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 第一章 绪 论

合集下载

1.地貌学--绪论-1

1.地貌学--绪论-1
他们是当代地貌学的奠基人。
1.侵蚀循环学说
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地貌发育的因素,是地貌学中 第一个系统阐述地貌发展的古典理论,对地貌学 的发展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其不足之处是, 在思想方法上过于简单化,忽视了地貌发育过程 中许多因素的变化。实际地貌的发育是非循环模 式,而是旋迴性的;同时,他把地壳上升和侵蚀 作用人为地分开,也是一个严重的失误;其次, 他只注意到河流的下切作用,而忽视了其它形式 的流水作用。
3)垂直切割深度
指一个地貌单元内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高差。 根据地貌的垂直切割深度,可将地貌分为:平原,丘 陵,山地。
4)地面坡度
坡度对研究现代地貌过程和了解地貌发育有很强 的重要作用。根据坡度可以对地貌进行分类。前苏 联学者根据地面的平均坡度将地貌形态分为: 平坦平 原(< 0.5 o),波状平原(0.5-1 o ),平原丘陵(14 o ),丘陵(4-7 o ),山地(7-24 o ),高山(> 24 o )。
搬运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
内 力 地 质 作 用
(通过地面流水、地下水、 湖泊、沼泽、海洋、冰川、 沉积作用 风等地质外营力进行) 重力作用(崩塌、潜移、滑动、流动作用) 成岩作用(压实、胶结、结晶作用) 水平运动 构造运动 升降运动 地震作用 侵入作用 岩浆作用 喷出作用 变质作用
2 地貌学与地形学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 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地形学仅研究地球表面起伏。 地形=地貌 地形学≠地貌学
(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地形。 包括地球表面形 态及其形成动力的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发生和发育规律的研 究、以及组成地貌的沉积物等的研究。 (三)、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从历史的角度看,它、环境学、文学、历史学等 众多学科领域中都需要掌握和了解地貌科学知识。 另外,任何一种外力作用在塑造地貌形态的同时,也形 成第四纪堆积物。因此,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常从不同的 角度去研究同一对象。 因为两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地 貌学侧重于研究外表,第四纪地质学侧重于内容。

第一章 地貌学绪论

第一章 地貌学绪论

二、地貌学 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1.寻找矿产:冲积砂矿、三角洲地区找油 2.铁路、大型水工建筑、港口的 勘测:青藏铁路— 溶洞、冻土,港口泥沙淤积、侵蚀,水库修建后的 岸坡稳定。 3.农业生产:山区找水、karst地区地表水渗漏、地 下溶洞、水土流失 4.国防:
三、地貌学发展简史
地貌学的发展主要是从19世纪中叶以后才逐渐成长 起来的。 1.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 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 “ 解释性的地貌描述法”; “地貌是构造、营力和发育阶段的函数”; “侵蚀循环学说” 2.彭克的坡面发育理论 彭克的坡面发育理论 凸形坡、凹形坡、直线坡
a.原始缓倾斜地面;b.幼年早期;c.幼年晚期; d.壮年早期;e.壮年晚期; f.老年期; g.侵蚀回春,进入下一阶段的幼年期
山坡上部平行后退,坡 麓地带形成十分平缓的 基坡。 两条河谷之间地形坡面 的演化。
3.我国地貌学的发展
2000多年前的“禹贡”;1000多年前的“水经注”;公元17 世纪 的徐霞客游记;近代的地方志等。 李四光先生对庐山第四纪冰川的研究;王竹泉先生对黄河河 谷发育的研究;杨钟健先生对我国地文期的研究等等; 地文期— 区域地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相当一定的地质时 期,以地貌发展阶段所代表的时期,称地文期。 此外,关于黄土及黄土地貌、中国海岸、中国喀斯特、中国山 地、华北平原、中国砂矿以及其它小区域地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 研究。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水利建设、铁路选线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根治与开发黄河的任务中,黄土高原 水 土保持的地貌调查;
地貌学
教学参考书
1.地貌学教程 杨景春主编 1985年高教出版社 2.河床演变学 钱宁/张仁/周志德1987年科学出版社 3.岩溶学概论 任美锷/刘振中 1983年商务印书馆 4.河流地貌学概论 沈玉昌/龚国元 1986年 科学出版社 5.地貌及第四纪研究进展 测绘出版社 1991年 6.地貌学原理 杨景春/李有利 北大出版社2001年8月 7.地貌学导论 吴正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 8. 海岸环境和地貌过程导论 杨世伦主编2003年海洋出 版社

地貌学绪论

地貌学绪论

温湿气候地貌带位于中纬地区,年平均温度在 ℃左右, 温湿气候地貌带位于中纬地区,年平均温度在10℃左右,降水量 在600~800 mm,流水是地貌形成的主导因素,在欧亚大陆东部 ~ ,流水是地貌形成的主导因素, 受季风的影响,降水集中在夏季, 受季风的影响,降水集中在夏季,流水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都 很强烈, 很强烈,欧亚大陆西部 受海洋气候影响, 受海洋气候影响,降水 分配均匀, 分配均匀,流水的侵蚀 作用和堆积作用不及东 亚季风气候区那样强烈。 亚季风气候区那样强烈。
• 雅鲁藏布江的河谷阶地 雅鲁藏布江的河谷阶地
地貌在不断变化发展。地貌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 地貌在不断变化发展。地貌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 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以河流地貌为例, 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以河流地貌为例,
假定某一准平原地区,地壳抬升后趋于稳定状态,气候不变, 假定某一准平原地区,地壳抬升后趋于稳定状态,气候不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貌将按下列模式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貌将按下列模式发展。地貌发育的不同阶 段,地貌特征和地貌组合都是不同的。作为三维空间的地貌 地貌特征和地貌组合都是不同的。 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形成三维空间和时间组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 的四维空间的总体。用四维空间思维来研究地貌, 的四维空间的总体。用四维空间思维来研究地貌,不仅可以 了解现今地貌特点和恢复地貌演变过程, 了解现今地貌特点和恢复地貌演变过程,还可预测地貌发展 方向。 方向。
第二节 地貌学的学科分类
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 边缘科学。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点, 边缘科学。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点,各个国家的地 貌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 貌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美国的地貌学是地质科学 的一个分支, 的一个分支,欧洲一些国家的地貌学则属于自然地 理学的范畴, 理学的范畴,还有一些国家的地貌学则是属地理 学和地质学两门科学之中。 学和地质学两门科学之中。

地貌学第一章绪论分解

地貌学第一章绪论分解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地貌空间 分布规律
地貌成因 地貌形态
地貌演变过程
(一).地貌形态
1、地貌形态要素 地貌的外表形态相似于一些常见的 几何形体,如圆锥形、角锥形、扇形以 及其它更复杂的几何形。 每一形态都是由面、线、点所构成 的。 这些地形面、地形线和地形点叫做 地貌要素或形态要素,它们决定了地貌 形态的几何特征。
(3)丘陵(Hill)
丘陵是指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其高差一般小 于200m。 一般采用单指标—高差来划分丘陵类型: 缓丘 <20m
低丘
中丘 高丘
20—50m
50—100m 100—200m
(4)山地(Mountain)
山地是指地势相对高起、地面起伏较大的地区,其海拔一 般大于500m、起伏高度大于200m。 一般采用双指标划分山地类型: 海拔 起伏高度
二、知识结构
内外营力
内外营力
地貌形成与演变
地貌形成与演变
构造岩性
构造岩性
时间
时间
绪论
地貌学的发展与现状
地貌学的发展与现状
地貌学的实践意义
地貌学的实践意义
三、学习目标
1、掌握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了解地貌形态的多样性,掌握地貌基本形 态类型及其分类指标和方法; 3、深刻理解在内外营力、地质构造、岩性、 作用时间的影响下,地貌形成和演变的原理 和规律,培养地貌的综合分析能力; 4、了解地貌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各个历史时 期人类对地貌的认识、地貌学研究成果、杰 出的地貌学者的学术思想和著作,重点了解 地貌学最新发展成就; 5、了解地貌学的实践意义。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形态,即各 种各样的地形。 地球表面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 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地球表 面形状是指地壳表面由松散碎屑物或岩石构 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 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因而,地貌学 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即各种规模的地 表起伏形态的总和。

地貌学第一章 绪论

地貌学第一章 绪论

地貌形态由点、线、面组成,可以定量地 描述地貌形态要素的特征,如山峰的高程、坡 度等。根据《中国1:1000000地貌图制图规 范》,我国地貌基本形态类型分为平原、台地、 丘陵和山地;台地和丘陵按其相对高度可以进 一步划分次一级类型,山地按海拔和起伏度再 进一步划分山地类型。
地貌形成与发育是内外营力、地质构造与 岩性、作用时间的函数,地表形态在这三方面 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并表现出显著的 演变规律。对地貌成因的研究十分复杂,需要 综合地、唯物辩证地分析。这方面的研究是地 貌研究的核心、重点和难点。
但是,在某个具体时期和某个具体地区, 这二种作用力总是不平衡的。在某一时期和 某一地区,一种营力占了主导地位;而在另 一时期和另一个地区,可能是另一种营力占 了优势。
从地貌的长期发育史看,内力在地表变 化过程中通常都起着构成地表大型地貌骨架 的作用,或隆起成为高山高原,或下沉成为 海洋盆地,从而增大地势起伏。而外力作用 主要是将地表夷平,使高地蚀低,低地填高, 从而减小地势起伏,且在此过程小塑造出各 种丰富多彩的外力地貌。
(1)平原 平原(Plain)是指地面较平整(一般平均坡度
小于7°),最高点一般在边缘,且一般没有坡度 大于10°和高差大于30m的坡坎形态。
(2)台地(Platform)
台地是指具有较陡的台坡(一般坡度大 于10°)和 坡度较缓的台面(一般坡度小 于7°),台面水平投影面积一般大于台坡 投影面积,台坡高差大于30m的形态。
2、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来 说,则有水平分布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
(四)地貌演变过程
地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地貌演变过程受 构造运动、外营力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地貌 发育的不同阶段,地貌的结构和地貌的组合都是 不同的。作为三维空间的地貌体,随着时间的推 移而不断变化,形成三维空间和时间组成的四维 空间组成的四维空间的总体。用四维空间思维来 研究地貌,不仅可以了解地貌特点和恢复地貌演 变过程,还可以预测地貌发展方向。

大学地理-地貌学-第一章绪论PPT课件

大学地理-地貌学-第一章绪论PPT课件
? 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 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 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 – 山地的阴坡、阳坡的气温差异 – 降水在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差异、焚风效应
? 地貌对生物的影响;
– 山地垂直景观带:长白山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高大山地常成为生物物种迁徙的屏障
地貌学
主讲教师:李鸿凯 lihk431@neΒιβλιοθήκη
13159563062 环科楼205
.
1
参考书目
? 杨景春,李有利编著:《地貌学原理》修订版,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3。本书是根据作者1985年编写 的《地貌学教程》修订改编。
? 它较系统地介绍了地貌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 基本研究方法。本书以地貌营力系统为纲进行章节 划分。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包括坡地地貌; 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荒漠 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以内营力为主形成的 地貌有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 貌;火山和熔岩地貌。地貌与环境、灾害是当前人 类面临的重要问题,本书也专门列了两章进行介绍。 本书对各种类型地貌的特征、成因和种种变异都从 构造、气候、人类活动和岩性等方面进行评述和解 释,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严谨。构造地 貌部分立足于动态分析,具有一定的深度。对于国 内外地貌学的经典的和现代的理论,以及各种典型 地貌实例,采用融会于全书之中的方法进行介绍。 全书各章还精选了一些典型地貌照片,使本教材更 为生动。
7
网站资源
? /gesc/kygz/dmx/ 西北师范大学地 貌学精品课程,地貌学习可参考相关章节的课件。
? http://162.105.149.18/Geomorphology北京大学地貌学精 品网站。授课教案包括许多国内外案例。

地貌学 第1章 绪论

地貌学 第1章 绪论

风成地貌
冰川地貌(天山1号冰川)
冻土地貌
丹霞地貌
喀斯特地貌
河流地貌
海岸地貌
生物地貌
贝壳堤
2. 内力地貌(内生地貌)
• 以内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
• 静态构造地貌 • 活动构造地貌 • 火山地貌等。
3. 人为地貌
• 包括露天采矿场、运河、渠道和梯田等。
采石场
大运河
红旗渠
• 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 • 一种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
种地貌过程,例如在黄土高原植被的破坏加速 了区域的水土流失,通过人工种树种草,就可 以使侵蚀作用减弱。
• 另一种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 育方向。例如修建梯田,使平滑的山坡具有阶 梯状结构,修筑河坝,使河流改向,从而改变 冲积扇与冲积平原的发展道路。
(三)河道与港口整治
• 例如黄河下游为游荡性河道,对两岸的 人类生活和生产建设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地貌学为河道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又 如,山门峡水库的冲淤与渭河下游纵剖 面的调整、长江中下游的截弯取直和分 汊河道的治理等。
• 大的港口的地貌研究,如拦门沙的形成、 淤泥质海滩的发育等。
(二)动态研究方法
• 野外观测实验 • 室内模拟实验 • 动力过程分析 • 过程反映模型 • 地貌演变与灾害预测、预警等
泥石流野外观测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 灾害所在云南东川设 立的泥石流观测站, 对泥石流进行动力学、 静力学、降水、泥石 流冲淤变化、堆积扇 波谱反射特征等项目 观测,装备有泥石流 自动化观测系统、泥 石流图像解析系统等。
• 70年代以后,地貌学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地 貌学与邻近学科相互渗透,地貌学的研究方法 也日趋精密,逐步将河流动力、海洋动力和冰 川动力等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同时,由于古地 理、古气候、沉积环境、海平面变化、新构造 运动、冰芯、黄土-古土壤序列、深海沉积等 研究的开展,地貌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领 域也更加广阔。

地貌学知识点归纳

地貌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和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2)地球内营力:地球表面以下的作用力;例如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3)地球外营力:地球表面以上的作用力,例如流水、波浪、冰川、风等4)戴维斯“侵蚀轮回”学说:第二章坡地地貌1)风化作用:露地表的岩石,受到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沙粒和黏土,这种作用被称为风化作用2)崩塌及形成条件: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条件:地形条件:坡度和高度;地质条件: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气候条件:温差大,降雨季节;地震因素;人为因素:开挖3)倒石堆的发育示意图形成过程:4)滑坡及影响因素: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条件:地下水、地表水、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地震、人为因素5)滑坡的作用力:6)坡积裙: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的坡地上,形成片面状水流,在这种水流作用下,地面物质被侵蚀搬运使坡面降低,称为坡面水流侵蚀;被侵蚀的物质堆积在坡脚外,被称为坡积物,它们围绕坡地边缘分布,形似衣裙,称为坡积裙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和漩涡流横向环流:在弯曲河道中,从凸案由睡眠流向凹岸的水流表流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漩涡流:当水流绕过障碍物,如沙坡的脊部、河床基岩岩槛以及各种人工建筑物时,都会产生旋涡流2)溯源侵蚀:从源头、河口或瀑布向上游侵蚀,称为溯源侵蚀3)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准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能再向下侵蚀,这一基准面称为侵蚀基准面4)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水文状况的改变、构造运动、岩性的差异、气候变化、5)河漫滩的形成与发展:6)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经济活动7)洪积扇的结构:洪积扇的结构多事砂砾互层和砾石层中夹砂透镜体或砂层中夹砾石透镜体8)三角洲与三角湾:三角洲:在潮流作用很强和河流挟沙很少的河口,涨潮时潮流一很快的速度溯河而上,形成强烈侵蚀,退潮时积蓄的河水和潮流一起沿河而下,加强了退潮流的力量,强烈冲刷河道,形成喇叭形的河口叫三角湾9)河流阶地的成因:具有较宽的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10)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水系的高地11)断头河:河流袭夺后,夺水的河流称袭夺河,被夺水的河流称被夺河,被夺河的下游因上游改道而源头截断,称为断头河12)河流地貌的发育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初始阶段,称幼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平衡阶段,称壮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终极阶段,称老年阶段第四章岩溶地貌1)岩溶水的分带:垂直循环带、过度循环带、水平循环带、深部循环带2)溶沟与石芽:溶沟和石芽是石灰岩表面的溶蚀地貌,水流沿石灰岩表面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突出的部分,称为石芽3)干谷、盲谷和伏流:干谷:是岩区的干涸河谷,由于地壳上升,岩溶水的水平循环带下降,或上游河道水流流入落水洞成为地下洞,原有由地下水喝上游河道补给的河流失去了水源,因而变成干谷盲谷:在岩溶区,常见河谷上游从某一陡坝下的泉眼涌出,而河流流向的前方又有一落水洞,河水沿落水洞流入地下,这种上下游封闭的谷地称为盲谷伏流:转入底下的河流暗流段,叫伏流4)峰林和峰丛:峰丛:峰丛是由上部为耸立的锥形山峰和下部相连的基座组成的石灰岩山峰群峰林:高耸林立的散布石灰岩山峰的组合5)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6)岩溶地貌的发育阶段性:幼年期阶段、青年期阶段、壮年期阶段、老年期阶段第五章冰川地貌1)雪线及其影响因素雪线:在高山和高纬地区,地表降雪的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相等的界限,称为雪线影响因素:温度、降水量、地形2)冰川冰的形成过程:积雪变成冰川是先由新雪变成雪粒,再由雪粒变成冰川冰,最后形成冰川3)冰川的类型:1.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气候冰川和大陆性气候冰川2.按冰川形态、规模和所处地形条件,可把冰川分为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4)冰斗、刃脊和角峰冰斗: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蚀地貌之一,它位于冰川的源头;典型的冰斗是一个围椅状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地;刃脊: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角峰:几个冰斗后壁所交汇的山峰,峰高顶尖,称为角峰5)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这些小丘为羊背石6)终碛堤与鼓丘:终碛堤: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7)常见的冰川地貌:冰蚀、冰碛、冰水堆积地貌第六章冻土地貌1)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冬季土层冻结,夏季全部融化,叫~多年冻土:多年处于冻结状态的土层,或至少连续3年处于冻结状态的土层,称为~2)活动层: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每年夏季融化,冬季冻结,叫~3)影响多年冻土厚度的因素:1.气候影响:大陆性半干气候较利于冻土的形成,而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不利于冻土的发展,因而在欧亚大陆内部的半干旱气候区的冻土南界北纬47°比海洋性气候影响较大的北美冻土南界北纬52°要更南一些,另外,在纬度和高度相同的条件下,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的冻土厚度比海洋性气候区的要大 2.岩性的影响:砂土导热率高,易透水,不利于冻土形成,黏土导热率低,不易透水,有利于冻土形成,泥炭的导热率最低,最有利于冻土的发育;在连续冻土带,往往在超市黏土区的永冻层顶面埋深比砂砾石区的要浅,厚度比砂砾区的也要大,在不连续冻土带,泥炭黏土组成的地区往往发育许多岛状冻土 3.坡向和坡度的影响:坡向和坡度直接影响地表手太阳辐射的热量,阳坡日照时间长,受热多余阴坡,因而在同一高度、不同坡向冻土的深度、分布高度和地温状况都不同;4.植被和雪盖的影响:冬季,植被和雪盖阻碍土壤热量散失,夏季,植被和雪盖减少地面受热,因此,在有雪盖和植被的地区,地面年温差小;4)冻土的热状态剖面图与地温年变化深度:5)石环的形成过程:石环是由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一种环状冻土地貌,石环是冻土中颗粒大小混杂的松散砂砾层,由于饱含水分,经频繁的冻融交替,产生物质分异形成的,过程:活动层中的大小混杂的砂砾,冬季先从地面冻结,砂砾层空隙中的水冻结膨胀,地面和砂砾层中的砾石一起被抬高,砾石下部尚未冻结而出现空隙,砂土填入或水深入形成冰透镜体,夏季,活动层上部解冻,由于砾石和砂土的导热率不同,砂土中的冰先融化,地面逐渐回降到原来位置,但砾石下部仍未冻结状态,这时一些大颗粒碎石或砾石却比周围含水砂土位置相对升高,等砾石下部冰开始融化时,砾石周围的砂土向砾石下部移动,填垫在砾石下部,当活动层全部融化后,砾石却相对抬升了一段距离,在这种冻融过程反复作用下,打的石块就逐渐被顶托到地面除上述垂直方向的冻融迁移外,还有水平方向的迁移;水平方向的迁移是在活动层上部和地表进行的,在含水较多的细粒砂层中,冻结是体积膨胀要比含水较少的粗粒碎石层的大,结果含水较多的细粒砂层就形成一个微微向上凸起的膨胀中心,分布在表层的砾石从膨胀中心向四周移动,解冻时,由于砾石和含水砂土的导热率不同,先融化的细粒砂土回到原来的位置,填充了融化后的空隙,等到砾石下部也融化时,砾石则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凸出在地面上,则向四周较低的部位移动,最后形成以砾石和碎石为边缘的石环6)冻土发育的空间差异:冻土发育不仅要有一定的低温,而且还与一定湿度有关,因此,处在同一低温条件下,由于湿度的不同,冻土地貌发育的程度在空间上也不一样第七章荒漠地貌1)风的搬运作用:风携带各种不同粒径的沙粒,使其发生不同形式和不同距离的位移,称为~2)风积物的特点:1.颗粒粒径一般只限于1mm以下2.风机无的粒度均一,比湖沙、河流沙河海滨沙的分选都好3.风成沙的磨圆度高4.沙粒表面有许多凹坑,这时沙粒在运动过程中相互撞击形而成,这种现象只限于大沙粒小于的颗粒这种现象不明显5.有些石英砂表面有溶蚀痕迹和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沉积物,6.风成沙一般以石英为主,有少量长石和各种重矿物如角闪石、绿帘石等,容易磨损的矿物经风搬运大都磨成更小的颗粒被吹扬到更原地地方,如云母在风成沙中很少见到3)雅丹: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龚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4)新月型沙丘的形成过程:由于沙堆的存在使地面起伏、风沙流经过沙堆时,使近地面的风速发生变化,在沙堆顶部风速较大,沙堆的背风坡风速较小;从沙堆顶部和绕过沙堆两侧的气流在沙堆背风坡产生涡流,并将带来的沙粒堆积在沙堆后的两侧;形成马蹄形小洼地,这时就形成盾状沙丘;如果风速和沙量继续增大,沙堆背风坡的小凹地就将进一步扩大,背风坡相对最大高度接近沙丘最高位置.从沙堆顶部和两侧带来的沙粒在涡流的作用不断堆积在沙堆丘部的两侧,形成雏形新月形沙丘;雏形新月形沙丘再进一步扩大和增高,使气流在通过它的顶峰附近和背风坡坡5)脚部分时,产生更大的压力差,从而在背风坡形成更大旋祸,使原有浅小马蹄形洼地扩大,从迎风坡吹越沙丘页的流沙,在沙丘顶部附近的背风坡处难积,当增长到一定程度,沙粒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沿背风坡下滑,落在洼地内,再被涡流吹向两侧堆积,这时就形成典型的新月形沙丘6)常见的风成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第八章黄土地貌1)黄土沟间地貌:黄土沟间地貌可分为塬、墚、岇三种类型,它们的形成和黄土堆积浅的地形起伏及黄土堆积的流水侵蚀都有关2)黄土地貌的发育阶段:黄推堆积时期的地貌发育阶段和黄土堆积后的侵蚀地貌发育阶段3)常见黄土地貌: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谷间地地貌、黄土谷坡地貌和黄土潜蚀地貌第九章海岸地貌1)海岸的动力作用:波浪、潮汐、海流和河流波浪作用:海岸地貌形成过程中最为活跃的营力之一,风对海面作用,使水质点作圆周运动,海面水体随之发生周期性起伏,形成波浪潮汐作用:潮汐是在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下发生的海面周期性涨落现象,潮汐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潮汐的涨落,使海面发生周期性的垂直运动,海面涨落过程称为涨潮和落潮,二是使海面水体产生水平方向整体运动,形成潮流海流作用:海流的形成可由风的作用,气压梯度、海水密度和温度、江河淡水注入以及潮汐等影响所致海啸作用:海啸是突发的海底断层错动,海底滑坡,海底火山喷发或者划入海洋中的陆上滑坡引起的巨型波浪2)海面变化的影响因素:潮汐,风暴、海啸引起的上涨和贿赂,也有第四季的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均衡作用、沉积物堆积等原因引起的长期海面升降变化第十章大地构造地貌1)构造山系的分布与特征:大致分为两大带:一是环绕太平洋沿岸的构造山系带,二是为略呈东西向的横贯亚洲、欧洲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特征:1.时代较老的构造山系,山体经受不同时期的挤压而发生复杂的褶皱和断裂,不仅造山作用时期形成的构造形迹发生再变形,新生代地层也发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2.山体常有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有些山地不同时代的多期侵入体3.山体的边缘有大规模的正断层和相邻的下沉盆地的沉积厚度加在一起,高差可大10千米4.山地呈断块抬升或拱区抬升,改变地形特征,水系重组,地貌变形或错位,并能发育多及夷平面5.这些山地长石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频繁地带6.构造山西都有很厚的地壳,深部在所谓的山根,2)大陆裂谷的成因:裂谷形成的力源问题:大陆裂谷是地壳拉张的结果,在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炽热的地幔上升流的作用使岩石圈上拱呈穹隆外形,由于地幔上升流造成岩石圈上拱引起的区域拉张,岩石圈不断变薄,最终导致穹隆破裂,下陷形成谷地裂谷形成过程中的扩展问题:裂谷形成发展过程是先在某一地段开始破裂,然后再从这里向远端扩展,裂谷的形成阶段:根据谷内的沉积物粒度特征,可把裂谷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奠定盆地的基础,地形经过长期夷平作用而起伏很小,侵蚀切割作用很弱,在古风话壳之上沉积细粒沉积物,第二阶段:盆地大幅下降,地形高差大,盆地两侧山地侵蚀作用加强,因而在盆地内堆积粗粒物质3)海沟-岛弧地貌:。

地貌学整理资料

地貌学整理资料

坡地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坡地物质风化、岩石破裂或已具备大量松散物质;二是坡地上的 不稳定块体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侵蚀、搬运和堆积。 第一节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 岩屑、沙粒和粘土等。 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
(三)形成崩塌的条件 1,地形条件:包括坡度和坡地相对高度,一般大于33度的山坡不论岩屑大小,都可能发生移动。 2,地质条件: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等 3,气候条件:如日温差和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物理风化作用较强,易发生崩塌。 4,地震因素 5,人为因素 (四)崩塌堆积地貌和结构 1,崩塌堆积地貌: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锥体,称倒石堆。 崩塌的物质结构:组成倒石堆的物质多为大小不一、棱角明显的碎石。一般来说较大岩块可以滚落到倒石堆的边缘 部位,而较小的碎屑多堆积在倒石堆的顶部。 从垂直剖面上看,较粗大的岩屑分布在倒石堆的下部,向上逐渐变细。 ★如何判断崩塌不再继续? 如果倒石堆表面大多为细小岩屑,并有植物生长,甚至发育了土壤,而且山坡也比较平缓(小于30度),则说明倒 石堆不在发育,对道路、渠道无害。 第三节 滑坡 概念:斜坡上的大块岩土,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 特点:一般情况下滑动速度缓慢;特殊情况如暴雨或地震,滑坡速度可以很快。 (一)影响滑坡的各种因素 1,地下水:降低土壤细粒间的吸附力,使土体失去粘结力,减小摩擦系数。 2,地表水:河水等对河岸的侵蚀;浸润作用。 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在岩层倾向与斜坡倾向一致,而岩层倾角小于斜坡倾角最易形成滑坡;页岩、泥灰岩易 发生滑坡。 4,地震。对滑坡起触发作用。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5,人为因素:人工挖土,破坏斜坡稳定而使滑坡体发生滑动。

地貌学

地貌学





(一)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上的构造地貌 1、新生代褶皱山带 欧亚板块与非洲、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形成的 连绵的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 2、大陆裂谷带 位于非洲东部高原的大陆裂谷代表着陆壳拉张作 用正在发展为新的板块的边界构造活动带。




(二)板块内部相对构造活动带上的构造地貌 1、褶皱断块山脉 陆地上许多巨大的山系常常属于褶皱构造地貌,如 天山、秦岭、祁连山、乌拉尔山、阿帕拉契亚山脉等。 这些山脉曾经是古生代的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因为板 块碰撞遭受到强烈的挤压褶皱运动;中生代后期,特别 是新生代后期又成为板块内部以断块运动为主的伴有褶 皱的强烈构造活动带,形成现代山脉。 由于这些山脉经历了古生代的以褶皱为主的板块碰 撞阶段,新生代的板块内部块断活动阶段,故称为褶皱 块断山脉。 2、断块山和断陷谷 在古生代的板块内部稳定区,由于新生代的块断运 动,形成有些以断块山为主,有些以断陷谷为主的块断 构造地貌。 断块山地:华北太行山、贺兰山、鲁西山地、江西 庐山等。 断陷谷地:汾渭盆地等。




2、背斜、向斜地貌 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负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3、穹隆山地地貌 是指地下岩浆和塑性岩盐向上挤入盖层,以 及其他原因使得盖层拱起而成的穹隆构造与短轴 背斜构造上发育的地貌形态。 (三)火山熔岩地貌 1、火山口 2、火山锥 3、火山熔岩丘 熔岩垄岗 4、熔岩台地和高原



(二)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的大陆边缘 在太平洋周围广泛分布着活动大陆边缘,它 是构造活动最强烈的板块边界,是世界上地震震,还有中浅源地震。 太平洋型的大陆边缘又可以分为二类:一是 由海沟和陆源山脉组成的安第斯型的大陆边缘, 另一是由海沟、火山岛弧、弧后盆地组成的东亚 型的。

《地质与地貌学》课程笔记

《地质与地貌学》课程笔记
-类型:
-热荒漠:气候炎热干燥,如撒哈拉沙漠。
-冷荒漠:气候寒冷干燥,如青藏高原的荒漠。
-海岸荒漠:受寒冷海流影响,如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
8-2风蚀地貌
-形成过程:风力侵蚀岩石表面,形成独特的地貌形态。
-主要形态:
-雅丹地貌:风力侵蚀形成的狭长土柱。
-风蚀城:风力侵蚀形成的一系列台地和塔形地貌。
-沉积作用:当冰川融化时,携带的物质被释放并沉积下来,形成冰碛物。
10-3冰川地貌
-冰蚀地貌:包括U形谷、冰川擦痕、冰斗等。
-冰碛地貌:如终碛堤、侧碛堤、中碛堤等。
-冰河湖和冰河峡湾:由冰川侵蚀形成的湖泊和峡湾。
10-4冻土地貌
-定义:冻土地貌是指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由于地表或地下冻土的存在而形成的地貌形态。
-转换边界:如圣安德烈斯断层,板块沿水平方向相互擦过。
2-3地球的基本特征
-化学组成:地球主要由氧、硅、铝、镁、铁等元素构成,这些元素构成了地壳、地幔和核心。
-物理性质:包括地球的形状(扁球体)、重力场、磁场和弹性性质。
-内部结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和核心。
2-4地球的构造
-断裂和劈裂:矿物受外力作用时分裂成光滑或不规则表面的特性。
-比重和密度:比重是矿物的重量与同体积水的重量比,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质量。
-其他物理性质:包括解理、断口、弹性、挠性、磁性等。
3-4常见矿物
-硅酸盐矿物:构成了地壳中的大部分矿物,如长石、石英、云母等。
-金属矿物:包含金属元素的矿物,如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等。
-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直接从岩浆中结晶形成,而次生矿物则是经过后期地质作用(如风化、沉积)形成的。

地貌学-知识点(终极版)

地貌学-知识点(终极版)

地貌学-知识点(终极版)第一章:绪论要点:1.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地貌学: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进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内容: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依照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第四纪地质学: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进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地层、古气候、生物、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认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照,拟定第四纪地质年代表。

研究第四纪环境,包括地壳运动的特征、气候的演化及生物界的进展历史,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分支学科:新构造运动学、古冰川学、第四纪古地理学、古人类学等。

2.新生代以来的地质年表全新世(1.17万年)更新世(2.588百万年)3.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研究地质学的一具很重要的现实主义原理是“将今论古”,即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现象的办法去了解地质历史阶段的地质过程。

为研究前第四纪的地质历史,有必要对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举行研究。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农业生产、工业和民用建设等都在现代地表和第四纪地层上举行,农业区划、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水电工程、道路工程、厂矿和港口建造、地下水勘探、砂矿勘测等都需要举行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勘察工作。

4.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别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办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点;3.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密切联系,地貌工作者必需具有较充实的第四纪地质理论基础,才有也许对地貌进展的趋向举行预测性的研究, 研究第四纪地层时又往往借助于地貌学的办法。

1.地貌学是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2.地貌学的理论和办法又是新构造运动和地震地质研究的重要手段,因此地质界以为地貌学是动力地质学或物理地质学的一部分;3.第四纪地质学是历史地质学的一具分支,它把第四纪自然环境作为其研究的要紧内容。

地貌学知识点

地貌学知识点

地貌学知识点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坡地地貌1.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倒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2.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耀、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裂和分解,形成大小别等的岩屑、砂粒和黏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

3.倒塌:歪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挪移,称为倒塌。

倒塌堆积地貌:沿歪坡倒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倒石堆(岩屑堆)。

倒石堆的平面形状大多呈半圆形或三角形,有时好几个倒石堆连接在一起呈带状。

倒石堆的表面纵剖面坡度除与岩屑本身的休止角有关外,与岩屑下部基坡的坡度大小也有非常大关系,基坡缓,倒石堆的坡度也缓。

P11页图4.滑坡:歪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妨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坡面整体向下滑动。

形态特征:滑坡体、滑坡面、滑坡壁、滑坡裂隙、滑坡阶地和滑坡鼓丘。

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P21):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流面向凹岸的水流(表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具延续的螺旋形向前挪移的水流,称横向环流。

可分为四种: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集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

2.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水流在流淌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挪移的作用,叫河流搬运作用。

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

3.河床纵剖面: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领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

河床横剖面呈一低洼槽形。

从源头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连线。

4.河床纵剖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别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操纵,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别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5.妨碍河床纵剖面进展的因素:(1)水文事情的改变可使河流中水量、水流流速和含沙量变化,使河床发生侵蚀或堆积。

01 第一章绪论

01 第一章绪论

(二)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 第四纪沉积物 • 是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基础。 • 是记录第四纪期间所发生的各种地质事件 的载体。 • 包含着大量地质环境信息。
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包括: 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包括:
1. 沉积物的成分:化学成分、矿物成分 沉积物的成分:化学成分、 2. 沉积物的粒度: 粒度划分与沉积岩相 沉积物的粒度: 同 3. 沉积物的颜色、分选、磨圆、层理等, 沉积物的颜色、分选、磨圆、层理等, 4. 沉积物的成因 5. 沉积物的形成年代
5. 第四纪构造运动
• 第四纪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 的一部分。 • 第四纪构造运动控制着第四纪 沉积。
第四纪虽然短暂,但地壳运动始终 在进行着,而且在有些地区还很活 跃,特别是火山活动和地震直接影 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这是第四 纪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 近年来全球发生的几次强烈地震就 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运动的直接表现。 • 针对当前地震发展的趋势,深入研 究第四纪地壳运动,尤其是全新世 地壳运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地壳运动活跃
• 大陆和海底的垂直升降和水平运动速度加快。 • 晚新生代以来,地球处于一个广泛的和强烈的造 陆运动时期。 • 晚新生代地壳运动的特征是大陆高度增大,海底 加深。 3. 出现人类 • 人类的出现表明地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是第 四纪的标志之一。 • 第四纪也称为“灵生纪”或“人类纪”。
第四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
通过研究第四纪期间所发生的各 种地质事件,来恢复第四纪地质 历史的科学。
(一)第四纪环境的变迁 1. 气候的剧烈变化 • 第四纪期间,地球表面中高纬地区发育大 面积冰川 • 冰川发育对大气环流、海面变化、生物迁 移产生了巨大影响。

地貌学第1章 绪论

地貌学第1章 绪论

第三节
地貌学的发展简史
地貌学主要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 的。随着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的需要,使它从地
理学、水文地质学、测量学和地质学中分化出来,形
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南依次为昆仑山(T)、唐古拉山(J)、冈底斯山(K2—E)、喜马
拉雅山(N—Q)。显然,这些山脉的分布特征和中生代末期以 来印度洋板块不断向北俯冲,并与欧亚板快碰撞有密切关系。
(二)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
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有沿纬向呈水平分布的规律 和沿山地的垂直分布规律。这种分布规律和一定的气候条件 有关。决定气候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降水量。温度从赤道向 两极降低,亦随绝对高度而递减,前者称为气候的纬度(水 平)分带,后者叫做气候的高度(垂直)分带。 一般低纬山区较高纬山区的高度分带明显。实际上,山区 地貌的高度分带只大体上分出上部冰雪地貌和下部流水地貌。
析地貌的不同要素的特征。
2. 地貌的基本形态和形态组合
自然界的地貌形态常以单个形态或形态组合的方式存在。
通常将地貌形态当中较小、较简单的地貌形态称为地貌基
本形态,例如冲沟、沙丘、冲积锥等。另一类范围较大,是包
括若干地貌基本形态的组合体,称为地貌形态组合,例如山地、
荒漠等。 地貌形态组合可以是简单的同一时代同一类型的地貌组合, 也可以是复杂的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地貌组合。一般较大的地 貌都是复杂的地貌形态组合体。
二、地貌的相对等级
地貌规模极其悬殊,按相对大小,并考虑地质构造基础、 塑造地貌的营力分为以下等级: 星体地貌: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其形态、大小、海陆分 布等总体构成了星体地貌特征。 巨型地貌:即地球上的大陆和洋盆,是高度上具有显著差 异的两类地貌, 由内力作用形成。

地院地貌学知识梳理

地院地貌学知识梳理

地院地貌学知识梳理第一章绪论内营力: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

如地壳运动和岩浆运动。

外营力:来自地球外部的造貌营力,要紧来自太阳能和重力。

如流水、风、波纹、冰川、冻融、地下水、重力、人类的作用等。

内力为主、外力为辅;总体平衡,时空别等;并且浮现,彼此消长;内力暴烈而别常显示;外力缓和而一如既往。

四大过程: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两类动力:内营力、外营力动力的三个层次:物理化学、生物、人类五种要紧的外动力:重力、流水、冰川、风力、波纹潮汐近岸流考点一@戴维斯“侵蚀旋回学讲”以对湿润气候区的研究为基础假设:原始地貌是单一的平原;该平缘故地壳迅速抬升,达到一定高度后,地壳长期稳定。

(缘故:惟独地壳上升,才干使河谷纵剖面高于平衡剖面,造成下蚀条件;地壳上升后稳定,即往后的地貌是由外力过程形成的,使咨询题便于分析);外力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湿润气候环境)流域地貌的演化要先后记忆4个时期:幼年期(Youth):V形谷;地貌演化速度快;河流下切侵蚀加强,纵比落加大,浮现许多跌水,瀑布,没有冲积平原,分水岭宽广且平整,没有被分割;河谷别断加深;——平整的地面逐渐被切割得支离破裂壮年期(Maturity):早期:V形谷;开始浮现冲积平原;分水岭形态尖锐;河床上浮现砂和砾石堆积;流域地形起伏达到最大;河谷停止加深;——崇山峻岭,高山深谷;后期:河谷变得宽浅;延续狭窄的冲积平原;分水岭被逐渐侵蚀,变得浑圆;地形起伏趋于减少;沉积物发育,冲积平原逐渐展宽;河流变得弯曲;——低山丘陵老年期(Old Age):准平原形成;少数抗蚀能力强的岩石形成侵蚀残丘;河谷展宽,河流曲折崎岖,冲积平原宽广,多发育牛轭湖相沉积——波状起伏回春期(Rejuvenation):在河流的老年期,假如地壳再次抬升,导致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下落,河流下切将形成新的侵蚀时期,即回春期,这时候,河谷表现出一些幼年期的特征,但老年期的形态还是明显(返老还童)这种回春现象能够发生在侵蚀旋回的任何时期,而别必等到完成一具完整的侵蚀旋回之后才发生导致河流发生加速下切的因素有:1构造抬升2侵蚀基准面落低3流量增加侵蚀旋回理论的别完善之处:冰期-间冰期海平面的升落作用能够使许多地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回春作用。

安师大《地貌学》教案01绪论

安师大《地貌学》教案01绪论

《地貌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唯点内余:1.地貌学的性质2.内外力、岩性及构造等因素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本幸内永: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形成动力的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发生和发育规律的研究、以及组成地貌的沉积物等的研究。

(H)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它脱胎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是属于二者之间的边缘学科。

另外,任何一种外力作用在塑造地貌形态的同时,也形成第四纪堆积物。

因此,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常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同一对象。

(四)地貌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相互作用、岩性和地质构造以及作用时间三方面影响下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便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合理地利用有利的地貌条件,改造不利的地貌条件。

二、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地貌形成的营力主要是两种一一内力和外力。

1.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内力指由地球内能所发生的作用。

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地表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2.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以太阳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流水和生物等外力所起的作用。

按照外力的性质可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以及生物作用、人类活动的作用等;按照外力的作用方式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块体运动等。

由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因而外力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另外,在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中,常常不是由单一的外营力起作用,而是由多种外营力组成一定的外力组合同时起作用,这属于气候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外力在地貌形成过程中是不断地把高地上的风化物质搬运到低地,逐渐夷平高地和填平洼地,使地表的起伏平坦化。

地貌学 第一章绪论

地貌学 第一章绪论


西欧: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美国:地质学范畴;
我国:地貌学在地理学界和地质学界都受到一定的重视,也可以 说,我国的地貌学是随着地理科学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成长起来的
二、地貌学学科分类
地貌学的现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地貌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它逐渐从
定性描述转入数理分析和定量研究。在实际应用方面更加强了。

野外研究方法 形态研究:包括形 态的特征,组合, 分布和测量。 组成物质研究: 包 括物质的颜色,形 态特征(例如:球 度,磨圆度等) 形成条件的研究: 包括新构造运动状 况,地质与构造特 征,各种外力特征。 地貌过程的观测 地貌成因分析

室内研究方法 地形图分析 遥感分析 沉积物分析 粒度分析 化学分析 矿物分析 扫描电镜分析 模拟研究 年代分析 14C测年 K-Ar法 铀系法 释光(TL,OSL) 古地磁
地貌学 Geomorphology
地球上有哪些地貌类型?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
东 北 平 原
长江三角洲平 原
珠 江 三 角 洲 平 原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1
我国划分标准:海拔 > 5000 m:极高山 3500 ~ 5000 m:高山
1000 ~ 3500 m:中山
500 ~ 1000 m:低山 < 500 m:丘陵 (相对高度<300 m)

均变论
现在是过去的钥匙
地球表面现代进行的过程可以解释过去
的过程 在假设物理化学法则不随时间变化的前 提下以现代观察到的事实可以解释过去 地球的历史 过去发生的地质事件和现代进行的相同 地质事件 大致以不变的速率运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地貌学这个名称,在各种语言中虽有不同的拼写方式,如:geomorphology(英语),géomorphologie(法语),地形学(日语),геоморфология(俄语),Geomorphologie(德语),等。

但从构词上可看出,它们大都由三个源自希腊语的词根geo(地球),morphe(外表形状、面貌),Logos(论述)所组成,表明这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的学科。

地球表面(简称“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

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简称为“地形”或“地貌”。

因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Landforms),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解放前,这门科学在我国被称为“地形学”。

1956年后,我国的一些学者倡议,把“地形学”改称为“地貌学”,自此,地貌学这个名称才逐渐得到普遍使用。

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成因各异。

主要是内营力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

以河流地貌为例,假定某一准平原地区,地壳抬升后趋于稳定状态,气候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貌将按下列模式发展。

首先,河流在被抬升的地面上下切侵蚀,这时河网还很稀疏,河谷之间有宽广平坦的河间地,河流纵比降较大,河谷横剖面多呈“V”字形,谷坡陡峭,崩塌、滑坡等作用较强烈,谷坡与河间地之间有明显的坡折,处于这种情况,称为河流发育的初期阶段,或称幼年期。

随后河道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横剖面加宽,河流纵剖面渐渐趋于平缓,谷坡也变缓加长,河间地形呈浑圆状的山岭,,处于这种情况,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中期阶段,或称壮年期。

再进一步发展,河流下切侵蚀逐渐减弱而趋于停止,分水岭缓慢降低,河流的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而蜿蜒,这时就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或称老年期。

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

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性,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

如美国的地貌学是被归入地质学的范畴;而在西欧,地貌学则被视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实际上,地质学视地貌为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地貌去认识地质,故较突出地貌成因的分析与发育历史的重建;而自然地理学,视地貌为一项自然环境要素,注重人类活动受地貌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利用与改造,故侧重人地关系的研究。

在我国,地貌学在地理学界和地质学界都受到一定的重视,也可以说,我国的地貌学是随着地理科学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成长起来的。

二、地貌学发展简史人类一开始由于生存上的需要,即频繁地接触地形,识别地形,利用地形,改造地形,不断积累地貌知识。

但是,地貌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则是近代的事。

回溯这段历史,将会加深我们对地貌学基本性质的理解,认识各主流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盛衰的因由。

从史前人类的一些聚居点的地貌位置(如我国北京的周口店和西安的半坡)可以看出当时人类对一些有利地形的识别与利用(如洞穴和沿河阶地)(具体一点哦)。

自有文字以后,人类的地貌知识得到记载,并不断积累与传授,从浩瀚的历史文献中,可追溯出地貌知识的发展。

以我国为例:早在西周(公元前8世纪前)的《诗经·大雅·笃公刘》中,已有岗(丘陵)、塬(平原)、隰x í(低湿地)等地貌类型名称的记载。

北魏(6世纪)郦道元的《水经注》,除对黄河、长江等沿河的地形、气候等特点作了详细记载外,还对地形的形成作了一些正确的解释。

如记孟门山时,即指出河流流水侵蚀作用可形成峡谷地形。

唐代颜真卿(708—784)在《抚州南城县麻姑仙坛记》中,已有“东海三为桑田”的海水进退的概念。

北宋杰出的自然科学家沈括(1032—1096)所著的《梦溪笔谈》对海陆变迁更作了科学的解释。

他根据太行山崖间发现的螺l u ó蚌b àng 壳化石砾石层,认为大陆“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流所湮耳”。

指出海变陆是由于河流堆积的结果;同时又指出由于流水侵蚀(称“冲激”)山地(以雁荡山为例)而造成了山峰与深谷。

明代的地理考察家徐霞客(1586—1641)在《徐霞客游记》中对河流侵蚀作用阐述得更为透彻,认为陡崖地貌是河流侵蚀的结果,如称“水凿成矶j ī(水边突出的岩石或小石滩)”,“江流出山,山削成壁,流回流转,云根迸出”。

他还提出“程愈迫则流愈急(距离侵蚀基准面(海洋)愈近、流程愈短的,则多险滩。

)”的科学见解。

此外,他对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地貌作了最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为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清代孙兰(约1638—1705)在《柳庭舆地隅说》中,提出了“变盈流谦”说,称:“流久则损,损久则变,高者因淘洗而日下,卑者因填塞而日平,故曰变盈而流谦”。

其对地形形成作用已具有蚀积平衡的概念,认识到侵蚀和沉积是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

他还解释地形形成是三种力量,即“有因时而变,有因人而变,有因变而变”,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内、外力作用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等。

例如,他认为“因时而变者,如大雨时行,山川洗涤洪流下注,山石崩从,久久不穷,则高下易位”。

这里指出了由于降雨而出现片流和暴流的侵蚀作用,使地形发生变化,即高地削平,低地填高。

又如人为作用,亦可改变地形,他说:“因人而变者,如凿山通道,地道顿异。

”他提出的“有因变而变者”是指一种突变力量,包括内力因素,如说:“因变而变者,如土雍山崩,地震川渴,忽然异形,山川改观。

”此外,我国劳动人民在社会和生产实践中,利用有利地形和应用地貌知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都江堰、万里长城和大运河长存至今,就是明证。

可惜的是,受封建制度的长期束缚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现代地貌学的首先出现不是在中国,而是在西欧和北美。

地貌学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出现。

按时间顺序,以主流的地貌发育基本理论为依据,现把地貌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下列四个时期:(一)孕育时期(18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上半叶)这个时期也就是现代地质学与现代地理学的创建时期。

地理学家对地貌形态及其分布的描述和地质学家对地貌地质作用的认识,为现代地貌学的萌发,提供了壮实的种子和肥沃的土壤。

应特别指出的是:罗蒙诺索夫在《论地层》(1763)中提出,地球表面的形态是由于内力与外力的斗争和冲突而形成,必须从发育过程来认识地表形态。

赫顿(J.Hutton)于1788年发表巨著《地球的学说》,认定地形演变是地质发展的组成部分,明确指出:“今天是过去的钥匙”这个地学研究的经典概念。

依据这个概念,莱伊尔(C.Lyell)发展出地质学研究的一个根本原理——“均变论”,又称为“现实主义原理”,首见于《地质学原理》(1830)。

在这本地质学的经典巨著中,莱伊尔引用了许多地貌作用与地貌变化的事实,尖锐地批判了灾变论。

经典性的均变论包括四个均变的假定,即:自然法则的均变(法则的规定不随时空而变),自然作用的均变(作用的种类与性质不随时空而变),作用速率的均变(总体作用强度基本稳定或缓慢地变化)和地球性状的均变(地球性状在整体上不变,无始无终地循环运动)。

在当时,这些假定的目的,是为了奠定据今论古的研究方法,以反对带宗教、神学、唯心论和不可知论等色彩的错误观点与方法。

依据这个学说,现今进行着的改变地壳形态的地质作用,同样也以基本相同的强度作用于地质历史的各个时期。

因此,过去的地质事件可以用今天观察到的地质作用和现象去加以解释、研究和认识。

地貌作用属地质作用,地貌是地质作用过程的结果,是时间的产物、历史的产物。

所以,均变论给人们解释地貌的存在,分析地貌的成因,重建地貌的发育历史和预测地貌的今后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地貌学得以创立和发展。

值得指出,后来的研究证明,经典均变论的后三项假定(“本质性上的均变论”)是不正确的。

因为地球的存在条件和状态,在过去和现在一直都在变化,而且是在缓变中有多个突变,使变化过程表现为阶梯状的、变速率的、非循环的发展。

但是,其第一项假定(“方法论上的均变论”)一直得到肯定,并奉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前提依据。

地貌学孕育于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它接受两个母体的遗传,吸收两个母体的养分,均变论的假定和现实主义的研究方法,从一开始就在它身上打下了烙印。

(二)创建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地貌学的出现,适值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经济上升发展时期。

正是这种经济发展对矿产、土地、水力和水等资源进行调查与开发的迫切需要,促使了这门界于地质学与地理学之间的新学科产生和发展。

例如:阿尔卑斯山区的水利开发,要求对流水和冰川地貌发育作深入、具体的研究。

美国在南北战争结束后,致力于西部自然资源的调查、开发与交通建设,地形测量与分析成为了探路先锋。

美国西部的地质构造在地貌上有明显的反映,这个天生的条件使美国在地质调查中尤其注重地貌的地质内涵的分析,因此,使地貌学脱颖而出。

成为独立学科的奠基性理论——吉尔伯特(G.K.Gilbert)的地貌律,鲍维尔(J.W.Powell)的侵蚀基准面概念,与戴维斯(W.M.Davis)的地貌成因三要素(构造、营力、时间)原理和地貌循环(旋回)学说,首先系统地来自美国,这决非偶然。

这些理论依据的主要实例,都是来自在美国进行的开发调查,特别是这些学者的野外考察,显示了地貌的野外调查和实例研究是地貌学的生命线。

类似的情况也见诸于西欧,阿·彭克(A.Penck,老彭克)的《地表形态学》(MorphologiederErdoberflache,1895)是最早的地貌学教科书之一,以个人的大量野外成果为依据,其冰川研究尤为突出。

英法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处,其掠夺性的开发涉及不同自然区的地貌。

与美国相比,英法的地貌研究显得多样,特别注意气候地貌问题。

创建时期的地貌学有较浓厚的美国色彩,作为这门新学科奠基者的戴维斯,终生执教,在课堂上善于用简图作讲解,又精于逻辑演绎、推理、归纳,为地貌学发展培育了众多英才,自成一体,影响深远,在地貌学界有戴氏学派之专称。

这个奠基学派使地貌研究从纯形态描述转为“解释性描述”即成因探索,并开创了地貌学的历史研究方向。

(三)发展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体现赫hè顿均变论与达尔文进化论基本观点的戴氏学派仍占统治地位,地貌随时间呈有顺序的循环演变的观点仍被人们普遍接受,在较迟才发展地貌学的国家尤其如此。

戴氏继承者洛贝克(A.Lobeck)的《地貌学——地形研究导论》(1936)和桑伯瑞(W.D.Thornbury)的《地貌学原理》(1954)被长期地和普遍地用作教科书就是一个明证。

在此数十年间,戴氏的地貌循环虽受到不少批评,其中以瓦·彭克(W.Penck,小彭克,1924)和金氏(L.C.King,1953)较为强烈,但作为戴氏学说核心的地貌随时间而有固定顺序演变的观点,并未被触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