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

合集下载

地貌学

地貌学

地貌学: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

地貌学是地理学的分支,亦是地质学的一部分。

地貌学的英文Geomorphology源自希腊语,由Geo、Morphe和Logos三词组成,即关于地球外表面貌的论述。

地貌学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均有实际意义。

分类:根据形成地表起伏形态的主导营力,地貌学可以划分为气候地貌学、构造地貌学两大分支。

气候地貌学主要包括冰川地貌学、冰缘地貌学、风沙地貌学等分支学科,这些地貌类型的分布规律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并有伴随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垂直地带性。

构造地貌学包括静态构造地貌和活动构造地貌两大类,其中静态构造地貌包括褶曲构造地貌、断裂构造地貌、熔岩构造地貌等,活动构造地貌包括褶曲活动、断裂活动产生的各种次生地貌形态。

根据地貌形态、物质成分和地貌过程的差异,还可以划分岩溶地貌、黄土地貌、花岗岩地貌等。

根据研究对象及其应用范围,有下列两个分支,即动力地貌学和应用地貌学。

研究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貌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有了较大进展。

①地貌学研究和应用只凭定性描述方法是不够的,必须用定量方法研究地貌过程,说明地貌与其形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17、18世纪河流地貌研究中曾应用定量方法,但较广泛的运用是在1945年R.E.霍顿提出了河流长度、数目与级别之间的定量关系之后。

较多的是用于地貌形态要素的量计,如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地形高度与坡度等,利用这些参数,以数理统计方法开展河流地貌特征、坡地特征的研究等。

由于许多地貌过程非常缓慢,一些突发的因素又难以监测,加上影响的因素过于复杂,难以定量地一一表达,因此计量方法在地貌学研究中的运用还很不够。

②对某些外力地貌过程,如河床演变、风沙运动、河口变迁开始用水槽、风洞等作模拟实验,运用应用函数、概率论、数理统计、数理逻辑、控制论、流体力学等数学、物理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所有地貌知识点总结

所有地貌知识点总结

所有地貌知识点总结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典型地貌和分析其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形态,是地貌才能变成地貌科学。

它主要研究与表地形象和起要的地质体系,包括地形的地面特点包括它的地形,河道的地表特征,地层学上的地貌,山着等。

然而,地貌学仅仅研究地表现象,不包括本质和内部,也就是说地貌学是地学基础地理和它的背身工业。

地貌学主要研究地球地表形态的一门自然地理学分支。

它是在大自然工程地表地壳地水源地表推重力地理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地历形态的理论和实际地形。

它既包含地表形态的特点与异形,又包括地面地历发育及区域格局的日女对议。

地貌科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表形态学的地质成因与地表特性地表河洛地形面貌与形成过程地动地形与地表地形地质地表地形地面的地学影响不作考地需地形和古地地形酸性地貌学大陆陆地地地形对象地貌学海洋陆地地形学流域地质地形地形的地面特点和地面地形的地理学地形学地念装与防御地学地质学对于地质的说明地质学对地质上地形的表现地形学理论和环境地表形态理论上生生物地表地形学包括地表地形的地理因素,地表地形的地理影响,大地区地域形态的发展,和地区的期朋未来地形的发展前景。

地貌遍及于岛屿地形山区地貌场地地质草原沙漠地貌海表地形地理划界地表特征地貌科学的发展历程地貌学的发展过程是对地球表面形态特征的认识与阐述,是体现地貌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演变的。

人们对于地貌的认识与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古代的地貌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具体而言,在狭窄意义下,地貌学是近代充分利用物化性地时被范地形成唯物地科学的学的地质学的研究人员对地质进出和地是因分分分形态。

地形之抽科学专责,包括各地区的地形成因,地形演化,地质构造与地貌发育的关系,地表水河流的侵蚀作用,地形的统计,比较和分布规律。

同时,在广义上,地貌学的研究对人类和地球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地貌学研究取得重要成就,为我们认识和了解地球和保护水年利用地球提供了重要信息和理论基础。

地貌学

地貌学

1.地貌学的定义: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2.构造地貌:是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

3.重力地貌:是指坡面上的风化碎屑和不稳定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并常有一定的水分参与作用下,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体土块,岩体沿坡向下运动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貌。

3.滑坡:斜坡上的土体、岩体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

4.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5.喀斯特作用: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成为喀斯特作用。

2.吹蚀作用:风吹经过地表时,由于风的动压力作用,将地表的松散沉积物或者基岩上的风化产物(沙物质)吹走,使地面遭到破坏,这种作用成为吹蚀作用。

磨蚀作用:风夹带沙子贴地面运动时,风沙流中的沙粒对地表物质进行冲击,摩擦,如果岩石表面有裂隙等凹进的表面,风沙甚至可以转进去进行旋磨,风的这种作用称为磨蚀作用。

风蚀作用:指风力将地表的松散沉积物或者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吹走,使地面遭到破坏的作用。

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沙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堆积所形成的各种沙丘地貌。

滨外:自波浪传入浅海开始变形处的海底到波浪破碎带的前沿。

临滨:自波浪破碎带至低潮面。

溶蚀地貌:发育在潜水面附近的水平溶洞,由于经常受自由水面的溶蚀,侵蚀作用,所以洞顶平坦。

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

水系:是指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

河口湾:被河水淹没的河口区。

河漫滩:当河流洪水泛滥时,除河床以外,谷底部分也被淹没,被淹没的河底滩地。

引起松散土粒或岩屑蠕动的主要因素?1较强的温差变化和干湿变化;2.一定的黏土含量:碎屑中黏土含量越多,蠕动现象越明显;3.一定的坡度:蠕动虽然可以出现在各种坡度的坡面上但以上在25度~30度的坡地上最明显。

地貌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地貌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地貌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地表过程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
1. 地表形态:地貌学研究地表的形态和特征,如山脉、平原、丘陵、河流、峡谷、湖泊、海岸等。

通过对地貌形态的描述和分类,可以揭示地球历史、地质演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

2. 地表过程:地貌学研究地表过程,包括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和人类活动等。

例如,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水文循环、植被演替、岩石圈运动、人类活动等,这些过程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3. 地貌演化:地貌学研究地貌演化过程,包括地球历史的演化和现代地表过程的变化。

通过对地貌演化的研究,可以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机制,以及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和影响。

4. 地貌调查:地貌学常常进行地貌调查和测量,了解地形、地物和地貌类型等方面的情况。

地貌调查还可以提供有关地质灾害、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信息,为环境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地貌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它涉及到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它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地球环境的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貌学基本理论

地貌学基本理论

评价
是构造-剥蚀相关理论的一个代表
01
重视了内力和外力的数量关系和相互作用 缺点:没有考虑气候、岩性对山坡形态的影响 如:山坡的形态与气候有关系:干旱区山坡短、上部呈凸形,下部呈凹形,向潮湿区过渡,山坡加长,且呈近直线形。
02
优点:
四、山麓夷平循环理论
●该理论又称为外成侵蚀循环说,于1948年南非地貌学家金(L.C.King)提出的。 ●研究基础:根据非洲干旱、半干旱及热带草原气候条件下地貌的研究,提出的与戴维斯不同的侵蚀循环理论,以说明有孤山(岛山)散布的广大侵蚀平原的成因。 ●两种地貌景观: 山麓平原(麓原)---麓原作用 陡坡---陡崖后退 ●山麓夷平循环的初始条件:海面的降低
五、地貌的动力平衡理论
认为一个地区的所有各个地形要素(如起伏、坡长、平均坡度、和最大坡度、沟长坡度等),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在适宜的条件下,所有的要素如谷底、谷坡和分水岭都以同意速度被夷平。
控制因素在变,动力平衡随时间在变化,没有固定的方向和顺序。
1
2
基本理论:地貌发育的动力平衡
幼年期
河流迅速深切地面,形成峡谷,并扩展其河谷系统,担仍保持着不少原始平坦地貌,造成山顶、和缓坡地面并存的地貌。
壮年期 原始上升得高地面被全部蚀去,峡谷因侧蚀作用加强,使河谷逐渐扩展而变成缓坡宽谷;主河(干流)的纵剖面开始达到平衡剖面,地貌形态为丘陵宽谷。
老年期 丘陵进一步削蚀降低,河流的干流和大部分支流都达到平衡剖面,下蚀作用已很微弱,以侧蚀和堆积为主,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
山麓夷平循环的阶段
青年期 壮年期 老年期
01.
冈瓦纳面:形成于中生代(大陆漂移之前)
02.
非洲面:形成于早第三纪(大陆漂移之后)

地貌学知识点总结

地貌学知识点总结

地貌学知识点总结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构造和演化的学科。

它涉及到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现象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地貌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地球表面的形态
地球表面的形态包括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峡谷、河流、湖泊、海洋等。

这些地形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地球表面的气候、水文等因素密切相关。

2. 地球表面的地貌类型
地球表面的地貌类型包括构造地貌、侵蚀地貌、沉积地貌、冰川地貌、风蚀地貌、海洋地貌等。

不同类型的地貌形成机制不同,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和影响。

3. 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
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包括地震带、火山带、地堑、断层、褶皱、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

这些构造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球表面的运动有关。

4. 地球表面的地球物理现象
地球表面的地球物理现象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热、地磁、重力、电磁等。

这些现象的产生与地球内部的物理过程密切相关,对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构造产生着重要影响。

5. 地球表面的气候和水文
地球表面的气候和水文是地貌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

气候和水文的变化会导致地表的侵蚀、沉积和地貌类型的转变。

同时,地貌也会对气候和水文产生影响,形成地表的水循环和气候变化。

地貌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地球表面的各个方面,对于认识地球的构造和演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地貌学教程

地貌学教程

地貌学教程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地形、地貌发育、地理过程和地表特征的学科。

以下是一个地貌学教程的大致内容,涵盖了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发展和关键理论等方面:
第一部分:地貌学概述
1.地貌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地貌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地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地貌分类
1.静态地貌和动态地貌的区别
2.依地貌形成过程分类:风蚀地貌、水蚀地貌、冰蚀地貌等
3.依地貌形态分类:高原、山地、平原、盆地、河流等
第三部分:地貌发育过程
1.风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水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3.冰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4.海洋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第四部分:地貌变化和演化
1.地貌变化的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
2.地貌演化的过程:侵蚀、沉积、抬升、沉降等
3.地貌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五部分:地貌学理论
1.断层与地貌发育关系
2.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态的关联
3.气候和地貌的相互作用
4.海平面变化和海洋地貌的关系
第六部分:地貌地图和遥感应用
1.地貌地图的绘制和解读
2.遥感技术在地貌学研究中的应用
3.地貌研究中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第七部分:实地实践与案例分析
1.地貌学野外考察和实地调查方法
2.典型地貌案例分析:例如喀斯特地貌、沙漠地貌等第八部分:未来发展和挑战
1.环境变化和气候变暖对地貌的影响
2.地质灾害与地貌变化的关系
3.地貌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地貌学

地貌学

(一)名词解释1.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构造地貌: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

3.海岭:大洋盆地内部大型正地形的总称,不包括大洋中脊。

4.海沟:地球表面最低的地方,深度达8~10km,成狭长槽状洼地。

5.大陆边缘: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海深在0~3km。

6.单面山:如果组成单斜山的岩层倾角较缓,则顺岩层面的山坡坡度也较缓,而另一侧山坡成崖壁,两侧山坡有显著的不对称现象,这种山称为单面山。

7.猪背山:如果组成单斜山的岩层倾角较陡,山两侧的坡度都较陡,则称为猪背山。

8.顺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9.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10.正地形:比周边地形高的地貌11.负地貌:比周边地形低的地貌12.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13.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14蠕动:主要指土层,岩层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向下发生十分缓慢的移动现象15.崩塌:在陡峻的山坡上,巨大的岩体、土体或碎屑层,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常常突然发生沿坡向下急剧倾倒、崩落现象,在坡脚处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

这种现象称为崩塌16.滑坡: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17.泥石流:由大量土、沙、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18.河流的侵蚀:河道水流破坏地表,并冲走地表物质称为河流的侵蚀19.下蚀:流水加深河床与河谷的作用称为下蚀(也称下切侵蚀、垂直侵蚀)20.侧蚀:流水拓宽河床与河谷的作用称为侧蚀(也称侧方侵蚀、旁蚀)21.溯源侵蚀:向源头的后退侵蚀22.河床:河流平水期河水所占的谷底部分23.侵蚀基准面:河流的下切侵蚀深度不是无止境的,通常是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在向下侵蚀,这一水平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地貌学

地貌学

地貌学引言一、地貌的定义地貌:地球的面貌,面……貌……,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二、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1.地貌营力:分为内营力与外营力⑴内营力: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与地震。

⑵外营力: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力。

⑶内、外营力在地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①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表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②外力在地貌形成过程中是不断地把高地上的风化物质搬运到低地,逐渐夷平高地和填平洼地,使地表的起伏平坦化。

所以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夷平地表。

它能破坏高地形成侵蚀地貌,也可在洼地堆积形成堆积地貌。

③内力和外力在地貌发育过程中始终是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作用效果相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④在某个具体时期和具体地区,这两种力总是不平衡的,通常是其中之一占优势。

⑤在地球表面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强度上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2.岩性和地质构造⑴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

⑵岩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抗蚀力,因此,在同一外力作用区,岩性差异也可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3.内外力作用时间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作用时间长短不同亦会出现不同的地貌形态,显示出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4.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有两种方式:⑴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⑵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三、地貌学研究的意义⒈解释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规律。

⒉根据地貌分析地质构造特征,为找矿找水服务。

⒊根据地貌分析地质构造的活动性质,揭示新构造活动和活动断层的活动规律,预报地震和地震危险区。

第一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第一节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作用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地貌学课后总结报告范文(3篇)

地貌学课后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地貌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表形态及其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

通过本学期的地貌学课程学习,我对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地貌类型的形成机制以及地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对本学期地貌学课程的总结报告。

二、课程内容概述本学期的地貌学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地貌学基本概念:介绍了地貌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地貌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2. 地貌形成理论:讲解了地壳运动、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因素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3. 地貌类型:详细介绍了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海岸、沙漠、冰川等地貌类型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4. 地貌演变:探讨了地貌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变化过程,包括地貌的演化规律和地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 地貌应用:介绍了地貌学在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三、学习心得与体会1. 地貌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地貌学涉及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地貌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

2. 地貌形成机制复杂多样: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地貌形成机制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地貌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地貌与环境密切相关:地貌不仅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

地貌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4. 地貌学具有实用性:地貌学在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学习地貌学,可以提高我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四、重点内容总结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貌形成的基础,包括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

地壳运动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

2.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对地貌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包括降水、温度、风向等。

气候因素影响地貌的类型、分布和演变。

3. 水文因素:水文因素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对地貌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地貌学

地貌学

地貌学,也称为地形学,是一门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演化的学科。

地貌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地质学的一部分。

英语的地貌是从希腊语衍生而来的,由三个词组成:geo(地球),Morphe(外观)和徽标(讨论),即关于地球外观的讨论。

地貌学在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预防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概观地貌学与地理学和地质学逐渐区别开来,其发展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胚胎期在西周的《诗集·大雅·杜公柳》中,有“丘陵”(丘陵),平原(平原)和“西”(低湿地)的描述。

在11世纪末(北宋)写的《梦溪笔谈》中,沈括对水的入侵,运输和积累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并提出华北平原是水的结果。

河流堆积。

清初,孙岚提出地貌功能“随时间变化,随时间变化,随人变化”,它参与了地貌的演化,并关注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在地球理论(1788年)中,英格兰的赫顿(J. Hutton)认为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地质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形成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地貌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国的W. M. Davis和w。

在这方面,德国的经纪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1899年,戴维斯(Davis)提出了地理(地貌)循环理论,认为地貌学是结构,物质和时间(侵蚀阶段)的函数。

在外力的作用下,主要是在流水的侵蚀下,构造运动引起的山区隆升经历了三个阶段:年轻阶段,成熟阶段和老年阶段。

到了晚年,地面被平整为“ peneplain”。

根据彭可(1924)的地貌分析,地貌是内外力同时作用的产物。

记录了剥蚀过程和地壳垂直运动之间的关系。

认为坡度形态(凸坡度,凹坡度和直坡度)取决于构造(上升)运动与剥蚀之间的定量关系。

这些观点长期以来一直是地貌学的理论基础。

发展阶段自20世纪中叶以来,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推动了对全球地貌学(包括海洋地貌学)的研究。

河流动力学,海洋动力学和冰川动力学的应用加强了地貌效应的定量研究。

地貌学 课件

地貌学 课件
物理过程
化学过程
生物过程
人类活动
岩石在化学风化作用下分解,形成土壤和风化产物,进而参与地貌演化。
生物活动如植被的生长和土壤的形成等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参与地貌演化过程。
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工程建设和资源开采等对地表形态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改变地貌演化进程。
地貌演化反映环境变化
01
地貌的形成和演化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地貌特征的变化也反映了环境的变化。
地貌类与特征
山地地貌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侵蚀地貌类型之一,具有明显的地势高差和坡度变化。
山地地貌的形态多样,包括山脉、峡谷、峰林、溶洞等,具有独特的景观和生态特征。
山地地貌的形成与地球构造运动、气候条件和地表岩石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山地地貌的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地球各大山脉和山系中,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石灰岩地区,如中国的桂林山水、云南的石林等。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地下水的作用密切相关,地下水在石灰岩中流动,通过溶蚀作用形成各种形态的洞穴和石林。
地貌演化与环境变化
地貌的形成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如风、水、冰等,通过侵蚀和堆积作用不断改变地表形态。
侵蚀与堆积
平原地貌的形成与河流、冰川、风力等外力作用有关,其中河流作用是最主要的因素。
平原地貌的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和河口三角洲地区,如中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地区,具有独特的溶蚀特征。
喀斯特地貌的形态多样,包括溶洞、石林、地下河等,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
环境变化影响地貌演化
02
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植被覆盖变化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影响地貌的侵蚀和沉积速率,进而影响地貌演化。

地理学中的地貌学习

地理学中的地貌学习

地理学中的地貌学习地貌学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和形成原因。

通过对地形、地势、地表覆盖物及其空间组合的研究,地貌学为我们解读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构造和自然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地貌学的定义、研究内容、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地貌学的定义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其动力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研究范围广泛,从大尺度的陆地与海洋地貌到小尺度的微地貌及细颗粒分析都包含在内。

地貌学对于理解地球表面的演化,探索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表过程以及评估自然环境变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貌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地貌类型是指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地貌的分类和描述,包括高山、平原、丘陵、峡谷等。

地貌形成原因涉及地质、气候、水文等多种影响因素。

2. 地貌演化与地质构造:地貌演化是指地球表面形态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通过地貌的演化研究,可以推测地球内部构造和地壳运动的特征。

3. 地貌与土地利用:地貌对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地貌类型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也不尽相同。

研究地貌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对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4. 微地貌和细颗粒分析:微地貌研究主要针对小尺度的地貌特征,如河床形态、土壤剖面等。

细颗粒分析是指对地表物质的颗粒组成和颗粒大小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地表物质的来源和运动途径。

三、地貌学的研究方法地貌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解读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演化过程,主要包括:1. 野外地质考察:野外地质考察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和采样,收集和分析地形、地层、岩石及其他地貌要素的数据。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包括航空摄影、卫星遥感等,利用遥感图像获取地表信息,了解大尺度地貌和地表覆盖特征,如高程、植被覆盖等。

3. 海洋探测技术:海洋探测技术主要包括声纳探测、多波束测深等,用于了解海洋底部的地貌特征,如海底地形、深海河谷等。

地貌学

地貌学

绪论何为地貌?地貌学的定义是什么?地貌(landform):又称地形,系固体地球表面(通常简称地表)起伏状态的总称。

地貌学是关于地球形态的科学。

地貌学是研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固体地球表面的物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布等规律的科学。

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地貌形成演化的过程和机制的研究,即在某种力(内营力或外营力)的作用下,地表物质的运动及其变化。

地表形态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并不只是由一种内营力或外营力塑造而成。

地貌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地貌研究的意义何在?科学意义:在于“地貌”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气-地、水-地、生-地之间的界面。

(理论)实践意义:在于“地貌”乃是人类生存的依托及一切活动的基地。

(实践)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什么叫风化作用?何为残积物?简单地说,地表岩石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变化叫风化,引起地表岩石变化和作用叫风化作用。

详细点说,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崩解和破碎,变为松散的碎屑物,甚至产生新的矿物,这种在原地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称为风化作用(weathering)。

风化作用的结果:风化壳与残积物。

残积物(eluvium)是指地球表面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以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

它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运动,但是其化学成分与母岩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何为风化壳?什么是红色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我国南北方风化壳的颜色为何不同?风化带的深度由于风化作用的因素、方式和强度的不同而不同,从地表向地下依次出现全风化带、强风化带和弱风化带,以致在垂直剖面上形成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这些残积物所组成的整个复杂剖面的总体,称为风化壳。

风化壳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特征。

红色风化壳(砖红壤风化壳): 是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进行到晚期阶段的产物。

它的组成物质除粘土矿物以外,还有大量的游离的Fe2O3, Al2O3 以及与SiO2所组成的凝胶。

地貌学-知识点(终极版)

地貌学-知识点(终极版)

地貌学-知识点(终极版)第一章:绪论要点:1.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地貌学: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进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内容: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依照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第四纪地质学: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进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地层、古气候、生物、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认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照,拟定第四纪地质年代表。

研究第四纪环境,包括地壳运动的特征、气候的演化及生物界的进展历史,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分支学科:新构造运动学、古冰川学、第四纪古地理学、古人类学等。

2.新生代以来的地质年表全新世(1.17万年)更新世(2.588百万年)3.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研究地质学的一具很重要的现实主义原理是“将今论古”,即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现象的办法去了解地质历史阶段的地质过程。

为研究前第四纪的地质历史,有必要对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举行研究。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农业生产、工业和民用建设等都在现代地表和第四纪地层上举行,农业区划、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水电工程、道路工程、厂矿和港口建造、地下水勘探、砂矿勘测等都需要举行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勘察工作。

4.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别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办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点;3.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密切联系,地貌工作者必需具有较充实的第四纪地质理论基础,才有也许对地貌进展的趋向举行预测性的研究, 研究第四纪地层时又往往借助于地貌学的办法。

1.地貌学是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2.地貌学的理论和办法又是新构造运动和地震地质研究的重要手段,因此地质界以为地貌学是动力地质学或物理地质学的一部分;3.第四纪地质学是历史地质学的一具分支,它把第四纪自然环境作为其研究的要紧内容。

地貌学

地貌学

《地貌学》第一章绪论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是四年制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

地貌学也有较为广泛的实用性,如在土地科学、城乡建设规划、水利、交通和港口工程的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地貌学知识均可发挥相应的作用。

教学重点:地貌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内外营力的概念及地貌形成中的作用第一节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一)、地貌及地貌学地貌(landform):固体地球的表面形态特征地貌学(Geomorphology):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形成动力的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发生和发育规律的研究、以及组成地貌的沉积物等的研究。

(三)地貌学的研究目的 :揭示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相互作用、岩性和地质构造以及作用时间三方面影响下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便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合理地利用有利的地貌条件,改造不利的地貌条件。

二、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一)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地貌形成的营力主要是两种——内力和外力1.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内力:指由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转能引起的作用,它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火山和地震等。

作用: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地表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2.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外力:是指地球表面以太阳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流水和生物等外力所起的作用。

按照外力的性质可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以及生物作用、人类活动的作用等;按照外力的作用方式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块体运动等。

作用:外力在地貌形成过程中是不断地把高地上的风化物质搬运到低地,逐渐夷平高地和填平洼地,使地表的起伏平坦化。

3.内、外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内力和外力在地貌发育过程中始终是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作用效果相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地质地貌学 pdf

地质地貌学 pdf

地质地貌学地质地貌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地质和地貌特征的学科,对于理解地球的自然历史、预测地质灾害以及规划人类活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地质地貌学的文章:地质地貌学:探索地球表面的奥秘地质地貌学是一门跨越地质学和地理学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质和地貌特征。

通过深入了解地质地貌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然历史、预测地质灾害以及规划人类活动。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质地貌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

一、基本概念地质地貌学中的“地质”指的是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演化历史,而“地貌”则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形态及其形成和演变过程。

因此,地质地貌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尺度,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等多个领域。

二、研究内容地质地貌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貌形态与分类:研究各种地貌形态的特征、分类和形成机制,如山地、平原、河流、湖泊、海岸等。

岩石圈与构造地貌:研究岩石圈的结构、构造和运动,以及构造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2、气候地貌:研究气候因素对地貌形态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地表过程的作用。

3、水文地貌:研究地表水的运动、侵蚀和沉积作用,以及水文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4、土壤与土地利用:研究土壤的形成与演变,以及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5、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地质地貌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实地调查、室内实验分析、遥感技术应用和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获取丰富的地质地貌数据,深入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

1、野外实地调查:通过实地考察和测量,获取第一手的地质地貌数据,如地形测量、岩石类型鉴别、土壤剖面观察等。

这些数据对于理解地表过程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室内实验分析:通过实验室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各种地质和土壤样品的成分、结构和性质。

例如,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技术手段,可以分析岩石的矿物组成和结构;通过土壤理化分析,可以了解土壤的性质和形成过程。

地貌学

地貌学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地貌发育:固体地球表面复杂多样,高低起伏的地貌及其组成物质,在内动力,外动力作用以及两者共同的作用下发生风化、剥蚀、移位、运动,以地貌形体本身发生的种种变化的总称地貌动力:内动力作用:内动力作用泛指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产生的作用力外动力作用:外动力作用概指以太阳辐射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等作为能源,通过大气、水、生物等对固体地球表面所产生的作用。

风化:指十分接近地表的或直接暴露于地面的岩石,处于新的地球表层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发生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的环境中发生的种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风化:地表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作用,也不形成新矿物的作用称为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空气、水及生物中的某些化学成分与岩石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发生化学作用,这种化学作用不仅使岩石结构发生变化,而且也使岩石组成成分发生变化。

生物风化:生物的风化是指由生物的生长和分解产物对岩石的矿物所起的物理的和化学的破坏作用。

剥蚀:泛指地表岩石矿物物质受外动力作用而移离原地剥蚀速率:某范围平均单位时间内的由剥蚀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厚度的损失量。

沉积:剥蚀物质在各种动力——输移介质(如水、重力、风力、动物等)中发生位移,当输移动力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减弱时,输移物质与输移介质分离发生重聚集而停在底质上,建造出心的地貌形体或改变原地貌形体。

地貌形体:指地球表面形形色色的高低起伏的各个局部的(长、宽、高、)地面坡度等形态要素组合构成的空间体状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表起伏单元。

基本地貌形体指标:地貌形体在地表的存在与分布范围。

正向地貌形体:相对于某一近似水平面或周围邻近的另一地貌形态为凸起的形态。

负向地貌形体:相对于该水平面或周围邻近的地貌面为凹下的形态。

地貌结构:指某地或地域范围内不同的地貌类型系统的各种地貌类型的时空组合关系。

坡地:又称斜坡面或坡面或坡地面,是倾斜角大于2度的倾斜地面。

地貌学原理 pdf

地貌学原理 pdf

地貌学原理
地貌学原理是地貌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用于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以及其形成和演化的过程。

以下是地貌学中的一些重要原理:
1.建造原理:地貌学认为地貌是地壳构造、岩石性质和地质
历史的反映。

地壳构造活动,如地震、隆起和沉降,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岩石性质决定了地貌的抗侵蚀性和侵蚀速率。

2.侵蚀和沉积原理:地貌的形成和演化主要由水、风、冰等
侵蚀和沉积作用驱动。

水的河流和海岸侵蚀、风的风蚀、冰的冰川侵蚀和融化等过程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地貌。

侵蚀和沉积过程遵循一系列规律和原则,如河流的塑造力、风蚀的风蚀作用和冰川的冰川作用。

3.动态平衡原理:地貌形态和地貌过程之间存在动态平衡。

在一定的地质时间尺度上,地貌形态会经历侵蚀和沉积的平衡过程。

侵蚀削减地面并形成沉积地层,而沉积地层则保护地面不再受到严重侵蚀。

这种动态平衡决定了地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4.地形发育律:地貌形态的发育律是指相同条件下地貌形态
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例如,在相同的岩石和气候条件下,断陷盆地的形态和发育过程有其一致的规律。

地形发育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机制。

5.环境变化原理:地貌的形成和演化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地壳运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会导致地貌的改变和重塑。

通过分析环境变化和其对地貌的影响,可以推断过去环境变化的特征和过程。

这些原理在地貌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有助于理解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地貌学原理为地球科学的综合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地貌学课堂教案》word版

《地貌学课堂教案》word版

《地貌学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 掌握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3. 能够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和成因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地貌形成因素、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和成因2. 教学难点:地貌形成因素的综合分析、地貌类型的识别和判断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地貌形成因素和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和成因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貌学知识3.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四、教学准备1. 教案:准备详细的教学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等2. 教学PPT:制作教学PPT,配合讲解和展示地貌学知识3.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地貌案例材料,用于案例分析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2. 讲解地貌学的基本概念:讲解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地貌的定义、分类等3. 讲解地貌形成因素:讲解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地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貌学知识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和成因6. 总结与作业布置: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地貌学基本概念和地貌形成因素的掌握情况。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作业的完成质量进行评估。

七、教学拓展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地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对地貌现象的直观认识。

2. 相关书籍推荐:推荐学生阅读地貌学相关书籍,加深对地貌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学术讲座:邀请地貌学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效果。

2.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意义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农业生产方面地形高低、地面坡度和坡向、地面的物质结构等是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重要因素。

为此结合农业生产编制的地貌图是农业区划的基础图。

2、工程建设方面在进行道路工程,水库坝址选择、河道港口整治、城市规划及厂址选择时,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是必要的前期工作。

3、砂矿和油田的普查与勘探砂金、砂锡、钨砂、独居石及金刚石等,是经各种外动力和坡积、冲积、洪积或冰川堆积等作用才富集成矿的。

镍和铝土矿大多分布在古夷平面上的风化壳中;可依据砂矿分布特点来追溯原生矿床。

在油田勘探和开发方面,利用河流、三角洲和湖泊沉积的特征和规律,研究油田沉积的环境,用岩相与古地理方法对比含油层,已作出有效的成绩。

4、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地下水的补给、循环和排泄密切受到地貌条件、沉积物的性质和地质构造的控制。

浅层地下水的赋存于河床相的砂砾层中,除了与地貌条件有关外,主要取决第四纪堆积物的性质及其成因类型。

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分和岩相资料,能够提供找寻和评价地下水、工程建筑原料和工程地基的依据。

5、理论意义研究地质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原理是“将今论古”,即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现象的方法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过程。

为研究前第四纪的地质历史,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乃是必须的。

二.地貌学成因的戴维斯三要素学说地壳运动、外力作用和时间三要素。

地质结构(岩石与地质构造)营力发育阶段(时间和阶段)“地形是构造、作用和时间的函数”。

岩性不同、地质构造不同、作用营力不同、经受作用的时间长度或发育所处的阶段不同,都会导致地貌形态不同。

反过来说,地貌形态的差别,可从岩性、构造、营力、历史或阶段等方面得到解释,或找出原因。

三要素说的提出,明确了地貌形成的内因是岩石与构造,外因是营力,以及其形成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必然经过不同的阶段。

三.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人类的出现及其物质文明的出现与发展;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的冰川作用;十分活跃的地壳运动;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三.内外地质营力对地貌形成和演化的意义1、内力作用造成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并引起岩层的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除火山喷发、地震等现象外,内力作用一般不易为人们所觉察,但实际上它对于地壳及其基底长期而全面地起着作用,并产生深刻的影响。

地球上巨型、大型的地貌,主要是由内力作用所造成的。

2、外力是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起的作用。

它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块体运动,流水、冰川、风力、海洋的波浪、潮汐等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生物甚至人类活动的作用等。

外力作用非常活跃,而且易被人们直接观察到。

第二章一.静态构造地貌的类型和特征1、水平岩层构造地貌水平构造在地貌上表现为平原或高原。

高原受河流切割形成构造台地或低山丘陵,山顶如有硬岩层覆盖则形成方山或桌状山。

当岩层软硬相间时,则可形成阶梯状台地。

①、构造高原②、构造台地和方山③、崖壁和峡谷地貌④、丹霞地貌2、褶皱构造地貌地壳运动时水平岩层受到挤压而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称为褶皱,其中每个弯曲称为褶曲,在褶皱影响下所成的地貌,称为褶皱构造地貌。

①原生褶曲构造地貌它指未经外力破坏或受破坏轻微的背斜和向斜所成的地貌,如背斜(构造)为山(地貌),向斜为谷地的地貌。

这种地质构造形态与地形起伏相吻合的地貌又称为顺地貌。

事实上,顺地貌一般很少见到,大多数是已破坏了的蚀后构造地貌。

②次生褶曲地貌背斜和向斜经过长期侵蚀,都会受到严重破坏,原来受它支配的地貌也会发生重大变化,结果是背斜快速下蚀成为谷地,向斜下蚀较慢反而高起成为山地,这种地质构造形态与地形起伏相反的地貌,又称为逆地貌或地貌倒置。

③多褶曲的山地地貌世界上常见的褶皱山脉大多数是由多列的褶曲山地和谷地组成。

更复杂的褶皱山脉是由一系列强烈褶皱曲,如倒转褶曲、平卧褶曲或逆掩断层推覆构造体等山地组成。

事实上,该类山地的构造形态大部分已经被破坏,影响山地形态的主要是岩性,古老而又坚硬的岩石形成山岭,软弱的岩石及断层带形成谷地。

3、单斜构造地貌向一个方向倾斜的岩层称为单斜构造,它可能出现在已被破坏的背斜两翼,已被破坏的穹窿构造的四周,盆地的外围,掀斜的水平岩层或断层的掀斜层等处。

单斜地貌主要有单面(斜)山和猪背山。

4.穹窿构造地貌5、断层构造地貌①断层崖②断层线崖③断层谷二.为什么山地地貌往往具有多层性特征由于大规模的地壳整体抬升形成广大的高原地区,构造运动停止后,由于风化作用首先沿着解理密集带、构造裂隙发育地带开始形成“V”字形峡谷。

接着,“V”型谷不断扩大,地貌切割零乱破碎,终极形成山地。

如果一直处于地壳稳定阶段,山地会继续剥蚀,最终削峰填谷趋于平原化,后形成平地即准平原。

这是次完整的构造旋回。

如果间歇性的地壳上升,所以其发育到山地后,地壳又上升为高原接受剥蚀。

由于原始的剥蚀起点不同,所以形成高低不同的山峰,而山脊大致在同一平面上称为夷平面。

如果多次间歇性地壳上升就可形成山地的多级地貌。

三. 简述准平原和夷平面的概念和区别准平原:由于风化堆积使平原不平整的地带削峰填谷,形成类似平原的平地。

夷平面:由于地壳抬升,原来的平原地貌或准平原风化剥蚀形成山地,而山脊大致在同一平面上,该平面是一假象的平面称为夷平面。

第三章一.试区别土壤、残积物和风化壳1.概念不同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份的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称残积物。

由残积物所组成的覆盖于地壳表面的整个复杂剖面的总体,称为风化壳土壤是以各种风化产物或松散堆积物为母质层,经过生物化学作用为主的成土作用改造而成。

2.残积物与风化壳残积物是风化壳的一部分,而风化壳则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3.残积物与土壤土壤是残积物的表层,经成土作用发育而成,即经有机酸对残积物发生生物化学作用,使土质富含腐殖质而具有肥力。

残积物与土壤最根本的区别是它不具有肥力。

其次土壤形成速度比风化壳和残积物的形成快得多。

二、风化作用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类型有: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物理风化是指有胀缩的变化引起的机械崩解作用。

化学风化指岩石表面在水、氧气、二氧化碳作用下产生溶解、结晶和水化、水解,碳酸化和氧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

生物风化指生物在其生长和分解过程中,使岩石矿物受物理和化学作用。

三种风化作用在自然界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同时交替进行。

影响因素:1、气候因素,气候对风化的影响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量来实现。

2、地形因素,坡度、高度和切割程度的不同,是风化的深度、厚度和强度有所差别。

3、地质因素,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都直接影响风化作用。

岩石的抗风化能力取决于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而各种矿物对化学风化的抵抗能力,即他们的相对稳定性差别很大。

三、如何根据滑坡的类型、因素及其发育阶段对滑坡进行防治。

滑坡的类型:1、按物质组成,土质滑坡,粘土滑坡,黄土滑坡,碎屑堆积层滑坡。

2、按滑动面与掩体结构面之间的关系1、同类土滑坡,顺层滑坡,切层滑坡3、按滑坡体厚度,浅层滑坡,中层滑坡,深层滑坡4、按运动形式,牵引式滑坡,推动式滑坡影响因素:1、岩性条件,滑坡主要发生在含有亲水性岩土矿物岩体中。

2、地质构造条件,构造软弱面易于发生滑坡3、地貌条件,一切具有临空面的天然和人工斜坡,坡度在20~40°间,坡脚有河流掏蚀地段,使岩体失去支持,易发生滑坡,4、气候和水分条件,雨季大量地表和地下水渗入滑体和滑动面,寒冷气候区的冻融作用,河流水位上涨浸润岸坡滑动面,易于发生滑坡。

5、地震,地震引起滑动面松动,土层液化。

6、人工活动。

整治措施:1、消除或减轻水对滑坡的的作用,即排除滑坡地表水、地下水和防止水对坡脚掏蚀。

2、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即改变滑坡外形,降低滑坡重心和修建支挡建筑物而增加滑坡抗滑力。

四、冲积物、洪积物、冰碛物判别标志洪积物特征,由洪流形成的沉积物叫洪积物。

洪积物在河口所形成的扇状堆积体叫洪积扇。

1、物质成分单一,不同冲沟洪积物岩性差别大。

2、分选性差,3、磨圆度低,一般为次圆状及次棱角状。

4、层理不发育5、不具二元结构而呈多元结构。

冲积物特征:冲积物都是在流动的水体中以机械方式沉积的碎屑物,1、分选型较好2、磨圆度较好3、成层性较清楚4、具有韵律性5、具有流水成因的沉积构造。

冰碛物特征1、缺乏分选2、结构趋向于块体状,没有平整的纹理或均匀的层理3、组成的成分为各种矿物和岩石的混合物,其中有些曾经长途搬运而成多面体岩块4、冰碛物中有擦痕石和具有微弱擦痕的颗粒5、长条形碎屑物可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6、由于沉积期间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可能比周围其他沉积物更坚实,7、岩屑形状以次棱角占优势8、冰碛层可能位于具有擦痕的基岩或沉积底床上五、试述侵蚀沟的类型及其发育是发育在坡地上得小型流水侵蚀沟谷。

按沟谷的大小和发育形态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细沟,切沟,冲沟,坳谷。

细沟阶段、切沟阶段、冲沟阶段、坳谷阶段。

六、泥石流产生和诱发的因素有哪些?在斜坡或沟谷中的碎屑物质被水浸润后,形成饱含泥沙的固相、液相的快速流体。

形成条件,1、源区有足够数量岩屑2、通道区沟谷横断面窄而深,纵向坡陡而多岩坎,有利于泥石流加速3、一旦松散碎屑物被水饱和,摩擦阻力减小,在重力和其他触发因素作用下即可爆发泥石流。

4、在暴雨中心地带或冰雪融化季节,尤其是持续小雨之后继之暴雨,最易触发泥石流。

七、环流及其对河床地貌的发育的影响单向环流作用下,凹岸表流集中而且下沉,能量增大,一方面使河岸受到侵蚀后退,另一方面河底也冲成深槽,而凸岸是底流上升处,加上水流分散,能量减少,因而发生堆积形成边滩,上下游两个深槽之间,同样是底流上升处,也同样发生堆积形成浅滩,浅滩多半是洪淤、枯冲,而深槽则洪冲、枯淤。

八、河谷地貌的组成因素河谷由谷坡和谷底两大部分组成,谷底由河床及河漫滩组成,河床是河谷中最低部分,它有经常性的水流,在它两侧为高起的河漫滩,它只是在洪水泛滥时才被淹没。

第四章一.试述河漫滩的形成过程河漫滩(Floodplain)是河流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它是河流侧向侵蚀和河床横向迁移过程中形成的。

最原始的河漫滩出现在年青时期的V形谷内,由于河流的侧向侵蚀,使谷坡逐渐后退,谷底开始展宽,在河弯的凸岸处形成狭窄的和由粗大砾石所组成的雏形滨河床浅滩。

雏形河漫滩形成以后,谷底进一步扩宽,滩面再度淤高,洪水时由于滩面水深变浅而流速减小,洪水中的大量悬移质就可以在那里沉积下来,构成由粉沙及粘土组成的沉积层,形成真正的河漫滩。

二.何谓河流冲积物的二元相结构河漫滩在沉积上具有二元结构的特点:上部为细粒的河漫滩相堆积,如粘土及粉沙等,是洪水泛滥期的堆积,故河漫滩又有泛滥平原之称.下部为粗粒的河床相堆积物,如砾石、卵石和粗沙,代表河床侧向移动过程中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