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英挂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金凤在《穆桂英挂帅》中的唱腔艺术
一马金凤的艺术生涯
(一) 马金凤的学艺经历
马金凤,1922年出生在山东曹县一个苦艺人家里。原姓崔,小名金。其父崔合利是当时颇负盛名而又穷困潦倒的艺人,他艺名“花蛾子”,绰号“盖九州”,6岁随父学艺唱河北梆子。因她刻苦好学,聪慧过人,与父同台演出了《三义记》、《刘二姐赶会》、崭露头角,被誉为“七岁红”。1930年乞讨到河南开封拜豫剧名演员马双枝为师,改唱豫剧。9岁时曾被卖入开封卢殿元戏班,更名为卢金凤。被赎出后随继父姓,改名为马金凤。1939年到密县太乙新班演戏,曾向燕长庚、翟彦身学唱豫西调。14岁正式登台演出,经常上演的剧目有《老征东》、《罗焕跪楼》、《三娘教子》、《对花枪》等。1950年在安徽省界首成立中原豫剧团,后转为河南省商丘专区人民豫剧团。1954年并入商丘专区实验豫剧一团(现洛阳市豫剧团前身)
作为一个杰出的戏曲演员,马金凤六岁就开始随父亲学艺,但最初并非出于个人爱好,却是因为家庭贫苦,只有以唱戏谋生。由此,当参加艺术人生节目朱军问到马金凤名字的来历时,她说那是一段很长的故事。马金凤出生于山东曹县,原本姓崔,以前家里很穷,父亲是唱河北梆子的,她六岁随父亲学艺,小的时候叫金妮。奶奶生病了,请不起医生,她爸爸就把她以35块卖给人家了。之后又以80块转卖给一家姓孔的,是开封戏院的。最后以130块大洋转卖到了卢殿元那里,所以马金凤当时就叫卢金妮。在马金凤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她,听说她已经长大了,还没有见过她,母亲就找到卢殿元要求赎回,而此时卢殿元却要300块大洋。她母亲就插草标,在大街上跪了三天三夜。遇到一个跑江湖的姓马的,和穷朋友一块凑钱,帮忙赎回了她,为了报答姓马,母亲就把她改姓马了。从旧社会到现在,就一直没有再改过。之后,老马把她带到兰考县的一个科班学习,给人打杂、洗衣服来维持生活。
唱戏需要一副好嗓子,但在马金凤的少年时期,她的嗓子并不好,用行内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嗓子。那时在兰考县,母亲就带着她喊嗓子。老师交代,喊嗓子不能见太阳,也不能冷着,要靠山靠水,靠山有回声,靠水有水音。就这样,为了陪她练嗓子,母亲没有脱过衣服睡,就破棉袄搂着她的上身,睡一会儿就看看天,怕睡过了。就在兰考那样的风沙盐碱地,就在她父亲的坟上,一练就是三年。当时为了有回声,又有水音,母亲买了一个破瓦罐子,灌上水,每天天不亮,马金凤就开始喊嗓子。罐子太低,马金凤只有跪在沙窝里,下雨下雪就跪在泥窝里,雪窝里,小嘴对着那个瓦罐口,长期下来,额头上就磨出了一道沟,一辈子都没长平。马金凤激动地说:“喊嗓子就是我妈用心血、用汗水,用她老人家一辈子的生命帮我把嗓子喊出来,这金嗓子是我妈拿生命换来的。”
(二)马金凤的成名时期
1954 年马金凤和作家宋词开始着手对剧本进一步大刀阔斧的整理和修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在《老》剧中,杨文广和乌金锭是一对夫妻,与人物的年龄、性格极不协调,修改后文广与金花为兄妹,增加了喜剧色彩,也衬托了穆桂英的慈母情怀;校场比武一折,增加上寇准老丞相,以突出忠奸分明;原剧中还有文广被擒招亲一节,全剧要拖到三、四个钟头,修改后全剧结构紧促、内容健康。
改后全剧五场戏,穆桂英出场三次。马金凤在戏中采用多种表演方式,深刻地表现了穆桂英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准确地展示了穆桂英性格的多种侧面:稳重的主妇、孝顺的媳妇、贤淑的妻子、慈严的母亲、威严的主帅!在第一场戏“问安”中,马金凤掌握了一个“稳”字。一出场,端袖、远视,迈着半方步,在大台步里加上两个小垫步,透着她不是一般地主妇而是一位武将,走到九龙口,整衣、亮相,眼神由远到近,头微微摇动,双袖有力地抖出,表现这位隐居的巾帼英雄不甘心于田园之乐,胸怀大志、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第二场“接印”,这场戏是穆桂英由不挂帅到挂帅,思想冲突的焦点,是“戏胆”所在。马金凤突出了一个“刚”字,她文戏武唱,刚柔并济,分为盼儿、接印、绑子、抱印四个层次来演,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特别是穆桂英听到聚将鼓擂响,她斩钉截铁的转身、翻袖、挺身、提神、丁字步亮相,这里是穆桂英由不挂帅到挂帅的转折点,是全剧冲突的高潮。表现她从迷茫中突醒,升华到一个新的思想境界,表演动作也随之转为舒展、刚健。这里马金凤借鉴了盖叫天的“山膀”、“云手”、“丁字步”等武生手段,设计了“蹉步”、“跨马”等一系列大幅度的动作,表现穆桂英威武雄壮、叱咤风云的巾帼英雄形象;这里马金凤还借鉴了程砚秋的水袖功夫,揉合为:一甩左,二甩右,三撩水袖转手里,然后将两个水袖一起往外有力的抛出,紧接着第四个水袖左手撩起向前直打出去,准确地表现出穆桂英勇往直前、抱印点兵的决心!第三场“挂帅”中,马金凤提炼了一个“威”字,准确地把握出此时的穆桂英是威风凛凛、指挥有方、军纪严明、统帅三军的主帅身份,刚中有柔,武戏文唱。
经过三年的斟酌,《老征东》终于被锤炼成了一部集思想性和艺术性完整统一的好戏,并改名为《穆桂英挂帅》。马金凤在传统的基础上,为穆桂英创造设计了整套唱腔、水袖、台步以及喜、怒、哀、乐、惊各种眼神,综合了青衣、刀马、武生等各种行当的表演身段,极大地丰富了穆桂英的形象,在1956 年河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中一举获得了六个一等奖。1956 年全国的文艺座谈会,对马金凤扮演的穆桂英所属的行当进行了研讨,最终确立为一个新的行当——“帅旦”1958 年,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在郑州观看了马金凤主演的《穆桂英挂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年上海江南制片厂将此剧
搬上屏幕,放映全国。马金凤“帅旦”的创立,标志着她演唱艺术上的成熟。
第三场“挂帅”中,马金凤提炼了一个“威”字,准确地把握出此时的穆桂英是威风凛凛、指挥有方、军纪严明、统帅三军的主帅身份,刚中有柔,武戏文唱。
经过三年的斟酌,《老征东》终于被锤炼成了一部集思想性和艺术性完整统一的好戏,并改名为《穆桂英挂帅》。马金凤在传统的基础上,为穆桂英创造设计了整套唱腔、水袖、台步以及喜、怒、哀、乐、惊各种眼神,综合了青衣、刀马、武生等各种行当的表演身段,极大地丰富了穆桂英的形象,在1956 年河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中一举获得了六个一等奖。1956 年全国的文艺座谈会,对马金凤扮演的穆桂英所属的行当进行了研讨,最终确立为一个新的行当——“帅旦”1958 年,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在郑州观看了马金凤主演的《穆桂英挂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年上海江南制片厂将此剧搬上屏幕,放映全国。马金凤“帅旦”的创立,标志着她演唱艺术上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