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损及磨损理论
磨损及磨损理论

第一节 概 述
任何机器运转时,相互接触的零件之间都将因相对运动而产 生摩擦,而磨损正是由于摩擦产生的结果。由于磨损,将造成 表层材料的损耗,零件尺寸发生变化,直接影响了零件的使用 寿命。从材料学科特别是从材料的工程应用来看,人们更重视 研究材料的磨损。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能源的1/3~1/2消耗 于摩擦,而机械零件80%失效原因是磨损。
表表面面存存在在明明显显粘粘着着痕痕迹迹和和材材料料转转移移,,有有较较大大粘粘着着坑坑块,块在,高在速高重速 载重下载,下大,量大摩量擦摩热擦使热表使面表焊面合焊,合撕,脱撕后脱留后下留片下片片粘片着粘坑着。坑。
黏黏着着坑坑密密集集,,材材料料转转移移严严重重,,摩摩擦擦副副大大量量焊焊合合,,磨磨损急损剧急增剧加增,加, 摩摩擦擦副副相相对对运运动动受受到到阻阻碍碍或或停停止止。。 材材料料以以极极细细粒粒状状脱脱落落,,出出现现许许多多““豆豆斑斑””状状凹凹坑坑。。
所以磨损是机器最常见、最大量的一种失效方式。据调查轮,胎压联痕(SEM 邦德国在1974年钢铁工业中约有30亿马克花费在维修上,其5中000X) 直接由于磨损造成的损失占47%,停机修理所造成的损失与磨损 直接造成的损失相当,如果再加上后续工序的影响,其经济损失 还需加上10%一20%。
摩擦痕迹 (350X)
此时虽然摩擦系数增大,但是磨损却很小,材料迁移也不显著。通常 在金属表面具有氧化膜、硫化膜或其他涂层时发生轻微粘着摩损。
(2)涂抹:
粘着结合强度大于较软金属抗剪切强度,小于较硬金属抗剪切强度。 剪切破坏发生在离粘着结合面不远的较软金属浅层内,软金属涂抹在硬 金属表面。这种模式的摩擦系数与轻微磨损差不多,但磨损程度加剧。
(3)磨损比
摩擦.磨损.润滑及润滑剂概论

第一章摩擦.磨损.润滑及润滑剂概论摩擦、磨损、润滑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质│润滑剂及其基本性能指标│润滑剂的种类一、摩擦.磨损.润滑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质摩擦、磨损、润滑是一种古老的技术,但一直未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
1964年英国以乔斯特(Jost)为首的一个小组,受英国科研与教育部的委托,调查了润滑方面的科研与教育状况及工业在这方面的需求。
于1966年提出了一项调查报告。
这项报告提到,通过充分运用摩擦学的原理与知识,就可以使英国工业每年节约510,000,000英镑,相当于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
这项报告引起了英国政府和工业部门的重视,同年英国开始将摩擦、磨损、润滑及有关的科学技术归并为一门新学科--摩擦学(Tribology)。
摩擦学是研究相互作用、相互运动表面的科学技术,也可以说是有关摩擦、磨损及润滑的科学与技术统称为摩擦学(Tribology)。
科学地控制摩擦,中国每年可节省400亿人民币。
故改善润滑、控制摩擦,就能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摩擦学科学及工程应用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调查显示,2006年全国消耗在摩擦、磨损和润滑方面的资金估计为9500亿元,其中如果正确运用摩擦学知识可以节省人民币估计可达到327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5%。
美国机械工程学会在《依靠摩擦润滑节能策略》一书中提出,美国每年从润滑方面获得的经济效益达6000亿美元。
1986年,中国的《全国摩擦学工业应用调查报告》指出,根据对我国冶金、石油、煤炭、铁道运输、机械五大行业的调查,经过初步统计和测算,应用已有的摩擦学知识,每年可以节约37.8亿元左右,约占生产总值(5个行业1984年的可计算部分)的2.5%。
润滑油的支出仅是设备维修费用的2%~3%。
实践证明,设备出厂后的运转寿命绝大程度取决于润滑条件。
80%的零件损坏是由于异常磨损引起的,60%的设备故障由于不良润滑引起。
中国每1000美元产值消耗一次性能源(折合石油)为日本的5.6倍,电力为日本的2.77倍,润滑油耗量为日本的3.79倍。
机械磨损

机械磨损一、机械磨损的理论两相互接触产生相对运动的摩擦表面之间的摩擦将产生阻止机件运动的摩擦阻力,引起机械能量的消耗并转化而放出热量,使机件产生磨损.每当摩擦时,接触点形成的粘着与滑溜不断相互交替的结果,造成表面的损伤,这就是磨损。
二、二、机械磨损的类型(一)粘着磨损根据粘着程度的不同,粘着磨损的类型也不同。
若剪切发生在粘着结合面上,表面转移的材料极轻微,则称“轻微磨损”.如缸套与活塞环的正常磨损。
当剪切发生在软金属浅层里面,转移到硬金属表面上.称为“涂抹”,如重载蜗轮副的蜗杆的磨损。
若剪切发生在软金属接近表面的地方,硬表面可能被划伤,称为“擦伤”,如滑动轴承的轴瓦与轴摩擦的“拉伤”,当剪切发生在摩擦副的一方或两方全属较深的地方.称为“撕脱”.如滑动轴承的轴瓦与轴的焊合层在较深部位剪断时就是撕脱。
若摩擦副之间咬死不能相对运动则称为“咬死”,如滑动轴承在油膜严重破坏的条件下,过热、表面流动、刮伤和撕脱不断发十时,又存在尺寸较大的异物硬粒部分嵌人在合金层中.则此异物与轴摩擦生热.上述两种作用叠加在一起,使接触面薪附力急剧增加,造成轴与滑动轴承抱合在一起,不能转动.相互咬死。
(二)磨料磨损由于一个表面硬的凸起部分和另一表面接触,或者在两个摩擦表面之间存在着硬的颗粒,或者这个颗粒嵌人两个摩擦面的一个面爪.在发生相对运动后.使两个表面中某一个面的材料发生位移面造成的磨损称为磨料磨损。
在农业、冶金、矿山、建筑、上程和运输等机械中许多零件与泥沙、矿物、铁屑、灰渣等直接摩擦,都会发生不同形式的磨料磨损口据统计,因磨料磨损而造成的损失,占整个工业范围内磨损损失的50%左右。
由于产生的条件有很大不同,磨料磨损一般可以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 .凿削磨料磨损机械的许多构件直接与灰渣、铁屑、矿石颗粒相接触,这些颗粒的硬度一般都很高,并且具有锐利的棱角,当以一定的压力或冲击力作用到金属表面上时,即从零件表层凿下金属屑。
这种磨损形式称为附削磨料磨损。
摩擦学第五章磨损ppt课件

实际的磨损现象大都是多种类型磨损同时存在;或磨损状态随工 况条件的变化而转化。
摩擦学第五章磨损
9
第二节 粘着磨损
一、定义及其过程
1、定义:
(1) 在摩擦副中,相对运动的摩擦表面之间,由于粘着现象产生材料转移
此外,磨损率与滑动速度无关。
摩擦学第五章磨损
22
金属的粘着磨损的磨损系数
润滑状况 相同 无润滑 15X10-4
金属/金属
相容
部分相容和 部分不相容
不相容
金属/ 非金属
5X10-4
1X10-4 0.15X10-4 1.7X10-6
润滑不良 30X10-5 10X10-5
润滑良好 润滑极好
30X10-6 10X10-7
假定磨屑半径 ,产生磨屑的概率 ,则滑动 距离磨损体积:
摩擦学第五章磨损
21
分析
粘着磨损的体积磨损率与法向载荷N (或正压力p)成正比,而与软金属材 料的屈服强度(或布氏硬度HB值)成反比。
当正压力
时,会使磨损加剧,产生胶合或咬死。
因此,在设计时应保证正压力不超过材料的布氏硬度的三分之一。
体积磨损率随着粘着磨损的磨损系数的增大而增大,而后者主要取决于摩 擦表面的润滑状况和两滑动金属相互牢固地粘着的趋向。
相溶性好的材料 材料塑性越高,粘着磨损越严重
脆性材料的抗粘着能力比塑性材料高 脆性材料:正应力引起,最大正应力在表面,损伤浅, 磨屑也易脱落,不堆积在表面。 塑性材料:剪应力引起,最大剪应力离表面某一深度, 损伤深。
摩擦学第五章磨损
25
三、防止和减轻粘着磨损的措施
磨损及磨损理论

,
汇报人: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磨 损 的 基 本 概 念
03 磨 损 理 论
04 磨 损 的 预 防 与 控 制
05 磨 损 的 检 测 与 评 定
Prt One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Prt Two
磨损的基本概念
磨损的定义
磨损:物体表面在相对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损耗和破坏 磨损类型:包括磨粒磨损、粘着磨损、腐蚀磨损、疲劳磨损等 磨损过程:包括初始阶段、稳定阶段、加速阶段和结束阶段 磨损影响因素:包括载荷、速度、温度、润滑、材料等
润滑:润滑不良会导致磨 损加剧
材料:材料的硬度、韧性 和耐磨性对磨损有直接影 响
环境:温度、湿度、腐蚀 性气体等环境因素也会影 响磨损
Prt Three
磨损理论
粘着磨损理论
粘着磨损是指两个接触表面 在相对滑动过程中由于粘着 作用而产生的磨损
粘着磨损理论是研究粘着磨 损现象的理论
粘着磨损理论主要包括粘着 磨损机理、粘着磨损模型和
磨损量的应用:在机械设计、材料察
磨损类型:磨粒磨损、粘着磨损、腐蚀磨损等 磨损程度:轻微磨损、中度磨损、严重磨损等 磨损部位:表面磨损、内部磨损、边缘磨损等 磨损特征:颜色变化、表面粗糙度、尺寸变化等
磨损性能的评定
磨损检测方法: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 磨损评定标准:磨损量、磨损率、磨损寿命等 磨损性能指标:耐磨性、抗磨性、耐蚀性等 磨损机理研究:摩擦学、材料科学、表面工程等
磨粒磨损理论
磨粒磨损:由硬质 颗粒引起的磨损
磨粒来源:自然界 中的砂石、金属颗 粒等
磨损过程:磨粒与 材料表面接触、摩 擦、剥落
磨损后果:材料表 面磨损、疲劳、断 裂等
摩擦磨损基本原理

4.犁沟效应
犁沟效应是硬金属的粗糙峰嵌入软金属后,在滑 动中推挤软金属,产生塑性流动并划出一条沟槽。 犁沟效应的阻力是摩擦力的组成部分,在磨粒磨损 和檫伤磨损中,为主要分量。
硬金属表面的粗糙峰由许多半角为θ 的圆锥体组成,在法向载荷作用下,硬 峰嵌入软金属的深度为h,滑动摩擦时, 只有圆锥体的前沿面与软金属接触。 接触表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A =πd2/8; 在垂直面上的投影面积S=dh/2。 如果软金属的塑性屈服性能各向同性,屈服极限为σs,于是 法向载荷W和犁沟力Pe 分别为
定律三:摩擦系数与滑动速度无关。虽然对于金属材料基 本符合,而对粘弹性显著的弹性材料,摩擦系数则明显与滑 动速度有关。
特别注意:在古典摩擦定律中,摩擦系数µ是一个常数。 大量的试验指出,很难确定某种摩擦副固定的摩擦系数, 仅在一定的环境(湿度温度等)和工况(速度和载荷等)下,对 于一定的材质的摩擦副来说,µ才有可能是一个常数。如在 正常的大气环境下,硬质钢摩擦副表面的µ为0.6,但在真 空下,其µ可达到2.0。 因此,通过摩擦试验测得试样的摩擦系数时,必须注明 试验条件,否则所得的试验数据没有意义。
a.金属的整体机械性质:如剪切强度、屈服极限、硬度、弹 性模量等,都直接影响摩擦力的粘着项和犁沟项。 b. 晶态材料的晶格排列:在不同晶体结构单晶的不同晶面 上,由于原子密度不同,其粘着强度也不同。如面心立方晶 系的Cu的(111)面,密排六方晶系的Co的(001)面,原子密度 高,表面能低,不易粘着。
对金属间的摩擦而言,主要是粘着作用,其次是“犁沟”作用。 而材料的弹性变形引起的能量消耗很小,因而对总摩擦阻力的 影响很小,故可忽略不计,因此摩擦阻力可用下式表达:
F = F 剪 + F犁
摩擦、磨损及润滑理论

一、摩擦、磨损及润滑三者关系
当在正压力作用下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受切向外力的影响而发 生相对滑动,或有相对滑动趋势时,在接触表面上就会产生抵抗滑 动的阻力,这一自然现象叫做摩擦。 其结果必然有能量损耗和摩擦表面物质的丧失或转移,即磨损。 据估计,世界上在工业方面约有30%的能量消耗于摩擦过程中。 所以人们为了控制零件在摩擦中损坏,在摩擦面间加入润滑剂来降
由式(3-10)可知,若将速度V降低,则p/x亦将降低,此时油
膜各点的压力强度也会随之降低。如V降低过多,油膜将无法支持外 载荷,而使两表面直接接触,致使油膜破裂,液体摩擦也就消失。 c)润滑油必须有一定的粘性。 d)有足够充足的供油量。
习题:
第三章 摩擦、磨损及润滑理论
一、选择题
3-1 现在把研究有关摩擦、磨损与润滑的科学与技术统称为 。 (1)摩擦理论;(2)磨损理论;(3)润滑理论;(4)摩擦学; 3-2 两相对滑动的接触表面,依靠吸附的油膜进行润滑的摩擦状态称 为 。 (1)液体摩擦;(2)干摩擦;(3)混合摩擦;(4)边界摩擦; 3-3 两摩擦表面间的膜厚比=0.4~3时,其摩擦状态为 两摩擦表面间的膜厚比<0.4时,其摩擦状态为 两摩擦表面间的膜厚比>3~5时,其摩擦状态为 ; 。 ;
低摩擦,减小磨损的产生,所以说三者互为因果关系。
二、摩擦的种类
干摩擦:粘着、犁刨 边界摩擦(润滑):很薄的油膜, 0.4 摩擦(滑动) 混合摩擦(润滑):膜厚比0.4 3.0 液体摩擦(润滑):被厚的油膜完全隔开, 3 5
N
V 没有润滑剂
N
V 很薄油膜
a)相对运动表面间必须形成油楔;
由上式可见,若两平板平行时,任何截面处的油膜厚度h=h0,
哈工大摩擦磨损理论 第六章 磨损1-金属1

图6-6 钢(HB223)的磨损常数和平均压力的关系曲线
图6-7 表面龟裂
3.影响粘着磨损的因素
影响粘着磨损的主要因素有,载荷、添加剂、摩擦副材料的组合、速 度和温度等。载荷和添加剂对粘着磨损的影响在第五章中已有初步介绍, 这里主要介绍其它因素对粘着磨损的影响。 1)摩擦副材料组合的影响 摩擦的相容性:通常,将一定的配对材料在发生摩擦和磨损时抵抗粘 着的性能称为摩擦的相容性。如果摩擦副在工作过程中具有低摩擦、高耐 磨度的性能,则摩擦的相容性好,反之则摩擦的相容性差。 冶金相容性:两种金属在固态能互相溶解的性能称为金属的冶金相容 性。金属间能互溶的材料,其冶金相容性好。 一般来说,相同金属或晶格类型、晶格间距、电子密度、电化学性能 相近的金属的冶金相容性好; 冶金相容性好的金属组合,其摩擦相容性就差,即磨损增大。 例如,铅、锡、铜和铟与铁的冶金相容性差,因此这四种材料可作为 滑动轴承耐磨材料的基础金属。
疲劳磨损 (接触疲劳)
齿轮副、滚 动轴承疲劳
曲轴轴颈的 氧化磨损; 化工设备中 的零件表面 飞机操纵杆 花键、销子 燃气轮机叶 片遭受石英 砂粒的侵蚀
腐蚀磨损
微动磨损
冲蚀磨损
第二节 金属的磨损
一、粘着磨损
当摩擦表面有相对运动时,由于粘结,使接触表面的材料从一个表面转 移到另一个表面的现象,称为粘着磨损。
相当于式(6-1)中的 C 值,由此可源自阿查得给常数 C 值 以更明确的定义。
表 6- 3 各种材料组合的
k
值
材 料 组 合
k
160×10-3
45×10-3
锌对锌
低碳钢对低碳钢
铜对铜
不锈钢对不锈钢
32×10-3
21×10-3
铜在低碳钢上滑动
摩擦和磨损

材料性能学
磨损试验方法
材料性能学
分类:点蚀,浅层剥落
渗层剥落
接触疲劳过程: 疲劳裂纹的形成; 疲劳裂纹的扩展
材料性能学
2 接触应力的概念
Hale Waihona Puke 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局部便面产生的压应力成为 接触应力,又成为赫兹应力,分为线接触和点 接触类型。 (1)两接触物体在加载前为线接触(如圆柱与圆 柱、圆柱与平面接触)
材料性能学
材料性能学
材料性能学
三体磨损:其磨损料介于两个滑动零件表面, 或者介于两个滚动物体表面。前者如活塞与汽 缸间落人磨料,后者如齿轮间落人磨料。 这两种分类法最常用。
材料性能学
磨粒磨损机理
(1)微观切削磨损机理
(2)多次塑变导致断裂的磨损机理 (3)微观断裂磨损机理
材料性能学
影响磨粒磨损的因素
(1)磨料的硬度、大小及形状,磨粒的韧性、 压碎强度等。 (2)外界载荷大小、滑动距离及滑动速度。
材料性能学
第六章 金属的磨损与接触疲劳
任何机器运转时,相互接触的零件之间都将因
相对运动而产生摩擦,而磨损正是由于摩擦产
生的结果。由于磨损,将造成表层材料的损耗
,零件尺寸发生变化,直接影响了零件的使用
寿命。
材料性能学
近二三十年国外把摩擦、润滑和磨损,构成
了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叫摩擦学。但从材料
学科特别是从材料的工程应用来看,人们更
材料性能学
压力超过钢的屈服强度时,K值急剧增大,磨损 也急剧增大,结果造成大面积的焊合和咬死。此 时整个表面发生塑性变形,接触面积不再与载荷 成正比。
材料性能学
4 影响粘着磨损的因素
(1)脆性材料的抗粘着磨损能力比塑性材料高。 (2)金属性质越是相近的,构成摩擦副时粘着磨 损也越严重。反之,金属间互溶程度越小,晶 体结构不同,原子尺寸差别较大,形成化合物 倾向较大的金属,构成摩擦副时粘着磨损就较 轻微。
第6章 磨损理论

微动磨损
定义:相对接触的两个固体表面因微幅振 动(振幅<100μm)所产生的磨损。 发生部位:联接件:轴颈、螺栓联接、键 槽、花键、金属密封、离合器。 现象:表面产生疲劳裂纹。 磨损机理:
微动磨损是因微振产生的腐蚀、粘着、磨料和 疲劳等的一种综合磨损过程。
磨损机理
周期性的微振动
接触变形 氧化磨损 磨 磨粒磨损 粘着磨损 屑
.
弹性接触
d
.
K pV E p / R p
' 1 2
'
P为名义压力 ,V为滑动速度。 磨损率与pV成正比,选择材料参考pV系数值
防止和减轻粘着磨损的措施
1 合理选择摩擦副材料
脆性材料比塑性材料的抗粘着能力高。
宜选用互溶性小的金属,不要选用同种或晶格 类型相近的金属。Al,Sn,Cu,In与Fe的互溶 差,可作滑动轴承的基材。
Hm /Ha>1.3,材料耐磨性不再提高,低磨损区 Hm /Ha<1.25,K将随Ha /Hm的2.5次幂而下降
Ha K 0.57 K 0 Hm
2.5
增加金属材料的表面硬度,可增加其耐磨性。
硬度、粒径对磨损的影响
硬度
压力
疲劳磨损
定义:材料表面在循环接触应力的作用下,萌 生裂纹,导致产生片状或颗粒的磨屑,表面形 成 豆状凹坑、麻点,这种磨损称为疲劳磨损。 基本类型
磨损机理
磨损过程
粘着——剪切——再粘着——再剪切的循环
阿查德磨损定律:
W =KWL/HS VS材料磨损量与滑动距离成正比 式中: WVS 、Wvh分别为软、硬表面 材料磨损量与载荷成正比 的磨损体积量, W 软材料磨损与其硬度成反比 K, ,L分别为磨损系数,载荷和滑动长 度, Hs,Hh分别为软、硬表面布氏硬度
机械磨损

《机械维护修理与安装》
二 机械磨损的类型
磨损 ※ 粘着磨损 ※ 磨料磨损 ※ 疲劳磨损
※ 腐蚀磨损
《机械维护修理与安装》
(一)粘着磨损
粘着磨损又称咬合磨损,它是指滑动摩擦时摩擦副接触面局部发生金属 粘着,在随后相对滑动中粘着处被破坏,有金属屑粒从零件表面被拉拽下 来或零件表面被擦伤的一种磨损形式
《机械维护修理与安装》
四 机械磨损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1. 2. 3. 4. 5. 6. 7. 零件材料对磨损的影响 机件工作载荷对磨损的影响 机件运动速度对磨损的影响 温度、湿度和环境时磨损的影响 零件表面加工质量的影响 润滑对磨损的影响 装配和安装质量对磨损的影响
《机械维护修理与安装》
(一)零件材料对磨损的影响
件下,速度越高磨损越快;有润滑油时速度
越高,越易形成液体摩擦而减少磨损;机器 的启动频率越高,机件的磨损亦越快。
《机械维护修理与安装》
(四)温度、湿度和环境时磨损的影响
温度主要影响润滑油吸附强度。润滑油膜有相当高的 机械稳定性,但温度及化学稳定性较差,当在高温和有化 学变化时,润滑油便失去吸附性能。 机件工作的周围环境若受到水湿、水气、煤气、灰尘、 铁屑或其他液体、气体的化学腐蚀介质等影响,都将导致 和加速机件的氧化和腐蚀磨损。
零件材料的耐磨性主要取决于它的硬度和韧性。硬度决定其表面 抵抗变形的能力,但过高的硬度易使脆性增加,使材料表面产生磨粒 状剥落;韧性则可防止磨粒的产生,提高其耐磨性能。 经过热处理或化学热处理的钢材,可以获得优良的力学性能,提 高机件的耐磨性。有时,可用表面火焰淬火或高频淬火的方法使材料 提高耐磨性。或者采用渗碳、渗氮、氰化的方法,使钢的表面具有较 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在组合机件中,如轴承副中的转轴,由于是需要加工的主要机件, 所以,应采用耐磨材料(如优质合金钢)来制造;对较简单的机件, 如轴承衬或轴瓦,则选用巴氏合金、铜基合金、铅基或铝基合金等较 软质材料(又称减磨合金)来制造,以达到减小摩擦和耐磨的目的。
摩擦学原理(第5章磨损规律)

5.2.3 表面品质与磨损
• 摩擦副所处的工况条件不同,最优粗 糙度也不同。在繁重工况条件下,由 于摩擦副的磨损严重,因而最优粗糙
度也相应增大。如图5.11所示,工况
条件包含摩擦副的载荷、滑动速度的 大小、环境温度和润滑状况等。
HR0
图5.11 不同工况
HR 的值 0
5.2.3 表面品质与磨损
• 图5.12说明:不同粗糙度的表面在磨合过程中粗糙度的变化。在一定的 工况条件下,不论原有的粗糙度如何,经磨合后都会达到与工况相适应 的最优粗糙度。此后,表面粗糙度稳定在最优粗糙度下持续工作。
5.1.2 磨合磨损
1.表面形貌与性能的变化
• 生产实践中,主要有四种磨合方式,即干摩擦条件下的磨合、普通润滑 油中的磨合、添有磨料润滑油中的磨合和电火花磨合。在有润滑油的磨 合磨损中,除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主要机理外,同时还存在化学磨损、 疲劳磨损、冲蚀磨损、气蚀磨损和电化磨损等多种复杂机理。在添有磨 料润滑油中的磨合中,采用的磨料有微米固体颗粒和纳米固体颗粒,研 究人员将微米和纳米固体粉末混合在一起作为磨料,取得了较好的磨合 效果。电火花磨合是利用放电原理使运转的摩擦副达到磨合的目的。 • 不同摩擦副结构和性质以及不同磨合工况,其磨合磨损机理的构成都不 一样。
1.表面形貌与性能的变化
Ra
磨合过程中粗糙度Ra 值的变化
1.表面形貌与性能的变化
图5.4表示较硬摩擦副 表面磨合前后表面形 貌变化。磨合使接触 面积显著地增加和峰 顶半径增大。
摩擦磨损

边界摩擦 —介于干摩擦和流体(润滑)摩擦之间的一种摩擦形式,摩擦表面间存在着一层极薄的润滑膜,这层润滑膜的存在使得边界摩擦较之干摩擦状态有很大改善。但还不足以将两摩擦表面完全分隔开。
3、分子-机械理论
1939年的克拉盖尔斯基认为摩擦力为分子阻力和机械阻力分量之和,即摩擦的二项式定律。
4 粘着摩擦理论1950年的鲍登和泰伯提出:当接触表面相互压紧时,它们只在微凸体的顶端接触,由于接触面积很小,接触着的微凸体上压力很高,足以引起塑性变形。使得紧密接触处发生牢固粘着,即接点产生冷焊现象。若要接触物体产生相对滑动,必须剪断冷焊点。因此摩擦力的粘着分量可表示为
疲劳破坏机理:摩擦表面在磨料产生的循环接触应力作用下,表面材料开始出现疲劳裂纹并逐渐扩大,最后从表面剥离。
简单的磨料磨损计算方法是根据微量切削假说得出,下图为磨料磨损模型。
可以将磨粒看做是具有锥形的硬质颗粒在软材料上滑动,犁出一条沟。
假设磨粒为形状相同的圆锥体,半角为θ,锥底直径为r(即犁出的沟槽宽度),载荷为W,压入深度h,滑动距离为L,屈服极限σs。在垂直方向的投影面积为πr2,滑动时只有半个锥面(前进方向的锥面)承受载荷,共有n个微凸体,则所受的法向载荷为:
磨料磨损常见的几中分类方法和类型
磨料磨损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微观切削机理:法向载荷将磨料压入摩擦表面,滑动时磨料对表面产生切削作用,材料脱离表面形成磨屑。
压痕破坏机理:磨料在载荷作用下压入摩擦表面而产生压痕,滑动时使表面产生严重的塑性变形,压痕两侧材料受到损伤,因而易从表面挤出或剥落。
第6章-金属材料的表面摩擦与磨损ppt课件

6.1 摩擦
4.2 边界摩擦 Boundary Friction 物理吸附膜 ✓ 矿物润滑油中常含有一些极性物质,其分子的一端是带有强电荷 的极性团,与金属表面亲和力强,在金属表面形成单层分子或多 层分子的吸附膜。 ✓ 因此, 摩擦发生在金属表面的极性分子的非极性端, 从而有效地 防止摩擦表面的直接接触, 减少了摩擦。
0-t1
t1-t2
t2-t3
时间
6.2 磨损
1. 磨损 磨损不仅是材料本身固有特性的表现, 更是摩擦学系统特性的反映。 因此, 磨损也具有条件性和相对性 ✓ 磨损的这种特性和摩擦很相似, 因而也可用类似的表达式来表示, 即:
wf(x,s)
✓ 同一种机器零件在不同机器中会产生不同类型或不同程度的磨损。 ✓ 即使在同一台机器中, 不同工况也会导致不同程度甚至不同类型的
6.2 磨损
2. 粘着磨损 在摩擦副中, 相对运动的摩擦表面之间, 由于粘着现象产生材料转 移而引起的磨损, 称为粘着磨损。 ✓ 这类磨损一般发生在相互滑动(或转动)的干摩擦表面上, 即在表面上 的某些微突体产生固相焊合, 严重时还会出现摩擦副完全“咬死”的 现象。 如:在润滑状况恶化的条件下, 柴油机烧轴瓦就是这种磨损的典型例子。 ✓ 有两种粘着(焊合):①冷焊粘着;②热局部焊合粘者 粘着磨损过程 ⑴ 载荷、速度小 ⑵ 载荷、速度较大 ⑶ 变形、断裂及材料转移 ⑷ 新粘着点产生
磨损指标: 磨损量指标:磨损量、磨损率
几何形状指标:平面度、圆度、圆柱度
✓ 平面度: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 的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圆度: 半径差为公差值t的两个同心圆之间的区域。 轴颈的圆度误差
可以采用外径千分尺测量指定平面两个相互垂直的直径, 其半径差 就是圆度误差。
磨损机理中的分层理论及其若干应用

磨损机理中的分层理论及其若干应用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磨损问题已经成为制造业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使得机械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和性能受到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于磨损机理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磨损领域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分层理论是从宏观角度探讨磨损机理的方法之一,具有广泛的理论应用和工程实践价值。
磨损机理中的分层理论是一种从力学角度描述磨损现象的方法,它将磨损过程分解为不同的发生层,在每个层中探讨不同的磨损机理。
分层理论基于多学科交叉应用的思想,将力学、材料学、化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相融合,从而更加全面地解释了磨损机理。
该理论将磨损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层次:材料微观层、扩散层、失效层和接触层。
在材料微观层,有用于描述材料内部磨损机理的各种模型,例如裂纹扩展模型、内部变形模型等。
在扩散层,主要研究材料与磨损介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元素扩散以及表面强化等现象。
失效层则考虑了材料的断裂、磨损、腐蚀等机理,以及材料内部的应力、应变等因素对磨损现象的影响。
接触层是指磨损过程中发生磨损的两个表面的接触层,它涉及到表面变形、高温摩擦等现象。
分层理论不仅是对磨损机理的深入探讨,同时也有着广泛的理论应用和工程实践价值。
首先,它能够为机械零部件的设计、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其次,分层理论还可以用于电子产品、锻钢厂、机器制造等工业领域,来减少机械零部件的磨损,从而提高机器的性能和寿命。
另外,该理论还可以指导工程师在选材、设计表面处理方法、制定润滑方案等问题上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总之,分层理论是研究磨损机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建立了磨损机理的多维模型,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加深入地了解磨损现象。
未来,我们相信该理论将继续得到深入研究和应用,并且为工业生产的磨损问题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分层理论的应用方面,越来越多的工程师和学者开始使用该理论来探讨磨损问题。
例如,一些机械制造厂商可以根据分层理论来设计出更加耐磨损的机械零部件,从而提高机器的性能和寿命。
磨损的计算方法

两个配合“联接”体的磨损计算法
如果两锥面的磨损符合磨料磨损的规律,则
其中 是线磨损速度;K为系数;p为压力 滑动速度。
锥面上某点的相对滑动速度为
相对
精选可编辑ppt
27
两个配合“联接”体的磨损计算法
于是,摩擦副两个零件的磨损速度分别为
精选可编辑ppt
28
两个配合“联接”体的磨损计算法
精选可编辑ppt
磨损的计算方法
参考教材:<<摩擦磨损与抗磨技术>> 张剑锋 周志方
someone 2012.3.13
精选可编辑ppt
1
目录
当代磨损理论简述 磨损计算方法
减少磨损与防止磨损的方法
The end
精选可编辑ppt
2
第一节 当代磨损理论简述
近些年来,许多工业化国家非常重视对磨损 产物的研究,特别是从微观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细 致的研究。这是因为,要真正了解磨损的过程, 并进一步研究磨损的机理,就必须弄清楚磨屑是 怎样形成的;其尺寸、形状和机械性能等与磨损 过程和磨损状态究竟有什么关系。为此,人们首 先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现代化研究手段对磨屑 进行了观察,发现磨屑的形状有片状、卷曲状、 贝壳状和球状四类。此外,还研究了磨屑的显微 硬度、相组成和组织。
精选可编辑ppt
20
IBM计算法
下面讨论可测磨损,可测磨损可以分为两种情 况一种是材料产生严重转移,另一种是中等程度的 转移,后者在工程实际中最常见,故只讨论后一种 可测磨损。 首先令A表示磨痕的横截面积。它实际上代表磨损 量。A与N以及 有关,实质上 是消耗在磨损 上的能量。这些量之间的关系可用微分方程式来表 示:
精选可编辑ppt
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粘着结合强度比两基体金属的抗剪强度都高,切应力高于粘着结合强度。 剪切破坏发生在摩擦副金属较深处,表面呈现宽而深的划痕。
此时表面将沿着滑动方向呈现明显的撕脱,出现严重磨损。如果滑动继 续进行,粘着范围将很快增大,摩擦产生的热量使表面温度剧增,极易出现 局部熔焊,使摩擦副之间咬死而不能相对滑动。 这种破坏性很强的磨损形式,应力求避免。
所以磨损是机器最常见、最大量的一种失效方式。据调查, 轮胎压痕(SEM 5000X) 联邦德国在1974年钢铁工业中约有30亿马克花费在维修上,其中 直接由于磨损造成的损失占47%,停机修理所造成的损失与磨损 直接造成的损失相当,如果再加上后续工序的影响,其经济损失 还需加上10%一20%。
摩擦痕迹 (350X)
1.6
磨损过程的一般规律:
1、磨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表面被磨平, 实际接触面 积不断增大, 表面应变硬 化,形成氧 化膜,磨损 速率减小。
随磨损的增长,磨耗 增加,表面间隙增大, 表面质量恶 化,机件快速失效。
斜率就是磨损速率,唯一稳定值; 大多数机件在稳定磨损阶段(AB 段)服役; 磨损性能是根据机件在此阶段 的表现来评价。
(3)磨损比
冲蚀磨损过程中常用磨损比(也有称磨损率)来度 量磨损。
Hale Waihona Puke 材料的冲蚀磨损量(g或μ m 3) 磨损比= 造成该磨损量所用的磨料量(g)
它必须在稳态磨损过程中测量,在其它磨损阶段 中所测量的磨损比将有较大的差别。 不论是磨损量、耐磨性和磨损比,它们都是在一 定实验条件或工况下的相对指标,不同实验条件或 工况下的数据是不可比较的。
当材料产生塑性变形时,法向载荷W与较软材料的屈服极限σy之间的关系:
(1)
当摩擦副产生相对滑动,且滑动时每个微凸体上产生的磨屑为半球形。 其体积为(2/3)πa3,则单位滑动距离的总磨损量为:
(2)
由(1)和(2)式,可得:
(3)
式(3)是假设了各个微凸体在接触时均产生一个磨粒而导出。 如果考虑到微凸体中产生磨粒的概率数K和滑动距离L,则接触 表面的粘着磨损量表达式为: (4)
宏观上光滑,高倍才能观察到细小的磨粒滑痕。 低倍可观察到条条划痕,由磨粒切削或犁沟造成。 存在压坑,间或有粗短划痕,由磨粒冲击表面造成 存在压坑,间或有粗短划痕,由磨粒冲击表面造成
3. 表面破坏方式与机理对应关系
1.8磨损的评定
磨损时零件表面的损坏是材料表面单个微观体积损坏的总和。目前 对磨损评定方法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这里主要介绍三种方法:磨损量、 耐磨性和磨损比。 (1)磨损量 评定材料磨损的三个基本磨损量是长度磨损量Wl、体积磨损量Wv和 重量磨损量Ww。 长度磨损量是指磨损过程中零件表面尺寸的改变量,这在实际设备的 磨损监测中经常使用。 体积磨损量和重量磨损量是指磨损过程中零件或试样的体积或重量的 改变量。 在所有的情况下,磨损都是时间的函数,因此,用磨损率Wt'来表示 时间的特性。其它指标还有磨损强度W'(单位摩擦距离的磨损量,有人 也把它称为磨损率),和磨损速度WT'(是指机器完成一单位工作量的磨损 量)。
非典型磨损曲线
2. 磨损特性曲线
典型浴盆曲线典 型浴盆曲线
1.7 磨损类型
其 他 磨 损 类 型
1、磨损
类型
2、 表面破坏方式及特征
破坏方式
微动磨损 剥 层
基
本
特
征
磨损表面有粘着痕迹,铁金属磨屑被氧化成红棕色氧化物,通常 磨损表面有粘着痕迹,铁金属磨屑被氧化成红棕色氧化物,通 作为磨料加剧磨损。 常作为磨料加剧磨损。 破坏首先发生在次表层,位错塞积,裂纹成核,并向表面扩展, 破坏首先发生在次表层,位错塞积,裂纹成核,并向表面扩展, 最后材料以薄片状剥落,形成片状磨屑。 最后材料以薄片状剥落,形成片状磨屑。
1.3磨损定义:
磨损是摩擦副相对运动时,在摩擦的作用下,材料表
面物质不断损失或产生残余变形和断裂的现象。 表面物质运动主要包括机械运动、化学作用和热作用。 (1) 机械作用使摩擦表面发生物质损失及摩擦表面变形。 (2) 化学作用使摩擦表面发生性状的改变。 (3) 热作用使摩擦的表面发生形状的改变。 (4) 造成各种磨损的产生其他作用。
(2)耐磨性
材料的耐磨性是指在一定工作条件下材料耐磨损的特性。 材料耐磨性分为相对耐磨性和绝对耐磨性两种。材料的相对 耐磨性ε是指两种材料A与B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磨损量的比 值,其中材料之一的A是标准(或参考)试样。 εA=WA/WB 磨损量WA和WB一般用体积磨损量,特殊情况下可使用 其它磨损量。 耐磨性通常也用绝对指标W-1或W´-1表示,即用磨损量或 磨损率的倒数表示。 W-1=1/W, W´-1=1/W´ 耐磨性使用最多的是体积磨损量的倒数,也可用体积磨 损率、体积磨损强度或体积磨损速度的倒数表示。 绝对耐 磨性和相对耐磨性的关系是εA=WA×W-1
第二节 粘着磨损
1 定义:
当摩擦副相对滑动时, 由于粘着效应 所形成结点发生剪切断裂,被剪切的材 料或脱落成磨屑,或由一个表面迁移到 另一个表面,此类磨损称为粘着磨损。
粘 着 磨 损
2 粘着磨损机理:
当摩擦副接触时,接触首先发生在少数几 个独立的微凸体上。因此,在一定的法向载荷 作用下,微凸体的局部压力就可能超过材料的 屈服压力而发生塑性变形,继而使两摩擦表面 产生粘着(焊接) 。当微凸体相对运动时, 相互焊接的微凸体发生剪切、断裂。脱落的材 料或成为磨屑,或发生转移。如撕断处在焊接 的部位,不发生物质的转移。如撕断处不在焊 接的部位,则发生物质的转移。粘着-剪断-转 移-再粘着循环不断进行,构成粘着磨损过程。
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电子显微镜、光谱仪、能谱仪、 俄歇谱仪以及电子衍射仪等测试仪器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 术、铁谱技术等大量的综合的应用,使得磨损研究在磨损力 学、机理、失效分析、监测及维修等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 把磨损试验机直接装在电子显微镜内进行观察和电视录像, 了解磨损的动态过程;研究磨损的表面,次表面及磨屑形貌、 成分、组织和性能的变化,以搞清磨损机理,分析和监测磨 损过程,从而寻求提高机器寿命的可能途径。
摩擦学基础知识 —磨损及磨损理论
第一节 概 述
任何机器运转时,相互接触的零件之间都将因相对运动而产 生摩擦,而磨损正是由于摩擦产生的结果。由于磨损,将造成 表层材料的损耗,零件尺寸发生变化,直接影响了零件的使用 寿命。从材料学科特别是从材料的工程应用来看,人们更重视 研究材料的磨损。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能源的1/3~1/2消耗 于摩擦,而机械零件80%失效原因是磨损。
定义说明 ①磨损并不局限于机械作用,由于伴同化学作用而产生的腐蚀
磨损;由于界面放电作用而引起物质转移的电火花磨损;以及 由于伴同热效应而造成的热磨损等现象都在磨损的范围之内;
②定义强调磨损是相对运动中所产生的现象,因而,橡胶表面老 化、材料腐蚀等非相对运动中的现象不属于磨损研究的范畴;
定义说明 ③磨损发生在物体工作表面材料上,其它非界面材料的损失 或破坏,不包括在磨损范围之内; ④磨损是不断损失或破坏的现象,损失包括直接耗失材料 和材料的转移(材料从一个表面转移到另一个表面上去), 破坏包括产生残余变形,失去表面精度和光泽等。不断损 失或破坏则说明磨损过程是连续的、有规律的,而不是偶 然的几次。
1.2磨损研究的进展
磨损的研究工作开展得较迟,本世纪50年代初期在工业 发展国家开始研究“粘着磨损”理论,探讨磨损机理。1953 年美国的J. F. Archard 提出了简单的磨损计算公式,1957 年苏联的克拉盖尔斯基提出了固体疲劳理论和计算方法, 1973年美国的N.P.Suh提出了磨损剥层理论。
(5) 咬死: 粘着结合强度比两基体金属的抗剪强度都高,粘着区域大,切应力低于粘
着结合强度。摩擦副之间发生严重粘着而不能相对运动。
3. 简单粘着磨损计算(艾查德 Archard模型):
Archard(1953年)提出的粘着磨损计算模型见下图。选取摩擦副之间的粘着结 点面积为以a为半径的圆,每一个粘着结点的接触面积为πa2.假设摩擦副的一方 为较硬材料,摩擦副另一方为较软材料;法向载荷W由n个半径为a的相同微凸体 承受。
对于弹性材料,σy≈H/3,H为布氏硬度值,则式(4)可变为:
式中K为粘着磨损系数 由(4)式可得粘着磨损的三个定律: ①材料磨损量与滑动距离成正比:适用于多种条件 ②材料磨损量与法向载荷成正比:适用于有限载荷范围 ③材料磨损量与较软材料的屈服极限σy(或硬度H)成反比
右图为钢制销钉在钢制圆盘上滑动 摩擦时的结果。图中示出钢的磨损系 数随表观压力的变化曲线。 纵坐标为K/H,代表单位载荷、单 位滑动距离的磨损量,横坐标代表平 均接触压力。 当压力值小于片H/3时,磨损率 小而且保持不变(即K保持常数); 但当压力值超过H/3时,磨损量急剧增大(K值急剧增大),这意味着 在这样高的载荷作用下会发生大面积的粘着焊连。对其他金属也有 类似的情况,只是K开始增加时的平均压力值通常比H/3稍低而已。 在压力值为H/3作用下,各个微凸体上的塑性变形区开始发生相 互影响。当压力值增加到H/3以上时,整个表面变成塑性流动区, 因而实际接触面积不再与载荷成正比,出现剧烈的粘着磨损,摩擦 表面严重破坏。
1.4 磨损的危害: (1) 影响机器的质量,减低设备的使用寿命。如齿轮齿面的磨损, 破坏了渐开线齿形,传动中导致冲击振动。机床主轴轴承磨损, 影响零件的加工精度。 (2) 降低机器的效率,消耗能量。如柴油机缸套的磨损,导致功 率不能充分发挥。 (3)减少机器的可靠性,造成不安全的因素。如断齿、钢轨磨损。 (4) 消耗材料, 造成机械材料的大面积报废。 1.5 研究内容: (1) 磨损类型及发生条件、特征和变化规律。 (2) 影响磨损各种因素,包括材料、表面形 态、 环境、滑 动速度、载荷、温度等。 (3) 磨损的物理模型、计算及改善措施。 (4) 磨损的测试技术与实验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