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锐德的团队熔炼术(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 年,河北省电力系统正在酝酿人事变动,于德翔虽然很可能会升迁,却已对仕途 心生倦意。正逢此时,青岛的一家以生产箱式变电站为主的民营企业——龙达公司,邀请 他担任主管技术与市场的副总经理。
于德翔内心的天平倾向了“下海”。考虑到如果“下海”,自己肯定不能孤军奋斗, 一定要带上一个既信任又有能力的伙伴,于德翔首先想到了刘立中,一位被视为自己“刹 车”的老大哥:遇到问题时,他总爱与刘立中交流、探讨,对于刘立中的建议,于德翔也 愿意接纳。
团队初建
2001 年秋天,36 岁的河北省电力公司多种经营管理局副局长于德翔准备辞职下海了。
世纪之交的中国此时正经历改革开放继 70-80 年代、90 年代之后的第三次浪潮。亚洲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受到的负面影响正在消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无悬念,必将为中国 经济带来新的活力,财政、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的改革方兴未艾,国企改革的成果也已显 现。在电力系统,国家酝酿于 2002 年推行全国范围内厂网分开的电力体制全面改革。河 北省电力公司(原河北省电力工业局)作为省级电网建设和运营的管理机构即将成为中国 两大电网系统之一的国家电网的全资子公司。于德翔此时已在河北省电力系统浸淫了 13 年。
刘立中时任河北华电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的技术主任,在国有单位工作多年,对国有 单位的优势与弊病非常清楚。当于德翔把龙达公司的邀约对刘立中全盘托出时,刘立中支 持于德翔出去试试。当于德翔试探性地问:“如果我去了,也想带你出来,你愿意吗?” 刘立中没有任何犹豫,坚决地说:“去!你走到哪儿,我就走到哪儿。”就这样,于德翔 带着刘立中加盟龙达,负责公司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工作。
通常情况下,处于创建期的创业团队一般将大量精力花费在寻找资源与机会、制定创 业计划中。由于彼此间尚缺乏了解与信任,团队成员往往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而特锐德 的创业团队在公司成立之前就已经有了雏形。有着创业冲动、渴望成功的几位主要团队成 员在龙达崭露头角。这个时期,特锐德创业团队成员在工作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为日后 自立门户打下基础。意外出走龙达后,特锐德团队自主创业并把握住了市场机会,建立起 一支“极有战斗力的队伍”,成功地在压力与困难中实现突破。
几位得力干将汇聚龙达后,于德翔加快了发展步伐。在考察诸多国外领先公司的产品 后,他们引入德国特瑞德电气公司(Tavrida Electric Co.)的先进开关器件。在国内市 场代销这些器件的同时,结合自主研发的工艺,制造出兼具美观和耐用性的新产品。于德 翔及其团队加入龙达不到两年,公司的营业额已从不足 2 千万元提高到 1.3 亿元。
最重要的是,在河北省电力系统工作期间,于德翔收获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刘立 中、王聚辰、陈忠强、屈东明。四人将于几年后与于德翔一起创办特锐德电气公司。其间 无论发生过什么困难或波折,这个创业团队的核心始终保持了异常的稳定性和高度的一致 性。
事实上,早在于德翔自主创业前,这个团队的核心就已经形成并经受住了考验。一家 民营企业的出现成为于德翔组建团队乃至日后自立门户的催化剂。
1988 年,从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现三峡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后,于德翔被分 配到河北省电力工业局所属的河北电力设备厂担任技术员。当时,这家企业学习国外技术 生产的箱式变电站在国内还很罕见。在工厂里,除了不断钻研技术、开发专利以外,于德 翔还特别关注产品与市场的接轨,逐渐培养起了对市场的敏感度。
创业团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一般团队的发展规律。那么,如何才能使创业团队 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稳扎稳打,且顺利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值得创业者深思。
特锐德电气的故事或许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在短短七年的时间里,其创业团 队完成了从创建期到成效期的成功转化,同时,这家在初创时不足 10 人的作坊式企业一 跃成为中国创业板“第一股”。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
于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班人马创建的企业就是青岛特锐德电气有限公司(简称特锐德,Qingdao TGOOD Electric Co.),仍然以开发和生产箱式变电站为主营方向。
“特锐德”名称的由来与“特瑞德电气”有关。出于引发于德翔与龙达老板之间矛盾 的歉意,特瑞德电气中国区总经理 Helmut Bruno Rebstock 借给于德翔 300 万元用于创业, 此借款后来转为特锐德的股份。特锐德继续使用和代销特瑞德器件,中文名称上的相近和 业务上的密切合作有助于特锐德在创业初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特锐德的团队熔炼术(上)
2013 年 01 月 08 日
上世纪 60 年代,组织行为学家布鲁斯·塔克曼(Bruce Tuckman)在研究了大量的团 队发展的历史后提出了团队发展阶段的经典模型。他指出,团队发展必然要经历不可逾越 的四个阶段:创建期(Forming)、磨合期(Storming)、稳定期(Norming)和成效期 (Performing)。
2004 年春节前的一天,于德翔召集刘立中、屈东明、王聚辰和陈忠强四位老搭档,以 及在青岛招聘的行政助理常美华一起聚在刘立中家里,商量自主创业的事。于德翔打算自 己创业,但并不勉强大家跟随。毕竟前途未卜,生活可能都没有着落,而龙达公司原先给 每个人购置的住房当然也必须放弃。
让于德翔欣慰的是,刘立中事先已表示坚决支持,其他几个年轻人此时的态度也非常 坚定。为避免对公司产生过度冲击,大家商定分批辞职。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包括原来从 河北电力系统来到龙达的十几人追随于德翔陆续离开了龙达公司。临行时将所有技术资料 向公司逐份清点,并且保证两年内(实际上遵守了近五年)不在山东电力市场与龙达展开 竞争。
创业当然不能仅依靠外部的投资。几位创始人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仍嫌不够,只得 再向亲朋借钱。于德翔深知创业团队核心成员的团结协作对公司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因此, 经过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从一开始就针对高管层面实行了一些特殊措施:在 2004 年 3 月 特锐德电气成立之前,首先用大家凑足的 700 万元注册成立了青岛德锐投资有限公司,就 股权、分红、退股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规定,再通过德锐公司间接持股特锐德,以此作为 “金手铐”将利益绑定。如此便排除了未经团队认可独自减持股份套现的可能性,也排除 了核心成员携资金和技术离开公司、从事与公司有竞争性业务的可能性。此举也符合中外 合资企业只能由内地非自然人发起的规定。此外,为规范公司运作和平衡长期利益,团队 成员还商定家属一律不得进入公司工作。这些安排对公司日后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铁匠铺”的熔炼
“我们选择具有志同、道合、互补、包容特征的良才,把他们放到特锐德这个‘铁匠 铺’里进行熔炼,最终打造出企业所需的一支高度凝聚的团队。”特锐德的团队建设被于 德翔形象地称为“铁匠铺的熔炼”。“精致运动”与“青藏精神”即是这种熔炼过程的集 中体现。
“金手铐”绑定利益
随着于德翔在龙达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与公司老板的矛盾日益激化。龙达公司的老 板决定引入自己的“嫡系”替代于德翔。他先是削弱了刘立中的管控范围,又突然免除了 于德翔的职务。曾经承诺给于德翔的 20%的股份更成为无头案,根本不再提起。于德翔开 始反思自己的职业选择——寄人篱下,付出再多也无法获得掌控权,更谈不上实现理想。 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
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于德翔迫切需要增加具有创业热情和专业技术的人才。他的选 才和团队建设的理念即是“用二流的人才集成出一流的团队”。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相 比一流学校的二流或三流人才,于德翔更喜欢从二流或三流的学校选拔一流人才。于德翔 早期创业团队以及后来高管团队的核心,都出于这样的选才标准。王聚辰、屈东明都出自 国内普通高校,陈忠强更是只有中专学历,但三人在各自的学校时,都表现出了过人的学 习和活动能力。王聚辰是比刘立中低两级的校友,又一直是他的下属,对其非常信服,很 快被刘立中说服加入龙达。屈东明和陈忠强毕业后,被于德翔看中,先后招入河北电力系 统。随后,他们舍弃稳定、待遇优厚的公职,追随于德翔来到龙达。
“特锐德的优势是用二流的人才集成出一流的团队,用别人的核心部件集成、创新为 一流的整套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其在细分市场中追求精致的精神是其他强大对手不屑或 难以做到的,特锐德因此占据了行业制高点”,董事长于德翔如此道出了“第一股”的真 谛。
特锐德主营的设备集成并非高精尖的核心技术研发,而是通过集成他人的核心部件为 特定客户提供特色的整体解决方案。正是这种性质决定了其必须打造一支极具执行力和快 速反应能力的技术开发团队与工程实施团队。事实上,中国本土企业的佼佼者中不乏此类 典范。从联想、用友、华为,再到今天的特锐德,无不因一支高凝聚力、高执行力、高战 斗力的团队而获得成功。
于德翔内心的天平倾向了“下海”。考虑到如果“下海”,自己肯定不能孤军奋斗, 一定要带上一个既信任又有能力的伙伴,于德翔首先想到了刘立中,一位被视为自己“刹 车”的老大哥:遇到问题时,他总爱与刘立中交流、探讨,对于刘立中的建议,于德翔也 愿意接纳。
团队初建
2001 年秋天,36 岁的河北省电力公司多种经营管理局副局长于德翔准备辞职下海了。
世纪之交的中国此时正经历改革开放继 70-80 年代、90 年代之后的第三次浪潮。亚洲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受到的负面影响正在消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无悬念,必将为中国 经济带来新的活力,财政、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的改革方兴未艾,国企改革的成果也已显 现。在电力系统,国家酝酿于 2002 年推行全国范围内厂网分开的电力体制全面改革。河 北省电力公司(原河北省电力工业局)作为省级电网建设和运营的管理机构即将成为中国 两大电网系统之一的国家电网的全资子公司。于德翔此时已在河北省电力系统浸淫了 13 年。
刘立中时任河北华电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的技术主任,在国有单位工作多年,对国有 单位的优势与弊病非常清楚。当于德翔把龙达公司的邀约对刘立中全盘托出时,刘立中支 持于德翔出去试试。当于德翔试探性地问:“如果我去了,也想带你出来,你愿意吗?” 刘立中没有任何犹豫,坚决地说:“去!你走到哪儿,我就走到哪儿。”就这样,于德翔 带着刘立中加盟龙达,负责公司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工作。
通常情况下,处于创建期的创业团队一般将大量精力花费在寻找资源与机会、制定创 业计划中。由于彼此间尚缺乏了解与信任,团队成员往往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而特锐德 的创业团队在公司成立之前就已经有了雏形。有着创业冲动、渴望成功的几位主要团队成 员在龙达崭露头角。这个时期,特锐德创业团队成员在工作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为日后 自立门户打下基础。意外出走龙达后,特锐德团队自主创业并把握住了市场机会,建立起 一支“极有战斗力的队伍”,成功地在压力与困难中实现突破。
几位得力干将汇聚龙达后,于德翔加快了发展步伐。在考察诸多国外领先公司的产品 后,他们引入德国特瑞德电气公司(Tavrida Electric Co.)的先进开关器件。在国内市 场代销这些器件的同时,结合自主研发的工艺,制造出兼具美观和耐用性的新产品。于德 翔及其团队加入龙达不到两年,公司的营业额已从不足 2 千万元提高到 1.3 亿元。
最重要的是,在河北省电力系统工作期间,于德翔收获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刘立 中、王聚辰、陈忠强、屈东明。四人将于几年后与于德翔一起创办特锐德电气公司。其间 无论发生过什么困难或波折,这个创业团队的核心始终保持了异常的稳定性和高度的一致 性。
事实上,早在于德翔自主创业前,这个团队的核心就已经形成并经受住了考验。一家 民营企业的出现成为于德翔组建团队乃至日后自立门户的催化剂。
1988 年,从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现三峡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后,于德翔被分 配到河北省电力工业局所属的河北电力设备厂担任技术员。当时,这家企业学习国外技术 生产的箱式变电站在国内还很罕见。在工厂里,除了不断钻研技术、开发专利以外,于德 翔还特别关注产品与市场的接轨,逐渐培养起了对市场的敏感度。
创业团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一般团队的发展规律。那么,如何才能使创业团队 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稳扎稳打,且顺利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值得创业者深思。
特锐德电气的故事或许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在短短七年的时间里,其创业团 队完成了从创建期到成效期的成功转化,同时,这家在初创时不足 10 人的作坊式企业一 跃成为中国创业板“第一股”。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
于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班人马创建的企业就是青岛特锐德电气有限公司(简称特锐德,Qingdao TGOOD Electric Co.),仍然以开发和生产箱式变电站为主营方向。
“特锐德”名称的由来与“特瑞德电气”有关。出于引发于德翔与龙达老板之间矛盾 的歉意,特瑞德电气中国区总经理 Helmut Bruno Rebstock 借给于德翔 300 万元用于创业, 此借款后来转为特锐德的股份。特锐德继续使用和代销特瑞德器件,中文名称上的相近和 业务上的密切合作有助于特锐德在创业初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特锐德的团队熔炼术(上)
2013 年 01 月 08 日
上世纪 60 年代,组织行为学家布鲁斯·塔克曼(Bruce Tuckman)在研究了大量的团 队发展的历史后提出了团队发展阶段的经典模型。他指出,团队发展必然要经历不可逾越 的四个阶段:创建期(Forming)、磨合期(Storming)、稳定期(Norming)和成效期 (Performing)。
2004 年春节前的一天,于德翔召集刘立中、屈东明、王聚辰和陈忠强四位老搭档,以 及在青岛招聘的行政助理常美华一起聚在刘立中家里,商量自主创业的事。于德翔打算自 己创业,但并不勉强大家跟随。毕竟前途未卜,生活可能都没有着落,而龙达公司原先给 每个人购置的住房当然也必须放弃。
让于德翔欣慰的是,刘立中事先已表示坚决支持,其他几个年轻人此时的态度也非常 坚定。为避免对公司产生过度冲击,大家商定分批辞职。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包括原来从 河北电力系统来到龙达的十几人追随于德翔陆续离开了龙达公司。临行时将所有技术资料 向公司逐份清点,并且保证两年内(实际上遵守了近五年)不在山东电力市场与龙达展开 竞争。
创业当然不能仅依靠外部的投资。几位创始人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仍嫌不够,只得 再向亲朋借钱。于德翔深知创业团队核心成员的团结协作对公司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因此, 经过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从一开始就针对高管层面实行了一些特殊措施:在 2004 年 3 月 特锐德电气成立之前,首先用大家凑足的 700 万元注册成立了青岛德锐投资有限公司,就 股权、分红、退股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规定,再通过德锐公司间接持股特锐德,以此作为 “金手铐”将利益绑定。如此便排除了未经团队认可独自减持股份套现的可能性,也排除 了核心成员携资金和技术离开公司、从事与公司有竞争性业务的可能性。此举也符合中外 合资企业只能由内地非自然人发起的规定。此外,为规范公司运作和平衡长期利益,团队 成员还商定家属一律不得进入公司工作。这些安排对公司日后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铁匠铺”的熔炼
“我们选择具有志同、道合、互补、包容特征的良才,把他们放到特锐德这个‘铁匠 铺’里进行熔炼,最终打造出企业所需的一支高度凝聚的团队。”特锐德的团队建设被于 德翔形象地称为“铁匠铺的熔炼”。“精致运动”与“青藏精神”即是这种熔炼过程的集 中体现。
“金手铐”绑定利益
随着于德翔在龙达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与公司老板的矛盾日益激化。龙达公司的老 板决定引入自己的“嫡系”替代于德翔。他先是削弱了刘立中的管控范围,又突然免除了 于德翔的职务。曾经承诺给于德翔的 20%的股份更成为无头案,根本不再提起。于德翔开 始反思自己的职业选择——寄人篱下,付出再多也无法获得掌控权,更谈不上实现理想。 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
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于德翔迫切需要增加具有创业热情和专业技术的人才。他的选 才和团队建设的理念即是“用二流的人才集成出一流的团队”。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相 比一流学校的二流或三流人才,于德翔更喜欢从二流或三流的学校选拔一流人才。于德翔 早期创业团队以及后来高管团队的核心,都出于这样的选才标准。王聚辰、屈东明都出自 国内普通高校,陈忠强更是只有中专学历,但三人在各自的学校时,都表现出了过人的学 习和活动能力。王聚辰是比刘立中低两级的校友,又一直是他的下属,对其非常信服,很 快被刘立中说服加入龙达。屈东明和陈忠强毕业后,被于德翔看中,先后招入河北电力系 统。随后,他们舍弃稳定、待遇优厚的公职,追随于德翔来到龙达。
“特锐德的优势是用二流的人才集成出一流的团队,用别人的核心部件集成、创新为 一流的整套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其在细分市场中追求精致的精神是其他强大对手不屑或 难以做到的,特锐德因此占据了行业制高点”,董事长于德翔如此道出了“第一股”的真 谛。
特锐德主营的设备集成并非高精尖的核心技术研发,而是通过集成他人的核心部件为 特定客户提供特色的整体解决方案。正是这种性质决定了其必须打造一支极具执行力和快 速反应能力的技术开发团队与工程实施团队。事实上,中国本土企业的佼佼者中不乏此类 典范。从联想、用友、华为,再到今天的特锐德,无不因一支高凝聚力、高执行力、高战 斗力的团队而获得成功。