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权的特性
初中历史教学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
初中历史教学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是一个长期存在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体制。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度特点和影响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
一、历史背景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起源于秦朝。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采取了集权的政治体制,自称“皇帝”,并建立了贵族制度,为中国的封建时代奠定了基础。
皇帝制度随后经历了汉、唐、宋等多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其权力范围和制度安排都有所不同。
二、制度特点1. 皇帝的权力统一: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具有高度的集中统一性。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极大的政治权力,掌握军事、行政、司法等各个方面的最高决策权。
2. 皇帝的世袭制:在古代中国,皇帝的继承一般都是通过世袭制来实现的。
即皇帝的儿子或亲属继承皇位,确保了权力的延续和传承。
3. 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强调中央集权,各地的统治者必须效忠于皇帝。
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实行垂直管理,以确保皇帝的权威和统治稳定。
三、影响1. 统一和稳定:古代中国的皇帝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力,能够统一各个地区,避免了分裂和内乱的情况。
同时,中央集权的制度也有利于各地资源的调度和开发。
2. 封建等级制度:皇帝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下设王侯、卿大夫、士庶等不同级别的贵族阶层,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维系了封建社会的秩序。
3. 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君王的仁德和治国理政的道德规范,影响了皇帝的行为准则和治国方略。
同时,皇帝也会维护和推广儒家思想,巩固统治地位。
总结: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是一个长期存在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体制。
其具有权力统一、世袭制、中央集权等特点,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提供了政治基础。
此外,皇帝制度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和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治国理政观念。
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对中国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帝制的特点
中国古代帝制的特点中国古代帝制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一种统治制度,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体系。
在这个制度下,皇帝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代表,拥有绝对的统治权。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帝制的特点。
一、皇权至上中国古代帝制的核心特点是皇权至上。
皇帝被视为天子,被认为是天命所归,拥有神圣的地位。
他的权力是无限的,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皇帝不仅是政治的最高决策者,还是宗教仪式的主持者和社会道德的典范。
他的话语具有法律效力,人们必须绝对服从。
二、中央集权中国古代帝制的另一个特点是中央集权。
皇帝是全国统治的中心,他掌握着所有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权力。
他通过各级官员来实施统治,确保中央政权的稳定和延续。
各地的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命,他们必须服从皇帝的指示,以维护皇权的统一。
三、官僚体制中国古代帝制的运行离不开官僚体制。
官员是皇帝的代理人,负责管理国家事务。
他们按照一定的等级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层层设立。
官员的选拔主要依靠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这种制度确保了官员的能力和忠诚,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晋升途径。
四、封建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帝制还存在着封建等级制度。
皇帝将国家划分为多个封建领地,封给亲属、功臣和朝廷重要官员。
这些封地被赋予一定的土地和财产,封建地主在封地内享有特权和权力。
这种制度使得社会分化严重,贵族和平民之间存在明显的阶级差距。
五、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帝制的特点还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的仁德和贤能,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为人民做出榜样。
这种思想促使皇帝在统治中注重德行和仁爱,通过儒家经典来规范国家行为和社会秩序。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帝制的特点包括皇权至上、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封建等级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帝制制度在现代已经不再存在,但其特点和影响仍然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中,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皇权与官僚制度
中国古代的皇权与官僚制度中国历史悠久,经历了历代王朝的更替和制度的不断改变。
其中,皇权和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
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皇权和官僚制度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
下面我们来分别探讨中国古代的皇权和官僚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皇权中国古代的皇权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代表。
皇帝是所有权力和决策的唯一来源。
所有国家的权力、资源和财富都是皇帝所有的,这使得皇权具有很高的威严和权威。
在皇权下,皇帝可以任免官员,颁布法令和政策,甚至可以掌握生杀予夺的权力。
皇权的实行依赖于清晰的等级制度和强大的集权体系。
等级制度分为九品中正制和三衙管制,九品中正制是由唐朝开始施行的制度,是基于功勋、学历、地位、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血缘关系等因素,分九个品级,从上到下依次为公、侯、伯、子、男、采、庶、亲、散。
三衙管制是由宋代开始施行的制度,以中央三军管制为基础,由内署、中书省和门下省共同管制。
这两个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
除了等级制度,皇权还需要强大的集权体系来维系。
唐代和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皇权最集中的时期,皇帝通过设立官僚和地方长官,建立起了庞大的行政机构。
明代皇权下降,但晚期又恢复了集权,建立了东厂和西厂等机构来监视百姓和官员。
清朝时期,乾隆帝通过康熙、雍正的官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了皇权,使其达到顶峰。
二、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是皇权的关键,也是中国历史最为独特和复杂的部分之一。
官僚制度是一个由官员组成的系统,他们被分配到不同的职位,从而行使不同的责任和权力。
他们要服从中央政府的指令,管理各地的行政和司法事务,维护国家的稳定和正常运转。
官僚制度最早源于汉朝,随着时代变化和政治制度的演变,官僚制度也逐渐发展变化。
唐代官僚分五品,宋代官僚分九品,元代则取消了等级制度,采用了更为灵活的考试制度和选举机制,任官不再看重血统和家世,而更为注重个人的才能和能力。
明清时期的官僚制度继承了元代的考试和选举制度,同时加强了等级制度的作用,制定了严格的官员晋升和廉政检查制度,以确保官员履行职责、遵守纪律,同时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质量。
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的特性
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的特性中国古代皇权的特性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神权化、封建化、继承性和官僚制。
首先,中国古代皇权的神权化是其最基本的特性之一。
它认为皇帝不仅是国家统治者,同时也是神的化身。
由此产生的皇帝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被认为是上天的旨意。
这个特性在中国古代的王朝时期尤其显著,例如周朝的“天命”和汉朝的“天下归一”的政治理念,都直接或间接地表明皇权的神权化。
其次,封建制的出现使皇权在古代中国得以加强。
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它是一种以皇权为中心、以封建制度为根基、以官僚为依托的权力结构体系。
皇权对封建制度的掌控,使其得以彰显出独一无二的尊贵地位,强化了皇权的控制能力,因此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常常充斥着皇权的影子。
第三,中国古代皇权的继承性也是其一个重要特性。
皇位的继承必须经过门第贵族和官僚的推举,满足某些基本的政治和文化条件。
这种继承制度在中国古代最早的春秋时期便已经形成,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中国古代皇权的继承制度通常为长子继承,如周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而在有些时候,继承制度还可能是由其他的社会力量所决定的。
最后,官僚制也是中国古代皇权的特性之一。
官僚制是指以官员职位为基础,通过严格限制个人地位、让官员对政治和经济等事管理的一种制度。
在中国古代的皇权社会中,官僚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皇帝通过控制和任命官员,来巩固其权力和压制其他的势力。
因此,中国古代皇权的政治结构以及下属行政官僚体系十分复杂和完善。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皇权的特性主要包括神权化、封建化、继承性和官僚制。
这些特性影响着中国古代皇权的政治思想、权力结构、政治运作等多个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属性。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
唐高宗李治
在庙号和陵寝方面,唐代以前,帝 王庙号是根据故去的皇帝在本朝代 的治绩和地位来评定为“祖”或 “宗”的,并不是每一个帝王都能 享有这种“殊荣”。从唐代开始, 确立了开国之主称“祖”,以后所 有君主一律称“宗”的庙号制度。
在礼仪制度方面,隋文帝时由太常 卿牛弘修定的《五礼》130 篇,唐 太宗时制定的《贞观礼》138 篇。 唐高宗时制定的《显庆礼》130 卷, 唐玄宗时制定的《大唐开元礼》 150 卷。篇目卷秩越来越多,礼规 也越来越细密。诸礼的共同特点就 是集中突出皇帝的威仪
在外戚制度方面,宋代则采取了比 较好的措施。史称“宋三百余年, 外无汉王氏之患,内无唐武、韦之 祸” 其主要原因在于“内助之贤、 母范之正”,其实,这不外是吸取 汉、唐的教训,大力强化礼制,加 强对后妃思想和活动的约束控制的 结果。宋代对外戚仅赐给一定的身 份荣誉和钱财,不给以实权。按规 定“当时无外姻辅政者”。
刘邦
第三,皇权是在排除来自各方面的侵扰 之后得以巩固的,它经历了与各方面政 治势力的较量和斗争。
隋唐时期是皇帝制度的完善并成 熟时期。隋开创重新统一的局面, 皇帝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得到了比 较充分的发展。隋以前的尊号只 有“皇帝”二字,当时认为这已 经充分表达出世俗最高贵尊宠的 内容。到唐高宗李治时,群臣给 他上号为“天皇”。意味着比一 般皇帝的专门称谓更高一阶,是 为上尊号之始。自此以后,逐渐 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尊号的制 度。
皇帝独尊,王权神化
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是整个国家机构的核心。 秦王统一六国后,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 用邹衍“五德之运”的学说,认为自己“德高三皇, 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为了进一步强化皇权的 至高无上和神圣性,适应全国实行强有力统治的需 要,除把“皇帝”作为人间专制之主最崇高的名号 以外,他还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名号制度,如皇帝 生前有尊号,纪年有年号,死后有庙号、谥号等, 以便突出皇帝崇高的地位。另外还规定,只有皇帝 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诏”或“制”, 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以上称号都属于皇帝和 皇帝的亲属专用,他人必须避讳。这一切规定的目 的都在于显示皇帝独尊和皇权的威严。皇帝之上除 了有一个虚无飘渺而又人格化的“天”以外,再不 容许有敢于超越或干扰其权力的任何事物存在。
中国古代帝王制度解读
中国古代帝王制度解读中国古代帝王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它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岁月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帝王制度进行解读,探讨其特点、演变和影响。
一、帝王制度的起源与特点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当时夏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帝王。
帝王制度的核心是君权神授,即天命所归。
帝王被视为天地之间的连接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帝王制度的特点之一是世袭制。
帝王的地位和权力通常由父亲传给儿子,形成了一种世袭的传承方式。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统治的稳定性,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继承人的能力和品德可能不如前任。
另一个特点是封建制度。
帝王会将一部分权力下放给诸侯,以维持统治的稳定。
这些诸侯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但仍然受到帝王的控制和监督。
封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膨胀和分裂。
二、帝王制度的演变与发展中国古代帝王制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
最早的帝王制度是夏朝的世袭制,后来随着周朝的建立,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帝王制度逐渐趋于完善。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壮大,对中央政权的影响力增加。
这导致了秦朝的统一,秦始皇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帝王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随后的汉朝、唐朝等朝代,帝王制度逐渐趋于稳定。
尽管在不同的朝代中,帝王制度的具体形式和实施方式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思想和原则基本保持一致。
三、帝王制度的影响与启示中国古代帝王制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帝王制度强调君权神授,使得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具有神圣的地位,成为人民的精神领袖。
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深深扎根,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其次,帝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然而,封建制度也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膨胀和分裂,给国家的统一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这一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成为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动力。
简述皇权的主要内容
简述皇权的主要内容皇权是指君主拥有的最高权力,能够统治国家并制定法律、政策以及决策重要事务。
在历史上的许多国家中,皇权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着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皇权的起源与发展1.古代起源:皇权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和埃及等文明古国。
在这些国家中,君主被视为神圣的存在,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2.欧洲封建时期:在欧洲封建时期,君主通过封建制度掌握了广泛的土地和资源,并且拥有军事力量。
君主通过授予封地来换取臣民效忠,并建立了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体系。
二、皇权的特点与职责1.至高无上:皇权具有最高决策权和最终裁决权,在政治体系中处于顶端地位。
2.合法性:君主通过血缘关系或选举等方式继承或获得皇位,使其统治合法化。
3.代表国家利益:君主作为国家元首,代表国家利益与外国进行交涉,签署条约和协议。
4.立法权:君主可以颁布法律并制定政策,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
5.司法权:君主拥有最高的司法权力,可以赦免罪犯、审判重要案件,并行使特赦权。
三、皇权的限制与平衡1.宪政制度:在一些国家中,宪法限制了君主的权力,并确立了民主原则和基本人权。
君主必须遵守宪法规定的限制。
2.议会监督:议会作为代表人民利益的机构,对君主行使的权力进行监督和平衡。
议会可以审查和修改君主提出的法律和政策。
3.司法独立:独立的司法系统保证了对皇权行使的合理审查,并确保公正与公平。
4.选举制度:一些国家采用选举制度来选择君主或元首,使其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并减少滥用皇权的可能性。
四、皇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统一性与稳定性:皇权可以确保国家统一并维持社会稳定。
强大的皇权可以防止内乱和分裂。
2.发展经济:君主可以通过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来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并吸引外国投资。
3.文化与艺术:皇权对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许多君主在艺术、建筑和文学等领域进行赞助,推动了文化繁荣。
4.教育与科学:皇权对教育和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君主支持学校和研究机构,并鼓励知识的传播。
初中历史:明确君主集权的定义与特点
在中国历史上,君主集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
它是指统治者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拥有无限的权力和控制,而其他的政治家和人民则是在君主的权力下从事下属的工作。
君主集权的主要特点是独裁和专制,这种情况下,国家的各项决策和管理都是由君主个人决定,其他的政治家和人民无法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皇帝运用了君主集权的制度,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孤立他们的对手。
君主集权的最大特点是权力的高度集中。
这个特性是由国家政权形成的。
当国家政权完全落入君主的手中时,君主便成了国家政权的控制者。
由于君主个人拥有的大权力,其他的人无法替代君主来掌握国家的政权,集权是在君主个人之上。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和权力,就实行了君主集权的制度。
君主集权的制度还具有高度的独裁性质。
由于君主个人拥有大权力,其他的人无法替代他来掌握国家的政权,在君主集权的制度下,会造成君主的独裁和专制。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皇帝为了满足自身的权力欲和追求享乐,往往执行非常专治的政策, 长期指挥国家和人民,结果导致了多种混乱。
例如,明朝的皇帝朱元璋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而进行了大规模的官僚派遣,压制地方官员,严格限制人民的自由,造成了整个朝代的危机。
君主集权的制度还会使国家的各种政治决策和管理完全由君主一个人决定。
在这个制度下,君主可以忽略其他官员和人民的意见,国家的各种政策、计划和决策都是由皇帝个人决定,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政治和社会的不公平。
君主集权是一个非常专治的政治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君主个人拥有无限权力和控制,由于其他政治家和人民无法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就容易造成政治和社会的混乱和不平等。
只有通过注重民主和法治,坚决推动君主集权制度的改革,才能使社会进步并实现更加公正的政治管理。
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包括:1. 绝对权力:君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
所有决策和命令都由君主单方面决定,人民无权干预。
2. 世袭制:君主位的继承通常遵循世袭制,即由君主的子嗣继承王位。
这种制度确保了君主权力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了争夺权位的混乱。
3. 等级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下有明确的等级制度,人们按照社会地位和身份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各等级享有不同的特权和待遇。
这种制度使社会秩序稳定,但也造成了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分化。
4. 权力集中:君主专制制度下,君主集中了各种权力,包括行政、军事、司法等。
他们可以单方面做出决策和发布命令,没有独立的制衡机构监督。
这种权力集中导致了君主的滥用和腐败。
5. 统一性:君主专制制度追求国家的统一和集中。
君主通过行使权力来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避免地方势力的割据和独立。
6. 贵族特权:在许多古代君主专制国家,贵族阶层拥有特权和优先权。
他们享有土地、财富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特权。
君主通常依赖贵族作为统治支持,并赋予贵族特殊的权力和地位。
7. 崇尚礼仪:君主专制制度强调礼仪和儒家思想,将君主视为国家的父亲和至高无上的存在。
人们必须遵守一定的礼仪和规矩,对君主表现出尊敬和顺从。
8. 强调忠诚:君主专制制度的核心是君臣关系。
人们必须对君主忠诚,绝对服从君主的命令和统治。
君主视忠诚为最重要的品质,并对背叛者进行严厉的惩罚。
总之,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具有权力集中、绝对权力、世袭制、等级制度、统一性、贵族特权、崇尚礼仪和强调忠诚等特点。
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权力滥用。
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
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是一个至关重要且具有独特性的治理体系。
该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持续了几千年,并且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皇帝制度的起源、特点和影响。
一、古代中国皇帝制度的起源古代中国的皇帝制度可以追溯到秦朝。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体系,正式确立了皇帝制度。
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开启了古代中国皇帝制度的篇章。
二、古代中国皇帝制度的特点1. 神权化:在古代中国,皇帝被视为天命之子,代表天地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他们被认为是上天赐予人民的统治者,拥有神圣的地位和权力。
2. 绝对权力:皇帝在政治和决策上享有绝对的权力。
他们拥有最高的决策权,并能决定一切重要的事务,包括国家政策、法律和军事行动等。
3. 世袭制:古代中国皇帝的位子通常是世袭的。
皇位一般由皇帝的儿子或亲属继承,确保了皇权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
4. 官僚体系:皇帝下辖大量的官员,通过官僚体系来管理国家事务。
这些官员负责监督地方行政、征收税收、制订政策等,以确保国家的正常运行。
5. 策问制度:皇帝通过策问制度来听取臣子的建议和意见。
策问制度使君主能够了解国家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同时也保证了皇帝掌握决策的权力。
三、古代中国皇帝制度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皇帝制度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政治影响:皇帝制度确立了中国历史中的中央集权政府体系,强调了统一和稳定。
皇帝作为权力的最高者,能够集中力量进行决策和管理,以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秩序。
2. 经济影响:古代中国的皇帝制度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通过统一的政治体系,皇帝能够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3. 社会影响:皇帝制度使中国社会形成了等级制度和尊卑秩序。
在古代中国,人们将皇帝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尊奉他们为国家的根本。
这种尊崇和崇高感觉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帝王的权力体系解析
中国古代帝王的权力体系解析中国古代帝王的权力体系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制度,凝聚了几千年的历史和智慧。
它不仅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威和掌控力,也反映了皇帝与其他官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国家的运作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古代中国帝王的权力体系,从皇权的来源与性质,到官员的层级体系和权力分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皇权的运行机制。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古代中国皇权的来源与性质。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权被视为天赋神权,认为皇帝是天地之子,他的统治是神圣无上的。
这种观念使得皇帝的权力具有神权的性质,意味着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地位高于一切人。
这种观念的核心在于"天命",也就是认为皇帝是天上神明所选定的统治者。
然而,即使皇权在理论上是无上的,它在实际中也需通过官员的协助和控制来实现。
官员体系是古代中国皇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家运行的关键。
古代中国官员的职位通常分为九品,从一品到九品不等,每个品级又有内外、正副之分。
在皇帝下,有一系列的官员具有各种职责和权限,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最高层级的官员:宰相。
宰相是皇帝的近臣,负责总理国家大政方针,决定重大事务。
他们通常是政治能力和智慧非凡的人选。
宰相在皇帝身边担任重要顾问的角色,可以对皇帝提出建议和意见,并拥有权力干预政策和决策。
除了宰相,还有其他重要的官员层级。
根据职责和地位的不同,可以分为文官和武官。
文官主要负责国家的行政管理工作,而武官则负责军事事务和国家安全。
在每个品级的官员中,还有各种各样的职位和头衔。
这些职位的设置既体现了分工合作,又反映了官员的权力和地位。
例如,尚书是宰相的手下,负责处理国家政务和文书工作。
大将军则是最高的武官职位,负责指挥国家军队。
各个官员层级和职位之间有着清晰的层次关系,凸显了权力的分配和控制。
官员的权力不仅体现在职位和层级上,还体现在各自的职责和权限上。
官员们在各自领域内拥有独立的权力,可以自主决策和处理事务。
古代皇帝的权力与统治方式
古代皇帝的权力与统治方式一、皇帝的权力古代皇帝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
他们的权力来源于神圣化的身份和世袭的地位,使得他们的统治方式与现代政治制度有着明显的不同。
1. 绝对权威:古代皇帝享有绝对的政治和军事权力。
他们既作为国家的最高行政首脑,也是法律和司法的最高裁决者。
皇帝有权任命和罢免大臣、决定政策和战略,以及制定和修改法律。
2. 像德:在古代中国,皇帝被视为万民的父母官,同时也是道德的楷模。
他们有责任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作为王朝的象征,皇帝需要展示仁德、孝悌等美德,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民众的敬仰。
3. 文化导向:古代皇帝也扮演着文化的守护者和推动者的角色。
他们鼓励文学、艺术和科技的发展,并亲自参与文化事务,如赏诗、创作书法和举办艺术展览,以树立帝国的文化形象。
二、古代皇帝的统治方式古代皇帝通过多种方式来巩固他们的权力和维护社会秩序。
他们使用的统治方式可以分为政治手段、军事手段和礼仪制度等。
1. 政治手段(1)任命重臣:皇帝任命了众多的重臣,如丞相、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等,用来管理国家的政务和统御地方。
这些重臣不仅负责具体执行政策,还成为皇帝的亲信和重要决策参与者。
(2)建立官僚体系:古代皇帝建立了庞大的官僚体系,以确保国家的顺利运行。
官僚体系设立了各类官职和官员等级制度,以便管理国家各项事务和收集各地的信息。
(3)监察和考核制度:皇帝通过建立监察和考核制度来监督官员的行为和政绩,以选拔和保留优秀的官员,同时惩罚不称职或腐败的官员。
2. 军事手段(1)征兵制度:古代皇帝依靠军队来维持国家安全和巩固他们的统治。
他们通过征兵制度来招募和培训士兵,并建立强大的军队来抵御外敌和维护国内治安。
(2)扩张政策:一些皇帝采取了扩张政策,通过征服其他国家或地区来扩大王朝的疆域和影响力。
这些通过军事手段取得的胜利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统治地位。
3. 礼仪制度(1)封建等级制度:古代皇帝通过封建等级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中国古代帝王制度封建社会的秩序
中国古代帝王制度封建社会的秩序中国古代的帝王制度是一种封建社会的秩序,它以皇帝为中心,将国家行政、军事、司法等权力集中于一人之手。
这个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体制、社会秩序和文化传统等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帝王制度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影响。
一、政治体制:皇权至上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
皇帝被视为神权的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所有的政治、军事和司法事务都由皇帝来决策和管理。
皇帝享有绝对的权威和统治地位,而王侯、官员和百姓则在皇帝的统治下履行各自的职责和义务。
二、社会秩序:等级森严的封建体系中国古代的帝王制度建立了一套等级森严的封建体系。
根据血缘关系和功勋贡献,国家将领土分割成封建层级,从皇帝到诸侯、官僚、士人和百姓,形成严密的社会等级结构。
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身份和责任,在这个制度中,人们不可逾越自己被赋予的社会地位。
三、文化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帝王制度离不开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君臣关系、孝道和忠诚,为帝王制度提供了伦理和道德的支持。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被认为是天子,人民则被视为天子的子民。
这种等级观念和亲属关系的象征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四、影响:政治统一和社会秩序中国古代的帝王制度为政治统一和社会秩序的维持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皇帝的集权统治,中国实现了政治的统一和稳定。
帝王制度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由于政治权力的集中,皇帝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并保持对各级官员和地方贵族的控制。
然而,中国古代的帝王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使得任何对皇帝的错误决策或统治失职都会对整个国家造成严重的后果。
此外,封建等级体系有时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提升的机会。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帝王制度封建社会的秩序是基于皇权至上、等级森严和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中国古代领导体制的特点
中国古代领导体制的特点
1.皇权至高无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高无上,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密不可分。
2. 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制度非常严格,从皇
帝到百姓都有明确的等级和职责,各个阶层之间禁止通婚、禁止交往,社会等级制度十分僵化。
3. 官僚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非常重要,官员的选拔和升
迁都是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的。
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一千多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拔和培养官员的体系。
4. 家族和宗族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的领导体制中,家族和宗族
的地位非常重要,领导者通常是大家族或大宗族的成员,家族和宗族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家族和宗族的实力往往决定了领导者的地位。
5. 明断和仁政:中国古代的领导者通常被要求具备明断和仁政
的品质,在制定政策和处理事务时必须考虑百姓的利益,关注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领导体制的基本特征,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山东常攀登张秋萍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制度。
皇帝制度自秦始皇创立以来,经过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在内容上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皇权至上,不可僭越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的权力在理论上是无所不包的。
在通常情况下,国家的一切行政、军事、司法、财政、宗教大权都由皇帝总揽;对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的任免、赏罚、生杀予夺大权,也无不取决于皇帝。
另外,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
但是,皇帝在行使权力的时候,由于个人的精力有限,要真正做到个人独断乾纲,实现“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也是不可能的。
2. 皇帝独尊,王权神化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是整个国家机构的核心。
秦王统一六国后,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用邹衍“五德之运”的学说,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为了进一步强化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神圣性,适应全国实行强有力统治的需要,除把“皇帝”作为人间专制之主最崇高的名号以外,他还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名号制度,如皇帝生前有尊号,纪年有年号,死后有庙号、谥号等,以便突出皇帝崇高的地位。
另外还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诏”或“制”,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
以上称号都属于皇帝和皇帝的亲属专用,他人必须避讳。
这一切规定的目的都在于显示皇帝独尊和皇权的威严。
皇帝之上除了有一个虚无飘渺而又人格化的“天”以外,再不容许有敢于超越或干扰其权力的任何事物存在。
3. 皇位世袭,不可转移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皇帝是法律的制造者,又是宗法制中的家长,形成“家天下”的统治,皇位仅在皇帝一家,“天下”永远是皇帝一家所有。
把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宝座,万世一系地传给自己的子孙,是各朝各代最高统治者共同的愿望。
皇位继承一般遵循“父死子继”和“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
总之,皇帝制度与封建专制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
中国皇帝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封建礼乐和皇位继承等各种制度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这一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1年清宣统皇帝逊位才被彻底废除。
一、皇帝制度及其形成“帝”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它在商代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神。
商朝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着力塑造了“上帝”。
上帝和地上的殷王一样,有自己的朝廷、官吏、使节(风、云、雨、雪诸神)。
它支配着形形色色的自然现象,可以令风、令雨。
它又通过先公先王对人世发号施令,从而给商王朝的统治加上了神圣的灵光。
“皇帝”,则始见于西周金文,也是指天上的神,但皇帝与现实的社会政治联系更加紧密,周王可以直接向上帝祈求祷告而勿须通过先公先王转达。
及至春秋,周王室势力一撅不振。
与此相对的是,春秋时期的天帝也成为一种摆设。
这时候,祭祀的对象都是有利于民的自然界的东西,或者是有功于民的历史人物,如黄帝、尧、舜等,于是“帝”逐渐演变为历史上的圣王贤臣。
到战国时大国称帝,“帝”又变为当今之世的君王。
春秋时期人们把帝神还原为历史人物,而战国时期则把帝神变成了活生生的君王,至此帝神已完全还原为人。
至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则进而法定“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称号。
同时,秦始皇还建立了一整套维护其绝对统治的皇帝制度。
皇帝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
他主要通过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国全社会和军政信息,进行日常统治活动。
奏事有面奏和书奏的区分。
面奏是具有一定身份等级的大臣和贵族当面向皇帝反映情况、回答咨询或请示。
书奏是具有上奏资格的官署或官员通过一定渠道呈递文书请皇帝裁定审批。
奏事的文种主要有章、表、书、启、议、疏、封事、题本、奏折、状、册等。
不同的文种有不同的使用范围和作用,不允许混淆错用。
第一讲:皇权国家的形成与特点
第一讲:王权(皇权)国家的形成与特点一、政体的形成(一)王权专制的起点(二)王权专制制度的强化(三)王权专制制度的形成二、中国古代国家政治结构特点(一)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二)庞大的国家机器都是君王的办事机构三、皇权专制国家的基础一、政体的形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战国群雄的兼并战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后,把中央集权的制度推向了全国,从此以后,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走向了定型。
秦王朝在历史上仅仅存在了十余年便瓦解了,但“秦亡但秦法未败”,继下的汉王朝在政体上继承了秦的制度,以后历代王朝无不沿袭,高度中央集权的皇权制度成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传统。
事实上,秦汉时确立的这种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制度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制度了,在此之前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形成过程。
秦汉的君主专制制度,其实是中国上古以来政治制度和政体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趋向。
君主专制的制度在古代中国“源远流长”,早在国家形成时期的商周时代,君主已经拥有极高的权威。
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在古代的《书经》中保存了那个时代王的诰命,透过这些诰命可以看到古代的王的专权,其中典型的还有商代盘庚迁都的故事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尚书·盘庚》中,盘庚计划迁都于殷,但许多贵族、平民留恋故土,不愿迁移,在这种情况下,其对臣民们发出了严厉的威胁:违反王命,不仅自己要被诛,而且子孙也要一起遭殃。
像这样专制的恫吓,许多史籍中都有记载。
其体现了君主在当时的国家中有说一不二的权威。
可以这么说,中国古代的国家机器从文明刚刚来到之时就走上了一条君主专制的道路。
而走上这条道路是有特殊的原因的。
(一)、血缘宗法关系:王权专制的起点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族机构长期存在于中国社会中,在古代中国,当社会上贫富悬殊矛盾尖锐而使国家成为一种现实需要的时候,原来的原始氏族组织与机构并没有瓦解,并在功能上适应了新的需要,开始以原来的氏族机构履行国家的功能:氏族机构变成了国家机器。
根据研究,在商王国内,当时支撑王朝的社会支柱就是商族内的商人宗族,特别是同姓宗族,商王国的社会组织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与商族宗族组织是相互统一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相关内容如下:
1、以皇权为核心,权利高度集中。
2、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宗法制度与政治制度的结合)。
3、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结合,人治高于法治。
4、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宦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公天下与私天下相结合。
5、制度创新与继承结合。
6、皇权不断加大,相权不断被削弱,由相对专制到有限专制,最后到绝对专制。
7、外儒内法,礼法并用。
礼高法低,德主刑辅。
8、强调流程式分工。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和加强一直在推动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从历史上可以看出,每一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尤其是皇权的加强,都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发展,最终以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作为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也发展到了自身的最高点。
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背后的皇权发展特征
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背后的皇权发展特征中国古代的官制体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体制之一,它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国风文化,也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征。
每一种任命官员的制度都是皇权发展的一个重要表征,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官制体制所特有的特点和演变历史。
本文以《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背后的皇权发展特征》为标题,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由来及背后的皇权发展特征作一归纳分析。
中国古代官制体系的最早形态出现于先秦时期。
这一时期的官制体系建立在“百家竞辩”的思想基础上,主要以遴选的方式任命官员,并以八作为基本数量。
除此之外,还设立了地方州郡政府机构以管理本土问题。
这一官制体系有利于凝聚民心、控制上层社会,体现了当时的皇权发展特征。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官制体系开始出现深刻演变。
到了唐朝,中国官制开始以它日后经典的形态出现,即把官制分为宗室官和官府官。
其中,宗室官是皇帝拥有的官制体系,一般指皇室家族成员或宗室贵族;官府官属于官僚机构,一般是科举考取的官员。
这一官制体系的改革有利于消弭封建政府与宗室贵族的特权,使官制体系更加科学,有利于权力的集中和把握,体现了当时的皇权发展特征。
宋朝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古代官制体系,在宪政制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宋朝对官制体系进行了深刻改革,实行了“分源制”,把宪政分为宗室宪政和官府宪政,彻底消除了封建政府与宗室贵族特权的影响,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同时,宋朝还开发了科举考试制度,既有利于提高社会的素质,又可以提升官僚机构的管理效率,从而保障了宪政制度的持续发展,体现了当时的皇权发展特征。
明清时期,在官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明清两代双重官制体系改革,实行“文武外官”联系制度,加强了武官机构的权力,从而确保皇权的统治。
明清两代又发展了科举考试制度,把官员考试分为两种:科举考试和乡试考试,有利于提高招聘官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体现了当时的皇权发展特征。
最后,中国古代官制体系在清朝的结束也进入了历史的尾声,清朝的官制体系也只是对以往官制体系的再次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的特性[摘要] 在中国古代,以皇帝为主组成了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
在皇帝制度中,皇权是传统政治秩序之源,是至高无上的。
本文在浅谈了皇权政治的典型特征之后亦讨论了两个研究皇权需要注意的问题:权力制约问题以及什么是强大的皇权。
[关键词] 皇权皇帝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皇权为皇帝制度的核心,是君主掌握的专制权力,又被称为军权、王权。
秦汉以后,皇帝在法统上居于一种唯我独尊的地位,执掌着统治国家的最高权力。
中国皇权始于夏启终于明清,夏启之前的黄帝、尧舜禹等统治者本着平等的思想治理天下,直到夏启时代,权力逐渐集中,才形成了皇权思想。
随着皇权思想的不断发展完善,到秦朝形成了其中央集权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经历多年的战乱以后,秦朝的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要想提高生产力就必须强化社会分工,合理分配人力资源,这就需要一个高度集中的政权作为主导,因此,中央集权制的出现也就水到渠成。
皇权经历了历任皇帝、多个朝代不断的积累,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促使了皇权的产生与发展,也可以说是皇权主导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从秦朝开始,一直到清朝,历朝历代的皇权特点都是中央集权性质的,尤其是到了清朝,这种趋势达到巅峰。
在皇权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秩序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并且在大众心中建立根深蒂固的观念。
但是,世间万物有利也就必有弊,掌控皇权者如果不能解决独裁所带来的种种弊端,那么势必就要对反对者推翻,中央集权制完成了它的社会使命以后也必然被更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取代。
本文通过讨论皇权的特征及研究皇权需要注意的问题,试图更好地认识中国这一我国进入文明社会后最长的政体,以期对现如今我国的政治体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中国皇权政治的典型特征皇权具有典型的排他性,独裁性乃是皇权最重要的特点,另一突出特点是垄断性,子孙世袭。
所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与分封制不同,在皇权统治下,举国之内,不允许有尺土一民游离于皇权统治之外。
“皇帝执行片面的治权,不单就被治者说是片面的绝对的,就统治者集团说也是独占的、片面的,皇太子、太上皇、太上皇后就对皇帝的统治地位而论都是臣民,对于如何统治都是不能有任何评论的。
”(吴晗)在秦朝,权力高度集中被看做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当时人们认为一切规章制度都应该由天子制定,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秦统一六国以后,这种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正是结束战乱、稳定人心的有效措施,皇权必须成为治理天下的核心。
从我国历史发展总体进程来看,我国传统社会基本都是由皇权来推动社会发展的,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在大众心目中,皇权都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可违背的,是一切权力的核心。
在汉代,汉高祖因担心诸侯势力过大,开始逐渐削弱诸侯的兵力,把以前分散的皇权逐步掌握到自己的手中。
在宋朝,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也正是因为担心开国功臣因功自大无视皇权。
为了树立皇权的威信,在政治体制上,州郡一级的管理人员不得兼任,弱化宰相的权力,设置三司使和枢密院等监管部门充当皇帝的耳目,监督官员的不当行为。
在军事上,把原来由两部分组成的禁军拆分成三个部分,已达到互相牵制的目的,并且经常更换带兵将军,强化皇帝的皇权,弱化将军的兵权。
到了明朝,中央集权制更进一步,朱元璋废除丞相,由新设立的内阁替代,内阁在皇帝的监督下运转;新设立五军都督府,将军权纳入到皇权的范围内,设立锦衣卫监督天下百官,又设立东厂、西厂分散锦衣卫的监督权力。
在这样的体制下,百官行事战战兢兢,唯恐触犯皇权。
到了清朝,中央集权制几乎到了极致,皇帝为了进一步掌控军权,新设立军机处,一切有关于军队的决策都有皇帝制定,取消了对皇帝形式上的监督权。
皇权在我国历史发展中一直处于所有权力的顶端,其他权力都是因皇权产生的,因此,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以左右皇权,对其形成制约作用,尤其是中央集权制更是集神权、军权、政治权力等诸多权力于一身。
“专制王权是神权、族权、军权、经济权、司法权的综合体现,是国家的最高权力。
”皇权的另一特点是扩张性。
皇帝虽然握有统治权,但不可能真正做到一人独治天下,因此必须设百官之职统治天下。
官员的权力是皇权赋予的,可以把它看作是皇权的一种延伸。
皇帝不可能一人独治天下,因此在不同的地域或者不同的管理层面就必须要由代表皇权的官员去管理。
秦汉:皇帝至高无上,丞相执政,太尉掌军,御史大夫领监察。
“相权”:总百官,揆百事。
皇权处理不当可能引起大权旁落,权臣跋扈,甚至被权臣取而代之,在斗争中皇权居于主导支配地位。
因此从秦至清,皇权日益扩张,相权日益萎缩(以公元1381年,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为标志)。
在皇权的日益扩张下,丞相也从最初的与皇帝坐而论道变为立而议政,进而又转变为俯首,跪拜进言。
上述三个特点,既有内在的统一性,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三者联系在一起,便可看出专制主义概貌。
二、研究皇权要注意的重要问题(一)权力制约问题权力之间相互掣肘,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是保证政局稳定、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无论在哪一种权力架构内,无论在过往还是在现阶段,尽管权力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是都体现了权力制约的必要性。
对于皇权来说,虽然没有制约它的直接权力,但是也存在制约皇权的政治因素,这些因素有的是规章制度中明文规定的,有的是潜在的,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显现出来的。
制约皇权的因素主要有三类:1.拥有一定权力的大臣或权力机构。
例如在明朝以前,丞相就拥有很大的权力,尤其是在西汉,如果皇帝疏于朝政,那么丞相就有代替皇帝处理朝政的权力。
专制主义集权最高的皇帝汉武帝也曾言道:“卿除吏尽否,吾亦欲任命一二长吏也。
”2.规章制度中明文规定的制约权力。
这种制约权力往往是皇权所赋予的,也可以随时被皇权收回。
以唐代为例,唐代曾经建立了三省制度,就是要对皇帝的决策思量再三,避免出现决策失误,实际证明这种制度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国事“鲜有败事”,为贞观之治。
3.官员或士子们联合起来在政治上给皇帝施加压力。
主要方式有:谏诤、辞职、退隐、上书言事、讽议朝政、集体请愿等。
其中谏诤为最主要的制约方式,为士子提供了平台,成为士子们在参加科举考试之前关注朝政、参与朝政的主要方式之一。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很多官僚士大夫为了制止君主的行为,犯颜直谏,甚至杀身成仁。
这种谏诤对制约皇权是最主要的方式,除了少数暴君,谏臣对皇帝滥用权力有相当有力的制约,“明君圣主”能够积极鼓励官僚谏诤。
以上三类权力都是皇权赋予的,属于皇权的从属权利,只是在形式上对皇权有制约能力,而不形成对等强制的制约,如果皇帝一意孤行,甚至取消这些对皇权的制约权力,那么这几种机制将全部作废。
相对制约皇权是政治阶级权力的平衡,主要是为了满足各个阶层的利益需求,保证国家政局的平稳。
(二)皇权的效能问题自秦汉确立皇帝制度后,皇权不断加强,至明清达于顶峰,这就给我们提出问题,即皇权强大的政治内涵是什么及怎样从政治学的角度理解。
以往多以历代政治制度变革作为皇权强化的标志,认为君主通过改革政治制度达到分权而下集权于上的目的。
此不无道理,但很难作为一种政治标准来判断皇权的强化。
怎样衡量皇权在政治上是否强化?有两个条件:一、皇权的稳定;二、皇权的效能。
所谓皇权的稳定是指皇权在各种政治力量中占有统治地位、绝对主导。
皇权能有效阻止镇压任何企图反抗颠覆皇权的政治异己势力。
效能指皇权能不受阻隔地贯彻自己的意志,并且有能力作为最高权力载体,推动国家机器做出卓有成效的运转工作,发挥政治功能,“使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
”皇权不稳定自然谈不上强大,而皇权无效能则谈不上稳定。
皇帝过分专制会使皇权失去效能,从而破坏本身的稳定性。
例如:秦二世,督责之术:“塞聪掩明,内独视听,独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
”王莽:“公文积压数年之久,庶族本三年一代,致十余岁不得代,遂反。
”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之何待?”正因唐太宗能适度使用皇权,充分发挥诸大臣的辅政作用,才能形成著名的贞观之治。
三、研究皇权政治的意义皇权是一个大概念,很多人认为皇权就是一种权力,其实它还有很多其他内涵,例如:皇帝、皇位、称谓、社会评价等等。
皇权是一种状态,代表着身处皇帝这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上,以社会公认的常理去制定法律、督促法律执行、公正的行使权力并得到大众的认同,获得较好声誉的状态。
只有诸多因素集于皇帝一身时,只有上述条件结合时,才会产生皇权。
在中国历史中,并不是皇帝、皇权等因素总是集于皇帝一身的,有的时候皇帝只是一个傀儡,只是一个必不可少却又无关轻重的角色,此时的皇帝并没有决策权,摄政王的出现、垂帘听政事件的发生等等都会导致皇权旁落。
皇权要得到天下人的认同,除了天命思想的灌输以外,还需要皇帝勤政爱民。
对于一个缺乏管理能力的帝王来说,如果不能满足天下人对行使皇权的语气,而强行行使权力就会导致对抗,甚至出现试图推翻皇权的反叛行为。
纵观中国历史,有明君也不缺乏昏君;有掌控皇权的帝王,也有皇权旁落的皇帝。
皇帝对皇权的驾驭能力可以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
从历史发展、制度成长的角度看,一部古代中国政治发展史就是一部皇权不断集中、渐渐庞大,形成中央集权制,并慢慢走向专制的过程。
无论这一个时代或朝代的长短,皇权的变化一直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
既然皇权是由需求产生,又存在了几千年,那么就一定有其合理性。
虽然皇权的独断、专政并不可取,但是深入研究因皇权建立的制度体系,探讨皇权被取代的历史原因,对现如今我国的政治体制还是有一定借鉴作用的。
[参考文献]1.韦庆远等《中国政治制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59)3.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4.李渡等《中国历代中枢权力机构沿革论略》[j](《政治学研究》2004)5.《李斯列传》(《史记》)6.(西汉)戴圣《礼记·坊记》7.(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