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科学课反思 交给学生自主建构探究活动的权力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点思考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点思考引言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它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和理解世界的机会,帮助他们建构科学概念。
然而,科学概念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的方法和策略来引导学生。
本文将讨论一些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思考方法和教学策略。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和观察,并从中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实践,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科学概念。
2. 基于实践的学习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概念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概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
例如,当教授有关生物的概念时,可以带学生到校园的花坛上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并帮助他们总结形成叶子、茎和花的共同特征。
通过实践中的观察和探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
3. 案例研究教师可以使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分析案例,学生可以从中提取出重要的科学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其他类似的情境中。
例如,当教授有关力学的概念时,可以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如小车滑行、秋千摆动等,让学生从中理解力学的基本原理。
4. 建立概念图概念图是帮助学生组织和表达概念的有效工具。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概念图来整理和归纳他们所学的科学概念。
通过构建概念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频繁使用概念图,帮助学生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5.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通过与同伴合作,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和讨论来共同建构概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探究和实验。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以相互支持、分享和讨论彼此的想法和理解。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点思考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点思考【摘要】小学科学教学是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阶段,但也面临着挑战。
为了有效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来引导他们进行实践探究,同时利用生活实践帮助学生建构概念。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其科学素养,使其能够深入理解并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最终,科学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学习收获。
通过以上方式,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科学概念,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科学教学、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兴趣、好奇心、实践探究、生活实践、思维训练、科学素养、实践能力、思维能力。
1. 引言1.1 科学教学的重要性科学教学在小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是一门系统的知识体系,掌握科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认识自身。
科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研究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
通过科学教学,学生可以学会观察、实验、探究规律,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勇气和耐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培养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生可以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
科学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公民。
科学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更能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
科学教育应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1.2 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挑战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和模糊。
由于学生对于科学概念的认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师的讲解、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导致学生对于科学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误解。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点思考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点思考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科学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本文将从概念建构的意义、教学策略、实践案例等角度进行探讨,希望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有所启发。
一、概念建构的意义概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基本单位,也是思维的核心。
科学概念是科学知识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认识科学现象和解决科学问题的基础。
因此,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科学教育中,学生常需要面对大量的抽象的科学概念,如果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容易导致知识的忘记和应用的困难。
而通过建构概念,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意义架构,使之与已有的知识结合,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2.有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科学思维是指运用科学方法和观点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的能力。
科学概念是科学思维的基础,只有学生建构了科学概念,才能进行科学推理和科学探究。
因此,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3.有助于学生对科学世界的探索和发现。
科学概念是对自然世界规律的抽象提炼,是人类长期科学实践的成果。
通过建构科学概念,学生可以对科学现象和自然规律有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加深他们对科学世界的探索和发现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策略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科学的本质是观察、实验和总结,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知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现象和规律,从而由具体的经验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通过概念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概念图是用于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的图形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概念整合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科学探究的意义与实施方式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科学探究的意义与实施方式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非常重要,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科学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小学科学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以下是我对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实施方式的反思。
首先,科学探究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
传统的科学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
而科学探究则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索和自主学习。
通过自主提问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
其次,科学探究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科学探究强调学生实践操作和观察现象,通过亲身参与实验,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和实验的技能。
他们可以学会精确观察和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总结得出结论。
这样的实践操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
他们能够主动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另外,科学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境提出问题,并设计相应的实验。
这种思考和设计的过程需要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和创新思考。
科学探究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验证。
这样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在实施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首先,教师需要设计合适的实验场景和实验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和思考,并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方法。
同时,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提炼出科学道理,将学习的成果应用于实际生活和解决问题。
科学课的反思
科学课的反思科学课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然而,我对目前的科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产生了一些反思。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当前科学课程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改进教学效果。
首先,我认为科学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启发学生的探索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只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
相反,科学课程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其次,科学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
许多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教材中往往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鼓励他们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环境污染时,学生可以调查当地的环境问题,并提出改善方案。
这样的学习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加深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另外,科学课程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除了传统的讲授和实验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实地考察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主动参与度。
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运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
此外,科学课程应该强调跨学科的综合应用。
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特别是数学、语言和艺术等学科。
通过将科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和意义。
例如,在学习天体运行时,可以引入数学的概念来解释天体之间的运动规律。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跨学科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科学课程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通过注重学生的探索能力、与实际生活相关、多元化教学方法和跨学科的综合应用,我们可以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果,培养更多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探索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反思与建构学习
探索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反思与建构学习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学科,对于初中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传统的物理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探索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反思与建构学习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反思是指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思考和总结。
在物理课堂中,学生应该被鼓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反思。
通过反思,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发现问题的本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力学时,学生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日常经验,思考为什么物体会运动,为什么物体会停止运动,从而更好地理解牛顿运动定律。
建构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物理课堂中,教师应该提供一系列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例如,在学习光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发现光的传播规律和反射定律。
通过这样的建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光学原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反思与建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在反思与建构学习中,教师更像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该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帮助他们建构知识。
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感应的原理,并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除了反思与建构学习,合作学习也是初中物理课堂中的重要形式。
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例如,在学习力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解决力学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解决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力学概念和原理。
总之,探索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反思与建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反思,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发现问题的本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课的教学反思
科学课的教学反思科学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学科,而科学课的教学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
通过反思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能够不断地改进我们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本文中,我将对我的科学课教学进行反思,并探讨未来的改进方向。
首先,我要反思的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发现我过于侧重于传授科学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索能力的重要性。
因此,我决定在未来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我计划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科学实验和项目中,让他们亲自体验科学的奥妙,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考能力。
其次,我要反思的是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发现我过于依赖讲授和演示,而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因此,我决定在未来的教学中采用更多的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我希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数据和展开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我还计划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实验室和科技展览,让他们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
此外,我还要反思的是评价方式的选择。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发现我过于注重考核和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能力和兴趣的评价。
因此,我决定在未来的教学中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实验报告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进程。
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最后,我还要反思的是课堂管理和组织的问题。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发现我缺乏对课堂秩序和学生合作的有效管理。
因此,我决定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同时设立明确的课堂规则和奖惩机制,以确保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还计划在课堂组织上更加注重时间的合理安排和任务的明确设定,以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总之,通过对科学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我意识到我需要改进的方面,并制定了一些改进措施。
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科学课让学生真正自主探究
科学课让学生真正自主探究摘要: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这是《科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地自主探究机会,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科学课自主探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因此我们的科学课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用探究的思维去认识世界,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为科学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提供充分地自主探究机会,让他们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调查与交流等学习过程,体验到科学的价值和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依据新课程标准,科学课的重点不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上,而是掌握科学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培养科学精神。
我曾被这样的事例深深地触动过。
在教《有趣的磁现象》一课时,我先在手里拿着一根小铁钉,一不小心掉在讲台前的地上,接着请三位同学来帮我寻找,可三位同学忙乎了一阵都没有找到。
这时,我拿出一块磁铁给其中一位同学说,请它出来帮忙找。
果然,一会儿磁铁就把小铁钉吸起来了,接着,我又请这位同学去吸文具盒里的削笔刀、小剪刀、铅笔、圆珠笔……,这时,同学们个个睁大眼睛,十分好奇,为什么有的东西能吸起来,有的东西不能吸起来呢?于是,同学们个个动起手来实验,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当时孩子们的热情非常高涨,都想争先恐后地来试试。
课堂上有点乱,有的同学声音有点高,我怕课堂乱了,就大喊一声把孩子们讨论声音压了下去。
之后,孩子们就不敢随便发表自己的意见了,一堂课下来,一点也没有了科学课的气氛,当时真的感到异常失落。
下课后,我把一个比较调皮的男孩叫到了我的办公室,笑着问他:“你一开始好像都想试试,为什么后来就不试了?”“老师,我真的很想试试,但怕惹你生气,就不敢说了。
教案科学活动反思
教案科学活动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我调节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
通过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教师可以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改进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围绕教案中的科学活动进行反思,探讨如何通过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来提高教学质量。
1. 引言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科学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分析思维。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科学活动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进。
2. 教案设计反思在教学准备阶段,我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科学活动。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常常忽视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而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
因此,我需要在教案设计中加入更多的启发式问题和实践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
3. 实施过程反思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有时候会过度控制学生的活动,限制了他们的发现和创造空间。
事实上,科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角色更多地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我需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帮助他们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我也要加强对学生动作的引导和监督,确保科学活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学生参与度反思通过观察学生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参与度较低,没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践和讨论中。
这可能与我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有关。
因此,我需要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和任务。
同时,我也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倾听他们的声音,积极回应他们的提问和困惑。
5. 教学成效反思最后,我需要对教学成效进行反思和评估。
科学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因此评价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而不仅仅是答案的正确与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设计评价指标,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让他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成长。
注重学生前概念的转变——科学课《建高塔》教学反思
注重学生前概念的转变——科学课《建高塔》教学反思科学课《建高塔》是一节旨在通过团队合作和实践操作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
通过参与此课程,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关于结构稳定性和力学原理的知识,还能够培养创新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然而,在实施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对这些问题做了反思和调整。
首先,我在课程设计的初期重视了学生的前概念,并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来确定课程的内容和难度。
通过提供一些问题和思考的指导,我希望学生能够在课程开始之前思考并表达他们对于高塔建设的理解。
这样的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并使他们能够在课程中更主动地参与。
其次,我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文字材料、图片、视频和实物模型等。
这些资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自行寻找答案,同时也鼓励他们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难题。
另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
每一次课程结束之后,我都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了解他们在课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通过学生的反馈,我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力。
我也鼓励学生互相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以促进彼此的学习和成长。
然而,尽管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我仍然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有些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对于高塔建设的概念并不清晰,导致他们在实践操作中出现了困惑和错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在课程开始之前对于高塔建设的基本概念进行详细的介绍,并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其次,有些学生在团队合作和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训练,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团队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有效沟通技巧。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和建议,以培养他们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教学反思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认可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而引导学生在反思的基础上自主探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本文将介绍几种教学反思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一、观察与思考法观察与思考法是一种常用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教师可以提供一组实际问题或现象,并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自主探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结论。
例如,在物理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摆钟,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摆动的幅度会逐渐减小?”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自主发现重力和阻力对摆动幅度的影响,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问题导向法问题导向法是另一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常用方法。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研究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生物学课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植物会发生光合作用,而有的植物不会?”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实验等途径,自主研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法探究性学习法是一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探究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究。
例如,在化学课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何使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更明显?”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通过反思总结学习经验。
四、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方法。
教师可以提供一个或多个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通过自主探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组历史事件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和分析,了解事件的发生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法。
五、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一种通过小组合作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合作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讨论、合作,并通过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
科学课堂教学反思(推荐7篇)
科学课堂教学反思(推荐7篇)科学课堂教学反思第1篇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保持引导、诱发的身份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在《流动的空气》教学中,我用复习导入,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效果非常好。
让学生不仅通过用鼻子闻,还尝试用线路图画一画。
使学生生动形象的的感受到空气的流动、香味的传播轨迹。
紧接着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空气的流动。
观察香“烟”的流动轨迹。
感受空气的流动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知道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改变外力的大小制造了各种风。
最后问一问学生:我们能制造风吗?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制造了微风、大风、阵风、冷风、热风。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列举风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和益处。
立志长大后充分利用风,让风为人类服务。
本节课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首先对学生画的线路图没形成评价,让学生发生混淆。
再有在学生进行实验前没对学生进行安全点火操作。
在做实验前如果能对实验结果先猜测效果就更好了。
科学课堂教学反思第2篇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对章节的一个总结意义,突出在这个社会环境内噪音污染对人体听力和健康的影响。
从前一课中,学生了解了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通过“鼓膜模型”的活动,认识到鼓膜是非常薄的一层膜,是很脆弱的,这对于提高学生保护听力的意识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体验噪音和悦耳音乐之间的感受,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亲身感受,接着,通过学生们对以前听到的噪声的描述,来认识噪声对听力的危害。
音乐是不是就对我们的听力没有危害呢?也是不能让学生去听过高或过强的音乐或长时间使用耳塞听音乐来体会的。
所以,通过学生以前的一些行为经验来说明噪音的危害,进而教育学生保护好自己的听力,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
第二部分是活动“发声罐”,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制作“发声罐”,并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领会“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办法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
反思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反思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近年来,科学探究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反思教学是一种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方式。
本文将探讨反思教学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并探究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反思教学。
一、反思教学与科学探究能力的关系反思教学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和总结,同时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
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和培养的一种综合能力,它要求学生具备观察、思考、实验和分析的能力。
反思教学提供了一个让学生思考和总结的机会,帮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学习过程和策略,并及时调整和改进。
通过反思教学,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学生还能够在实践中培养观察、收集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从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和应用。
二、如何在实践中应用1.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反思教学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这些问题可以是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或者是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并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2. 提供科学实践的机会反思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科学实践的机会。
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并进行实验和分析,从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和总结。
3.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反思教学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和总结。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困惑、问题和发现。
学生可以通过写日志、讨论等方式,将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进行表达和总结。
同时,教师也可以提供针对学生的反馈,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科学探究常常需要学生进行合作和沟通。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科学问题。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案例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案例1.交给学生自主建构探究活动的权力--两堂小学科学课的反思探究式学习随着课改进入教师视野后,已成为科学教师提得最多的词语,也成为科学课中采用最多的一种学习方法。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困惑与误区,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对探究学习的本质认识不足。
普遍表现为将探究学习简单化、程序化,认为只要结论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自己得出的,就是一个成功的探究过程,或者探究的目的只是按部就班地为生成教师的结论服务。
这些认识和行为的局限使探究式学习失去了本质和精粹,下边试通过两个案例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两个三年级科学课一: 按步骤使用教师提供的器材进行探究活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1、讨论身边的物质的沉浮情况:(1)、报纸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做一做,引出同样的报纸有时沉,有时浮的矛盾。
(2)、瓶盖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做一做,引出同样的瓶盖有时沉,有时浮的矛盾。
2、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物体会沉,什么情况下物体会浮?学生发表观点。
3、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1)、出示7种不同的物体,讨论哪些浮,哪些沉?(2)、学生进行实验;(3)、分析实验结果,设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4)、学生提出可能与大小、轻重、本身材料性质、中间有无空气、水有关。
(5)、学生将7种物体按大小排列,观察发现沉浮与大小无关。
(6)、学生将7种物体按轻重排列,观察发现沉浮与大小无关。
(7)、出示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物体进行实验,发现和重量有关。
(8)、出示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物体进行实验,发现和体积有关。
4、总结,得出结论。
案例二: 明确任务、确定对比标准再进行探究活动!混合身边的物质1、水和油混合是否会发生变化:(1)、学生猜;(2)、教师演示混合;(3)、观察混合后的现象,得出没有发生变化。
2、沙和豆混合是否发生变化:(1)、学生猜;(2)、教师出示问题:怎样判断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3)、学生讨论如何研究是否发生了变化;(4)、交流、归纳,得出必须要对比研究沙和豆子在混合前、混合中、分离后三个时间有无发生变化,才能确定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5)、学生进行小组研究;(6)、课堂交流有没有发生变化。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16.常见的岩石许多同学在课外都喜欢玩石头,但对于岩石的观察和研究他们只是停留在表面和同部,没有系统全面的去观察一块岩石,没有进一步深入地去研究岩石中隐藏的奥秘,因此,探究岩石的奥秘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探究天性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一开课我给学生展示了来本地,区的各种各样的奇石,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问学生原来对岩石有什么了解?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当我指导学生观察一块岩石的时候提问:“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岩石?”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观察前,还出示的观察要求,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岩石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我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在讨论岩石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堂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采取以下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是观察岩石时,通过老师引导使学生有意识地按顺序观察从而发现更多的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二是观察岩石,通过记录,把发现多理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三是汇报时鼓励和表扬学生描述的现象,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
五、合理地拓展探究空间学生对岩石的外在特征进行深入观察后分类,没有统一标准。只要学生能说出分类的理由就行,这样学生的主题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探究,思维才是自由的。
教学反思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利器
教学反思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利器教学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它能够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发现问题并做出改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机会。
本文将探讨教学反思如何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利器。
一、教学反思的定义和意义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思考和评估,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的过程。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回顾课堂教学中所用的教学方法、教材、教具等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和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
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教学反思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1. 提供启发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然后,在课后进行反思,回顾学生的回答和思考方式,总结出问题的关键点和解决方法。
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能够主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法。
2. 组织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当指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并鼓励他们提出创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通过小组讨论和反思,学生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 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反思,能够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创新思维。
4. 创设情境和场景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和场景,让学生在实际的问题中进行思考和解决。
通过与真实生活相关的案例和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5. 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和分享的机会,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展示给其他人。
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接受他人意见和反馈的机会,促进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三、如何进行教学反思1. 每节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对本节课进行反思。
回顾课程的各个环节和细节,思考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寻找解决方法。
科学实验教学反思
科学实验教学反思2021-01-01科学实验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因此教师要树立以探究实验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通过教师巧妙的引领,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奥秘,不断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从而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以下就结合我的教学谈几点体会:一、创设情境,激发实验探究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要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电化教学手段等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兴趣。
如教《米饭、淀粉和碘酒》一课,讲到用碘酒检验淀粉,我让每个同学把手洗干净,再把碘酒涂在手指上消毒,随后让各组同学用米饭粒在白色卡纸上摆出花样图案。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同学们都惊叫起来:饭粒变脏了,手指也变脏了。
饭粒和手指都变了色,白纸上呈现的是深蓝色的花,这是怎么回事呢?此时此刻同学们都产生了好奇感,要研究的问题竟是如此奇妙,情绪怎能不高昂,精神怎能不振奋?二、科学引领,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给学生充裕的探究时间,科学地调控课堂,让实验教学活而不乱。
在探究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他们用眼看、用鼻闻、用舌尝、用手摸……去发现各种颜色、形状、气味、味道的不同,获取丰富的表象;引领实验分析,教师要想办法引领全体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讨论和制订实验方案,并在合作反复实验的过程中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数据,得出实验结论;鼓励制作和创新,教学中如果能鼓励学生把制作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比如教学《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我提供给学生2个小灯泡、2个小灯座、导线、电池、电池盒等材料后,就让学生自主操作,学生就进入紧张的实验操作。
人教版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
科学课程实验常常以其内容丰富、活泼有趣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多数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潜能。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人教版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篇一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
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
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探究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整理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但往往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导致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
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
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
1、对教学过程中难点处理的反思作为教师,每节教案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后得出的,但是在实际授课时,有的觉得得心应手,效果颇佳;但也有的则觉得别别扭扭,死板教条。
如果及时记下当堂课的心得,在下一轮教学中吸取其教训或借鉴其经验,这样若干年后,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方法。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5课。
在前几课中,学生们已经利用小车和弹簧测力计对运动和力作了探究。
因此,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探究性课。
通过引导,讨论,实验操作,观察,感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经过分析交流,认识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探究摩擦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通过交流猜想,制定探究方案,完善方案,实施实验,在小组共同探究分享中获得知识。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和学生反馈情况,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1.创设情境,认识摩擦力科学学习可以明白生活中一些现象蕴涵的道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避免一些灾难。
知识的探索总能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情境。
在关于摩擦现象的认识中,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调查教室里的摩擦现象,家庭中的摩擦现象。
如:写字用的笔,穿的鞋,擦玻璃,拖地等。
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想象力,从而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2.制定方案,自主探究教学设计交流过程中有的老师提醒我要注意实验中对学生的指导与提示,于是我在这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
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自由讨论,自由猜想,制定验证计划并完善方案。
在教师参与的实验探究中,充分展现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加强了对学生认真观察的引导,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便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总结科学概念。
利用课件提示实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怎样通过实验获得准确的信息。
3.合作学习,分析数据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
科学课的学习,更多的是开展实验探究活动,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意向,尽量让学生按不同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包括材料的选择,研究途径、方法、手段的选择等,使学生的主体探究得以有效的进行。
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实施,相互配合,乐于合作和交流,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认真听取他人意见。
2023年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2023年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2023年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从事科学教学不久,对于我来说是用我残存的一些记忆来进行教学,从动物的卵这节课的教学尤其凸显出来。
科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更广,因为科学涉及到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众多领域;需要的课前准备更为充分,因为科学学习需要有结构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组合作探究。
作为一名教授科学的老师,仅仅靠以前的知识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课堂上我引领学生进行本节课内容的学习,由于是新接触的内容,所以学生显得有些兴奋,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
课前我做了关于各种动物卵的ppt,学生看的兴致勃勃,不断有新的问题涌现出来,我一一给予解答,看着他们充满质疑的表情,我觉得自己的讲授并不够声情并茂。
陈俊标同学是一个知识面丰富的学生,在讨论环节我就请他来给大家做一个小小的汇报,这样为全班带个好头,引领大家去探究探究。
科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所以以兴趣为主,课堂上面我也不拘泥与自己做的课件,当有新的问题出现时我便引领大家谈论学习。
在课堂上我发现有学生提问是一件很珍贵的.事情,他可以拓宽老师教课的知识面也可以引起其他同学的兴趣,这样才会营造一个积极有效的课堂。
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
另外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但是我发现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
我考虑了一下,认为在小组讨论时教师给学生的引导不够,导致学生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
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及活动的时间。
以上是这段时间以来教授科学的点滴体会,希望科学课给学生一个探究科学世界的窗口。
2023年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2《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要学习的内容都是和溶解相关联的知识。
也是学生们最喜欢的实验课。
上午上完第一个班级的课后,让我有一些感触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案例
交给学生自主建构探究活动的权力
——一堂小学科学课的反思
探究式学习随着课改进入教师视野后,已成为科学教师提得最多的词语,也成为科学课中采用最多的一种学习方法。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困惑与误区,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对探究学习的本质认识不足。
普遍表现为将探究学习简单化、程序化,认为只要结论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自己得出的,就是一个成功的探究过程,或者探究的目的只是按部就班地为生成教师的结论服务。
这些认识和行为的局限使探究式学习失去了本质和精粹,下边试通过一个案例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三年级科学课案例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讨论身边的物质的沉浮情况:
(1)、报纸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做一做,引出同样的报纸有时沉,有时浮的矛盾。
(2)、瓶盖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做一做,引出同样的瓶盖有时沉,有时浮的矛盾。
2、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物体会沉,什么情况下物体会浮?
学生发表观点。
3、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
(1)、出示7种不同的物体,讨论哪些浮,哪些沉?
(2)、学生进行实验;
(3)、分析实验结果,设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
(4)、学生提出可能与大小、轻重、本身材料性质、中间有无空气、水有关。
(5)、学生将7种物体按大小排列,观察发现沉浮与大小无关。
(6)、学生将7种物体按轻重排列,观察发现沉浮与大小无关。
(7)、出示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物体进行实验,发现和重量有关。
(8)、出示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物体进行实验,发现和体积有关。
4、总结,得出结论。
二、讨论与分析
在上述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见到教师都带领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被广泛运用的探究设计方法,具有较为普遍的研讨价值。
在本案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猜测(物体沉浮相关因素)——实验(从无关到有关)——得出结论)”的过程,但在这一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学生对探究活动的自主性是十分有限的。
在猜测、实验探究的外表下,学生并没有多少自主决策的机会和权力,整个探究活动的他主性、控制性很强,教师预设并牢牢地控制着教学的每一个步骤。
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作一些简单的推测,其实不管学生有多么丰富的设想,都不能改变沿着教师设计好的步骤进行下一环节活动的要求。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可能与大小、轻重、本身材料性质、中间有无空气、水有关,教师会改变下边的实验内容吗?
当然,从引入到小结,教师都在努力创设一种有力度的思维碰撞,使得出知识的过程更具有价值。
这种探究设计具有广泛的市场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有教师的严格控制和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很少会出现偏差,一般都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
但是,这种他主性很强的科学探究活动,虽然有探究的一系列步骤和活动形式,可学生自主建构探究活动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
究其原因,教师受价值目标和评价观的束缚,依然把完整顺利地得出结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第一追求,没有摆脱授受制的价值取向,只是一种具有探究形式和外壳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并没有抓住探究学习的核心与本质。
三、反思
1、什么是真正的探究?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应该是由学生自主建构问题,自主设计探究方案,自主开展探究过程,自主完成探究结论,并且在亲历探究之后进行反思与总结的过程。
从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因自主性的丢失而丧失了探究的灵魂。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们总是不自觉地,相方设法地用探究的理念去适应传统授受式的课堂实践,将新的理念加入到传统的框架之中。
使得本应由学生自主建构的学习活动,变成了完全由教师控制的,严格执行教师方案与步骤,得出教师所需结论的曲解的、异化的探究活动。
教师总是想着,总是急于将学生引入正确的做法中去。
干预确实可以使课堂变得顺利和通畅,节约了时间,但同时也减少了学生从错误中、弯路中学习的机会,我们教师也不可能保证给予学生一生的指导与帮助。
2、如何调和放手与指导的矛盾?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但教师放手之后的指导性如何来落实,这一矛盾摆在广大教师的面前,困惑着我们。
探究式学习不是要
教师找到一种传播知识的最佳教学方法,而是来自给学习者更好的机会去建构。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应该是通过教师的设计,给予学生一个可以探索、思考、表达并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空间。
教师只有将这种空间和权力交给学生,才能使每个学生真正有能力有机会对自己的成长负责,形成一种自主建构的学习文化。
3、如何突破教材的局限?
现实中的教师往往将自己定位在教材内容的执行者的角色上,教学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最佳的途径将教材蕴含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影响学生,同时还必须面对社会普遍标准的评价与批判,这就导致牺牲了学生真正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思考与实践的权力。
一个理想化的探究过程应该是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投身于研究之中的过程,教师只是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提升,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例如,在发现见不到阳光的豆苗是黄色时,学生提出在阳光晒多长时间它们会转变成绿色的问题,教师抓住这个一点,提出应该如何研究和设计方案的问题。
各小组在讨论之后选择了将黄色豆苗置于阳光下,每过30分钟照一次像,每过30分钟与绿色色卡纸进行对比,每30分钟采集一次子叶做标本等方案。
通过活动学生了解了阳光对对植物变绿的影响过程,并提交了观察记录作为证据。
但在事后的讨论中,学生发现采集在标本中子叶颜色是不稳定的,并不能记录和反映事实的情况,促使学生进一步考虑到阳光的强烈程度,季节的不同等变量也会对研究的结果产生影响。
从上例可见,科学探究中教师必须交给学生发现、设计、活动、表达、展示、反思的权力。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生会遇到问题,会兜圈子,会走弯路和错路的准备。
当摆脱了传统教材观、价值观、评价观的束缚之后,教师最大的挑战不是设计多么巧妙的实验过程,而是如何在不动声色中向学生呈现出一个个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拥有建构的权力,明确责任和角色。
也许最终我们会说:我没有教他们,他们既然学得更加出色了。
当然,教别人自己做,比教怎么做更难。
但这是探究学习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