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高考1977》赏析
由江海洋执导的电影《高考1977》再现了1977年国家回复高考后首次考试的场景,本片以东北三分场为故事背景,通过对当年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青想要参加高考而进行努力拼搏的各种情节的展现,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学习的热爱,同时也勾起了大家对于曾经年代的阵阵回忆。影片线索:
整个影片虽然主体表现的是刚刚恢复高考的场景,但故事并没有只是通篇用大家追求知识、渴望考试这一单一的线索来安排故事,而是从中引入了主人公陈琼的政治身份及陈琼与男主潘志友的爱情故事这两条线索作为与主线索的结合,一方面更加全面具体的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境,使故事更具真实性,另一方面,相互交错的故事情节更加突出了事件的矛盾性,让整个故事更加耐人寻味,有可观赏的价值。
影片影响:
可以说,77年的高考恢复是国家教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是对文革中错误的正确纠正,是一个民族对于知识文化的重新审视与重视,而江海洋导演正是抓住了这个思想,并对它进行了加工、演化与再生,从大方面看,影片是对党的决策的赞颂,是对时代变迁的记叙与歌咏,从小方面看,影片有确确实实让曾经经历过77年高考乃至刚刚恢复高考那几年的国民感受到了昔日的风风雨雨,因此也让人唏嘘不已。
影片表现手法:
1.巧妙的伏笔:影片一开始并没有用画外音来告诉观众这是一次怎样
的变革,其影响有事有多么的深远等等,而是运用了一个当时很正常的场景——大家看电影时,影片前的一段新闻,即小平同志复出来巧妙地埋下一个伏笔,预示着这将是一场大的变革,情境简单而又不乏趣味性。与后面大家高高兴兴地走出三分场时潘志友的一段独白相照应,同时也与影片的最后相承接,是这样一种预示与召唤,造就了那些知青最后考入大学,被不同专业录取。
2.渐变的思想:我认为影片中革委会主任老迟的一系列行为表面上是
对大家参加高考从不支持到支持的一种思想转变,实质上是体现着一个民族
的思想从无知到清醒的一种变化。一开始的时候,老迟不相信高考恢复,事实到来之后,他又是不断地阻碍,但到后来,他又在青年们对知识的渴求中,对人生的不服输中进行妥协自己的思想,以致最后帮强子报名,开拖拉机送大家去考场,与教育人员一起解决陈琼的后顾之忧,这一系列的思想变化,是影片的发展脉络,也是对时代发展的渲染与展现,所以我认为,老迟这一角色,是角色,更是一种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射。
3.复杂的矛盾:老迟对于组织的固执、知青对于知识的向往、陈琼受到父亲政治错误的牵连的无奈、潘志友与陈琼爱情的迷离、坎坷,几种矛盾相互交叉,构成了整个故事的全局,老迟对于组织的坚持是一种保守,知青向往知识是一种对真理的探索与追求,潘志友最后一个人提前走出考场是对老迟的承诺,陈琼父亲来到三分场给陈琼送书并让她高考是一种父爱,潘志友与陈琼的相恋是新生知识分子对于自由爱情的渴望。因此,这一种保守的思想与一种冲破传统的势力融合在一起,使矛盾激化,亲情与爱情的相互搭配,又使人在这激化的矛盾中找到人性的温馨,而陈琼的政治身份又引发出新的矛盾,所以整个影片的故事情节简单而感情却相当复杂。
4.朴实的表现:没有华丽的画面,只是东北的荒凉,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主人公的平实对白,没有过多的悬疑,只是事情发展的顺序。整个影片就是这样,写真,务实,将事实尽量合理地展现在了大家面前,老迟的一口东北味儿,更给影片增加了几分色彩。冰冷的东北,皑皑的白雪,朴实的人们,求知的眼神,这些奠定了影片的总体基调,就是一种写实、就是一种普通。作为从1977年走过的一代导演,亲身感受了当年的政治和社会,再加上如此长时间对于影片事件的酝酿,造就了这朴实无华的影片,是一群淳朴的人,在这白山黑水的土地上,上演了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故事,然而就是这一点的普通,却承载着多少人的昔日思绪。
5.大气的象征:犹记得那个场面,大家手拿火把,将其扔到荒草之中,烧干荒草,以备来年耕种,此时收音机里传来高考改革的声音。我认为此情景是剧情的一部分需要,但更是一种象征。我们从影片中能够看到,当时的荒草地遇火即燃,且声势浩大,而此时又加上高考的消息,无疑是在象征恢复高考以星火燎原之势向全国蔓延,其脚步已势不可挡。
影片漏洞:
故事大多是经不起太严谨的推敲的,本部影片的故事也不例外,其情节设计也具有不合理之处。
1.潘志友与陈琼的浪漫戏被老迟撞见:即使是在今天这么开放的时
代,情侣亲热也是要锁门的,但在那个时候,二人竟无视道德,只是将门虚掩,以致后来被老迟抓住,此种精神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我只能心生佩服。
2.潘志友对于老迟的承诺:最后打算继续和老迟留在一起。任何人
都会想到,有这样的机会肯定是要走出去的,凭着当年年轻人的思想与道德,无论如何他们功成名就之时都会来用自己的力量为三分场多多少少做点事,但潘志友竟然为了曾经的一个承诺放弃了大好的机会,难道说对于老迟的是承诺,对于陈琼的爱就不是承诺吗?时代是在变的,思想也应该改变,不能信守一条承诺走到黑嘛。这是知青们最起码的思想,难道说潘志友是反被聪明误吗?
3.最后的录取:结果真让人难以置信,仿佛大家都是考试高手,短
短的几个月的复习,便造就了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吉林大学、复旦大学等众多中国重点高校的人才,总感觉太夸张了点,当然影片是要表现出大家都熟知的学校,这一点也无可厚非。
一句深刻的话:
“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
这是一种期盼,一种独白,一种胜利,是对一种新生体制的颂扬,感人肺腑。
总之,《高考1977》以朴实见长,以故事带动回忆,不失为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