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纪录片分析举例
纪录片情节举例
纪录片情节举例纪录片情节举例:1.《海豚湾》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一群海豚的生活故事,其中包括它们的繁衍、捕食、迁徙等行为。
观众可以看到海豚在海洋中跳跃、嬉戏的场景,感受到它们的聪明和活泼。
2.《地球脉动》这部纪录片展现了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壮丽景色,包括大草原上的狮子群、深海中的巨型水母、雪山上的雪豹等。
观众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多样性。
3.《摄影师的眼睛》这部纪录片以一位摄影师的视角展示了世界各地的人文风景和社会问题。
观众可以看到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关注。
4.《绿色星球》这部纪录片关注环保议题,展示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观众可以看到森林砍伐、水污染等现象对地球造成的破坏,以及人们致力于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的努力。
5.《人类星球》这部纪录片通过揭示不同地区的人类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展现了人类的多样性和智慧。
观众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如何克服困难、追求幸福,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6.《食物链》这部纪录片关注食物产业的现状和问题,揭示了食物链中的不公平和不可持续性。
观众可以看到大规模养殖场的污染、食品浪费等现象,引发对食物产业的思考和关注。
7.《动物奇观》这部纪录片以动物世界的奇观为主题,展示了各种动物的独特行为和生态习性。
观众可以看到螳螂捕食、蝴蝶迁徙等精彩场景,感受到动物世界的神奇和美丽。
8.《城市的秘密》这部纪录片以城市为背景,揭示了城市中的人口问题、环境污染等挑战。
观众可以看到人们如何在城市中生活、工作和交往,以及城市发展对环境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9.《命运之河》这部纪录片以一条河流为线索,展示了沿岸居民的生活和命运。
观众可以看到河流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如何依赖河流获取食物、水源等生活资源。
10.《极地奇观》这部纪录片揭示了极地地区的奇特生态系统和动物群落。
观众可以看到北极熊的捕食、企鹅的迁徙等场景,感受到极地世界的严寒和神奇。
纪录片《幼儿园》片段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片段分析《幼儿园》是一部中国纪录片,由导演赵宁执导,于2024年上映。
该片记录了中国城市中一个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情况,展现了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以及其中涉及的问题。
该片选取了幼儿园中四个孩子的故事作为主线,通过他们的成长与变化,展现了中国幼儿教育的多个层面。
首先,片中呈现了中国现代家庭所面临的种种压力。
《幼儿园》中的父母都是忙碌的职业人士,他们为了工作而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将他们都托付给了幼儿园。
这种现象反映了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脱节,以及工作压力对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其次,该片着重描述了中国幼儿园教育的系统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幼儿园以游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为主,鼓励孩子们自主学习和表达。
片中展示了幼儿园老师的耐心和关爱,她们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并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个性。
此外,片中还展示了中国教育体制中的一些问题。
幼儿园在教育环境上一直面临很大的压力,包括过于强调学习成绩以及家长的过高期望等。
在片中,幼儿园老师们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需要不断与家长沟通,解释教育理念,并努力平衡孩子们的学习和个性发展。
此外,片中也探讨了一些教育现象的深层次问题。
例如,片中提到的“小学化”教育。
在中国,家长普遍希望孩子能够尽早学习基础知识,以便能够在学校拥有更好的表现。
这种趋势导致了幼儿园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游戏和个性的发展。
这种现象引发了对中国教育体制以及教育目标的思考。
总体来说,纪录片《幼儿园》通过选取几个孩子的故事,展示了中国幼儿教育的多个层面,并引发了对中国教育体制中种种问题的思考。
该片展现了幼儿园教育在家庭、社会和学校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关键的教育问题,如过度重视学术成绩、过早学习的趋势等。
通过呈现这些问题,该片旨在引起公众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并促使相关方面进行与探讨。
美食类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分析以《日食记》为例
三、制作流程分析
美食的制作流程是美食类纪录片的核心内容。在《日食记》中,拍摄者通过 详细的制作流程展示,将美食的制作过程完整地呈现给观众。
1、食材采购:在介绍一道美食前,拍摄者通常会先展示食材的采购过程。 例如,在制作一道烤鸭时,拍摄者先带领观众去市场采购新鲜的鸭子和其他辅料。
2、清洗:在食材采购完成后,拍摄者会展示食材的清洗过程。这个环节虽 然短暂,但却是制作美食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清洗可以去除食材表面的污垢和 杂质,确保食物的卫生安全。
3、拍摄与剪辑:《日食记》采用高质量的拍摄器材和专业的拍摄技巧,对 美食制作过程进行详细的拍摄和剪辑,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食制作的乐 趣。
三、《日食记》用户互动
1、吸引用户:《日食记》通过精彩的节目内容、实用的烹饪技巧和独特的 视角,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同时,其积极与用户互动,及时回应用户反馈,进一 步增加了用户的黏性。
美食类短视频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美食类短视频迅速崛起,成为大众获取美食信息和 分享美食体验的重要渠道。目前,美食类短视频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创作者们 需要探索新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日食记》的成功之处
《日食记》是一家以美食为主题的短视频平台,其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 面:
《日食记》在营销方面采取了多种策略,包括:
1、社交媒体:《日食记》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抖音等,发布有 趣的内容和活动信息,吸引更多的粉丝。
2、KOL合作:《日食记》与一些知名的美食博主、厨师、餐厅等进行合作, 共同发布优质的内容和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3、广告宣传:《日食记》在各大电视台、网络平台等投放广告,提高品牌 曝光率和知名度。
1、画面亮度:在《日食记》中,拍摄者通过合理的曝光和明暗对比来突出 美食的光泽和质感。例如,在展示一道烤肉时,拍摄者运用灯光将烤肉的金黄色 泽和油光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人国纪录片案例分析
小人国纪录片案例分析小人国是一部备受关注的纪录片,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微缩世界的生活和故事。
本文将从影片的拍摄手法、叙事结构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对该纪录片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和对纪录片创作的启示。
首先,小人国采用了微缩摄影的手法,通过特殊的摄影技术将真实世界缩小成微型模型,从而呈现出一个独特的视角。
观众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微缩人物的真实生活场景,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
这种独特的拍摄手法不仅吸引了观众的注意,也让他们对微型世界产生了更多的好奇和想象。
其次,影片的叙事结构非常紧凑,通过一系列连贯的镜头和场景,将微缩世界的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采用了纪实的叙事方式,没有过多的解说和评述,而是通过画面和音乐来传达情感和信息。
观众可以通过影片中的细节和情节,感受到微缩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这种叙事方式让影片更加真实和触动人心。
最后,小人国通过微缩世界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影片通过微缩人物的生活经历,探讨了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影片所表达的主题包括人性的善良与邪恶、生存与希望、以及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些主题都触及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和思考。
综上所述,小人国是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它通过独特的拍摄手法、紧凑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主题表达,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引发了他们对微缩世界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这部影片对纪录片创作提出了新的启示,即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深入挖掘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情感体验,从而打动观众的心灵。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类似的纪录片问世,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影片分析
纪录⽚《最后的⼭神》影⽚分析纪录⽚《最后的⼭神》影⽚分析 由孙庆⽥编导的《最后的⼭神》通过采访孟⾦福⼀家的⼭林⽣活,充分展⽰了鄂伦春⼈古⽼的⼭林⽂化与纯美的精神⽣活,同时也展⽰了新⼀代鄂伦春⼈与⽼⼀代鄂伦春⼈完全不同的精神⽣活、美好愿望和追求。
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纪录⽚《最后的⼭神》影⽚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纪录⽚《最后的⼭神》影⽚分析篇1 纪录⽚《最后的⼭神》影⽚分析: 影⽚以⿊⽩影像将我们带⼊居住在⼤⼩兴安岭上最后⼀代鄂伦春⼈孟⾦福和⽼伴丁桂琴⼀家对⼭林的依恋与固守的情感⽣活之中。
短短⼏⼗分钟就让我们既了解了古⽼的原始狩猎⽣活状态即⼈与⾃然融合的情况,⼜让我们看到了⼀个民族习俗、民族⽂化的历史变迁、传承与发展。
其特点有如下⼏点。
⼀、以具体感⼈的细节塑造出⽣动的、性格鲜明的⼈物形象 本⽚编导多次运⽤⼈物动作、物件和语⾔等细节,展⽰⼈物的⼼灵和品格,塑造出了⼀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鄂伦春⽼⼈形象。
当孟⾦福⽼⼈的枪⽼了,⽼得都不容易找到同型号的⼦弹时,他在打猎中仍然坚持不⽤套索和夹⼦,反映了鄂伦春⼈不“涸泽⽽渔”,保护⽣态环境,呵护⽣命的优良品质。
他割桦树⽪时从不伤树⼲,当有⼈砍了⼤树时他⽆限的伤感和不快,体现出鄂伦春⼈与⼤⾃然的深厚情感。
当夏天来临,他⽤⼔⾸给⾃⼰刮胡⼦,与⽼伴⼀起在岸边和⼩野鸭嬉戏的画⾯,既展⽰了⼈与⾃然的融合,⼜反映出两位⽼⼈更加⽣活化的童⼼未泯。
当记者问他是喜欢在⼭上还是⼭下时,他说:“⼭上舒服,在家不⾏,三天两头感冒。
”但当问到是⼭上好还是定居点好时,他却回答:“定居点好。
”这个细节反映出⽼⼈内⼼世界对历史传统习俗与时代变化进步的⽭盾⼼理。
⼤量的细节使我们看到了⼀位⾎液⾥流淌着古⽼鄂伦春⽼⼈——最后的⼭神,⽣动感⼈的形象。
⼆、交叉剪辑的表现⼿法配之以⿊⽩、彩⾊影像的鲜明对⽐ 凸显出两代鄂伦斯⼈的思想变化与⽣活的变迁,进⼀步展现了⼀个民族的⽂化在传承中变迁的主题。
旅游卫视系列纪录片问题分析与对策--以旅游栏目《行者》为例
旅游卫视系列纪录片问题分析与对策--以旅游栏目《行者》为例郝丹娜【摘要】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 living standard in recent years, tourism becom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order to meet the people’ s growing cultural needs and different level of tourism requirement, Travel TV program takes the form of reality show and presents the audience all kinds of regional? customs in the form of documentary. Take the“A Walker”as an example, we can discuss current issues through studying the position of TV program, audience, content and modes of operation. We can put for⁃ward to some measures for promoting tourism section image and brand, personalizing tourism section and improving the service of tourism section. Furthermore, we can probe in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travel channel.%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人们热衷的一项活动。
旅游电视栏目针对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真人秀为形式,以纪录片的方式向观众呈现不同的地域风情及特色,以满足人们对不同层次旅游的需求。
《三节草》纪录片分析
《三节草》纪录片分析《三节草》这部纪录片属于文化人类纪录片。
整部片子通过一位被“抢”入土司族,作了土司族族长喇宝成夫人的肖淑明,对于个人命运(一生经历)的追述以及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现在的生活状态。
为我们展现了肖淑明这位老人对于人生,对于命运的看法。
也给我们展示了少数民族一些特有的风俗习惯,例如走婚这种少数民族特有的婚嫁方式,为人类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以下是对这部纪录片的具体分析。
首先从这部纪录片的标题说起,这个标题对观众具有一种吸引力,能够引发观众由浅入深对于纪录片主人公肖淑明命运的思考,也同时引起对于观众自身命运的关照。
紧接着标题的是一段字幕,这段字幕把主人公的生平作了概括。
这部纪录片是靠着字幕,老人的追述以及生活状况的画面支撑起来的。
影片采用两条线索穿插前进,一条是故事的主线,叙述主人公肖淑敏为了让外孙女前往成都工作,所做出的种种努力。
副线则是老人不断地回忆自己的往事,不停地讲述自己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这种个人追述方式使画面资料无法使用情况下,对整个纪录片提供一种资料补充,而且这种个人追述的真实鲜活甚至超过了解说词。
因此,本片选择直接电影的表现形式,一切用影像表达。
紧接着上面字幕的是一个题记“人如三节草,不知哪节好”这是肖淑明说过的一句话。
红色的犹如血液让人震撼的标题再加上这句题记,使整部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少了人类学纪录片的枯燥的单纯的纪录。
观众是在观看纪录片,但同时是在观阅一首富于哲理的寓言诗。
老人的个人追述是对于她一生的回顾,从她十六岁前的富家小姐的生活到被土司族长“抢”入雅安变成一个少数民族的土司夫人。
对成为土司夫人之后的生活状态,思想过程的描述。
如对于土司族长喇宝成作为族长在外面“胡混”的一种大度与不屑,纪录老人的同时也对当时的历史是一种记录。
类似的还有老人当时在海包,据说能够保佑孩子生命长命百岁的地方生下的孩子,还有关于瓜达祈福的画面,还有民改时期举手将家里的财产上交。
在反应出老人的智慧时也是对于那段历史的再现。
纪录片轶事记录法案例分析
纪录片轶事记录法案例分析纪录片是一种以记录真实事件、人物或现象为目的的电影或电视节目。
它通过镜头记录和呈现真实的场景和故事,让观众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某个特定的主题或概念。
纪录片轶事记录法是一种用于创作纪录片的方法论,通过记录和呈现一系列的轶事,来向观众传递信息和情感。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分析几个纪录片轶事记录法的案例,来探讨其在创作中的应用和效果。
1. 《地球脉动》在这部纪录片中,导演阿图罗·萨马乌通过记录地球各个角落的生态和自然现象,展示了地球的壮丽景观和独特生物群落。
他通过一系列的轶事,如极地动物的迁徙、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河流的形成等,向观众展示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这些轶事不仅让观众亲眼目睹了自然界的奇迹,更引发了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纪录片轶事记录法,观众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的生态环境,并从中获得启发。
2. 《银翼杀手2022》这部纪录片由导演西里尔·芬奇执导,以科幻题材为背景,记录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过一系列的轶事,如人工智能机器人与人类的互动、人类情感与机器智能的碰撞等,这部纪录片引发了对科技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
通过纪录片轶事记录法,观众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科技进步带来的利弊,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更全面的了解。
3. 《飞越极限》这部纪录片由导演亚历山大·弗雷姆执导,记录了一群极限运动爱好者挑战自我、突破极限的故事。
通过记录这些运动爱好者在冰川、悬崖、海洋等极端环境中的表现和经历,这部纪录片展现了人类勇气与毅力的力量。
通过纪录片轶事记录法,观众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的潜能和决心。
这些故事也启发了观众们对自身能力和激情的思考。
纪录片轶事记录法的应用不仅能够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与体验某个主题或概念,还能够激发观众对这些主题或概念的思考和关注。
通过记录多个轶事,纪录片能够以故事的形式讲述,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投入。
纪录片采访案例范文通用6篇
纪录片采访案例范文通用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作文大全、诗词歌赋、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complete sentences, complete compositions, poems,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纪录片采访案例范文通用6篇纪录片采访案例范文第一篇电视纪录片分析范文展望历史的背影——纪录片《故宫》第一集《肇建紫禁城》筑,不为人知的神秘往事,以及那珍贵的文化精髓,都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饕餮视觉盛宴。
微距世界的美丽——纪录片微观世界的分析报告
微距世界的美丽——纪录片《微观世界》的分析报告一、作品简介外文名称: Microcosmos: Le peuple de l'herbe中文名称:微观世界又名小宇宙、点虫虫、草丛里的居民主要演员:蜜蜂、蚂蚁、甲虫、蜗牛、瓢虫导演:雅克•贝汉(Jacques Perrin)地区:法国片长:73分钟发布时间:1996年《微观世界》是一部使用显微技巧拍摄的记录片,关注的是昆虫世界里的芸芸众生,其筹备时间长达20年,花费了的大量的精力和经费,日积月累、精雕细刻才得以形成73分钟的画面。
本记录片没有故事情节,没有字幕,也没有解说,全靠画面本身来诠释。
耐心梳理触角的甲虫、夜幕下的螳螂、被雨点打翻栖身之处的瓢虫,露出水面的新生蜻蜓等,无一不精致迷人,彰显微观世界的美丽。
该片在1996年获得嘎纳电影节技术大奖,在1997年获得法国恺撒奖8项提名,并最终夺得最佳制片,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最佳音乐,最佳剪辑5项大奖。
二、导演简介雅克•贝汉1941年7月生于法国巴黎,6岁就开始在银幕上露面,是一名优秀而著名的演员,25岁就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然而他并不想仅仅只做一名演员,开始尝试担任制片,参与了《Z》、《专门通道》、《生命之外》等多部影片的制作,同样成绩斐然。
《Z》在1969年荣获OSCAR最佳外语片奖,1975年《SECTION SPECIALE》(《特殊地带》)荣获法国影院大奖,同年他出品的《LA VICTOIRE EN CHANTANT》(《胜利欢歌》)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从1988年开始,他的目光转向了自然界,并出品了《LE PEUPLE SINGE》(《猴族》)。
1990年,出品了《HORSLA VIE》(《生活之外》),并以此获得了1991年戛纳评委奖。
在1994年到1995年间,他开始了《微观世界》的制作。
1998年9月,他开始制作《喜马拉雅》,此片在1999年12月出品,获得两项恺撒奖和众多的国际奖项,并在2000年获奥斯卡提名。
[整理版]《舌尖上的中国:我们的田野》拉片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我们的田野》拉片分析《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我们的田野》是《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最后一集。
这一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讲述了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在《我们的田野》中解说词很好,“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
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很好地进入主题。
一、主题《我们的田野》作为最后一集,将带领观众完成一个回归——从餐桌回归大地。
以餐桌上的美食为出发点,继而将视线投向生产出各种美食原材的广袤田野,探究美食的来源,它们是如何被人类以各种方式培育出来,并突出体现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这样的方式才能为美食提供至关重要的品质保证——优良和清洁。
从而赞颂劳动人民的质朴与智慧。
二、结构《我们的田野》通过串联的叙事结构来完成节目的编排,用美食的来源这一主线,将来自我国各地的美食:糯米团、香橙烤鱼、腌鱼、酸汤鱼、烤蚝、红烧珍珠鲍鱼、海胆水豆腐蒸蛋、角瓜馅饺子、清蒸大闸蟹、江蟹黄汤包、红烧肉烧芋头、酥油炒青稞、锅烧鸭等端上了《舌尖上的中国》的荧屏,诱惑着观众的味蕾,同时又通过富有哲理的解说,引发人们的思考。
三、人物片中每每涉及到一个地方,总会着重介绍一位当地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例如:在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祖居兴化农村的夏俊台,可能是家族中最后一位从事农作的人。
但这并不影响他安然享受这里的一切,天然的垛田、芋头、以及他和妻子的家。
片中表现夏俊台的方式:1、人物外形表现:普通的农民形象,皮肤黝黑光洁。
纪录片影片分析范文(汇总7篇)
《舌尖上的中国》是以美食为主题进行拍摄的一个大型纪录片系列,《自然的馈赠》是它的第一集。
《自然的馈赠》拍摄画面优美而且制作精妙不仅具有极强的可看性而且带给观众很强的真实感,可谓华实并具,并没有因为艺术性而抛却真实性,是纪录片中的典范。
整个系列追求的是对美食制作过程的记录,《自然的馈赠》主要记录的是美食制作的第一个环节一食材的获取,通过对多个地域多个民族特色食材的追踪记录向观众呈现出了一个个独特的食材获取过程,用纪录片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来评价这个过程的话,那个词一定是馈赠。
作为纪录片,解说词是必不可少的,它的出现不仅有助于观众理解纪录片,而且担当了充分调动观众情绪的重任,毕竟声画结合才是最能感染观众的。
但近年来,有些纪录片过度夸大了解说词的作用,甚至将解说词摆到主要位置上完全的违背了纪录片的规律,但是这部纪录片完全不存在这种现象,它坚持遵循了纪录片的原则画主词辅,从而达到了一种臻于完美的境界。
例如纪录片中刻画老包挖竹笋小心翼翼避免伤根这一动作时,尽管摄影师用特写加大了对这一动作的渲染,但仅凭画面将小心翼翼这种状态表现出来却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解说词在竹笋刚露出头时的恰当出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它加深了观众对这一画面的理解,而且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主题凸显了出来所以这里的解说词运用得极其精准,而片中的解说词大多便是这样的。
另外,对于空镜头的巧妙运用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空镜头是一种纯景物描写的镜头,看似不重要,但若运用的不恰当却极有可能毁掉整部纪录片,而这部纪录片对空镜头的运用巧妙至极。
在纪录片一开头,从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青青的群山,到葱郁的竹林中正在出土的竹笋等一系列与纪录片中将提到的地方有关的景色的不断切换,搭配上紧接的同样不断切换的人物镜头,将本片中将要呈现的人物与景物巧妙的表现了出来,再加上空镜头数量恰当,所以丝毫没有使纪录片产生虚假感,反而与纪录片浑然一体加强了真实感。
类似这样的镜头影片中还有很多,无一处不精妙。
《人与自然》栏目分析
媒介经营与管理期末作业(电视组)题目:对电视栏目《人与自然》的分析姓名;张志强班级:新闻一班学号:************提要:1981年12月,《动物世界》栏目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播出。
似曾相识或未曾谋面的奔腾跳跃的自然生灵一下从隐秘的世界走到了每一位观众的面前,观众喜爱的程度体现在收视率上,据中央电视台总编室观众收视率调查统计,《动物世界》的收视率保持在15%至25%之间,在专题节目中名列前茅。
13年以后为了拓展栏目的包容能力更名为《人与自然》,《人与自然》也颇受观众好评。
一、栏目简介《人与自然》开播于1994年5月11日。
栏目宗旨是“讴歌生命,关注环境。
”栏目内容定位是介绍动植物和自然知识以及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探讨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主持人是赵忠祥,每集长度30分钟,目前播出时间为北京时间每周四16时20分。
《人与自然》开播于1994年5月11日。
栏目宗旨是“讴歌生命,关注环境。
”栏目内容定位是介绍动植物和自然知识以及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探讨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人与自然》你了解了世界,认识了自己。
<原生故事〉领略生命的差异与共同,讲述生存相依的道理。
<自然启示〉体验自然界的危险与奇异,开拓见识,留下思考。
<人物亲历〉分析人类社会的压力与恐惧,舒缓情绪,理性应对。
不开拓眼界,怎能有开阔胸怀。
不观世间百态,怎知生活之路千万。
播出时间:中央一套周一至周五16:27 。
二、栏目分析《人与自然》是一个大题目,它和以讲人群、城市中的自然;个体的人之中的自然,以及自然中的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的自然;单纯的人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包容度很大。
同时,《人与自然》又是当今最热门、最前卫的话题,其中人与生态环境的题目更为社会所关注。
所以,发现《人与自然》栏目的包容能力,扩展它的内容,以及挖掘《人与自然》的热点,在本栏目所涉及的几个方面中有所侧重和正确取舍,是《人与自然》栏目得以立足和发展的两个关键。
纪录片分析《沙与海》
纪录片分析——《沙与海》影片概述刘泽远是内蒙与宁夏交界处,沙漠边缘的农民,在沙化的土地上种植粮食,饲养骆驼,全家的水源来自一口井,每年的收入是五千圆。
刘丕成是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孤岛--井洼岛上的渔民,当地人传说他已经赚了四十多万的家产,他很不愿意引人注目,甚至对摄像机产生了敌意。
虽然两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不一样,但是编导试图在表现各自独有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寻找某种共同点。
事实上,他们的生活都牢牢被大自然左右,沙暴可以摧毁一切,正如海潮可以摧毁一切一样,而对两位主人公来说,对于未来、子女的难以把握,也给他们带来了同样的孤独感。
全片冷静地将两个完全不相识的家庭放在了一起进行了考察。
基本资料导演:康健宁,高国栋主演:刘泽远,,刘丕成片长:29分钟年份:1989年类型:纪录片国别:中国语言:国语宁夏方言影片解读结构结构上,平衡对称,错落有致。
整个片子非常严格地按照介照完刘丕成之后,紧接着介绍刘泽远的顺序,两户人家,一个在湛蓝的大海上,一个在银色的沙漠里,两种地方风貌穿插,让人感觉清晰有序,新鲜不刻板,不会给观众造成视觉疲劳。
音乐音乐的运用,统一并富有情趣。
本片的音乐选择绝对是一个亮点。
看一个片子的元素是不是一个亮点,我觉得是以观众的第一印象的视听为基准的。
如果观众看到一个画面,听到一句话,能突然一惊,有被激活的感觉,那么,它绝对就是亮点。
本片的音乐运用就有这种效果。
特别是在画面刘泽远的小女儿在沙漠里摸爬滚玩里面,以及刘泽远在捡沙枣的时候,音乐效果能让人动容。
本片音乐的运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统一。
统一表现为三个方面:一个是整个片子的统一,半个小时看下来,没有出现第二支曲子,只有一支曲子,没有杂乱的感觉,而且非常受用。
另一个方面,这个片子在介绍渔民刘丕成的时候,都没有音乐的配音,音乐只是统一出现在介绍沙漠里的刘泽远一家的时候,最妙的是,尽管这样安排,但丝毫不会给人一种偏得介绍刘泽远一家的感觉,整个片子下来,依然流畅自然。
小人国纪录片案例分析
小人国纪录片案例分析《小人国纪录片》是一部由香港导演陈安然执导的纪录片。
该纪录片以小人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小人国历史发展和现状的故事。
本文将对《小人国纪录片》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成功之处。
首先,该纪录片选取了一个有趣且独特的主题,即小人国。
小人国作为一个小规模的社会实验,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好奇。
观众往往对奇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小人国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实验场所,自然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其次,在故事讲述上,《小人国纪录片》采用了线性叙事结构,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小人国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从小人国的建立到发展的各个阶段,再到最后的现状,纪录片清晰地展现了小人国的变迁和演变。
观众可以通过该纪录片了解到小人国的初始目标、发展壮大的原因、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的展望,这样的叙事方式能够更好地将观众引入故事中,激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此外,该纪录片在制作上精心构思,运用了多种手法和技巧。
例如,纪录片在拍摄时使用了多个摄像机,从不同的角度拍摄同一场景,使观众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小人国的生活和社会发展。
此外,纪录片还使用了访谈、实地考察、历史照片和实地录音等方式,使观众能够亲身感受到小人国的真实情况。
最后,该纪录片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启发性。
通过对小人国的纪录和展示,观众可以反思现实社会的问题和困境。
小人国作为一个封闭的社会实验,很容易将观众带入纪录片所探讨的话题,引发观众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关注。
纪录片最终还通过对小人国社会的转型和变革进行了展示,给予了观众希望和启示,让观众对现实社会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综上所述,《小人国纪录片》作为一部成功的纪录片,主要原因在于其选取了一个有趣且独特的主题,结构清晰、叙事引人入胜,制作精良,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启发性。
通过这部纪录片,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小人国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思考和关注现实社会的问题,并为未来充满希望。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极具观赏性和受欢迎的纪录片,该片通过记录中国各个地区的美食文化,展示了中国丰富的食物资源和文化多样性。
这部纪录片以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入探索了中国的烹饪技巧、食材特点以及背后的人文历史等方面,为观众呈现了一幅令人流连忘返的美食画卷。
首先,纪录片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且富有情感。
片中的每一集都以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为背景,通过讲述当地的独特食材、烹饪方法和为人津津乐道的美食故事,带领观众进入一个个真实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
摄影师将美食的制作过程细致入微地展示出来,观众仿佛能够嗅到食物的香气、感受到制作中的热情。
同时,纪录片深入挖掘了食物背后的社会和历史内涵,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和访谈,展现了美食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这种真实而温情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在欣赏美食的同时,更能够在情感上与片中的人物和场景产生共鸣。
其次,纪录片通过细节的描写和对比的手法,突显了中国的地域差异和文化特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样性的国家,不同地区的食物和烹饪方式各具特色。
片中的每一集将焦点放在一个特定的地区,通过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美食,提供了观众多元和全面的美食体验。
从北方大盘鸡到东方小龙虾,从西南的火锅到云南的过桥米线,纪录片将视线聚焦于不同地域特色的美食,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中国的烹饪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纪录片还通过环境的描绘和声音的处理,增强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摄影师以优美的画面展现出美食的容貌和色彩,同时还捕捉到了食材的纹理和烹饪过程中的瞬间变化。
背景音乐则在为画面增添情感的同时,凸显了美食的诱人之处。
通过这种细致入微的呈现方式,观众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美食的美妙和丰富。
最后,纪录片通过分享普通人的真实故事,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片中的人物不是大厨明星,而是那些默默耕耘在厨房的普通人,他们用自己的热爱和执着,将一道道美食呈现到观众面前。
纪录片通过详细的介绍他们的生活和烹饪经验,让观众感到由衷的敬佩和感动。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引言:《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2012年推出的中国纪录片,由著名导演陈晓卿执导。
这部纪录片以食物为主线,通过生动的叙事和精美的视觉呈现,以及细腻的音效和制作,展现中国各地的丰富美食文化和生活场景。
本文将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方式和手法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功之处。
一、纪录片的叙事结构《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多线叙事的结构,将中国各地的美食和餐桌文化作为线索,串联起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整个片子由多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围绕着某种食材或菜系展开。
这种叙事方式既保持了整体的连贯性,又能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感受。
二、空间叙事的运用在《舌尖上的中国》中,空间叙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影片通过对不同地方的空间场景的刻画,展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比如,影片中通过对四川、云南等地方的山川河流的描绘,让观众感受到了这些地方独特的风景和气候条件对当地美食的影响;通过对北京传统餐馆、农村小餐馆和家庭厨房的描绘,展现了不同阶层和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状态。
三、人物叙事的运用在影片中,人物的叙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对世代相传的厨师、农民、渔民等人物的访谈和描写,展现了他们对于食材和食物的专注和执着。
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给观众带来共鸣,增加了影片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同时,人物的叙事也使得观众对当地的食材和美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四、时间叙事的运用时间叙事是《舌尖上的中国》中一个重要的手法。
影片通过对制作过程的时间流逝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食物从原材料到最终上桌的完整过程。
观众可以看到厨师的精心制作,感受食物的烹调过程和变化,从而更加珍惜和体会食物背后的故事和劳动。
五、声音和音效的运用《舌尖上的中国》的声音和音效非常出色,为影片增添了一分神秘和情感。
影片中细腻的音效让观众仿佛能够闻到食材的香气、感受到食物的口感。
同时,音效的处理也使得影片更具动感和戏剧性,给观众带来更丰富的观影体验。
纪录片《幼儿园》片段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片段分析纪录片《幼儿园》获得了第十届国际电视节目白玉兰奖之“人文纪录片最佳创意奖”广州纪录片大会唯一“纪录片”大奖对于这部纪录片,片子开头的字幕是比较震撼的,黑色的背景,画面中仅有一句话“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同时也表明了此片带有些许沉重。
随后便是通过大全景别与中景别的结合。
其中,大全景主要是幼儿园外的景象,交代了一定的环境和一些信息,随后切换至幼儿园内的中景,有一定的视觉冲击。
过后又是几个孩子们的中景,表现出当时孩子们的心情和对新环境的恐慌。
幼儿园是每个孩童接受外界的第一个地方,对他们来说自己离开父母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和事是一个挑战。
这个片段中多次出现幼儿园的室外景物,都是通过将画面虚化的方式来表达。
这种外景虚化的艺术表现手法,给观众造成一种陌生的朦胧感,再一次唤起人们对真实世界的重新审视。
将室外老师带领孩子们在玩耍的画面虚化,这与孩子们在教室的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导演淡入淡出的手法不仅可以组接画面还有舒缓过渡的作用。
它连接了情节段落的发展,给观众一种看几个小短片的感觉,更轻松更容易融入影片中关于片中的色调,提到小孩子,人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想到这样的词语:天真无邪、纯真浪漫、活泼可爱。
但本片中却以黑白色调来衬托孩子的语言,将他们的思想成人般的表现出来。
比如当问到“收了钱以后是交给领导还是自己拿回家呢?”,孩子答到:“交给领导一点,都分一点”,又问:“如果你不分,自己拿回家行不行”,孩子的回答是“不分,那不行,那我的领导没钱怎么办?”这些语在他们奶声奶气的口中说出不得不发人深省。
另外,以黑色为背景也反衬出了社会的一些阴暗面。
在条叙事线索采访的拍摄中,导演采用了黑白影像的影调方式来表达一种思想深度,从练习数学心算的孩子熊经纬,到后来与家庭、生活、理想、情感及至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等项内容相关的一系列对话,这些画面均采用了黑白艺术处理。
先看记者提问的问题:“你个子真是很高,你为什么会长这么高呢?”“你喜欢中国足球吗?”“金钱、权利和快乐,你会选择哪一个?”孩子们的回答:“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
纪录片情节举例
纪录片情节举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纪录片的情节举例多种多样,从描绘历史事件的纪录片到展现当代社会问题的纪录片,再到反映个人故事的纪录片,每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下面我将介绍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纪录片,以展示不同类型的情节内容。
让我们来看一部关于历史事件的纪录片《二战》。
这部纪录片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真实的影像,全面而生动地呈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争场景和事件。
从希特勒的崛起到盟军的登陆,从纳粹集中营到原子弹的爆炸,每一个片段都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的悲惨。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二战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恐惧和痛苦。
接着,我们来说说一部关于社会问题的纪录片《地球之盐》。
这部纪录片以中国西北地区的盐矿工人为主线,展现了他们艰苦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同时也探讨了盐矿行业的环境污染和人权问题。
通过描绘盐矿工人的真实生活和追踪盐业发展的现状,这部纪录片揭示了当代社会中存在的经济、环境和人权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关注。
再来说说一部关于个人故事的纪录片《待嫁》。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一名中国农村女孩的真实故事,她在年轻时被家庭卖掉给他人作为养女,长大后却被当成婚姻财产待嫁。
通过追踪女孩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这部纪录片展现了农村女性的生存困境和人权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中存在的封建观念和性别歧视。
观众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了解到了农村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和挣扎,感受到了她们的无奈和坚强。
第二篇示例:纪录片是一种通过记录真实事件和事实来展现某种观点或主题的影片。
它通常以纪实的方式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人、事和物,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某一特定领域或主题。
纪录片情节主要通过导演的叙述和剪辑来展现,下面我将通过举例来展示纪录片情节的丰富多样。
第一个例子是纪录片《地球脉动》(Planet Earth),这是一部由BBC 制作的自然纪录片系列,通过高清摄影展示了地球上各种不同生态系统的壮丽景观。
纪录片《三姐妹的故事》艺术特色分析
纪录片《三姐妹的故事》艺术特色分析纪录片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相册。
记录当下影像,传承时代特点是纪录片的历史使命。
社会现实题材类纪录片《三姐妹的故事》历时16年,记录了一个大家庭里三姐妹的人生故事,镜头下既有时代大潮下小人物命运的波折起伏,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这部纪录片以人文理念贯穿全篇,以平民视角关注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同时观照出当下社会转型的关键节点;采用跟踪拍摄的记录手法,运用质朴的镜头真实记录每一个瞬间;16年的时空跨度,用时间的力量展现小人物的命运和大时代的变革,是一部中国农民工的奋斗史诗。
以微为贵平等关注生命传统人文纪录片强调平等关注生命个体,纪录片的本性就是要聚焦普通人,关注普通人的命运,记录和展现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真实记录生活,成就历史的影像。
《三姐妹的故事》以四川武胜县清华寨的一家三姐妹为主要人物,讲述16年间她们靠外出打工拼搏奋斗最终实现自己梦想的故事。
通过讲述这个典型的出生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里的农村家庭,她们渴望并且努力走出那片土地,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故事,展现了底层小人物的奋斗历程。
作为13亿人口大国里的一员,她们微小得可以被忽略,然而她们身上展现出来的那种微而不卑的精神气质恰恰是当下中国社会特点的精髓。
以时为器时间印证真实时间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
纪录片《三姐妹的故事》在16年的时空维度里,记录下了三姐妹及其家人的人生历程,有着很强的人物命运感和历史纵深感,也使得整部纪录片具有浓浓的厚重感。
该纪录片最大的魅力在于在较长的时间跨度里记录和展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时间改变着一切,影像则记录下了这些改变。
以小窥大留存社会档案社会现实题材类纪录片的创作虽然受创作者精力、财力以及操作层面更加不易掌握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但是在记录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反映当代人思想风貌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三姐妹的故事》以3个姐妹的人生历程为主线,历时16年,在讲述她们故事的同时几乎见证了中国社会近年的各个发展时期,每一个重要节点和重大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纪录片就是纪录片电视化..像一个品牌栏目一样..按照一个大体的主题而脱战的纪录片..就想《旅游卫视》的《行者》纪律片..讲的都是一切旅行类的事件..经典纪律片大体就跟特别纪律片差不多吧..就是去记载一些特别的事件..或者是一个特殊的时刻..这类纪律片主要就是在片子中突出一件事情..让大家了解他的来龙去脉..联系就是他们都有一个主题..而栏目纪律片是根据这个主题才录制一系列贴近这个主题的事件,经典纪律片则是完全的根据这个主题来录制事件..图像化【视听天地】纪录片《幼儿园》的艺术表现手法国际评审委员会对纪录片《幼儿园》评语选摘:2004年6月,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之“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奖”:《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既充满童趣又具有社会内涵,是一部寓意式的纪录片。
2004年12月,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这部影片非常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在这一方面这部片超越了其他所有纪录片的主题。
片中展现了许多精彩时刻,比如警觉、亲密、天真,但同时也有天真的丧失。
这部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
本片风格纯朴自然,全世界的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
2004年,当张以庆的新作《幼儿园》连续捧得第十一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唯一“纪录片大奖”的时候,张导这个纪录片领域的“领跑者”和“颠覆者”,自然又一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人物。
有关他和他作品的研究也大量涌现。
在见仁见智的文章中,不乏精到中肯的褒奖,也不乏诘难质疑的“商榷”。
在《幼儿园》中,张以庆立足于客观纪录的“生活碎片”,大胆采用了一系列艺术表现手法,使作品最终臻于完美。
某种程度上说,《幼儿园》的成功,就是电视综合艺术手法充分调动、巧妙运用的成功。
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1. 拍摄--从“不拍什么”拍起在《幼儿园》中,张以庆在经历了最初的茫然无措之后,确立了该片的拍摄原则:就是“不拍什么”比“拍什么”重要--我知道我不拍什么。
他的所谓“不拍什么”,即舍弃“概念性的东西”:不拍上课,不拍老师,不拍家长,不拍室外实景,甚至不拍“六·一”……总之,大家熟悉的概念性的东西一概不拍。
张以庆说:一天一天在幼儿园那么待着,于是有一些东西我们就可以确定了,就是要从看似常态的生活中,捕捉那些意想不到的、非常态的、生动的东西,捕捉那些异样的、瞬间流露出来的东西。
直觉与感性主导的张以庆,即便面对原生态的纪录,依然是一副叛逆者的姿态。
这种面临着将幼儿园边缘化表现的风险取舍,着实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强的审视能力。
惟其如此,才能出奇制胜。
而这,也正是张以庆的理念追求和看家本领。
不拍什么,既是张以庆处心积虑的选择,也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判断。
在这方面,他的个性特质及另类思维方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张以庆的眼里,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感性的呢?首先,他采取了平视的手法,以孩子们的视野来看待幼儿园。
这样,自然就要剔除成人眼中的概念化的元素,并进而筛选出鲜活的、极富感染力的符号。
在这里,张以庆将对拍摄内容的取舍变成了一门艺术。
幼儿园里每天司空见惯的上课、学习、游戏等等早已被大家所熟知的内容,无论多少台摄像机,都只能拍出同一种意思。
因此,在张以庆的眼里,这些都成了了无生气的画面。
老师和家长,本身就是一系列概念的代表者或制造者,也很难构成幼儿园原生态的东西,因此也只能放弃。
至于室外的场景,在孩子们的眼中,只是一个懵懂的印象,当然可以人为地忽略……如此一来,张以庆的幼儿园顿时就清静了、干净了、纯粹了。
相形之下,那些意想不到的、非常态的、生动的东西,那些异样的、瞬间流露出来的东西就自然地进入了张以庆的视野。
而这些,也正是幼儿园小居民们的生活写真:其实孩子们面临着好多好多的问题,比如衣服总也穿不好,鞋带系了个死结,摞不上板凳……说张以庆独具慧眼也好,匠心独运也罢,反正正是这一艺术化的构思设计,使《幼儿园》一着得手,全盘皆活。
2.外景--虚化处理的艺术价值在《幼儿园》中,外景几乎都是虚化的拍摄、剪辑效果--操场上热闹的活动、大门口人们晃动的身影,乃至哗啦啦的下雨情景……都被刻意虚化。
看到《幼儿园》中诗化般的外景,人们在叫绝的同时,也不禁掠过一丝隐忧:假如张以庆不能突发灵感,没有采用此种艺术处理方式,将会给整个节目带来怎样的损失啊?不过,非常庆幸,张以庆及时发现了它,并成功地运用了它。
在电视节目创作过程中,镜头虚化(虚焦)这一艺术表现手法也经常被采用。
但在纪录片这样重大而特定的题材中,将外景几乎全部使用虚焦处理,光靠灵感或者胆识是不够的,更主要的还得看是否能更好地为主题思想服务。
除此之外,虚焦画面的巧妙运用,从传播效果上看,还别有一番意蕴:其一,外景之虚,更映衬了幼儿园生活的环境之实,使孩子这一主体元素越发突出。
其二,外景之虚,更加烘托出孩子们的思想、行为之实,使他们真实的另一面得以张显并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其三,外景之虚,更加切合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感觉之实,是他们眼中朦胧而又真实的世界。
因此,经过这样一种艺术手法的处理,可以让孩子们形成一个相对透明的空间,并不受干扰地演绎他们的故事。
当然,虚化的外景,也让张以庆找到了一个仿佛空灵般的圣殿,并顺利地捕捉到了一连串灵动的符号,最终将其变成了一串串成功的果实。
3.对话--黑白影像的思想深度在《幼儿园》里,从练习数学心算的孩子熊经纬,到后来与家庭、生活、理想、情感及至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等项内容相关的一系列对话,这些画面均采用了黑白艺术处理。
在色彩斑斓的幼儿园,在五彩缤纷的儿童内心世界,为什么要用黑白色调处理孩子心算及展示思想灵魂的场景,让儿童的心灵深处如此地不明朗,甚或灰暗?这确实是颇耐人寻味的话题。
撇开结构样式的说法,张以庆没有过多地谈及黑白手法究竟“负载着”哪些“非常多义的、丰富的、多功能的内涵”。
诚然,从一部近70分钟的大片来说,如果不充分考虑片子的结构形式,张以庆5000分钟的幼儿园“碎片”是很难粘贴在一块的。
因此,没有前面心算数学题的的介入,后面的对话就显得唐突和刻意主观。
同样,如果没有前面常态性的心算学习场面出现,就不会衬托出后面对话的精彩。
这种结构样式,不仅体现了《幼儿园》别具一格的结构美学,更巧妙地避开了故事化纪录片的情节高潮--因为《幼儿园》是无故事化的纪录片。
除了结构的需要之外,黑白影调这种“妙手偶得”,其实还有更精彩的意蕴--它能够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在影像作品里,运用黑白艺术手法处理的作品是最具视觉冲击效果的。
如作为“希望工程”形象代表的“大眼睛姑娘”,就是《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采用黑白照片刊发出来并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经典范例。
同样道理,《幼儿园》中黑白色调的表现手法,将孩子们成人般的思想表达出来之后,在人们审视的目光中,他们俨然已经是一个个小小的思想者了。
而且,这种深沉的、成熟的思想表达,是与人们想象中、概念中天真无邪、纯洁浪漫的孩子大相径庭的,由不得不发人深省。
此外,这种深邃的蕴涵,从另一个侧面也折射出成年人的童年岁月,由此又反衬出时代的变迁烙在一代人身上深深的印记。
而这,才是纪录片纪录时代、关注人文的真实精神体现和深刻含义所在。
4.解说--画面语言代替“上帝之声”通篇不用解说词,是《幼儿园》新的创作特点。
相对于较早前大量使用解说词的《舟舟的世界》和只用了千把字解说的《英和白》,《幼儿园》在纪录片长期以来多遭病诟的解说词方面,算是来了一次“彻底革命”--全部采用画面语言。
纪录片解说词,作为记录过程中的必要交代和有机补充,往往在节目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而恰到好处的旁白,更是被称作“上帝的声音”。
但这一传统的电视艺术创作手法,却因为被质疑记录不真实,或创作者容易导入过多的主观意识而屡屡受到指责。
在《幼儿园》中,向来以“主观表现”见长的张以庆,偏偏这次要彻底地客观一回,全部用表达能力强、内涵极其丰富的画面语言来展示所要承载的一切。
丢弃了“解说词”这根拐杖,对张以庆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同时又是其主观创作回归纯客观的一次大胆尝试。
这种极限跨越,尽管是纪录片最原始的追求,但却像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1+2”命题一样,既无比简单,又无比复杂。
值得庆幸的是,张以庆在设法解决了一系列相关难题之后,终于涉险过关。
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名誉会长陈汉元说:《幼儿园》没有解说词,但它比有解说更具有说服力。
5.《茉莉花》--生命的咏叹与升华以北方曲调的《茉莉花》作为片子的主题音乐,并且在节目中前后出现了五次,是《幼儿园》又一处成功的妙笔。
诗意《海豚湾》评价与赏析美国西部时间2010年3月7日,美国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把最佳纪录长片奖颁给了《海豚湾》。
“湛蓝的海豚湾泛起猩红,日本太地町渔民对海豚的大规模血腥屠杀在悄然进行……”这是美国纪录片《海豚湾》中震撼人心的一幕。
当我们被纪录片中一幕幕真实而残忍的画面深深震撼的同时,我们灵魂深处的道德底线又一次的被挑战了,悲愤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但当我回过头来再次观看这部几乎是让我从头哭到尾的纪录片时,导演对纪录片的把握和素材运用之精湛,更是让我深深的为之折服。
一、真实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最震撼我的地方,首先是它对表现对象的非虚构性。
纪录片的主角都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它以日本太地町当地的渔民肆意的捕杀海豚这一真实的事件和当时捕杀过程中真实的情景为表现对象,在此基础上加以选择和组接,来表达作者理查德·欧巴和导演路易·塞霍尤斯的思想。
整个纪录片的拍摄是在真实的环境和时间内,拍摄着真实的渔民和海豚,它有效地记录了客观自然的真实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认为的主观色彩,并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受众“了解真相”的求知心理。
整部纪录片中的每一个凄美而惨烈的镜头都渗透着作者对保护海豚、关爱生命的深沉的呐喊,这种适度的情感渗透非但没有影响纪录片真实性的表达,反而的渲染、强化、延伸、凸显客观的记录主体,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和升华,提升了纪录片存在的价值。
《海豚湾》以一种现场目击的形式,更好的让事件本身说话,真实具体的展现拍摄对象在此过程中具体的情状,描述真实的氛围,让观众自己做分析、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客观再现这部纪录片通过对材料精心的选择、镜头的运用、编辑的取舍等整体的把握,客观的再现了当时海豚惨遭屠杀的悲惨情景。
作者能够很正确的抓住所要表现的重点的细节,这些细节的展示则更具表现性和震撼力,如:每年9月,海豚捕杀季到来时,太地町的渔民们驾着十几艘小船开往海豚聚集的海口,人们分乘几条小船,在海上驱逐成群的海豚。
为了扰乱海豚的声呐系统,渔民们从船上将一根长杆置入海中,不断的用力敲打并制造出一排声浪,目的是让海豚这种主要依靠敏锐听觉生存的动物受到惊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