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权的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的特性

[摘要] 在中国古代,以皇帝为主组成了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在皇帝制度中,皇权是传统政治秩序之源,是至高无上的。本文在浅谈了皇权政治的典型特征之后亦讨论了两个研究皇权需要

注意的问题:权力制约问题以及什么是强大的皇权。

[关键词] 皇权皇帝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皇权为皇帝制度的核心,是君主掌握的专制权力,又被称为军权、王权。秦汉以后,皇帝在法统上居于一种唯我独尊的地位,执掌着统治国家的最高权力。

中国皇权始于夏启终于明清,夏启之前的黄帝、尧舜禹等统治者本着平等的思想治理天下,直到夏启时代,权力逐渐集中,才形成了皇权思想。随着皇权思想的不断发展完善,到秦朝形成了其中央集权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经历多年的战乱以后,秦朝的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要想提高生产力就必须强化社会分工,合理分配人力资源,这就需要一个高度集中的政权作为主导,因此,中央集权制的出现也就水到渠成。皇权经历了历任皇帝、多个朝代不断的积累,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促使了皇权的产生与发展,也可以说是皇权主导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从秦朝开始,一直到清朝,历朝历代的皇权特点都是中央集权性质的,尤其是到了清朝,这种趋势达到巅峰。在皇权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秩序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并且

在大众心中建立根深蒂固的观念。但是,世间万物有利也就必有弊,掌控皇权者如果不能解决独裁所带来的种种弊端,那么势必就要对反对者推翻,中央集权制完成了它的社会使命以后也必然被更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取代。

本文通过讨论皇权的特征及研究皇权需要注意的问题,试图更好地认识中国这一我国进入文明社会后最长的政体,以期对现如今我国的政治体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中国皇权政治的典型特征

皇权具有典型的排他性,独裁性乃是皇权最重要的特点,另一突出特点是垄断性,子孙世袭。所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与分封制不同,在皇权统治下,举国之内,不允许有尺土一民游离于皇权统治之外。“皇帝执行片面的治权,不单就被治者说是片面的绝对的,就统治者集团说也是独占的、片面的,皇太子、太上皇、太上皇后就对皇帝的统治地位而论都是臣民,对于如何统治都是不能有任何评论的。”(吴晗)

在秦朝,权力高度集中被看做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当时人们认为一切规章制度都应该由天子制定,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秦统一六国以后,这种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正是结束战乱、稳定人心的有效措施,皇权必须成为治理天下的核心。从我国历史发展总体进程来看,我国传统社会基本都是由皇权来推动社会发展的,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在大众心目中,

皇权都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可违背的,是一切权力的核心。在汉代,汉高祖因担心诸侯势力过大,开始逐渐削弱诸侯的兵力,把以前分散的皇权逐步掌握到自己的手中。在宋朝,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也正是因为担心开国功臣因功自大无视皇权。为了树立皇权的威信,在政治体制上,州郡一级的管理人员不得兼任,弱化宰相的权力,设置三司使和枢密院等监管部门充当皇帝的耳目,监督官员的不当行为。在军事上,把原来由两部分组成的禁军拆分成三个部分,已达到互相牵制的目的,并且经常更换带兵将军,强化皇帝的皇权,弱化将军的兵权。到了明朝,中央集权制更进一步,朱元璋废除丞相,由新设立的内阁替代,内阁在皇帝的监督下运转;新设立五军都督府,将军权纳入到皇权的范围内,设立锦衣卫监督天下百官,又设立东厂、西厂分散锦衣卫的监督权力。在这样的体制下,百官行事战战兢兢,唯恐触犯皇权。到了清朝,中央集权制几乎到了极致,皇帝为了进一步掌控军权,新设立军机处,一切有关于军队的决策都有皇帝制定,取消了对皇帝形式上的监督权。

皇权在我国历史发展中一直处于所有权力的顶端,其他权力都是因皇权产生的,因此,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以左右皇权,对其形成制约作用,尤其是中央集权制更是集神权、军权、政治权力等诸多权力于一身。“专制王权是神权、族权、军权、经济权、司法权的综合体现,是国家的最高权力。”

皇权的另一特点是扩张性。皇帝虽然握有统治权,但不可能真

正做到一人独治天下,因此必须设百官之职统治天下。官员的权力是皇权赋予的,可以把它看作是皇权的一种延伸。皇帝不可能一人独治天下,因此在不同的地域或者不同的管理层面就必须要由代表皇权的官员去管理。秦汉:皇帝至高无上,丞相执政,太尉掌军,御史大夫领监察。“相权”:总百官,揆百事。皇权处理不当可能引起大权旁落,权臣跋扈,甚至被权臣取而代之,在斗争中皇权居于主导支配地位。因此从秦至清,皇权日益扩张,相权日益萎缩(以公元1381年,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为标志)。在皇权的日益扩张下,丞相也从最初的与皇帝坐而论道变为立而议政,进而又转变为俯首,跪拜进言。

上述三个特点,既有内在的统一性,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三者联系在一起,便可看出专制主义概貌。

二、研究皇权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一)权力制约问题

权力之间相互掣肘,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是保证政局稳定、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在哪一种权力架构内,无论在过往还是在现阶段,尽管权力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是都体现了权力制约的必要性。对于皇权来说,虽然没有制约它的直接权力,但是也存在制约皇权的政治因素,这些因素有的是规章制度中明文规定的,有的是潜在的,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显现出来的。制约皇权的因素主要有三类:

1.拥有一定权力的大臣或权力机构。例如在明朝以前,丞相就拥有很大的权力,尤其是在西汉,如果皇帝疏于朝政,那么丞相就有代替皇帝处理朝政的权力。专制主义集权最高的皇帝汉武帝也曾言道:“卿除吏尽否,吾亦欲任命一二长吏也。”

2.规章制度中明文规定的制约权力。这种制约权力往往是皇权所赋予的,也可以随时被皇权收回。以唐代为例,唐代曾经建立了三省制度,就是要对皇帝的决策思量再三,避免出现决策失误,实际证明这种制度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国事“鲜有败事”,为贞观之治。

3.官员或士子们联合起来在政治上给皇帝施加压力。主要方式有:谏诤、辞职、退隐、上书言事、讽议朝政、集体请愿等。其中谏诤为最主要的制约方式,为士子提供了平台,成为士子们在参加科举考试之前关注朝政、参与朝政的主要方式之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很多官僚士大夫为了制止君主的行为,犯颜直谏,甚至杀身成仁。这种谏诤对制约皇权是最主要的方式,除了少数暴君,谏臣对皇帝滥用权力有相当有力的制约,“明君圣主”能够积极鼓励官僚谏诤。

以上三类权力都是皇权赋予的,属于皇权的从属权利,只是在形式上对皇权有制约能力,而不形成对等强制的制约,如果皇帝一意孤行,甚至取消这些对皇权的制约权力,那么这几种机制将全部作废。相对制约皇权是政治阶级权力的平衡,主要是为了满足各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