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城市人口ppt
合集下载
城市人口
Your company slogan
人口数量在某个特定时期内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下 列公式来表示: Nt+1= Nt + B – D + I- E 式中Nt 是时间t时的人口数量(又叫人口基 数),Nt+1 是一个时期后的人口数量,B、D、 I、E分别是在时间t和t+1期间内出生、死亡、 迁入和迁出的个体数。 从上式可以看出,当 B+I > D+E时,城市人口 数量就增加;反之,城市人口数量就会减少。
Your company slogan
二、城市化与流动人口的关系
暂住人口大多从事建筑施工、集贸商贩、保姆、修理工等 经济活动,填补了一些城市人不愿问津的脏、苦、累、差 的就业岗位,构成了城市运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反过来农村到城市的暂住人口都需要城市提供衣食住行, 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必须考虑到他们的需求
的生存、发展和幸福,还必须为其他生物保留和创造适合
于它们生存和维持某种程度繁荣的条件。
Your company slogan
3、辨证观
人口必须控制,否则将加重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给人类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因此,过于乐观不
是科学的态度。
但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限的,人口环境容量 也会迅速扩大。因此,过于悲观也不是科学的态 度。
的能力;
B:指土地的生物潜力; E:环境阻力
Your company slogan
生态系统的人口承载力:
CP:某生态系统在保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人的食物链结构 为(XiYj)( i=1,2,…I. j=1,2…J)的人口承载力;
Xi: 年人均对第i种植物性食物需要量; Yj: 年人均对第j种动物性食物需要量;
《武汉市常住人口》课件
《武汉市常住人口》ppt课件
目录
• 武汉市常住人口概况 • 武汉市常住人口增长情况 • 武汉市常住人口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武汉市常住人口管理政策与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武汉市常住人口概况
武汉市常住人口数量
总结词
武汉市常住人口数量呈现出不断 增长的趋势。
详细描述
近年来,武汉市常住人口数量持 续增长,主要受到城市经济发展 、就业机会增加以及人口迁移等 因素的影响。
武汉市常住人口分布
总结词
武汉市常住人口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和周边郊区。
详细描述
主城区如江岸、江汉、硚口等区域由于历史发展、交通便利和就业机会丰富等 原因,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城市外扩,周边郊区 的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武汉市常住人口结构
总结词
武汉市常住人口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武汉市常住人口管理措施
社区化管理
武汉市通过社区进行常住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建立和完善社 区服务体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信息化手段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对常住人口 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应用,提高管理效率。
武汉市常住人口管理成效评估
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通过常住人口管理政策的实施,武汉 市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满 足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出生率
近年来,武汉市出生率保 持稳定,反映了当地家庭 生育意愿和生育政策的平 衡。
死亡率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 活水平的提高,武汉市常 住人口的死亡率保持较低 水平。
武汉市常住人口机械增长情况
机械增长
由于人口迁移导致的常住 人口数量变化。
流入人口
随着武汉市经济发展和就 业机会增加,吸引了大量 外来人口流入。
目录
• 武汉市常住人口概况 • 武汉市常住人口增长情况 • 武汉市常住人口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武汉市常住人口管理政策与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武汉市常住人口概况
武汉市常住人口数量
总结词
武汉市常住人口数量呈现出不断 增长的趋势。
详细描述
近年来,武汉市常住人口数量持 续增长,主要受到城市经济发展 、就业机会增加以及人口迁移等 因素的影响。
武汉市常住人口分布
总结词
武汉市常住人口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和周边郊区。
详细描述
主城区如江岸、江汉、硚口等区域由于历史发展、交通便利和就业机会丰富等 原因,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城市外扩,周边郊区 的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武汉市常住人口结构
总结词
武汉市常住人口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武汉市常住人口管理措施
社区化管理
武汉市通过社区进行常住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建立和完善社 区服务体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信息化手段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对常住人口 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应用,提高管理效率。
武汉市常住人口管理成效评估
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通过常住人口管理政策的实施,武汉 市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满 足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出生率
近年来,武汉市出生率保 持稳定,反映了当地家庭 生育意愿和生育政策的平 衡。
死亡率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 活水平的提高,武汉市常 住人口的死亡率保持较低 水平。
武汉市常住人口机械增长情况
机械增长
由于人口迁移导致的常住 人口数量变化。
流入人口
随着武汉市经济发展和就 业机会增加,吸引了大量 外来人口流入。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PPT参考幻灯片
关键是科学合理的确定Z、P1、b!
Pn-规划末期人口规模; P0-规划基年人口规模;
预测步骤
1、收集整理城市、农村人口及农村 耕地面积数据(P0、P1、s);
K-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Z-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比例; V-农村转移劳动力带眷系数; F-农业劳动力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比例;
2、确定其他参数(k、m、Z、V、f、b);P1-城市周围现状农村总人口;
拟合度接近1.0则相关性高,反之则低;
5、求出a、b待定系数后,再预测规划年的人口规模。
实例(略)
10
6、GM(1,1)灰色模型法 ★
适应范围
通过4~12年的历史人口数据,预测未来5~10年人口规模较为准确。
基本原理
11
6、GM(1,1)灰色模型法 ★
基本原理
12
6、GM(1,1)灰色模型法 ★
关键是科学合理的确定a、带眷比!
预测步骤
1、根据职工需求P1、P2及P3; 2、确定带眷系数; 3、将值带入上述公式计算即可。
Pn-规划末期人口规模; P1-带眷职工人数; a-带眷系数; P1-单身职工人数; P1-城市其他人口数。
4
2、带眷系数法
实例
某一工业新镇,规划末期需要职工10000人,单身职工6000人,带 眷职工4000人,带眷系数2.5,城市其他人口2000人,预测规划末期工 业新镇的人口规模。
基本原理
yabx
关键是科学合理的确定 !
预测步骤
y-人口规模; x-回归变量; a、b-待定系数。
1、确定回归的变量(年份、GDP);
2、收集相关资料(GDP)至少连续5年的城市人口和GDP历史数据;
3、将历史数据和GDP做数据散点图,判定其是否具有相关性,不具
人口与城市-PPT精品
二 城市与城市化 基础知识
1.城市的空间结构
形态: 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2.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问题及解决途径
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地形与城市区位 1.世界上大多数城市位于平原地区,百万
人口以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200M以下的 濒海,沿湖和沿河的平原(中:第三阶 梯,美:五大湖、沿海) 2. 热带地区多分布在高原(巴西)
5.据图示资料推测,该国 A.自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进入现代型 B.可能位于欧洲 C.1990年人口达900万 D.20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
图1为甲、乙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图。 据此回答4~6题。
4.目前与甲国1890~1920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相同的国 家是
A.韩国
B.古巴
C.新西兰
三 商业区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 或街角路口处。 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 的地方。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建 筑物高大稠密。 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
四 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 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试题题型
(08北京) 40.北京奥运火炬接力以“和谐之旅”为主题。圣火于
D.河曲度较大处和河心岛 瑞士:伯尔尼 法:巴黎 美:波士顿
四 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
1.国外 开发矿产形成的城市
煤城: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 石油城:阿伯丁 金城:约翰内斯堡 2.我国以矿业为主的城市 铁矿:鞍山、包头、攀枝花 石油:大庆、东营、任丘、玉门 煤炭:大同、鹤岗、抚顺、开滦、平顶 山、淮北 镍城:金昌
2019年5月4日开始在国内113个城市传递,既经过了最 早开放的经济特区,又经过了星火燎原的革命老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PPT课件(上课用)(3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
如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筑波
• 组团状 受 地形 限制或 河流 阻隔的
影响,如重庆
兰州是唯一黄河穿越市区 中心而过的省会城市,市 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 河穿流而过,平均海拔 1500米,具有盆地城市的 特征。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功能区
商业区
工业区
形 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 状或条状
集聚成片
住宅区
人口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时期人口基数最大 ③
时期⑤人口基数最小
二 、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基本指标:
2.基本类型及特征:
高出生率
高
2.5
高死亡率
低
1.5
低自然增长率
高
原始型
传统型
自然增长 率
低 低 低
现代型
三、人口的迁移
二战前的国际人口迁移
发达国家
商业变化最陡,说明其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最急剧
2.如果由各类用地的付租能力来决定土地的用 途,那么图中OA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 AB和BC呢?
OA:商业区;AB:住宅区;BC:工业区。
• 一般在地租最高峰处和 次高峰处形成商业区; •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 形成住宅区; •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区域 形成工业区。
因素
其他: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
二、城市外部形态(城市地域形态)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式
城市一经产生就 占据一定地域空间, 并在人为、自然因素 的影响下形成一定的 用地轮廓形态,是城 市物质实体在空间上 的投影。
• 团块状 平原 地区常见的城市形态
如成都、合肥、华盛顿
• 条带状
第4章 第1节 人口与人种 精品课件—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40张)
•
5.文 本 一 经 产 生就 成为历 史,它 所表达 的思想 感情、 所反映 的生活 ,都只 能是过 去的, 而理解 总是现 在进行 时。当 我们接 受历史 上的艺 术作品 时,我 们当然 可以设 身处地 想象古 人的生 活,体 验古人 的思想 感情, 但我们 毕竟是 现代人 ,只能 按照我 们现在 的心理 文化结 构去理 解古人 。
亚洲 37.20 1.4
欧洲 7.27 -0.1
非洲 8.28 2.4
(1) 亚 洲 人 口 稠 密 区 主 要 分 布 在 该 大 洲 的 __南_部_____ 和 东 部 , 图 中 未 呈 现 的 人 口 稠 密 区 是 __北_美__洲_东_部_____。从海陆位置、地形方面分析人口稠 密区的共性是_多__分_布_在__沿_海_平__原_地_区__________________。
6.图中①②③④⑤五地人口数量最多、密度最
大的是( B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考点三 人口问题 1987 年 7 月 11 日,地球人口达到 50 亿。为纪 念这个特殊的日子,1989 年联合国建议国际社会把 每年的 7 月 11 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便把重点放在 紧迫性的人口总体发展计划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上。结合所学知识及下图,回答 7~9 题。
对于 Surma 部落女子来说,戴唇盘有重要意义。她们不 仅可以通过唇盘吸引丈夫,还关系到嫁妆多少,唇盘越大意 味着获得陪嫁的牛畜越多。此外,唇盘还是一种自我表达的 方式。唇盘代表着一种骄傲,越大越令人印象深刻。年轻人 试图互相超越。开始穿孔以来,埃莉吉达格尼拉伸嘴唇已经 3 年,她称这根本不疼,也不会有任何不好的副作用。当被 问及她的女儿是否也会继承这一传统时,埃莉吉达格尼不确 定,称那需要尊重女儿的意愿。这位 20 岁女子名叫阿塔耶·埃 莉吉达格尼,她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唇盘,是一般唇盘的 2 倍 大,其周长达 59.5 厘米,直径 19.5 厘米。吉尼斯世界纪录中 的最大唇盘直径为 15 厘米。
备考2020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课件 人口和城市-人口(共30张PPT)
a.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计划生育等政策的实施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 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b.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 等导致人口大量迁入。
c.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 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1、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 2、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的坐标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3、数值的读取分三步:
第一,沿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三个箭头; 第二,过某点分别画出与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 第三,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就是待求点的三个数值。
人口增长过 慢(人口老 龄化)带来 的影响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 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产生老年人生活孤单、生 活困难问题;④劳动力不 足;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主要是鼓励生育、接纳移 民等
加强非法性别鉴定的监
人口性别比
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
失调带来的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高妇女地位,完善养老保
信息②:2000 年老年人口比重远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 60 岁及
小于 10%,2016 年有所增加但仍 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 10% 及以
低于 10%
上,该城市未出现老龄化 现象
信息③:由图可知 2016 年少年儿
童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城市人口平均年龄增大,大量青
2016 年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比重高 壮 年 劳 动 力 人 口 的 迁 入 , 属 于 峰值出现在 26 到 40 岁之间,相 _机 __械 __增长
b.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 等导致人口大量迁入。
c.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 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1、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 2、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的坐标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3、数值的读取分三步:
第一,沿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三个箭头; 第二,过某点分别画出与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 第三,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就是待求点的三个数值。
人口增长过 慢(人口老 龄化)带来 的影响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 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产生老年人生活孤单、生 活困难问题;④劳动力不 足;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主要是鼓励生育、接纳移 民等
加强非法性别鉴定的监
人口性别比
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
失调带来的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高妇女地位,完善养老保
信息②:2000 年老年人口比重远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 60 岁及
小于 10%,2016 年有所增加但仍 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 10% 及以
低于 10%
上,该城市未出现老龄化 现象
信息③:由图可知 2016 年少年儿
童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城市人口平均年龄增大,大量青
2016 年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比重高 壮 年 劳 动 力 人 口 的 迁 入 , 属 于 峰值出现在 26 到 40 岁之间,相 _机 __械 __增长
人口和城市复习[新版].ppt
26
总之,人口迁移是多种环境因素 作用下有意识的行为。合理的人口迁 移会对人口数量的地区变化、人口素 质的提高、经济的发展、环境生态平 衡起到积极的作用。反之会对迁入地 环境造成负面 影响。
①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②现在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③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1)、资源
主
要 因 素
(2)、科技发展水平 ——影响资源开发数量
(3)、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影响资源消耗数量
最新.课件
35
——人口合理容量
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 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 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最新.课件
36
城市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地域形态
2、亚洲、拉丁美洲(除日本、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过渡型
3、中国 “现代型”
”
最新.课件
10
1、据图判断,表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可
能是(C)
A① B② C③ D④
最新.课件
11
读1995—1997年统计的世界和部分国家 人口增长模式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地区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增长较快: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最新.课件
5
请认真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非洲
4.0
1.4
2.6
北美
1.5
0.9
0.6
拉丁美洲
2.5
0.7
1.8
亚洲
2.4
0.8
1.6
总之,人口迁移是多种环境因素 作用下有意识的行为。合理的人口迁 移会对人口数量的地区变化、人口素 质的提高、经济的发展、环境生态平 衡起到积极的作用。反之会对迁入地 环境造成负面 影响。
①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②现在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③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1)、资源
主
要 因 素
(2)、科技发展水平 ——影响资源开发数量
(3)、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影响资源消耗数量
最新.课件
35
——人口合理容量
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 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 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最新.课件
36
城市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地域形态
2、亚洲、拉丁美洲(除日本、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过渡型
3、中国 “现代型”
”
最新.课件
10
1、据图判断,表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可
能是(C)
A① B② C③ D④
最新.课件
11
读1995—1997年统计的世界和部分国家 人口增长模式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地区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增长较快: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最新.课件
5
请认真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非洲
4.0
1.4
2.6
北美
1.5
0.9
0.6
拉丁美洲
2.5
0.7
1.8
亚洲
2.4
0.8
1.6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第2课时:世界人口的分布)精品课件
2.人口的稠密区与稀疏区
分组讨论( 限时5分钟)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组: ➢ 找出人口稠密区,并结合
书本解释原因
第二组: ➢ 找出人口稀疏区,并结合
书本解释原因
二 世界人口的分布
2.人口的稠密区与稀疏区
欧洲西部
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北美洲东部
结论呈现( 限时5分钟) 人口稠密组
结论 四个人口稠密区: 亚洲东部、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
配套人教版
第四章 居民和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 2.能够说出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3.能够对照地图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二 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 :表示人口疏密程度的量值,指每平方千米居住的人口数。
A 稀 疏
25人/平方千米
B 稠 密
50人/平方千米
原 自然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非常恶劣,寒冷、 因 湿热、干旱、高寒
1.人口分布疏密的程度,可用下列哪一项表示 ( )
A.人口的数量
B. 人口增长数量
C.人口密度
D.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2.祖国的首都北京市面积16410平方千米,人口2154.2万人,根据数据计算出北京市的人口密 度是( )
A.1313人/平方千米
B.13130人/平方千米
干旱沙漠地区
严寒高纬地区
高海拔地区 湿热雨林地区
结论呈现( 限时5分钟) 人口稀少组
结论 四个人口稀少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 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 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二 世界人口的分布
2.人口的稠密区与稀疏区
南极地区 气候严寒
分组讨论( 限时5分钟)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组: ➢ 找出人口稠密区,并结合
书本解释原因
第二组: ➢ 找出人口稀疏区,并结合
书本解释原因
二 世界人口的分布
2.人口的稠密区与稀疏区
欧洲西部
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北美洲东部
结论呈现( 限时5分钟) 人口稠密组
结论 四个人口稠密区: 亚洲东部、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
配套人教版
第四章 居民和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 2.能够说出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3.能够对照地图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二 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 :表示人口疏密程度的量值,指每平方千米居住的人口数。
A 稀 疏
25人/平方千米
B 稠 密
50人/平方千米
原 自然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非常恶劣,寒冷、 因 湿热、干旱、高寒
1.人口分布疏密的程度,可用下列哪一项表示 ( )
A.人口的数量
B. 人口增长数量
C.人口密度
D.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2.祖国的首都北京市面积16410平方千米,人口2154.2万人,根据数据计算出北京市的人口密 度是( )
A.1313人/平方千米
B.13130人/平方千米
干旱沙漠地区
严寒高纬地区
高海拔地区 湿热雨林地区
结论呈现( 限时5分钟) 人口稀少组
结论 四个人口稀少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 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 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二 世界人口的分布
2.人口的稠密区与稀疏区
南极地区 气候严寒
2019届高中地理复习--人口城市(共30张PPT)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5.该直辖市是 A.北京市
B.天津市
√ C.上海市 D.重庆市
三、人口的容量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
释其形成原因。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 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二、城市化 1、城市区位
2、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3、城市化的影响
城 硬化地面 市 平整土地 化 破…坏…植被
环 境
自然 环境
人文 环境
(12年课标卷)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
(2017年课标2)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白令海峡(图7)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
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 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 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பைடு நூலகம்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17年课标3)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的主要客流集散地。 图2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4~6题。
4.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
主要取决于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境质量
5. 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
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
城市人口规模(ppt文档)
小城市 中等城市 大城市 特大城市
四.城市人口的构成
通过对城市人口构成的分析,可以制定相应的发 展对策(年龄、性别、家庭、寿命、婚姻、劳动、职业、 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 年龄构成 性别构成 职业构成 家庭构成 劳动构成
1.年龄构成
指不同年龄段(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 托儿:0-3岁 ◆ 幼儿:4-6岁 ◆ 小学:7-11岁(7-12岁) ◆ 中学:12-16岁(13-18岁) ◆ 成年:17-60岁(女:17-55岁) ◆ 老年:>61岁(女:>56岁) 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的
建制镇19234个。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数量还会逐渐增加,
据专家估计在未来的10年内,我国城市数量极有可能突破1000个。
目前,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数量分别
占中国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四、百分之三十七和百分之十九。
国外城市人口规模的最低标准
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划分标准。单从人口规模上划分,被称为城市 或城镇的标准有 美国为2500人; 英国为3500人; 法国为5000人; 印度为5000人; 俄罗斯为1000-2000人。 国际统计学会建议,2000人以上的居民点算作城市居民区。
人口为28979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15-64岁的人口为88793万 人,占总人口的70.1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 的6.96%。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 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个百分点。
目前关于城市规模的两种观点
近年西方和苏联一些学者从经济效益和人均劳动生产 率出发,认为城市规模越大,效果愈佳,主张发展大 城市,从根本上否定城市合理规模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城市人口密度(urban population density)
城市人口密度:指城市区域内单位面积上居住的人
口数。
(二)城市人口过密化
城市人口密度过大,超过合理密度的状态,是人口在 城市过度集中的表现.
东京、纽约等是公认的过密城市。上海城市化地域面 积为东京的40%。
发达国家大城市地域的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半径 50km 的实际城市化范围内,而中国则为10km。
(6)信息传递快速;
(7)不透水地面增加;
(8)绿地减少;(9)人源自相应的生活习惯改变。第二节 城市人口(urban population)
居住在城市规划区域建成区内的一切人口,一切从事城市的社
会,经济和文化等活动,享受着城市公共设施。在中国特定为
居住在城市范围内并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
城市的一切设施和物质供应,活动场所必须考虑容纳这些人口,
第三节 城市人口的分类
一、城市人口的服务结构分类
分为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托养人口三大类。
二、城市人口职业结构分类(employment structure)
城市人口职业结构: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所占 的比例。
分为生产性劳动人口; 非生产性劳动人口; 非劳动人 口。
三、城市人口 文化结构分类
五、城市人口分布 (distribution)
城市人口分布指人口在城市空间的分布状况。
(一)人口迁移 人口在地理空间改变居住地的移动。
(二)人口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农村人 口就地转化。
(三)人口城市规划
以人口为主体对城市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 局的一种方法。 (四)城市人口的分布格局 关于人口在城市中的水平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可分 为四种类型: 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散式 分布。
未来50年中国城市化战略目标
全面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水平,城市体系 的总能力进入世界前三名,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 良性循环。
中国的城市化率提高到75%以上,具有容纳11亿--
12亿人口的城市容量,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
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大、中、小“城市体系”。
未来50年中国城市化战略目标
即饲料转化率;
(四)人口环境容量观
1、 乐观论
认为地球可以养育50 b,主要观点:
①地球陆地还有大量资源尚未开发利用;
②人类对海洋资源,包括海底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
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③高度发达的经济条件是合理和优化环境的基础,
环境污染和环境退化都是暂时的;
④科学技术正以跳跃速度发展。
2、悲观论 ① 生态系统的退化,如污染、毁林、草原退化、沙 漠化,自然资源的短缺、气候变异,灾害频繁等; ② 即使人口规模不再增长,但人均消费水平仍将快 速上升,资源耗用量扩大; ③ 人类只是地球上生物群中的一种,人类不能只是 保证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幸福,还必须为其他生物保
链结构为(XiYi)( i=1,2,…I. j=1,2…J)的人口承载力;
X: 年人均对第i种植物性食物需要量;
Y: 年人均对第j种动物性食物需要量; Nji: 生态系统有关的第j种动物性食物对第i种植物食物需要量, Sm: 生态系统中人类可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 P : 第i种植物性作物的单产。
城市的出现 : 至少已有五千年;
城市的发展,促使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快于发达国家,经济最不发达国家 的城市化速度最快;
世界人口更多地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中。
至2002年末,中国有设市城市660个,城市
人口35343.78万人。城市面积464772 平方 公里。城市范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60人。
并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可用城市人群来表示城市人口。
城市人口结构(structure):①城市人口自然结构, 如性别、年龄等;②城市人口社会结构,如民族、
家庭、文化、宗教、职业、经济收入结构等。
一、城市人口数量
城市区域内人口的总个体数,含固定人口总数和流动人口总数。 城市人口的数量是不断的变化的,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四个参数决定。
第四章
城市人口
第一节 城市化与城市人口概念 第二节 城市人口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城市人口的分类
第四节 城市人口动态
第五节 城市流动人口和人口迁居
第六节 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相互关系分析
地理学家
是地球表层物质流大量集中的地域
是以空间和环境资源利用为基础的区域 是人类生产、生活集聚的地理空间
(三)人口自然增长方程
N(t)=N(0)e(u0+Δu)t — (D0/(u0+Δu))(e(u0+Δu)t-1)
N(t):t时刻的人口总数,N(0):t0的人口总数,e为自然底
数,u0为t0时的出生率。D0为t0时的死亡人数. Δu为相对死亡 率。
第五节城市流动人口和人口迁居
一、 城市流动人口概念
年均社会消费额可以从目前的10万亿元增加
到20万亿元,年均2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
可以维持20年。
发展中小城市,促进人口合理流动。
第一节
城市化与城市人口概念
一、城市化
城市形成于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过程中。
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 ,始于10,000 年前 ,即早期的
农业时期(early farming phase)。
① 在城市中从事短期、季节性工作的外地人口;
② 到城市旅游、出差、探亲、借读、就学人口。
二、城市化与流动人口的关系
暂住人口大多从事建筑施工、集贸商贩、保姆、修理工
等经济活动,填补了一些城市人不愿问津的脏、苦、累、差
的就业岗位,构成了城市运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
反过来农村到城市的暂住人口都需要城市提供衣食住行,城 市生态规划与建设必须考虑到他们的需求。
留和创造适合于它们生存和维持某种程度繁荣的条件。
3、辨证观
人口必须控制,否则将加重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给人类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因此,过于乐观不是科
学的态度。
但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限的,人口环境容量也
会迅速扩大。因此,过于悲观也不是科学的态度。
二、城市人口增长
(一)指数增长(exponential growth)模型
龄;或:幼龄、中龄和老龄。
人口年龄结构模型:增长型、稳定型 和 衰退型
老龄级 中龄级 幼龄级
三、 城市人口性比
人口总数某个龄级的个体中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城 市 人 口 性 别 构 成 (sex structure of urban population)是城市人口自然结构的基本要素之一。
四、 城市人口密度
Malthus ( 1978 )提出的生物种群有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趋势,
认为人口有无限的以指数增长的性质。
Nt=Rt0N0
R0 为亲代的生殖力; N0 是起始时人口数量; t 为世代或时间。 如果方程两侧都取自然对数则可得线性方程: lnNt = lnN0 + tln R0
R0 >1,N增大; R0 <1,N减小; R0 =1,即出生率和死亡率
(三) 城市人口承载力
1940,s 威廉福格特
公式为:C=B:E
C: 某土地面积的承载力,指土地向人类提供饮食
住所的能力;
B:指土地的生物潜力; E:环境阻力
生态系统的人口承载力:
CP=Sm/∑(Xⅰ/Pⅰ)+∑(Yⅰ∑Nji/Pi)
CP:某生态系统在保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人的食物
根据文化构成分类,一般分为七岁上学前、文盲、
小学学历、中学学历和大学学历五大类。
不同的行业分类不同,如大学教师分:大学本科、
硕士和博士学历三大类或高级、中级、初级职称和
实习教师四大类。
四、城市人口 民族结构分类
指根据民族结构的特征进行的分类。
第四节 城市人口动态
一、城市人口规模 (一)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相等,人口数量不变。
(二)逻辑斯蒂增长模型(logistic growth)
种群在有限环境下,受环境制约且与密度相关的增长方式。
dN/dt = rN (1 - N/K)
r:自然增长率,K:环境容量
它须满足下述假定才能成立:
(1) 所有个体在生态学上是完全相同的,具有相同的死亡和
生殖特征。 (2)种群的个体数量是合理的计量单位。 (3)种群自然增长率 r 为常数。 (4)一个固定不便的上限 k,即环境容量。
是集约经济的地域 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组织生产、集中进行社 会物质生产和交流的产所 是一个经济实体 是区域的经济中心 经济学家
是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技文化的中心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科技 文 化中心,是人民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中心
是一个政治社会实体 是组织生产力、实现社会分工和联系推动社会发 展 空间的存在形式 代表一个地区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与 向,是前进的主要动力。 方
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4个正在形成的大都市带:美国西部沿岸,巴西
南部沿海,意大利北部波河平原,中国珠江三角洲。
共同特征:良好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适于人类
居住,适于耕作和交通联络,国家或洲际大陆,乃 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
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人口密度:指城市区域内单位面积上居住的人
口数。
(二)城市人口过密化
城市人口密度过大,超过合理密度的状态,是人口在 城市过度集中的表现.
东京、纽约等是公认的过密城市。上海城市化地域面 积为东京的40%。
发达国家大城市地域的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半径 50km 的实际城市化范围内,而中国则为10km。
(6)信息传递快速;
(7)不透水地面增加;
(8)绿地减少;(9)人源自相应的生活习惯改变。第二节 城市人口(urban population)
居住在城市规划区域建成区内的一切人口,一切从事城市的社
会,经济和文化等活动,享受着城市公共设施。在中国特定为
居住在城市范围内并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
城市的一切设施和物质供应,活动场所必须考虑容纳这些人口,
第三节 城市人口的分类
一、城市人口的服务结构分类
分为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托养人口三大类。
二、城市人口职业结构分类(employment structure)
城市人口职业结构: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所占 的比例。
分为生产性劳动人口; 非生产性劳动人口; 非劳动人 口。
三、城市人口 文化结构分类
五、城市人口分布 (distribution)
城市人口分布指人口在城市空间的分布状况。
(一)人口迁移 人口在地理空间改变居住地的移动。
(二)人口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农村人 口就地转化。
(三)人口城市规划
以人口为主体对城市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 局的一种方法。 (四)城市人口的分布格局 关于人口在城市中的水平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可分 为四种类型: 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散式 分布。
未来50年中国城市化战略目标
全面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水平,城市体系 的总能力进入世界前三名,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 良性循环。
中国的城市化率提高到75%以上,具有容纳11亿--
12亿人口的城市容量,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
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大、中、小“城市体系”。
未来50年中国城市化战略目标
即饲料转化率;
(四)人口环境容量观
1、 乐观论
认为地球可以养育50 b,主要观点:
①地球陆地还有大量资源尚未开发利用;
②人类对海洋资源,包括海底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
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③高度发达的经济条件是合理和优化环境的基础,
环境污染和环境退化都是暂时的;
④科学技术正以跳跃速度发展。
2、悲观论 ① 生态系统的退化,如污染、毁林、草原退化、沙 漠化,自然资源的短缺、气候变异,灾害频繁等; ② 即使人口规模不再增长,但人均消费水平仍将快 速上升,资源耗用量扩大; ③ 人类只是地球上生物群中的一种,人类不能只是 保证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幸福,还必须为其他生物保
链结构为(XiYi)( i=1,2,…I. j=1,2…J)的人口承载力;
X: 年人均对第i种植物性食物需要量;
Y: 年人均对第j种动物性食物需要量; Nji: 生态系统有关的第j种动物性食物对第i种植物食物需要量, Sm: 生态系统中人类可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 P : 第i种植物性作物的单产。
城市的出现 : 至少已有五千年;
城市的发展,促使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快于发达国家,经济最不发达国家 的城市化速度最快;
世界人口更多地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中。
至2002年末,中国有设市城市660个,城市
人口35343.78万人。城市面积464772 平方 公里。城市范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60人。
并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可用城市人群来表示城市人口。
城市人口结构(structure):①城市人口自然结构, 如性别、年龄等;②城市人口社会结构,如民族、
家庭、文化、宗教、职业、经济收入结构等。
一、城市人口数量
城市区域内人口的总个体数,含固定人口总数和流动人口总数。 城市人口的数量是不断的变化的,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四个参数决定。
第四章
城市人口
第一节 城市化与城市人口概念 第二节 城市人口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城市人口的分类
第四节 城市人口动态
第五节 城市流动人口和人口迁居
第六节 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相互关系分析
地理学家
是地球表层物质流大量集中的地域
是以空间和环境资源利用为基础的区域 是人类生产、生活集聚的地理空间
(三)人口自然增长方程
N(t)=N(0)e(u0+Δu)t — (D0/(u0+Δu))(e(u0+Δu)t-1)
N(t):t时刻的人口总数,N(0):t0的人口总数,e为自然底
数,u0为t0时的出生率。D0为t0时的死亡人数. Δu为相对死亡 率。
第五节城市流动人口和人口迁居
一、 城市流动人口概念
年均社会消费额可以从目前的10万亿元增加
到20万亿元,年均2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
可以维持20年。
发展中小城市,促进人口合理流动。
第一节
城市化与城市人口概念
一、城市化
城市形成于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过程中。
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 ,始于10,000 年前 ,即早期的
农业时期(early farming phase)。
① 在城市中从事短期、季节性工作的外地人口;
② 到城市旅游、出差、探亲、借读、就学人口。
二、城市化与流动人口的关系
暂住人口大多从事建筑施工、集贸商贩、保姆、修理工
等经济活动,填补了一些城市人不愿问津的脏、苦、累、差
的就业岗位,构成了城市运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
反过来农村到城市的暂住人口都需要城市提供衣食住行,城 市生态规划与建设必须考虑到他们的需求。
留和创造适合于它们生存和维持某种程度繁荣的条件。
3、辨证观
人口必须控制,否则将加重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给人类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因此,过于乐观不是科
学的态度。
但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限的,人口环境容量也
会迅速扩大。因此,过于悲观也不是科学的态度。
二、城市人口增长
(一)指数增长(exponential growth)模型
龄;或:幼龄、中龄和老龄。
人口年龄结构模型:增长型、稳定型 和 衰退型
老龄级 中龄级 幼龄级
三、 城市人口性比
人口总数某个龄级的个体中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城 市 人 口 性 别 构 成 (sex structure of urban population)是城市人口自然结构的基本要素之一。
四、 城市人口密度
Malthus ( 1978 )提出的生物种群有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趋势,
认为人口有无限的以指数增长的性质。
Nt=Rt0N0
R0 为亲代的生殖力; N0 是起始时人口数量; t 为世代或时间。 如果方程两侧都取自然对数则可得线性方程: lnNt = lnN0 + tln R0
R0 >1,N增大; R0 <1,N减小; R0 =1,即出生率和死亡率
(三) 城市人口承载力
1940,s 威廉福格特
公式为:C=B:E
C: 某土地面积的承载力,指土地向人类提供饮食
住所的能力;
B:指土地的生物潜力; E:环境阻力
生态系统的人口承载力:
CP=Sm/∑(Xⅰ/Pⅰ)+∑(Yⅰ∑Nji/Pi)
CP:某生态系统在保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人的食物
根据文化构成分类,一般分为七岁上学前、文盲、
小学学历、中学学历和大学学历五大类。
不同的行业分类不同,如大学教师分:大学本科、
硕士和博士学历三大类或高级、中级、初级职称和
实习教师四大类。
四、城市人口 民族结构分类
指根据民族结构的特征进行的分类。
第四节 城市人口动态
一、城市人口规模 (一)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相等,人口数量不变。
(二)逻辑斯蒂增长模型(logistic growth)
种群在有限环境下,受环境制约且与密度相关的增长方式。
dN/dt = rN (1 - N/K)
r:自然增长率,K:环境容量
它须满足下述假定才能成立:
(1) 所有个体在生态学上是完全相同的,具有相同的死亡和
生殖特征。 (2)种群的个体数量是合理的计量单位。 (3)种群自然增长率 r 为常数。 (4)一个固定不便的上限 k,即环境容量。
是集约经济的地域 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组织生产、集中进行社 会物质生产和交流的产所 是一个经济实体 是区域的经济中心 经济学家
是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技文化的中心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科技 文 化中心,是人民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中心
是一个政治社会实体 是组织生产力、实现社会分工和联系推动社会发 展 空间的存在形式 代表一个地区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与 向,是前进的主要动力。 方
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4个正在形成的大都市带:美国西部沿岸,巴西
南部沿海,意大利北部波河平原,中国珠江三角洲。
共同特征:良好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适于人类
居住,适于耕作和交通联络,国家或洲际大陆,乃 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
城市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