里处,属黄土高原陇西地区的一部分。附近出露的地层有:N2,微西倾的红色河湖相地层,以粘土层为主,夹薄层砂砾层;砂砾层含水,构成本区泉水来源。N2之上是Q1-3的黄土层,最厚可达百余米(图1) 1.界线 2.坡积黄土 3.砂砾石层(河床相) 4.亚粘土(湖相) 5.砂砾和冲积黄土 6.马兰黄土 7. 黄土(Q1-2)8.红色粘土(N2) T1-4 ---各级河流阶地P---河漫滩n1----河床n2-----人工河道 图1 那勒寺河洒勒山附近河谷剖面 洒勒山位于那勒寺河北岸,为东西向延伸的黄土梁,长3公里多。其北岸是近直线型缓坡,南岸是凹坡。那勒寺河河谷断续分布着4级基座阶地,,一级高3~5米,河漫滩高1~2米。山的南坡不稳定,有大小不等、新老不一的滑坡、崩塌体存在。 1983年3月7日17时46分,南坡突然发生滑坡(图2、3),历时仅20~55秒,起始滑动的最低点在二级阶地前缘附近,最高点在梁脊,瞬间几千万立方米的土体迅速滑落,使近3Km2范围内的四个村庄、道路、3000多亩农田和一座水库毁于顷刻之间。滑坡前一年多,梁脊出现裂隙,并不断扩大和增多。1983年2月以来,裂隙扩展加快,山泉变混,水窖变形,3月3日起感到地动,夜间听到如牛吼般的“山鸣”,鸡犬出现异常。于是,政府动员群众外迁。尽管如此,仍死亡220多人,损失财产数十万元。 图2 洒勒山滑坡剖面图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 生物的物理风化作用:1、植物的根系起楔子作用对岩石挤胀而使岩石崩解;2、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进一步加速岩石破碎。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 1、运动速度:滑坡运动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2、移动形态:崩塌体往往比较破碎,形成倒石堆;滑坡体则保持整体形态不变。 3、发生坡度:坡度较大时才可能发生崩塌;而滑坡在坡度较小的时候也可能发生。 4、有无裂缝:崩塌体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 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的横纵裂缝。 坡面径流侵蚀。坡面径流侵蚀大小与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因素有关。地形(坡长、坡度、坡形)控制坡面流水冲刷速度和冲刷量。从理论上说,坡长越长,越到下坡水量越多,水流的能量也越强。但是随着坡面的增长,水流携带的泥沙量也随之增多,需要消耗一部份能量,使水流侵蚀能力减小。因此,坡面径流侵蚀能力并不是随坡长增加而加大。坡度加大可使坡面径流速度加快,冲刷加强;坡度加大却又使径流量减小,因为在降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坡度加大可以使坡面加大,实际上坡面单位面积接受的雨量减少。 不同形状河床的河床断面,形成不同的环流系统,可分为: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合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 对于一条河流来说,在正常情况下,上游多以侵蚀作用为主,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 在同一河段,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同时进行的,例如弯曲河段在凹岸侵蚀,同时在凸岸就发生堆积。 洪水期的洪水波在较狭窄河段传播速度慢,产生壅水,水面比降小,水流搬运能力减弱,发生堆积而形成浅滩;在展宽的河段,洪水波传播快,水面比降大,水流侵蚀搬运能力强,发生侵蚀而形成深槽。 岩槛是基岩河床中较坚硬岩石横于河床底部形成的瀑布或跌水,并构成上游河段的地方侵蚀基准表面。 岩槛形成原因:岩槛形成与构造或岩性有关,有些活动断层可直接形成岩槛,岩槛位置和断层位置一致;有时岩槛位于活动断层上游方一定距离,这是因岩槛向源后退之故。前者表明断层活动期很近,后者说明断层活动已有相当长时期。穿插在基岩中的岩脉,也常形成岩槛。深切曲流发育在山地,根据它下切和侧蚀的情况,又可分为嵌入曲流和内生曲流。 洪水期河漫滩上水流流速较小,环流从河床中带到河漫滩上的物质,主要是细沙和粘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是由河床侧方移动沉积的粗砂和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沉积物。 河床相冲积物中,靠近下部的物质较粗大,上部的较细小。 绝大部分泥石流均发生于傍晚或深夜,为什么? 答:绝大部分泥石流是降雨和融雪诱发引起的,而一天之中雨势最大、冰雪消融最强烈的时间往往是午后至傍晚这段时间,有时候在傍晚之后这段时间雨势最大,而泥石流的爆发比水源的突然增加要滞后一段时间,故相应推迟到傍晚或深夜发生。 从潮区界到潮流界的河段,称近河口段。

人教版必修一4.2 地貌的观察学案设计

4.2 地貌的观察 【学习目标】 1.运用视频、图像,明确地貌观察的顺序。(地理实践力) 2.通过图文资料,理解并运用地貌观察中主要的地貌内容。(综合思维) 3.利用各种图表分析地貌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学习重难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知识体系导引】 【自主学习】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按规模大小分类: (1)大规模的地貌类型:高原、、盆地、丘陵、。 (2)小规模的地貌类型:山岭、河谷、山丘、洼地等。 (3)微规模的地貌:山峰、、等。 2、地貌观察的顺序: (1)位置:选择视野比较的地方。 (2)原则:按照、从面到点的顺序。 (3)顺序:先观察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等;最后描述、等更小的地貌特征。(4)辅助观察: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地貌观察的内容: (1)和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2)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地貌的、、等。 (3)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和。

例如,我国西南山区地面起伏较大,地形较为破碎。 2、高度:包括和。 (1)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 分等地貌的主要依据。绝对高度 是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即海拔。例如,甲 点绝对高度为1500米;乙点绝对高度为500米。 (2)能够反映地面的,指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海拔)之差。例如,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 思考(P77):甲、乙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多少?图示区域内最大的相对高度约为多少? 3、坡: 地表的各种形态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组成。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和。 (1)坡度: ①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来表示。 ②坡度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巨大,影响农业耕作以及交通建设等。 (2)坡向 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和、和。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思考:如何判断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4.综合观察地貌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 【课堂探究一】坡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坡度对农业耕作的影响 坡度对水文特征的影响表现在坡度大、流速快,从而冲刷能力强,这又导致坡度大的坡地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特别是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种植,一旦遇到暴雨,土壤侵蚀极为严重。我国规定坡度大于25°的坡地不能耕种。 练习1: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者。完成下列各题。 (1)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B.降水变率大C.坡度大D.植被覆盖率低

地貌学教学大纲

《地貌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地理科学专业:主干课、专业类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作为地理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地貌学的理论部分所涉及的内容与地理学的各门分支学科均发生密切的关系。地貌学的知识体系也有较为广泛的使用性,如在土地科学、城乡建设规划、水利、交通和港口工程的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地貌学的知识均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地理系本科生《地貌学》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要求是,通过课堂教学和野外实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工作方法。学会在野外识别主要的地貌类型,判断各种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一般掌握利用地貌形态判断环境演变的基本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祖国各地的自然面貌,如青藏高原的现代冰川、冰缘地貌形态,干旱地区的风成沙丘和黄土堆积,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岩溶地貌形态、以及我国主要河流不同河段的河床及冲积平原形态。在进行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注重反映现代地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系,讲授内容以目前地貌学理论和技术进行组织与安排。课程从不同时空尺度深入地研究各种地貌的特征、形成过程、发展趋势与演变规律,总体框架分为地貌学基本理论、各种地貌的特征与成因以及中国大陆地貌格局的形成演化三部分内容。具体包括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地貌学史和基本理论、全球大地构造地貌、坡地发育与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与气候地貌,最后讨论中国构造、气候地貌的形成以及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化。 (四)教学时数 总计38学时。 (五)教学方式 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能力培养,采用课堂讲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通过具体的野外实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地貌学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根据地貌学插图多、内容杂的特点,课堂讲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授课结合的方式。

2011地貌学原理期末试题(5套)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基地班《地质地貌学》期末复习题(1) 地貌学原理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 2. 岩溶地貌中的溶蚀洼地是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3.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等于。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高,说明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4. 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下部为。 5. 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成反比,与成正比。 6. 干旱荒漠按照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 和。 7. 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波高处发生破碎。 8.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和两大部分。谷底包括和;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发育。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海沟-岛弧地貌形成于海洋板块与海洋板块的辐合汇聚地带。() 2.河流袭夺是由于自由河曲截弯取直的结果。() 3.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4.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5.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6.岛弧和海沟主要分布在岩石圈板块相互分离的边界地带。() 7.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是大陆冰盖地区常见的冰蚀地貌类型。() 8. 分布在河谷两侧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一定是河流阶地。() 9.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砂质冲积河床上常见的地貌类型。() 10.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间地地貌。() 三.名词解释(每组5分,共30分) 1.河床与河漫滩 2.泥石流与洪积扇 3.鼓丘与羊背岩

学案19 河流地貌的发育

学案19 河流地貌的发育 [目标定位] 1.理解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2.掌握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3.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a .提供充足的⑥________________。 b .方便对外联系和⑦______。 c .提供丰富的⑧__________。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 ?? ?? 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⑨ 耕地连片地区:乡村⑩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a .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__________状分布。 b .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__________向?______过渡的地带。

【问题思考】 1.峡谷、急流、瀑布为什么一般分布在河流的上游? 2.想一想:冲积扇和洪积扇的形成有何不同? 3.议一议:黄河在入海口形成三角洲,其重要条件有哪些? 4.讨论:河流自上游至下游,堆积物颗粒总是由粗到细吗? 探究点一河流地貌的发育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所示的区域位于20°N附近,河流两岸的地质条件相似,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河口三角洲更容易和e岸相连() ②a、b、c三处最适合兴建水电站的是c处() ③a河段沉积物的颗粒直径一般小于b河段() ④c河段外力作用以搬运作用为主() (2)a处河谷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成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段河流以________(外力)作用为主。 (3)c处河谷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处的外力作用以___ _____作用为主。 (4)c处河流往往在______岸侵蚀作用明显,在________________岸堆积作用明显。河流

地貌学第一章

第一节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1.什么叫地貌学?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地表形态有不同规模和各种特征。最大规模的地表形态是陆地和海洋,陆地面积为1495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29%,海洋面积为36106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71%。 2.什么叫地貌? 地貌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3.地貌的变化发展受几个因素的影响? 地貌的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4.地貌发育有几个阶段(几个期)? 地貌发育有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等三个期。 5.地貌结构类型? 按地貌形成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可划分为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和叠置-切割型等四种地貌结构类型。 6.四种类型地貌的分布规律? 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则有呈纬度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这种分布与气候条件有联系,决定气候条件的主要要素(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有一定格局的。 7.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地貌的成因,地貌的演化过程,地貌的内部结构和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等各个方面。 第二节地貌学的学科分类 1.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地貌学主要是从19世界中叶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点,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科学,地貌有坡地地貌,河流地貌,岩熔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荒漠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熔岩地貌和人类活动形成的地貌等13种类型。 2.气候地貌学和构造地貌学是地貌中的两大分支。 气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 构造地貌学一是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称为静态构造地貌,或称次生构造地貌。 另一是研究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分布与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方向,受力方式有关,称为动态构造地貌,或称活动构造地貌。 3.从地貌形成作用来讲,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4.应用地貌学分为工程地貌学砂矿地貌学,石油天然气地貌学和农业地貌学等。 除了上述地貌学的各个分支外,还有地貌年代学,遥感地貌学和地貌制图学。

地貌学原理复习题(5套)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地貌学》复习思考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 2. 岩溶地貌中的溶蚀洼地是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3.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等于。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高,说明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4. 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下部为。 5. 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成反比,与成正比。 6. 干旱荒漠按照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 和。 7. 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波高处发生破碎。 8.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和两大部分。谷底包括和;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发育。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海沟-岛弧地貌形成于海洋板块与海洋板块的辐合汇聚地带。() 2.河流袭夺是由于自由河曲截弯取直的结果。() 3.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4.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5.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6.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是大陆冰盖地区常见的冰蚀地貌类型。() 8. 分布在河谷两侧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一定是河流阶地。() 9.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砂质冲积河床上常见的地貌类型。() 10.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间地地貌。() 三.名词解释(每组5分,共30分) 1.河床与河漫滩 2.泥石流与洪积扇 3.鼓丘与羊背岩 4.石窝与雅丹

河曲地貌学案

河曲地貌导学案 【学习目标】 复习旧知,探究新知,构建知识网络,展开综合分析,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复习旧知】 1.牛轭湖为河曲发展过程中天然裁弯取直而形成的河道遗迹湖。下图为江汉平原牛轭湖自然演化的三个不 同阶段,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段被称为河曲或蛇曲,通常形成于地势相对平坦,河流落差不大的草原、湿地等区域。图为长江上游通天河,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如游龙一般蜿蜒曲折,被称为嵌入式蛇曲,展现了另类的蛇曲之美。目前通天河已经规划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调水枢纽——侧方水库,该水库位于青海省称多县境内的通天河干流上。 2.据材料推测“立体蛇曲”的形成过程顺序是() ①冰川侵蚀②地壳隆起③侧蚀④断裂下陷⑤下切侵蚀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③②⑤ 3.河曲的形成过程 地势平坦,坡度和缓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抗冲刷能力弱的一侧河岸在河水侵蚀作用下坍塌顺直的河岸就会变得弯曲凹陷;对岸堆积,形成凸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弯道环流发育自由河曲①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截弯取直(牛轭湖) ②地壳不断隆起抬升,落差增大,河水向下侵蚀切割基岩形成嵌入式河曲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河曲分布示意图”。 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比尔卡班巴河曲发展变化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2.读“我国某农业主产区水系分布示意图”,分析该河段河曲对当地种植业的影响。

若尔盖草原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因海拔高度在3300米至3600米之间,被称为松潘高原,又因地处雪山环抱之中,成为高原上的一个盆地。气候比较寒冷,年平均气温约为0℃-2℃,年降水量约为600-700毫米。这里沼泽和湿地多样且分布面积大,是亚洲最好的牧场之一,黄河在这里留连忘返,驻步不前,河曲(或蛇曲)景观让人叹服,但近十年来大量游牧民族迁移到该地,生态环境恶化,河曲景观发生大幅度变化。 草场类型 日平均气温(℃)最高温度 (℃) 最低温度 (℃)0m -5m -10m -15m -20m 原生湿地15.6 11.8 11.6 10.1 10.0 34.5 2.9 严重干扰草场18.2 15.1 14.5 13.1 12.5 45.9 4.3 砂化地草地23.9 15.3 15.5 13.6 13.0 55.6 1.3 1.简述目前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河曲演化过程产生什么作用。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l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授权机构。 阶段时间主要措施主要治理和开发目标 第一阶段19世纪40年代——20世纪20年代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改善航运条件,防洪 第二阶段20世纪20——80年代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发电、改善航运条件、土地开发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恢复河流生态 2.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地貌学发展史与前沿进展

地貌學發展史與前沿進展 孫然好 (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甘肅蘭州730000)email:sunra02@https://www.360docs.net/doc/641972571.html, 簡體原文:https://www.360docs.net/doc/641972571.html,/process/download.jsp?file=200410-73 摘要:本文簡要回顧了地貌學的發展史,認為現代地貌學的發展必須與時代發展趨勢相結合,需要深入研究地統演變與全球氣候、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地球陸地系統的關係。文中還探討了地貌學的各個發展方向,認為環境地貌、災害地貌、城市地貌、旅遊地貌、河口海岸地貌等應用地貌學分支近年來發展迅猛。主要是因為這些分支與經濟發展的需求結合較好。相比較而言,地貌學理論研究明顯滯後,需要加強。 關鍵字:地貌學數字地貌發展史進展 地貌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結構、形態成因、發展歷史、動態過程及其演變規律的科學。其研究目的是認識地貌形態的發展規律及其演變趨勢,應用於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地貌學由於其研究物件時空尺度的變化極大,大到地球本身及其它行星地貌,小到沙粒粉塵的變化移動規律,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的統一和整合就顯得十分困難。同時,研究地貌發展歷史的沉積學方法與研究地貌發展過程的動力學方法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也日益顯現出來。縱觀國內地貌學的發展,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應用地貌學的—些分支有所新進展,但從整體學科看,依然存在著深層次的危機,如人才斷層及市場經濟的衝擊,先進實驗設備手段及現代電腦技術的欠缺,傳統地貌數理基礎的不足,理論建樹比較薄弱,對科學方法論及相鄰學科發展新趨勢的瞭解不夠等。任何學科都是在發展的,固守的結果將是“喪失”,只有不斷推陳出新、順應時代的發展才有出路。世紀之交的地貌學如何發展,是擺在每個地貌學者面前急需探討的問題。 1.地貌學發展簡史回顧 1.1 古代地貌學知識的積累和萌芽 地貌是地理環境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古代,人類的生產生活,乃至生存都與地貌形態密切相關。從中國的遠古神話,到西方聖經的

地貌学知识点归纳教学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 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和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2)地球内营力:地球表面以下的作用力。例如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 3)地球外营力:地球表面以上的作用力,例如流水、波浪、冰川、风等 4)戴维斯“侵蚀轮回”学说: 第二章坡地地貌 1)风化作用:露地表的岩石,受到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 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沙粒和黏土,这种作用被称为风化作用 2)崩塌及形成条件: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 塌,条件:地形条件:坡度和高度;地质条件: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气候条件:温差大,降雨季节;地震因素;人为因素:开挖 3)倒石堆的发育示意图(形成过程): 4)滑坡及影响因素: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 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条件:地下水、地表水、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地震、人为因素 5)滑坡的作用力: 6)坡积裙: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的坡地上,形成片(面)状水流,在这种水流 作用下,地面物质被侵蚀搬运使坡面降低,称为坡面水流侵蚀。被侵蚀的物质堆积在坡脚外,被称为坡积物,它们围绕坡地边缘分布,形似衣裙,称为坡积裙 第三章河流地貌 1)横向环流和漩涡流 横向环流:在弯曲河道中,从凸案由睡眠流向凹岸的水流(表流)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 漩涡流:当水流绕过障碍物,如沙坡的脊部、河床基岩岩槛以及各种人工建筑物时,都会产生旋涡流 2)溯源侵蚀:从源头、河口或瀑布向上游侵蚀,称为溯源侵蚀 3)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准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能再向下侵蚀,这一基 准面称为侵蚀基准面 4)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水文状况的改变、构造运动、岩性的差异、气候变化、 5)河漫滩的形成与发展: 6)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经济活动 7)洪积扇的结构:洪积扇的结构多事砂砾互层和砾石层中夹砂透镜体或砂层中夹砾石透镜 体 8)三角洲与三角湾: 三角洲:在潮流作用很强和河流挟沙很少的河口,涨潮时潮流一很快的速度溯河而上,形成强烈侵蚀,退潮时积蓄的河水和潮流一起沿河而下,加强了退潮流的力量,强烈冲刷河道,形成喇叭形的河口叫三角湾 9)河流阶地的成因:具有较宽的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 10)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水系的高地 11)断头河:河流袭夺后,夺水的河流称袭夺河,被夺水的河流称被夺河,被夺河的下游因 上游改道而源头截断,称为断头河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 第二课时 风沙地貌、喀斯特地貌教学案 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课时风沙地貌、喀斯特地貌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 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 观的主要特点。 水平1:了解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 含义和分布。 水平2:通过图片,总结风沙地貌和喀 斯特地貌的特征。 水平3:根据资料,能够分析风沙地貌 的形成条件,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喀斯特 地貌的异同。 水平4:能够评价不同地貌对人类活动 的影响。 综合思维:能够分析不同地貌的形成 条件。 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风沙地貌、 喀斯特地貌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地理实践力:观察并模拟地貌的演 化。 一、风沙地貌(风成地貌) 风沙地貌是因风力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而形成的地貌。 1.判断正误。

(1)风成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新月形沙丘形成于农历月初。(×) 2.新月形沙丘的形态( ) A.迎风坡缓而凸、背风坡陡而凹 B.迎风坡陡而凹、背风坡缓而凸 C.迎风坡缓而凹、背风坡陡而凸 D.迎风坡陡而凸、背风坡缓而凹 答案 A 解析新月形沙丘在迎风坡一侧受风力侵蚀,坡度较缓,中部前凸;背风坡重力沉积坡度陡,风因受阻力、继续携带后再沉积形成沙丘的两翼,向内凹进。 3.我国西北地域辽阔,景色奇特。有碎石满地的戈壁滩,也有细沙涌动的连绵沙漠。我国西北地区地表物质颗粒大小悬殊性很大,为什么? 提示我国西北地区风力强劲,风力搬运走细沙,大块碎石存留在原地形成戈壁;细沙被搬运至另外地区,风速下降后,细沙沉积,形成沙丘。 二、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作用是水对岩石的□01化学溶蚀作用和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沉淀作用的总和。在此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称喀斯特地貌。 1.判断正误。 (1)“喀斯特”是克罗地亚一高原名称;以此命名的地貌分布在较高的地面上。(×) (2)溶洞内石柱是海水入侵而形成。(×) 2.下列地貌中不属于喀斯特的是( ) A.石窝B.石钟乳C.石笋D.石柱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堂教学研究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堂教学研究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search of Gmorphrogh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Course LIU Xiaoyan ,WANGYanping ,LIN Lingling , ZHANGYan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 Sanhe ,Hebei 065201)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Gmorphrogh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course teaching. At the present ,the immutabl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has can't meet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In order to increas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means and teaching contents ,in turn ,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By adding little research subject ,cultivat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the self-confide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